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陕西村史

时间:2017-05-09 06:5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高庙村村史

高庙行政村村史简编

村落概括

高庙行政村隶属尉氏县庄头乡,距尉氏县城25公里。坐落在贾鲁河畔。北距中牟县城22公里,距开封城35公里,庄头至中牟的公路斜穿村东头,也是尉氏县北大门,与中牟、开封两县交界,有鸡鸣听三县之说。辖六个村民组,人口1760人,耕地面积3005亩。

据村北古庙内碑文记载,最初村名叫“三郎村”因村民多是马姓、郑姓和杨姓,故而得名。因本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所以自清朝末年又有范、朱、张、李、单等姓氏陆续由外地迁入,因村北有一古庙、又以范氏居多,所以更名为“高庙范”村。

隶属关系与体制沿革

据村古庙内碑文记载,大明朝时隶属中牟县,清朝至民国属祥符县(今开封县),解放后归属尉氏县庄头乡第五区,解放前的体制是以自然村为小保,设有家长,高庙、裴家、赵迪为一个联保,设有联保处,1947年10月22日,郑州和开封同时解放,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帅大军南下之后,上级政府即在村里组建了农协会,带领广大贫下中农进行土改运动,打破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分配,调动了村民的劳动激情,土改运动进行的十分顺利。1954—1956年,村里相继组建起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共分三个队,而后又分为六个队,初级社时以队为核算单位,高级社时以社为核算单位,到1957—1958年成立党支部,成立人民公社,公社以下又划分管理区,高庙裴家赵迪为一个管理区,高庙为一个生产大队,1983年人民公社取消变为乡,高庙裴家分开后各自成为独立的行政村。1983年取消村革委会改为村委会至今。 经济发展情况

高庙村有史以来均是以农耕为主,解放前全村土地多数集中在地主手里,多数人以扛长工,打短工为生,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分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深翻土地、改良土壤,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提高。1957年—1959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右倾思想浮夸风、共产风,农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1960年三反五反运动,党中央颁布了农业60条,村民分到自留地,生活才渐渐恢复,到1962年全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后又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集思广益,多方发展村里经济;学习兰考拉沙治碱,坡地开挖大坑塘,当时的口号是“一亩坑塘一亩田,涝了能蓄水,旱了能浇田,坑塘还能养鱼莲,江北一样变江南”,村上组织副业组、木工组、打鱼打兔,裁缝组、窑业、酒厂等。1978年,架上高

压电,原有机井20眼,增至现在的120眼。1980年全村进行了体制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渔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原来的以前全村都是以种粮为主,现在大种经济(种大蒜),搞养殖业,现本村有养鸡棚20座,予制厂2个,养鱼池10个,水面50余亩。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取消农业税,而又对种粮实行补贴,使本村经济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农业达到了机械化、水利化,生活进入了电气化,楼房化,电三轮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现村里有机动车300多辆,大小汽车32辆,全村18道街,户户都是两层小楼,村里全是水泥路带下水道,以来,在经济方面一直都是稳步持续发展,2011年粮食产量2000斤,人均经济收入5000余元。

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

在解放时期,本村区域在中心村—东刘庄村建立了第一所小学1—4年级,到1954年8月份,东刘庄小学搬迁至高庙村东北古寺庙旁边。当时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动员教师学生利用晚上时间大搞成人教育,办起了扫盲班,包教包会。经过几年的努力,摘掉了文盲村的帽子。现在的高庙小学,师资力量雄厚,带育红班7个班,15位教师,260名学生。院内塔松林立,教室宽敞明亮,有教学楼2栋,另有配套的房屋设施,标准化卫生间,开阔的体育场。本村历来尊师重教,从1960年以来大学毕业68名。

医疗卫生方面:本村现有标准卫生室一所,诊所一所,一般常见病不用出村。 文化活动:在解放前后,本村有狮子队、高跷队、盘古队、腰鼓队、文艺演出队,多次参加县乡的文艺汇演。

厚重民风和宗教信仰

解放后行政村干部名录

朱路勇、范江发、李效顺、朱小根、范江华、范全有、范随旺、范东明、范学林、李留安、段荣光、范江游、单书敬、范广元、范富生、李天义、范国领、范保柱。

2000年以后任职名单:

朱广龙:2011年11月—今,任支书

范石棍:2009—2011年10月,任支书

范全有:2000—2008年,任支书

单军合:1998—2012年,任村主任

著名人物

朱惠昌:解放前民国时期,在开封市任老班长(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 朱润安:解放前,任开封四门总行头

朱成群:解放前,在开封任长科

朱润全:是清朝末年最后一批秀才(也叫洋秀才)

解放后:

朱照玉:正师级、正教授,现在广州军区干休处

朱方元:郑州市公司工程师

朱晓楠:广州海船设计总公司工程师

朱广森:原洛阳市郊区农业局局长

朱广发:石家庄市机电学院教授(已退休)

