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7-06-05 05: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1.孔子学琴

29 孔子学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2、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知道孔子学琴的过程及孔子身上的优秀品质。

3、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能够说出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这一程度的,并学着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9课,齐读课题

二、复习检测

(一)、听写生字

在学习课文之前呢,老师先来检测一下大家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请同学们取出练习本,听写生字。(每个词语读两遍,请你听仔细了再下笔写。) 厌倦 诚恳 洋溢 沉浸 抑扬 炉火纯青

师:写完的同学请你认真检查,没写完的加快速度了。

师:现在同桌交换、互改,如果那个词语不确定,可以对照大屏幕,对的打对勾,错的给他圈起来,希望每位同学都可以做一名认真、负责的小老师。 师:改完的回来,全对的同学请你默读这些词语,有错的同学抓紧时间在旁边订正一遍。

师:好,练习本放回左上角,全对的同学请自信的举起你的右手。(了解学情)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掌握这些生字了,来,让我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一遍,将它们牢牢地记在我们的脑子里。

(二)、回顾课文

师: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两位学生说,然后同桌互说。

(你的语言非常简洁。看来你上节课认真听讲了。)

三、学习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孔子是怎样来学习弹琴的。首先,请大家捧起语文书,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一说孔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师:谁来说一说通过读,孔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孔子是一个虚心好学的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不满足、特意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好孩子!孔子他已经弹得一手好琴,可他仍不满足,还特意向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虚心好学的人。(板书:虚心好学)

师:那孔子到底是怎样来学弹琴的呢?现在,请同学们魔都课文的2~6自然段,找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或短语。

师:谁来说一下你找到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或短语有哪些?

生:一晃十多天过去了、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又过了多少天(板书)师:那从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短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孔子练琴的时间很长,他是一个学而不厌的人。

师:你体会的非常准确。孔子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都学到了些什么呢?现在,请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2~6自然段,然后同桌合作学习找出文中师襄与孔子的进行了几次对话,并谈谈你的体会。

师:好,调整坐姿。在第2~6自然段中师襄与孔子总共进行了几次对话?生:四次。

师:那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他们的第一次对话都说了些什么?

生:师襄轻轻走进屋里,......继续弹奏起来。从这里我体会到此时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

师:你真是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请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段话。

师:来,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一看从第二自然段中,你能体会到孔子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孔子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师:你具体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师:非常好!请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一句话。

师:那他们的第二次对话又包含着哪些信息呢?

生:他看到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

师:你体会的非常准确。带着理解再读这段话。

师: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个比喻句,哪位同学来说一下在这里作者是将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的好处又是什么?

生:将孔子弹奏的乐曲比作小溪流水,好处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孔子弹奏的乐曲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师:你体会的非常准确,请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段话。

师:虽然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他仍不满足,(引读:孔子摇摇头说:“......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生:他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板书:精益求精)

师:虽然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他仍不满足,他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来,让我们再读这个句子,再次感受孔子那伟大的精神。

师: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再次来到孔子的住处。(指名看课件读)

师:你读的非常流利,看来你课下预习得非常扎实。

师:(指名学生)好,你来说一说,在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体会到了孔子已经弹出了乐曲的思想感情。

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这个句子,在这段话中,作者对师襄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生:神态描写(如痴如醉)、动作描写(走)、语言描写(说)

师:那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生:说明了孔子弹琴的技艺已经非常高了。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好孩子。像这种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环境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表现手法叫做:侧面描写。(板书:侧描描写)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来突出被描写对象的特点

师:在这里作者运用侧面描写说明了孔子弹奏的技艺已经非常高超了,可他仍不满足,A读(孔子又摇摇头,......似乎想得很远很远......)

师: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对孔子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生:不断进取(板书:不断进取)

虽然孔子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思想感情,可他仍要向音乐鉴赏的更高境界攀登,他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去学习,B组读:(孔子又摇摇头,......似乎想得很远很远......)

师:不知又过了多少天,师襄又来听孔子弹琴。这次他看到了些什么呢?生:他静静地坐在孔子身旁,......周文王“从这里我体会到孔子已经知道了作曲者是谁了。(板书:体会作者)

师:孔子学琴竟能体会到其作者是谁,女生读出我们的惊奇来!

