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尚往文化

时间:2017-05-05 06:3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左传中的贿赂

《左传》中的“贿、赂”

《左传》一书中,“贿”字出现过37次,“赂”字出现过68次,说春论秋,动辄“厚贿之”、“重赂之”;与“贿、赂”意义相近且时有并出的“货、纳、馈”等亦频繁出现,可见国之“贿、赂”文化的由来之久长、盛行之渊远;“贿、赂”并出也即“贿赂”一词仅出现过1次。 贿,财物(名词)、赠送财物(动词)。赂,赠送的财物(名词)、赠送财物(动词)。无论是“贿”还是“赂”,作为赠送也即作为动词时,是有目的、意义区别的——有善意的、礼尚往来的,有恶意(非善意)的、别有用心的。当“贿(赂)”的目的不纯,今天我们常贬义地称之为“行贿”,对应的就有“受贿”——“贿赂”在今天已仅剩贬义色彩了。

如果估计某一“贿、赂”行为是怀有恶意的或至少是非善意的,古书在记载时常会附上“赇”字,如赇贿,“??而二邑之民,未尝得廉吏,其豪猾习以赇贿污令而为自恣”(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贿赇,“钻刺荣身,贿赇脱罪”(田艺蘅《留青日札?朱正增》);赇赂,“郡县赋敛,递相赇赂”(《汉书?王莽传》);赂赇,“其苟贱趋事,比于奴隶者所不问,舍是赂赇交结、诛求应副,皆剥削吾民膏血者也”(《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十五)。但《左传》一书中没出现过“赇”字!——贬义的“赇”字那时或还没生成?赇,音求,也是贿、赂的意思,多指枉法非理的过取。

作为财物的贿、赂

作为名词的“贿”,常常被用来表示财物,无所谓褒贬的。如:“凡而(尔)器用财贿,无置于许。”(《隐公十一年》)郑庄公对派出的接管许国西部的公孙获说,凡是你的器具财物,都不要放在许国。《文公六年》中亦有“器用财贿”:“??尽具其(贾季)帑(即孥,音奴,妻、子)与其器用财贿,(臾骈)亲帅扞(即捍,护卫)之,送致诸竟(境)。”这句式在《文公七年》中再次出现:“及亡(逃秦),荀伯(林父)尽送其(先蔑)帑及其器用财贿于秦??” 在是否收留莒国太子仆这件事上,季文子与鲁宣公意见截然相反,季文子通过太史克向鲁宣公阐明了自己不主张留的理由。太史克的转话长而复杂,其中先引到(周公)《誓命》中“窃贿为盗”等语,又谈到“缙云氏(黄帝之夏官)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贪)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止境),不分(给)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浑敦、穷奇、梼杌),谓之饕餮”(《文公十八年》)。贿、货贿,都不外乎是指财物,而窃、冒都非正当。

“范宣子为政

,诸侯之币(作为礼物的帛等财物)重,郑人病之。”借郑简公访晋之机,郑卿子产(公孙侨)托随行的子西(公孙夏)带了封信给范宣子,信的主要内容是:“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这句亦见于《昭公十六年》)。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异心);若吾子赖(占为己有)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败)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昧昧,糊涂)也!将焉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象有齿以焚

(灭杀)其身,贿也。”(《襄公二十四年》)执掌一国之政者,不应患没有财物,而应患难以得到好声誉;搜刮太过了,则内外失信,最终不会有好下场的。读了信,范宣子很高兴也很惭愧,“乃轻币”。这里的几个“贿”字,指的都是财物——非正当得到的、不情愿给出的。 《左传》中作为财物的“贿”还有:“先(考虑)事后贿,礼也”(《襄公二十八年》),“然(乐王)鲋也(贪)贿”(《昭公元年》),“(齐桓公)从善如流,下善(日常行为)齐肃,不藏(贪)贿,不从(纵)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昭公十三年》),“尔有利市(买卖获利)宝贿”(《昭公十六年》),“承嗣(世袭)大夫,强易(买)其贿”(《昭公二十年》)。

