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榨季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7-05-09 07:0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白糖基本情况

一、食糖概述

食糖是天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食糖作为一种甜味食料,是人体所必须的三大养分(糖、蛋白质、脂肪)之一,食用后能供给人体较高的热量(一公斤食糖可产生3900大卡的热量)。

1、 生产食糖的原料

生产食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其次还有甜菜。尽管原料不同,但甘蔗和在品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

甘蔗是适宜种植在热带亚热带的作物,其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充沛的雨量,一般要求全年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5500℃-6500℃,年日照时数1400小时以上,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地球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许多国家都种植甘蔗,主要分布在南美、加勒比海、大洋洲、非洲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地区。

甜菜生长于温带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少量在亚洲地区的日本、俄罗斯和我国北部等。

一些国家如中国、美国、日本、埃及、西班牙、阿根廷和巴基斯坦既生产甘蔗糖又生产甜菜糖。

从全球看,利用甘蔗生产食糖的数量远大于甜菜,两者的比例大致为7:3。

2、食糖的种类

根据加工环节、加工工艺、深加工程度、专用性等不同,食糖可以分为原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方糖、红糖等。白砂糖、绵白糖俗称白糖。食品、饮料工业和民用消费量最大的为白砂糖,我国生产的一级以上等级的白砂糖占我国食

糖生产总量的90%以上。

根据制糖工艺的不同,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碳化糖保质期较长,质量较好,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糖厂生产的是硫化糖。

3、食糖生产

工厂利用甘蔗榨取糖汁,经过沸腾浓缩,中心分离形成糖结晶,这种结晶称为原糖,呈浅棕色。甘蔗制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亚硫酸法或者碳酸法直接生产白糖(一步法);另一种是先用石灰法制造原糖,然后在精炼厂再回溶、提净,再次结晶成为精炼糖(二步法)。欧美等发达国家制糖历来是进口原糖,加工成精炼糖。我国糖厂全部采用一步法生产。

甜菜制糖都是用渗出法提糖和用碳酸法澄清直接生产白糖,不生产原糖。

4、制糖生产期

由于所处纬度和气候不同,世界主要食糖输出国(地区)的制糖生产期(糖料收获期)不同。习惯上,世界食糖生产销售年度期从9月至翌年8月计算。 我国食糖生产销售年度从每年的10月到翌年的9月,开榨时间由北向南各不相同。一般讲,我国制糖生产期从11月至翌年4月。甜菜糖榨季从每年的9月底或10月初开榨,到次年的2月结束。江西和湖南10月底或11月初开榨,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11月中或12月初开榨,云南省12月底或次年1月初开榨,到次年4月-6月结束。

5、白砂糖保存

白砂糖存放时间受气候条件、加工质量、保管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加工质量好、气候条件好、保管条件好的情况下,白糖可存放2-3年;而在加工质量差、

气候条件差、保管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保存半年左右。

目前,我国白砂糖的出厂质量大都能达到国标(GB317-2006)一级标准,但是,受加工工艺的影响,在相同的储存条件下不同工厂生产的一级白砂糖保质期差别较大。白砂糖保管不善或保存时间过长容易出现如下问题:一是受潮、溶化、流浆、结块;二是色值变化,颜色变黄;三是污染,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超标。

二、我国白糖的生产流通与消费

我国是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食糖产销量仅次于巴西、印度、欧盟,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以来我国食糖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产销基本平衡。

1、生产情况

我国食糖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周期性。导致食糖生产这种周期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糖料种植具有自然的周期性生长规律。如甘蔗种植一次,宿根可以生长3年;二是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导致糖料生产的强周期性;三是糖料大幅度减产或增产,导致价格的大幅涨跌,从而影响第二年的播种面积。

近十年来,食糖生产大致上以5-6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基本上是2-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2-3年连续减产。2007/08榨季食糖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484.02万吨,同比增加23.7%,是历史上超过1000万吨产量的第四个榨季。其中甘蔗糖产量1367.91万吨,同比增加27.30%。甜菜糖产量为116.61万吨,同比减少7.03%。2008/2009榨季受上一年霜冻的影响,宿根蔗涨势不好,蔗糖出现大幅减产。2009/2010榨季受干旱影响,同时上一年度种植效益不佳,蔗糖继续保持减产,预计本年度食糖产量为1100万吨。