师:孔子学琴之所以能达到这个程度,是他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结果,男生读出你们的佩服来。

师:孔子学琴能达到如此高的程度,谁人能不赞叹呢?当他的老师师襄看到这一幕时,他是什么表现呢?

生:师襄一听,......《文王操》。”(最后一自然段)

师:当师襄听到孔子说出这首曲子的作曲者是周文王时,他给予了怎样的评价?

生:你的琴艺真是炉火纯青啊!

师: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

生: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师:那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生:在文中指的是孔子弹琴的技艺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运用的孩子,请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段话。

师: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孔子是怎样使自己的琴艺达到炉火纯青这一程度的?

生:孔子他虚心好学、不知疲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当他学会了曲谱后,他要求自己去掌握弹奏的技巧;当他掌握弹奏的技巧之后,他又要求自己去领会乐曲的思想感情;当他领会了乐曲的思想感情之后,他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会作者,最后才是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指名两位学生然后师生共说)

师:这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学琴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作风不仅令他的老师佩服,也令我们赞叹。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和课本,用自己的话讲讲《孔子学琴》这个故事。

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讲讲《孔子学琴》这个故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孔子学琴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是因为他有虚心好学、不知疲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那就让我们以《孔子学琴》为榜样,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多练习、多研究,这样,成功也会里我们越来越近。

板书设计:

29 孔子学琴

时间 程度

一晃十天过去了学会曲谱 虚心好学

过了几天掌握技巧 不知疲倦

又过了些时候领会思想 精益求精

不知又过了多少天体会作者 不断进取

篇二:相术心理学

入门观来意,出言莫踌躇

天来问追欲追贵,追来问天为天忧

八问七,喜者欲凭七贵,怨者实为七愁

七问八,非八有事,必然子息艰难

士子问前途,生孙为近古

叠叠问此事,定然此事缺,频频问原因,其中定有因

僧道从清高,不忘利欲

庙廊达士,志在山林

一哥要狠刀,二哥要抛刀,三枣要跳蚤

第一句:入门观来意,出言莫踌躇。

说的是有人来算命,或者去登门给对方算命,自己先不要说话,要听对方讲,对方讲的越多,透露的信息就越多,你瞅准了时机,冷不丁地说一句,要击中要害,千万不能踌躇,不能模棱两可,否则对方就会认为你没水平!那么如何抓要害呢,就看下面这几句了。第二句:天来问追欲追贵,追来问天为天忧。

“天”是指父亲,“追”是指儿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是父亲来给儿子算命,基本都是要问儿子是否会有出息,是否会富贵,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哪怕他就是个壁虎或野鸡。他既然问这些,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儿子或女儿不上进,或者没有富贵的迹象,或者调皮捣蛋,你按这个路子断,肯定没错!后半句是说凡是儿女来给父母算命的,绝对是父亲或母亲身体不好了,有病了,或者要归西了,除此之外,儿女没有任何事情会想起父母!所以直接断他的母亲或母亲身体不好,肯定没问题

第三句:八问七,喜者欲凭七贵,怨者实为七愁

“八”是指妻子,“七”是指丈夫,意思是说,只要妻子来了问丈夫的情况和运势,那么,如果这个女的是高兴着来的,喜形于色,就说明她老公最近可能要有官运,或者财运,总之要有好事,但好事还没来到,或者刚刚有苗头,她来问卜一下,那么你就可以直接断她老公有福有禄,要走大运了,甭管结果如何,当时她肯定笑得像个傻狍子,赏钱也会给很多!相反,如果这个女的一脸忧郁,那么肯定是他老公最近走霉运,或者要丢官,或者要破财,或者要把她甩了,或者感情不合,你往凶的方向断,肯定八九不离十!然后狠狠敲打她,告诉她如果不结灾,就会倒霉十年,还有性命之忧,此时,她会乖乖地把兜里的银元掏出来,你骗了她,她还给你磕头!

第四句:七问八,非八有事,必然子息艰难

只要是老公来给老婆算命的,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怀疑老婆不忠,给他戴绿帽了,要么是老婆不下蛋,生不了孩子!除此之外,老公永远不会给老婆算命

第五句:士子问前途,生孙为近古

这里面有两个黑话,“生孙”,是指商贾,有钱人;近古,近,是指活着,古,是指死了。士子就是读书人,士子来了肯定是问前途如何,能不能高中,能不做官,能不能光宗耀祖。大款来了呢,肯定是问自己能活多大岁数,或者问人生路上有没有大灾大坎,因为他有的是钱,什么都不缺,就怕活不长。这个心理抓住了,一切都好说了!