作为名词,“赂”之送出一般应该是有用意的,如“(楚)平王封陈、蔡,复迁邑,致群(功臣)赂,施舍宽民,宥罪举职”(《昭公十三年》),此“致群赂”,既非礼尚往来,也非严格意义的别有用心,但很明显,是有些笼络、褒奖、激励之意的。纵观《左传》,“赂”的名词意义很少被用到。

礼尚往来之“贿”

当赠送礼物体现的是比较正当的礼尚往来之义或谢意时,用的也多是“贿”——动词“贿”,一般不用“赂”,如:

鲁僖公三十三年,“齐国庄子来聘,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成而加之以敏(精当)”。齐国大夫国归父(庄子)出使鲁国,鲁国按礼节迎来送往,且做得都非常完美。“郊劳”是迎接礼,“赠贿”是送行礼,分别有不同的礼物相送,来使当然也不能空手。《昭公五年》中亦有类似记载:“(鲁昭)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入有郊劳,出有赠贿,礼之至也”。

鲁文公十二年,秦将西乞术带着玉器礼物访问鲁国,转达了秦康公的“要结(相约)好命(友好之命)”,并通报了准备伐晋的打算。鲁公子襄仲代表国君辞却再三,无奈盛情,答应“结二国之好”,并“厚贿”了西乞术。

鲁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奉命回访宋

国,宋大夫褚师段接待了他,季武子赋《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之七章和末章示好,“宋人重贿之”。

鲁昭公元年,晋平公病,郑简公派子产前去慰问。子产与晋平公详细分析了病情,晋平公感动而感叹:“博物君子也。”于是“重贿之”。

又如:“(周定)王以为有礼,厚贿之”(《宣公九年》),“(周定)王以(与)巩伯宴,而私贿之”(《成公二年》),“(周简)王以为介(一种随从),而重贿之”(《成公十三年》)。

别有用心的“贿、赂”

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是有求于人的,“贿、赂”都可以成为必不可少的敲门砖、助推剂、润滑剂。

政事运作需要贿赂

周朝的两个卿士王叔陈生与伯舆争权夺势。陈生的家宰与伯舆的大夫瑕禽在朝廷上争论不休,瑕禽更理直气壮:“??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权)于宠。??下而无直(伸冤),则何谓正矣?”(《襄公十年》)这就是振聋发聩之“政以贿成”的出处吧!其始作俑者

乃王叔陈生!可喜的是“无道”的周灵(无道之谥)王“大事不糊涂”,支持伯舆,王叔陈生被迫逃亡,不知是否卷走了巨多赃款赃物。《左传》中关于“贿、赂”以及下面提到的“货、纳、馈”,极少有如“政以贿成”、“贿赂并行”(见下)、“诛(问责问罪)而荐(进)贿则无及也”(《宣公十四年》,行贿要事先)、“吾君贿”(见下)、“(楚)令尹子常贿而信谗”(《昭公二十七年》)等等这样评论性、定义性的,多是记叙性的。“世之治也??政以礼成”(《成公十二年》);世之乱也,政以贿成——据如下述论(赂之多用),似乎“政以赂成”更符合《左传》的用字习惯而更准确。

在叔向(羊舌肸,音西)给子产的一封信中,叔向谈到了郑国的“政以贿成”状:“??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子产)之世,郑其败乎!肸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昭公六年》)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刑制繁复必至“乱狱滋丰”。这就是《左传》中唯一一次的“贿、赂”并出——时状是两种行为并行。

齐国的“政以贿成”是自上而下的。晏子曾毫不客气地批评齐景公:“??吾君贿,左右谄谀,作大事不以信,未尝可也。”(《昭公六年》)一贪贿一失信,齐景公毛病大了;但齐景公好就好在始终把晏子留在了“左右”——好谏敢谏的“左右”。“左右谄谀”,晏子言(行为)与所言自相矛盾了,也未尽客观,如所言岂不是自我否定了!