篇二:中国食糖基本情况

中国食糖基本情况

一、我国食糖基本情况概述

食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饮料、糖果、糕点等含糖食品和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料。食糖作为一种甜味食料,是人体所必须的三大养分(糖、蛋白质、脂肪)之一,食用后能供给人体较高的热量(一公斤食糖可产生3900大卡的热量)。

白砂糖(以下简称“白糖”)几乎是由蔗糖分这种单一成份组成的,白糖的蔗糖分含量一般在95%以上。食糖生产的基本原料是甘蔗和甜菜,甘蔗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甜菜生长于温带地区。我国甘蔗糖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广西、云南、广东湛江等地,甜菜糖主产区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新疆、黑龙江、内蒙等地。尽管原料不同,但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

我国是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糖料种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和产值仅次于粮食、油料、棉花,居第四位。

2003年以前,我国食糖产量在600-800万吨之间,消费量基本维持在800万吨左右,食糖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大多数年份依靠食糖进口来弥补。2003年来我国食糖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产销基本平衡(如图一所示)。我国食糖产销量仅次于巴西、印度,居世界第三位(如果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统计,我国食糖产量居世界第四位)。我国食糖的市场化程度很高,国家宏观调控主要依靠国家储备,市场在价格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用甜菜制糖是近几十年才开始的。

1.食糖的生产及其特点

工厂利用甘蔗、甜菜榨取糖汁,经过沸腾浓缩,中心分离形成糖结晶,这种结晶称为原糖,呈浅棕色。原糖经过提炼后,成为日常消费的成品糖(如白砂糖、绵白糖等)。国际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制糖是采用“原糖——精糖”二步法的制糖生产方法,即“田间糖厂(产出半成品原糖)+精炼糖厂(产出精制糖)”生产方式,先是生产原糖,然后再回溶生产精炼糖的方法。大部分糖厂生产原糖,然后供给精炼糖厂进行精炼生产精炼糖,作为饮食用糖供应市场。我国糖厂全部采用一步法生产,即糖厂通过甘蔗榨汁、沸腾浓缩、中心分离、提炼等工艺一次性直接生产出日常消费的白糖。

我国白糖生产有如下特点:

一是糖料与其它作物不同的是,收获后不能直接变成商品糖,必须经过工业化加工,因此白糖属于工业品。

二是由于工业化加工需要较大的设备投入,糖价高且有充足的糖料时,加工能力的增加滞后;同样,糖价低或原料不足时,加工能力又不容易很快减下来,因此,糖价格波动周期比一般农产品要长一些。

三是2002年以来,北方的甜菜糖生产大幅萎缩。进入90年代,我国食糖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糖价走低,生产甜菜糖无利可图甚至损失惨重。受此影响,我国甜菜糖年产量逐年减少,特别是近年来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改种其他农产品的影响,北方甜菜糖大幅度减产。2002/03榨季,甜菜糖产量仅为124万吨,2003/04榨季甜菜糖产量进一步下降为58.73万吨,在产糖量中所占比例

由11.67%下降到5.86%,2004/05榨季,甜菜糖产量为60.3万吨,占全国食糖产量的6.5%,较上年有所增加。

四是糖业生产出现从北向南、从沿海向内陆、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近年来,广西、云南两省区食糖调出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五是我国食糖的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周期性(如图四所示)。纵观我国食糖的生产历史,食糖生产的周期大致以6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基本上是3年连续增产,接下来的3年连续减产。从1990年到1995年为一个周期:1990-1992年连续增产,1993-1995年连续减产。从1996-2001年为一个周期:其中,1996-1999年连续增产,2000-2001年连续减产。下一个周期将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而目前我国食糖生产正处于一个增产的周期阶段。

导致食糖生产周期性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糖料种植具有自然的周期性生长规律。如甘蔗种植一次,宿根可以生长3年。同时,农作物的生产也有自然的大年、小年之分。 第二,糖料的生产和加工时间比较长,糖料作物的生产一年一季,食糖的生产也是如此,一旦糖料大幅度减产或增产,如果没有外在的人为调控措施,只能是减产时短缺待价而沽,增产时过剩低价倾销。 第三,周期性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导致糖料生产的强周期性。 第四,食糖价格波动的周期性与食糖的生产的周期性相互影响。

2.食糖的种类

食糖的种类很多。根据加工环节不同、加工工艺不同、深加工程度不同、专用性不同,食糖可以分为原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方糖、赤砂糖、土红糖等。白砂糖、绵白糖俗称白糖。食品、饮料工业和民用消费量最大的为白砂糖,按照国标GB317-1998生产的一级及以上等级的白砂糖占我国食糖生产总量的90%以上。

