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时间:2017-05-12 07:3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

一原始社会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人们用石刀石斧砍到树木,晒干后放火焚烧耕种,土地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人们经常迁徙。

原始社会晚期,人们掌握了冶铜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二夏商西周的经济

(1)土地制度

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这种土地国有制被称为“井田制”。

(2)农业生产

耒耜的出现和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害等。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从迁徙走向定居。

西周时期,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3)手工业生产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工商食官是周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

(4)商业的兴起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成为“商人”

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改进

春秋战国出现了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式、垄作法。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

(3)耕作方式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夏商石器锄耕到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2水利设施的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郑国渠,都江堰。

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3小农经济

(1)形成的条件: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公元前594年“初税亩”按亩收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A. 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铁犁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封建政府的扶植,政府为了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B. 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且条件简陋,受到沉重地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的再生产,

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严重阻碍了农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

4小农经济特点及评价

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自足性;精耕细作;脆弱性

评价: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但小农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手工业和商业

(1)民间手工业兴起

春秋时期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出现,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商业发展和重农抑商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首倡“重农抑商”。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的工商业为末业。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佂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四秦汉时期的经济

(1) 农业和水利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了犁壁。到西汉后期逐步被二牛一人的方法取代,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

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

汉朝时开凿了漕渠,白渠和龙守渠等水利工程。

漕渠,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

缩短。白渠建于公元前95年,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

大体相同。

(2) 手工业生产

两汉出现了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西汉政府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丝织工人。

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篇二:中国古代经济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高考信息摘录]

根据《山东省07年文综考试说明》划定的考试范围,要求同学们掌握“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结合《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学生复习本专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掌握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等基本知识点。(2)重点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特征,注意理解。(3)手工业各个部门主要成就或技术出现的年代也是容易测试的内容。(4)注意理解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5)对于“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知识点,岳麓版讲得比较详细,人教版并没有涉及,课表也没有明确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的时侯只要是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掌握即可,没必要深究。(部分内容参照何凡主编《2007年高考冲刺(二)社会与经济活动》)

? 研习考纲重难点

考点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一、梳理

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起源: ①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②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2)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①生产工具的演变:原始社会使用最落后的耒耜“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使用并不普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并且铁犁牛耕出现并且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的耕作方式。

②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由简单写作逐渐过渡到精耕细作的小农个体农耕。

2.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1)农业生产工具由原始社会的耒耜到战国时期使用铁器、牛耕,再到唐代曲辕犁的出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改进。

(2)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不断完善。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治理黄河和西域地区的坎儿井也是古代巨大的水利成就。

二、深化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得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1)产生的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评价: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小规模生产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越来越阻碍和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中原人口的南迁(在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战乱以及统治者的政治需要等原因,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的高潮:两晋之际、唐安史之乱之后、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是南迁。),不仅为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方本身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3)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4)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又产生了重大影响。

(5)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6)南方温和多雨的气候,便利的交通,新作物品种的引进以及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等要素共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4.南方经济的发展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的战乱以及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南北方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和联系加强,为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5.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古代中国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差距日渐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重心向南转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反过来加快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移,南方人口迅速增长,在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3)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经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民的南迁,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今后对外开放、对外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得到很大改善,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三、典例

[典例1](2005天津卷) 按图顺序,农具功能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② ③ ④

图8—1—1

A. ① 谷物加工② 汲水 ③ 耕地④ 耕地

B. ① 耕地② 汲水 ③ 耕地④ 灌溉

C. ① 耕地② 汲水 ③ 耕地④ 谷物加工

D. ① 谷物加工 ② 耕地 ③ 耕地④ 灌溉

[研析] 本题属于图表型选择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中国古代主要的农具识别能力。①曲辕犁,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犁。②桔槔,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古老的汲水工具。③铁犁头,中国古代重要的特农具,由于铁质坚硬适合作犁头,铁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古代农业生产的效率。④筒车,是一种灌溉工具。

[答案] B

[典例2] (2006上海卷)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会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

[研析] 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但题目中的材料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背景出现。回答此题的关键性语言在题干的后半部分。题目实际考察的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耕农经济或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只要明白这一点回答此题当是不难。

[答案] A

考点2 土地制度

一、梳理

1.土地制度的演进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历史: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③瓦解: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增多,公田大量抛荒;各诸侯国的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商鞅变法更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度给予了全面的肯定;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井田上的劳动了日益减少,缺乏安定的生产环境;而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取代。

(3)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①封建社会,国家仍然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称为“公田”或“官田”。

②土地私有制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从总体上讲,占主要地位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发展

