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苏州史纪第二集

时间:2018-11-09 11:3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苏州史话·上》(笔记)

《苏州史话·上》 一、关于苏州的古老传说

1.“名岩佳丽冠吴州”的苏州名胜虎丘山,传说这里很久很久以前为沧海,一日忽涌出一屿,兀立海上,即为今之虎丘山,故其初名曰“海涌山”(今虎丘尚有嵌有“海涌峰”的石碑一方;在虎丘山门前隔河照墙上还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

2.虎丘之名,由来有二说

①始皇东游至此,欲掘阖闾墓中之剑,忽见一虎踞于墓上。始皇拔剑砍之,虎遁,剑亦终未得。

②阖闾死后三日,一白虎踞于坟上,因名。

3.关于海涌胜迹的诗句

海当亭两面(白居易);何年海涌来(郑思肖);海上名山即虎丘(高启);望月登楼海气昏(苏舜钦)

据《苏州府志》记载,过去山上曾建有“望海楼”,传说登楼可眺海景;山上古迹“憨憨泉”亦有“井底泉眼潜通海”之说。

传说观前街的玄妙观的三清殿九霄天尊座下有一海眼,伏听可闻涛声,为“玄妙十八景”之“海眼涛声”。

4.白居易为官杭州后又至苏州,赞曰:“曾赞钱塘及茂苑(苏州),今来未敢苦夸张”。

二、从出土文物看远古时代的苏州

1.苏州唯亭镇有草鞋山和梅堰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

三、吴国的崛起与称雄

泰伯、仲雍是吴国的开山祖;

吴王寿梦进中原朝周,倡导学习中原文化,制作礼乐,发展军事(寿梦二年七次出兵攻楚;首创水军);

吴王阖闾时称霸东南,专诸刺僚王登基。今阊门有专诸巷。伍员一日七次荐孙武,后见用。孙武献《孙子兵法》,比欧洲克劳塞维慈的《战争论》还早了2300年;据说拿破仑经常读,威廉二世后悔没有读;公元前506年,吴入郢都;孙武生前住在枫桥西南的孙武子桥侧,死后葬于巫门外,现常熟虞山上有孙武子纪念亭。阖闾十年欲攻齐,齐景公献女以示好,遂罢。同年,出征东夷(东面海上的民族),一直追到海里。传说临顿路与临顿桥即阖闾当年领兵出征时路过停下来休息整顿之处。城东数十里的唯亭原名夷亭,相传即吴大败东夷处。

历史上众多名剑皆出自吴地(勾践的“纯钩剑”,阖闾的“鱼肠剑”、“专诸剑”等,其中文献载“干将”有“龟纹”,“莫邪”有“漫理”,专家称此种花纹只有钢才具备,故可推出其已炼成钢)。

泰伯当年在无锡东南开渠道与太湖沟通,后人唤之“泰伯渎”,或称“伯渎港”。这可算是江

南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

吴王阖闾命伍员在高淳向东至太湖百余里之间开了一条很宽很深的运河,并于其上筑五坝,以节制山水。由是,皖南宣、歙诸水亦直接沟通太湖,后人唤作“胥溪”或“胥河”。现高淳县的五坝即凭借此而修的。

吴王夫差于前486年掘“邗沟”,从邗城(扬州)至末口(淮安),沟通了长江和淮河,全长300里,是我国最早的大运河。

四、关于苏州城门的传说

1.苏州至今还沿用八个城门

阊门:取“天通阊阖风”之意;因要西破楚,故立阊门以象天门,故又称“破楚门”。 胥门:又名姑胥门,取姑胥山为名。门外本有九曲路,为阖闾去姑苏台望太湖而造。 蛇门:朝向越国,方位上,越国在“巳”位,巳即蛇。据说蛇门竣工后,还做了一条木蛇象征楚国,头朝西北,象征越国臣服吴国。

盘门:处于“辰”位,“辰”即龙,以龙克蛇,相传门上曾刻一条九曲蟠龙,面朝越国,故又名“蟠门”。盘门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典型的水陆城门。

