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龙江交通网

时间:2017-06-26 05:4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综合专题复习设计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综合专题复习设计

林桂平,何素山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239000)

一、背景材料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2003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三次考察东北;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决定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无疑是今年高考复习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我们精心设计了这一政、史、地综合专题复习,敬请前辈同仁赐教。

二、知识体系

(一)历史学科

1、中国古代对东北地区的开发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先秦时期,这里分布着肃慎、澮貊和东胡等先民。秦朝时期,秦始皇在今辽宁东部、南部地区设置了辽东、辽西郡,加强对这里的管理与开发。汉魏时期这里称挹娄,北朝时称勿吉。

东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国版图并得以大规模开发是在唐朝。唐朝时这里称靺鞨。靺鞨人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逐渐强大起来。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开元初,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粟末靺鞨地区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受中原文化影响都较大。例如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仿照唐朝实行州县制,农业采用中原先进技术,水稻产量高,质量好。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向唐朝进贡的“鱼牙绸”、“朝霞绸”相当精美。粟末靺鞨与唐朝的贸易十分频繁。

公元10世纪,契丹兴起。926年,粟末靺鞨为契丹所灭,不久,黑水靺鞨沦为契丹的附属。公元11—12世纪,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的女真族(由唐朝的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逐渐强大起来,他们学会了使用铁制生产工具,同邻国和辽朝的贸易很发达。12世纪,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114年,女真族杰出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称皇帝,建立金朝。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兵民合一的政治军事制度——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是基本社会组织,他规定300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该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1125年和1127年,金先后灭掉辽和北宋。此后金与南宋长期对峙。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

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辽阳行省。同时,元朝政府将大批汉人和一些蒙古人迁居到这里,汉人与蒙古人和当地人民一起对开发东北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朝初期,东北的建州女真等部,归奴尔干都司管辖。建州女真开始使用耕牛和铁制农具,农业生产水平大大提高;采矿冶铁、纺织等手工业比较发达。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三十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也是一种兵民合一的政治军事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发展。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即位。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清朝前期,先后在东北地区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进行有效管理。在1685—1686年的雅克萨战役中,清军打败俄国的进攻,签订《尼布楚条约》,在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近代列强对东北的侵略与掠夺性开发

由于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在中国近代史上,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尤其是俄国与日本长期觊觎的地区。列强侵略东北在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灾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

但这种开发是掠夺性的。

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又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甲午战争中,东北地区是主战场之一。战后中日两国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割给日本。辽东半岛的割让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三国出面以武力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日本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辽东半岛又处于俄国的控制之下。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国将东北三省作为其势力范围,强租旅顺、大连为租借地,并取得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20世纪初,日俄争夺中国东北的斗争十分激烈,并于1904—1905年爆发了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了俄国。战后俄国与日本分别控制东北北部和南部。

东北地区真正成为工业基地始自20世纪初。当时沙俄、日本出于侵略中国的需要,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些工业。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时期,日本扶植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东北地区。张作霖为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开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此外,榨油、面粉等农产品加工业也有所发展。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打败张作霖。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并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同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为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占领东北以后,苦心经营东北地区,试图把东北地区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内地的基地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大后方。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日伪采取所谓“重点主义”的产业政策,侧重发展兵器、飞机等军需工业和铁、煤、有色金属等产业部门。由于日伪一直把重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倾全力扩大生产,使东北地区的重工业急剧膨胀。这种畸形发展的重工业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结构。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派大批干部去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国共产党组织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周保中和李兆麟。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给70万关东军以歼灭性打击。

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争夺东北。1947年9月至11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发起秋季攻势,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敌人退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1948年9—11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东北地区全境解放,为解放全国奠定了稳固的后方。接着,东北解放军挥师入关,参与发起平津战役,后来又南下进军,一直打到海南岛。

东北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着手接管工作。12月,中共中央批转东北局副书记陈云关于接管沈阳的经验。沈阳是我党最早接管的最大的工业城市,接管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主要的经验是采取了按系统的自上而下的接管方法,并首先抓紧解决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助于恢复秩序、稳定人心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接管沈阳的经验对建国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3、建国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立与发展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建国初选择东北建立重工业基地的原因:东北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原有的较好的重工业发展基础;背靠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与朝鲜的有利区域位置,能够更便捷地得到苏联援助;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等。建立:“一五”计划期间,东北地区是重点投资建设的地区,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2项安排在东北。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三大项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大型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形成了以东北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二五”期间,我国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大庆油田,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基础进一步完善。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保证。

