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浮针治疗急性腰扭伤

时间:2018-11-09 11:3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浮针的玄机

浮针的玄机

杨建瑞

皮下能治疗啥病?有许多听说过或粗浅的了解浮针的医生或患者大部分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么皮下到底能治啥病?首先你要了解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而不应该一味的盲从。

某男 37岁 颈项部及后背疼痛不适数月 查颈部P1、P2、P3MTrP疼痛,并且感觉有一条筋从颈项部牵扯到后背,一诊用浮针治疗后疼痛减轻,二诊时好奇的提出:浮针不用药,不刺入肌肉,只在皮下怎么能治病?治病的原理是什么?

某女 60岁 妇科疾病十几年,腰腿疼痛数年,曾做过许多种治疗效果不明显,用浮针治疗4次后症状明显减轻。第4次治疗后,晚上让其丈夫取管时(因妇科炎症已和丈夫分床睡觉20几年,前两次都是邻居帮她把管取出)丈夫发现软管就在表皮下就问她:针就在表皮你还去扎什么针?留管子在表皮能起什么作用?她随口答道:管子是放气的。第5次来治疗时和我们讲起时使我们哭笑不得。

针灸治病的原理是什么?大部分医生(包括中医和西医)可能都会说通过经络。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针灸治病必须是通过经络的传导功能,疏通经气恢复脏腑机能,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但是,除了选用局部腧穴之外,都是以循经取穴为主。也就是说当人体某一经络或者脏腑有病时,就应当选取该经络或者这个脏腑所属的经络,可以是相应的经络远部腧穴进行针刺治疗。这正象《四总穴歌》中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最好的典范,并且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用头痛病说明,前额痛与阳明经有关,可以循经选取上肢的合谷穴和下肢的内庭穴针刺治疗。用药物治疗脏腑疾病时,有赖于经络的传导和输送功能。这些都是经络学说在临床治疗的体现。因为经络是指导辩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在《黄帝内经》"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主要是依据与所属脏腑和反映的痛症所做出的正确诊断,并且通过经络上的腧穴来进行针刺治疗。”那么经络是什么?老祖宗传下来的?到底是什么?不知道没见过。那么下面的说法您认同吗?: “ 针灸刺激穴位下肌梭或游离神经末梢,兴奋交感神经,使穴位局部生物电位增高,产生"酸、麻、涨、热"等针感,这就是针灸所说的"得气"。产生针感后,穴位处静电位明显上升,在经络线上出现电位波动,而经络线以外则不出现。因为脏腑器官产生的生物电通过经络投射到体表,而体表穴位受刺激产生的生物电,又反过来作用于脏腑器官,调节它的生命活动,它们的影响是双向的。所以针灸治病的原理,就是针灸穴位产生生物电,通过经络,调节相应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使之功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病的目的。不同的手法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补法和烧山火就是通过手法兴奋局部交感神经,增强生物电产生补和热感的效果。泻法和透天凉就是通过手法兴奋局部副交感神经,降低生物电,产生泻和凉感的效果。例如:有人认为胃运动时,可使慢电位波幅增高;当胃运动抑制时,慢电位波幅降低。其中,针刺泻法组的体表胃电波却以降低为主。从而表明针刺提插补泻可引起胃运动功能的不同效应。 针灸产生生物电的调衡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低下和过于亢进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还可以抑制过敏反应,民间流行的疤痕灸长强穴,可以治反复发作的荨麻疹。传统的割治疗法,也是这个原理:如常见的小儿挑疳积。就是于脾胃在掌的投射点处割除一点脂肪组织,造成伤口处电位持续上升,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与此类似的还有埋线,穴位贴药等。” 通过在符老师这里学的一段时期以来我发现比如:“肚

腹三里留”很经典的中医指导思想,而用浮针治疗肚腹部位病症时符老师从不扎足三里穴,而只是在大腿前或内侧或病痛局部的旁边皮下行针扫散,效果立竿见影并没有循经治疗也没有刺激神经末梢(浮针只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行针,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很少有神经末梢)更不需要产生"酸、麻、涨、重"等针感,为什么?

