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古代爱子

时间:2017-05-09 07:0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中国古代家训经典

中国古代家训经典

中国古代家训经典老班教育

一、养子须教子

1、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增广贤文》)

2、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

3、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增广贤文》)

4、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亡;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增广贤文》) 5、居家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增广贤文》)

6、能师孟母三迁教,定卜燕山五桂芳。(《增广贤文》)

7、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增广贤文》)

8、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家诫要言) 9、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家诫要言) 10、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小儿语》)

11、凡好何须父业,儿若不肖空积。(续小儿语)

12、要求子顺,先孝爷娘。(续小儿语)

1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增广贤文》) 14、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增广贤文》)

15、事亲须当养志,爱子勿令偷安。(《增广贤文》)

16、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牛马。(《增广贤文》)

17、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家书》) 18、京师子弟之坏,无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曾国藩家书》)

19、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曾国藩家中》)

二、仁爱

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增广贤文》)

6、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增广贤文》)

7、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增广贤文》)

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9、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10、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家诫要言)

11、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增广贤文》)

12、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增广贤文》)

13、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增广贤文》)

14、责己之心责人,爱己之心爱人。(《增广贤文》)

15、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冶家格言) 16、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增广贤文》)

17、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增广贤文》)

18、远山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增广贤文》)

19、泯躯而济国。(颜氏家训)

20、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示儿女》诗)

三、正直清廉

1、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莫甚。(治家格言)

2、官长之前,止可将敬,不可逐膻。(家诫要言)

3、随时莫起趋时念,脱俗休存矫俗心。(《增广贤文》)

4、气骨清如秋水,纵家徒四壁,终傲王公。(《增广贤文》)

5、事业文章,随身消毁,而精神万古不灭;功名富贵,逐世移,而气节千载如斯。《增广贤文》

6、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福而姿杀生禽。(治家格言)

7、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增广贤文》)

8、毋为财货迷。(家诫耍言)

9、立身无愧,何愁鼠辈。(家诫要言)

10、匆贪意外之财,匆饮过量之酒。(家诫要言)

11、俭以养廉。(家诫要言)

12、钱财如粪土,仁义值于金。(《增广贤文》)

13、丈失一生,廉耻为重。(续小儿语)

14、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增广贤文》)

四、诚实可信

1、许人一物,千金不移。(《增广贤文》)

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3、心口如一,童臾无欺。(《增广贤文》)

4、人而无信,百事皆虚。(《增广贤文》)

五、俭扑

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为维艰。(治家格言)

2、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匆流连。(治家格言)

3、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治家格言)

4、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治家格言)

5、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家诫要言)

6、志从肥甘丧,心以淡泊明。(《增广贤文》)

7、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增广贤文》)

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增广贤文》)

六、立志

1、不要空言无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陈毅《示儿女》诗)

2、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陈毅《示儿女》诗)

七、勤学

1、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家诫要言)

2、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示儿女》诗)

3、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增广贤文》)

4、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增广贤文》)

5、读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家诫要言) 6、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治家格言)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增广贤文》)

八、惜时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增广贤文》)

2、莺花忧怕风光老,岂可教人在度春。(《增广贤文》)

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增广贤文》)

4、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增广贤文》)

5、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增广贤文》)

6、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增广贤文》)

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九、勤劳进取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治家格言)

2、真心实作,无不可图之功。(家诫要言)

3、颓惰自甘,家道难成。(治家格言)

4、江中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增广贤文》)

十、修养

1、乖僻自是,悔误必多。(治家格言)

2、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治家格言)

3、施恩无念,受恩莫忘。(治家格言)

4、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治家铬言)

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治家格言)

6、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治家格言)

7、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治家铬言)

8、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锅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家诫要言)

9、才能知耻,即是上进。(家诫要言)

10、器量须大,心境须宽。(家诫要言)

11、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家诫要言)

12、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家诫要言)

13、一念不慎,坏败身家有余。(家诫要言)

14、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家诫要言)

15、人悔不要埋怨,人羞不要数说。人极不要跟寻,人愁不可喜悦。(续小儿语) 16、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增文贤文》)

17、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固己拙而忌人之能。(《增文贤文》)

18、仗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增文贤文》)

19、不自恃而露才,不轻试而幸功。(《增文贤文》)

20、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增文贤文》)

21、得意盎然,失意泰然。(《增文贤文》)

