免费论文网 首页

五讲五知

时间:2017-07-07 06:5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在公司团委“五知五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公司团委团干部“知责有为”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1月26日)

同志们:

现在全公司都在全面落实并深入开展“感恩知足”、“ 心连心、手挽手,克服困难一起往前走”和“在企爱企、在岗爱岗”三项教育活动。公司刘董事长和杨书记,也多次在各项会议和检查中提出:各级干部要发挥好带头作用,感恩知足,在企爱企,知责有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带领职工共同克服困难,与企业共渡难关。现在各基层团委的安全警示教育月活动也都基本收尾,下一轮一直到年前,公司团委的重点工作就是要按照公司党委要求,在全公司各级团组织中进一步深化三项教育活动,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热情和激情,营造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环境和氛围,从而不断为企业深化改革、解危渡困凝聚矿区青年的宏大力量。经公司团委研究决定,以“知责有为”为立足点,重点开展“五知五为”主题教育活动。今天的团干部“知责有为”座谈会就是我们“五知五为”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始,各单位回去后要认真按照公司团委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以团干部、团员、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分层次贯彻落实,开展好教育活动。各单位要精心设计活动形式,不能单一性的搞座谈,要在矿区新闻媒体上对此项活动进行一次宣传报道,这

个是硬指标、死任务,要必须完成。并作为工作检查中的必检项目。

我个人理解,“知责有为”这四个字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责”字。责就是责任,责任是检验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和尺度。美国西点军校章程中提出:“责任保证一切”。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一家之人各个放弃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个放弃责任,则国必亡。”由此可见责任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只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真正将责任心落实到行动上,贯穿于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努力把本职作为敬业的舞台和奉献的平台,切实提升工作境界,从而更好地立足岗位,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开展“五知五为”主题教育活动是共青团的性质决定的,是企业团组织的职能要求,也是当前公司深化改革、解危渡困的迫切需要。结合当前企业形势和团的重点工作,我们团干部要“知责有为”,做到“五知五为”。

一是知先锋之责,在企业解危渡困中有传递“正能量”作为。总结近一年来各单位的共青团工作,有很多值得推广的亮点,也有很多立足岗位,争当先锋的领航者,比如:今年我们确定的八个单位特色工作的典型做法,在年底前将以“凝聚合力当先锋,助力解困促发展”为主题汇集成册;受

到团委表彰的“十大杰出青年”、“双十星”,还有在青年科技论坛上绽放光芒的青年代表,也包括在座的各位团干部,你们一样也是先锋,共青团的各项工作都需要你们去创造、挖掘和落实。那么,我们在座的各位首先就要摆正位置,真正理解和吃透“五知五为”这项活动的重大意义,多深入基层了解身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优秀先锋代表,多费心思的把他们的先进事迹给予广泛宣传,多个角度的让矿区更多的团员青年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力量,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学习先锋、崇尚先锋、争当先锋”的良好氛围,从而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为企业渡过难关,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和行动保障。

二是知护航之责,在平安矿区建设中有安全“红哨兵”作为。在我们解危渡困的关键节点,安全的意义尤为重大。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一有百有,安全一无百无”思想,切实在企业的解困发展进程中发挥好安全“红哨兵”作用,时刻坚守“红线”意识,把安全真正的放在心上、担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今天是11月26日,明天就是公司的“安全警示日”,2005年的11月27日,东风煤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特别重大煤尘爆炸事故。事故造成171人遇难、48人受伤。这起事故给国家带来了极坏的政治影响,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遇难职工家属带来了终生痛苦和

无法弥补的精神伤害,也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教训。事故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必须深刻反思,永远铭记。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不能随着安全警示月的结束,而放松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各位团干部要在回去之后,继续开展好青安岗各项工作,要重点围绕发挥安全“红哨兵”作用开展活动,不仅要让青安岗员深入感受和了解自身在建设平安矿区中的护航责任,更要发动和影响矿区更多的团员青年,敢于担起护航之责,形成全团参与,思想统一,行为一致的护航队伍。

三是知担当之责,在助力内涵发展中有汇集“百千万”作为。公司面对艰难的经营形势,提出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战略部署和“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落实过苦日子措施,向过好日子努力”的“三个日子”主基调。公司团委围绕党委工作部署,在全公司创造性的开展了“百千万”节支创效活动,各单位扎实推进、百花齐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常言道,“家贫出孝子,国难现忠良”。在公司经营攻坚、渡危解困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付出和奉献。我们没有丝毫奢靡享乐的资本,必须继续坚持艰苦奋斗,从本岗位做起,从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用活载体、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激发挖潜节约创效内生动力,真正做到汇集“百千万”,战胜万千难。

