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无立足之地

时间:2017-05-23 05:4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北大教授 —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

钱理群“告别教育”

“一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2012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寻找来自一线老师的声音”座谈会上,老教师钱理群表达了“告别”教育的意图。

1960年大学毕业后,钱理群被分配到贵州,先后任教于安顺卫生学校和地区师范学校;1981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退休,再由大学转教中学,并持续关注中学与农村教育,在基础教育这片新战场上,钱理群“纠缠”十年,自称屡挫屡战,屡战屡挫。

任教五十年,2012年9月9日,在一位中学教师的追思会上,钱理群最终发出告别宣言。 “节节败退”

“钱教授,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

2004年4月末的一个下午,钱理群站在南京师大附中的讲台上,讲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二三十名中学生。

2002年6月27日在北大的最后一节课上,即将退休的钱理群告诉那些眼含热洎送别他的大学生们,他在刚参加工作时有两个目标,一是去南师大附中教书,一是去北大教书。前者是他的母校,他要去那里完成未竟的梦想。

南师大附中课堂的冷清却令钱理群始料未及。开课之前,南师大附中的老师和鼓动学生报名时说的一样:你们都向往北大,钱先生是北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但你们现在考上北大也听不到钱先生的课,因为他已经退休了。他现在走到你们中间来上课,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

一开始,学生踊跃报名,不光报上了名的学生坐满座位,没报上名前来蹭课的学生们也在过道和前后排或站或坐,将教室堵得水泄不通。

教了大半辈子大学生的钱理群极为重视给中学生的讲课,他在北京备了两天课,一个字一个字地重写教案,并提前四天来到南京准备。他回忆,课程的质量和氛圈都极佳,每堂课学生都听得极为认真,课后作业也表示收获很大,但听课的人数却渐渐少了下去。

一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2005年,钱理群在北大附中和北师大实验中学再次试手,情形一模一样:一开始人很多,慢慢的就减少到二十余人。

钱理群不禁悲叹,他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一一“它反映了中学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而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为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一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反教育的。”

在走进中学课堂之前,钱理群何曾预想到这样的冷清凄惨。他曾对自己的中学教学报以热望。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时,他谈到自己退休后投身基础教育的初衷:“就当下中国来说,我还是坚持这一点,我们既要进行制度的改造,同时也要进行国民性的改造。说到最后还是人心的问题。人心、人性、道德底线的突破,是你一下子解决不了的,是更带根本性的问题。”在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教了三十年最好的大学生,钱理群得出一个结论:“我为什么关心中学教育?因为我觉得改变人心,可能是更艰难的,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工作。”

但从中学生身上得到的反馈令钱理群始料不及,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用了“节节败退”来描述自己的中学授课经历。一次在台湾的座谈中,钱理群苦笑着回应那位给他写信的学生:“这位天真的中学生哪里知道,今天的大陆大学教育已经被绑上就业的战车,也迟早有那一天:凡是与就业无关的教育,都进不了大学的课堂!”

你赶我,我偏赖着不走了

“钱教授您好好在北大待着,中学是我们的地盘,你来这里干什么?”

之所以走进中学课堂,除了青年时的梦想,这还是钱理群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执拗的“反击”。

最开始介入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在199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邀请钱理群参与制定新课标。 “时任教育部基础司副司长找我,说我们要进行语文教育改革,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讨论新课标,准备请你来做新课标专家组的顾问。他真是找了我三次,我都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我不懂教育。后来他说了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你不知道,为什么找你,我们教育界已经推不动了,正因为你外行,借助外力才有可能推动,我就同意了。”

钱理群想着兹事体大,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大量写文章谈教育观念。“结果就触犯了其他利益,比如新课标要编新教材,那就触犯了出版社的利益。而且我的出现,对语文教育界的一些权威构成威胁和挑战。然后他们就联合起来,在全国范圈内批了我整整半年。”

不久后,钱理群去福建讲学,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他说钱教授您好好在北大待着,中学是我们的地盘,你来这里干什么。”

这通威胁电话激发了钱理群的犟脾气。“我脾气来了,我就不走了。我这回关心到底。”钱理群不仅讲,而且持续讲,而且比以前讲得更多。仅2007年11月份,钱理群就在福州、东莞、苏州、常熟、上海五地十五次大谈教育。

在1999年后,钱理群退出了教育部的官方序列,却不停在民间行动。“广东有一个老板要投资编一个课外读物,我就编新语文读物,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整整一大套,影响非常大;我还参加了清华大学高考改革试点,当时只要有人找到我做基础教育的事,我就去。”

钱理群以此明志:你要赶我走,我偏赖着不走了!