推拿治病的原理是什么?推拿手法复位时的咔哒一声响后真的会把错位的关节恢复原位吗?即是说真能把错位的小关节复位,为什么有一大部分患者往往一次手法复位只是症状减轻,还要第二次、第三次或更多次手法复位才能使症状完全消失?在这里摘录冯天友冯老师主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一书中一段原文:“郭某某,男性,40岁,工人。患者于1973年6月在一次搬动机器中,不慎失足摔倒臀部着地,当即腰痛,一周后左下肢窜麻痛。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于1975年11月27日来院就诊。查体:腰不能直立而上半身向前倾斜。脊柱明显侧弯,腰椎凸面向左。腰前屈双指尖离地60厘米。直腿抬高试验左30°、右70°。L5棘突左偏,棘间隙上窄下宽放射性压痛(++),棘上韧带钝厚、压痛(+)。X线正位片:骶椎腰化,腰椎向左侧弯,L4、L5、S1后关节裂隙不对称,L5椎体右旋。侧位片:腰屈变直,L5-S1椎间隙变窄且后宽前窄。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施以脊柱旋转复位法治疗,拨正偏歪棘突。当即病人感觉腰腿痛减轻,腰前屈双指尖离地40厘米,直腿抬高试验左60°、右80°。经4次治疗,于1975年12月27日复查,临床治愈。腰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X线片示:脊柱无侧弯,L4、L5、S1小关节裂隙两侧对称,L5-S1椎间隙平直。崔某某,女性,31岁,小学教师。1979年5月9日上课时,突然昏倒,右前额撞在墙上,卧床至第四天,起床时发现头部不自主摇动,直立位明显,平卧位消失;头痛,颈部发硬,左下肢无力,走路不稳。于1979年12月14日来院就诊。查体:直立位头不自主摇动,40次/分左右,平卧位消失。步态蹒跚,不能走直线。颈部向右旋转受限。拇指触诊检查:C5棘突右偏、压痛(+),项韧带钝厚,颈前屈、后伸时C4-C5间有成角活动,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已右侧明显。脑血流图:头向左旋和后仰时基底动脉供血量减少20%-30%。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线反张,C4-C5处中断。电视X光机透视:颈椎后伸、前屈运动中C4在C5椎体上滑动,C5动度很小,前屈时C4-C5椎间隙变化不明显。诊断:颈椎病(混合型)。治疗: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拨正C5棘突,当即摇头症状明显好转,3天后头不自主摇动基本消失,走路时能走直线。5天后上肢颤动消失,能织毛衣。第二次手法治疗后,头痛、头摇动消失,步态正常但上下楼梯欠灵活,临床近愈。脑血流图:头向左旋时基底动脉供血正常。X线侧位片示颈椎生理曲线恢复。电视X光机透视下观察其颈椎在前屈、后伸运动中,各椎体动度一直,椎体间隙亦有相应的宽窄变化。随访半年疗效巩固。”关节复位后是不是症状应该完全消失呀?关节复位不是瞬间的而是一点一点复位吗?关节手法复位不会“复过位”或“不到位”吗?如果一个患者的症状需要连续几天内多次复位症状才能逐步减轻,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手法复位同时听到的咔哒声没有把关节复位,最起码说明关节没有完全复到位,对不对?如果第一次关节已经复位了,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复位时听到的咔哒声还能解释为关节复位吗?第二次、第三次或更多次复位时听到的咔哒声到底来自何方?关节“复过位”或“不到位”也会使症状减轻而不会加重吗?那么我不使关节复位,只在病患处热敷热敷也会减轻,或者我让患者连着热敷患处,可能几天后和手法复位起到一样的效果,为什么?手法复位响声的来源是不是这样的呢:关节囊是一个密闭的囊,它的里面有成千上万个小气泡,在正常情况下小气泡不断的融合最后形成一个大气泡,当手法实施复位的同时由于关节面的挤压在瞬间大泡会被挤压成无数个小泡,就好像气球被挤破一样“砰”的一声,只是关节囊是密闭的,大泡被挤破后不会跑到关节囊外,而是又被挤压成了无数个小泡,继续存在于关节囊内,在一定的时间内它又会形成一个大气泡,存在于关节囊内,就好像你按压你的一个指掌关节一样,当你听到指掌关节咔哒一声响

后,在一定时间内它不会再响,但当间隔一定时间后,比如10分钟、30分钟、或一小时以上,你再按压你的指掌关节,肯定会再听到咔哒的响声,而并不是把错位的关节复位了。正如手法复位,你上午复的位,如果间隔两个小时或下午再做同样的手法,你还会听到同样咔哒的响声一样。

牵引治疗的原理是什么?拿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说,临床大部分医生都认为牵引不论是躺着还是直拉原理都是一样的,无非是拉开椎间隙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一部分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对不对呢?针灸、拔罐、穴位注射等也可起作用,它们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了吗?