四是知引领之责,在凝聚攻坚力量中有唱响“主旋律”作为。煤炭企业现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作为企业最有朝气的青年力量,在企业解危渡困中必须要充分体现活力,这样才能具备迎接一切困难挑战的勇气和精神。怎样让青年群体更有活力,是摆在在座各位共青团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你们都是年纪很轻就走上了科级领导的岗位,都是各单位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因此,大家在搞活本单位青年群体的文体活动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持续提升团的组织活力,通过活动把广大团员青年的力量凝聚到一起,唱响凝聚攻坚力量的“主旋律”。

五是知奉献之责,在共筑七矿梦想中有企业“主人翁”作为。青年人是企业改革发展的生力军,是企业困难时期攻坚的突击队,这个群体的力量不可小觑,在共筑七矿梦想的进程中不仅要敢于争当先锋,还要善于护航安全;不仅要敢于担当创效,还要善于引领活力。我们是企业的主人,要让自己时刻与企业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我们青年人靠不起,如若不知奉献之责,有“主人翁”作为,那么我们就是在辜负企业的培养,浪费自己的青春,就是在企业解危渡困中“拉后腿”,就是在企业内涵发展中“埋地雷”。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青年群体上进有为、甘于奉献,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扎实开展好志愿服务活动,讲奉献、

篇二:中医知识普及五讲

中医知识普及五讲

作者 王 里

一、中医西医到底哪个更“科学”

一提起中医,很多人就非要往“科学”上纠缠,说中医是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陈谷子烂芝麻,只知道拿脉看舌头,和西医X光、CT、核磁共振一代又一代的新手段比起来简直就是巫术,根本谈不上科学。本来讨论中医是否科学就是一个伪命题,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理论体系并有着几千年医疗效案的中医与三百年前才诞生的“科学”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非要纠缠在一起,可谓关公战秦琼一样荒唐。

然而,不把问题说清说透,恐怕“科学”这两个金字太过迷人,终究打消不了喜新厌旧的当代中国人对中医的疑虑——这里不是故意要自贬自损中国人,君不见我辈有生以来毁掉了多少历史遗存,砍掉了多少森林树木,填埋了多少湖泊河流,遗弃了多少民俗古风,不可胜数,无法计算,说来痛心!

因此,本讲座的开篇索性也来纠缠一番,看看中医西医到底哪个更“接近”科学。为什么要强调“接近”?因为本人以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从本质上讲,都只是一门技术,一门手艺,一门对人的生命这个永久之谜的一种修修补补的手艺活儿。

即使到了克隆技术的今天,西方医学也没能把生命这个奇怪的东西解释清楚,事实上能彻底消灭的疾病也是屈指可数的,大多数只能运用修修补补的办法以期减少痛苦,延缓生命罢了。说个刻薄的话,就是一个小小的感冒西医也是束手无策,运用的治疗方法无非是用抗生素来防止并发症,至于感冒本身只能被动地等待人体自我修复周期的到来。不错,西方医学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诸如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科学的手段,但就认识人体来讲,西方医学本身却不见多少建树。例如癌症,它的病因没有人解释得清楚。污染?变异?遗传?不良嗜好?好像都似是而非。而对于它的治疗,即割除、放疗、化疗、转移、最后死亡——明知这样做只能加速死亡也还是要一路修修补补。这就是只要电机转子切割磁力线就能点亮电灯那种明明白白、立竿见影的实证科学吗?回答是否定的。

传统中医是不是科学呢?不敢说。但至少我敢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科学”。这不仅因为传统中医对对人的生命的运行以及对病因病理有一套完备并且自洽的理论,还因为它几乎与最前沿的现代科学——全息理论不谋而合!

