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农产品滞销网

时间:2017-06-23 05:4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解读中国农产品滞销怪圈现象

解读中国农产品滞销怪圈现象

近日,一篇《海南冬瓜滞销达30多万吨,瓜农发展“冬瓜电商”引关注》的报道聚焦了国内媒体与广大老百姓的目光。近年来,关于“农产品滞销”的新闻似乎越来越多,据相关报道统计,从茄子滞销、洋葱滞销、芹菜滞销、卷心菜滞销、白菜滞销、莴笋滞销到土豆滞销,滞销现象不断。农产品丰收却卖不出去,几乎每个省份每年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对于农产品滞销,政府部门也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应对,但中国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治。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层出不穷?

产销信息不对称,市场行情难把控

农产品滞销,除了难以预测的天气因素影响外,更多原因是产销脱节。由于获取市场信息的通道闭塞或市场行情预判能力不高,农民容易受当前价格引导进行盲目种植或生产,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滞销现象。

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农业的小农经济根源深厚,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市场存在信息死角,也没有健康的调节机制。另外整个行业没有一个宏观的产量预期,供需脱节严重。

有关专家建议,要增加农产品储备设施投入,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问题,各地方政府也在出台一些政策进行调节,比如“农超对接”或者“爱心蔬果”等,但价格与需求是市场决定的,这些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产销模式创新,渠道品牌为王

找到滞销问题的症结所在,切实为农民和农企谋福利,使得不断探寻农产品营销创新模式成为产业发展的题中之义。面对诸多的滞销问题,唯有用创新改变格局,农产品电商营销,正在为中国农产品销售拓展新渠道,成为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问题的新途径。

电子商务是一种产销模式的创新,但运营难度有一定的门槛,需要有团队、有成本、有资源、有策略,很多农民或农企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能望洋兴叹。绿商联盟营销中心副总裁刘施亮表示,互联网营销,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不能把目标都放在京东、天猫、1号店等这样的全国大平台,区域性的本地化电商平台其实更重要,因为本地化电商平台更了解用户需求,也能把业务做得更加细化。绿商联盟现在就是在整合以城市为中心的线上区域电商平台,当然同时也兼顾知名的行业垂直电商网站,为好产品拓宽渠道,找到销路。对于涉农企业,他们只要提供优质产品,我们来负责营销、推广、品牌塑造,整个业务链条可以做得非常系统而精深。

他还介绍说,由绿商联盟主办的“中国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论坛-互联网时代的农业创新营销”首站即将在武汉启动,这是对产销模式创新探索的实际行动,届时,农业电商界的专家将会分享互联网营销方法与联想佳沃、三只松鼠的成功案例等。

中国的农业营销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企业家们不能期翼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一切的探索都是被鼓励的,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也是创新思维,在农业营销这条道路上,必将是一个强劲的助推器。而农产品电商这个创新模式的成熟运作,

也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农业企业的共同发力。

篇二:基于互联网加农业的农产品滞销问题的研究

基于互联网加农业的农产品滞销问题的研究

摘要:农产品滞销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农产品缺乏品牌支撑,无法打开高端市场,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通过地域分工、品种改良以及种植技术的发展等打造一批我国的农产品品牌。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期,我们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更好的推进产销对接,实行更为精准的管理和调控,进行品牌化的包装和服务,与消费者者之间架起沟通、互动的桥梁,从而加强农产品核心价值的传递和推广,开拓更为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关键词:农产品滞销、农产品网络预售、农产品产销对接、农产品互联网电商销售

一、滞销现状

农产品滞销是指市场的农产品上因为一些原因不受消费者欢迎而导致销售速度极慢。特征表现如下:

购买量为零,这是显见特征。从农产品周转快慢程度看,周转快者为畅销;周转慢者为平销;无周转者就为滞销。而无周转是购买量为零所致。因此,购买量为零是滞销的首要特征。

售价等于或低于成本。从售价与成本的对比关系看,购买量为零大体上有三种情况:盈利价(高于成本的售价);成本价(等于成本的售价);亏本价(低于成本的售价)。由盈利价引起的购买量为零,通常不称之为滞销。因此时降价仍可促销,实现农户的利润目标。唯有由成本价或亏本价引起的购买量为零,才被称之为滞销。

