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小学育人经验案例

时间:2017-05-31 06:0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我的立德树人教育案例

爱的交响曲

“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工作多年来,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作为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打交道,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在工作中,我十分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遇事沉着冷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看待事情,正确处理问题,这对维护班级纪律,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使班集体舆论的进一步形成,教育犯有错误的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学期,我刚来到清水小学。学校领导让我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并上该班的语文课。开学第一天,有大部分学生都来报名注册了。当我闲暇之余,有一个学生家长就找到我。她对我说,她的孩子是我们班上的一个女同学,不爱讲话,老师学生基本上都不能和她进行正常的交流,而且学习成绩也很差。我感到很纳闷,马上问其原因,于是这个孩子的妈妈就和我拉起了家常。从她那无奈的话语中我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这个孩子是个女同学,小时候由于生病右脚发生了病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到学校来以后感到很自卑,加之同学们有意排斥她,所以她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当然,报名这天我也没有见着她。第二天早上,我来到教室,我一眼就看见了她,刚刚从教室前面一瘸一拐走到她坐的最后一排座位,高高的个子,一头长长的微卷的头发。见我来到教室,也毫不在意,座位上坐定以后抬起

头默默地看了我一眼。我马上给了她一个微笑。第一节课上,我请每一个同学作自我介绍,当轮到她时,她一个字也没说,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这会,其他同学发话了,有的说她身上有异味,不讲卫生;有的说她不和同学们讲话,同学们都不喜欢和她玩等等。这时,我终于憋不住了。我问了同学们两个问题:假如你是她的话,你此时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我们以后该怎么做?于是同学们都畅所欲言,最后我及时做了一个总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何况人家还是一个有残疾的孩子,本来身体就有了缺陷,难道同学们还忍心去伤害她那已经受伤的心灵吗?很快这节课就下课了。下课以后,我出门站在教室外休息,我发现她上厕所回来,我马上叫住了她。准备和她聊聊,开始她还是不开口说话,低着头。我轻声地对她说:“不要怕,孩子,以后有困难给老师说,我一定帮你解决!”这时我发现她的头微微抬了一下,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你笑起来真好看,我马上对她说道。有了第一次接触,我发现她不排斥我了。在后面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关注着她。慢慢我发现课堂上她有时都冲着我笑。记得有一次,她妈妈早上来学校对我说,她家姑娘回家对她说“路老师上课有方法。”我此时在想,孩子也在关注着我。在接下来的这段日子里,我见着她就和她说上两句话,偶尔帮她整理下红领巾,让她认真书写。这两个月以来,我发现她偶尔在和同学们说话了,班上的其他同学也并不排斥她了。特别是前几天,我在班队课上特别设计了一个主题:“爱与感恩”。我利用前段时间去参加县级骨干班主任培训所学到的经验,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感恩和付出。我相信爱真的能创造

奇迹。

我班还有一个学生叫郑小平。纪律差,行为习惯差;他上课常用小动作招惹其他的同学,他经常欺负同学,有时候上课拽女同学的头发、无缘无故骂人,有很多的同学都不愿与他为邻;学习成绩差,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连他自己都辨认不出自己写的什么字。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甚至与老师也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这让我非常头疼。

通过与家长联系,我了解到他父母因为在外地打工,不能平时很少回家,他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只注重对他的物质保证,让他吃饱、穿暖,对于他的教育却几乎为零。在这个环境下,我发现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学习习惯太差,从小就没有人管理,养成了散漫的性格,加上他很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因而,有此前那样的表现。不过,我相信只要努力、找到了症结所在,一切便会迎刃而解,包括这样的孩子也不例外,毕竟他只是个孩子。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专程深入到他家去家访,进行详细了解,然后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纪律等并无多大改进。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张。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玩一边与他交流。不动声色地教他遵

守纪律,学会与他人相处,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依时上交,成绩纪律等方面也大大改善了。尤其是上次我上语文公开课,他积极举手,大胆发言表现得非常好。其次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好了很多。

反思: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贺丹丹,付新月这样的问题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在这次的教育中,我与他们从交朋友做起,让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感受到老师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

