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蓬莱小面介绍

时间:2017-05-07 07:1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蓬莱小面煮法(山东)

蓬莱小面煮法(山东)

精盐25克加吉鱼(1条)1千克

鸡蛋5个

青蒜50克

味精3克

碱粉、绍酒、八角、花椒各5克

(夏季加盐10克)和好,再加碱水揉匀,拉面六扣成细匀条。下锅煮熟,捞出后分别盛到30个碗内。

把木耳发好洗净,撕碎。将青蒜切末。

煮,再加入八角、花椒、酱油、精盐15克、绍酒、木耳。鱼熟后捞出,撇去浮沫,捞出八角、花椒,把鱼肉切成丁。

锅内,加入味精,撒上青蒜末。开锅后,分别浇在面条碗内,撤上鱼肉丁即成。

产品特点:面条细且韧,面汤清面鲜。

篇二:蓬莱习俗

班级: 姓名:

蓬莱小面的传说

据传,在二三十年代,蓬莱一衣姓厨师开了一家福山拉面馆,有一天,天已晚,快要关门时,忽然来了几位客人,点了几个菜一壶酒,酒后要吃福山拉面。衣师傅一看卤没有了,和好的面团已用完了,现和已来不及,案上仅剩下不多的面胚,配料几乎也没有了。只有客人吃剩下的半条加吉鱼和发过的一点木耳。于是,衣师傅灵机一动将面胚拉成面条分成几碗,锅内加入水、木耳、盐、酱油、大料、花椒和那半条加吉鱼的鱼肉烧开,为了显示卤汁的实惠淋上鸡蛋、再用湿淀粉勾芡,后加入少许的香菜末浇到面胚上。客人一看卤汁透亮、非常实惠很有食欲。品尝后,柔韧爽滑、鲜美可口,无不叫绝。便问这叫什么面?衣师傅一时也叫不出名字来,他想现在蓬莱经营的是福山拉面。(也称福山大面)面条的份量比福山拉面的份量少,于是顺口就说:"这是蓬莱小面"蓬莱小面从此叫开了,后来衣师傅利用鱼肉、海鲜来做卤,将他的面馆经营的异常火爆。至今蓬莱人一直保持着早晨都吃蓬莱小面的习惯。

用料

(按30 份计)

精细面粉2500 克(实用1500 克),碱5 克,精盐10 克,加吉鱼1 条(约1000 克),鸡蛋1 个,酱油100 克,木耳15 克,八角、花椒各5 克,青蒜适量。淀粉加入适量,是卤汤口感达到要求,淀粉很重要,是经典,一定不能忘。 现在,许多餐馆也会加些鲜贝、海蛎子等,以增加鲜味。 做法

1.抻面:将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加碱粉,揉匀,坤面到6 扣,立即甩入沸水锅内,煮熟捞到30 个小碗内。

2.做鱼汤:将加吉鱼处理洁净,在鱼两侧剞斜刀;木耳切开洗净撕碎,青蒜切末。

3.锅内加水煮沸,放入鱼同煮,再加八角、花椒、酱油、精盐、绍酒、木耳,淀粉,待鱼煮熟时捞出,撇去浮沫,捞出八角,花椒,把鱼肉切成丁。

4.将鸡蛋磕入碗内,搅拌打匀,洒到烧沸的汤锅内,撒上青蒜末,开锅后,分别浇入面条碗内,然后再撒上鱼肉丁即成。

蓬莱习俗

按蓬莱农村的传统,逢丧逢喜,“蓬莱小面”是民间宴会中必上的压轴主食,因此,在民间,这种宴请也就以“吃面”代称,去别人家赴宴也就是“去吃面”。

在主菜过后,吃“蓬莱小面”会被视为对主人的尊重,因此主人一般都会聘请当地比较有身手的师傅来现场“摔面”。

篇三:山东蓬莱民俗

渔灯节

渔灯节是蓬莱沿海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渔灯节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辖区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等十几个渔村。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亦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

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渔灯节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渔灯节不仅是渔民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而且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不能涵盖的。