朱嘉臣:洛阳市西工区区长

白慧玲:河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张松山:原中牟县土地局局长

张春平:原中牟县法院厅长

范书义:现任平顶山市政法委副书记

李效忠:正营长、后任甘肃玉门镇黄花农场党委书记

范周琴:女、正团级、四川绵阳市国防研究所

篇二:侯官寨村村史

杨庄街道侯官寨村村史

(一)村名由来及历史概况

侯官寨村位于长安区东南方向,距区政府所在地约30公里。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是杨庄街道辖区内最大的行政村之一,现有农户864户,村民人数为3240余人,耕地面积3770亩(不含上堡村,因历史上侯官寨、上堡村同属一个自然村。为方便农业生产,一九六一年四月底,将上堡子村从侯官寨划出,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村)。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豆类为主。小杂果有:柿子、核桃、大枣、桃、杏等。因该村地形临近两个河沟,因而近年养鱼业发展较快,现有养鱼水面200余亩。

据《长安县志》、《西安通览》以及地名志等典籍记载:侯官寨村始建于唐代甚或更早。其村名根据《西安通览·侯官寨》篇考论:皆因该村历史上一直长期驻扎军队,且武官战功卓著,从西周樊侯开始,至汉唐、明清,被封为侯爵官员近50人,故该村得名侯官寨。“侯官寨”3字犹如一个靓丽的名片,向世人阐述着这个村子悠久而古老的历史、独特而深远的地位及影响。

首先,侯官寨村乃形胜之地也。侯官寨村东、西、南三面临沟,西南位置为塬畔,北面为平地。东南走向的沟道,距村中心约1公里开外,正东的甘河距村中心约2公里,村西河沟傍村而过,3条河沟的宽度均在百米左右,地形犹如一座天造神设的天然军寨,居库峪谷平原要塞,退可入库峪、扯袍峪,进可经引镇直取长安,地形特殊,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修养、驻扎之地。

从近代侯官寨驻扎过国民党部队军官总队这一点,完全可以佐证上述说法。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期间,因历史上侯官寨村屯兵显著,且战将武官多而出名,故国民党最高统帅机关,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期间,在战场上负伤多病的近300名军官安抚在侯官寨村休养。安抚在侯官寨村的这些军官多为连排长职务,官职最高的是位师长,住在该村现七组一位姓鲁人家。据该村现多位八十多岁(2007年年龄)以上老人回忆,当时村内基本上两户农户抚养一位军官。后因驻村军官不满生活现状,加之个别军官胡作非为,因此在一九三三年秋收后,驻该村军官全部撤走,去向不得而知。一九四五年,抗战结束后,该村再次驻进200余人军官队,这次驻村军官均拖家带口,并无孤身,且吃饭集中就餐,四八年撤走。

其次,村内现存多处军事建筑遗迹。历史上,侯官寨于村南、村中、村北建设城门碉堡3座,城门洞的高度、宽度可容一辆装满小麦的马车通过,今遗址尚存。城墙根部多年前还曾挖出刀斧、瓦砾等。上个世纪初,侯官寨的驻军还在该村东南方向建碉堡1座,碉楼属砖木结构,用以观察、嘹望周围军情和动态。在解放后,该碉楼被损毁拆除。

第三,侯官寨村不仅历史上侯爵颇多,且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据调查统计,该村至今还保留上堡、东南、大庙、北堡、土地、龙门、狮子七个宗社。社有社旗,村有村规,村上耍社火时,以社为单位参加活动。另外,历史上侯官寨建庙很多,有土地、火神、龙王、大庙、关帝、先农、衚衕、菩萨、文昌、魁星、雷神、玉皇、王母娘娘、观

音等二十余处庙宇,庙宇分布在主要街道十字或险要位置。庙中供奉的诸神、皆官高位显,在中国汉文化史上很具影响。村中寺庙有大钟三口,分别置放在大庙、无量庙、先农庙。由于战乱及文革期间的破 坏,现村中只有大庙、土地、菩萨、雷神四庙存在,且有香火。第四、侯官寨村人杰地灵,历史上,上至天子皇帝,下至巡抚、县令,为侯官寨村良妇、名医、名祠、名庙、民俗社火先后十余次题字赠匾。历史上清代皇帝光绪、慈禧太后、陕西巡抚刘蓉,还有咸宁、长安二县县令都曾为侯官寨村的名人名事题词赠匾。