什么是全息理论?先看一下枯燥的条文,然后咱们详解。

全息理论是美国物理学家大卫·玻姆(David Bohm 1917-1992)在上世纪中叶提出来的。全息理论是研究事物间所具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它具有部分是整体的缩影规律;反映事物之间的全息关系的全息等式。它本质上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全息论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应用科学,既是研究一般的全息理论,又研究一切科学领域的全息现象与全息规律。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

上面这段话太专业,其实可以用一句佛教语言来完整表达:“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亦即《华严经》中“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还有人更形象地说:“人脑就是宇宙”。而大卫·玻姆本人在创立明全息理论以前已经对佛教华严宗理论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张颖清教授据此理论研究全息胚生命现象,在吊兰长出软藤的末端或节枝处,可以萌发出一棵棵完整的植株;切下一块长芽的马铃薯,便可培育出一棵马铃薯苗;用胡萝卜的一个分离细胞或细胞团成功地培养成一棵胡萝植株。这些研究证明:任何一个全息胚都是机体的一个独立的功能和结构单位,在每个全息胚内部镶嵌着机体各种器官或部位的对应点,全息胚犹如整体的缩影。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就是天人合一的藏象理论,通俗地说,天地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相互对应,天地怎么运行,人体就应该怎么运行。四时气候出现了偏差,风火热燥湿寒六种邪气过盛,人体受其影响也会出现偏差,产生风火热燥湿寒六类证候,这是外因而致病;人体受先天禀赋和后天生养的条件限制,本身也会出现偏差,在同样的环境下,较他人更易生病,这是内因而致病。中医的治疗就是纠正和弥补偏差,使身体恢复正常,或曰“阴阳平衡”。

所有传统中医理论,无不与全息理论无缝对接,读到这里,读者诸君会不会认为笔者所持“接近科学”的说法未免太保守了点儿!

二、中医和全息理论的契合点:你就是宇宙

说起指南针,人们都不会陌生,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嘛,我想大概不会有多少人认为指南针也不“科学”吧。指南针古时候又称为“司南”,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柢就是勺子

的把,把那边指南,当然勺这边就指北了。指南针翻译成英文是compass,英国朗曼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a instrument for showing direction, usu. consisting of a freely-moving magnetic needle witch always moves to point to the north,说这个辨别方向的装置中有一个“自由移动但总是指向北方磁性指针”。

一定请注意:实际上指南针在英语中是译作指“北”针的。这是因为当今世界人们共同认可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中国传统的方位是以南为上,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坐北朝南是最好的户型,上到皇城下到民居无不如此。按说这也不会不“科学”吧。

好了,现在你面南而立,左边是东,右边是西,身后是北。那么设脚下为北,头上为南,一个倒挂着的地图便形成了。太阳每天从你的左边的地平线升起,从右边的地平线落下,第二天又从左边的地平线升起,从而形成一个圆环;按传统中医的理论,以你脐上二寸处划一水平线作为地平线的全息缩影,你的气息随着太阳每天从你左边的地平线升起,从你右边的地平线落下,第二天又从左边的地平线升起,从而也形成了一个圆环。

这个时候,你就是天地的全息影像。西汉《淮南子》曰:“往来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就是宇宙。即使按现代语义中的宇宙,也逃不脱全息理论中你是宇宙全息影像这样的定论,只是宇宙离我们太远,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不具备霍金的大脑,这里还是拣“四方上下”之类直观一点的东西讨论以便沟通。

在这每日运行的圆环中,至少包含了四种不同的运动方向:从地平线下升起的“升”,升到最高点的“浮”,从最高点向落下的“降”,落到地平线以下到达最低点的“沉”。生命就是在这周而复始的升浮沉降中运行的,传统中医称这升浮沉降的方位叫做四象或四维,而运动的中心——肚脐上二寸处——或曰宇宙的核心处叫运动的轴,这五处的运行就叫“五行”。

运动的发动机在中轴,中轴运行平稳,四象也运行正常,人体就是健康的。无论中轴还是四象出现问题,都会使人体失去平衡而生病。所以,清末民初医家彭子益总结有轴轮并运、运轴行轮、运轮复轴三大治病原则——他把象改成轮也许更形象些。

中医认为,脾主人的消化系统,是生命运动的发动机,所以中轴为脾;心火炎上,所以正南处为心;肾水沉降,所以正北处为肾;肝喜舒展恶郁结,所以以太阳上升处正东为肝;肺气恶逆咳喜肃降,所以以太阳下落处正西为肺。为了医学语言更抽象化、规范化,古代医家便将这五行分别用五种不同形态物质的名称来指代五行,这就是大家今天耳熟能详的木火金水土。

木代表春、肝脏、东方、等等;火代表夏、心脏、南方等等;金代表秋、肺脏、西方等等;水代表北、肾脏、北方等等;土代表长夏、脾脏、中央等等。

了解了这样一套语言的由来,再进入中医就会大开眼界。

三、气:西医的阿格硫斯之踵

语言的确是进入中医的一大障碍,尤其是《内经》、《伤寒论》等著作诞生在竹简时代,后人整理时不可避免有错简的可能,再加上《内经》的成书跨越数百年由多人写成,概念、用语多有差异,吃惯了快餐的现代人确实会望而生畏。