娄门:因有娄江流经而得名。

匠门:因各种工匠聚居于此而得名。据说干将曾在此铸剑,至今尚有匠门塘、欧冶子庙、干将墓等古迹。另说“匠门”即“将门”之变音。

齐门:面朝齐国。相传齐景公之女嫁于公子波之后,公子波不久亡故。齐女思乡,吴王遂于齐门上建九层飞阁以便其望乡,故又名“望齐门”。

平门:平定齐国之意。另说伍员破齐,从此门班师回朝,故曰平门。

阖闾建城以前,吴都不在苏州。

泰伯、仲雍之时,都于梅里(在今无锡),建城郭,周围仅有三里,名曰“吴城”,现已无迹可寻。

泰伯第20世孙诸樊当吴王时,从梅里迁都至今苏州,筑一小城,周五里,名曰“吴子城”。现苏州体育场北面小丘相传即其遗迹。

后阖闾命伍员扩城,从锦帆路起,经十梓街叶家弄,到言桥下塘,周约10~20里, 陆门3,水门2,名曰“内城”。春申君即居于内城吴宫中。

此后,汉、唐、宋皆以内城为郡治。

元末张士诚占苏州,于内城中吴子城的旧址上起建王府。朱元璋攻破苏州后,城内大火使王府焚毁殆尽(这一带后称“王府基”或“皇废基”),内城仅剩南面一带颓垣。明清两代于城南颓垣上置一小吏司更,该地遂名为鼓楼。

现在苏州城的规模最早就是阖闾建的,当时称为“阖闾城”。

2.阖闾城约建于公元前508年,有陆门八座,以象天之八风;有水门八座,以法地之八卦。

3.苏州现在的相城,传说是因为伍员建城时于此“相土尝水”而得名。

4.苏州城门除阖闾城的八座城门以外,后又开两门:

葑门:位于城东,乃越伐吴时所开。因门外多葑(茭白)而得名。又名示浦门,因附近

多水塘故。又名鲂〔鱼孚〕门、〔鱼孚〕门、封门。

赤门:在盘门与葑门之间,乃后人增设。因附近有赤水湾故。现此门已废塞不可考。

5.而后又辟了相门和金门。

6.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派大将杨素灭陈国,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

7.隋文帝开皇十一年,杨素以阖闾旧城战时易被困,奏请朝廷另建新城,今新郭镇尚有遗迹。 唐武德九年又复归旧址。

8.隋炀帝大业元年复改苏州为吴州。三年后又改吴州为吴郡。

9.“姑苏”出典:《潜夫论·边议篇》:范蠡收债于故胥,盖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故名其地曰故胥,历代转音为姑苏。《姑苏台图经》中有关于“姑胥台”的记载。《左传》中有“胥门城”的说法,故推测应先有“故胥”之称,后讹为“姑胥”,最后变成“姑苏”。

10.苏州的城墙到六朝时还是土筑,到五代后梁龙德二年由吴越王钱鏐修筑砖城。宋元之际有过大修。明清不断小修。故现存的城墙实为明清所遗留。

五、吴越春秋与夫差之死

1.唐人陆广威的《吴地记》记载:夫差在七子山与尧峰相连的姑苏山上(一说在胥山,即今皋峰山顶)扩建姑苏台,勾践来献木材,木材太多,堆得附近满沟满渎都拥塞起来,故名其地曰木渎。

2.夫差十八年(前418年),勾践率师攻吴。现在苏州西南的横塘、石湖附近有一个叫“越城”的遗迹,据说就是当年越军进攻时营造的城堡。

六、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三次农民起义

1.秦末项梁率八千子弟于苏州起义;

2.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瓜田仪在会稽、长洲率众起义;

3.东晋末年陆環在苏州率众起事以响应会稽的孙思起义。

七、孙吴的发迹与江东的繁荣

1.从苏州火车站进城,可见一九层高塔,即北寺塔。塔下的寺院名北寺,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最初名叫通玄寺。据说是由孙权之母吴夫人舍宅兴建。

2.赤乌四年,孙权为报母恩,在苏州建了一座十三级舍利塔,即今之瑞光塔。

3.苏州南门外青旸地原有一高墩,为孙策、孙坚墓,现已平毁,但墓门仍在,其门楣上所刻之古朴的青龙、白虎、羽人尚清晰可辨。

4.苏州曾作为孙吴的都城达13年之久。孙权于建安十六年(211年)迁都至秣陵,次年作石头城,改名建业。九年后(220年)又迁都至鄂,改名武昌。公元222年,孙权自号吴王。公元229年又改称吴帝。

5.陆逊死后,传说葬于吴县陆墓,陆墓之名由是而来。东吴陆氏是孙吴政权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直到南朝末期,江东世族大地主的势力还未消灭。吴郡陆氏在唐代还出了6个宰相。吴郡四大姓(朱、张、顾、陆)中的顾氏在唐代也有人出任过宰相,他们的影响到唐末才逐渐衰落下去。

6.孙吴赤乌八年,孙权派校尉陈勋率领屯田兵三万人从句容开挖运河,自东截断山岗,越过镇江南部地区,直至现丹阳境内的云阳西城,与春秋时吴国所开的渠道相连接,名“破岗渎”。

7.史书记载,孙吴十分重视对军事和交通有重要作用的造船业。东吴的航海大船可以直达辽东,还曾漂浮到日本。相传日本的和服即是孙吴派人到日本传授织衣和缝纫技术、输入丝织物的产物,所以和服又写为“吴服”。

