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颈椎病眩晕治疗方法

时间:2017-05-15 07:5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颈椎病性眩晕的诊断和物理治疗

摘要本文用同位素动态闪烁显象法,对20例(18~55岁)颈椎病性眩晕患者进行颈脑血流量测定。其中14例显示脑区供血减少。作者认为颈性眩晕与脑区供血量减少有关。该14例因颈椎病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颈性眩晕,经过牵引 治疗 ,眩晕症状消失。故从中得出两点结论:①颈牵治疗法可以改善颈性眩晕时的脑区血供;颈牵可以治疗颈性眩晕;②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事实说明,颈性眩晕原因不仅是颈椎器质性病变,还包括由颈椎器质性病变导致位置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导致脑供血不足。这一新 方法 ,对于 研究 椎关节错位和颈椎关节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实用价值。特别是 应用 在椎动脉供血不足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观察上。 关键词颈椎病眩晕症临床上有很多种类型的眩晕,其中颈性眩晕是指因颈椎病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一过性的脑缺血性眩晕。这种眩晕常发生在颈椎病患者颈椎运动的一瞬间。其主要表现是眩晕、头痛、意识障碍和视觉障碍等[1]。临床上需要把这种眩晕与其它类型的眩晕相鉴别。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时至1985年“全国颈椎病会议纪要”发表为止[2},除了由颈椎x线、椎动脉造影和电生理等非特异性临床临床检查可以进行间接证实外,尚没有可靠的客观指标。在此之前,曾有人用脑阻抗血流图作定性测试,但因临床实用价值有限,所以脑阻抗血流图也只做为临床诊断的 参考 指标。此外,近来有人采用ct测量椎动脉孔,想以此来寻求诊断颈性眩晕的客观指标。为了鉴别和探讨颈性眩晕的机制,寻求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客观依据,我们做了以下的测定和研究。 临床资料 一、颈椎病性眩晕诊断标准和测试按1985年“全国颈椎病会议纪要”中规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把临床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3],同时具有眩晕症状者,随机抽样20例,年龄18~55岁的一组病人。对他们进行了颈椎牵引治疗前后放射性同位素颈脑血流定量扫描测定。具体方法是:①取得锝酸核液0.5ml,由前臂浅静脉注射;②将注射后的患者头颈部置于γ照相机前;③通过荧光屏既可观察到颈脑血流情况,又可以通过程序控制下 计算 机系统,随时能获得能反映颈脑血流情况的t值和v值,并将其以图象形式显示在荧光屏上。 测定结果: (一)脑半球血供在本组20例中,一侧脑血流量呈明显下降者14例,占70%。但在这14例中,左、右脑区之间血流量减少无差别,左、右脑区供血减少各7例。另外6例脑血流量,虽然表现为左右侧基本相等,但与2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没有高出正常值范围。所以认为颈性眩晕与脑半球区供血量下降有关。 (二)颈区血供在我们同时对该2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颈区血供情况的测定中表明,单侧颈区供血下降者有8例;双侧下降者1例,双侧相等者7例,单侧增高者4例。详见表12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颈区血供测定结果与其脑半球区血供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颈区供血差异没有脑区供血差异显著。但在20例中,颈区供血除7例双侧相等之外,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降者(8+1)例,远比表现为颈区供血升高者者4例为多。 表120例颈性眩晕颈脑血供情况一览表 大脑半球颈区 单侧下降14例8例 双侧下降1例 双侧相等6例7例 单侧升高4例 20例20例 通常在颈性眩晕的同一个病例中,脑区供血下降与颈区供血下降是同时存在的。但相比之下,脑区供血下降相对显著些。见典型病例图象1。

二、分组和对比将20例颈性眩晕病人按眩晕症状轻重分成两组,分别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组颈脑血流图进行比较(重病组系指眩晕症状重、眩晕伴恶心、呕吐,并有明显x线、ct改变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者。轻病组只表现有眩晕症状者)。经统计学处理表明:重病组和轻病组在大脑半球区血供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颈区供血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换而言之这一结果提示:颈性眩晕与脑区供血下降有直接关联,与颈区供血关联不大,见表2。 三、引疗法和牵引对颈脑血流 影响 我们对本组20例颈性眩晕患者行颈椎牵引治疗。牵引方法是:从15kg递增至30kg,每日递增1~2kg,间歇牵引20’,每日一次,两周之后,用维持剂量继续牵引1~2周,一般可见效。本组20例经上述牵引治疗眩晕症状全部消失。同用同位素锝对10例重症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颈脑血流量复查,结果脑区供血都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见典型病例牵引后脑血流图象(图1),注意与牵引前图象(图2)比较。 表2颈性眩晕重病