据说用古英语写作的乔叟这样的文学家的著作都有现代英语的翻译版,当然更不用说《圣经》或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这些伟人的经典著作了。当然,包括《内经》在内中国古典著作也有不少白话文翻译,但至少医学方面的专业水平多半太差,能翻译出来的地方大家也都能看懂,大家看不懂的地方多半也翻译不出来。所以现在读医学经典的人越来越少,按刘力红的说法,现在大多数中医院校对中医经典的教育逐步在渐弱。其实何止在渐弱,本来也就没有强过。一本内经本硕连读教材,东鳞西爪挨了那么点边儿,讲解的原文也就是内经的百分之五吧。这个折扣真够大,无论实体店还是淘宝网,哪个商铺也不带这么玩儿的。

上面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就是想夸一夸一位值得敬仰的老先生——曾在清代乾隆年间当过太医的黄元御。他在有限之年以一己之力,按其内在逻辑梳理并且重排了《内经·素问》、《内经·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使人读起来耳目一新。清末民初另一位奇人彭子益在黄元御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形成了一部眉目清晰中医入门教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两位奇人的故事以后慢慢再讲,先说说他们对传统中医的密码的最重要解读。

一个胎儿在母体里泡在羊水里,这时他的生命与母体连接,两肺闭合,肺动脉中没有血液通过,肺泡尚未张开。一旦通过产道,大气由鼻孔压入肺脏,两肺被压缩后迅速扩张,动脉导管闭合,肺动脉开始有血液通过,婴儿通过大哭启动肺呼吸。这第一动力之气推动中气之轴开始旋转,中气右转,大气吸入;中气左旋,大气呼出,中气旋转不已,大气即呼吸不已。直至生命尽头,中气旋转终止,呼出不吸,然后人死。人的生命,始于一吸,终于一呼。呼而不吸,所谓断气。

这个气,并非西医所言肺部呼吸氧气那么简单,也不是一个血氧的功能就可以描述完毕的。气的研究占了传统中医的半壁江山,“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正气必虚”,这些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治病名言。传统中医的气,除了肺脏吸入自然界的氧气之外,还有源自先天的肾气和后天脾胃生成的水谷精微之气,这三气合为一体才是中国人常说的精气神的气,意气风发的气,虎虎有生气的气,气宇轩昂的气,老气横秋的气,有气无力的气,等等等等。有人把黄元御关于气的解说叫做“一气周流”,人就是一团不断旋转运动的气,生老病死都表现在这团气流的运动状态上。

气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西医所能利用的X光、CT、核磁共振、化验、切片等等“科学”手段,都只能望洋兴叹,无法获得任何理化数据,也许唯一的办法只有肺活量的检测,然而这个数据对于“气”这样复杂生理病理对象来说,只能是管中窥豹,不知所以。把这样大的漏洞视为西医的阿格硫斯之踵,应该并不过分。

四、隐藏在二十四节气后面的医学密码

现在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更早的遗址中则未有发现。然而中国的历法最晚创立于夏代,证据是夏朝末代的几个帝王就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而后商代所有帝王全部都以天干命名,所以中国的农历又称为夏历,也就是说创立夏历的时候连文字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科学”了。我不知道“科学”拜物教信徒们为什么会忘记把这个独立于公历的“四旧”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不会是舍不得春节七天长假吧?

通常人们称农历为阴历,其实是错误的。纯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为基础的计算方法制定的,如回历和印度历等,计算误差较大。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黄道(外国人叫ecliptic,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的位置变化制定的,也就是根据回归年——平太阳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制定的。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冬至天长,夏至天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极,在前面谈到的倒悬地图中,分别为春、夏、秋、冬四极。极与极之间均有五个节气,合起来共计二十四节气,即农谚所唱:

春雨惊春清满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个月,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翻阅了一些相关报道资料,大概的评价和介绍是:“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不知道这是出自谁的手笔,活生生阉割了二十四节气的最精华内容!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六大节,每大节含四小节,分别是1.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又称厥阴风木);2.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又称少阴君火);3.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又称少阳相火);4.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又称太阴湿土);5.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又称阳明燥金)6.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又称太阳寒水)。这里面藏有人体生命天人合一的全部医学密码。

《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觉得难读者可跳过这一段,后面会有讲解)说:“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显明,本指日出后,此处指农历二月。从君火之位,不断向右退行,退行六次,最后回到君火之位,是不是一个从左向右旋转的圆环?