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差生我们应该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他们的改变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这样的孩子,他的身上几乎没有什么优点,每个和他的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棘手。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并不是一个石头、一块钢铁,如果学校和教师最大限度的给予他时间、空间上宽容,他也会逐渐被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感动,他也会被溶化。面对着他的改变,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学生。

篇二:2个学科育人教学案例

此处两则案例是由市教委教研室提供的典型实施案例,仅供组稿时参考之用。由于这两篇案例皆是未发表的文章,还请您在组稿时注意保护作者的著作权益,尽量避免以直接下发案例的形式组稿。

品德与社会学科育人实施案例

为什么奶奶不接受明明的孝心?

——《百善孝为先》教学案例

虹口区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小学 杨 健

【案例背景】

在我班有一本“烦恼”手册,上面记录了学生遇到的让人烦心的事情,或是让学生感到困惑的事情。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任课老师,我努力将解决学生的“烦恼”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指导学生的行为。

有一天,手册中的这样一则记录引起了我的关注,班中的小李写道:今天是重阳节,老师给我们讲了孝敬老人的道理,放学回家后,我就帮外婆打扫房间,看到床底下有一个又破又脏的坐垫,我想,这样的垫子坐着多不舒服呀!于是,我把旧的坐垫扔了,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外婆买了个坐垫。没想到,外婆看到那个崭新的坐垫,一点儿也不高兴,当她得知我把旧坐垫扔了,竟然哭了。爸爸妈妈回家后,看到外婆非常伤心,得知事情的经过,也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真弄不懂,明明我是在做好事,为什么大人要批评我,我到底错在哪里?

平心而论,尽管小李在某些方面确实让人头疼,但在这件事中,他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他知道要孝敬老人,但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还不能理解老人的心情,因而做了好事反受批评。而家长也没有理解小李的一片孝心,只是一味指责,这样使得小李更烦恼了。

正巧,在本学期品德与社会课中,有篇课文《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如何孝顺父母和老人,于是我将小李的烦恼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能解决小李的烦恼,同时,也能使学生对“孝”有进一步的理解。

【案例实录】

片段一:师述故事,初次选择

1.师述明明的故事

师:重阳节那天,明明趁奶奶不在家时,帮奶奶打扫房间,发现奶奶的藤椅垫很破旧,里面的棉絮都露了出来,便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为奶奶买了一个新的,将破旧的藤椅垫扔了。谁知奶奶知道后非常生气,因为那个藤椅垫是爷爷送给奶奶的生日礼物,东西虽不值钱,但对奶奶来说具有纪念意义。妈妈回家后也批评了明明,为此明明很苦恼。

2.出示问题:藤椅垫该不该扔?(媒体演示一个大大的问号)

3.学生交流

生1:我觉得藤椅垫应该扔掉,那么脏的东西,放在家里多不卫生。

(有同学边听边点头,表示认同)

生2:我也觉得藤椅垫要扔掉,只不过,如果明明能事先和奶奶说一声就好了。

生3: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藤椅垫不该扔,因为藤椅垫上有奶奶的回忆。

(也有同学点头认可这样的看法)

师: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当你的内心想法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时,你会怎样理解父母、与他们进行沟通呢?

片段二:媒体演示,加深认识

1.播放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

广告内容:老人在厨房不停地忙碌着,精心准备菜肴,因为今天是周末。老人一边忙着,一边露出欣慰的笑容,从她脸上的表情不难看出,虽然很累,但老人却乐在其中。“叮铃铃”客厅传来一阵电话铃声,老人赶忙去接,电话那端子女却告知有事不来了,挂断电话,老人有些失望;接着又一次的电话铃声,告知的是另外一个子女也因为忙不来了,老人更失望了。最后,老人放下手中的电话,喃喃自语道:“忙——都忙??”寂寞的老人只好坐在电视机前百无聊赖地看起电视,直至节目终止,电视画面出现雪花??

2.师:看了这则短片,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这位老人挺可怜的,烧了一桌子菜肴,可大家都有事不回来。 生2:我也觉得老人很可怜,这么大的房间,就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晚上只能对着电视机。

生3:我有补充,我觉得这些儿女做得不对,工作再忙,也应该回来看看老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人虽然在物质上已经得到了满足,但她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如果你是广告中的子女,你会怎么做?

