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散文三篇,史铁生

时间:2017-05-16 07:4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读《史铁生散文选集》

用生命书写人生

——读《史铁生散文选集》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

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礼拜日》、《往事》等。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自言自语》和《史铁生作品集》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我与地坛》 ——痛苦让它如此美丽

一、浑融的结构与深邃的主题

文章以相对独立的两部分结构,深刻地展示了作者走出残疾阴影的心路历程。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在第一部分中,“我”去地坛是为了逃避现实;“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关于死。②为什么出生。③怎样活。在第二部分中“我”去地坛则是为了感受亲情,追念母亲,因为这里处处都有关于母亲的回忆。

在这里“我”也思考了两个问题:①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②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最终作者找到了答案,两部分于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突出了相同的中心:对照地坛荒芜而不衰败的景象,作者感悟到“我残疾但不能颓废”,应该像地坛那样,让生命张扬出活力;而对照母亲苦难坚强的一生,作者明白了自己应该像母亲那样,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幸,让“坎坷”灿烂。不仅如此,作者在结尾处还用这样的语句将文章两部分结构融成一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因而这篇文章尽管篇幅长、容量大,行文奔放洒脱,却不失严谨,充分显示了作者结构行文的功力。

二、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

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写“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门壁上淡褪的朱红”,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

假如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又会是怎样?也许很多人都会信心十足地推断,他就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个史铁生,也就是说不会成为这么一个优秀的作家或者这么一个智慧的人。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加肤浅的对史铁生的解读了。当然,如果不是残疾,他也许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但也可能走上,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智慧决不是残疾解释得了的。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我们在别的残疾人身上很少发现这一显著特点。当然,在非残疾人身上也很少发现。这至少说明,这种智慧是和残疾不残疾无关的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

这是智慧的起点。

残缺,是生命里的必然。与残缺相对应的一些词,可以是完整,完美,圆满。残缺是所有生命与生俱来的宿命,局限,遗憾。残缺无处不在。有时候,它是身体的阻障。对于史铁生而言,21岁从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突而变成必须在轮椅上生活的残疾人,残缺来自双腿受到了限制,这限制是如此残酷,直接腰斩了一个人的人生,使得行动,生存,工作,爱情,精神,??一切沦为无边的困境。 显然,作品中残缺是一个涵义上远远大于残疾的概念,唯因如此,所有的生命无法置身事外,残缺而上升为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若是从圆满的角度看待生命,残缺似乎引人无计消除的悲催之感。有生有死,若生的圆满是长久,那死就是一种残缺。有聚有散,若相聚是一种圆满,那离散就是一种残缺。有少有老,若青春是一种圆满,那衰老就是一种残缺。

有美有丑,若美丽是一种圆满,那丑陋就是一种残缺。有健有弱,若健康是一种圆满,那疾病就是一种残缺。有成有败,若成功是一种圆满,那失败就是一种残缺。正是因了残缺,人才懂得谦卑与顺服,才要一世的仰望与寻找。作品里清醒地认识到圆满与完美是不存在的,但人可以寻找,可以无限接近。残缺与圆满的存在意义都不在其本身,而在于人在这两者之间来回不息的精神恒途。生命有多美,就有多遗憾,有多遗憾,就有多美。

篇二:浅论史铁生散文文体创作

浅论史铁生散文的文体创造文献综述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黄小庆

指导老师:徐阿兵

一、选题意义

“有许多对我们文化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都有器官上的缺陷,他们的健康经常很差,偶尔他们还

[①]会早夭。然而,这些奋力克服身体或外在环境的困难的人,却造就了许多新的贡献和进步。”史铁生

就是其一。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后响应知青上山下乡活动,赴清平湾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从此与病痛结缘。命运给这个年仅21岁的青年抛下了一颗重型炸弹,让他在最狂妄的年纪被困在疾病缠身的牢笼。几经痛苦挣扎,接受命运的史铁生似乎从“死了一了百了”的执念中突围而出。1979年始陆续发表了《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优秀的小说,其散文作品呈现的对生命、残疾、宗教、人本困境的体验和思考,更是在文坛上引起不小的关注。《我与地坛》、《爱情问题》、《墙下短记》、《好运设计》、《病隙碎笔》等等一批令人啧啧称道的散文像是史铁生的自传,勾勒出一个被命运捉弄却挣扎着继续前行的睿智青年。罗曼罗

[②]兰如是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史铁生便是如此。

通观其散文作品不难看出,他对命运的戏弄心存不甘和愤懑,不停的叩问和思索,不停的想要寻求重生,宿命、信仰、爱情、残疾、困境、精神自由??喷涌而出的疑惑让他步入了史铁生的迷途。而史铁生的迷途也正是我们的迷途,他的疑惑和思考不是个体的存在而是整个人类都将面临的。