根据制糖工艺的不同,白砂糖可分为硫化糖和碳化糖。碳化糖保质期较长,质量较好,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糖厂生产的是硫化糖。

根据制糖原料不同,白砂糖又分甘蔗糖和甜菜糖,其中我国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白砂糖占主导地位。

3.食糖榨季

我国食糖的生产销售年度从每年的10月1日到翌年的9月31日。甘蔗糖榨季从每年的11月开始,次年的4月结束;甜菜糖榨季从每年的10月开始到次年的2月结束。我国食糖主产区中海南和广东湛江开榨较早,云南开榨较晚。

4.白砂糖保存

白砂糖存放时间受气候条件、加工质量、保管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 加工质量好、气候条件好、保管条件好的情况下,白糖可存放2-3年;而在加工质量差、气候条件差、保管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保存半年左右。

由于白砂糖是工业产品,随着加工技术条件的改善和质量意识的提高,目前我国白砂糖的出厂质量大都能达到国标(GB317-1998)一级标准。但是,受加工工艺的影响,在相同的储存条件下不同工厂生产的一级白砂糖保质期的差别较大。白砂糖保管不善或保存时间过长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一是受潮、溶化、流浆、结块;

二是色值变化,颜色变黄;

三是污染,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超标。

白砂糖正常保管要求:

一是作好入库验收,对入库的食糖品种、数量、质量、包装等进行认真检查。品种不同、水分含量不同的白砂糖应分别堆码。

二是配备必要的设施,严格遵守堆码、保管操作规范。库房应达到要求,配备必要的通风除湿降温设施。垛底应有防湿垫板及隔湿层,垛周围应有适当的空隙及通道,垛高及每垛数量不能超过规定。

三是加强库内检查与养护。为防止库存白砂糖溶化、变质,必须加强在库检查,按时测定白砂糖的水份,特别是在7-9月份。在夏季,库内温度应不超过摄氏30度,相对湿度不超过75%。气温较高、潮湿多雨的地区应对糖库或糖垛进行密封,必要时进行吸湿处理。

二、我国糖料和食糖产量及其分布

1.我国糖料生产发展规划

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甘蔗种植纪录。1991年我国食糖市场放开以来,中国的甘蔗糖业重现生机。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糖料生产国,南方甘蔗已经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优势产区,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批高产高糖品种;随着国有糖厂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食糖产业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一)我国糖料发展目标

根据我国农业部发布的有关文件,我国糖料种植的发展规划包括:一是以发展甘蔗良种为重点,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因地制宜地推广甘蔗机械化播种、收割技术,加快国有糖厂技术改造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二是建设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个“双高”甘蔗优势产区。三是到2007年,3个“双高”甘蔗优势区平均亩产由目前的4吨提高到5吨;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达到甘蔗生产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甘蔗种植面积、总产量和食糖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60%和65%。

(二)中国甘蔗生产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广东及沿海蔗糖业逐步发展,到了40年代以后取代四川发展为中国新的产糖区,一直到1992年以前六十多年中,广东成为中国的糖料和食糖生产中心;从1992年开始到现在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蔗糖产量已连续13个榨季居全国第一位(如表1所示)。在广西蔗糖业发展的同时,云南糖料蔗生产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云南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糖量1998超过广东,跃居中国第二大甘蔗种植面积、产糖大省,随后稳定发展,并一直保持全国第二的位置。

2003/2004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1760万亩,产糖943.6万吨。其中广西植蔗面积1026万亩,产糖量588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58.5%;云南植蔗面积390万亩,产糖量19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19.4%;广东植蔗面积190万亩,产糖量98.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9.8%;海南植蔗面积95万亩,产糖量40.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4.0%。以上四省区植蔗面积、蔗糖产量分别占全国植蔗总面积、蔗糖总产量的96.7%和97.7%。

(三)我国甘蔗生产区域分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甘蔗生产逐渐向西转移,区域布局得到优化。2004年全国有359家糖厂,制糖能力1100多万吨,其中甘蔗糖厂340家、制糖能力近1000万吨,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按照气候条件适宜、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制

糖产业布局合理等原则,我国选择桂中南、滇西南和粤西为全国甘蔗优势区,包括48个县(市)。

1).桂中南甘蔗优势区域

桂中南蔗区是广西蔗糖生产的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崇左、扶绥、横县、宁明、宾阳、大新、龙州、隆安、武鸣、邕宁、南宁辖区、覃塘区、来宾、武宣、象州、鹿寨、柳城、柳江、宜州、上思、等20个县(区)。

