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置之死地而后生典故

时间:2017-07-02 12:2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34个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历史人物:34个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身为汉初名将,韩信为西汉的开国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出身低微,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将王、侯、将、相全部担任了一遍。

1.胯下之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2.一饭千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3.解衣推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释义】: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4.战无不胜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释义】: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5.国士无双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释义】: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成语典故】: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韩信,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

6.十面埋伏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成语典故】: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7.背水一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典故】: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8.拔旗易帜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释义】: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成语典故】: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9.置之死地而后生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成语典故】: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10.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成语典故】: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11.兵仙神帅

【出处】:明·茅坤《史记钞》:“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释义】: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

12.居常鞅鞅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释义】: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13.功高震主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14.金石之交

【出处】:《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15.独当一面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释义】: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16.略不世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释义】: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17.不赏之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形容功劳极大。

18.匹夫之勇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释义】: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19.妇人之仁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释义】: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20.推陈出新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成语典故】: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这无疑是仓储管理史上的创举。

21.勋冠三杰

【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22.伐功矜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23.伪游云梦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后以“云梦游”代指阴谋诡计。

【成语典故】: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袭夺韩信兵权,将其徙封为楚王。当刘邦听说韩信在楚陈兵出入,又采取陈平伪游云梦之计,逮捕韩信,贬为淮阴侯。

24.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5.肝胆照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释义】:比喻以真心相见。

26.钟室之祸

【出处】:《汉书·韩信传》

【释义】:比喻功臣遭忌被杀。

【成语典故】: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2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28.问路斩樵

【出处】:《西汉演义》三十四回问路斩樵夫

【成语典故】:楚汉相争之际,韩信协助汉王刘邦与楚兵相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惜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何故?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29.传檄而定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释义】: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30.多多益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释义】:比喻越多越好。

31.鸟尽弓藏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典故】: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

32.气吞山河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释义】: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33.乡利倍义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释义】:趋向势力,违背正义。

34.一竿之微

【出处】:清·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又云:“汉王嗜杀功高臣,不闻嗜杀钓鱼人。”

【释义】:指韩信微时垂钓淮阴事。

篇二:25和36的故事

今天小555要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25和36的故事”,25源于是她的外号,来与她的名字;至于36嘛,是因为小时候喝“三鹿”奶粉喝多了,36和“三鹿”谐音而得名。后来25想,36可能真的是因为小时候喝“三鹿”的原因,才变成现在这副在正常人眼里呆萌傻痴,情商几乎为零的样子。

25和36的认识源于一个看似戏剧性的开始,至少小555这样觉得!后来仔细想,她觉得这也可能是36蓄谋已久的阴谋。

25第一次见36是在一个朋友的饭局上,没有小说里面那种浪漫的情节。25虽没有穿白色棉质连衣裙配上小帆布鞋,也没有齐腰的长发在风中凌乱,一身穿着却也看着给人整洁之感;36也没有穿白色衬衣配上黑色的西裤,更没有擦的锃亮锃亮的小皮鞋,取而代之的是几天没有洗的头发无精打采的耷拉在头上,满身汗渍的T恤,还拖拉着一双看起来不知穿了多久的无跟拖鞋。出于礼貌,他们开始东拉西扯的交谈,交谈之中发现二人居然还是老乡????饭后,就各回各家了,原以为相识就这样到此为止了,可事情却远远没有25想的那么简单。

临行前一天晚,25特地问过36认识路不?36信誓旦旦的道已打听得一清二楚,跟着他走,不会错的!那天西山路上的人不算多,从山底到山顶至少也有10来公里的路程,这两个二货居然是慢悠悠的沿着林

间小道走上去的,以至于爬上山顶,二人已经完全没有兴趣欣赏所谓的美景了,累得话都不想说。人家爬西山都是欣赏美景的,可这二人绝对是来遭罪的!

上山顶的路全是石头,应该说是石林,密密麻麻的横在路上。25倒不是恐高,只是患有密集恐惧症的她看着那些如乱葬岗的石头有些头晕。36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犹豫之下,她还是把手递给了他,比起摔下去,她更愿意接受后者,这应该是25和36第一次牵手。

下山,36说坐缆车下去,那缆车锈迹斑斑还是敞开的那种,除了护栏和座位什么都没有,你确定这不是在坐过山车?36嘴上说着这个缆车应该还是牢固的,不会容易出事,然而他的腿却在不停的抖。那会儿,25终于体会到这“36”这个绰号的寓意了!

那段时间,25正处于人生迷茫和恐惧的时期,她在这缆车上不但没有感到害怕,甚至觉得这有点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脚底下的森林湖泊传来丝丝寒意,4月的风迎面而来,让她还有点享受这缆车带来的恐惧。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25和36的故事就这样在认识2天后拉开了序幕······

篇三: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

楚汉战争前后成语典故集锦

1、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与秦将章邯战于巨鹿时)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以此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2、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出自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明显的假象迷惑对方,而暗中却采取出人意料的行动打击对方。

3、拔旗易帜

——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韩信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4、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是刘邦入咸阳后的亲民举动,后指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5、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后是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6、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7、十面埋伏

——出自《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意思是韩信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项羽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8、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刘邦)不如子房。”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9、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鸿门宴上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10、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11、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

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诀别。“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12、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出自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后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13、胯下之辱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后比喻极大的侮辱。

14、一饭千金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意思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15、韩信将兵 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越多越好。”后以此比喻越多越好。

16、羞与哙伍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列侯。后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二、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板书)

师(设问):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领导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统治的?(展示《大泽乡起义》图片)

下面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的表演。掌声有请!

