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自闭症儿童心理疏导

时间:2017-05-11 07:1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

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属于广泛性身心发展障碍,临床表现以语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刻板为特征[1],多数始于婴幼儿期,通常在30个月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和受损,男孩发病显著高于女孩。孤独症儿童并不从现实退缩,而是由于普遍和严重的发育障碍,使患儿缺乏进入现实世界的能力[2]。心理因素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重视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因素才更有利于研究孤独症成因、诊断、发展和干预的机理及方法,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孤独症儿童的诊断和康复工作一直存在着重“生理”轻“心理”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孤独症儿童的严重交流和认知障碍,很难对其开展研究和干预工作[3];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缺乏专业研究人员关注和参与此项工作,导致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存在“易忽视性”和“难操作性”的现实,使孤独症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很慢、成果很少,使诊断、康复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打破现在孤独症康复领域普遍存在的重“身”轻“心”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孤独症康复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1.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概念

心理干预是指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功能进行发展性康复促进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认知干预、情绪干预和行为干预,心理干预贯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整个过程。

2. 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理论

通过对孤独症心理理论研究的分析,结合孤独症的心理特点,应用心理理论的原理设计治疗方案,对孤独症患者进行康复矫治,给孤独症的心理干预带来希望。

3. 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原则

3.1 阶段性重点干预原则 孤独症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心理干预要把握儿童发展的关键阶段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

3.2 身心结合干预原则 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不平衡是孤独症儿童的生长特点之一,在心理干预的同时要发展儿童的身体素质,在干预训练过程中既

要注意提高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又要注重提高心理素质,使身心两方面协调一致。

3.3 实用性原则 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通过实物、图片、情景等进行心理训练,掌握实用性生活和学习技能,形象生动,切忌抽象说教。

3.4 个别化原则 孤独症儿童具有很大差异性,任何心理干预手段和方法都要根据个体的不同特质进行科学设计,考虑到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寓干预于生活之中,要按照儿童的实际能力,注意个体差异,设计个别教案,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训练。

3.5 多通道协同原则 感知觉异常是孤独症儿童认知缺陷重要原因,认知过度或不足导致其情绪和行为异常,在心理干预中要尽量应用各种感觉器官多通道地给予孤独症儿童刺激,协助其分辨不同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以提高其感知水平。

4. 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阶段性重点内容

4.1 学龄前期 重点是围绕基本生活技能,建立情感依赖感和语言表达欲望。着重于吃饭、穿衣、脱鞋与大小便处理等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该时期为黄金干预时机,可塑性较大,可以应用学习原理、行为矫正技术、工作分析方法和实质性增强理论来学习新的正常行为,消退过分行为。

4.2 学龄期 重点是重塑适应和学习能力,建立情感控制和生活常规,进行独立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后期则应逐步发掘其特殊能力,如在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特长。该阶段家庭要积极参与,力求学习生活化。在家庭的参与下,找出适当的教学训练目标,并将教学的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达到学习目标。

4.3 青春期 重点是巩固习得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防止青春期发育带来的身心失衡和情绪波动。根据不同孩子的发展能力进行必要的职前培训。

健童饮食疗法是结合国内外各大饮食科研的机构研究结论,在拥有悠久治

疗历史的生酮饮食基础上创新的一套有效改善和康复自闭症的解决方案。在前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体检服务、营养师专业指导、健童饮食疗法特膳食品、医学专家指导、心理治疗师干预、特殊康复教育这六大体系所构成。

健童饮食疗法在中山医,福建协和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临床观察。据统计,2013年所使用健童饮食疗法治疗超过半年的110名自闭症孩子中,自闭症行为有改善(自闭症CARS评分减少超过2分以上)的孩子人数占80.6%;明显改善(自闭症CARS评分减少超过8分以上)的孩子人数占52.7%。