在复习历史部分相关知识时,还必须紧密联系教材中的这些地图,进行跨学科综合思考:《中国古代史》中秦朝、唐朝、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疆域图中涉及东北的部分(分别在《中国古代史》教材第26、

92、111、114、117、129、143页);近代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示意图;甲午战争形势图,辽沈战役形势图;“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1957—1966年工业交通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分别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4、48页和下册第62、103、112页)。

(二)、地理学科

1、区域概况:根据经济地理学的划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3市1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和兴安盟,面积为124.3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9%。人口一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5%。东北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农作物一年一熟。

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环绕。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布于其间,土地肥沃,利于耕作,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有“东大仓”之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第一大林区。

2、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人均耕地全国最高。土壤是富含有机质的肥沃的黑土、黑钙土;而且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

3、全国最大的林业基地。东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居全国三大林区之首。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木材供应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4、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相当丰富,著名的有:鹤岗、鸡西、抚顺等煤矿;大庆、辽河等油田;鞍山等铁矿。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鞍山、沈阳、长春、吉林等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其中鞍山钢铁、沈阳机械制造、大连化工和船舶制造、长春汽车、吉林化工、大庆石化、哈尔滨电机制造等国内外闻名。

5、发达的交通

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铁路为动脉,公路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的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叉运输网。

铁路:东北地区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几十条干、支线把城市、工矿区、林区和广大农村连成一片。京哈线、哈大线、沈丹线、滨绥线等组成了“不”字形铁路网。沈阳和哈尔滨分别是东北地区南、北最大的铁路枢纽。

水运:东北地区通航的河道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等。哈尔滨是松花江的航运中心。大连港冬季不冻,港深水阔,是我国重要的现代化油港。

公路:以沈阳、哈尔滨、长春、佳木斯等为中心的多条国道和高速公路,如沈大、京沈高速公路等,构成了公路交通网。

(三)政治学科

1、辽沈战役首先攻打锦州,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抓主要矛盾的原理。

2、改革开放以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原因:第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地区建立了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计划经济体制深深地植根于东北的沃土之中,东北在体制转换问题上要比其他地区付出更巨大的成本。第二,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的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的困境。由于煤、铁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过去被称为“煤都”、“钢都”的城市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主导产业衰退,大量工人失业下岗,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第三,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许多城市是资源开采和加工型,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经济发展的后劲。第四,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老化,生产成本巨大。以上这些原因,导致1978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扩大。例如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2倍。

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现代化

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从2003年2月至8月,温家宝总理三次到东三省考察。2003年3月18日,刚刚当选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把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概括为24字:“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在解释“东西互动”时,温家宝这样说:“东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要把老工业基地的改组、改造和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决定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4、东北地区农业和林业的振兴之策。农业方面,一要继续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发展优质高产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例如大豆、甜菜是东北地区最具特色的农产品,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榨油、制糖等食品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林业方面,针对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由于采育失调,导致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的情况,应该积极采取以下措施: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林业生产要从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改变目前以低层次的采运加工为主、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状况,进一步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搞好综合开发和深加工。

5、振兴东北应该采取的措施:一、加大体制改革力度,以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步伐为重点,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二、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制改革步伐,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搞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利用东北地区重工业体系比较健全,配套能力强,具有足够的技术、知识和人才储备的比较优势,实施强强联合,做大做强一批钢铁、石化、冶金、煤炭、电力和汽车产业集团,形成我国乃至世界装备制造业和重要的原材料加工业基地。三、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以提高经营效益为中心,建立国有资本灵活进退的机制,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老工业基地的所有制结构。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与俄、朝、日、韩等国的经贸关系。六、加快资源衰竭型城市的职能转型,重新确定城市发展方位,进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发展接续产业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

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意义:①有利于东北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说明了我们党始终把发展放在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位置上。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们党自“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符合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原理。

三、综合试题设计

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回答1—4题。

1、东北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原因在于:

A.宜农荒地多 B.耕地面积广大,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C.水热条件优越 D.人均耕地全国最高且土壤肥沃

2、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围垦三江平原,你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A.我国粮食存储量已经相对过剩 B.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C.三江平原土壤贫瘠 D.沼泽太多,不利于开发

3、东北各省发展农业生产在气候方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A.光照、热量、水分可满足作物一年两熟 B.冬季漫长严寒