2).滇西南甘蔗优势区域

滇西南德宏、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玉溪、红河等7个地州。

3).粤西甘蔗优势区域

粤西蔗区主要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三市,以湛江市为主。近年湛江全市糖料蔗种植面积维持在160万亩左右,占全省的70%。

2.我国食糖产量分布

(一)我国食糖产量及其分布

我国18个省区产糖,沿边境地区分布,南方是甘蔗糖,北方为甜菜糖。甘蔗糖占全国白糖产量的80%以上,近三年达到90%以上,2003/04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1002万吨,甘蔗糖产量944万吨,占94.1%,甜菜糖产量59万吨,占

5.9%;2004/05榨季全国食糖总产量917.4万吨,其中甘蔗糖产量857.10万吨,占93.4%,甜菜糖产量60.3万吨,占6.6%。

我国白砂糖产地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其中,全国产糖量的95%集中于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五个优势省区。

(二)各食糖主产区基本情况

1).广西糖业基本情况

糖业作为广西传统支柱产业,其产量从1993/94榨季开始已经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占广西耕地面积的1/3。我国有4000多万种植甘蔗的农民,广西就有2600多万(占广西总人口的55%),有30多万与糖业生产有关的产业工人队伍。近年来,广西产糖量超过世界第五大产糖国——澳大利亚以及出口大国泰国、古巴的产糖量。

广西甘蔗综合利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要有蔗渣制浆造纸、蔗渣纤维板、生物复合肥、糖蜜制氨基酸、糖蜜制酒精、固定蛋白饲料等。

2004/05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026万亩,平均亩产4.45吨,全区34家制糖企业共95家糖厂开榨,共生产白糖532万吨,比上年减少56万吨,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增加值40亿元,利税总额35.8亿元,农民种蔗总收入86亿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创历史新高。

广西主产地为中南部的崇左、南宁、柳州、来宾等地区,主要产糖县为祟左、来宾、扶绥、柳城、邕宁等。甘蔗生产布局进一步向桂南、桂中优势区域转移。2003年,崇左、南宁、来宾、柳州4个优势产区甘蔗种植面积已占全区甘蔗种植总面积的69.7%,而属于非优势产区的玉林、桂林、梧州、贺州甘蔗种植面积仅占1.1%,已基本退出糖料蔗的生产。

广西15家大型制糖企业集团拥有糖厂67家,其生产能力和产糖量分别占全区的87.8%和88.91%,是广西和全国糖业界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他们分别是:广西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洋浦南华糖业有限公司、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广西农垦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来宾东糖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冠桂糖业有限公司、

广西贵港甘化股份有限公司、南宁百色甘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南宁永凯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广西永鑫华糖有限公司、英博(三博)糖业集团等。

2).云南糖业基本情况

全省有11个地、州、市产糖。年产糖10万吨以上的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南、滇南的临沧、德宏、保山、思茅、版纳、红河、玉溪等7个地、州、市。这7个地、州、市的食糖产量占全省产糖总量的96%以上。云南省糖厂开榨时间除少数厂在11月上中旬外,多数糖厂开榨时间在12月中下旬及次年的1月上旬。榨季最迟结束时间为5-6月。云南省除云南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朋普糖厂为碳酸法外,其余糖厂全部为亚硫酸法。

云南省每年消费食糖20万吨左右,食糖产量的85%以上要销往省外,主要销往西南、西北、华北。少量出口老挝、缅甸、泰国。

云南是我国糖业优势产区之一,也是云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云南食糖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位(如图十三所示)。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400万亩左右,全省16个地州市中,有14个地州市、48个县种植甘蔗,蔗农600万,工业总产值50亿元左右,实现利税总额超过10亿元,甘蔗主产区的甘蔗产值占当地农业产值的30%,蔗糖收入占当地财政的35-80%。

3).广东糖业基本情况

92/93榨季之前,广东一直是我国最大的糖料种植及食糖生产省份,其历史最高产量是1991/92榨季的216.35万吨。上世纪70年代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程度的差异,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导致整个蔗糖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致使中国的食糖生产向广西、云南转移,随着全国糖业布局及结构的调整,该省逐渐压缩糖料种植面积以及食糖生产规模,但目前广东湛江仍是我国三大食糖主产区之一。