篇二:如何对残障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是一项十分漫长而艰巨的智能工程,特别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教育好残障儿童(指盲、聋、自闭症、肢残和智残学生,由于生理上有缺陷,造成生活学习和交往等方面特别困难,而需要给予特别帮助和照顾的学生),不知要比常人多洒下多少心血和汗水,下面笔者拟就如何对残障儿童进行育人谈点粗浅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商榷。 1.以爱心抚之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极其重要的教育手段。学生是教师的特定工作对象,教师的一切工作内涵都应浓缩于―个爱字。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残障儿童是一个生理上有残疾,心理上有创伤、求医无望的不幸学子,由于社会上的种种偏见,人们对他们的了解认识不够,关心和尊重不够,有些学生在家庭里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于是,他们迫切希望在学校里能得到在社会上和家庭里得不到的东西――关爱、信任、尊重、鼓励、和蔼、温馨,尤其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关心和爱护。为此,一个称职的特校教师必须懂得爱的艺术,把爱体现在关怀、理解、支持这六个字上,在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那已经冷却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在工作中,我常常蹲下身子与残障学生平视交流,与其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还用自己的钱带感冒生病的学生到医院治疗,回来后坚持守护在床边端水喂药和护理;学生的衣扣掉了帮其补上;学生的牙膏、香皂等日用品用完了及时帮其买回来。让残疾学生在爱的暖流中增强信心,重塑自我。实践证明,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是转变残疾学生永不衰竭的原动力。 2.以耐心导之 残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会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正常儿童,如自控能力差、意识薄弱、容易暴躁、焦虑、胆怯、恐惧、自卑和自暴自弃,且比较任性、多疑、固执、孤僻等等。尤其是重度问题学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都在情理之中,教师和家长无需视为洪水猛兽,动辄训斥,怒不可遏目,更不能歧视、厌弃和排斥他们,放弃对他们教育的责任,而应该是毫不动摇、不厌其烦地、坚定不移地去教育、帮助、关心他们。只有做到耐心、文明、态度和蔼,才会获得教育的成功。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为了防止学生有不良行为或是搞破坏性活动,注意加强学生的身心康复训练,经常反复提醒,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地关心教育他们,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前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残疾儿童每取得一点成绩都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付出更大的艰辛和努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仁慈、宽容和博爱之心,给他们以诚挚的鼓舞和希望,多鼓励、赏识他们,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还是爱抚的微笑都会给残障儿童带来快乐和鼓舞。[!--empirenews.page--] 3.以诚心待之 残障儿童一般阅历较浅,经验不足,依赖性强,特别是聋哑学生,从小缺乏有声语言,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他们唯一能用来认识世界的就是一双明亮的眼睛,所有的信息全来自于直观感觉,其模仿性强,很容易受表面行为的影响。而在学生眼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为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中,身教比言传显得更为重要。要时刻记住: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学生的活教材,对人对物一定要抱着诚心诚意的态度,凭着一颗赤诚之心,以高尚人格和魅力感化人,用平等的心态感染学生,用真诚的关怀感动学生,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益友,以此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激发起他们成才奋进的激情,朝着崇高的目标前进。 4.以信心育人 残障儿童的残疾、缺陷是生理性、器质性的,很难改变,致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畏

缩心理,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或暂时失败时便放弃学习;对自己缺乏信心,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而掌握一技之长,长大后能养活自己,这是所有残疾学生家长对孩子的一致愿望,也是让孩子求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身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教育的力量,坚信人人是可塑之材,他们并非是朽木不可雕;要做到心中有热,眼中有光,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优势、优点、亮点、闪光点,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起自信,点燃起进步的火焰,树立起人生的目标。我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的办学宗旨以及学知识与学技能相结合的办学原则,积极探索教育、康复、就业训练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根据耳聋学生眼尖、手巧、视觉、触觉功能发展较好的特点成立语训、美术、缝纫、手工、律动等兴趣小组,注重特长教育;在精心训练过程中,老师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运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去尝试,哪怕是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也竖起大拇指表扬,使他们在心理上、生理上得到满足,激发他们对兴趣与需要的追求。办校4年多来,学生从不会洗菜到学会了做一手好菜,从不会握笔写字到学会了画一幅一幅色彩和谐的画、写出笔法优美的书法;从不会踩缝纫机踏板到学会了缝制出一条条精美的红领巾;从不懂音乐到学会在老师的指挥下跳一曲优美的舞蹈这些在正常人看来是简单的技能,而对残障儿童来讲却是能够让他们将来求职求生的财富。可见,鼓励和启发他们是何等的重要! 对待残障儿童,其教育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做教师的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尽可能多地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其长大后生活能自理,事业能自立,还得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家庭、学校、社会,大家伸出关爱的手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想,残疾学生也能同健全人一样幸福生活,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empirenews.page--]声明:本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篇三: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态

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态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家长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家长的期望、要求、教育方法、教育心态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甚至比正常儿童更为重要。因为孤独症儿童本身分辨不清是非,无自己的主动要求和想法,可以说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受家长影响和作用的。因此孤独症儿童家长的教育心态如何就决定了孤独症儿童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心态是复杂多样的。针对这些心态,在此做一简单介绍,并就每种心态做出我们的分析和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心态一(隐瞒实情)

有些家长当自己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今后应该怎样去对待孩子的发展问题。他们想到的是自己怎样去面对亲朋、同事,熟人,社区里的邻居。“因为这个原因,人们肯定会看不起我们了,也不愿意和我们往来了。”他们这样猜测着,担心着,久而久之,他们的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对于家庭外的人隐瞒着自己孩子的实情,生怕别人一旦知晓了就会影响到自己目前的生活。而最受影响的是孩子,孩子在父母刻意隐瞒中失去了外界的空间,与世隔绝(唯一能接触到的是家长,唯一能接触的环境是家庭)。试想,这样下去,即使是一个正常孩子在心理上、精神上、个人发展上也会受到压制的,何况是孤独症儿童?其实,当您的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做家长的感到受挫是正常的。满心欢喜期盼的孩