C.光照、热量、水分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 D.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4、当前东北地区的森林积蓄量和木材质量大幅度下降、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森林资源的退化 B.过量砍伐和森林灾害

C.过多人员的旅游活动 D.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答5—10题。

5、黑龙江流域正式归入中国中央政府是在:

A.公元8世纪前期 B.西汉初期 C.唐朝末年 D.元朝

6、明清时期,管辖东北地区的机构和名称主要有:①辽阳行省 ②盛京将军 ③吉林将军 ④黑龙江将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7、沙俄割占我国东北地区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时,清朝在位的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同治帝 D.光绪帝

8、三国干涉还辽的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三国在华侵略利益 B.维护中国领土主权

C.打击日本在华侵略势力 D.主持国际公道

9、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经济根源在于:

A.转嫁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 B.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

C.转移国内人民斗争的视线 D.为发动太平洋战争提供后方

10、九一八事变以后,在东北人民的抗日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的武装力量是:

A.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B.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

C.黑龙江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 D.国民政府军队

内地有传媒称,振兴东北是一场新的“辽沈战役”。东北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之后,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回答11-13题。

11、中央做出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这不仅是东北地区的大事,也是全国的大事。这告诉我们:①内因和外因是事物的根本动力 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④要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的发展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这一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其他地区的支持与合作, 根本上要靠东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主要体现了:

A.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内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D.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13、有人怀着这样一种心态看待东北振兴:中央决心这样大,开发一定会轰轰烈烈,东北将出现“一年一个样,三个大变样”的新形势。这种观点从哲学上看:①没有看到量变的长期性、艰巨性 ②没有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③没有看到矛盾的复杂性 ④没有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14、中共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体现了:

A.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 B.党不断加强自身执政能力的建设

C.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D.党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三上东北,考察、研究“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主持出台了振兴这些地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目标是把东北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开创一个“新东北时代”。回答14—16题。

15、“一五”期间我国建成的重工业基础主要集中于哪一地区?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华东地区

16、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其中位于东北地区的有:

A.大连 B.青岛 C.秦皇岛 D.沈阳

17、东北地区国企改革走出失败的怪圈的根本措施是:

A.彻底打破行业垄断行为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大国家宏观调控 D.加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18、针对曾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落后的情况,今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并将其纳入了工作日程。这体现的政治常识道理有:

篇二:交通枢纽规划

一、泸州市交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位于长江和沱江的交汇处,是全省唯一一个与滇、黔、渝三省市接壤的市,具有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定位,按照“四个四”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川黔高速公路、宜泸渝高速公路、隆黄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四大通道”建设,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初步建成了次级交通枢纽的基本框架,已具备建设四川重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必要条件。

2008年底,全市各种运输线路总里程达12249公里,约占全省总里程23.1万公里的5.3%(全省约占全国的5%)。其中:铁路里程170公里,占全省3086公里的5.5%;公路里程107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300公里,占全省12000公里的10.8%;泸州机场现已开通北京、广州、深圳、昆明、贵阳等5条航线。

2008年,全市完成旅客周转量71.25亿人公里,占全省1187亿人公里的6%,其中:公路客运周转量69.11亿人公里,水运客运周转量0.38亿人公里,航空客运周转量1.758亿人公里。完成货物周转量55.1亿吨公里,占全省1073.8亿吨公里的5.1%,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19.8亿吨公里,铁路货运周转量0.663亿吨公里,水路货运周转量34.42亿吨公里(占全省56.6亿吨公里的

60.8%),航空货运周转量0.175亿吨公里。

2008年,全港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121.3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6万标箱。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16.4万人次(在全国已通航159个机场中排名84位),完成货物吞吐量1579吨。

(二)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泸州交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交通基础薄弱、建设滞后、建设成本较高、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交通运输仍然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基础薄弱

路网规模小。2008年全市各种运输线路总里程达12249公里,仅占全省的5.3%;人均拥有路网规模为2.4米,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和中部地区的一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公里,仅占全省总里程2162公里的3.4%;铁路里程170公里,仅为全省的

5.5%,人均拥有铁路3.5厘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

运输结构失衡。2008年全市完成货运总量4806万吨,其中:公路4266万吨,水运410万吨,铁路130万吨。铁路承担运量比重仅占2.7%,明显偏低,公路承担运量比重则达到68.8%。

路网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长江以南的合江、叙永、古蔺等县路网密度较小,道路等级较低,与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建设发展滞后

