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倾听之美阅读

时间:2017-05-22 05:4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5杭州市一模语文试题和答案

杭州市2015年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2. 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和姓名。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碑帖(tia) 豢养(huàn) 瞥一眼(piē) 戎马倥偬(cōng)

B.愤懑(man) 作揖(yī)刽子手(kuài) 莞尔一笑(wǎn)

C.堵塞(sāi) 眼睑(jiǎn) 汗涔涔(c?n) 恬不知耻(tián)

D.着陆(zhuó) 昵称(nì) 捋虎须(luō)博闻强识(zhì)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那次跟海外华裔作家一起拜谒黄帝陵,我们凝神屏气,虔诚地烧一柱香,围着那个经过修葺的土冢走一圈,表达对人文始祖的缅怀之情。

B. 肇始于网络的点赞,既表达一种态度、彰显某种存在,也传递某种信号、撒播积极情绪,如同当面向别人竖起大拇指,慰藉人心。

C. 两个吃宵夜的年轻人因为擦碰产生口角,继而剑拔怒张,手持酒瓶对峙着,幸亏被巡逻特警队员及时制止,避免了一起斗殴事件的发生。

D. 王老师因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倡导语文人文精神而被教育界推崇倍至,他的授课技能也炉火纯青,尤其是他字正腔圆的朗读堪称一绝。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表彰大会,并会见获奖的代表,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教师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视。

B.“二十四孝”近日被图文并茂地展示在安徽六安街头,引发了民众的争议,大家普遍认为其中的“愚孝”与时代脱轨,传统文化应在扬弃中继承。

C.他酷爱历史,读完了学校图书馆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史书,《资治通鉴》就看过不下三遍,因而与人聊起历史典故来左右逢源、信手拈来。

D.省民政厅转变服务职能,结合实际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只要按照要求带齐相关材料,审批、办证倚马可待,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李娜因非同寻常的经历、特立独行的风格,成为一些人的精神偶像,进而发展成一种现象,这些都是可供中国网球乃至体育机制思考的活教材。

B.为满足春节期间旅客出行需求,缓解运输压力,上海铁路局将组织增开阜阳、合肥、南京、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内20余对临时客运列车上线运营。

C.某市多家影院决定,今后凡满60周岁及以上老年观众,凭有效身份证在周一至周五每日18时以前的所有电影场次中都可享受票价三折的优惠。

D.具有清热、滋阴、明目等功效的铁皮石斛,近几年在韩国、东南亚等地受到热捧,价格高到数千美元一公斤,但仍然需求旺盛,甚至脱销的地步。

5.依次填入下面三副对联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___________桃花扇,万古奇文论语篇

② 粉墨辨忠Jian,轻歌曼舞皆世态;琵琶___________,极弦缓管尽人情 ③ 德如膏雨都润泽,__________是长春

A.千秋绝唱诉悲欢福如东海 B.千秋绝唱弹喜怒寿比松柏

C. 百年难见弹喜怒福如东海 D.百年难见诉悲欢寿比松柏

6. 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⑴⑵两题。(5分)

⑴ 简要解说画面内容,不超过50字。

⑵ 请针对漫画中的现象作评析。

7. 在文学家的笔下,常见的事物也能显现出它们独特的魅力,使读者回味无穷。请仿照示例,从“白云”、“瀑布”中任选一个,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做描述,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4分)

[示例] 小草:雨过天晴,小草犹如刚受了委屈而又活泼可爱的顽童,倔强地昂起头,擦干眼泪,向着太阳微笑。

8. 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国画之美在乎与理游离,这个对中国画家非常重要。中国画是诗意的,也就说,中国画有诗的意味。能够引起人们精神感发的绘画,才有意味。

何为“游离”?通过一个例子,读者就能明白。郑板桥擅长画竹,他曾自述画竹经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说的是早晨起来看竹,朦胧的雾气、迷离的光线都浮动在或密或疏的竹叶之间,使他顿生画竹的想法。但这心中成竹也不是眼中看到的竹子了,等到磨好墨、准备好纸笔,开始作画时,笔下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了。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讲,诗有别趣,非关乎理,诗有它独特的趣味,它和逻辑思维的理有不同。画也是如此。中国画是典型的重“神似”,比如徐渭画葡萄,几个叶子,潇洒跌宕,然后画几个圈,告诉你这是葡萄。你一看,真是像葡萄,画得妙极了。可是,你没有食欲,它引起的是你对美的感悟与想象。中国画追求的是意境。中国人画画提取的是客观事物的精粹,而不是外形。所以,仅仅能够引起人们食欲的绘画,在中国人看来,可能不是太好的绘画。

中国画并不是完完全全脱离于理,又总是要与理有一定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典型。它画了一千多人、几十匹畜牲,还有无数的木船、推车、轿子,房屋楼阁也不少。神奇的是,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但是,它又不同于西方的写实画,它表现的是对现实的高度浓缩,整个画面的构造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常看常新,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而且,这不仅仅是一幅简单的艺术作品,大家想一想,如果换在战乱纷飞的五代十国时期,能画出这样栩栩如生的盛世景观吗?如果换在繁荣昌盛的罗马帝国,能画出这样的意味无穷的浓浓诗意吗?如果换在一位与世隔绝的画家笔下,能画出这样的生机无限的生活气息吗?当然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个环境,才能创造出那个特定历史下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这些历史的、社会的、人文的、伦理的因素,就是游离之外不能脱离的“理”。