22、驭横切莫逞气,遇谤还要自修。(《增文贤文》)

23、以直报怨,以义解仇。(《增文贤文》)

24、贪爱沉溺是苦海,利欲炽燃是火坑。(《增文贤文》)

25、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增文贤文》)

26、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增文贤文》)

27、不因群疑而阻独见,勿任己意而废人言。(《增文贤文》)

28、幸名无德非佳兆.乱世多财是祸根。(《增文贤文》)

老班教育 润泽未来 更多链接 德行素养

智慧人生

多彩校园

成功有约

我爱物理

学好功课

知识天地

博览群书

健康养生

究物研教

父母课堂

爱心教育

为了明天 佛法禅修

篇二:古代的家庭教育(论)

摘要: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我国古代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研究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特点,对搞好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修身;齐家

家 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对国家、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有 其独特的功能。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湖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 持。”由此可见,学校虽然是教育的主阵地,但学校教育不可能取代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重视研究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使之与学校教育、社会 教育协调配合,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回顾、研究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探索其有价值的内容,对搞好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齐家与治国相联的家庭教育目的论

我 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其经济特点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特点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在物 质生活方面的依赖性较大。一般衣食等物质生活资料主要在家庭中生产,由家庭成员共同享用。这一方面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很强的依赖性、关系的密切性,另一 方面也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受关注性。因为家庭成员接受家庭教育的程度与其家庭生活质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克绍箕裘”的说法,这是说,有许多 “家业”、“家传”、“家学”都是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的。

另外,我国古代社会是很重视血缘宗法关系的,这便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 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获罪,株连九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的生动写照。正是由于家庭某 一成员的发展对家庭其他成员、对整个家庭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家庭的管理,为了家族的命运,家庭教育便受到古人的特别关注与重视,将教育子女视为父母的 天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温公家范》等诸多颇有影响的家教方面的著作相继问世,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然而,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 停留、局限于此,他们将家庭教育与治国相联系,将家庭教育的目的提高到了治国的高度。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孟子·离娄 上》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1][孟子·离娄上]《大学》中也提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大学]由此可见, 古人将齐家看做是治国的基础,将家与国统一起来,认为在家维护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与在国维护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是一致的;认为在家若能事亲,在国则必能事 君;在家若能尽孝,在国则必能尽忠。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1][论

语·学而]将孝悌与忠顺相联系,家庭教育既能为小家培养孝顺之 子,又能为大家(国家)培养尽忠之臣。因此统治者便对家庭教育大力提倡。在我国古代社会搞好家庭教育不仅成为个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更成为国家的需要。

二、以修身为根本的家庭教育内容论

我 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十分重视人的培养,将培养完美人格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受其影响,也非常重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重视子女人格的完善。在 进行家庭教育时强调品学兼求,但把人格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认为学高不是真正的目的,学高是为了品高。学会做人,以修养德行为求学目的,应该说是我国传统家 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为了培养后代完美的人格,伦理道德教育便成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1.志向教育。立志是修身之 基,因为志向是人行为的强大动力,只有确立志向,才会明确努力的方向,才会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前行。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会随波逐流,虚度年华, 一事无成。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论述。如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写到:“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P32)宋人张 载在其《经学理窟·义理》中写到:“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2](P12)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中也提到:“志不立,天下无 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2](P2)既然志向如此重要,那么应教育子女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古人要求子女要立圣贤之志,要立志以报其 国。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掩 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不强毅,意不慷慨,待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3](P11)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岳 母刺字”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教子立大志,教子与治国相联系的一个典型例证。重爱国大节,小家与大家相联;重民族气节,个人与民族一体,是我国古 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传统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待人教育。如何待人,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 容。待人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子女如何对待父母。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我国古代对如何为孝有着非常详尽的阐述,如《孝经》中曾经 提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哀则致其丧,祭则致其严。”[1][孝经]这是对如何侍奉父母所进行的理论上的阐述,而古代的《二十四孝图》 则用具体的实例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孝的内涵。在对待他人方面,古人重视教育后代谨慎做人,谦让待人,与人为善。《周易》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 足以灭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周易]教育子女在处理人我关系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善待别人。诚实守信是古人所强调的 一个重要内容。《礼记·曲礼》中曾提到“幼子常视(示)勿诳”[1][礼记·曲礼],强调应该将诚信植根于孩子的心中。古人将诚信作为“正性”、“养 心”、“成德”的基础。“曾子杀猪”的故事是信而勿欺的典范,曾子为了给儿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不顾妻子的阻拦,为兑现诺言而不惜杀猪,成为流传千古的 教子佳话。