针刀治病的原理是什么?针刀医学认为由粘连、挛缩、疤痕、和堵塞四大病理因素形成动态平衡失调是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根本病理病因,用针刀对体内病变组织进行减张、切割、松解、剥离、疏通等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拿腰三横突综合症来说,针刀的原理是腰三横突处的肌肉粘连,只要用针刀把它松开就好了,为什么拔罐、针灸治疗也会起作用,浮针更是立竿见影而没有把肌肉切割开,为什么?

刺络拔罐的原理是什么?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刺络拔罐法更是在拔罐的基础上用刺络的工具包括三棱针、皮肤针、小眉刀、粗毫针、陶瓷片、滚刺筒等刺破皮肤后拔罐,能够疏通经络,使营卫调和,拔出经络中的各种致病的邪气,使气血畅通,筋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得,从而治疗各种疾病。这种原理对不对呢?真的是把邪气拔出来了才起到治病作用的吗?那么按摩病患处也会减轻症状,为什么?

银质针的原理是什么?银质针软组织松解术是软组织疼痛学会主任委员宣蛰人概括软组织损害性压痛点分布规律,即按照人体组织外科解剖而创立的一种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疗法。银质针针刺疗法功效有三种:消除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血供、松解肌肉痉挛。银质针针刺部位是肌筋膜在骨骼上的附着点(区),银质针针体较粗,直径为1。0—1。1mm要比普通针灸部位深且范围大。银质针针刺治疗与软组织松解手术一样,消除了无菌性炎症的病理基础,同时也放松了常规治疗难以治愈的:病变痉挛(或挛缩)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襄、骨膜、脂肪等软组织,在消除无菌性炎症后,彻底切断了炎性刺激、疼痛、肌痉挛之间的恶性循环,改善了局部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损害性无菌性炎症的修复。在这里首先何谓“炎症”?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局部组织的变性、渗出和增生,要有病理切片才能诊断为炎症,无菌性“炎症”的病理切片符合条件吗?银质针针体较粗将粘连的软组织松开后不会再粘连吗?

火针的原理是什么?火针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黏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火针携高温直达病所,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组织被灼至炭化,黏连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流循环状态随之改善。中医认为火针疗法的治病机理在于借

“火”之力刺激穴位或局部,具有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以及以热引热、行气散毒的作用。应用火针后不会使组织更充血和渗出吗?

埋线治疗的原理是什么?穴位埋线疗法是在消毒条件下用针具把羊肠线埋藏于穴位皮下组织肌层,以产生穴位的持久刺激,从而达到对疾病的治疗。那么线埋在皮下会不会没有穴位的刺激作用呢?

蜂疗治病的原理是什么?中医认为人体受蜂蜇后在受蜇部位立即出现肿胀、充血,皮肤温度升高2~6℃,有烧灼感,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皮部,可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驱邪的作用。出现组织细胞渗出水肿和皮温升高就可以作用于人体经络而治病吗?还不如直接让患者用热水袋热敷患处呢!!皮温升高了也不必受那么大的罪,对不对?

穴位注射穴位封闭治病的原理是什么?真的是注射到皮下或肌肉的药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吗?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有时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和局部注射麻药或局部封闭效果一样,而干针治疗和注射治疗效果也没有明显差别。那么有的医生和患者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时候封闭会有长期疗效呢?

手术治病的原理是什么?还拿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说,大部分医生和患者可能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手术是把突出的椎间盘取出来,那么为什么在临床上手术后的患者,还有一大部分症状并未减轻,而X光片或CT显示突出的椎间盘已经手术取出,而且手术非常成功,为什么?手术后三个月后一部分患者确确实实是好了没有了临床症状,而且手术后任何一个患者都会听从医生的医嘱好好在床上躺上三个月,有谁能保证它就是手术治好的而不是躺在床上,躺好的呢?试问有哪一个保守治疗方法可以让患者那么听话躺在床上休息3个月?

再者说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手术患者的伤口都会有大量渗出,伤口缝合后伤口处会留下手术线很长一段时间,这和浮针的基本原理正好相符。以上所有的治疗方法拿一个病来打比方说,比如拿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说可能上面提到的所有方法都能起到或多或少的治疗作用,为什么?以上的治疗原理可都是不一样的啊。(当然手术治疗是最后考虑的。)可能大家有很大一部分医生会考虑到以上的治疗方法可能都有活血、通络、促进血液循环等等作用吧。是不是?