所以,将史铁生的散文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深远意义价值的。

首先,从国内散文发展进程来说,在经历了延安时期和“十七年”,散文被政治思想绑架后逐渐丧失了其思想情感的真实性和魅力,直至九十年代才寻求到新突破,而史铁生的散文便是典型。史铁生在历经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后另辟奇径,他的散文多是对“残疾群体”(残疾人和人的残疾)的关怀,对人本困境的探索和对生命问题的叩问,这种回归生命和灵魂的创作对中国散文创作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其次,《我的地坛》、《病隙碎笔》等杰出散文所呈现的艺术魅力更令人称奇。慧达坦诚的语言融合思辨性和抒情性于一体,抒情、议论、叙述、描写等方式交错使用,再配以分节设定的结构形式,使得散文意蕴更加丰满。另外,史铁生惯用假想和推断句式,更是散文易于倾诉和交流。史铁生在其散文创作中采用复调艺术,对话手法和意象所层次手法的运用使其散文有“小说味”。史铁生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不但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抒情化,同时用西方文艺理论指导散文创作,他独有的哲思文体是对当代文学的贡献。

最后,史铁生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熔铸进散文创作中,他对生命的态度,信仰的坚守和心魂历程的思索前行所展现的生气、平和、智慧等魅力都值得品味。这个命运的践行者用“真诚”创作的散文涵盖的思考和警醒与当下的浮夸喧嚣、躁动不安的拜金盛行之风形成鲜明对照。笔者认为无论是对个体成长的启示意义还是社会整体的发展意义都有价值。

二、研究现状

自九十年代初至今,研究者对史铁生散文作品有着数量可观的阐述,研究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我与地坛》的关注,研究以美学角度、哲学角度和艺术技巧三个方面为重。 研究者在对《我与地坛》的意涵解读上有一定共识,认为它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命运与艺术道路做了全面的回顾思考和总结,主体的思维角度“上穷碧落下黄泉”,穿透了前世今生与来世,糅合了苦难、母爱、宗教等广博复杂的思想。无论是从文本的思想内涵,所表述的人本困境、宿命存在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思索上,还是意象群落的构建,叙述方式的选用上,研究者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韩少功还盛赞:“《我与地坛》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对《我与地坛》在当代散文史上的意义和贡献给予充分的评价。但在《我与地坛》的文体问题上曾有过争议,最初编辑发表时就一度将其定位为小说,文章发表后,不少评论家和作家也对此展开争论,直到2003年王彬彬在《<我与地坛>的小说嫌疑》一文中仍就人称变化为例细数其“小说嫌疑”。

(二)、从哲学角度和美学角度对史铁生散文进行赏析。

史铁生散文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重难点,其大概可以归结为三类:1、生与死的人生思考。2、宗教意识和存在主义。3、精神信仰。“宿命”、“困境”、“宗教”、“心魂”等都是被不断提及。研究者认为每个关键词在作品中都有着关联,宿命带来困境,史铁生的生死观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张丙辰认为史铁生对生死有着辩证的思考,“先行到死”便成为他的生命现状。而史铁生提出的三大人本困境“孤独、痛苦、恐惧”也成为研究者在对其困境主题的阐述焦点。孙德喜认为史铁生是“有个体生存困境推及全人类人本困境”,同时其思考向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与宗教领域敞开怀抱,更加深散文韵味。胡山林在《从苦难走向信仰——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和《走向神性“大我”——史铁生回答“我是谁”》等文章中从不同角度入手研究史铁生的心魂历程,从心路历程的变化不难发现其散文创作阶段性变化。

(三)、从修辞艺术入手研究

从这一方面进行研究的成果有限,主要有赵素兰的《史铁生散文的倾诉体式初探》,黄铃的《史铁生<病隙碎笔>的修辞艺术》和徐小凤,张志光的《试论史铁生散文中的复调艺术》。

综观以上研究,可以发现研究重点和热点放在了史铁生散文思想这一块深奥的难点上,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史铁生散文的艺术魅力和成就,研究者从语言特色、结构形式、复调艺术等方面入手,以审美角度来鉴赏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且从通行的当代文学史上对其的关注来看,对史铁生散文的地位和描述过于简单模糊。洪子诚教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对散文创作的艺术价值几乎是忽略。而被认为是采用民间立场书写文学史的典范的陈思和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只在第二十章《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的第二节《个人对生命的沉思:〈我与地坛〉》专节论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把它当作1990年代之后当代文学进入“无名”时代的一个创作典范。其他相关的当代散文史著作对其散文的评价也是寥寥几笔,并没有对其散文创作的整体观照。