第六句:叠叠问此事,定然此事缺,频频问原因,其中定有因

凡是反反复复总是问某件事的,那么这件事肯定是很不好,很不如意,很不完美,凡是总是揪住一个问题问起来没完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她要问卜的事情的原因,不是你算得准,是她透露的太多了!

第七句:僧道从清高,不忘利欲

真正的出家人是不会算命的。那些道貌岸然的僧道如果前来问事,就是凡心不死的表现,不是问利,就是问欲。你以利欲许之,他必然大喜!

第八句:庙廊达士,志在山林

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其实野心更大,利益心更强。仍以利欲许之,亦大喜!第九句:一哥要狠刀,二哥要抛刀,三枣要跳蚤

这又是黑话,一哥是指最容易上钩的傻狍子,对你深信不疑,此时刀一定要狠,狠到什么限度,祖爷说了:“别倾家荡产就行!”二哥是指对你有怀疑了,或者认为你算得不准,那么此时千万不能恋战,不能有贪心!一分钱不收!三枣,是指故意找茬的人,如果一看就是上门找茬的,马上溜之大吉!

三、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为:审、敲、打、千、隆、卖。

先审后敲,急打慢千

隆卖齐施,敲打并用

十千九响,十隆九成

先千后往,无往不利

有千无隆,帝寿之才

——江湖秘本《英耀篇》

这可以说是行骗心理学的至高境界,江湖术士或多或少的都在用,能将六字真言运用炉火纯青的,是为鬼才,左右逢源,无往而不胜

简单的讲,审,就是审度,包括看对方的衣着、气质,贫贱富贵都是带相的,一眼就可定这个人的档次。审的第二层意思,是倾听,让对让说出来,多说话,话越多,信息就越多。敲,就是试探,所谓:一敲即中随棍打,再敲不吐草寻蛇。是在审的基础上,突然“敲”一下,如果说准了,那就可以用“打”字决了,如果两次都没敲准,那就危险了,如同草中寻蛇,弄不好被蛇咬口。到了“草寻蛇”的地步,一般阿宝就“抛刀”了。

打,就是坚定地批断。“打”贵在一个急字,突然出口,落地有声。打的更深一层意思是,摧毁对方的意志。因为你敲准了,所以他对你深信不疑,那么你就说他未来要倒霉,高官说他要丢官,巨贾说他要破财,怨妇说她要被甩,“打”得对方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千,就是骗。可以当场出千,也可以通过布局的方式。“千”是融汇在其他五个字之中的。贵在一个“慢”字,出千不能着急,否则就露了马脚,所以叫“急打慢千”。

隆,就是奉承,说对方爱听的,许之以希望。因为你“打”了他,他很害怕,心情落到低谷,此时你“隆”他一下,告诉他也不是没有希望,如果按照你说的办,还是能够化险为夷,逢凶化吉。然后再“隆”一下,告诉他如果过去这个坎,那么就会大富大贵,长命百岁,他自然非常高兴。“打”和“隆”是对应的,先让对方绝望,再给他希望,对方已经被牢牢拴住。

“打”和“隆”其实都是“千”的手段,是不能分开的,如果只是出“打”千,千出得再好也没用,因为对方绝望了,反正就是这命,认了,也就不会上钩了,所以说:有千无隆,帝寿之才,“帝寿”是黑话,蠢材的意思。

最后一个字是“卖”,是一种挥洒自如的境界。你怎么说,对方就怎么听了。卖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该收钱了。所有的一切,最后都是为了对方兜里白花花的银子,所以卖也要卖得干净利索。

这六字真言说起来容易,真正融会贯通很难。如果这六个字都用上了,对方还是不太相信,或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还有最后一招:“出杀”。

“出杀”的前提是,对方必须是只肥狍子,有点相信,而又不全信,处在模棱两可的境地。

什么是“出杀”?说到底还是“千”的一个环节。比如你说他近期会有“血光之灾”,他半信半疑,你要给他解灾,他没应,最后只掏了点算卦的钱,而没有上钩掏解灾的大钱,此时就可以请示祖爷“出杀”了。

祖爷会派只脚跟着那人踩点,摸清对方的日常活动范围,然后不出三个月,找几个混混把他拦在路上故意找茬,打他个鼻青脸肿。第二天,他肯定会乖乖的回来,说:“大师,应验了,应验了!真后悔当初没听您的!”