3.勤奋好学教育。古人认为学习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而且可以使人明白事理,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改变人的精神气质。然而 学习必须从点滴学起,由渐次积累而成,必须经历一个由量到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艰难过程。为了早日成才,学习必须强调一个勤字。勤奋好学是获得成就的重要原 因。即使是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能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因

此古人在家庭教育方面特别重视对子女的勤学教育。如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就列举了许 多古人勤学的例子,“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驾。”[3](P86)以此来教育其后人勤学、惜时,不虚度时光,以求 有所成就。曾国藩在咸丰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中写道:“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 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4.勤俭教育。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对后代进行勤俭教育,希望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后代居安思危的意识和自立的能力,以求 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司马光曾专门写有《训俭示康》,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朱柏庐在其《治家格言》中也教导后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 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非常崇尚节俭,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以勤俭二字约束自己,而且还经常对其家人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他在《书赠仲弟六 则》中写道:“凡多欲者不能俭,好动者不能俭。多欲如好衣、好食、好声色、好书画古玩之类,皆可浪费破家。弟向无癖嗜之好,而颇有好动之弊。今日思作某 事,明日思访某客,所费日增而不觉。此后讲求俭约,首戒好动。不轻出门,不轻举事。不特不作无益之事,即修理桥梁、道路、寺观、善堂,亦不可轻作。举动多 则私费大矣。其次,则仆从宜少,所谓食之者寡也。再次,则送情宜减,所谓用之者舒也。否则今日不俭,异日必多欠债。既负累于亲友,亦贻累于子孙。”这种勤 俭持家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5.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古人除了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观念的灌输外,还非常 重视对子女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礼记·内则》中就提出了按儿童的年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思想。“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 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1][礼记·内则]后人继承这一思想, 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举止、言谈、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古人之所以重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出发点还是着眼于根据子女的认识 水平,进行养正教育。宋代朱熹主张从学习眼前之事开始,通过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的礼节,进而为学其理打下基础。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是以修身为根 本的,在修身方面论述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

三、重视早教、习染,反对溺爱的家庭教育方法论

1.重视早 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特别重视早期教育,《大戴礼记·保傅篇》中有“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也。”[1][大戴礼记·保傅篇]汉 代贾谊也提出“早谕教”的观点,有许多家教论著中都提出施教应从胎教做起,并提出了一些胎教主张。如颜之推在其所著《颜氏家训》中就曾指出:“古者圣王有 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声音滋味,以礼节之。”[3](P4)认为如果无法进行胎教,亦应进行早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3](P78)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不仅易见成效,而且易于巩固。古人提出的早教有益这一思想,现在已经得 到科学的证明,早教已受到当今社会的普遍重视。

2.重视习染。环境对 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基于这种对环境影响的认识,古人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特别强调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受教育环境,重视对孩子所 接触的环境中的人的选择。家庭是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影响着子女的认知、思想、性格、特点、兴趣等。日复一日的家庭琐事对子女的影响 是潜移

默化的,同时作用也是极大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强调家长的身教作用。认为父慈子才孝,兄友弟则恭。张履祥提出修身是教子孙的一 个重要基础,要想教育好子孙,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只有家长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才能端正孩子的行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中对于环境习染、师友的选择 也是很重视的。孔子有“里仁为美”的论断。众所周知的孟母为教子而三迁的故事,即是重视环境习染的一个典型事例。这种重视环境熏陶的思想也是我国古代家庭 教育思想的精华。

3.反对溺爱和偏爱。爱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如何去爱,怎样处理好爱和教的关系,这却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古人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论述,他们提出要爱教结合,反对只爱不教,反对溺爱,认为爱子重在严教,重在引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而溺爱则有百害而无—利。

另 外,古人还特别重视家长对待子女的一视同仁,反对偏爱子女。颜之推曾指出:“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3](P9)认为对子女施爱不均,必然 会导致家庭不和睦,既害子女,又害家庭。古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均爱思想是他们经验的总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当然,古代家庭教育思想中也存在一定 的弊端,如封建家长制、等级制的教育观念,在教育中不太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和需要、压抑人的个性等,对此我们应该加以批判。但在批判其糟粕的同时,更重要 地是探寻其精华,并认真地加以总结和汲取,结合时代发展赋予其以新的内容,使古人的家庭教育思想更加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时人。古训新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3]颜之推。白话颜氏家训[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篇三:爱子,教之以义方