简单再生产难以为继。其它条件不变,农产品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企业体内资金的正常自周转,而不靠体外资金的注入。这就要求至少能按成本价完成全部商品的正常周转,以不断补充简单再生产所需的体内自周转资金。当农产品不能按成本价销售出去时,简单再生产也就难以为继了。 购买量为零是滞销的表象性特征:按成本价或亏本价销售是滞销的条件性特征;而简单再生产难以为继是滞销的结果性特征。具有这三个特征的销售状态,就是滞销。

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少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如陕西周至的油桃丰收了,价格不到往年三分之一,仍然卖不出去;2015年4月9日,河南郑州荥阳,近千亩大葱滞销,农民眼看葱要烂在地里,决定将剩下的500余亩大葱免费赠送;甘肃省榆中县新营乡菜花地内,菜农将菜花喂羊。农产品滞销的案例越来越多,所以解决农产品滞销现象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农产品滞销带来的危害:

1.导致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2.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分配,导致消费者以不合理的价格购买,甚至没有途径购买某些农产品。

3.导致农民没有资金周转,无法从事第二年的农业生产。

原因:

1.市场经济不够健全,农产品销售信息不对称

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上升阶段,各种体质机制还不过健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无法进行即时有效的沟通,而需要大量的中间商作为桥梁。农产品生产缺乏市场行情的指导,种植缺乏理性的市场分析。当某种农产品出现赚钱效应的时候,大家就会一哄而上种植这种产品,结果就是这种产品的严重供过于求,产生严重的农产品滞销问题。

2.农产品的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

由于信息的缺失和缺乏专业指导,农民种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看到某种农产品有利可

图,就会盲目扩大该产品的种植规模,造成农产品种植结构的极其不合理,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最为典型的是我国镰刀湾地区玉米种植规模远超过市场需求,造成大量的产能过剩,玉米大量堆积,库存压力大!

3. 农产品的销售途径单一,市场规模小

受传统的小农意识的影响,加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互联网思维”,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除满足自身需求外,大多采用传统的销售方式,且将目光固定在周边狭小的市场,市场需求有限。

4.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

受气候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且周期较短。当一种果蔬价格快速上涨时,小而散的农户就会扩大种植规模、追逐高价,种植产品趋同,加之信息闭塞,市场行情误判,这就为产品滞销和价格下跌种下隐患。

5.进口农产品的冲击

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对生活的质量也更加重视,由于我国目前优质农产品比较缺乏,不能充分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国外的农产品,导致国内农产品滞销。以2016年为例,在苹果滞销的情况下,我国还进口了607万吨国外优质苹果,每公斤售价高达60到400元。

6.国内农产品品牌效应差

我国农产品缺少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能够意思到品牌问题的农民寥寥无几,只是靠销售原材料农产品或各自销售数量有限的农产品,无法进行品牌的统一宣传,也无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市场是趋利的,消费者喜欢什么,经营者才会销售什么,只有把品牌宣传出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农产品便会大量销售。

7.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种附加费的增加

农村地区交通闭塞,农产品外销成本高,且保鲜冷藏技术不成熟,扩大市场成本太高。加上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各个环节都将产生一定的附加费,最终抬高了农产品的价格,从而导致有效需求减少。对外销售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近几年物价上涨,劳动力缺乏使得加工费、运费等上涨。随着各种附加费用的增加,农民挣不到钱便不愿意销售就导致大量农产品过剩。