光绪26年(即1900年),全国大旱,侯官寨扯袍峪龙王庙龙王爷托梦于光绪,不久将有甘霖普降。光绪梦醒当日,全国普降大雨,光绪为答谢侯官寨村龙王庙显灵,故赠“泽敷秦雍”匾一块,并从朝中府库拨银,令重修十间龙王庙,后因地方政府重重盘剥,建庙银两不足,只盖了八间龙王庙,将剩余不多银两,用来在侯官寨村西置地十亩,供庙中管护人员食用。直至全国解放前,侯官寨村民按龙王庙执 事牌的安排,到庙轮流看护,管理民间烟火。

一九五一年全国开展扫盲运动时,当时村长雷鸣夏(现已去世),安排村民高存满等人,从龙王庙中摘下了御匾,后送到本村小学用锯拉开两瓣,做了课桌,现今查无踪影。

据现扯袍峪村民屈新宽回忆,当时随同光绪赠匾的还有陕西布政使、按察使、西安府、长安咸宁两县共六块匾。

据清《新政上谕》载:公元一九零一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逃走西安期间,慈禧一病不起,太医调治终不见效。后派太监在西安南门内五味十字(药铺、诊所林立)遍访名医,众人一致推举润生堂中医

雷云章前去为慈禧看病。雷云章随后为慈禧看了病,且病情明显好转,老佛爷慈禧太后为答谢雷云章,赠“冰霜矢志,金玉盟心”金牌一块。雷云章乃长安终南山下侯官寨村人氏。生于一八六七年,卒与一九三一年,从雷云章那辈起,儿孙皆从医道,况医术高明,品行颇佳。据其孙雷恩宏日前回忆,慈禧为其祖父所赠之匾,解放前一直挂在五味 十字润生堂门额上,后不知去向。

清同治四年(即1866年),陕西巡抚刘蓉赠侯官寨牌匾一块,上书“灵湫甘浢”四个大字。刘蓉乃湖南湘乡人氏,字孟蓉,青年时很自负,三十岁前在家简居,因才华出众,后被曾国藩看中,并与曾国藩、郭松焘结为拜把兄弟。据清《冰鉴》一书记载,刘蓉亲率湘军灭太平天国石达开军队于四川大渡河安顺场。文才方面曾著《养晦堂记》留后世。担任陕西巡抚两年后辞官不作,回湖南湘乡老死。刘蓉所赠“灵 湫甘浢”之匾,现基本保存完好。

(二)独特的牛老爷社火文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社会、城乡里外妇嬬皆知的迎春社火中的牛老爷,可以说在当今中国文化遗产上堪称独一无二。二00七年五月十一日,陕西人民政府以陕政发[2007]15号文,将“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爷”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 牛老爷(春官)的形成与由来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立国自古是汉族发展社会经济 的主要途径。自远古以来,善良愚昧的中国农民,为了祈求五谷丰登,

年年有个好收成,岁岁过上好光景。均把祭农活动当作一件十分隆重,而又盛大的活动来进行。《礼记、月令》载,自商周始,我国就有祭农这一传统民俗。每年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迎春于东效。具体活动形式是这样的:“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男童冒青巾,着青衣,先位立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者至,自野外出,迎则拜之而还”。天子国王尚且如此,各诸侯、郡守概不例外。中国历史进入西汉社会后,随着冶铁业的迅速发展,铁制农具则得到广泛使用,铁犁牛耕技术日益成熟,但中国农民祭农活动并未终止,直至清朝,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各民族每年还有祭农、祭春活动,只不过形式与内容发生了变化。

另外,在我国的农业经济中,牛是主要畜力,故立春又有鞭春牛的节日活动。宋代张世南所著《游宦纪闻》称:立春前一日,出土牛于鼓门之前,若晴明,自哺后达旦,倾城出观,巨室或乘轿旋绕,相传云:“看牛则一岁利市。”

在我国北方中原各地,有普通农家用泥捏成男女偶像各一人,手拿锄头和用泥塑成的耕牛一起立于田头的习俗。南方瑶族则有以三人分别扮作牛、扶犁人和荷锄人演春耕戏以兆丰年的活动。

在我国北周一朝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机构。

由此可见,我国的民俗传统节日源于农事,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节日最初非庆祝之日的意思,而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更为重要的是她能充分说明:重农、祭农、爱牛、敬牛,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进步的主要贡献。

篇三:旧关村村史

旧关村村史

村落概况 羊流镇辖村,位于羊流镇镇西北部,王裴公路西侧,莱芜.泰安岱岳区.新泰三市区交界处.距新泰市区36公里,距羊流镇9公里。距104国道仅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耕地1006亩、,至2013年底全村334户人家,人口866人,姓氏有刘、王、高、邱、渠、曹、赵等为主,均为汉族。

历史沿革 相传春秋时建村,时为齐国与鲁国交界之要塞,曾设有关口。村南现有关台遗址,因村座落关台之北,旧称关后村。后因齐鲁交界自渤海关至此为第九道关口,故又名九关村,后演化为旧关村。建国后隶属新泰县,1958月3月至9月属新泰县旧关乡,1958年10月至1984年4月属羊流公社,1984年5月至1985年12月属羊流办事处,1985年12月至1995年7月属新泰市旧关乡,时为旧关乡驻地。1995年7月撤旧关乡划归羊流镇至今.

