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翻译

时间:2018-11-09 11:31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古文比较阅读答案

比较阅读

(一)甲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文: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翻译:

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 1

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1、解释词语

仿佛 属 交通 要 妻

子 水益涩 遂缘小溪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B.舍 便舍船 屋舍

俨然

C.去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

道之行也

3.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4.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5.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2.C(2分)

3.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

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4.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5.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基

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陋室铭》练习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

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2

耽:极爱好。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解词

(1)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3

)不营产

业 ()

(4)欢守志弥固(

) 2翻译

(1(2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

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成。

1.(1)出名、著名(2)是身体劳累(3)经营、谋求(4)更2.(2)王欢坚守志向更加

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

尚。

(二)(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

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

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

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

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清涟 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

最恰当的解释是()。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 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5.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6.(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

“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答案:18.①树立 ②清水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19.B(2

分) 20.A(2分) 2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22.B(2分) 23.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

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24.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

可)

4

5

篇二:初三练习二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复习题

一.填空。

(1)本文原是__________中的“序”。《桃花源记》是一篇_________的名作。

它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的美好境界。寄托了________,反映了_______ 的意愿。

(2)《桃花源记》以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_为顺序。

二、文段阅读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解释加点的字:

1、才 2、仿佛 3、豁然开朗

4、属 5、叹惋 6、要

7、俨然:8、交通: 9、妻子:

10、绝境: 11、无论: 12、向

13、遂14、规 15问津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寻 寻向所志 ( )寻病中( )

2、志 处处志之 ( ) 寻向所志(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交通:古义——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四)翻译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下列句子中加黑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大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六)写出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七)理解

1、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

2、第②段中“乃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人与外世隔绝久远,还有哪句也显示了这

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桃源人“不复出”的原因?

4.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

惋”?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7、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

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

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

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1)涩:不通畅。(2)曳:拖,拉。(3)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4)

陇:通“垄”。(5)牧竖:牧童》(6)髹(xiu):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去: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

D、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

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

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5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答:

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答: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

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

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

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

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

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

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齐人也,坐盗/满坐寂然,无敢哗者B.齐人固善盗乎/是可谓善学者矣

C.水土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 公悲之,喟然叹曰/余悲之,且曰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治国之本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译文: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译文:

12.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18分)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

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

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

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

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

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

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

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

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

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

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

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

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

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

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

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

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

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

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

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

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

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

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

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

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

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

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

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

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选自《语文报》,2010.7-8,有删改)

1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3分)

答:

14.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5.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4分)

答:

16.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

的含义。(4分)

答:

17.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

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3分)

答:

篇三:2013年河南省中考试试卷语 文

2013年河南省中考试试卷

语 文

一、积累与运用 (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载体/载重 模范/模式 泥土/拘泥 反省/省亲 ........

B.扁舟/偏旁 惆怅/绸缪 嘹亮/潦倒 奴婢/裨益 ........

C.勉强/强迫 曲径/曲解 处理/处境 车轴/压轴 ........

D.缅怀/腼腆 任务/烹饪 顷刻/倾诉 维护/帷幕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眷顾 雄纠纠 魂牵梦萦 笑容可掬

B.缄默 催化剂 赏心悦目 集思广议

C.荟萃 文绉绉 金碧辉煌 博采众长

D.肯求 检字法 力挽狂澜 目不暇接

3.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3分)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中则正,满则覆”,____,____。____,____。方方正正的一个房子,故意缺少一角,留出一点缺憾,意思就是不能过满,过满就走向反面了。

①它的审美趣味在于“整”和“缺”

②这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⑧中国建筑不过分追求完美

④同样也反映在建筑上

4.古诗文默写。(共8分)

(1)报君黄金台上意,。(李贺《雁门太守行》)

(2),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写山中早晚不同景色的句子是:“ ,。”

(4)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静下心来,耐住寂寞,此第一境也;“ ,”(陶渊明《饮酒》),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也;“ ,”(杜甫《望岳》),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境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也。

5.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从下面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写出主人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 慧获胜的。

①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 ②三打祝家庄

(2)《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具 体情节简述理由。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9分)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右图)

材料二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

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1)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4分)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2分)

(3)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l题。(共16分)

放 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l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

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⑩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⑩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作者:龙应台。有删改)

7.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矛盾?(2分)

8.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塾?(2分)

9.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4分)

10.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4分)

11.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 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共12分)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

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12.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3分)

1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14.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翻译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795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