该省的糖料及食糖生产集中于湛江地区,湛江地区的食糖总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粤西也有一定的食糖生产规模。2003/04榨季,广东开工糖厂40家,其中湛江21家,产糖98.5万吨。甘蔗主产区集中在位于雷州半岛的遂溪县。湛江现有制糖企业(集团)8家;2004/05榨季,广东产糖112.1万吨,实现税利总额7.8亿元。

珠江三角洲目前仍然是我国最大的炼糖基地,拥有东莞糖厂、顺德糖厂、江门甘化(广东甘化)等著名炼糖企业,制糖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食糖加工能力超过80万吨,年加工原糖60万吨左右。近10多年来通过进口、进料和来料加工开展炼糖业务,参与国际食糖贸易。

4).海南糖业基本情况

海南现有糖厂24家,分布在11个市县和农垦,历史上最高年产糖量为1992年的40.15万吨,其中西部地区蔗糖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食糖除满足本省需要外,大部分销往内地。目前,全省糖厂已全部通过改制改革,实现了民有民营、委托运营和承包经营,其中有8家糖厂由洋浦南华糖业公司经营。2004/05榨季,海南生产食糖38.6万吨,实现利税1亿元。

5).新疆糖业基本情况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甜菜糖生产基地。90/91榨季以后,该区的食糖产量列居全国甜菜糖总产量前三位。由97/98榨季开始,该区食糖产量连续数年居全国甜菜糖产量首位,在全国食糖总产量排名中进入前四名(如图十四所示)。因糖料品种及气候的缘故,该区多在每年的9月份率先进入新的榨季。产品以优级

篇三:2016年中国糖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前景分析

2016年中国糖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前景分析

2011年夏季采购后糖市由牛转熊,4年漫漫而今熊途末路渐尽:由内糖2014/2015榨季20.7%的大幅减产开始,新糖供应缺口打开,糖价筑底已成;外糖过剩经过产糖第一大国巴西连续两个榨季的减产,已略有缓解;不论外糖与内糖,从去产能到去库存的希望已起,我们认为在整体消费保持稳定的情势下,糖业走出大幅亏损的低迷态势将是大概率事件。未来将通过连续减产确认、去库存逆转供需格局,促使糖价走强,提升整个制糖业的利润水平。

基于产业链的互动格局,我们通过回顾糖市的历史,认为供给面、库存面、天气以及资金面的变动都将较大程度影响糖价走势。以此为分析框架,我们总结了目前国内糖业的几个变化以襄读者。

1)需求:食糖的需求是一个庞大的存量市场,我们认为长期而言增长相对乏力,但按照工业用糖与居民用糖存在有分化。2015年1-8月份下游食品工业用糖量累计增长3.26%,经济新常态下消费低迷难以为工业食糖消费贡献增量;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分化,城市居民平均消费食糖约4.46kg/人,而农村居民仅为1.19kg/人,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将成为居民用糖增长的主要看点。

2)供给:内糖以及第一大出口国巴西的持续减产预期强,全球供应库存消费比下降。2014/15榨季我国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降8.43%,食糖产量大幅减少20.7%至1055.6万吨;2015/16榨季糖料种植面积预计继续同减12.93%,食糖预计减产150万吨,内糖在这两个榨季预计出现供应缺口分别为-63、-277万吨。此外,巴西自2011/2012榨季开始,尽管原油价格连续下跌但乙醇的需求量仍长盛不衰,出乎市场预料。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巴西国内可用乙醇燃料的汽车占比超过70%,只要乙醇燃料的比价处于汽油的下方,制糖占比还将持续低位,从已经过半的2015/2016巴西榨季的数据看,用于榨糖的甘蔗比例将继续降至7年来的低位,甘蔗制糖比低于42%、糖产量同比减少10%将是大概率事件。根据USDA对全球糖的供需平衡预测, 2015/2016榨季全球糖产量下降90万吨,库存消费比下降为23.37%,同比下降2.59个百分点,略高于2011/2012榨季的22.14%。

3)库存:工业库存同比大降,但短期仍较难触发国储拍卖。以历年的过剩量叠加结转库存乐观估计国家储备库存至少为470万吨;如果考虑走私糖数量,悲观估计国家储备库存可能达到660万吨,占比可达总库存的55%以上。纵观历次抛储,在历年糖工业库存低位的9-11月之间抛储概率较高。今年国内产量下降、进口管控趋严之下开始出现供需缺口;截止8月底,工业库存量为176.3万吨,尽管同比下降57.4%,但高于2013、2012年的同期数据,而且目前糖价仍处于历史低位,短期抛储预期并不是非常强;我们也将继续关注近期的库存变化情况。相较而言,如果明年继续保持食糖大幅减产,新季榨糖的供需缺口扩大,消耗高企国储糖必将顺理成章。