农业电子商务支持政策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制定的《推进农业电子商务行动计划》提出开展两年一次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申报认定工作,并向农业电子商务倾斜。农业部与商务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农村邮政局所、村邮站、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等改造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对接电商平台,重点推动电商平台开设农业电商专区、降低平台使用费用和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等,实现“三品一标”、“名特优新”、“一村一品”农产品上网销售。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城市邮政局所、快递网点和社区直接对接,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业务。组织相关企业、合作社,依托电商平台和“万村千乡”农资店等,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并开展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推动放心农资进农家。以返乡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为重点,培养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和实用型人才。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商从业者返乡创业,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村电商人才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门槛。指导具有特色商品生产基础的乡村开展电子商务,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引导农民立足农村、对接城市,探索农村创业新模式。

二、解决方案

综合以上现状,我国的农产品由于缺少适合的销售模式,销售方法而产生的滞销问题较为严重,以下是本文讨论的解决方案

(一)利用农产品的预售解决农产品滞销

1.网络预售的基本模式

网络预售是以C2B模式为内核,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销售平台等媒介,实现由消费者到企业的产销模型。就农产品网络预售具体操作而言,当农产品尚未收获时,农民提前在网络销售平台发布预售信息,接受订单。等到农产品收获时期,农民根据订单需求分批采摘、合理安排发货。这种C2B 模式先有消费者需求产生,而后有企业按需求组织生产,不仅实现了以消费者为主导,而且对于农民销售农产品来说,实现了产销对接,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销售风险,减少了农产品滞销的可能性。

2.传统电商农产品销售与网络预售优劣势对比分析

⑴传统电商受物流水平限制,预售降低流通成本

当前很多农产品电商企业发展受限,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产品物流配送水平的限制。由于传统的电子商务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现买现卖,而农产品从采摘、入库到发货整个环节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损耗,要使新鲜的农产品能送到消费者手里,就需要速度和保鲜技术。 而网络预售模式可以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在农产品收获之前在网络平台上挂单销售,可以预先了解客户信息,实现从田间直达客户的物流配送。同时提前知道订单量,根据需求采收包装,能够减少损耗且对冷藏要求比较低,这样一来,电商的配送成本,损耗成本,冷藏保鲜成本都得以减少。

⑵传统电商仓储积压难解决,预售实现零库存

传统电商的另一大难题就是无法有效地解决库存积压的现实难题。由于传统的销售模式,农产品都是先进行采摘入库,再进行网络销售,这样就需要一定的仓储空间。同时由于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商品积压也是电商需要承担的风险。网络预售则可以做到提前下单,当天采收,从产地直接发货,以最快的速度实现收获的服务。

⑶传统电商客户需求不稳定,预售实现消费引导生产的转变

在传统的供需模式中,生产方和消费者都处于被动模式。一方面,厂家根据自己的生产计划进行备货,并设法拓宽销售渠道,期待吸引更多的客户需求。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只能在商家提供的货物中进行选择,无法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产品。这样双方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传统电商企业很可能流失客户,由于市场的滞后性,最后导致农产品积压滞销等困境。 对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网络预售以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思想为基础,通过消费者需求引导农产品生产,消费者能够参与农产品生产,可以随时关注了解产品信息,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能获得绿色健康的原产地农产品。对于农民而言,订单农业也成为现实,实现产销对接,避免了滞销风险。

3.网络预售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习近平提出供给侧改革,而农产品网络预售正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步。习近平主席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网络预售模式契合了该理念,从源头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保证农民最大利益。

其次,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将加快互联网与包含现代农业在内的11大项目领域的融合创新。同时,中央一号文件也表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毫无疑问,网络预售等一系列“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将成为一项惠民措施。

最后,网络预售最大的直接收益者肯定是农民和消费者,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帮助农民解决“卖菜难”,帮助消费者解决“买菜贵”的问题,同时,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土地资源得以整合,有助于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全社会共赢。

(二)利用产销对接解决滞销问题

对于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在众多的解决思路中,更符合国家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的集约化生产以及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新农村建设以及新农民的培养都有积极意义的方式莫过于产销对接。