钱理群还陆续推出《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我的教师梦一一钱理群教育演讲录》、《做教师真难、真好》、《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钱理群中学讲鲁迅》、《小学生鲁迅读本》等七部著作,对基础教育进行持续发声;他其他的书里,亦不断提及有关中小学基础教育。

钱理群将自己的介入分为思想者和实践者两个部分。其中2003年出版的《语文教育门外谈》,是其思想者阶段的具体成果,他在该书中高举理想主义旗帜,提出教育目标,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的刺激与批判。“我一开始就提我的教育理论,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大学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然后我明确提出‘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思想。”

在《语文教育门外谈》的后记中,钱理群自己也表示不甚过瘾,“付出太多,收获却有限。特别是在理论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说的多是常识。”

著作一本一本地面世,这个倔强的老头在他的战场持续抛出投枪和匕首,却没有从他为之战斗的人们那里得到预想的回应。一些一线老师甚至向钱理群抱怨,“感觉你的理念非常正确,但是距离我们的教育实际差得太远。”

钱理群意识到,“在高举教育理想旗帜进行批判以后还要做第二步建设性的工作,我不仅是一个思想者,同时还是一个实践者。”

同时,教育界一些专家发出质疑,“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有人说要把鲁迅从中学课本里撤掉;我就有点不服气,我就说退休之后我要去上课,争取讲鲁迅,而且是开课。”

钱理群坚持向中学生讲授鲁迅,他总是说,鲁迅最可贵的一点是在绝望中还有反抗。

相濡以沫的朋友们

“真正的教师是在一线老师那里,要发现教师,总结经验,用我的地位影响去推荐他们。” 受挫于城市,钱理群决定“离开中心”,转战“边缘地带、边远地区”。

钱理群首选的地点是自己曾经呆过18年的贵州,他在那里度过了青舂岁月,这也是一次寻根之旅。2005年,钱理群带了和朋友一起编写的乡土教材《贵州读本》,和“认识你脚下的土地”的课题,到贵州大专院校作巡回演讲。

在受到欢迎的同时,却意外受挫。钱理群和学生们谈民族文化传承,特别是民族语言的问题,

但大学生们纷纷告诉钱理群,他们学了民族语言没有用。为了找份好工作,他们更需要学会如何熟练掌握汉语和外语。

“因此,他们向我这位北京来的教授提的问题是:如何学好英语?”钱理群在《我的教师梦》中回忆了这个尴尬的场面。

2006年,在给一个青年教师的回信中,钱理群写道,“我经常遇到‘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尴尬和悲哀,最后变成一种自我证明,无非是证明自己在坚守而已,而这不就成了阿O的‘精神胜利法’了吗?”

好在钱理群认识了一群“相濡以沫”的朋友。转向实践者身份后“屡战屡败”的钱理群,在清点自己的战绩时,常常说,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1999年,钱理群被中学教育界广泛批判长达半年,但这种曝光也增加了给他写信的教师人数。最多的时候,钱理群一年要给两百多个教师回信,“亲笔手写”。

这是钱理群在进入中学课堂之外的一种实践方式,并且成为日后介入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一种形式。

联系最早在年纪相仿的教师中开展,比如南师大附中的王栋生和福建一中的陈日亮,这些教师早已成名,并且是钱理群多年的朋友。但紧接着,一大批年轻的基层教师纷纷与钱理群牵上线搭上桥。这些联系,有的是因为有共同的学生和朋友,更多是素不相识的笔友。