中秋节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

习俗。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蓬莱庙会

蓬莱阁庙会发展已有百余年历史,一年一度的庙会已经发展成为山东

省蓬莱市汉族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盛会。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海神娘娘)的生辰,所以蓬莱人有正月十六赶庙会的习俗。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

捐香火钱。各地农民组织戏班、秧歌队到蓬莱阁戏楼、广场上表演,届时蓬莱阁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正月十六的蓬莱阁庙会是蓬莱市的汉族传统民俗集会活动,每年都有来自周边近万名群众前来烧香拜佛,观光游玩。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亦称元宵节,俗称“过十五”。旧时,正月十二、三,家家户户皆用萝卜、胡萝卜、大白菜根茎或豆面做成许多小油灯,十五傍晚送到坟前、祠堂、庙宇点燃,称为“送灯”。入

夜,户户烧香焚纸点灯,各房间、院内各角落、门两侧、马厩、猪圈、厕所、锅底洞都点上油灯。建国后,农村“送灯”习俗仍存,城镇多举行灯展。此日,早饭吃糕、元宵,晚饭吃水饺。晚上小孩都要放“点门”、小烟花,据说这天放“点门”,以后眼睛不疼,有好兆头。

蓬莱小面

蓬莱小面是山东蓬莱汉族传统名吃,蓬莱小面是在福山拉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风味面食。民国时期,传人衣福堂制做的蓬莱小面遐迩闻名(俗称“衣福堂小面,正宗蓬莱小面”)。衣福堂祖籍栖霞,13岁学厨,自营过挑担拉面,与人合开过兼营小面的饭店,1945年自营“衣记”饭馆。他制做的小面用料和做工极其考究,故供应量不大,每晨仅售百碗,以其做工考究、味道鲜美远近闻名,常有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引为憾事按蓬莱农村的传

统,逢丧逢喜,“蓬莱小面”是民间宴会中必上的压轴主食,因此,在民间,这种宴请也就以“吃面”代称,去别人家赴宴也就是“去吃面”。

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俗称“七月七,牛郎会织女”。民间称侄女为“巧姐姐”,青年妇女多于此日夜在庭院供“巧果”(将面粉、糖、鸡蛋混合,用带有各种花果鸟兽图案的模具(俗称“巧果磕子”制作),然后烙熟等,向织女乞巧,故此节俗称“乞巧节”。此日,居民多烙制“巧果”。南部山区初六烙制;中午吃用绿豆下的面条,谓“吃巧芽面”。建国后,“乞巧”活动渐废,其他习俗仍存。

春 节

春节,俗称“过年”,一年中 最隆重的节日。旧时,“腊八”(腊月初

八日)一过,家家户户即开始筹备过春节。“辞灶”(腊月二十三)以后,将室内外彻底打扫一遍,称为“扫灰”。然后,开始蒸饽饽。做年糕、炸丸子、做“太阳饼”和“圣虫”等面食。腊月二十八、九,贴“门对子”(春联)、年画。腊月三十设供桌,挂家谱,于院内搭天地棚,包水饺,“栽谷”,在院内放木桩,撒谷草(意为给回家过年的祖宗栓马、喂马)。此曰中午设家宴,吃米饭,晚饭吃水饺。夜晚“守岁”(不睡觉)。初一凌晨,穿新衣,摆供品,点烛烧香焚纸,放鞭炮,

“接神”(于衙门之外,按一定方位烧香焚纸,接神进门),然后到祠堂拜祖先,到本族及邻居家拜年。初一早饭吃隔年水饺(腊月三十包的),部分水饺里包有钱(硬币)、枣、鱼、豆腐、花生仁、糖块等,吃到者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吉利、如意。初二,到姥姥家拜年,晚上“送神”出门。

初三,到岳父家拜年。此后数日,亲朋互拜,一般中午皆设宴款待。春节期间,大部分村庄都办秧歌、排演戏剧。旧时,农村有“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之说。


蓬莱小面介绍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26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