彭子益用较现代的语言告诉我们,这既是天地四时之气的圆运动,同时也是人体之气的圆运动,六大节分别为初之气到六之气。本来这个圆运动是一气周流如环无端的,为理解方便,设人体之气的正常运转从四之气的立秋处暑开始——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降入土下,经冬藏于土下的水中,经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下。亦即:肺金→脾土→肾水→脾土→肝木→心火→肺金,便完成一个圆环。

在这圆环的运行中,自然界的六气异常波动和变化打破了人体的平衡,就会得时令病;人体内相对应的六气异常波动和变化打破了平衡,就会得内伤杂病。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是分别针对时令病和内伤杂病两部巨著,这两部巨著与《内经》共同构成的严密内在逻辑性具有“迄今仍不可企及的价值(借用马克思论古希腊艺术语)”。

五、超现代?中医理论中的疾病可预见性

别以为我在这里又给你讲什么扁鹊见齐桓公那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老乏套故事,明明是真事儿,道理讲不好,没人去挖掘故事后面的东西,就会把真事儿讲成了神话。其实很多中医道理就藏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中,深

入地挖一挖,就能发现历史上中医理论深入人心的程度,只是由于魏晋以后,中原地区反复遭受各民族战乱和政权更迭的影响,外来语的混杂以及近代以来白话文的推广,很多词义逐渐发生变化甚至消亡,也不可避免淡化了其中蕴含的中医思维。而在两广、闽浙地区的方言以及日韩等使用汉字的外语中,还能找到很多古汉语的佐证。例如日语中最简单的日常用语“お元気ですか”(身体怎么样或精神还不错吧),元气二字就是指人体的先天之气、肾气、精气神等等,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除了用于中医术语外,已经在书面语和口语中消失。

今天笔者要讲的关键词是“运气”。

提起运气,很多人都会想到英语中的“good luck”(祝你好运)这句祝福语。其实“运气”和“luck”这两个词原本一毛钱关系也没有,luck多指一个不期而遇的事件或结果,而古汉语中的“运气”完全是可预见到的事情。倒是destiny或fate这两个词还多少沾一点儿边,但这两个词的含义太绝对,都更偏向命中注定,还是欠妥。

“运”这个字最初见于《易经·系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运为转动意。运气,就是气的转动,气的周流。什么气的转动和周流呢?在自然界是天地日月星辰的转动和周流,在人便是人体的一气周流。四季的寒来暑往是可以预见的,人体因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可以预见的,这是第一层次;气候的突变是有征兆的,大部分气候突变能够做到预见,人体因气候的突变而变化也是可以预见的,这是第二层次;从更长远的时间考察,气候的突变——例如自然灾害的突发——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试图掌握这些规律性的办法,这是第三层次。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古人称之为“运气”,或“五运六气”。

五运就是前面提到的四维或四象的升降沉浮与中轴的旋转,用传统中医专用术语叫木、火、金、水、土五行;六气就是前面提到的风火暑湿燥寒,用传统中医专用术语叫厥阴风木、少阴心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也就是初之气到六之气。

《内经》和张仲景都说过:上工治未病。这可不是说着玩儿的,因为能够预见,就能够避免,非命中注定,而是有一整套治未病的学问和办法,才有这个底气和自信的,这个办法就是“运气”理论。

近年来,未病学似乎成了一个新的学科,亚健康也成了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预防疾病或可称为医界的共识。美国是最早开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的,199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命名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病确定了定义。

可悲的是,中国的中医界却自己主动割舍了“五运六气”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内经》高等教育教材还选取零星的“五运六气”原文,现在的教材则将其全部删除。不知道是不是看了金庸小说岳不群后走火入魔,要练葵花宝典先得自宫,要立“科学”牌坊先得把自己五马分尸!