产销对接其实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2013年,安徽省合肥市就对于产销对接做了详细的规划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他的城市也相继作出一定的规划,这就说明产销对接对于解决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具有很大的潜力,同样,对于产销对接模式的发展,需要知道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我国产销对接的现状,农民作为生产的主体,他们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经营模式,所以,要是想让广大农民可以建立一个合作共赢的平台往往是有难度的,再者,传统的农产品流通往往是经过多个中间商,过于复杂,这就与产销对接中的生产经营主体与销售终端或者消费主体直接对接存在矛盾。

其次,我国产销对接的问题,对于产销对接,这是新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互联网经济下的发展成果,但是,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他们对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低,对于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够高,所以需要专业人员去培训他们,然后就是长时间的分散经营使得他们对于生产经营往往有自己的想法,所以集中化的生产,团结合作的能力不够,彼此之间的交流不够,这同样是一个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问题,再者,我国的产销对接缺乏长效机制,最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这也就是农产品出现滞销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民盲目的生产,很难掌握最新的市场需求以及物流信息,这些都使得建立产销对接模式有了一定的困难。

再者,产销对接的模式选择,事物的差异性也就导致产销对接模式也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农产品,需要不同的模式,我国的产销对接模式有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工对接、农校对接等等。2008年,我国进行农超对接模式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超对接”也逐步得到发展,但是却始终农产品流通的主流方式,超市的组织方式以及销售经验方式等元素都对于“农超对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手动啊阻碍,农批对接仍然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但是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不够完美,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交易主体经营分散、信息流通不畅,这些使得农批对接模式存在很大的改造发展空间,农工对接通过生产经营者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密切联系,以此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是比较好的对接发展模式,但是,对于具体的模式的选择,还是需要根据客观实际来选择。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对接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所以,农产品的对接模式也不可以一成不变。首先,龙头企业主导的“基地+直销+加工物流”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发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通过龙头企业资金投入,生产技术投入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一种供给关系,积极开拓市场并且建立直销渠道,在储藏、加工农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规模化的物流运输能力。在这一模式中,龙头企业的作用很重要;其次,

互联网主导的“电商平台+分类+直销”模式,这一模式完全就是借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专业的供应商产品信息平台,农产品电商平台将为产地农民们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而不是局限于以前的就近原则或者被动原则,同时,对于果蔬类农产品和鲜活类农产品建立不同的电商平台,例如谷登电商转为产地供应用户推出的农商友-供应商与农批商APP,将产地供应信息都推送给全国各地的农批市场商户,所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来创新对接模式是一个不错的方向选择,再者,合作社主导的“订单+信贷+统一化”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组成的经济组织,在这一对接模式中,需要发挥的是农产品生产合作社的作用,促进农产品流通,以合作社为基础建立“订单+信贷+统一化”模式,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统一生产经营方式,营销方式,与各企业,部门以及超市等经济组织签订订单,

(三)因地制宜的蔬菜销售与品质评定相结合

目前,对于网上农产品购买需求较大的是我国的城市地区,主要的农产品消费人群也在城市。城市人口大多以社区为单位的居住分区。针对于解决农产品滞销这个目的,可将互联网结合在销售环节,推广因地制宜的农产品互联网销售模式。更有价值的是获得较为详细的用户农产品购买信息,建立独立的,可信性较高的蔬菜品质评定系统。尝试创造消费热点,引导市场更加良性的循环,从而对滞销问题产生良性向导的影响。要建立一个集销售,信息采集,等级评定为一体的互联网平台,最关键的步骤在于用一种对居民、消费者方便,对电商有益的方式促进更多的消费者选择互联网购买,更多的实体店选择互联网销售。将农产品的销售交易环节由线下转换为线上,从而通过对生产消费的具体数据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后,对农产品的品质进行更加权威的评定,结合产销对接,对农产品的再生产也做出科学的建议。对对农产品的滞销问题起到积极影响