避战退敌需要贿赂

鲁僖公二十七年冬,楚成王率诸侯联军围宋。宋国两次派人向晋国告急,晋文

公不知如何是好,大夫先轸出主意说:“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固),能无战乎?”(《僖公二十八年》)先轸这是在充分利用齐、秦“喜赂”的弱点,一边让宋国贿赂齐、秦,以通过二国施压楚国退兵;一边又分割曹、卫之田赐给宋国(估计是作为赂物送给齐、秦的),以刺痛楚国而不答应退兵,进而激怒齐、秦(贪恋那到手的鸭子),最终达到拉二国参战的目的。先轸的主意有点儿复杂,但行之有效。

鲁文公十五年十一月,晋灵公、宋昭公、卫成公、蔡庄侯、陈灵公、郑穆公、许昭公、曹文公再次会盟,准备伐齐,“齐人赂晋侯(灵公),故不克而还”。鲁宣公元年,以晋为统帅的诸侯联军欲伐内乱之宋国,宋、晋讲和,加入宋军后的联军又欲讨齐,前后伐宋讨齐“皆取赂而还(师)”。鲁襄公二十五年,当晋平公率领的诸侯大军压境时,齐国“赂晋侯以宗(庙祭)器、乐器;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齐国拿出了大量财物行贿,效果不错,晋平公撤军了。看来,齐人用“赂”已经得心应手了。破财(物)免灾,以贿、赂消灾乃贿、赂之主要功能。那屡屡集结、人嚷马嘶的诸侯联军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郑人患晋、楚之故??子展曰:‘??若我伐宋,诸侯之伐我必疾,吾乃听命焉,且告于楚;楚师至,吾乃与之盟,而重赂晋师,乃免矣。”(《襄公十一年》)这是作为计谋提出的。对于亡我之心不死的强国晋、楚,郑国区别对待,先以伐宋惹来诸侯,再联系楚师以“与盟”完成狐假虎威,然后又暗地里以“重赂”拉拢晋师,两强相峙,一弱偷生。

鲁昭公十六年二月,齐军逼近蒲隧,徐国人求和,“徐子(徐国王)及郯人、莒人会齐侯,盟于蒲隧,赂以甲父(国名)之鼎”。比如郑国,徐子这也是以盟、以赂退兵——齐景公的大军正准备伐徐。这齐国,被人欺负,也欺负人。

鲁哀公二十六年“五月,叔孙舒帅师会越皋如、后庸、宋乐筏纳卫侯(出公)??重赂越人??

(越)师还,立(卫)悼公,南氏(公孙弥牟)相之,以城鉏与越人”。越等国联军护送卫出公归国,都城下大败卫军,卫军“重赂”了越军,打开城门,卫出公却不敢进入??最终,卫出公死在越国。

实施阴谋需要贿赂

晋骊姬受宠于献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便“赂外嬖(男宠)梁五与东关嬖五”,让他们进言献公:“曲沃,君之宗(庙)也;蒲与(南北)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

民不威;疆埸(音义)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太)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彰显)君伐(功)。”(《庄公二十八年》)二五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动了献公,便派太子申生居曲沃、重耳(次子)居蒲城、夷吾(三子)居屈城,改立奚齐为太子,骊姬的目的很容易便达到了。此可见,欲行阴谋,譬如“男宠”之类微贱人物也是需要通过贿赂手段打点买通才能确保其好用管用的。此亦可见,手下人的话要慎听啊!君上是很容易被蒙在鼓里的!此还可见,根据需求、目的,贿赂不止有下对上、贱对贵、弱对强,也有反之的。

“(鲁昭)公使杜洩(叔孙家宰)葬叔孙(豹,即穆子)。竖牛(穆子的养子或私生子)赂叔仲昭子(穆子庶子)与南遗(季孙家臣),使恶杜洩于季孙而去之。”(《昭公四年》)竖牛是一个小人,他行贿的目的是想让昭子和南遗在季孙面前说杜洩的坏话,进而借刀杀人,除掉威胁到自己的人物,然后霸占穆子的家产;此前他已经两次阴谋地激怒穆子使之杀死、赶走了两个嫡子,随之又虐待致死了穆子。这一次竖牛的阴谋没得逞;最终他也没得好死。