生4:我会尽量早点回家陪妈妈。

生5:我也会这么做,有首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

(大多数学生都赞许地点点头,有一位学生马上反驳)

生6:那万一工作很忙呢,你不见得扔下工作去看妈妈,你如果这样做的话,妈妈会更不高兴。

生7:我有补充,我是这么想的,如果事先答应妈妈晚上回来吃饭,就绝不失约,万一碰到要紧的事,赶紧和妈妈说明,取得妈妈的谅解,或许答应妈妈明天来看她,这样妈妈就不会伤心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好,是呀,为人子女要设身处地为长辈着想,不仅从物质上

关心老人,而且更要在精神上关爱老人,与老人多沟通,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片段三:再次选择,提高认识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认为那个藤椅垫,还该不该扔?

2.学生交流

生1: 不能扔,虽说明明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孝敬老人,但他事先应征求奶奶的意见。

生2:我想告诉明明,如果能把破旧的藤椅垫洗干净并缝补好,这样奶奶肯定会高兴的。

(此时,几乎班中所有的学生都点头认同这样的看法。)

生3:我觉得如果藤椅垫确实太破太脏,也可以去做奶奶的思想工作,得到奶奶同意后再处理掉。如果奶奶坚持收藏,就应当尊重奶奶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认为明明的出发点是正确的,用自己的零花钱买藤椅垫来表达对奶奶的一片孝心,但他的方法欠妥当,而欠妥当的原因是对长辈的心情缺乏理解。所以在表达孝心时要设身处地为长辈着想,这才是真正的“孝”。

【案例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低年级的学生往往简单地区分事情的是与非,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渐渐明白,生活中的事情并非如童话世界中如此美好,不能简单的用是与非来表示,需要综合考虑,才能作出判断。在这里,学生的道德认识会有冲突,本课所呈现的案例即如此。本课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思辨的情境,使他们对“孝”的理解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一、首次选择,初步认识

在教学时,我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事例作为辨析的材料,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出的问题,先不急着解决,而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议一议,让学生分别站在长辈和孩子的不同角度去分析情境中的故事,为故事中的人物出谋划策。初次选择,班中有20位学生认为应该扔掉藤椅垫,有16位同学觉得藤椅垫不该扔。在讲述道理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所积累的道德认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此时,学生的选择未必都正确,但让学生讲了真话,从而让教师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媒体演示,加深认识

当学生有不同看法时,教师不忙着先去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而是通过公益广告的播放,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公益广告的引入旨在为后续教学进行有效的铺垫。在交流中,学生异口同声说这位老人很可怜,老人的喃喃自语中流露出对亲人温暖的渴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回答中,学生都能站在老人的立场上,觉得为人子女应该多回家陪陪父母。感恩是应该发

自内心的。在长辈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这些不经意的细微动作会让长辈深切感受到亲人的关爱。通过此环节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明白金钱并不能买到亲情,更不能替代孝心。孝,在于尊重,在于理解。

三、再次选择,提高认识

当学生已建立起初步的道德认识后,让他们再次选择,此时的选择水平明显提高。他们不再是简单地说说扔还是不扔,而是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扔,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扔,还能有别的更好的表达孝心的方法。可见,学生从公益广告所引发的思考,懂得了孝敬长辈就要理解和体贴长辈,要理解和体贴就要学会沟通,从而使他们的实际行为得到指导。当学生感同身受地站在长辈的立场考虑问题,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彼此间思想火花的碰撞时,使使学生对“孝”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点评

本案例借助对一个生活中的两难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懂得孝心不只是表现在具体行为上,更表现在对长辈心情的理解上,孝敬长辈不能只从自己的想法出发,而是要考虑长辈自身的需要。这就把孝敬长辈的教育提高了一个层次。对这个道理,教师不是用直接灌输的方法,而是借用明明的孝心不为奶奶接受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时,学生的认识还处在就事论事的水平,而就事论事是很难判断明明扔掉旧座垫对不对的;于是教师通过播放公益广告,分析短片中老人为什么失望,逐步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孝敬长辈、理解长辈的心情,满足长辈的精神需要的高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作第二次选择,学生就从就事论事提高到就事论理,不只是纠缠在该不该扔座垫,而是着重讨论孝敬长辈应当注意尊重长辈的想法,满足长辈的要求,及时与长辈沟通。经过这样的教育,不但让学生对“孝”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也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判断的方法,提高行为选择能力。

