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留守学生心理疏导

时间:2017-05-27 05:5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大桥学校 黄国锋

一、时代背景: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许多家庭的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我校出现许多的留守学生。针对此状况,我对在我校就读的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五十多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也令人担忧,甚至在一些人的眼中留守学生已经渐渐变成了“个人素质特殊生”的代名词。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个案情况:

姓名:黄霞

年龄:12岁

性别:女

班级:六(2)班

基本情况: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在小学二年级时,其父母亲外出务工,该生随爷爷奶奶在家中,刚进入六年级时,就认我为代理家长。经过我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她的奶奶请假,不来学校上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生谈心,我发现黄某的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首先,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奶奶来抄作业,其次,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

(2)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三、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李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黄某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奶奶对李某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该生,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抄作业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疼爱方式。

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李某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他们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3、自卑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小时候的她,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她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她,这些使黄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宁可逃避一切竞争,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黄某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自信的性格,于是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四、教育和引导措施:

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我充分利用课题组制作的“家校联系卡”与监护人多次交谈,并用电话与李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活上的恶习,同时我对李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该批评时要批评,要让孩子习惯接受批评,习惯认识错误,并使孩子形成有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2)教给孩子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困难。

(3)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让孩子远离集体,要让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们一起融入集体。

(4)父母的教育关心要得法,要尽可能多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千里之外的关心和呵护。

2、充分利用“结对子”、“心理咨询法”、“主题班会法”帮助该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

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大多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为了让黄某在学习、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起信心,我依据课题研究中的方法,尝试进行了以下的做法:

(1)与留守学生交朋友,用朋友的立场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安排,我与黄某同学结成了对子,平时,我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其交往、谈心,经过一段的时间,我与他成了朋友,而且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黄某的强项,平时她的数学成绩不大好,但是,她的空间观念十分的强,于是在六年级的 “图形认识初步”中,我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她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在本章的测试中,她竟考了98分的好成绩,这时在她脸上我看到了她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和自信的笑容。

(2)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和“班级主题班会”,使该生提高了心理素养,并以最高的热情融入了集体。

有了自信的黄某,他的情绪产生了一定的兴奋性,我再次用朋友的身份,让他有困难找老师,使他多次进入我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从而提高了心理的素养,如: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如何与人交往等,同时在其班级中,也相应地开展了以留守学生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看到了同学与老师的关爱,并产生了与同学、教师交往的意识。自此,他体验到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乐趣,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增添信心,提高了集体荣誉感。

(3)从小做起,逐步提高。

在黄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最起码的任务。为了不让他感到这个要求高不可攀,我和他共同制定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例如:每天坚持按时完成作业;每节

课至少发一次言;成绩一有提高,就及时表扬,从那以后,他的成绩提高了,他也一次次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五、令人兴奋的教育辅导效果:

经过半年多来的教育和引导,以及黄某家长的密切配合加上他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是令人兴奋的:

1、按时上学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良好习惯。

2、黄某已清楚地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质量还有待提高,但按时完成作业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3、与同学打成一片,能经常看见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跃的身影,听见他开朗而又自信的笑声。

4、语数外成绩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成绩还不太稳定,但他已彻底改掉了懒的毛病。集体的活动他都能参加,且不管比赛的规模如何,但这都是一次次公平的竞争,参与竞争就已标志着他成功了一半。

六、教育引导后的感受和小结。

黄霞的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自信是孩子成长的动力,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留守学生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教育他们,因为还有更多的留守学生在等待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将继续推广我们的教育方法,即:结对子教育法、心理咨询法、主题班会法,我们希望所有的留守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同时,我们也希望学校、家长和社会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让留守儿童能拥有一片快乐成长的天地。

篇二:浅谈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疏导

浅谈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疏导

金龙乡是个农业大乡,每年外出打工的人特别多,他们往往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给自己的父辈抚养,甚至有些人把孩子随便交给自己的亲戚。这些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的调查、走访,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对留守儿童心理作如下浅析,并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补救措施。

