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文物保护法2016

时间:2017-05-16 07:5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我国自( )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2016-2017学年度9月同步练习

1.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合理利用是文物工作的重要方面。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8位全国人大代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提出了修改建议,认为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只讲保护、不讲利用;只讲被动保护,不讲积极利用,因此主张将《文物保护法》的名称改为《文物法》。

国务院2016年3月4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充分吸取以往文物利用中出现的不当、过当等问题的教训,强调要合理适度利用,提出了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底线。

(1)文物古迹既要“保下来”,又要“用起来”。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意义。(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将《文物保护法》的名称改为《文物法》”的建议的合理性。(10分)

(3)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今天,请就如何合理适度利用文物提出两条建议。(4分)

2.

(28分)“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迄今,已经有50多个国家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这意味着,在欧亚大陆上至少有一半的国家已经明确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参与的国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之中,“一带一路”涉及我国18个省区,其对该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意义深远。

材料二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努力实现沿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交流合作:“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迥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贵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丝绸之路让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近代西方天文学家、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我们要充分发句沿线国家身后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文化交流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部共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4分)结合材料一,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类主观意愿建立的新的联系。从“实践及其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角度简要评析。(12)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的作用及其文化传播与继承角度,阐释建设“一带一路”为什么要坚持文化先行。(12)

3.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针对一些青少年热衷流行音乐、排斥甚至完全不懂经典音乐的现象,著名音乐家盛中国主张尝试用不同方式开展经典音乐进校园等文化普及工作。

盛中国认为,音乐分为经典和流行两种。前者好比肉禽菜蛋奶等主要食品,是人类生存的营养源泉;后者好比解馋的零食,供人们休闲享用。如果一个人天天吃糖果、薯片等零食,肯定不健康。娱乐成分高的流行音乐并非不能听,关键是文化养料较高的经典音乐更有利于精神健康。

谈及火爆的“好声音”节目,盛中国认为,选秀节目本身无可厚非,但类似节目要有个度。如果电视节目充斥着“花生、糖果、巧克力”般的氛围,收视率是上去了,可文化养分却流失了。

(1)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素质,必须重视经典文化的作用。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

(2)运用矛盾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应该如何发挥经典音乐的作用。(10分)

(3)在流行文化泛滥的今天,请就促进经典音乐进校园提两点建议。(4分)

4.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材料一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西周周公旦提出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开端。儒家和法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较大贡献,儒家重视道德教化,重视犯罪预防;法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事断于法、依法治国,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反对以私害法。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权力本位,皇权至上,法律是皇权的“附庸”,坚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义务本位,造成了个人权利意识的淡薄。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阻碍着法律的贯彻实施。这种崇拜权力、轻蔑法律的倾向,既不利于控制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又不利于防止国家公共权力滥用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

危害很大。

材料二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H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政治关系的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必要性。(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H市的实践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12分)

5.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正在世界政经版图中从容铺展。“一带一路”是经济共赢之路、政治合作之路,更是文化交融发展之路。十八届五中全会在论述创新发展时强调“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1)有人担心“一带一路”战略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难以实现。请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知识进行评析。(7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明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9分)

6.

(28分)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安徽省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2014 年安徽省 33 项民生工程投入

(1)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安徽财政资金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的经济意义。(8 分)

材料二:2014 年安徽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不断探索,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点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我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二中我省是怎样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12 分)

材料三:安徽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把有限财力用到群众最期盼、最急迫的事情上,让全体人民分享发展红利,增强百姓生活幸福感。

(3)结合材料三,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探究我省增强百姓生活幸福感的做法中蕴涵的哲理。(8 分)

7.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东海起航线: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就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把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公元前三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宋代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元代政府设置市舶司向日本出口丝绸,明代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

南海起航线:早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进行贸易交换,中国丝绸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唐宋两代,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

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12分)

(2)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10分)

(3)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4分)

8.

(14分)“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起在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1月18日,《记住乡愁第一季》第18集播出了《万家村——立德树人》.通过讲述山东淄博周村区万家村毕氏家族立德树人祖训的传承,再现了万家村毕氏家族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优秀家风。

(1)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央视《记住乡愁》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8分)

材料二:“家风不仅仅是民风,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在当今形势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分)

9.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继党的十八大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之后,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

篇三:文物保护法教案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教案

执教者 :冯志鹰

课前准备:

为了让学生有更强烈的保护文物的意识,我在课前特地搜集了大量关于长城被破坏的图片:张家口万全县狼窝沟被掘地三尺的城墙遗址,当地居民利用长城城墙建房、建垃圾站,当地政府修缮后不伦不类的长城……这些残破的城墙图片,与八达岭长城形成鲜明对比,更与学生心中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有天壤之别。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话题。

1、同学们,在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他高大坚固,气魄雄伟,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骄傲,然而······

2、出示长城遭破坏的相关报道和图片。

3、听到这些信息,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4、是呀,如果再这么下去,不过五十年一百年我们就再也见不到这伟大的历史奇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谈谈有关保护长城,保护文物的话题。

二、提出质疑,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

1、有些同学可能心里在想:破坏了就破坏了吧,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为什么要保护长城,保护文物呢?

2、教师小结: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就会成为永久的遗憾。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有一句话说得好:“忘记历史,也就没有未来!”让我们来一起保护文物吧!

三、展开讨论,提出保护长城等文物的建议。

1、过渡:怎样来保护文物呢?相信大家通过预习查资料或者向家人询问等途径有了许多好办法。

2、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保护长城的建议。

3、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国家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此法共八章,八十条。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不可移动文物

第三章 考古发掘

第四章 馆藏文物

第五章 民间收藏文物

第六章 文物出境进境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五、课堂总结。

文物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保护文物是一个文明民族应有的文化素质,它体现一个人对自己民族、国家的热爱,对自己祖先及其劳动的尊重与珍惜。我们希望保护文物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文物保护法2016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97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