(1)土地兼并

①根源: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兼并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危害: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小农破产,一方面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发生农民起义起义,进而危及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统治者往往采用“均田”和“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租佃关系的发展

①历史:租佃关系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自宋代开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②产生原因:租佃制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按一定比例向地主缴纳地租的一种农业经营形式,它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③地租形式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货币地租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租形式,同时还出现了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加自由的雇佣劳动关系。

④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提高。

二、深化

1.土地制度与赋役制度的关系

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赋役制度的基础,土地兼并引起封建统治的危机。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会引起社会动荡,造成政治危机;另一方面,农民没有土地,无法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造成财政危机。土地问题引起赋税制度的改革,赋税制度的征收从人丁向土地演变,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依附关系松弛,给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2.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环境问题

我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国,农业发达,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在古代历史上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比较严重,黄河泛滥就是典型的恶果。比如,古代的秦汉时期,为了防止匈奴的侵袭,在内蒙古一带黄河的流经地区,迁去了大量的农民,由于过度的开发和开垦,造成了生态的极大破坏,沙漠对该地区的掩盖和肆虐使这里的许多地名和城池在今天看来是根本找不到的.在唐宋以后的朝代里,由于过度的开发江南水乡的湖泊和造田,造成了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严重失衡,同时,由于在上游地区林木的过度砍伐,使长江水的泥砂含量在逐年加大.

三、典例

[典例3](2006年广东卷)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B.摊丁入亩C.一条鞭法D.两税法

[研析] 该题考查的是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理解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关系。均田制的实行,统治者将土地分给农民,受田农民必须向政府承担租税徭役。均田制是古代保证自耕农大量存在的一项重要措施。但随着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国家已无田可均,均田制实行不下去了了。

考点3 手工业的发展

一、梳理

1.概况

(1)冶金业

①冶铜:商代成熟,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②冶铁冶钢:春秋时期发明冶铁和炼钢;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法—灌钢法;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2)纺织业

①丝织技术:上古时代学会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丝绸外销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西汉发明提花机;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②棉纺织技术:宋末元初以来,棉花种植遍布全国;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在元明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3)制瓷业

制瓷技术: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白瓷,隋唐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烧出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2.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很长时间内,官营手工业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但是由于管理落后,逐渐走向衰落。

(2)民营手工业:明朝以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有些规模大的手工业作坊逐渐扩展为工场手工业,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一直在手工业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篇三:古代经济史

8、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 古代的农业经济

★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有什么启示? 1.春秋以前,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北京人、山顶洞人,使用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中国古代经济史

2.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汉代的东西二京商业繁荣,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市”。

3.唐朝都市兴盛,长安城内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市内店铺林立行业众多;

4.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石器和木棒。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使用 石器。2.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得到推广。3.汉代发明使用耧车、二牛抬杠法 4.唐朝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1.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原始农业出现,农作物种植是南稻北粟。 2.习称的“五谷”在商周时期已经种植,桑麻种植普遍。 3. 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内地大量的农作物特产,如葡萄、苜蓿、胡瓜、胡麻、胡桃、核桃等 4.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 5. 隋唐时期,主要引入了胡椒、香料、西瓜等 6.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后甘薯、马铃薯、玉米、烟草等传入中国。 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 1.唐朝时期由于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成为商品。 2.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3.清代前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水利工程的兴修。 1.西周时期已有人工灌溉。 2.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中平原成为沃野。 3.秦朝修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 5.元朝开凿通惠河与会通河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 1、春秋:齐国 改革,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 变法,(措施)。 3、西汉:时期,轻徭薄赋重视农桑,出现了“ ”。 4、三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国兴修水利工程。 5、东晋、南朝: 地区得到开发,为奠定了基础。 6、唐朝:重视发展生产,出现了“ ”和“ ”。 7、元朝: 重视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还治理黄河。

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重视水利的兴修。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6、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古代手工业经济 ★金属冶炼技术。

1.商朝时有了青铜冶铸技术,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2.春秋时期已经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战国时期冶炼规模扩大。 3.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 4.东汉时发明了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纺织技术。 1.半坡人会织麻布;西周已有纺织业 2.丝绸之路的开通说明汉代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3.三国时期的蜀锦行销吴、魏; 4.唐代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花色种类;5.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6.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 1.元代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黄道婆推广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2.松江是元、明两代的棉纺织业中心;明朝棉布产量多,质地优良,人们的衣料以棉布为主。 ★制瓷技术。 1.原始半坡人已经会制造彩陶2.唐朝时候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著名的唐三彩是艺术的珍品;3.宋瓷誉满中外,瓷窑遍布各地。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4.明朝制瓷工艺更加高超,进入以青花瓷为主的时期;清代景德镇制瓷业规模扩大。 ★造船技术: 1.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水平较高;2.宋代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三、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 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都城人口众多,商业繁荣,逐步发展成为新兴的封建城市。 限制;市内还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5.元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除南京、北京外,繁华的城市有几十座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城市如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行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有了缓慢发展。但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 ★古代对外贸易兴盛