一、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浅析。

第一,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第二,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监护不力。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第三,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

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这样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第四,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这样疏于照顾,人身安全容易忽视。

第五,“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第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第七,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第八,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由于学生负担过重,学业失败体验过多,师长期望过高,外部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怯懦、狭隘、自卑、抑郁、破坏、孤僻、对立等;考试焦虑、师生关系紧张、父母期望过高、家庭不和、早恋问题等;小学生里有各种心理问题但尚未达到明显障碍程度的人数很多。小学生中,有严重厌学情绪,而

且随着年级升高不断增加;在学校里经常或有时感到心情不舒畅,经常或有时感到有许多烦恼的事无处诉说,有的人经常或有时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时常感到自卑;有的人不希望自己长大,因为越大烦恼的事越多;有的人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思,有厌世的倾向。对这些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改变这种消极心态,那么后果将不仅是妨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严重时还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

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一,学校要有所作为。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让班主任、教师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

第二,以班级为单位多次开展关于留守儿童的主题班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疏导。

第三,学校要开展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题校会。 第四,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子女以父母

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两个职责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这就要靠学校或监护人积极培养和引导。

第五,学校老师和监护人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耐心的辅导和帮助。树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我校针对这一点,要求教师更加关心、爱护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教师要的他们多提问、多鼓励、多辅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上更自信。

第六、培养 “留守儿童” 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救能力以及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另外,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针对这一点,我校要求各班在班会上经常学习安全知识、自救办法,还要讲一些励志故事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七、疏通思想,我校要求老师或监护人经常和他们谈心,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

止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第八,就是尽快在教育目标中补上心理健康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青少年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的素质的要求。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可以认为是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条件,而其根本目标则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这就是说,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应当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反过来也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

篇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及其教育反思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案例

及其教育反思 长堰小学:王翠芳2015年9月

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应该说社会各界都应对留守儿童教育承担一定的责任,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教师首当其冲。令人不安的是,在处理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教育个案时,许多教师还是“凭着感觉走”,以管理惩治取代教育疏导,这必然导致这个特殊群体要么变得不堪一击,要么变得孤僻叛逆。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能够深入人心的“慧眼”。可以说,教师只有具备了这双关键的“慧眼”,才能透过现象表面,探究问题实质,才能真正走进留守儿童复杂的内心世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才能变得更加科学、客观、高效。

一、透视暴力行为多发的表征,抚慰孤寂稚嫩的童心

个案简述 男孩汪星父母亲常年在外地,他由爷爷奶奶代管。进入高年级后,他成了班级里有名的“暴力狂”。课间追打同学是家常便饭,每天我都会收到来自同学对他的投诉,几乎每周他都会制造一起针对他人的身体伤害。约见他的爷爷奶奶多次均不见效,每次两位老人都是含着泪水恳请我多多教育帮助。也曾经限制他课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交往对象,但一切似乎都不起作用,他变得越来越易怒、暴躁。有一次他“犯事”后,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电话那头他的父母亲和孩子说些什么我不知道,但那次通话的教育效果却出奇地好,之后的一周他几乎都能自律,可是好景不长,一周后,他又开始故意滋事了。当我再次找他谈话时,他居然主动提出让我给他父母亲打电话告状!真让我感到意外。后来我了解到,父母为了不让孩子经常给自己打电话,没有将号码告知汪星,那一次的通话,是父母外出打工后和孩子说话时间最长的一次。

反思 单从表面看,汪星是我们常说的“欠管教”类型,传统经验是“严加管教”、“以暴治暴”、“孤立冷落”。为什么这些手段会失效呢?透过他暴力行为多发的表面,我们来看看问题的实质,你会发现一颗脆弱的、急需安抚的心。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儿童的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环境和亲情教育非常重要,将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汪星与父母关系疏远,沟通渠道被堵塞,亲子关系消极,他内心备感孤独,极为缺乏应有的幸福感、安全感。他需要不断从身体