其中,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被钱理群激赏为“最具国际视野”的教师,他热爱阅读,经常将书籍、电影与同事与学生分享,提出与灾难赛跑的教育理念,并编纂《人文素养读本》,摘选罗素、爱因斯坦、黄仁宇、王小波等人的百余篇文章,力图对学生们的“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对症下药。

四川成都新都一中语文教师夏昆自封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因为他除了主课“语文”以外,还给学生教“诗歌”、“音乐鉴赏”、“电影鉴赏”三门课。夏昆有一个“窗户守望者”的理论一一“我们的教育是一个黑屋子,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在那个黑屋子里面拼命挣扎。我要做的就是把想要挡住窗户的人一脚踢开,告诉每一个人窗外有多么美好的景色,并守住这个窗户。”

篇二:改革下狠招:绝无腐败的立足之地(双语)

改革下狠招:绝无腐败的立足之地(双语)

中国日报网

Corruption is a problem in countries across the world,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often believed to be more prone to it, although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ggest this is the case。

However,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 state-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private enterprises inevitably have an element of corruption, which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subordination of business to any level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he patronage of the government over business structures。

There are two functions that corruption possesses. The first is its negative function impe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econd, less commonly

acknowledged one, is corruption plays a role of lubricant to stabilize ties between business and political authorities.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the second function plays the major role, as it makes up for imperfections in the legal regime。

Appropriation of corporate opportunities signifies the emergence of a unique form of mutually beneficial combination of private and state interests. But

without this combi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itiative and free market reforms wouldn't be possibl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urpose of

anti-corruption efforts is not to eradicate it, since the corruption is an integral way to boost economic activity and create a free economic area that is free from the

State-planned system. Rather the aim is to keep the corruption within certain limits,

as its rapid interdiction would mean elimin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initiative and a return to the times before the transition begins。

Inevitably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comes the moment when corruption reaches a certain turning point, after which its functions and its role change. When a market economy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necessity for corruption, peculiar to the transitional stage, disappears. Having fulfilled its historical role, it begins to impede development of a new social system, dragging society back to the transition phase, as corruption can only exist as an intermediary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economic cultures。

As long as corruption exercises its originative function, society will tolerate it as a necessary or unavoidable evil so long as they benefit from rapid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when growth starts to slow, the awareness of social injustice will come to the fore and protests will occur. Hence,

corruption will change from a factor that stabilizes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business into a factor that destabilizes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As a new economic mechanism has been created in China and can develop independently on its own, eradicating corruption is necessary to restore and rais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growth rates. More importantly, eradicating corruption is necessary because its negative impacts, which were previously ignored because of high growth rates, are now underm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having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the moral fabric of society。

The scale of corruption is high in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 including Brazil, India and Russia, but what has attracted the world's attention to China, is the resolve

the new leadership has shown in its efforts to fight corruption. It has introduced several measures to curb corruption, including tightening legislation, intensifying supervis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law, and as it consolidates the transformation to a new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country's modernization, the new leadership has

shown it is determined to promote greater social justice.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public servants have been

able to exploit their role as facilitators for personal advantage, now the most urgent task is to deprive government bureaucracy of any improper privileges, and the

leadership must back its words with action and show it is willing to tackle both the "tigers" and "flies" who violate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justice。

The CPC with its traditions of advancing the Party style, m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mpaigns is already primed for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But it will be impossible to eradicate it without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justice. To overcome corrup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mbrace the old and new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and chang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society and business to suit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s。

The author is director of the Center of Political Research,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By Andrey Vinogradov (China Daily) 以下三益推广:感谢分享与转载,同时为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补习,别再错过寒假这个“黄金期”

2015年三益教育招生简章

寒假来临,寂寞来袭,孩子学习怎么办?快到三益网校(YY频道67958733)来参战!这里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独创的“说文解字”教学法,“读故事学英语”告别了学校课堂“填鸭式”教学的枯燥,让“教”变的妙趣横生!让“学”变的兴高采烈!

同时网络教学的模式节省了孩子在各种辅导班之间穿梭的时间,实现了与名师零距离、面对面的学习机会,规避了交通、人身等安全问题!这时您会说:“在家学的感觉真好!”