语文育人价值教学案例

寻找真实的落脚点

——《?从现在开始……?》教学案例

闸北区实验小学 钱玉华

【背景】

《小学语文学科贯彻“两纲”教学指导意见》中指出,“语文学科贯彻落实‘两纲’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凸显语文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丰富内涵,实现语文教学与‘两纲’教育的有机整合,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与素养的过程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可见,要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是重中之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思考;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就需要教师立足语言文字本身,注重文本的研读,来实现育人目标。

《“从现在开始??”》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它做万兽之王。猫头鹰、袋鼠都命令动物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使动物们苦不堪言,而猴子却让动物们按照各自习惯的方式生活,得到了大家的拥戴。课文蕴含着与人相处要尊重别人的道理。故事情节简单却充满童趣,让人忍俊不禁又能引人思考。

【教学实录】

教学片断一:

(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物在森林嬉戏的图片)

师:森林里真热闹,让我们也变成森林里的动物去参加他们的聚会吧。用动作或者是叫声和大家打招呼。

(学生纷纷摆出各种动物造型或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教室里热闹极了。) 教学片断二:

师:听,万兽之王狮子在宣布他的命令。(播放录音)

师:万兽之王狮子宣布了什么命令呢?

生:我听到狮子说:?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师:你听得仔细,说得完整。于是,从现在开始,动物们轮流当一星期的万兽之王。(结合板书,师生互动)第一个上任的是——(生:猫头鹰),紧接着是——(生:袋鼠),随后又轮到了——(生:小猴子),像这样按照次序,一个接

篇三:实践中育人 体验中成长

实践中育人 体验中成长——记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创

--------------------------------------------------------------------------------

【信息时间:2014/6/25 阅读次数:41】【我要打印】【关闭】

2014-06-25 11:50 作者:王晓华 来源:张家港日报

“教育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与实践关系的洞见。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自2008年9月正式启用以来,努力探索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适合基地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共建型”的特色办学之路,成为了全国中小学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标准和经验来源。

我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地处长江之畔,占地456亩地,一、二期建设总投资1.2亿元,设置有主题教育、实践课程、军事训练、生活体验、体能拓展、种植养殖六大功能区域,并建有大型风雨操场、多功能会场及防震减灾、消防教育、模拟法庭等20多个主题教育场馆,已经成为了张家港市青少年主题教育中心。每周,基地要接待2批前来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每批600人左右。在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中,我市每位中小学生(包括新市民子女),都会在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初二以及高二的时候,到基地活动三天,近6年来,学生对基地活动的总满意率超过98%,如此之高的“好评率”见证了我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创新发展之路。

因材施教 扎根课程建设

“课程”是体现、贯彻实践基地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基地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育人是全方位的,学校更多的是知识育人,基地则是活动育人。然而基地成立之初,没有现成的活动课程的教材、大纲、模式,全靠基地人自己去规划、研发、实施。”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主任施建东介绍说。课程开发之初,为了使课程贴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施建东带队分期分片走访学校,收集来自学校师生的设想和期许,用以明晰我们课程研发的方向,同时,基地教师走出去到校外实践基地或社会培训机构参观、学习、培训,学习各种手工技能为形成富有自己个性的课程打下基础,在现实资源的基础上,基地自主开发出“走进水乡、走进生活、走向科学、走向社会”四大系列,涉及家政、工艺、科技、农艺、体拓、主题类六大领域共100多个课程活动项目,这些课程完全来自于日常生活,体现着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又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综合色彩。为了使社会实践教育更有针对性,基地初步构建了面向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2013年4月,由课程内容编写而成的三本校本教材正式出版,已经成为全国各个青少年基地的范本。基地还参与了教育部及省文明办等关于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指南(意见)的制定工作,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