笔者认为除了思想以外,史铁生对散文文体艺术的探索也有独到之处,但目前缺乏相应的系统研究。史铁生散文的可读性还在于其对文体的不断创新。本文旨在通过划分其创作阶段,分析发展轨迹,寻找散文文体来源来研究史铁生对散文艺术的探索,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写作思路

史铁生在散文创作中不断进行艺术探索,最终形成独特的史铁生哲思文体。本文将通过对其散文文本进行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窥探其哲思文体的形成。论文内容以三方面论述观点:

第一部分以《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这两部作品为标志,将史铁生散文创作划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我与地坛》为界往前,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像《合欢树》、《文革记愧》、《我二十一岁那年》等作品皆带有小说手法的痕迹;第二阶段是是自《我与地坛》至《病隙碎笔》,九十年代的散

文如《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说死说活》等逐渐摆脱“小说化”,史铁生的散文艺术风格日趋成熟;

第三阶段是《病隙碎笔》的问世,断章式的哲思,既摆脱哲学著作的干枯晦涩又有对生命重大问题的辨析思索。

根据史铁生散文从“小说化”到“去小说化”的创作轨迹,分别对早期散文和后期散文进行论述。主要以《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作品从小说手法的借鉴(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情节构造)入手窥探其散文“小说化”倾向。另外通过前后期散文对比,以《病隙碎笔》等为例分析其后期散文“去小说化”后形成的“史氏倾诉体式”。

第二部分论述史铁生散文文体与中国传统散文的关系,窥探其探究哲思文体的过程。以《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散文为例,窥探语录体、论辩体等文体对史铁生散文艺术探索的影响。从对话式说理、意象的选用、寓言化倾向三个方面分析史铁生哲思文体的形成。同时就五四时期的“随感录”、三十年代的“独语体”对其散文文体的影响展开论述。

第三部分总结史铁生散文艺术成就及其意义。分点罗列史铁生散文艺术成就:打破散文写作约定俗成的规则,积极尝试“跨文体写作”;史铁生这种舒放的散文文体对九十年代散文来说是一个突出现象,他打破了“主题话语模式”的机械性。综述史铁生散文的意义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意义以及他在散文文体的探索中有意无意的变革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为突破传统文体框架提供了实例。

[注释]

①[德]阿德勒:《阿德勒人格哲学》,罗玉林等译,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②[法]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传》,傅雷译,华文出版社,2013年版

【参考文献】

[1] 段建军,李伟. 新散文思维[M].商务印书馆.2006

[2] 沈义贞. 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

[3] 吕林. 世纪末的精神守望[M].上海三联书店.2009

[4] 张建波. 逆游的行魂——史铁生传[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5] 史铁生. 病隙碎笔[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6] 史铁生. 合欢树、宿命的写作[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7] 赵素兰. 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初探[J]. 名作欣赏, 2007, 8: 028.

[8] 徐小凤,张志光. 试论史铁生散文中的复调艺术[J]. 中国文学研究, 2009, 3.

[9] 杨馥榕. 生命的舞蹈——史铁生散文艺术摭谈[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997, 4. [10] 李方平. 论史铁生散文的艺术特色[J]. 作家, 2011 (16): 9-10.

[11] 李良. 史铁生散文简论[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 3: 016.

[12] 李延凤. 生命的追问与救赎--史铁生《 我与地坛》 之内蕴探析 [J][J]. 时代文学, 2007, 4.

[13] 赵勇. 《我与地坛》 面面观[J]. 名作欣赏: 鉴赏版 (8): 5-17.

[14] 王彬彬. 王彬彬专栏:“姑妄言之” 之三《 我与地坛》 的小说嫌疑[J]. 小说评论, 2003, 4: 001.

[15] 胡山林. 走向神性 “大我”——史铁生回答 “我是谁”[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007.

[16] 孙德喜. 面对人本困境的沉思与感悟── 史铁生散文论[J]. 开封大学学报, 1997, 4: 005.

[17] 张丙辰. 论史铁生散文中的生命观[J]. 作家, 2012 (12): 13-14.

[18] 徐振宇. 辩护残疾的自主神谕——论史铁生散文中" 困境" 意义的转变[J]. 文教资料, 2008

(28).

[19] 汪雨萌. 史铁生散文研究综述[J].当代作家评论,2012,4

[20] 石杰. 史铁生散文的佛教意识[J]. 海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6.

[21] 李永建. 受难与救赎——史铁生通由宗教自救和度人的心路历程[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 020.