(学生表演陈胜吴广起义)(通过表演加深印象,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点拨:刚才同学表演的就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并指图分析。课件闪烁起义地点“大泽乡”和 “张楚政权”) 教师点拨,并板出:起义——政权——发展

(问)陈胜吴广起义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析):秦因其残暴的统治失去了民心,而陈胜吴广起义符合农民反抗暴秦统治的迫切愿望,他们发动的起义是一场“伐无道,诛暴秦“的正义斗争。因此他们的起义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

师:很好!(问)陈胜吴广起义结果如何?

生: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就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害。

师:(设问)陈胜吴广起义虽失败了,但它的爆发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呢?

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却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

秦朝的残暴统治,为后来的 起义军 推翻秦朝统治打下重要基础。

师:陈胜吴广牺牲之后,农民起义的烈火并没有中断,各地起义军还在继续进行斗争,其中项羽、刘邦两支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并领导秦末农民战争,最终推翻秦的统治。

三、秦亡汉兴(板书)

师:大家知道秦朝灭亡的关键战役是哪一场吗?

1 、巨鹿之战(板书)

(显示:巨鹿之战图片)(让学生看图讲故事)

师点拨:根据刚才同学所讲,大家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项羽是怎样做的吗?

生: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

师: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师(问):你认为项羽这么做高明吗?

(有人认为项羽是不懂兵法;也有人认为项羽这么做实在是高。)

生(最终分析):当时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师(问):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生: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巨鹿之战成为决定秦朝灭亡的关键。 师: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显赫一时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 15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师:下面,根据我们对秦朝兴亡的了解,请同学们对秦始皇做一番是非功过的评价。

人物评价: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呢?

(学生辩论)

生 A:秦始皇是暴君!他滥施民力、欺压百姓,贪图权贵; 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也正是因为他的暴政才导致了他的灭亡。

生 B:不对!他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开发南疆。这些功业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所以他不愧千古一帝的称号。

生 C:但是他的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生 D:所以我觉得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总体来讲是功大于过。

师总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当然,更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以秦始皇的功绩是主要的。

师:秦朝灭亡后,战争并没有平息,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又把中国社会推入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2 、楚汉战争(板书)

(问)这时的楚汉之争,性质还是不是农民起义呢?

生:不是,因为项羽、刘邦已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这是一场统治者争夺帝位的战争了。

师:说得很对。

师:(展示《鸿门宴》图片)战争开始时,楚强汉弱,项 羽常胜,刘邦常败。图中说的是哪个故事? 生:鸿门宴

师:这里有个成语叫什么?

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师: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刘邦反败为胜,其关键战役是“垓下之围”。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 建立时间:公元前 202 年

建 立 者:刘邦(汉高祖) (板书)

都 城:长安

(问)楚汉之争中,开始 时,楚强汉弱,项 羽常胜,刘邦常败; 后来刘邦却能反败为胜,为什么? 生(分析):在战争过程中, 项 羽刚愎自用,不尊重人才,最终失败;而刘邦注意招贤纳士,取信于民,入关之后,即颁布“约法三章”,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为了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 教学课件PPT 电影片段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 观看电影《大风起兮 楚汉相争》片头,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揭示本课学习内容

二、初读歌诀,识记字词

1、出示歌诀(课件)

楚汉相争刘邦赢

霸王别姬谈伶仃

2、 借助拼音,自读歌诀

3、 同桌检查,订正字音

4、 多种方法,熟读歌诀(小老师领读、小组赛读) 5、 指名朗读,师生评读

6、 自学交流,巧记汉字

7、 学习词组,强化识字

楚国 汉朝 相互 争夺 刘邦 赢取

霸王 告别 虞姬 感叹伶俐

(1)自由读词

(2)说出不明白的词,师生交流

(3) 点读(25)霸王别姬(课件)(谈谈读后感受)

三、巩固练习, 强化应用

1、背诵歌诀

2、用自己喜欢的生字宝宝组词、练习说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提高

观看电影《大风起兮 楚汉相争》电影片段,了解楚汉相争的

历史。

如讲古文《鸿门宴》时,可先挂出刘邦项羽进军路线图,再介绍刘邦与项羽相争时的军事形势:“在秦末农民起义军中,有两只声势浩荡的队伍,一支是刘邦的队伍,一支是项羽的队伍。楚怀王曾与他们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大怒,欲击刘邦。当时,项羽兵四万,刘邦兵仅十万在霸上。项羽欲击刘邦易如反掌。刘、项两军相距四十里,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请看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笔下是如何描写的吧。”

《鸿门宴》教案

上传: 赖华健 更新时间:2012-5-17 16:14:36

《鸿门宴》(语文版高一必修)

第一课时

课型——自主研讨课

(一)问题导入

猜一历史事件(多媒体展示提示语:项庄 舞剑沛公)

学生根据阅读积累猜出“鸿门宴”(调动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 板书课题:鸿门宴

(二)学生展示

①为了更好学习文本,学生以“大家”为栏目,配合自制幻灯片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衔接语: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这便是司马迁。(多媒体)

《大家》:司马迁生平和有关《史记》的介绍(多媒体) (配乐)

②学生介绍“鸿门宴”的故事梗概。(走近作家、了解文本内容,为深入探究文言文本做准备)

(三)初读文本

1学生分段朗读。(检查预习情况,熟悉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置之死地而后生典故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77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