组和轻病组颈脑血流改变情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分组 例数h:大脑半球c:颈区 rt—ltrv/lvrt/ltrv/lv 正常组20-0.29±0.610.96±0.300.73±0.591.0±0.26 重病组103.36±0.716.60±6.47-0.74±0.221.03±0.41 *t=3.78 p<0.05t=4.51 p<0.01t=1.17 p&0.05t=0.32 p&0.05 轻病组10-0.19±0.631.37±0.84-1.01±0.311.31±0.38 *t=0.27 p&0.05t=1.11 p&0.05t=0.86 p&0.05t=0.72 p&0.05 轻重病组t=3.74 p<0.05t=1.19 p&0.05t=0.65 p&0.05t=0.65 p&0.05 *为各组与正常组间显著性差异统计学值 讨论一、颈性眩晕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但两者仍有区别。当颈椎病变引起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供血同时障碍,以至于导致脑区供血障碍时,才会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水平震颤等典型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症状。临床上称之为前庭中枢性眩晕。单纯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发生在桥支,常表现为动眼神经受累、眼肌麻痹、复视、视物不清、猝倒,但意识清楚、能自行站起等中脑、桥脑病症。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除颈性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外,还有许多其它原因,畸形、血栓和动脉硬化都可以引起基底动脉硬化,都可以引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临床上眩晕症状表现为多种多样,轻重程度也不同。本文结果表明,颈性眩晕与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与导致脑区供血不足有直接关系。二、颈性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脑区供血不足。眩晕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椎—基底动脉是大脑后动脉的主要血供来源,大脑后动脉支配的枕叶是视觉中枢,参与平衡反射。②基底动脉的近心段分支出内听动脉,该动脉行至内耳迷路处分出前庭支支配内耳。③基底动脉两端的上小脑动脉和下前小脑动脉及椎动脉分支出的下后小脑动脉都支配小脑;中段的桥支支配脑桥。故颈性眩晕的发生和常出现桥小脑症状[4],认为这与上述解剖学特征有关。可以认为:颈性眩晕是一种脑供血不足性眩晕;其发生原因与脑的枕叶视中枢区、内耳迷路及桥小脑供血瞬间障碍引起机体对空间定向感觉瞬间障碍有关;故临床可表现为前庭中枢性和前庭周围性混合型眩晕症状[5]。这是因为供血障碍不仅仅限于桥支,通常也涉及到椎—基底动脉的上小脑动脉;下前,下后小脑动脉和内耳听动脉。三、由于本方法所测定颈区血流量是中立位的它不仅包括椎动脉血流量,还包括颈动脉血流量。因此,本组2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颈区供血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所以,不能仅凭所测定颈区供血情况来诊断颈性眩晕。四、颈性眩晕的治疗主要是行颈牵以改善脑供血,尤其是脑微循环血供。因为,颈椎牵引后即可使椎管容积扩大[6],有利于脑血灌注,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微循环,又可使椎动脉骨性通路通畅。在本检查法中,脑血供的客观指标表现在t值和v值的生 理学 意义上[7]。五、我们认为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理想的颈椎牵引量15kg递增至30kg左右,每日间歇牵引20分钟,一般可见效。个别情况需要以最大牵引重量维持1~2周,方可见效。

六、本检查法所用的放射性同位素锝,半衰期仅6小时,浅静脉给药,这比椎动脉造影等其它检查方法要安全。 结论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颈性眩晕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临床上需要与其它类型眩晕进行鉴别。为了建立颈性眩晕的客观定量诊断指标,用同位素进行脑颈血流测定是可行的。颈性眩晕用颈性牵引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尤其可以改善与眩晕有关的大脑枕叶、脑桥、小脑及内耳迷路的血供。

篇二:颈椎病患者眩晕如何按摩

颈椎病患者眩晕如何按摩

(1)推柔颈肌:患者坐位(体质虚弱者亦可取俯卧位)。医生位于其身后,用双手环抱其颈部(4指在颈前、颈侧轻轻扶持,拇指位于颈后),以拇指罗纹面着力轻轻按揉,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重复来回10~20次,以患者自觉颈后肌肉舒松为度。