那么浮针只在皮下起到什么作用?还拿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说,它引起的腰和腿的症状,是真正由突出的椎间盘引起的吗?以上的各种治疗方法都可以使突出的椎间盘“回纳”从而减轻症状吗?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以后是不是应该整个被压迫神经分布区域都有症状而不是某些部位呢?如: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以后有些情况下症状只局限于腰、大腿、小腿、或足部,这种说法对不对?坐骨神经为混合神经,若压迫以后是不是应该同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呢?神经被压以后是不是应该只表现为麻木而非疼痛呢?

那么疼痛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用一个简图来示意给大家看:

简单地说,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运动终版处的去极化,使得局部肌肉挛缩,造成局部循环减少,局部组织能量危机,释放生物化学物质,使得运动终版去极化持续不止。这便是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浮针是怎样将这个恶性循环打开并消除的呢?

大家都知道浮针的整个治疗过程都是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国外及符老师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浮针作用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只是产生了生物电,通过生物电(生物电的传导主要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使肌肉处收缩性结节及肌紧张消除,从而打破能量危机学说的恶性循环治疗疾病。以上提到的的各种治疗方法又是怎样将疼痛减除的呢?其实作用机理是一样的。

针灸:近十几年的研究及临床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得气与否与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那么可以说某些情况下不是针感越强效果越好,而且针灸在刺入及行针时产生了生物电,不可否认生物电在这里起到了治疗作用,而经络呢?

推拿:在给患者行手法或复位时通过皮肤与肌肉摩擦也产生了大量的生物电通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传导来治疗病痛,这也说明了咔哒声复位及复位要好几次症状才能减轻或治愈的根本所在。

针刀:在治疗时使皮下及肌肉组织出血、水肿、渗出,这些出血、水肿、渗出在机体活动时除了肌肉及临近组织吸收的一部分外剩余的最终都逐渐跑到了皮下,同一个道理针刀进针、行针手法及跑到皮下的液体产生了生物电起到了很重要的治疗作用。至于被切开的组织最后是变成正常组织还是继续粘连或切开后粘连加重,至今我还没有弄清楚。

刺络拔罐:拔罐并不是把“风”或别的什么邪气拔出来了,而是造成皮下充血,产生生物电起到了治疗作用。刺络后拔罐会使皮下充血更明显,皮下充血渗出量大则吸收时间长,产生的生物电要比单纯拔罐产生的生物电多而持久所以效果更好。

银质针:银质针针体较粗,直径为1。0—1。1mm,其针刺次数及深度,可以使它造成更多的出血及渗出,出血及渗出通过活动慢慢的也会跑到皮下,产生的生物电也起到了很重要的治疗作用。

火针:在针刺时也是使皮下及肌肉组织渗出,渗出的液体随着身体的活动最后也跑到皮下,产生生物电起到治疗作用。

埋线:更是如此,和浮针的留针效果差不多,在皮下持续存在,通过运动时皮下摩擦、呼吸及血管在体内流动时产生的微运动产生持续的生物电,;而起到持续治疗效果。

蜂疗:并不是蜂毒起到了治疗作用,而是人体受蜂蜇后在受蜇部位出现的肿胀、充血产生了生物电起到了治疗作用。

穴位注射穴位封闭:注射的药物并不是起到了主要的治疗作用,而是针在刺入及针在寻找病痛点时产生了生物电,和针刺后注射到肌肉的一大部分液体跑到皮下产生的生物电起到了主要治疗作用,有时效果较好可能是某些药物分子个体较大吸收缓慢,从而使生物电的产生持续时间长。

手术:在这里也不能否认手术患者的伤口产生的大量渗出及伤口缝合后伤口处留下的手术线在皮下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产生了大量的生物电,这就是说生物电在手术后的治疗作用

篇二:浮针疗法操作规程

浮针疗法操作规程

【目的】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适应症】具有明显痛点的肩周炎、腰痛、颈椎病、网球肘等

【用物准备】

特制浮针 消毒棉球 创可贴 消毒敷贴

【操作程序】

操作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 手消毒及针刺部位消毒

第二步 进针 进针时局部皮肤要松紧适度。 进针发力时针尖搁置于皮肤上,不要离开皮肤。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一25°角刺入,用力耍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轻轻提拉,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第三步 运针 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申,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第四步 扫散 扫散动作: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便针尖作

扇形运动。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核心,扫散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左右。