“第一次清晨在江边漫步,让我对长江情有独钟;第一次做蛋糕,让我尝到了用劳动换来成果的喜悦;第一次做彩泥,让我喜欢上了艺术??”锦丰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姚继聪在《难忘的基地之旅》中写道。在基地的课程中,传授的不仅是技能,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是最低层次的要求,比如在野炊中烧一顿饭是简单的,但是在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分享、热爱劳动、知道感恩更重要,这不仅仅是一顿饭菜的问题,更是一个育人的过

程。”施建东告诉记者。

整合资源 “共建”实践平台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各个社会责任部门的事情。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职能,但是他们可以把对学生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的基本职能通过在基地建设主题教育场馆来实现。”施建东介绍说。为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基地大教育的平台,2008年以来,市教育局、市地震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公安局等20个单位先后投资2000多万建成了防震减灾、农耕文化、模拟法庭、禁毒教育、消防教育、人防教育、气象观测、交通安全、环保教育、健康教育、科普教育等20个主题教育场馆,并委派专业人员担任基地辅导员,给予技术支持与指导。基地依托这些主题教育场馆资源开展相关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让参加社会实践的中小学生在新鲜生动的活动场景中,在积极愉快的互动体验中,接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道德法制、环境保护、人文历史和安全防护等教育,走出了一条“共建型”的特色办学之路,这一模式开启了社会力量参与基地办学的新思路。

除了共建主题场馆,基地外的物化资源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基地紧邻长江,优美的沿江风光让学生们沉醉其间,基地外围的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果园、温室大棚和特种养殖场、澳洋生态园是学生们体验采摘的去处;距基地7公里处的梁丰奶牛场可以接待学生们体验现代牧业;10公里外的空军雷达站、12公里外的污水处理厂、15公里外的永联钢厂和永联农耕文化园、20公里外的鉴真东渡苑景区、凤凰河阳山歌馆、30公里外的市科技馆、博物馆及文化中心等地都与基地紧密结合,不断丰富基地的课程资源,同时又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综合色彩。

强壮队伍 提升师资力量

基地的发展特色依托于课程,而课程的实施依托于教师。与普通学校不同,基地的教师来自各个中小学,没有对应的学科背景。为此基地每年都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养、掌握教学方法和艺术;同时,每个月开展教师业务技能竞赛,竞赛内容涵盖了课程研发、教学设计、说课、上课、基本功竞赛、课件制作、论文六大类;此外,基地还加快骨干教师培养,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近年来,基地申报立项了2项省级课题,1项苏州市重点课题;共有200多人次教师参加各种外出培训学习,教师发表获奖论文200多篇,开设张家港市级以上公开课20多节,有10多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业务竞赛中获奖,有5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其中2人为张家港市学科带头人),有1位教师晋升为中学综合实践学科高级教师。

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创新实践在近6年的时间里逐渐崭露头角,先后获得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40多项荣誉称号,分别被江苏省文明办、苏州市文明办和苏州市教育局命名为“江苏省苏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张家港基地”和“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长江基地”。 2009年11月,全国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现场会在张家港基地召开;2011年8月,中华诵·全国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在张家港基地举办;2013年4月,全国首届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张家港基地举行,基地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环境设施、丰富的课程活动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基地的发展仍旧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创新,吸收发展新的活动课程、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不断提升基地的软实力、形成基地的独特文化,真正把实践基地打造成学生‘学有所得的第二课堂、动有所获的理想场所、玩有所乐的成长乐园’,让学生们在这里实践、体验、成长。”谈起基地的发展,施建东这样说道。

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临朐县龙泉小学

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强调了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十九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鉴于上述认识,近年来,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创建了我校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特色。

一、健全机制,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活动实效

为认真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潍坊市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地方与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我校组建了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全面负责、教导处具体落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就综合实践活动的师生组织、活动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定了具体制定。教导处负责安排综合活动课程的课时,分管校长负责课时执行情况的督察,并以年级为单位成立课题项目研讨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议,主要讨论活动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保障了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课型设置上,我校以主题探究、自然观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为主,