中国画不是生活的直接模仿和拷贝,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对生活的加工,对情感、心智的模仿和体现。就像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那竹叶随之摆动的萧萧之风,“疑

是民间疾苦声”,他心系百姓的仁爱之心借着寥寥几笔竹叶跃然于纸上,你怎么能够说,这竹子仅仅是那在雾气、光线笼罩下的竹子呢? 中国人向来重视情理结合,讲求以理节情的平衡。这种人文性的心理满足不仅仅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要素,它本身往往也是一些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说,看文人画要“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8. 下列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眼中之竹”指画家观察的自然之竹,“胸中之竹”指画家勃发画意的心中之竹,“笔下之竹”则指融入了画家主观创造的艺术之竹。

B.“眼中之竹”是画家艺术创作的起点,“胸中之竹”是画家创作中的审美过程,“笔下之竹”是画家艺术修养的综合展现。

C.“笔下之竹”是画家的艺术创造,虽来自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但却并不等同于单纯的自然之竹和画家的心中之竹。

D.无论是“胸中之竹”还是“手下之竹”,都是画家“眼中之竹”的升华,是画家经过审美品位、自然想象而创造的艺术作品。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判断,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画有诗的意味,画面的构造往往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高度浓缩。

B.能引起人食欲的葡萄绘画,在中国人看来未必是太好的画作,其原因在于它完完全全脱离于理了。

C.能画出《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传世杰作,源于作者超越时空,融入了历史的、社会的、伦理的因素。

D.中国画重“神似”,讲究对情感、心智的模仿和体现,这与中国人追求人文性的心理满足密切相关。

10. 文中说“国画之美在乎与理游离”,又说中国画“又总是要与理有一定的关系”。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倾听与诉说王小妮

80年代末,我到东北的乡下去过,当地的官员说,山东人跑进了关东,都变懒了。东北农民每年11月到2月是“猫冬”的。封门的大雪,把人们关在火热的炕上。北欧和格陵兰岛上的人患有“冬天幽闭症”。白夜和寒冷使人发疯,这种症状,起码在寒冷的中国东北我没有见过!每一扇家门,都结了十来厘米厚的白霜。这种门是永远也不上锁的。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拉过笸箩来抽烟,捏一撮带花的茉莉茶叶冲水。人们无休止地说东道西,火炕上永远有绵绵不尽的话题。

中国这么一个大农业国,没有足够的心理医生。许多事情就靠着树下的风和炕洞里的火调解着,疏导着。广大的国土上,有着无数全身投入的诉说人,也自然有无数的倾听者。这是中国人排解忧郁的特有方式。

地球在转暖,北方的风刃,由利变钝。整个国家都搅动起来了。就因为这些,倾听与诉说,都在悄悄减少吗?

去年,从欧洲回来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背着大大小小的羊羔皮袋子。他们本想在中国生活一段,而且刚回到北京,还曾经去八达岭一带看了公寓楼的销售处。但是一个月后,他们便果断地返回了欧洲。经深圳去香港的时候,在我们家,他们吐露了全部的失望。 那丈夫是我们很熟的朋友,仍保持着他在大陆时的风度和矜持。而他的妻子却因为百感交集而加倍真实起来。她说这次回来非常失望。六年的漫长,使中国成了他们唯一寄托着心思的地方。多少次想回来,坐在朋友当中,温上一坛黄酒,把奔波和悲怆讲给朋友。他

们实心实意地把中国当成了一只遥远又温情的耳朵,以为故乡可以盛得下他们满肚子的诉说。人真的回到了中国,才发现朋友们各自东西,繁忙无序。最亲近的朋友,也先问你持有哪一国的护照,然后就问:“在外面,钱好不好赚?”唯一能陪他们坐到深夜的,第二天一早就来敲门,送上个人资料简历,影印了一大包东西,说给哥们儿也想想出去的办法。 朋友的妻子连连摇着两个闪烁的大耳环。她说,这样也好,从此断了再回来的念头。 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里,人们不再愿意细说自己的内心,更不想为他人去悉耳静听。 在这里,你想说你没有工作,你想说你的住处已经丢啦,你想说你和老板关系紧张??你的酸甜苦辣是没人想听的。我听你的干什么。谁还不是一样。谁还不是在同一个地球上。我凭什么拿出时间来听你。

倾听的消失,不止在深圳。

北京一个年轻的社会博士,作出了一件令中国人瞠目的事。有一天,一个外省的崇拜者登门造访,想请博士谈谈对当前某某问题的看法。博士说:人的智慧是有代价的。那是我的结晶,你懂吗?你拿走了我的结晶,我要收费。一个小时,你应当付给我200元! 当时我在场,我以为这个场面会非常尴尬,而令我意外的是,来人居然丝毫不犹豫。双方坐定,开始谈。两小时的述说与倾听,气氛平静。临行前,听者取出400元,认真地付给了说者。

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蜂、花和玻璃暖房,可能全都是合理的。

在前年的春天,有一个人,站到了我的门口。

我说,你要找的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茫然地看着我,然后在黄昏里不回头地走掉。 我不想同人交谈,更不想谈诗。诗,是比赚钱、比经营策略、比生意门路更加纯粹的个人活动。有人想听全世界的自言自语吗?