谈男命先千后隆,谈女命先隆后千。人人后运好,各个子孙贤。三五成群须防有假,嘻哈成片必定无心。来意殷勤,前运必非好景,言词高傲,近来必定佳途……”

我晕,这哪是命理占卜的书啊,倒像是实用心理学啊。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入得门来先揣摩来意,轻易不说话,一说话就必中要害,先千后隆是说先吓唬后吹捧,轻拷响卖意思是轻轻地旁敲侧击,捕捉到点端倪就抓住了不放。对方有问题千万不要犹豫,显得底气不足,如果对方没什么问题,千万不要先说话,言多必失。如果男的来问命,先吓唬后吹捧,女的来呢,就先吹捧再吓唬,最后人人都是后边运程好,孝子贤孙一大堆。要是来些个三五成群的,要提防是假冒来问命的,嘻嘻哈哈的,肯定不拿算命当回事。如果来了之后态度很殷勤,说明这人最近有为难事了,牛哄哄来的,一定是最近运气不错……小人宜以正直义气隆他,万无一失。君子当以诚谨俭让临之,百次皆同。寡妇寻去留,定思重配。老妇多叹息,受屈难言。

这几句意思是,越是小人,反而越要用堂堂正正义气的话来恭维他,他爱听;君子就要跟他说些诚实谨慎勤俭谦让的话,也是他受用的。要是寡妇来问去留,肯定是想再嫁了,来个老太太一直叹气,那就是在家里受气了。

篇三:评职称的八大好处

评职称的八大好处

——对职称问题的非学术研究

刘文瑞

高校和科研单位,少不了评职称。一年一度,把人折腾得够呛。职称这玩艺儿,确实有它的作用,工资、房子、名声、待遇,专业人员的方方面面,无不同职称有关。所以,你耐得住寂寞也好,随波逐流也好,只要身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就由不得你,只能跟上潮流,参与到这一行列中去。现今不是提倡“竞争机制”么,评职称明明确确就是一种“竞争”,符合时代潮流,当然是有优点的。优点何在,却有些费人思量。许多人都从学术角度研究职称问题,在我看来这明显脱离了中国国情,各国都有职称,惟独中国的职称有鲜明特色,值得向世界推广。而中国的职称与外国相比,从学术角度是看不出来什么优势的,只有从非学术的角度深入考察,才能真正发现职称制度的“中国特色”。中国向来有把值得夸耀的东西总结出“八大”“十大”之类的习惯,笔者也不能免俗,冒昧将评职称的好处从非学术方面总结出以下八条:

第一,保持“阶级斗争”的优良传统。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阶级斗争”似乎不再那么吃香了。然而,“斗争”的余韵却没有完全散去,只不过改称“竞争”罢了。殊不知,“斗争”和“竞争”是不一样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竞争是双方比赛。如今的评职称,尽管名义上叫竞争,然而实际上丝毫没有正常竞争的意味,而是一种不是你战胜我就是我战胜你的斗争。“二桃杀三士”的权谋,被职称政策的制定者运用得炉火纯青。给你那么几个有限的指标,你们就开始争吧。争上的欢天喜地,争不上的丧魂失魄,甚至还有不断闹出人命来的,这不是斗争是什么?连续多年评不上职称得了肝癌的,神经出毛病的,时不时的冒出来几个,正常的竞争是这样吗?说到底,这种竞争还是斗争哲学的延续,不过是斗争的领域和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已。

第二,制造教师和研究人员之间的隔阂。过去的革命岁月里,教师和研究人员被人为分割为“红专”和“白专”两大类,斗得不亦乐乎。改革开放以来,集中精力搞建设,学者们不再从政治上“自相残杀”了,这就引起了某些莫名其妙的担心,必须想着法儿使他们窝里折腾。于是,评职称就成了制造矛盾的法宝。许多单位的职称规定里面,强调第一作者,强调项目第一负责人,获奖还要分个第几名。这样一来,事情就麻烦了。人不可能成佛,都有七情六欲。稍微有点想法,不免要在名次、先后排序上计较计较,多少年的好友,为了职称一夜之间反目为仇。这里面固然有个人道德和修养的问题,但我们的职称政策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眼见职称评出了一大堆矛盾和冲突,不由使那些本来就对文化人看不上眼的人叹气不已:知识分子这玩意儿,劣根难除啊!