1.秦汉时期我国同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2.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 3.三国时期,吴国与欧洲的大秦和南洋许多国家保持贸易交往。 4.唐朝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都得到发展,唐朝和亚洲各国都有直接贸易往来,同朝鲜、日本、印度等国海上贸易相当频繁,中西贸易继续发展,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远销中亚、非洲和欧洲国家。 5.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贸易范围扩大。

6.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7.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到清朝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 ★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三国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区初步发展。 2.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一次高潮,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3.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

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北方战祸频繁、社会动荡,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②由于战祸,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

术;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⑤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南方的海外贸易也优于北方。 ★边疆地区的开发

1.秦始皇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丝绸之路使中原先进的丝织技术和冶铁技术传到西域地区。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开发了南方和西南地区的经济。4.隋唐时期,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封建的生产方式开始向边疆地区扩展。 5.辽宋夏金元时期进一步扩展。6.特别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使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西周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2.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代替。在整个封建社会,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重农抑商”政策。

1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一般说来,经过长期战争之后建立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多实行这项政策,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比较典型的有汉初、唐朝和明朝。这项政策的实施,一般都能起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统治秩序的积极作用。 ★闭关政策。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唐宋以来已有很大的发展。明朝初期,朝廷仍欢迎海外各国来华进行贸易。

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自海外贸易,开始实行海禁政策,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清朝前期,更是严厉限制对外贸易,只留广州一处海港通商,关闭了其它海港,实行闭关政策。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实行限制海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出于政治原因。这种政策虽然有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入侵的自卫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要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闭关锁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导致了对外贸易的逆转,丧失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和手工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同时,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交流,在世界上逐渐落伍。这是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历史转折点。

【专题强化训练】

1.半坡氏族过着定居生活的基本原因是A.学会建造房屋 B.原始

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D.自然环境的变化

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显著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

3.《汉书?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说明汉初“轻田租”的直接原因是A.市场粮价过高 B.农民大量失业C.稳定汉朝统治 D.物质生产不足

4.如果请你为历史剧《曹操》准备道具,你不应该在剧中的餐桌上摆放的食品是A.玉米 B.葡萄 C.核桃 D.面饼 5.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水利的兴修和大批良田的开垦 C.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6.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是因为①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 ②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政策

③国内各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④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内部财政危机B.四川农业发展很快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商品经济繁荣 8.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其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到江南地区B.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C.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D.棉纺织业逐渐发展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9.元朝同隋朝相比较,在交通运输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 A.重新连接了京杭大运河B.开始了空前的海运 C.与欧洲国家实现了直接交往 D.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10.明中期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尤其是棉花种植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明代农业新发展的表现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A.政府重视、鼓励种植经济作物B.桑、麻、棉种植技术的提高

C.粮食总产量的日益增加D.手工业发展对原料需求的不断增大

11.下列哪一项属于明朝时期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

A.从国外引进农作物 B.商品经济活跃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纺织技术进步 12.李明同学参观完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的宋朝风俗展后,发现了一处错误是A、宋代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长短衣 B、宋诗“邸店如云屯”形容的是旅店业的兴旺C、宋代农村百姓的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D、南宋百姓吃羊肉的现象比较普遍 13、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日常生活“现代化”的有 ①会子 ②蕃坊 ③瓦舍 ④岁币 ⑤互市(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4、历史图片直观地反映了历史面貌和历史时代特征。《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开封()

A、商业繁荣B、人口众多C、建筑优美 D、农业发达 15. 下列有关小王同学对南宋时期泉州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于商业繁荣,泉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泉州是当时重要的外贸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C、几艘安装指南针的海船,满载瓷器和丝绸准备远航 D、有很多阿拉伯人在泉州经商、居住

16.材料:“以农为本”是历代统治者的基本思想,各代统治者均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汉景帝)“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概括说明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2、我国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农学著作,写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学著作的名称及作者。

3、唐太宗重农措施的实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局面?

4、唐太宗的轻徭薄赋和如今党中央减轻农民负担有无区别,为什么?

有区别,社会制度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5、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是什么?

6、当前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突出,请你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提一下建议。


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76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