自然环境 地处丘陵,四季分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树木以杨、槐、柳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 花生 .玉米. 地瓜。近几年大规模发展了植桑养蚕,成为全镇养蚕专业村。旧关河含砂金丰富,1987年曾建有砂金矿。

文物古迹 村南现有春秋时关台遗址,村内原有古庙一座,但因年久失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倒塌,现已不复存在。村内有两棵80年龄杨树,两人合搂抱粗被村民誉为村脉,自发保护。村南有莱芜战役烈士陵园一处,安葬烈士73人,于2012年投资8万元新建院墙,看护房2间,全部更新墓碑,院内绿化植被,栽植松柏树,为群

众缅怀烈士,进行爱国教育活动提供了场所。

经济发展 我村处于城乡偏远地区,根据我村土壤特点,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完善合同,大力发展植桑养蚕,年全村养蚕收入达到30余万元,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与村民收入水平。我村每月农历逢5、10为集市,又地处莱芜.泰安岱岳区.新泰三市区交界处, 每逢集市,三县商贾云集,百货农副产品齐全,贸易堪盛,年交易额达到千余万元,称为三县之集,利用集市优势,村委规划商业街一条,发展商业店铺200多家,至2012年底全村人均收入9600元,集体收入近10万元。

村政建设 近年来,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内修建道路8000余米,实现了道路硬化率100%;实现了家家通自来水,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并在道路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和安装路灯;改造村内污水排水道200余米;由于我村外来人口逐渐增多,已达到我村常住人口的2倍,为了保证村民正常生活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我村新建1600余平文化广场一处,并配备了篮球栏,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文体用品体育设施10余套,为全村所有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实现了户户通有线电视;全村98%的村民安装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60%的家庭装有宽带,并在村委大院建有图书阅览室一处,投资1万余元购置了多种图书千余册;每逢节日还组织村民娱乐活动。用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改变了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整体素质,全村形成了和谐稳定的村风。

新上垃圾箱6处,垃圾池1处,充分满足了村民正常生活的需

要。

为保证我村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我村每年为70岁以上老人庆祝老年节,至2013年已举办10届。全村农业人员办理了新农合,大病统筹等医疗保险,减轻了村民医药费负担。适龄群众新农保入保率达到100%.

党政建设

旧关村第一位党员为王立功,生于1909年,1944年入党。1957年成立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王福德。2013年有党员33名,现任书记刘传会.

我村曾获得2004年度、2006年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2004年度文明村、2004年度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市级先进村,2006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2006~2007年度先进基层党支部、2006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1年工作先进单位。

建国后历届村党支部 村委负责同志

党支部书记: 王福德1957年5月至1963年08月

王立柏1963年8月至1983年11月

刘焕远1983年12月至1985年8月

王金传1985年8月至 1995年 11月

邱相俭1995年11月至2002年7月

刘焕存2002年7月至2008年4月

刘传会2008年5月至

党支部副书记 王福德 1963年8月至1983年2月

王金传 1983年8月至1985年8月

刘焕友 1988年10月至2002年7月 党支部委员

大队长:

村委会主任

王洪英刘进学 高永斗 刘传山 王玉彬 刘传刚 李文军 刘传松 刘焕文 刘焕远 刘焕喜 高金润 王金传 刘焕友 女)1962年7月至1994年9 1963年8月至1983年7月 1986年10月至2002年7月 1988年10月至2002年7月 2004年7月至2008年12月 2011年7月至 2011年7月至 1957年5月至1963年8月 1966年7月至1969年8月 1969年9月至1977年8月 1977年8月至1988年5月 1948年至1955年 1982年8月至1988年11月 1988年12月至2002年7月 月 (

刘传会 2002年7月至2008年5月

会计(文书)

邱能水 1948年至1955年

农救会主任

民兵连长

团支部书记

高金春 刘进昌 高永斗 王玉彬 李文军邱能荣 高金润 邱能林 王立柏 刘焕章 刘焕远 刘焕喜 刘传山 高永存 刘焕章 刘焕喜 1957年至5月至1963年8月 1966年 8月至1984年7月 1986年10月至2002年7月 2002年7月至2008年12月 2011年7月至 1946年至1947年 1948年至1955年 1945年2月至1948年3月 1960年8月至1965年11月 1966年8月至1977年8月 1977年12月至1985年8月 1985年9月至1988年5月 1988年10月至2002年7月 2011年7月至 1966年8月至1977年8月 1977年8月至1978年5月


陕西村史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45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