第三,促成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评职称要看成果,成果这玩意儿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要看所谓的出版等级、发表期刊级别。你如果写的不合“政策”或者不对主编大人胃口,你的东西就不能变成印刷符号。为了职称,没有办法,你只好写点符合“政策”的东西,有棱有角的地方先藏起来再说。而且你的成果,从评职称的角度出发,不是给读者看的,而是给评委看的,万一有哪个评委脑子里进了水,他就只看见水货好,如果有点干货,他反而觉得你没有“学术”水平。没有办法,为了职称,你就将就点吧,拿不出点毫无思想的东西,别想过关。有

思想的最好别亮出来,亮出来容易引起争议,这一争议,你的职称十有八九会泡汤。于是,高等级的出版社,所谓核心期刊权威期刊等等,门庭若市,是不是真正的“学术”暂且不论,起码在数量上是繁荣了,给伟大祖国争光不少。

第四,增加官员的工作量并提高官员的管理水平。学术活动当然要加强管理,而思想的管理是难以捉摸的。一个教授,提出某个观点,如果有个领导要过问,要批评,对不起,你得有点学术常识才行。否则,一句“你不懂”,还不把领导噎得背过气去。评职称则不一样,不用看什么观点或者见解,而是看表格,算数字,三篇还是五篇领导总能数得清,年限长短、课时多少,领导一看就知道。这就把学术优势转变为管理优势,领导在学术上可能是外行,但在管理上绝对是内行,你敢说参加评职称的哪个领导是外行?一次职称评下来,领导还不忙上个一月半月。而且在评审期间,那些教师和研究人员自然要到领导这里跑得多些,哪个教师汇报得勤,哪个教师不把领导往眼里搁,谁个劣谁个不劣,一清二楚。“管理工作”加强了,领导和专业人员的关系密切了,官员也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的好事除了评职称外再上哪里找去?

第五,消灭申请人的自尊和廉耻。真正的学者多半都有点怪脾气,有的孤傲,有的怪癖,有的往往固执己见,轻易不肯迎合“主旋律”,这使我们许多人看不惯。比如反右的时候,有的教授就大言不惭地对行政人员称:“在大学里,我是主人,你是仆人。”如此猖狂,难怪惹得肉食者不高兴。如果让你一心自在地搞什么劳式子学问,你的尾巴不是翘到天上去了?以往,我们有继续革命的法宝,有思想改造的武器,自有办法把这些“不一心”的学者整得服服贴贴。现今时过境迁,这些人又翘起尾巴来了,不要紧,评职称的效果是显著的。你仰起了高傲的头,我就用职称作武器砸你的脚,叫你知道厉害,一直从砸脚面不断升级到砸膝盖骨,使你跪倒为止。把你那点可怜的自尊不消灭光,你就别想通过。需要提醒的是,这是一场长期而又艰巨的斗争,必须持之以恒。一次不奏效两次,两次不奏效三次,只要你还有高傲孤僻的苗头,我就让你通不过。你没有职称,还能骄傲个什么劲呀?如果万一你蒙混过关评上了职称,而臭脾气的劣根性没有改造好,也不要紧,评职称的办法可以推而广之,譬如评硕导博导,譬如岗位聘任,自有办法治你。过去是七八年来一次,现在是每年一次,制度化规范化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谁能逃脱?你必须明白,自尊和廉耻是当不得饭吃的。总有一天,你会心悦诚服地跪倒在肉食者面前乞求。学者没有了自尊和廉耻,管理起来肯定顺手得多。