4)竞品:低价淀粉糖产能过剩,未来难现“糖高宗”。果葡糖浆是目前对食糖替代最强的淀粉糖晶,目前主流使用的果葡糖浆(F55型)含果糖55%,甜度约为蔗糖的1.1倍。2013年,淀粉糖产量1225万吨,其中作为食糖的主要工业替代品果葡糖浆产量为240万吨;以

果葡糖浆F55的甜度、75%质量浓度为例,则可替代蔗糖198万吨。由于近年来糖价低迷、产品配方有一定惯性等原因,果葡糖浆替代效应并未全面爆发,但其价格优势十分显著,目前工业上使用果葡糖浆还要比使用白糖便宜3000元左右。因此我们认为果葡糖浆等淀粉糖的替代作用不可忽视,它的过剩将对糖价上升起到一定平抑作用,糖价的周期波动幅度将缩小。

在内外糖价差高企、制糖行业巨额亏损背后,是包括糖在内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竞争力低下之殇。从种植端的品种培育、单亩产量、种植效率(规模化)、收割效率(机械化)、农技专业化等,到加工端的多效循环利用、集约化等,产业链各环节均有大幅提升和全环节的整合空间。2013年,甘蔗亩均种植利润已近跌破百元,执行多年的甘蔗收购价仍难以保障蔗农的收益,与之矛盾的是我国的甘蔗收购成本远高于巴西、印度、泰国等。受进口高关税以补贴内糖的政策扶持,过去十年规模以上制糖企业总数在100家左右保持稳定,收益状况对企业关停的影响较小,缺乏较强的竞争氛围,糖企自身效率实则还需较大提高。

如若中国糖业要真正摆脱过去几年由于开放贸易带来的冲击,破局的根本在于实现产业升级。目前我国的食糖年进口配额是194.5万吨,从2014年11月开始配额外进口量额度集中管理。根据各方意见,配额外进口量有望限定为190万吨。然而政策保护是手段而非目的,糖产业的升级应从不具备效率优势的种植端开始,逐步改变不具备价格优势的工业端。201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提高种植规模化、促进产业融合等指明了产业升级的方向。

我们估计2015/16新榨季国内食糖产量预计减产150万吨,约至905万吨。而新榨季糖协要求加强行业进口自律,预计配额外进口量为190万吨,则进口总量为384.5万吨,则新季实际总供给为1290万吨,在需求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将在2015/16榨季出现277万吨的大幅供应缺口。期初库存为970万吨,分别为国家库存470万吨和可流通库存为500万吨。由于下一榨季可能出现大幅供应缺口,明年秋季国家抛储或将启动,从去产能到去库存,我们认为这是开启制糖业未来两到三年持续盈利成长的关键节点。

一、解读甜蜜周期:“糖高宗”的前世今生

自2011年白糖牛市创下7750元/吨的历史现货高价后,“糖高宗”风光不再,2011年夏季采购完成后一路下滑,已走过长达4年的漫漫熊途。随着2014/2015榨季内糖高达20%的减产大局已定,糖周期能否自此完成牛熊转换?以史为鉴,我们将从回顾“糖高宗”的前世今生开始,逐一解读。

从糖的产业链来看,供应端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以蔗糖、甜菜糖为主的食糖,二是自加入世贸组织后供给占比迅速扩大的食糖进口,三是以果葡糖浆等工业用糖为主的淀粉糖;消费端主要有工业用糖和居民用糖两个去向。工业库存与国家储备作为平抑糖价周期波动的蓄水池,在产业链和价格影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白糖期货的历史价格走势,我们将主要推动糖价涨跌的几个主要因素总结为: 供给面的变动:如甘蔗种植面积、产糖量;

库存面的变动:如国家收储及抛储、工业库存量、全球库存总量;

天气的变动:如厄尔尼诺、冰冻天气等,关联供给面的预期变动对价格产生影响; 资金面的变动:如商品市场的牛熊变化、消费品市场的景气度、全球大型经济体的量化宽松政策等都会通过影响资金面来影响糖价。