网络教育领航家教市场新方向,三益助您实现人生新梦想!三益教育全新的运营模式将让您真正实现“小投入大收益”的学习效果!(课程详情请从《高效学英语一群:281839086》下载!)

腐败是一个全球普遍的问题,人们习惯性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腐败现象更为严重,但并没有证据证明事实就是如此。

但是,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私人企业无可避免地会出现腐败现象,从各级政府隶属企业到承蒙政府关照的企业莫不如是。

腐败的作用有两种。第一,腐败阻碍经济发展;其次,也是鲜为人知的一点,腐败是稳固企业和政府机构关系的润滑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之初,第二种作用起主导地位,弥补了法律制度的不足之处。

挪用公司利益意味着出现了一种私企和国企双方利益的新的特殊组合形式。如果缺乏这种组合形式,创业和自由市场改革就无从谈起。在过渡时期,腐败促进了经济繁荣、创造了不受计划经济约束的自由经济领域,在这一时期,反对腐败的目的并不是要消除腐败。当然,要把腐败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遏制腐败意味着打击创业精神,逼迫社会倒退至计划经济时代。

我们绝不否认,在发展的过程中,腐败的发展也会进入到一个转折点,之后腐败的功能和角色就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确立以后,过渡阶段对腐败的基本需求消失了。完成历史角色使命之后,腐败开始阻碍新的社会制度的发展,令社会倒退到其充当传统和现代经济文化中介的过渡阶段。

只要腐败一直发挥着其角色的原始功能,社会就会忍受既定程度的腐败,将之视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但是,经济增速一旦放缓,人们就会意识到社会存在不公,随之进行抗议。因此,腐败的角色也从企业和政府关系的协调者变为企业和政府关系的破坏者。

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新的经济机制,能够实现独立自主发展,因此根除腐败是保持、提升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速的基本要求。之前,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腐败的消极作用被人忽视,如今腐败已经妨碍社会稳定,对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其他国家,如巴西、印度和俄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腐败现象也比较严重,中国对待腐败的态度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的领导层摆出出大力反腐的姿态,已经采取多项举措惩治腐败,包括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这为过渡阶段的发展和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示了新的领导层促进社会公平的决心。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公务员[微博]凭借自身优势谋取一己私利,而现在,当务之急则是要清除政府的官僚作风和特权,领导层也必须言而有信,彰显出“?苍蝇?、?老虎?一起打”的诚意。

中国共产党历来有加强党风建设、道德建设、思想建设和政治教育的传统,党风廉政建设活动为打击腐败做好了前期准备。但如果不以维护社会公平为原则,就不可能根除腐败现象。要想达成目标,适应新旧社会过渡阶段,调整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作者为俄罗斯科学院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维诺格拉多夫

(译者 艾琳莉莉 编辑 丹妮)

篇三: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陈蒙(笔名:吴楚道人 联系电话:13862217861)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需要____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答案】B

【解析】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积聚:积累。积淀:积累沉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如何,显然不是心里迟疑,也不是犹豫不决,它与“心理”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在“混沌未开的蒙昧”这个“范围”中浮动、起伏,所以第一空缺处填“徘徊”;“积聚”只是一个动作,具有即时性,而“积淀”具有历史性,正好与“几千年”相应,所以第二空缺处填“积淀”;读书不是“政务”,所以第三空缺处填“废寝忘食”。

【评价】此题是沿袭2014年高考词语选填形式,保持了试题的相当稳定,这对备考学生来说是件幸福事,做有目的之事,循有方向之路,保持心中的定力,少走一些弯路甚至避免迷路,无疑是件好事;对教师而言,有的放矢,提高备考的效率,也不无好处。

【备考启示】运用好词语,功夫还是应该花在认真积累上,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比较,巧妙识记。词语运用是语言运用的重要内容,是语文能力必检题型,不管采用什么形式考查,都是一种必须,如果取消这类题型,语文试卷质量便打了折扣。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项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理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C