第六,锻炼申请人的活动能力。学者往往不屑于“活动”,这是他们最大的缺点。不要紧,每年一度的评职称,自然能够锻炼他们的活动能力。尽管政策上是不鼓励“活动”的,但明眼人都知道,礼多人不怪。“活动”这玩儿,就像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官场上不是盛行跑官买官吗,红头文件说起跑官买官来,声色俱厉,似乎要动真格的,但你如果相信它,你就是天字第一号傻蛋。别的不说,因跑官买官受到处罚的有几个?失败的概率大约千分之一不到,成功的概率却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评职称也一样,即使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跑不找,谁能给你把职称送上门来不成?要想过这一关,你必须熟悉领导,熟悉评委,做出一幅谦谦君子状,多找多跑,好处自在其中。如果你的学术差一些,花点钱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当然,花钱是等而下之的办法,轻易不要采用。实在不行,你可以花钱买文章,买书号。千万注意,评职称的活动范围绝不仅仅限于评委和领导,还可以找同学,找朋友,写两篇吹捧自己的文章书评;找记者,找媒体,把自己包装得灿烂辉煌。总之,活动的渠道极多,就看你想不想办法。上

策是通过活动,既得到了职称,又得到了名誉;中策是得到了职称,名誉有些损失;下策是只要得到职称,那管他洪水滔天。不论你取那一策,你的活动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如果我们的学者都通过评职称锻炼成为社会活动家,还愁办不出一流大学吗?

第七,培养告密、揭发、缉访的特务本领。职称指标是有限的,而竞争策略是无限的,你要上去,有些人势必要下来。如果你的货色过硬还不要紧,如果货色不硬却想吃到职称的香饽饽,那就必须有点出奇制胜的本领。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对手拉下来。扶一个人上去不容易,拉一个人下来则再容易不过。只要你脸厚心黑,把文化传统中秘而不宣的整人办法学到手,那就无敌于天下。整人最基本的,就是告密和揭发,揭出来对手的疮疤,你就胜券在握。有这样一个人,当了一辈子大学教师,没有一篇论文。但是,关键时刻却拿出了一个小本子,有根有据地揭发教研室主任,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主任说了些什么,在场的有谁;还有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谁谁做了件什么事;等等。面对这样的主儿,你只有脊梁冒冷气的份儿。当然,如果你手里没有材料,那就要用上包打听的功夫,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缉访,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再找出点根据,就有了告密揭发的资本。过去整人用的是政治武器,现在不时兴了,但可以改换成专业武器。只要找出对手的一篇上万字的文章中有几十个字与另一个学者的相似,你就完全可以告他抄袭,如果能找出对手的某一段话与中央的某个决议不一致,那更是百发百中。这种风气培养起来,正面作用极为强大,从政治上能够使学者同主旋律保持一致,从业务上能够整顿学风,而且能充分反映出你对组织的忠诚。久而久之,我们肯定能形成一支过硬的队伍。

第八,制造经验和成绩。任何一个单位,能出经验和成绩总是好事,学术单位也不例外。有的领导人不开窍,老是实打实地考虑问题,譬如学术研究吧,如果把眼光盯在国内一流、国外先进的学术水准上,要出成绩实在是太难了,难道不能换个角度?曾有一个落后地区的政府长官,在布置机构改革任务时,告知他的部下:“我们这里太落后,要想在经济发展方面成为典型,根本不可能。但是,只要我们在机构改革上作足文章,拿出经验,就有可能成为全国的样板。”显然,这位地方长官的领导水平是一流的,他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找突破口。对于学术水准不怎么样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来说,这种思路显然是值得借鉴的,评职称就是最好的一个方法。聪明的领导都知道,只有在某一方面成为先进,才能更有效的向上争取资源,向下争取支持,为自己铺好仕途。而评职称是全国关注的大事,很值得认真研究,最好每年出台一个改革方案,每年进行一次经验总结,每年能够翻新一次花样,反正是摸着石头过河,搅混了水更能显出摸石头的难度。哪怕学术水平再差劲,只要通过评职称不断制造出经验和成绩来,不但领导高升的机率增加,而且下面说不定也能沾点光。

总之,评职称的好处多多。笔者才疏学浅,实难完全概括其中的奥妙。当然,如果我们把职称问题完全归入学术化的途径,这些好处,大半都会灰飞烟灭。目前还有一些地方,学者死脑筋,领导老古板,在评职称时老是抱着学术目的不放,致使还有不少桀傲不逊的学者取得了职称,严重妨害了通过评职称进而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地从非学术的角度探讨研究职称问题,坚持中国特色,把上述评职称的好处发扬广大,以促进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果能想出办法,把我们的职称术推广到欧美去,那么,我们根本用不着费那么大的力气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凭这一独门武器,足以把它们打倒。


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37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