冲突中战胜“假想对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得满足。但是这种行为的副作用是同伴越来越少,越来越孤独,精神越发空虚。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他的攻击行为愈演愈烈,并且屡教不改。而在此时如果能和父母亲沟通,哪怕是听听爸爸妈妈的骂,也会使他感到亲切,能有效安抚他渴望关爱的心。这也就是为什么通话后,他能安分守己的原因了。由此可见,后来的主动挑衅行为是他为获得沟通权利的一种错误方式,目的不是伤害同伴,仅仅是为了能和“最亲近的陌生人”说上话??从这个角度去想,汪星并不是“小霸王”,相反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弱者。

二、透视男孩女性化的“本性”,正视父爱缺失的严重后果

个案简述 韩宇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务工,他一直由母亲单独抚养。父亲不在身边,母亲为了补偿这份爱,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小城身上,对他关怀备至:小时候给他穿花衣、花裙,扎小辫子,精心照顾着;长大后更是几乎一刻不离地陪着孩子,自己到哪里都喜欢带着韩宇;到了高年级,甚至还因为韩宇说害怕而和孩子睡一张床。韩宇现在六年级了,“娘娘腔”的绰号也伴随了他六年。作为男生,他确实有些女性化:走路不敢迈大步,喜欢走小碎步;时常叉着腰,翘着兰花指;说话轻声细语;体育活动都不喜欢参加,一动就喊疼。他太文静了,简直就像个女生。作为班主任,我曾经试图改变他:让他和男生多接触;鼓励他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竞技运动;多给他表达的机会。但一切都是徒劳。

反思 儿童心理学认为:排除后天因素干扰,个别男孩出现女性化倾向是一种特别的个性发展趋势,其实质是性格“弱化”,具体表现在行为的畏缩,缺乏敢为性。但韩宇的女性化倾向真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吗?为什么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具有内向、暴躁、孤僻、逆反等这些所谓性格特征的人数会如此众多呢?这应该是教师思考的切入点。

据中央教科所调查,留守儿童由母亲抚养的达56%,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留守男孩一个典型的性格弱点,影响着这个群体社会人格的完整性。此案中的韩宇就属于母亲单独抚养。抚养过程中至少有以下因素造成了韩宇的严重女性化倾向。其一,着装不当。将对子女的爱通过穿花裙、花衣来表达,这本身就埋下隐患。如此与众不同的穿戴确实能引起旁人的注目,认为孩子长得秀气,家长从而获得虚荣心的满足。但孩子亦由此开始了心理的畸形发展。其二,交往对象的单一化。母亲将韩宇带在身边寸步不离,其实

这切断了他与其他同伴交往的机会,使得他在众多阿姨们的呵护、宠爱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性情、言谈举止、爱好等逐渐被同化。其三,父亲角色长时间缺位,加剧、加速了女性化倾向的形成。国外有研究者指出,孩子必须在有父亲的环境中不断与他人接触、协商、合作、和解,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所以,韩宇的问题完全是后天父爱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形成教育合力来扭转。当然,那位长期缺位的父亲应该首当其冲。

三、透视嫉妒他人的外显言行,抚平内心深切的思念之痛

个案简述 女生张颖的父母去了外地创业,一个月光景,小张就变得有些“古怪”。最让大家不能容忍的是,只要今天哪个同伴带了新买的文具,张颖总要伺机损毁。张颖之前可是个开朗大方的孩子。虽说成了留守儿童,但她的父母亲时常交待家里人为其添置新文具,她犯不着这样做。对大家的“举报”,我也半信半疑,直到有一次亲眼目睹:一下课,张颖径自走到小丽的桌边,拿起崭新的圆珠笔,放在地上使劲踩踏,直到粉碎??好恐怖的场景。多次证实后,我和张颖不得不直面问题。她低着头,一个劲地哭,自己也讲不清楚是为什么,只说嫉妒别人有好文具。可是这嫉妒从何而来呢?没办法,我只好做了些“大方,不嫉妒别人”的正面说教,余下的,只期待他的父母亲早些回家了。