二、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一)亲近大自然,提高观察动手能力

《课标》中强调综合性学习,实践是第一位的。只有亲自去做一做,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才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为引导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有效利用当地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强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融合,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引导同学们深入开展自然观察活动和以奇石化石主题的实践活动,自然观察活动中,同学们根据老师布置的观察内容,对动植物的特点,自然现象等进行细致观察,并且以照片、标本、文字等形式对观察过程、观察事物的特点等进行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根据观察内容自行结成观察小组,将观察内容整理成册,如动物类、植物类、河流山川类、天文气象类等。每一个小册子都包括目录、照片、标本、文字说明、观察感言等内容,有的还有观察日记、观察报告,图文并茂,丰富多彩。通过开展自然观察活动,同学们眼中的大自然更加色彩斑斓,奥妙无穷,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探索研究大自然的兴趣,为什么小草在春天里发芽?为什么花儿是五颜六色的?为什么天空中会出现彩虹?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在孩子们的探索和研究中各个击破。观察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走进奇石化石,培养搜集、整理能力

奇石化石是我们临朐的特产,全国闻名。我们有效利用当地丰厚的教育资源,开展了以“奇石化石”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此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他们有的从书上找,有的上网查,有的到县奇石市场、山旺化石博物馆参观访问,认识了临朐奇石化石大家族的八十多个品种。每个班都设立了奇石化石展览角,集中展示同学们搜集到的奇石化石图片、

资料、实物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奇石化石兴趣小组每学期都举办一次奇石化石展览,让庞大、神秘的家乡奇石化石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不仅如此,学校还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把美丽的奇石化石画下来。同学们共创作奇石化石绘画6000多幅,每一幅图画都惟妙惟肖,色彩斑斓。学校为此专门在综合楼二楼内设置了“奇石化石绘画长廊”,集中展示同学们的优秀作品。60多幅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或在报刊发表,提高了临朐奇石的知名度。以奇石化石为主题的“讲故事”大赛,让一个个美妙的故事附着着一块块精美的奇石飞翔。平日里,同学们不仅把这些故事相互讲述,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还妙笔生花,写成一篇篇习作,登在黑板报上,张贴在橱窗里,通过学校“龙声”广播站播出,还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扩大了临朐奇石的影响。同学们创作此类习作1200多篇,被报刊采用或获奖16篇。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奇石化石的形成过程,学校组织奇石化石兴趣小组的成员到奇石化石产地进行实地考察或访问活动。到目前,以实地考察了12个奇石化石产地,访问了58位专家和村民,了解了16种奇石化石的形成过程。实地考察有时要走四五里山路,有时要忍受严寒酷暑,虽然艰辛,但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和毅力。奇石化石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同时带给了孩子们很多的思考。三年级一班的张曦同学在习作里写道:“每一块奇石化石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的,有的需要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这个过程中,她们要忍受地壳运动的阵痛,要耐得住冰冷、黑暗的考验。”在学习中,我也要学习奇石的这种精神,增强自己的毅力。实践活动结束后,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完成了一份《临朐县奇石资源和奇石产业现状调查报告》。在形成《报告》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讨,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搭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平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知识教学得到有益补充,增强了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三)深入家庭生活,体会辛苦,珍惜幸福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知识包罗万象,它可使幼童成长为学生,可把学生熏陶为学者,可让学者历练为智人,可将智人钝化为哲父!生活课堂,使每一位在其怀里成长的孩子都享有积极的受教育的机会。我校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中和社会影响下形成了一些不好的思想和习惯,社会责任感不够强。为此,我们开设了家庭实践活动体验课。倡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爸爸妈妈的小助手”,在家庭中帮助妈妈择菜、扫地、刷碗、洗小衣物等,并且要求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三年级二班的李英男这样记录到:今天我和同学在家玩了一下午,把客厅里弄得乱七八糟,地面也黑乎乎的。怕妈妈回家嫌我,我决心亲自动手整理一下,把地面拖干净。说实话,拖地这活,我从来没有干过,只是见妈妈拿着拖把,拖拖这里,拖拖那里,一会儿就把地拖好了,我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唉!心动不如行动,不就是用拖把拖地嘛。我走进洗刷间,拿起拖把在水盆里冲了一下,就在客厅里拖了起来,客厅还没拖一半,胳膊就开始发酸了,怎么这小小的拖把也比刚才沉了许多。我把拖把靠在低柜边,摇了摇胳膊继续拖,好歹拖完了客厅,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摸摸额头上都已经湿乎乎的了。我依着沙发歇了一会儿,心想:妈妈回来后肯定会大吃一惊的。我高兴地站了起来,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大吃一凉:地面上留下了一个个脚印。原来我的拖鞋不干净,我向前拖时,正好踩在了干净的地面上。唉!真是的,我怎么这么笨,又要重干了。我先去冲好拖把,再把脚底下冲洗干净,倒退着把客厅又拖了一遍,本来酸酸的胳膊更酸了,真没想到拖地还这么累,还有这么多的学问,真是不干不知道,干了才得窍。虽然自己累得腰疼胳膊酸,但看着自己拖得铮光发亮的地面,心里还是乐滋滋的。想想以前自己回家不换鞋,吃饭撒得地下到处是,不注意卫生,让妈妈每天都要清理卫生,多累呀!通过这次劳动体验,我真正体会到了做什么事也不容易,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看到,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体会到了爸妈操持家