(2)拿颈肌:患者坐位。医生位于其旁,以左手扶其头,右手拇指和其余4指分别位于颈椎两侧,拿捏颈肌,一张一弛,重复10~20次,以颈部皮肤潮红为度。

(3)镇耳:患者仰卧或坐位。医生位于其后方,以双手掌的跟部分分别堵按患者的左右耳部,然后作轻轻的有节律地按抖2~5次,此法对颈椎病引起的眩晕、耳鸣、耳聋,以及对耳本身的病变均有一定治疗作用。

(4)揉睛明:睛明穴位于眼的内眦上0.5厘米处(即眼内角上方)。揉睛明,即以拇指的罗纹面按住该穴位,做环形按揉20~30次,力量由轻及大。

(5)抹眼球及其周围:患者坐位。医生立于其后,以双拇指按压太阳穴,双手的指示和中两指分别从鼻根部开始,沿眼眶的上下缘及眼球抹动,如此重复5~10次。

篇三:颈椎病分六种 治疗方法各不同

颈椎病分六种 治疗方法各不同

颈背疼痛、头晕头痛、手指发麻,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颈椎病犯了,让家人捏一捏、揉一揉,或者贴膏药、热敷,可是有时有效有时却没效。为什么呢?因为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食管压迫型六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治疗方法也不同。

颈型颈椎病

最为常见,以颈部症状为主,处理不当,易发展为其他类型。常见的症状有颈部酸痛不适及活动受限等,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加重。 治疗 牵引、按摩、中草药外敷、颈围制动等治疗方法均能缓解症状。注意睡眠及工作时的姿势,避免长时间屈颈,避免颈部受寒。

神经根型颈椎病

多有麻木、疼痛、指尖过敏及皮肤感觉减退等症状,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并伴有明显的颈部疼痛、椎旁压痛,颈椎棘突或棘间压痛或叩痛多为阳性,尤以急性期明显。

治疗 头颈部持续(或间断)牵引、颈围制动及纠正不良姿势效果良好。手法按摩应轻柔。出现以下情况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经正规非手术疗法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临床表现、影像学所见及神经学定位相一致;有进行性肌肉萎缩及剧烈疼痛。

脊髓型颈椎病

症状多先从肢体麻木、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及抬腿沉重等开始,继而出现足踏棉花感、跛行、易跌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笨拙及束胸感等症状。也可波及消化

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泌尿系统,以尿急、排空不良、尿频及便秘多见,甚至可引起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

治疗 症状轻微者可先采取非手术疗法,如头颈持续(或间断)牵引、颈围制动、按摩等。但手法按摩宜谨慎小心。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早手术。

椎动脉型颈椎病

常见症状为偏头痛,常因头颈部突然旋转而诱发,以颞部为重,多为跳痛或刺痛,并伴有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听力减退、视物模糊、复视及短暂失明等症状。症状发作与颈部旋转动作有直接关系,常在头颈转动时,突感头晕、头痛,甚至双下肢突然无力,随即倒地。

治疗 多不用手术,通过正规的牵引、按摩、中草药外敷、颈围制动等治疗可缓解症状。但有明显颈性眩晕或猝倒发作,至少2次以上者;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又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者应手术治疗。

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早期主要表现为吞咽硬质食物时有不适感或胸骨后烧灼感、刺痛感,继而在吃软食或流质食物时也会出现上述表现。轻度者表现为仰颈时吞咽困难,屈颈时则消失;中度者只可吞咽软食或流质食物;重度者仅可进水或汤。

治疗 轻度者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颈部制动,控制饮食及对症治疗。低热怀疑有食管周围炎者,可给予广谱抗生素。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睡眠差、记忆力减退、眼胀干涩或多泪、视物不清、耳鸣、听力下降,有些患者会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症状。偶有多汗、畏寒或发热,不固定的疼痛、麻木,且与颈部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坐位或站立时症状加重,卧位时症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或劳累时症状明显,休息后好转。

治疗 症状较轻者,可不予特殊治疗,只需纠正坐姿、睡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受寒。症状明显者,伴有颈肩部不适者,可予以颈肩部正规按摩、热敷、中频电疗、针灸、小针刀治疗。必要时进行对症治疗。

临床上,颈椎病患者常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并发,因此,颈椎病患者症状加重时,切勿耽搁或自行治疗,应及时就医,进行正规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颈椎病眩晕治疗方法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882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