【解析】A项“推行”缺宾语,应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B项“接受、理解和掌握”不合逻辑,应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D项主宾搭配不当和表达上有歧义,“5月9日”不是“70周年”,将“5月9日”去掉,“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

【评价】2014年没有考查语病题,今年拿出来考查,也属于新题。不过,它仍是传统型的题目,应该说也是一种稳定。

【备考启示】语病题属常规型题目,在备考中注意到训练到就可以了。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

【解析】“比拟”含拟人、拟物两种具体手法,属修辞格。A项采用拟人修辞,将“东风”人格化;C项亦采用拟人修辞,将“芍药”“蔷薇”人格化,说“芍药”“有情”、“含春泪”,说“蔷薇”“无力”、“卧晓枝”;D项也是采用拟人修辞,将“南风”人格化,说“南风”是自己的“旧相识”,说它“偷开门户”“翻书”。B项是对仗工整的诗句,不含比拟修辞。

【评价】此题仍是沿袭2014年高考题之形式,只是在考查方面有所不同。2014年考查的是“对仗工整”,属格律方面的知识;今年考查修辞格,属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明年会考什么呢?

【备考启示】诗歌考查的方面很多,如格律、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情感态度、词牌形式、人格魅力、主题分析等等,具有一定的丰富性,也是认识诗歌、体悟诗歌的重要途径。所以备考应该是个系统、细化的认知过程。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

【答案】A

【解析】衔接题,衔接的就是因果逻辑。“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这是个提示语,读之自然会形成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插上柳条?”下文定要回答这一原因,而且还要接住“柳条”这一话题。显然,⑥和③是紧接前文提示语之后的。而③又将话题转移到“生命力”上,那么紧承其意的应该是④了,然后④又抛出了一个疑问:“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自然是①了。既然这样,自然就有接下去的行为②⑤。

【评价】此题与2014年高考题型一样,并没有什么变化,属于沿用。这类题应该常考,因为眼下许多考生的表达,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突兀生硬,重心失调,此类题,就是发挥了语文的功能。

【备考启示】语言衔接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较好方式,不管高考考不考,都应加强训练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语知、语表能力。

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

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

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

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

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答案】D

【解析】A、B、C三项所言的文化元素在标志中都有体现,并且都是有道理的,而D项的表述最没道理,因为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是“遗产”,并

不是“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如果表述为“象征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就正确了。

【评价】此题也是新题,一改江苏省多年的漫画题为“徽标题”,是一个大胆的开创,这种命题思路值得提倡。

【备考启示】图表类题目虽也是常规题,但也能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从江苏命题的方向与变化上看,漫画、徽标、表格、柱状图、饼图等应是交互考查的题型。

【总评】从整体命题上看,今年的语运题总体表现为“稳中求变,变中求稳”,不搞大刀阔斧式变革,也不泥旧不变,这对整个江苏的高三备考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然而仅在这一块的备考点就有很多个,如语音、字形、词语、成语、病句、得体、连贯、修辞、概括、转述、仿句、对联、诗词、图表等等,而且还可细化为许多个,高考到底考哪些,亦未明确告知,所以在备考中只能增加师生的负担,因为这里面的量大面广,无所不含,无所不有,运作起来真的很难。因此,希望江苏高考命题能够保持住眼下的命题风格。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呼!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人纯实不欺 欺:欺骗 B.不治科举文词 治:研究

C.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D.召君问其制 问:询问

【答案】C

【解析】据语境,“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中“申”为动词,释为“陈述、说明”。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答案】D

【解析】据文中最后一句话:“而宪来求铭”,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求张耒写这篇铭文的。

【评价】去年考的是虚词“其”的用法,今年换回“概括分析”选择题,亦是今年高考的“变之不变”。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译文: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⑵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译文: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第⑴句中“检束”“少”“从”是翻译中的难点,第⑵句中“治官”(往往会译成“治理官员”)“无”“苟简”是翻译中的难点。

【评价】翻译仍是常规题,亦考查了多年,应该说人们在文言文上有了很深的积淀,因为它的确能给人们带来不小的文化素养。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无立足之地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184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