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2017祭祖大典

时间:2017-05-08 07:1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7年105个健康相关的中国和国际节日纪念日(含日期和简介)

2017年105个健康相关的节日

篇二:清明节文明祭祖祈福大典致辞

尊敬的xx法师,女士们,先生们,女士们,先生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样的全国节日的传统节日清明节,非常高兴参加第一次清明节的文化祖传祷告仪式的xx寺。也感谢来到这个仪式的所有客人!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和行动,倡导,呼吁大家放弃焚烧纸,鞭炮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不良习惯,为灯光,诵经等。更多的生态,更多的文明,更多的优点的道路,不仅向我们的祖先致敬,而且在这里记住圣徒的祖先,也珍惜现代伟大的革命烈士。

女士们,先生们,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70周年。无数的英雄和孩子们给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的和平,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奉献。文明仪式,表达我们的孝和感恩,这是一个伟大的礼物!这是客人的祝福!我们都是为了帮助xx寺,促进这样的社会文明,促进发展的好运动 将孝文化融入大雅文化品牌,从大白到湖北,到国家!

Xx寺自重建以来,可以说有一天三年已经成为湖北省,甚至佛教社区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的丛林修道院,xx佛的伟大孝心精神,正在逐渐形成大雅的文化品牌。

篇三:2017必考古代文化常识

一、古代称谓

1.谦称与尊称

(1)自谦称谓

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如:

“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

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

襁褓(qiǎnɡ 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

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先解释两个概念:

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

父之父为祖父,父之母为祖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母之父为外祖父,母之母为外祖母。妻之父为岳父(丈人、泰山),妻之母为岳母(丈母、泰水)。夫之父为公(舅),夫之母为婆(姑),连称为公婆或舅姑。如唐代朱庆馀《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这里的“舅姑”即公婆。

兄弟排行:伯——老大,仲——老二,叔——老三,季——排行最小。

二、姓名字号

1.名字

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名是社会交往中每一个人的代号。古人对命名非常重视。据《礼记》记载,孩子出生三个月,父母要选择良辰吉日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而在正式命名之前往往还有乳名,又叫小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刘裕小名寄奴,至今农村还有取小名的习惯,目的是为了容易养育,避免娇贵,故多以贱物为名,如阿毛、二狗、石头、锁柱、铁蛋等等。

人到成年,又要取一个名字,就是“字”。古礼,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取字时一般遵循“名字相应”和“字以表德”的原则,即“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名和字既然互为表里,两者往往就有意义上的联系。这些联系主要有:

(1)同义的:班固,字孟坚;曹操,字孟德;许慎,字叔重。

(2)反义的:端木赐,字子贡;韩愈,字退之;王念孙,字怀祖。

(3)连义的:司马牛,名耕,字子牛;赵云,字子龙(《周易》“云从龙,风从虎”);苏轼,字子瞻。

2.号

称呼一个人,还可以称号。号有别号、谥号、庙号、年号。

(1)别号。别号不受名字规则的约束,是名之外的另一个名字,它往往跟一个人的兴趣、专长、志向、经历、爱好等有关。这多半是骚人墨客用来寄情托兴的。如:

欧阳修喜欢饮酒,自号“醉翁”。

陆游因不拘礼法,为人放荡不羁,故自号“放翁”。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居士,有隐居、淡泊名利的意思。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六一,是指一万卷书,一万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苏轼,号东坡居士。“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黄州有一个地方叫东坡,白居易也曾居住过,苏轼仿照白乐天的志趣爱好,自号东坡。这个号记载了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2)谥号是周代才有的。这是给贵族上层人物,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等死后的一个带有盖棺论定性质的称号。

古代帝王、诸侯、大臣、高官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据其生平事迹,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就叫作谥号。如:北宋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都是“文正”,欧阳修、苏轼的谥号都是“文忠”。

(3)庙号。封建皇帝在谥号前还有庙号。帝王死了之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叫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为高祖、太祖或世祖,以后的承位之帝为太宗、世宗。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

(4)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即位的那一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三、天文历法

1.阴阳五行

(1)阴阳。古代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相互对立的双方就称为阴阳。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凸为阳,凹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2)五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2.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正式使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期,其方法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按顺序配合,当天干轮完六遍时,地支轮完五遍,即整个过程从甲子开始,最后以癸亥结束,刚好六十次,一次代表一年,即为六十个年号。

甲和子都占干支的第一位,六十年轮为一周,这一周就是一个甲子,或称“六十花甲子”,所以“干支纪年”又叫“甲子纪年”。

3.地支计时法

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即23~1点,丑时即1~3点,寅时即3~5点,卯时即5~7点,辰时即7~9点,巳时9~11点,午时即11~13点,未时即13~15点,申时即15~17点,酉时即17~19点,戌时即19~21点,亥时即21~23点。后来又将一个时辰分

为初、正,如子初即等于23点,子正即等于0点。这样就和现在的24小时制大体对应起来了。所谓“小时”,也就是古人半个时辰的意思。

4.风俗节日

古人把一年中的一些特殊日子作出特殊规定,称为节日,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面把一些主要节日按月加以叙述。

元旦——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极隆重,叫作过年。从五代起有贴春联的习俗。近代普遍使用阳历后,多把阳历的1月1日叫作“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作“春节”。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全称“三元”。上元又叫“元宵”。中古以后我国有元宵节张灯观赏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现为国家规定的传统节日。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人们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据说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未婚女子对月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和婚姻幸福。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古人认为这天晚上月亮最圆最亮,是全家团圆赏月的佳节。有洒扫庭院、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又称重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代有登高饮酒的习俗,相传登高是为了避害,插茱萸饮菊花酒可以避祸。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叫作“岁除”,“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要吃丰盛的年夜饭。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古代有儿童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叫作“守岁”。

四、地理政区

1.古代地理名词的特殊含义

江,指长江;河,指黄河;关,指函谷关;山,指崤山;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山东,指崤山以东地区;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塞外,指长城以北地区,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西部一带;关外,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明清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因在玉门之南,故名。

2.一些地名的合称

三山:指神仙居住的蓬莱、方丈、瀛州。

四海:本指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后泛指全国各地。

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六合:东、西、南、北、天、地,泛指天下或宇宙。

八荒:东、南、西、北以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荒野之地。

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3.政区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历代地方区域的划分,各有不同。有时候,同一个区域名称而含义大有区别。现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中国——夏代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个朝代,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到了周代,人们就开始自称“夏”了,后来又有称“华”的,这就是现在中国又称“华夏”的由来。但是,直到春秋战国时,对古代中国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毛泽东诗词“长夜难明赤县天”,“六亿神州尽舜尧”,这里的“赤县”和“神州”都指中国。后来,“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到了清代,凡清政府所辖范围都叫“中国”。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等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

路——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 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自元代开始,省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历经元、明、清三代直到现在。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置有都督府或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隶属于郡,后代的县隶属于州或府。

五、职官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1.中央官制

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是:


2017祭祖大典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374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