20161219

版权声明:引用本文观点时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篇三:XXX工厂“深化五讲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四、活动的实施规划

“深化五讲教育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干部职工的广泛参与和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指导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XXX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特制定“深化五讲教育 创建学习型组织”实施规划,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知识普及(到6月底):主要是搭建学习平台,倡导学习之风,改善职工学习环境,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提高职工的个人学习能力。

第二阶段,全面学习实践阶段(11月底):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全体员工实施创建规划,选点树标,点面结合,形成系统,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初步建成有XXX特色的学习型组织模式。

第三阶段,深入实践评估阶段(12月底):主要是对创建工作进行行动反思,经验共享,推广成果,进行评估、考核、认证,实现不断提高发展的创建目标。

第四阶段,持续创新升华阶段(2011年后),形成比较成熟的XXX学习型组织模式,逐步实现共同愿景,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推进。

第一阶段(至6月底)学习规划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XXX创建学习型组织推进委员会”,作为创建活动的领导机构。委员会组成人员如下:

主 任:

副主任:

成 员:

职责: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厂学习型组织创建规划,指导、督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创建活动,把握方向,控制节奏,保证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

传播管理科设为委员会创建办公室(简称创建办),负责创建活动日常的组织协调、学习培训、监督检查、效果评估等工作。组成人员如下:

主 任:

成 员:

(二)宣传发动

为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认识,加深理解,明确活动目的,使职工真

正了解“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实质内涵,切实投身企业的生产经营。

1.媒体宣传。在工厂宣传栏及内部广播站上开辟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宣传专栏,重点宣 传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及有关理论、基础知识及五讲内容等。

2.图牌板宣传。由创建办公室策划、设计,分期集中宣传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内容。包括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怎样创建学习型组织等。基层单位要以学习型组织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内容,利用图片、板报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理论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为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视觉宣传。由创建办策划,在厂区及生产区域的宣传版面、主要路段及单身公寓、食堂等公共区域统一制作各种宣传标语牌,设置多处“加油站/点”。

4.典型宣传。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要求,工厂拟在总装部总装

一、二车间、车身部车身二车间、涂装部涂装一车间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点。四个示范单位要先行一步,超前制定创建学习型车间、工段及班组的规划、措施,拿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三)理论学习

为养成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营造宣传声势的同时,以提高骨干职工理论水平为主,集中开展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知识普及教育工作,

1.党政干部学习。从5月份开始,由党群工作部牵头,每周利用半天时间,集中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理论、概念和其它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经验和做法,副厂级以上的党政领导要吃透有关学习型企业的理论常识,领导全厂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

2.党员、团员干部集中培训。以党支部为单位。每周组织进行集中理论学习,并邀请工厂有关领导讲课。以便在创建活动中发挥带头作用。

3.职工学习。由培训科牵头,利用每周一、三、五集中学习活动时间,组织职工学习创建活动宣传教育材料,使职工对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在全厂形成全员学习的风气。

4.座谈与征文。从5月中旬开始,分期召开不同类别座谈会,畅谈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各部门部长、科室负责人5月底必须撰写并提交创建学习型组织(部门、科室)体会文章。由创建办负责,组织一次优秀体会文章评选及发布会。

5.组织开展“赠书月”活动。组织广大员工进行每月赠书交流活动。

6.知识竞赛。6月份,由创建办牵头,组织两场专题知识竞赛。一场是工厂科级以上

人员参加的知识竞赛;一场是由基层员工参加的知识竞赛。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学习兴趣,检验两个月的学习成果。

(四)体系创建

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以培养重点人才为中心,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根据工厂力资源现状,工厂综合管理部要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启动“造才”工程。

2.完善技能培训机制。工厂工会、党群工作部、综合管理部等对职工文化、技术情况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五年学习教育计划”,探索改变现有职工教育模式,尽快提高全员文化和技术素质。

3.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宗旨,快速启动造才工程。制定激励奖惩机制,6月份要出台四项制度:建立技术比武例行制度,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一专多能的高级技工;建立工程技术人员定期考评制度,锻造工厂可持续发展的高精尖专门人才;建立符合工厂安全生产要求的培训、学习制度,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业务素质;建立优秀人才、优秀科技成果、重大革新项目、创造发明的重奖制度,激发全体员工为工厂改革发展贡献力量的积极性。

(五)信息交流

创建办编发《创建学习型组织》快报,作为创建活动信息交流的平台,及时宣传工厂创建工作的阶段性重点,及时发现推广基层单位的创建闪光点,起到指导、交流、借鉴作用,成为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的信息载体和坚实阵地。

(六)活动要求

各单位必须从大局出发,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组织领导,带领广大职工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积极投身于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中去,务求实效。要把创建学习型组织与开展“五讲教育活动”、“争创学习型员工”等结合起来,与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动企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使之有机结合,促进XXX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讲五知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88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