8.三国时孙吴的商业名盛东南。苏州平门原墙附近孙吴墓葬里就曾出土过当时的青瓷器和以一当千的大钱。

八、唐代诗人与苏州

1.唐代诗人李绅、罗隐、陆龟蒙等出生在苏州;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先后出任苏州太守;李白、杜牧、李商隐、皮日休等相继慕名来游。

2.韦应物《登重元寺阁》:“…始见吴郡大,十里郁苍苍。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人称淡泊的韦应物也禁不住对当时苏州的欣欣向荣与蓬勃生机赞叹不已。

3.白居易《自到郡斋走笔题二十四韵》:“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从中可知,当时苏州有七个县属,即吴、嘉兴、昆山、常熟、长洲、海盐、华亭,人口约有十万户。

4.史料记载,唐初吴郡仅有11859户,到了开元年间有68000余户,天宝年间有76000户,至白居易任太守的宝历初年,已增加到十万户。

篇二:苏州市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历史期初试卷及答案

苏州市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历史试卷

姓名: 班级: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表格相应的题号下)

走出闭塞,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人类迈出了从分散发展到整体进步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指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 C.工业革命D.十月革命

2.1861年,伊凡获得人身自由,同时他交纳了一定的赎金得到了一块“份地”。由此推断与他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日本明治维新B. 俄国农奴制改革 C. 美国南北战争 D. 英国工业革命

3.在欧洲人看来,“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 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这个国家“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这里说的“这个国家”指的是

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4.下表的内容与社会主义运动有关,其中结论与史实推导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

5.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理应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同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

A.《独立宣言》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7.下列关于世界迈入近代社会的历史信息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②达·芬奇的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③哥伦布完成了环球航行

④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巴黎第一大学拿破仑学院的奥立维·布登教授说:“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有关的文献是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

9.“在1885-1890年的短时期内,棉纺厂就从20个增加到30个,纱锭也从7万个增至28万个。棉纱的产量也增加大约8倍。到1890年,日本已从棉纺织品进口国变成一个棉纱出口国。”这一材料最适合用来说明日本明治政府

A.废藩置县的成果 B.文明开化的影响 C.殖产兴业的成效 D.对外扩张的结果

10.钱乘旦教授在论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说:“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利,国家便无法进步。”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为限制“一个人的绝对权力”而制定的文献有

①《权利法案》 ②《独立宣言》 ③《美国1787宪法》 ④《人权宣言》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11.水力是工业革命初期的主要动力,受水力限制,最初的工厂大多建在河边。自从一种新 的动力工具使用后,工厂就集中在城市进行生产,这种动力工具因此被称为“工业城市 之母”。这种动力工具是

A.珍妮机 B.瓦特蒸汽机

C.发电机D.内燃机

12.1865年,美国的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下列关于美国南北战争历史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②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③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④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13.右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

示意图。英、法、俄组成的是

A.三国协约

B.三国同盟

C.轴心国集团

D.反法西斯联盟

14.在历史上,突发事件往往对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将人类引向战争灾难。其中,将人类引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突发事件是

A.莱克星顿的枪声B.攻占巴士底监狱

C.国会纵火案D.萨拉热窝事件

15.“在30年代,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看不见的手

’和‘看得

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大国崛起》这段解说词评论的是

A.“科技立国”政策B.罗斯福新政C.斯大林模式 D.改革开放

16.在1950年6月日本的丰田卡车产量总共只有300辆,几乎到了关门歇业的边缘。而朝鲜战争的头一个月,他们就接到了超过5000辆的军事订单,这直接使丰田公司起死回生。这份订单最有可能来自于

A.美国B.中国C.朝鲜D.英国

17.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道:“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材料中的“变革人心”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洋务运动 C.启蒙思想 D.马克思主义

18.风靡美国的芭比娃娃走向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有时候在一个专卖店就可以买到产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各具民族特色的芭比娃娃。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 B.政治民主化 C.技术信息化 D.区域集团化

19.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的“高一级的整体”是

A.国际联盟 B.世贸组织 C.北约组织 D.欧洲联盟

20.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按其形式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B.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

D.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文艺复兴是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但丁、伏尔泰、莎士比亚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2.罗斯福新政创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彻底避免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23.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农奴制,从根本上维护了农奴的利益,是一次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24.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美国采取进攻战略,而苏联开始实行战略收缩。

25.凡尔赛体系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26.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三、填空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格1分,共6分)

27.英国科学家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建立的力学理论体系为人类迈进“蒸汽时代”开辟了道路;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提出的为人类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28.1848年《 》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时期;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 》,提出了进化论,从根本上动摇了神创论的基础。

29.1914年的 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发生于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 战役则是二战的转折点。

四、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30.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欧洲的兴衰”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崛起篇】

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三大革命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到19世纪末,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附属的地位,它已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全新的工业。

(1)英国科学家牛顿为“科学革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英国在17世纪的“政治革命”中确立了什么形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2)材料中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欧洲哪个国家?到19世纪末,欧洲哪个国家利用科技“改造”和“创造”使工业后来居上,成为后起之秀?