二、糖市面面观:“苦尽甜来”的星星之火

关于糖价、糖市的种种影响因素,核心内容不外乎供需格局的变迁。需求上,国内庞大的存量市场短期维持稳定,供给端则应关注内糖大幅持续减产、全球增产结束进入博弈平衡期,库存端已显示出的流动工业库存大幅下滑、国储库存静待释放的变化;同时,由于果葡糖浆等淀粉糖替代品在过去三四年间由产能稀缺走向过剩,将对糖价上升起到一定平抑作用,糖价的周期波动幅度将缩小。总体而言,我们认为过去四年供需失调已经实现了去产能的第一步,如果下一榨季继续15%以上的减产,则有望加快去库存的节奏,开启糖市的盈利周期,从而提升国内糖业的整体利润水平。

忧喜参半的存量市场

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呈稳定增长态势,由1961年的1kg/人增加到2009年的10.41 kg/人,大致经历了“较快上涨—稳中有增—较快增长且略有波动”的发展历程。

1961-1991年:较快增长时期,全国食糖消费量由1961年的125.79万吨增长到1991 年的761.5万吨;

1992-2000年:稳中有增的阶段,消费量基本维持在800万吨左右;

2001-2015年:消费量较快增长且略有波动,由915万吨增长到2008/2009榨季的1390万吨,近5个榨季因高糖价制约以及淀粉糖、果浆糖等替代品的发展,食糖消费量经过回调后恢复增长,目前消费量基本稳定在1400-1550万吨。

根据2014/2015国内糖的消费量1500万吨估算,我国目前的人均糖消费量大约为10.96kg/人,这一水平为全球平均水平(24 kg)的42%,也低于人口素质相近的亚洲国家平均水平(12.75 kg/人)。在不论是全球还是亚洲范围内都属偏低的人均消费水平下,我国已成为食糖的第3大消费国。

总体而言,食糖的需求是一个庞大的存量市场,我们认为长期而言增长相对乏力。所谓忧喜参半,忧的是经济新常态下消费低迷难以为工业食糖消费贡献增量,喜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分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将成为主要的居民用糖增长的看点。

工业用糖:受低迷的宏观经济影响,工业食糖用量增速较缓。下游食品工业用糖量增速相较2014年放缓,今年1-8月份下游食品工业用糖量累计增长3.26%,基于2013/14榨季消

费量1460万吨,预计2014/15全榨季消费1500万吨食糖。我们预计2015/16全年消费量增长1%,即消费量达到1515万吨上下。

居民用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消费食糖仅为1.19kg/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食糖55.06元/人(约合4.46kg/人)。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食糖人均消费持续扩大。我国食糖消费水平将进一步保持增长态势。

三、亏损后时代的持续减产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规模以上糖企自2013年初已开始进入整体亏损,但周期效应使得糖业直到2014/2015榨季才开启减产之路。2014/15榨季全国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降

8.43%,2015/16榨季预计继续同减12.93%。2014/15榨季,我们对分省的糖料种植面积进行了统计,其中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减少9.38%至1450万亩,广东甘蔗种植面积减少20%至200万亩,海南甘蔗种植面积减少25.74%至75万亩,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基本维持。连续三个榨季糖价的下跌,导致甘蔗收购价格下调,而人工成本、地租、生产资料价格还在不断上涨,种植甘蔗的比较收益明显不足,部分蔗农将本应翻种的蔗地改种桑树、木薯、玉米和桉树等。预计14/15榨季甘蔗种植面积减少230万亩,甜菜种植面积减少6.2万亩,整体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滑8.43%。随着2014/15榨季进入尾声,新榨季将在10月份拉开帷幕,根据各地糖协的统计,新榨季种植面积下滑幅度更大,甘蔗种植面积减少320万亩左右,算上甜菜后,糖料种植面积同比下降12.93%。2014年受春旱及台风侵袭,主产区广西在14/15榨季单产有所下降。影响甘蔗单产的主要因素是蔗种、田间护理程度和天气。广西地区主要种植品种仍为新台糖22号,新蔗种改良进度缓慢,短期亩产难以提升;随着蔗农收入持续下降,化肥等投入也在减少,田间护理明显减少;从天气角度看,广西南部地区春季干旱导致出苗率偏低, “威马逊”台风导致该地区甘蔗大面积倒伏,崇左、南宁等地平均亩产减少0.3-0.4吨/亩至4.2吨左右。2014/15榨季全国食糖产量大幅减少20.7%至1055.6万吨,预估15/16榨季继续减产150万吨。分省来看,广西糖减产221.8万吨至634万吨,减产比例高达25.9%,广东减产38.7万吨至79.9万吨,海南减产13.4万吨至28.2万吨,总的来看,全国2014/15榨季食糖产量减产20.7%至1055.6万吨。由于糖料种植面积的持续减少,根据9月份召开的中糖协营口加工糖会议预测,2015/16榨季国内将减产150万吨至906万吨。