第五步 扫散结束后抽出针芯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3.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相对传统针刺疗法而言,较易感染。浮针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注意消毒。特别是对容易感染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当加倍小心,阿慎防感染。

5.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6.当肢体浮肿时,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疗。例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大量的激素导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

7.对软组织伤痛,如果浮针疗法治疗后只有近期效果,病情反复发作,要考虑免疫系统疾病所致。

8.没有明确痛点的位置性疼痛 (只有关节处于某一位置时,疼痛才显现出来)效果往往不佳。

9.浮针五不治 一不治 全身浮肿 二不治局部红热肿大 三不治 近期使用外治法 如重力推拿拔火罐按摩乳红花油膏药 四不治局部封闭没多久 五不治时有时无摸不清 。

篇三: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第四节针刺方法

本节将介绍进针和运针,进针的方向,留针和出针。

一进针和运针

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

在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紧密配合。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学者这样认为,“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难经?七十八难》),《针经指南?标幽赋》更进一步阐述其义,它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里“徐入”是指进皮后缓慢细致进针)。这几段话虽然都是针对毫针刺法而言,而且与浮针疗法的要求也不一样,这里引用这些话主要是为了强调左右手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见图2-4-1),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见图2-4-2),类似毫针刺法中的挟持进针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35?角左右刺入(见图2-4-3),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

浮针在不在皮下的标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时,针身随即倾倒,若在肌层,不易倾倒;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即可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运针,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松软滑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mm-35mm之间。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及达深度,作扫散动作。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是运针完毕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动作。操作方法是: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见图2-4-4)。

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

1.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

2.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鹜,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3.操作时间尽量长,一般在2-3分钟,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

扫散动作和推拿手法一样,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简单完成整个过程容易,做好每一个步骤不容易。初学者必须多练习细体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见图2-4-5),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最好把针芯重新放回保护套管,再放置于医疗垃圾筒内。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可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二针刺的方向

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一般来说,如果针刺方向偏离进针点与痛点的连线超过20゜,疗效即大受影响。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成180゜,效果更不理想。

浮针疗法的方向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对浮针疗法的机理阐释清楚很多,而且对几乎所有外治疗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针灸家赤羽幸兵卫氏、、关于皮内针的研究工作可作参考。因为皮内针和浮针疗法都是与皮肤紧密相关的两种疗法,关于皮内针的论述有助于帮助理解。他在皮内

针的远隔治疗的问题上做了这样的临床实验:为避免将实验用针针尖刺深,改用2mm长的环形皮内针,针尖刺入皮内达表皮与真皮之间。结果见到,在同一经脉上用皮内针治疗有效,而且顺向患病部位刺入比逆向患病部位刺入效果更显著。避开经脉的问题不谈,就顺向还是逆向患病部位的问题,赤羽幸兵卫氏的结论与我们在临床上关于浮针疗法的结果一致。赤羽幸兵卫氏是日本针灸史上的大人物,作过很多贡献,但他的这个研究并没有引起针灸研究界和临床学家的重视,希望今后的研究者们不要忽视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的操作方法,而且也是生理学家和病理学家一个有较大前景的课题。

三留针和出针

将针刺入皮下运针后,使针留置于皮下称为留针。它是针刺治疗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留针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镇痛效应。因为,临床上常常发现运针完毕疼痛即减或消失,也就是说,浮针疗法有较好的即刻疗效,但若随即起针,病痛会复作。留针可维持即刻疗效。

临床上,一般来说,如果即时疗效不行,留针后疗效也不会提高。如果即时疗效有,但不是很好,比如说疼痛减轻60%,留针后很少会更好,不会到70%,只能变得略差一些,可以是60%,也可以是50%,或更差。

为什么留针可以维持疗效?这与扫散动作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人体的肌肉、表皮无时不刻不在相对运动,一个外来的软套管也在和这些组织作相对运动,就相当于不断地在作微型扫散动作。

在留针时多用胶布贴敷,把软套管的针座固定于皮肤表面即可(见图2-4-6),为安全起见,进针点处可用消毒干棉球覆盖一薄层后用胶布贴敷。

传统的布胶布粘性较大,价格便宜,但往往容易引起过敏,可改用创口贴或纸胶布,创口贴价格相对高,纸胶布透气又防水,粘贴时间越久越牢固,价格也不高,可多用。现在市场上有防水胶布,使得即使在留针期间也可洗澡冲凉,但密不透气,胶布下的水汽不能释放出去,时间长了并不舒服,因此,各种胶布请选择使用。在有条件的单位,尽量使用纸胶布,或专用胶贴。