改变处境需要贿赂

《隐公十一年》中记,鲁隐公为公子时曾率师与郑国军队战于狐壤,被俘,郑人把他囚禁在尹氏家,后通过“赂尹氏”才得以回国。

鲁桓公二年,桓公会盟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准备平定宋国大夫华父督一手制造的弑君之乱??华父督“先下手为强”,“以郜(音告,国名)大鼎赂(鲁桓)公,齐、陈、郑皆有赂”。“为赂故”,华父督不但未被铲除,反而实现了做(宋)国相的愿望。一系列“赂”下来,华父督变被动为主动,局面一下子发生了大逆转。对于鲁桓公“拿人大鼎,替人消灾”的作法,鲁大夫臧哀伯觉得有点儿太“非礼”了,便进谏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邪恶),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太)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效仿)之,其又何诛(罪)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音洛)邑(今洛阳),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显明)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为大鼎而那样大违初衷的桓公自是不听。“国家之败由官邪”!上行下效,“官邪”由“君邪”——臧哀伯自是不敢这样“明确指出”。这是多么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啊!

鲁文公十四年,逃亡在妻国莒国的“穆伯请重赂以求复(回国)”(《文公十四年》)。这穆伯即公孙敖,

是庆父的儿子,属于贵族。他“重赂”的对象是鲁国有关(部门)领导,其“重赂”是由其子、其卿位的又一继承者惠叔代行的,最终鲁国同意了他的请求。 鲁宣公七年冬,晋成公、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鲁宣公在晋国的黑壤会盟。由于晋成公即位时鲁宣公没有去拜贺,也没有派使节代替自己前往,晋成公借此会盟之机软禁了鲁宣公,后“以赂免”(《宣公七年》)。强权政治,大国话语权,弱小只能以恭顺图存、以贿赂说话。

“甘简公(周卿士)无子,立其弟过(甘悼公)。过将去(除掉)成、景之族。成、景之族赂刘献公;丙申,杀甘悼公,而立成公之孙鰌(音秋,甘平公)。”(《昭公十二年》)不能坐以待毙啊??当亲族间的你死我活需要外力时,贿赂也能派上用场。甘成公、甘景公都是甘国先王。甘悼公要清除掣肘,却操作不密,反被人先下了手。这刘国刘献公(亦为周卿士)倒是守信,拿人钱财,果然替人消了灾,估计也是手到擒来点儿事儿。

晋名臣祁奚子祁午之子祁盈的两个家臣祁胜与邬臧玩“换妻游戏”(“通室”),祁盈非常生气,准备把二人抓起来。祁盈征求好友司马叔游的意见,叔游说:“《郑书》有之:‘恶直丑正,实蕃(多)有徒(同类)。’无道立矣,子惧不免。《诗》曰:‘民之多辟,无自立辟。’(《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姑已,若何?”(《昭公二十八年》)这么一个民间劝解,叔游竟两引古籍。叔游的意思是,丑化、厌恶正直的现象现在很多,如今是邪人当道,我担心你那样做恐怕会惹祸上身;邪僻太多,不要陷进去,姑且忍一忍如何?既征求,却不听,祁盈以为这是家事,还是抓了二人。“祁胜赂荀跞(音力,军佐),荀跞为之言于晋侯(顷公),晋侯执祁盈。”贿赂更是邪人的利器。祁盈对国家“无道”的形势估计不足啊!看管胜、臧的祁盈家臣以为:反正也是同死,不如让吾君(祁盈)先听到胜、臧之死讯痛快一时??“乃杀之”。不久,祁盈及同党杨食我(叔向之子羊舌伯石)亦被杀。

拜会结盟需要贿赂

鲁文公十六年五月,“(鲁文)公使襄仲(公子遂)纳赂于齐侯(懿公),故盟于郪(音妻)丘”;此前(正月),鲁文公曾派季文子会见齐懿公“请盟”,齐懿公借口推拖了,看来,必要时还得靠“赂”。贿赂有时就是杀手锏。三年后,即鲁宣公元年,季文子再次出使齐国,目的和手段一如三年前,《左传》记载的字面区别在于“纳贿”、“请会”,同时主角也换成了鲁宣公与齐惠公;这次的贿赂物为原曹国的“济西之田”。