[22] 胡山林. 置身神界看人界——史铁生创作视点分析[J]. 中州学刊, 1999, 5: 86-89.

[23] 张芙鸣. 疾病与叙述——兼论当前散文创作中的两个文本[J]. 当代作家评论, 2011, 1: 021.

[24] 王兆胜. 坚守与突围: 新时期散文三十年[J]. 当代作家评论, 2008 (5): 135-156.

[25] 陈剑晖. 论散文作家的人格主体性[J]. 文艺理论研究, 2003, 5: 82-89.

[26] 王兆胜. 困惑与迷失——论当前中国散文的文化选择[J]. 当代作家评论, 2003 (6): 48-61.

[27] 张路黎. 史铁生哲思文体的创建及特征[J]. 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08, 27(1).

[28] 张路黎. 史铁生哲思文体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29] 郭丹. 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先秦散文文体论[J]. 晋阳学刊, 2013 (6): 30-33.

[30] 李措吉. 幽玄与暗示——先秦诸子散文的言说方式及其哲学背景探微[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021.

浅论史铁生散文的文体创造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102012010012 黄小庆 指导老师:徐阿兵

【摘要】本文从探究史铁生散文创作风格的轨迹入手,通过对史铁生前后散文的风格转变、文体来源和文体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揭示史铁生以个人化的哲理思考为主形成的散文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文体

迄今为止,研究者对史铁生散文所呈现出来的生命思考和哲理内涵给予了充分重视与赞扬,不过史铁生在散文艺术风格的探索和成就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充分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90年代,从最初的散文的“大”与“小”,到后来的“跨文体写作”,关于文体的争论未曾中断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等作品也被卷入其中。史铁生的散文文体为何颇受争论?其文体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脱颖而出又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本文试从史铁生散文文体的论争及发展轨迹、中国散文传统对其的影响等方面来探究史铁生在散文艺术风格的成就。

一、从史铁生散文的文体归属说起

(一)散文创作阶段

提及史铁生散文不得不谈的是他的《我与地坛》,《我与地坛》的艺术成就世所公认,但学界在“《我与地坛》是属于小说还是散文?”这个问题上的争议不断。早在文章发表之前,《上海文学》编辑部就打算把《我与地坛》作为小说发表,史铁生却强烈坚持其为散文,文章发表后,许多评论家和作家也认为它是小说。韩少功在评论这篇文章时说:“我以为一九九一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的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说是丰年。”可见他认为《我与地坛》是归属于小说。李奎艳则认为史铁生作为小说散文家将小说的一些手法借鉴到散文创作中去了,比如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的手法,《我与地坛》堪称是这方面的经典。张永璟在《新散文新个性新问题》中也提到“《我与地坛》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一个不

(2)(3)少,俨然小说模样。”但王安忆却认同史铁生本人的坚持,觉得它“是一篇好散文”。陈剑晖更专门

将《我与地坛》作为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来研究。另外,学界在对《我二十一岁那年》、《秋天的怀念》、

《文革记愧》等其他散文也有“小说还是散文”的疑惑。

史铁生最初是以小说驰名文坛,虽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创作样式比较多样,有小说、散文、剧本、报告文学等,也算成就颇丰。史铁生认为文学创作的源泉是作者的“内心”。对于约定俗成的规则,他是这样认为的“我非常同意韩少功先生的说法,不要预先去给文章限定,那样容易落入窠臼,写作的时候我不会先去考虑写出来像什么文体,至于它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随笔甚至是论文表达并不重要,重(1)

篇三:论史铁生散文艺术特色

论史铁生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要:史铁生的散文独具艺术特色,他的散文表述坦白真诚,意蕴深厚,谈吐亲切而又凝重,语言严谨不失幽默,表现了寓理于情、质朴淡雅、从容幽默、赋予智慧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散文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史铁生 散文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散文创作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来说,对于艺术技巧的讲究是比较少一些的,却更注意去琢磨与锤炼闪烁着文采的语言,并且将感情与思想的激流天衣无缝地渗透于其中。”作为当代在散文上深入研究的作家之一,史铁生的散文有着自己的特色,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动读者,其作品呈现出个性的光辉和深厚的意蕴,为当代散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 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史铁生的散文大都透露出生和死的问题,例如《合欢树》、《好运设计》、《我与地坛》、《游戏、平等、墓地》、《我二十一岁那年》、《秋天的怀想》等,无一不渗透着生死的思想。尤其是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写道:“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制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又或者说是距离成就了美,以此来引出人生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把人生定义为宽广宏阔的平等和完美,那么我们感受到的只能是更


散文三篇,史铁生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90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