近年来,尽管我市在高速公路建设、集装箱码头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交通建设总体进

展尚不如人意,无法充分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隆黄铁路和叙永至大村铁路建设滞后,资源运输通道不畅,给全省能源供给保障和加快古叙矿区规模化开发带来一定影响;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全市进出公路、铁路通道“断头路”较多,难以与周边省、市形成有效连接;尽管已积极争取,但我市城际快速铁路建设尚未纳入全省重点建设盘子,与我市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公路的养护较差,养护资金缺口较大,“重建轻养”的问题较突出。

3、交通建设成本较高、难度大

我市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段,北低南高,高差起伏较大,山区占幅员面积的比重超过50%,河流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导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造价高,铁路、高速公路平均造价比平原地区约高一半以上,严重制约泸州交通发展和建设。

4、功能不完善

由于各种运输方式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相互之间缺乏合理分工和有效协作,通道资源和运输资源未得到高效综合利用,其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紧迫性

泸州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国家二类水运口岸,是国家交通运输部规划的全国196个、全省10个国家道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和全省六大二级物流中心之一,也是四川省第一大港和唯一的集装箱码头,是四川及西

南地区东向水运出海大通道和对外物资交流的枢纽。作为四川“南大门”和省上确定的区域性次级枢纽,加快泸州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可有效改善四川作为内陆大省“不沿边、不靠海”的区位劣势,在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设泸州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四川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泸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迫切需要,也将为全面推进“四个四”发展战略、促进泸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需要

按照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将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和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客货运量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长途重质货物占货运量的比重将明显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出行需求也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275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000元。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产生巨大的运输需求,预计2020年我市客货运输需求将分别达到约45000万人次和1.5亿吨,比2008年分别增长1.68倍和2倍。建设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适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需要。

(二) 实施“四个四”战略的需要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泸州的跨越发展,提出“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定位,实施“四

个四”发展战略,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通道推动大发展,以大合作推动大开放。加快建设四川重要次级(泸州)综合交通枢纽,必将促进“四大产业”发展和“四大园区”建设,并将为“四大中心”的形成和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从近期来看,也是扩大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迫切需要。

(三)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需要

泸州作为内陆地区,为降低物流成本、承接产业转移和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各国和南亚国家的开放合作,集中财力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客观必要性。同时,泸州作为区域合作“桥头堡”和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四川对外开放南通道上的“门户”城市,通过加快交通枢纽建设,打开对外开放的捷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时代紧迫性。

(四)完善和优化省、市路网布局的需要

紧密衔接全国和全省综合交通网,建设布局合理、能力充分、层次清晰、衔接顺畅、优势互补的四川次级综合交通枢纽,既可使四川的运输通道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又可使泸州的交通建设得到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也是完善和优化省、市路网布局的需要。

三、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建设大枢纽、大通道,

篇三:八年会考资料

五、中国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位置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优越性:南北温差大,为发展各种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优越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不能说我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 领土四至:最北,: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3°N)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中心汇合处(135°E)

南北约5500千米,东西约5000千米。

3、我国的临海(由北至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我国的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5、我国的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陆上临国14个,隔海相望的6个。

六、中国的行政区划

1、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县(县级市、自治县)、乡(镇)。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3、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云、桂、粤、台。

4、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 跨纬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海南省(琼)

七、中国的人口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2010年总人口为13.7亿,所占比例五分之一。

2、我国人口突出问题(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3、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广东省。

我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4、我国的人口地理界限:黑龙江省黑河市——云南省腾冲县。

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多西少(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经济发达,城市密集。西部地区多山地高原,气候干旱,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6、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数量过多。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条件不相适应)

7、天水市的人口集中地区:渭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原因:河谷地带地形较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水资源丰富。)

八、中国的民族

1、我国民族总数:56个,少数民族55个.

少数名族所占的比例为:8%。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约1700万。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约2000人。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汉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东部、中部地区。

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4、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马头琴) 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维吾尔族---(手鼓舞 ,手鼓)朝鲜族---跳板(长鼓舞)

彝族---(火把节,葫芦丝)苗族——芦笙节

5、天水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主要集中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九、中国的地形

1、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中国地势特征对河流、气候产生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给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河流自西向东流动;第二,河流从高一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产生丰富的水能资源,便于建立电站发电。

3、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三级阶梯

5、我国主要山脉示意图: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6、高原: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平坦开阔);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离玻碎);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喀斯特地貌广布)。


龙江交通网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67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