寻求方便需要贿赂

晋国要攻伐虢国,便以“屈产之乘(良马)与垂棘之璧”(《僖公二年》)行贿虞国以便借道。虞王不知其中阴谋,收了乘、璧,借了道,并派兵配合晋军攻打虢国。鲁僖公五年,也即三年后,晋国又要伐虢,再次借道虞国,拿人乘、璧的虞王不顾宫之奇“唇亡齿寒”之谏,又答应借,这一回晋国彻底灭了虢国。回来的“道”上,一脸坏笑的晋国乘胜灭了虞国,那乘、璧估计是物归原主了。道还是那条道,而国非其国了。当初晋献公舍不得送乘、璧(“是吾宝也”)以借道时,出此主意的荀息曾开导他说:“若得道于虞,犹外府(自家府库)也。”如此行贿,无异于下套、设陷——贿赂多如此,偏偏有人不思量。

篇二:礼仪之我见

礼仪之我见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更是硕果仅存的四大文明之一,无论古代、近代、现代,纪录礼仪的典籍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呃……或者说得文雅一些,叫:卷帙浩繁、汗牛充栋。

古代,礼仪首先是安邦治国之本。《左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樱,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礼论》)礼仪还是个人修养的至高境界。《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遗死?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孔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仪更是促迚着人际和谐。《礼记·曲礼》上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是由一定的道德风尚习俗所慢慢形成的,为大众共同遵守;“仪”,既是人的容貌、举止。“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形态仪式。

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如果表

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迚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 (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幵非越多越好。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迚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迚德修业。(一)衣着容貌,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

生活习俗,迚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

中国以礼仪见长,以礼仪问诸于世。21世纪的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祖国的接班人,应该继承这个祖先遗留下来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礼仪精髓,绽放文明的花火,礼仪的光芒,让世界为中国而骄傲。

子胥

篇三:2015届天津市七校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2015届天津市七校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2015、4

第Ⅰ卷 (共36分)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滂沱(páng) 压轴(zh?u )戏嘈杂(cáo)长歌当(dàng)哭 ....

B.籼米(xiān) 绮丽(qí) 狡黠(xiá) 觥(gōng)筹交错 ....

C.夹袄(jiā)阜盛(fù) 下载(zǎi)自作(zu?)自受 ....

D.讥诮(qiào) 埋怨(mán) 针灸(jiǔ) 怒不可遏(a)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编缉 荒诞 惹事生非振聋发聩

B.国粹 踉跄 钟灵毓秀一愁莫展

C.桀骜 焦躁 例行公事蛛丝马迹

D.通霄 饥馑 出其不意礼尚往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年,内地作家_____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以市场经济为题材的好作品。

②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_____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③我去过江浙一带,几乎每到一个县,都发现那里的博物馆会有一张登有几个几十个中过状元的人的名单表,这真令我瞠目结舌。

④对于什么时候去珠海广场参加公益劳动,班长、团支书、劳动委员说法不一,令全班同学 。

A.作客 曲解 以及 莫衷一是

B.作客 误解 甚至 无所适从

C.做客 曲解 甚至 无所适从

D.做客 误解 以及 莫衷一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现代汉语》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组织下编写的一本大学公共汉语教材。

B.教育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培养了大批“书呆子”、“啃老族”,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缺失。

C.要办好一个企业,仍旧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体的力量和集思广益的效果。

D.《手机三包规定》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B.网络技术对艺术传统的冲击不容忽视,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初露端倪。人们不得不思考,高科技的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D.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容易做起难,古往今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反衬。

公元2世纪至5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主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

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同情,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绘。

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演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腥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说毫无乐趣可言。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是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以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B.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人已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

D.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

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兵,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其术,师事之事 侍奉 .

B.遽薄京师薄:逼近 .

C.听其召募 听听到 .

D.卒不能办卒 通“猝”,仓猝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哀吾生之须臾 ..

B.遂言甫于朝 而耻学于师..

C.劳以温旨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夜引其众缒城出 其皆出于此乎..

1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本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


尚往文化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322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