传统针灸留针时间有较大的盲目性,甚或如《针灸大成?医统?附辩》云,“或问:有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或饮酒。半晌之间,又将针拈几拈,另呼几呼,仍复登筵以饮,然后起针,果能愈病否乎?”为了消除这种盲目性,我们曾以大鼠实验性胃溃疡为治疗对象,应用正交设计法,以体重、溃疡面积、血浆SOD、LPO为指标,观察比较了针刺时间间隔、留针时间、操作方法、针具大小等四个针刺因素在针刺中的作用,在留针时间方面,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三个留针时间以10分钟为最佳。但这仅仅是关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留针时间所得出的结论,而对于其他疾病留针时间还有待于大量的工作,而目前临床上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时一般留针10-30分钟,但浮针疗法留针时间要长得多。

关于留针时间的临床实践,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详细完整的统计资料,但据初步观察,我们认为可长达24小时,甚至48小时、72小时,这得到了动物实验的支持,实验表明,留针24小时针刺效果较好,而留针48小时后针刺效果更为明显。这些实验数只能作为参考,因为浮针对于大鼠就相当于用一棍子捅人体。我们临床体会,对于慢性疾病,一般留针24小时即可,留48小时或72小时,意义并不显著。因此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我们主张留针时间以一天为宜。当然,这里所说的24小时,并非绝对不能变通,大概在那个时间段即可。 另外,留针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天气情况、病人的反应和病情的性质决定。若气候炎热,易出汗,或病人因为胶布过敏等因素造成针口或局部皮肤瘙痒,时间不宜过长。若气候凉爽,不易出汗,病人没有反映不适感,时间可长一些。至于病情的性质与留针时间长短的关系,一般而言,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的病症,如癌性疼痛,留针时间要长;而病情轻浅,病程较短的病,留针时间可短一些。

治疗时需叮嘱患者:

①留针期间勿打湿针刺局部,防止感染;

②可适当活动,但局部活动范围不要过大,以免胶布松散,影响软套管的固定; ③活动的程度也不能过于强烈,避免汗出太多,影响疗效;

④少数情况下,留置于皮下的软套管移动后触及血管,导致疼痛,可嘱患者自行起针或家人帮助,也可到附近的医疗机构取出;

⑤局部有异常感觉时,不要紧张,大多为胶布过敏所致,医生可改用其他类型的物件固定,如邦迪止血贴等。

在留针达到既定的时间后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拇、食两指拿捏浮针针座,不要捻转提插,慢慢将软管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见图2-4-7)。出针后病人休息片刻即可离开。

出针也可由患者自己或家人完成,如果这样,医生必须告知患者:

①出针是安全的,因为仅仅是一软套管在皮下,几乎是绝对可靠的;

②进针点处的针孔痕迹一般在一两天内消失,不必处理;

③少数情况下,出针时可能出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2-3分钟即可,如果是皮下出血,一般不需处理,严重者24小时后用热敷;

④出针10分钟后即可洗澡冲凉。

四针刺间隔时间、次数和疗程

这里的间隔时间,指的并不是相邻两次针刺之间的时间。和传统针刺方法不同,在浮针疗法中,指从上次起针到下次进针的时间。

从理论上讲,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气候等都应该影响到间隔时间,间隔时间的研究是个复杂的工程,因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取得实验室的数据来说明间隔时间以多少为宜。现在我们只能谈谈我们的临床大略观察和经验体会。

浮针疗法所需要的治疗次数要比传统针灸少很多,但也不是所有的病例都可以一劳永逸。多数病例需要两次以上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间隔时间以一天为最佳,也就是说,如果今天针刺,明天起针,后天即需针刺。如果间隔时间太长,将会影响疗效。就象打一场攻坚战,只有一拨紧接一拨地往上冲,不让敌人有喘息休整的机会,才能胜利。

是不是间隔时间再短一些更好?这个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因为在南方,留针期间的不冲凉已经让人勉为其难,起针当天一定要洗澡冲凉,第二天再行浮针疗法,这样病人容易接受。所以,我们一直把间隔时间定在一天。

针刺次数的多寡取决于病痛的进展情况。一般以病人症状消失为原则,甚至,在症状消失后,依旧可以续针一两次,以巩固疗效。

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发现浮针疗法有耐受性,适应性,不会因为针刺次数多了而疗效下降。因此,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中,一般不讲疗程,只需一鼓作气,连续作战


浮针治疗急性腰扭伤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81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