现代社会就是不倾听。倾听的,似乎只有弱智;诉说的,只适合于失意者。这孤落的幽灵,徘徊在全世界的上空,郁闷成疾。这是世纪之病。

人的尾巴已经退化了,再过几百年之后,人的发音功能和听力,也会逐渐地丧失吗?

11. 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东北“猫冬”的情形?(3分)

12. 赏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①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

②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

13. 分析第三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4分)

14. 请分点概括“倾听与诉说”消失的原因。(4分)

15. 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悟。(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司马池,字和中。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后中第,授永宁主簿。出入乘驴。与令相恶,池以公事谒令,令南向踞坐不起,池挽令西向偶坐论事,不为少屈。历建德、郫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①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

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禁中营造,诏诸州调竹木,州符期三日毕输。池以土不产大竹,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乃更与民自为期,约过不输者罪之,既而输竹先诸县。

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②我已输矣。”

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

内侍皇甫继明给事章献太后阁,兼领估马司,自言估马有羡利,乞迁官。事下群牧司,阅无羡利。继明方用事,自制置使以下皆欲附会为奏,池独不可。除开封府推官,敕至阁门,为继明党所沮③,罢知耀州。

召知谏院,上表恳辞。仁宗谓宰相曰:“人皆嗜进,而池独嗜退,亦难能也。”加直史馆,复知凤翔。有疑狱上谳,大理辄复下,掾④属惶遽引咎。池曰:“长吏者政事所繇⑤,非诸君过。”乃独承其罪,有诏勿劾。

池性质易,不饰厨传⑥,剸剧⑦非所长,又不知吴俗,以是谤讥闻朝廷。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零四 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注]①瘗(yì):掩埋,埋藏。 ②绐(dài):欺哄。 ③沮:阻止。 ④掾: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⑤繇(yáo):劳役。⑥厨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驿站。⑦剸(tuán)剧:治理烦乱事务。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市蕲、黄,非三日可致 市:购买

B.何以趣他人 趣:催促

C.除开封府推官 除:解除

D.会吏有盗官银器会:适逢

17.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池以公事谒令 臣以供养无主

B.令之不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乃独承其罪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

D.自陈为钧掌私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司马池在任各种职务期间与同僚、百姓、属下等的交集过程以及处理政务中的多个史实,从不同角度表现其为政能力和处世品格。

B.司马池曾两次恳请官职,在当时的官场实为难得;司马池为人耿直,做事正派,虽被江钧、张从革等谤议弹劾,但他不报私仇,可见其长者风度。

C.本文采用历史传记文学的通常写法,不仅材料丰富真实,细节生动形象,语言质朴凝练,而且通过作者对人物的客观公允的评价,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D.文章以正面刻画人物为主,兼有对比描写、侧面衬托,如写“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时,县令、主簿皆不理政,而司马池却独撑局面,安定人心。

19. 用“/”给文中花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

②仁宗谓宰相曰:“人皆嗜进,而池独嗜退,亦难能也。”

(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华清宫(唐)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篇二:倾听礼乐之美,感悟八德教育之妙

倾听礼乐之美,感悟八德教育之妙

八德教育讲师:黄俊清

礼乐是美化人的生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庄严、与优美。

孔夫子时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大乱,人民生活痛苦。夫子不忍见时代的沉沦,所以出来教导人民重新去明白文化修养的意义,明白礼乐对我们生命究竟有什么作用。于是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建议孩童时期就开始兴读《诗经》,因为诗经很大部份是民歌,老百姓用来表达他们心里的感情——对家庭、亲友、领导、国家的感情和爱。这些都是他们内心的愿望,至达“思无邪”,若人人能都能从心里唱出来,便是情感教育的优质“国风”。《诗经》表达都是真实的感情,所以从古至今称之为真正的文学。

文学是让我们开发性情,追求理想,提升素养和高贵的感情,但如果没有好的礼节来调节和规范,不能“文之以礼乐”,也会泛滥,缺乏行动的标准。所以人行动的标准要合礼,与人相处要讲礼。礼不是形式问题,也不是操作过程的依据问题,而是礼的一切形式要有你的性情内在,能流露你的谦卑与恭敬,体现你高尚人格的精神附丽与文化认同。不能空有形式。“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有了礼之后,人的感情就得到恰当的表达,我们内心的世界跟别人的韵律就一致了,甚至跟天地整体都是一致,此为大乐。“成于乐”,此刻就显示生命的一种安顿,性情得到释放,与音乐之美合而为一。《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若能好好体会,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体会“八德教育”之魂——孝亲、尊师、友学、立志、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可以促进国丰民乐!


倾听之美阅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418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