·对于不同情况城市的不同人群的农产品线上平台建立

1、精包装有机农产品会员制配送

这个模式是一个起步模式,也是在农产品销售互联网化的初期比较可行的模式。更大的作用不是占领消费市场,而是快速吸引更多的电商进入到农产品销售的领域中来。犹太人说,富人的钱更应该挣,道理在于可以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微商刚开始买面膜的人吸引了大量个体经营者开始做微商,这样的精装配送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农产品线上销售市场的前景并,吸引更多的有能力的互联网电商进入到农产品线上销售的领域中来。会员制的精装配送,好比给客户办了一张美发店的钻石卡,每次理发都用最有经验的高级技师。营销方法应该采用”脑白金式”。(1)找对推销人群,那些追求生活质量但工作繁忙的人的保姆。如果保姆发现自己没必要出门去进口产品超市买有机农产品了,多少会有兴趣听下去(2)赠送优惠甚至免费的用户体验,在体验中,保姆线上的预定配送来的农产品更新鲜,那保姆选择的几率就大了。实际情况是,往往这样的家庭,收入很高且较稳定,他们的保姆往往是家里的一份子,在家里服务的时间可能比孩子岁数都大。这样的人更有能力办一张长期会员卡。如果农产品市场可以变得高收入,还可以受到大量的预存菜金,那这样的市场可以在资金链平稳的情况下发展更长的产业链,并且也会有更多电商走进农产品销售的大门。

2、社区聚点配送

大数据的背后是大量的消费群体与消费产品,这种模式是指,通过建立农产品预购平台,让最基层的消费人群在网上预购农产品,再通过具体的社区范围定位,建立社区内部的临时

篇三:我国鲜活农产品滞销频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我国鲜活农产品滞销频发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作者:马晓春 宋莉莉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09期

[摘 要]近年我国蔬菜、鲜奶等鲜活农产品滞销事件频发,不仅对种养殖农户造成惨重损失,同时对鲜活农产品产供销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分析认为鲜活农产品产销地过度分离、信息不对称、小农生产模式、流通环节多、鲜活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应急调控能力有限等鲜活农产品生产、物流和销售系统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引发鲜活农产品区域性滞销的重要原因。研究认为解决滞销难题需要统筹考虑,建议从优化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布局、依托互联网平台探索发展鲜活农产品订单农业、促进鲜活农产品种养殖规模化、鼓励鲜活农产品深加工、完善鲜活农产品应急流通机制提升应急调控能力等方面多管齐下根治滞销难题。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 滞销; 全系统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9-0059-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中鲜活农产品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百姓的生活。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蔬菜面积达到3亿多亩,年产量超过7亿吨,人均占有量500多公斤,均居世界第一位(农业部);2014年我国牛奶产量3 72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奶业协会)。然而,辉煌的产能背后却频繁爆发鲜活农产品滞销事件,如:2011年4月山东蔬菜卖难、2012年安徽阜阳蔬菜卖难、2014年10月山东鲜奶滞销、2015年1月河南新乡奶农倒奶杀牛等。频发的滞销事件不仅伤害了农户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暴露出我国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整个产业链的脆弱。本研究以蔬菜和鲜奶两类农产品为例,从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物流、销售全产业链进行研究,剖析鲜活农产品卖难频发的主要原因。

一、鲜活农产品滞销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由于鲜活农产品包含范围较广,一直以来学术界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概念。当前,我国对鲜活农产品涵盖范围权威的概括是来自2009年交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鲜活农产品目录》① [1]。从目前国内研究鲜活农产品的滞销问题的文献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侧重于从流通方面导致农产品滞销及应对滞销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就鲜活农产品最终的销售环节表现的滞销现象来研究滞销问题。张杰(2008)认为产销信息不对称、农户缺乏加工和储藏的技术、政府引导能力跟不上农业发展需求等是导致鲜活农产品经常发生区域性过剩的主要原因[2]。第二类是选择从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物流、销售中的某一个环节分析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刘俊华(2013)认为生产环节的盲目性、销售渠道不畅通经常是导致农产品发生滞销的主要因素[3]。第三类是从鲜活农产品需求角度与供应角度两方弹性进行对比,分析滞销频发的主要因素。赵姜等(2013)认为鲜活农产品人均供给量波动


农产品滞销网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63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