反思 请大家注意该个案的两个关键点:其一,张颖的变化出现在父母亲离开后;其二,张颖只损毁那些崭新的文具。将两点联系起来,很容易让我们透过“嫉妒他人”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症结——因思成恨。如同雨天看到别人家长来接孩子,留守儿童宁可淋雨回家;看到母亲带着孩子就餐,留守儿童却说“有什么好吃的”是一个道理。这“伞”、“大餐”、“文具”都能勾起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也能促使他们产生一些敌视行为,张颖的父母亲在外出后时常向小张传递关爱的信息,可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些亲密的“远程关心”起到的效果并非同父母在身边时一样。华中师范大学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有关,越是和父母关系密切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是明显。张颖对父母的浓浓思念又怎么是这些间接关心能弥补得了的呢?相反,关心成了一种强烈的刺激,导致睹物思亲的张颖但凡看见伙伴有新文具,都会认为那是别人的父母亲刚给孩子买的,思念瞬间转化成愤怒和嫉妒,随即实施故意损毁行为。这正体现着留守

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得失”的常见心理问题。而此时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大方做人”,不设法抚平其思念之痛,无异于南辕北辙。

四、透视表达能力发展滞后,发现亲情交流的重要性

个案简述 相对其他留守儿童而言,吴雷的学习成绩算是优秀的,唯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他不爱说话。吴雷的爸爸妈妈在他上幼儿园大班时外出打工,我接班时吴雷已经三年级了。在我们相处的三年多里,他没有发言一次,课后师生没有成功交流过一次,同伴也反映他的话很少。他的奶奶带他咨询过心理专家,得出的结论是:表达能力发展滞后。同行安慰我说,滞后也是正常的,十个手指都有长短,况且有的孩子就是这样: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嘴上吐不出。看着他还算稳定的成绩我也就不再强求什么了,何况为了让他开口,我已经江郎才尽了,所以只好作罢。不过听说小时候他可是个爱说爱唱的孩子。

反思 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变为动力,自觉上进,自觉寻求发展;更多的则表现为学习成绩滑坡,厌学情绪滋生,各方面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孩子。全国人大代表马丽例举了两道形象的数学题:“5+2=0”,就是说5天学校生活加上2天缺乏亲情的周末生活,很可能使教育的结果归零;另一个是“3+2-5=0”,就是说30%的学校教育,加20%的社会教育,如果减去缺失的50%家庭教育,培养效果还是等于零。

此案中的吴雷就给人以被“归零”的感觉。小时候他是个爱说爱唱的孩子,可见其表达能力的起始水平并不低,可后来几近“失语”,这明显与其留守密不可分。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发展,可留守儿童却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他们有话无处可说、无人可说。时间一长,言语表达能力自然就开始退化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亲子交流几乎是空白,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更不要说耐着性子听孩子讲他们的见闻、苦恼。一些隔代的老人虽然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孩子由于代沟等原因又不喜欢和老年人说心里话,这也造成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这些直接的或是潜在的因素最后都导致留守儿童行为偏差,能力低下。而此时,单方面的学校教育行为有效吗?漠然不作为正确吗?

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教师除了依靠经验判断外,还要注意做到四多:

多方打听,尽可能多地从各种渠道了解孩子的相关信息,为自己的判断作参考;多次交流,不要急于下结论,平等的交流,耐心地倾听会缩短你和一颗特殊心灵的距离;多倾注爱心,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留守儿童最缺少的不是管教而是爱;多追踪了解,不要以为一两次的谈话教育会起到“根治”之效,孩子在转变中出现反复很正常,任何的转变都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引导。

案例和反思虽暂告一段落,但引发的思考却绵长深远。不由得想到《留守儿童之歌》中的几句让人潸然泪下的歌词:天真的时代黯淡的年华,留守的娃好孤单好害怕,天上的星星眨呀眨,我想与你说说话,我好想爸爸好想妈妈,为什么你们还是不回家??不由得想向同行,向教育主管部门,向专业媒体呐喊:请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不要因为我们的疏忽造成更多的遗憾!


留守学生心理疏导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261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