庭的不易,也尝到到了成功的快乐。家庭生活实践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又增强了他们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四)了解社会现象,探讨做法,反思责任

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的活动注重从小事入手,如每周清理一次楼梯(扫一次大街)、每学期做一次社会调查,写出报告等。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同学们不仅在学校里做一个好学生,还要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少年。比如,我们学校前有一个小超市,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商店无假货”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合格商品的包装标识,要求三无产品下货架,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我校的小记者们还开展了《节约一张纸,造就一片林》《拒绝乱丢垃圾,共建绿色家园》《节约一滴水,造福全人类》三项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小记者们利用五一、十一和暑假期间,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访问,通过现场查看、问卷调查,走访环保局、卫生局、防疫站、林业局等部门的专家,上网查询、查阅书报找寻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探讨了一些环保的好做法,提出了很好的倡议。这三项活动均在潍坊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通过这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

(五)深入开展节假日实践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现在,学生在校时间短了,节假日多了,如何利用好这些节假日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把这些时间真正利用好,我们每个节假日都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2007年暑假,我们在四至六年级开展了以“关注社会和谐,体验家乡变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传统,如外出打工人员情况调查,贫困户形成原因调查,新农村建设调查,假期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分析调查,节水节电调查等。2009年寒假,我们开展了“开开心心过大年”实践活动,通过“祝福长辈”、“帮父母做事”、“撰写随笔或日记”等形式,真诚地向长辈送上最真挚的新年祝福,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验父母的辛劳和付出,用笔记下自己的心情,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记述身边真实的感动故事。 今学期一开始,四年级的学生就学校管理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他们分组对学校的卫生保持、安全隐患、组织活动、写字姿势、厕所管理及学生们乱买零食现象进行了详细调查取证,经过整理归纳搜集的资料,提出了切合学校实际的一些可行建议和新观点。如调查学校组织活动情况的小组,分头采访了校长及有关任课教师,再碰头研究各科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大家学好各门课程,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号召大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从他们开始,带动了全班。还给学校送去建议:每周增设1小时的创新活动课时,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安全第一,警钟长鸣;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再现我校精神风貌等见解也让人对他们刮目相看。这些活动与研究,让孩子们真正学会了自我管理和管理其他。

对这些节假日实践活动,我们在开学后充分利用班会、队会、演讲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座谈交流,评选出一批优秀实践、调查成果在全校展示,进一步深化了活动效果,促进了学生假日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走出了课本,走出了教室,走出了传统授受方式,它取走了罩在学生学习上的“玻璃罩”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跳得更高,飞得更远。在一次次的探究、调研、试验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发展,社会责任感增强。我们的学校也因此而提升了办学的品味,在学生健康成长,收获喜悦的同时,学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几年来,学生每年都自办手抄报100多期、剪报150余本、古诗配画600多幅,创作童心格言1万多条,编写数学故事2000多个,写数学日记


小学育人经验案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30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