子却患上孤独症是让人痛心、意想不到,沉重的打击使人感到困惑迷惘。但是为了孩子,您一定要振作起来,孤独症儿童也并不是不可救药,只要在药物和正确的教育方法配合作用之下症状就会减轻,可以学习、劳动、工作。至于他终究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家长付出努力是很关键的。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重新塑造一个可爱的孩子,一定要摆正心态,把孩子带出去,无需隐瞒,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只有这样,您的孩子心理上的障碍才会早日减轻。

心态二(过分溺爱)

这种心态的家长,当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他们心疼孩子,过分替孩子担忧。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不幸,今后要保护孩子,不能让孩子再受任何委屈了。于是全盘包办,即使孩子出现异常症状,家长都采取顺从的态度,只想让孩子高兴。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害了孩子,可能会促使异常行为表现继续下去,长此以往,只会让孩子症状加重,脾气变坏,行为更不正常。原本用科学训练方法可以矫正的不良行为,也在家长顺从和过分溺爱下被强化了。事实上,当您的孩子被确认为孤独症后,家长为自己可爱的宝宝感到不幸是正常的。然而,孩子终究会长大,会走向社会,会一个人去面对生存问题。家长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如果真为孩子好,疼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就要去积极翻阅有关书刊,咨询有关专家,用科学的训练去矫正孩子的异常行为,去化解孩子心理上、行为上的障碍。只有这样,一个孩子才会逐渐趋于正常,他们可以上学,可以劳动,可以与人

交往,甚至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幸福是不是要比家长为他们弥补幸福要快乐得多呢?

心态三(过分心急)

具有这样心态的家长,当得知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后,他们心急如焚,很想运用科学的方法很快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能尽早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有一位家长曾说:“我在家每天都坚持对孩子训练很长时间,天天都训练,怎么一年多了就是不见效呢?”具体一问才清楚,这位母亲训练的方式是吃饭也训,坐姿也训,走路也训,```````。随时随地都让孩子处在一个紧张的氛围内,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就又会不高兴,让自己做这做那了,这样一来,孩子心理恐惧加剧,对周围事物更不感兴趣了。随之而来的脾气也大了,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大吵大闹。根据我们的分析认为,我们用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训练自己的孩子才会有效果,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会适得其反。训练孤独症儿童不能心急,不可大把抓。一是先找准最优先解决的问题;二是训练的项目不可过多,根据孩子的水平选项,如果孩子脾气噪,注意力不集中,接受能力低,那就首先选一项。稍好点的孩子可增加一至两项同时训;三是训练的时间应循序渐进,切不可第一天就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就拿训练静坐来说,最终目的是静坐半小时,那第一天只要孩子达到2分钟即可,依次添加5分钟、8分钟、10分钟```````如果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孩子情绪就会出现异常,以致发脾气,不再继续配合。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训练内容

适当,训练项目适当,训练时间适当,训练过程轻松愉快。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您所预期的效果,从而继续下一内容的训练。

心态四(无谓攀比)

这一类家长明知道自己的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了,但内心仍不甘心。家长付出全部心血,可就是看不到自己孩子有丝毫的进步,事实上,他们的孩子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可是当有人这样如实告其家长时,这些家长就会举出几个和自己孩子同年龄的正常孩子来对比,怎么比就是距离太远,从而认为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好。这类家长就是没有正视自己的孩子,没能正确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待孤独症儿童,不可过分放纵,也不可过分期望高,拿一个患病的孩子同正常孩子比本身就不公平。如果再这样对比下去,只能造成家长和孩子都失去希望和信心。在此,我们要诚恳地劝告这些家长朋友,当得知自己孩子患有孤独症后,要正视事实,要随时发现到自己孩子的进步,不妨拿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训练前和训练后对比,那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进步很多了,同时对孩子施予表扬和奖励、将会看到孩子身上有很多过去不被发现的可爱之处。同时,孩子在家长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与表扬之中,也会越发充满自信、充满希望地面对生活和困难了。 除了以上介绍的四种典型的家长心态外,还有一种心态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借鉴,那就是正确对待现实的“超脱型”。他们同样认为孩子是不幸的,自己有这样的孩子也是不幸的。但不同的是他们对待不幸的态度。是用一种超越常人的态度,把不幸化为有幸,把悲伤化为快乐,在痛苦中

寻找快乐,在挫折中创造幸福。有一位孤独症的母亲这样说道:“幸福是靠自己去创造的,用心去体会、去发现,你就会感受到更多幸福。”她说她听到孩子每一次呼唤她语气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呼唤中给她带来不同的快乐。当孩子犯错误时,看到妈妈就会用一种渴求妈妈原谅的语气,孩子有困难时就会用一种求助的语气呼唤妈妈。妈妈感受着这份美好,用心体会着身为母亲的快乐。同时,她也在用心体会,感受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孩子每一细微进步,她认为这是一种快乐。

以上我们对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态做了简单介绍和分析。我们真心地希望家长朋友看后能有所启发。我们只能告诉您: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做家长的不能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去面对。那样会使您和孩子的未来都在永远的“孤独中”度过。放下包袱,超脱出来。生活中将会有很多的好心人向你伸出手,和您一起去创造幸福,您和孩子的生活会重新撒满阳光。


自闭症儿童心理疏导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69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