爱子,教之以方

01-02

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爱子,教之以义方”,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其意是爱孩子就应该教导他遵守道德规范,让他走正道。“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则出自《资治通鉴》,意为爱孩子如果方式不对,这样的爱恰恰是害了他们。在古代家庭教育中,历来重“义”讲“道”,注重德行,把“做有德君子”作为对子女的基本要求。“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真的爱孩子,就要引导孩子从善,让他们懂得仁义礼智信,从小学做好人、学做君子。 古代经典中有许多关于家教的案例,如孔子教子、曾子杀猪教子、岳母刺字教子以及诸葛亮、范仲淹、司马光等人的教子,还有《孔子家训》《颜氏家训》《包拯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这些家训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体现了美德的传递,并在历史长河中起到了经久不衰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后代德行培育的高度重视。

古人在家教育德中,既有修齐治平的高标准,又有不损人格、不辱没祖宗的底线要求;既有礼仪兴家、诗书传家的言传身教,又有“早

扫考宝、书蔬鱼猪”的日常行为养成;既有处理家庭、邻里之间的道德规范,又有忧先乐后、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家风家教大多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实实在在的规矩,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人、感染人、教育人,让人感受到强大、坚韧、持久的道德力量。北宋名臣范仲淹治家甚严。次子范纯仁准备娶亲,把要添置的贵重物品开列了一份清单送给父亲过目,范仲淹摇头不允,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年轻时太惦着享乐,将来恐怕就吃不得苦了。而范纯仁到外地给家里运麦子,遇路人无钱葬亲而陷入窘境,就将麦子送给他换钱,此事受到父亲表扬。在范仲淹身体力行的影响及严格管教下,范家始终保持着对人友善、勤俭居家的良好家风。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家庭教育如何,子女的品德怎样,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兴衰、个人的形象,而且还会影响党风和社风,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这一方面,老一辈革命家既有许多深刻的教诲,又身体力行,为全党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国,毛泽东没有把他留在身边,而是把他送到农村和工厂接地气。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时,毛泽东仅以一件旧大衣相送。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在读大学时,有几次周末要回家,自己打电话要车接。刘少奇知道后,对她提出严厉的批评。李先念主管国家经济工作长达26年之久,却不许子女经商。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家风家教——爱子女而不失原则,严要求而注重细节,做表率而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而他本人正是良好

家风的受益者。他从小就爱看他妈妈买的小人书《岳飞传》,其中一本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他脑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2001年10月15日,在父亲习仲勋过88岁“米寿”时,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没能回家为父亲祝寿。作为一省之长,习近平公务繁忙实在难以脱身,于是抱愧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共产党人的家风。老一辈革命家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使良好家风得以传扬,所以深得党心民心,享有崇高威望。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家具有独特的地位,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个人到国家,家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它不仅是生命的摇篮,而且是文化的摇篮。“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家庭面貌。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忽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教育子女“要做人上人”“要学会走捷径”,施以错误的人生导向;还把滥用权力当作回报家人的“资本”,甚至放任家人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最后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家庭和子女。正反事例有力地证明:家庭幸福,不在名车豪宅;子女多福,不在钟鼓馔玉,如果价值观偏移、道德沦丧,财产再多、权力再大,也毫无幸福可言。正所谓“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提出,教育子女最重要的是“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先生的教诲与当今我们共产党人的主张高度契合。我们的事业需要培养千千万万合格的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这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努力目标,也是每个家庭的责任。我们既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营养,又要从革命文化中找到行为坐标,把家风建设尤其是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抓紧抓实抓好。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积淀,以《孔子家训》《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为代表的家规家训文化早已跨出家门,融入到民族的灵魂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不仅展示一家之自强,更彰显一国之精髓。将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理念有机结合,吐故纳新,守正出新,与时俱进,必然会提升我们的境界,开阔我们的视野,形成家风家教的正能量,润泽千千万万的文明家庭。

家风是一种潜在的道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灵,塑造着人的品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身教重于言教,好的家风靠教更靠带。各级领导及家长只有自身做好表率,并严格要求和管好家庭成员和子女,让正气充盈家庭,才能把家风建设好、传承好,构筑起滋润亲情、铸魂立德的精神家园。


古代爱子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50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