需要指出的是,2015/16产量数据虽然是糖业协会的估产数据,但后期产量仍将视未来天气和作物长势而变化,我们将不断跟踪对产量数据进行调整。

四、全球供给过剩下的价格竞争力之战

2008年至2013年,世界食糖产量从1.3 亿吨增加到1.8亿吨,年消费量维持在1.6-1.7 亿吨,国际市场连续4 年供大于求。2011年以来国际糖价持续下跌,已由最高36 美分/磅持续下跌到13.6美分/磅。

按我入世承诺,我国每年食糖进口关税配额总量为194.5 万吨,配额内关税税率15%,配额外关税税率50%,大大低于世贸组织成员国97%的平均关税税率,由此导致国际糖价

大幅下跌后,配额外进口大量增加。以自然年度统计,我国食糖进口量由2008 年的78 万吨增加到2013年455万吨,2014年进口总量虽然有所回落,但仍为348.6万吨高位,占国内消费量的23.24%。2015年度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进口食糖307.35万吨(考虑14/15全榨季约为420万吨),进口数量再创历史新高,去年同期为203.91万吨,同比增长50.73%。

目前进口糖成本明显低于国内现货价格。目前柳州糖现货价格在5000-5200元/吨之间,根据我们测算,进口巴西糖配额内成本大约在3100元/吨左右,配额外成本大约在3900-4000元/吨,配额外进口糖比国内糖便宜1100元/吨左右。价差背后,是国内依靠丘陵地形、小农种植支撑的糖产业,与巴西等国的规模农业的竞争力差距,此外还包括品种与效率落后的多方面差距。

巴西是世界第一大甘蔗种植国,在巴西各个地区基本都有甘蔗出产,其中南部的甘蔗和蔗糖产量占全国的90%左右,特别是圣保罗州,蔗糖产量占比达到60%。巴西在过去的2014/2015榨季共产糖3585万吨(UNICA数据为3555万吨),产量全球占比20.57%;出口量2455万吨,占比全球出口量的45.33%。此外,巴西雷亚尔汇率自2011年起持续贬值,也有助于增强其出口竞争力。

巴西国内所产甘蔗50%~60%用于生产乙醇燃料,其他用于蔗糖生产,所以乙醇和汽油价格政策的变化将对其国内蔗糖产量形成直接影响。2015年2月15日起,巴西国内规定汽油中乙醇的最高掺混比例由25%上调至27%,同时从2015年2月1日起恢复对汽油和柴油分别征收0.22雷亚尔/公升和0.15雷亚尔/公升的消费税。即使国际油价一路下行,但巴西国内乙醇燃料比价仍低于汽油,根据最新消息,巴西第一大石油公司巴西石油9月30日宣布将分别上调汽油和柴油价格6%和4%,势必继续利好乙醇需求。

在此背景下,巴西国内甘蔗商将更倾向于生产乙醇。从已经过半的2015/2016巴西榨季的数据看,用于榨糖的甘蔗比例将继续降至7年来的低位,甘蔗制糖比低于42%、糖产量同比减少10%将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比对了巴西汽油、国际原油与甘蔗制乙醇用量占比的关系,发现近两年乙醇产量(甘蔗制乙醇比)并非简单相关。实际上,2011/2012榨季开始,巴西汽油价格跟随原油价格持续下跌,而乙醇的需求量仍长盛不衰。

然而,我们认为乙醇与汽油的替代效应仍然存在,只是使用乙醇的比价始终处于汽油的下方,而巴西多年来在国内成功推广生物燃料已深入人心。我们认为,或许还应当结合汽车的两用燃油装置周期的角度理解乙醇需求的稳定增长:

目前(截止2015年8月底)巴西国内汽车中汽油-乙醇燃料两用车占比总汽车保有量的68.14%,纯乙醇燃料车占比2.25%,两者之和超过70%;

在两用汽车占比大幅占优的场景下,只要汽油的比价仍高于乙醇,不论从经济还是环保考虑,乙醇仍为优选。(汽油的热值为q=3.3x10^7J/L,乙醇的热值为q=2.4x10^7J/L,两者热值比为73%。)


榨季是什么意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517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