【衰落篇】

1945年,长达6年的战争苦难已使欧洲筋疲力尽,经济上衰弱的生存能力已使欧洲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完全失去了以往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和威望。

(3)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复兴篇】

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法国)戴高乐在各个领域里都推行其独立自主的政策。??到197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全球通史》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东山再起”,摆脱“卒子”地位的的主要原因?

【感悟篇】

(5)纵观欧洲的兴衰历史进程,你能得出哪些历史启示?

31.世界局势变幻,各种新的力量与不安定因素此起彼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华沙条约》(1955年5月14日)

(1)据材料一分析,“华约”组织的成立是为了应对哪一“国家集团”? 至此世界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材料二: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11个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只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联盟国家的性质。几乎同时,12个欧共体成员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为欧洲的政治经济联盟确立了目标。

(2)材料三中两个文件的签署分别与哪两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些事件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材料三:2015年以来,叙利亚危机不断加剧,极端组织的所谓“伊斯兰国”依然占据着大片地区,大国间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分歧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为首的北约空袭不断加剧,而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宣布单方面采取大规模的空袭行动,其中一驾战机被土耳其击落,俄土关系恶化;近日,伊朗对沙特处决了伊斯兰教什叶派领袖强烈不满,沙特宣布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

——概括自互联网

(3)依据材料分析,当今的世界和平有的不安定因素有哪些?

32.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世界舞台上,有三个国家异曲同工地演绎了自己的精彩。阅读材料,

篇三:初二历史备课组第二次集体备课

初二历史备课组第二次集体备课

主讲人 金矿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社会主义成就和模范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良好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号召学生向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模范人物

难点:为什么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起来。但到了50年代末期,我国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指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你能说出这种思想带来的危害吗?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你知道被称为中国“两弹元勋”的人是谁吗?他为什么放弃留在外国继续深造的机会而毅然回国呢?

你知道什么是“铁人精神”吗?被人民群众称为“党的好干部”的又是谁?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精神?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本来是一条正确的路线,可后来为什么又会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差呢?

2.小组讨论:分析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的内容、影响,指出我们从中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

3.观看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影片(如《焦裕禄》、《创业》或《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等)。想一想,对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模范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是否已经过时了

【资料:】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迫切希望迅速改变中国一清二白的落后面貌。再加上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不但没有加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相反却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但是,“大跃进”运动终究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失误。对“大跃进”的三年,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大跃进”运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人民群众的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加以区分,要把“大跃进”运动所造成的破坏和“大跃进”期间所取得的一定成绩区分开来。

【思维拓展】

1.请采访你的长辈,搜集了解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除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外,还有哪些宣传口号或诗歌可以反映当时的情况?思考一下:这种风气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什么后果?

2.“大跃进”时期,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放弃了耕作,上山采矿、建炉炼钢。你认为这样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国民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你能举出涉及环境问题的例子吗?

第七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学重点 “文革”的发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文革”发生的原因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从“三大改造”以来,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A.三大改造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左”倾错误的后遗症。

B.1958年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错误有所发展。接着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教师讲授: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党内“左”倾思想却没有被抑制住,终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动乱和灾难

1让学生观看第30——31页《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等图片和课文内容,讨论回答:“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A.他对党内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把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所采取的措施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把主持调整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B.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夺取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的领导权,践踏了党内组织原则,破坏了民主法制,造成“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

3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

4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有。主要是党内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了抵制和抗争,如叶剑英、徐向前、谭震林、陈毅等。)

·教师过渡(设问并回答):既然党内大多数老干部反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为什么没能及时制止住呢?

那时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党内生活完全背离了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原则,一时之间很难纠正那些错误做法。

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1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利用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以党中央副主席兼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打着拥护毛泽东的旗号,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残酷迫害正直的干部和群众,安插亲信、培植死党,逐渐形成一个反革命集团。)

2 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他的阴谋被毛泽东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

3其结局怎样?(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4“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扭转的?(周恩来、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们一起整顿、恢复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势有所好转。)

5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结成反革命集团,被称作“四人帮”。他们相互利用,目的在于篡党夺权,把矛头指向周恩来、邓小平。1976年周恩来、毛泽东相继逝世后,“四人帮”加紧夺权活动,全国陷入混乱。) 6“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其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运动,所以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其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7“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小结:中国共产党成立83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每一次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加以纠正,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党。要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的经济建设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更大成就。

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33页“练一练”:应选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苏州史纪第二集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82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