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牙周病ppt

时间:2018-11-09 11:27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牙周病学

第一章 绪论

1.了解牙周病学在口腔医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牙周病学在医学和自然科学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之有紧密联系,口腔医生要运用多学科手段来维护牙周组织和口腔的健康;

2.简要介绍了我国牙周病学发展的简史。

内容概要

1.牙周病学的研究内容:

⑴主要是研究牙周组织的结构、生理和病理变化。

⑵研究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2.牙周病学研究内容所针对的疾病:

⑴牙龈病:指发生在牙龈组织的疾病。

⑵牙周炎:是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四种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性、破坏性疾病。

3.牙周病在口腔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⑴牙周病是口腔两大类主要疾病之一,是不分地域、民族和年龄,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较高的疾病。

⑵口腔临床医学中很多疾病的治疗工作与牙周组织密切相关。

⑶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研究资料表明,牙周病与全身健康和疾病有着双向的密切关系,学者们提出了牙周病医学的概念,把对牙周病的研究和治疗推进了一大步。

4.古代文明对牙周病的认识:

⑴古印度、古中国、古埃及、古希腊文明中关于牙周病的记载颇丰富。

⑵但直到 18世纪,被誉为牙科之父的法国牙医Pierre Fauchard出版了“外科牙医学(The Surgeon Dentist)”(1728)才奠定了牙科作为一门临床学科的基础。该书有专门章节描述用各种器械刮除牙石的步骤以及保护牙齿和牙龈的方法,包括洁治术、牙龈切除术、牙周敷料及预防方法等。

5.现代牙周病学的发展:

⑴现代牙周病学的建立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⑵19世纪,由于显微镜的问世、一般医学及病理学等的发展,对牙周病的组织病理学有了准确的了解。

⑶20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形成了两个牙周病学的发展中心—维也纳和柏林。

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实验病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⑸1947年,美国牙周学会正式承认牙周病学是牙医学中的一个专门,西方国家大都建立了牙周病学会,学术活动非常活跃。

⑹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厌氧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超微结构等研究手段的发展,使牙周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程进展、治疗原则及方法、促进组织再生、诊断及预防等全方位地发生观念性的改变。

⑺回顾口腔医学和牙周病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它们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乃至生命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6.我国牙周病学的教学和临床也大致经历过下列几个心衰起落过程:

⑴活跃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

⑵1966年十年动乱导致倒退、滞后。

⑶复苏重建、迅速发展阶段。

第二章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提要】

本章介绍了牙周组织的正常组织学及生理学,侧重介绍牙周组织的临床解剖学标志和生理学特点,并增加了前牙美学区的牙周临床美学特点。这些解剖学标志和特点,对临床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牙龈

一、正常牙龈的临床解剖

牙龈(gingiva)分为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三部分。

(一) 游离龈

游离龈(free gingiva)又称边缘龈(marginal gingiva),呈领圈状包绕牙颈部,宽约1mm。正常呈粉红色,菲薄而紧贴牙面。临床健康的牙龈龈沟的组织学深度平均为1.8mm。正常深度不超过3mm。

(二)附着龈

1.附着龈(attached gingival)与游离龈相连续,均为角化上皮,将附着龈与游离龈合称角化龈(keratinized gingiva)。两者分界在牙龈表面显示为微向牙面凹陷的凹痕(游离龈凹痕,free gingival groove)。

2.附着龈缺乏黏膜下层,呈粉红色、坚韧、不能移动。

3.40%的成人附着龈表面有橘皮样的点状凹陷,称为点彩(stippling)。点彩是功能强化或功能适应性改变的表现,它是健康牙龈的特征。

4.附着龈的根方为牙槽黏膜,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称膜龈联合(mucogingival junction)。膜龈联合的位置在人的一生中基本是恒定的。牙槽黏膜的上皮无角化,上皮薄,无钉突,其下方的结缔组织较为疏松,且血管丰富,因而牙槽黏膜颜色深红,移动度大。

5.附着龈的宽度是指从膜龈联合至正常龈沟底的距离。正常附着龈的宽度因人、因牙位而异,范围为1-9mm。前牙唇侧最宽(上颌3.5-4.5mm,下颌3.3-3.9),后牙区较窄。第一前磨牙的附着龈最窄(1.8-1.9mm)

(三)龈乳头

龈乳头(gingival papilla),亦称牙间乳头(interdental papilla),呈锥形充满于相邻两牙接触区根方的楔状隙(embrasure)中。其侧缘和顶缘由相邻牙的游离龈延续而成,中央部分为龈谷,由附着龈构成。每个牙的颊、舌侧龈乳头在邻面的接触区下方汇合处略凹下,称为龈谷(gingival col)。该处上皮无角化、无钉突,对局部刺激物的顶抗力较低,牙周病易始发于此。

二、正常牙龈的组织学

(一)牙龈上皮的结构与代谢特征

按照形态和功能划分为,牙龈上皮分为3个区:口腔上皮、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

1.口腔上皮(oral epithelium)

覆盖于游离龈的顶端到外表面以及附着龈的表面,为角化或不全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其中以不全角化上皮多见。

2.沟内上皮(sulcular epithelium)

亦称为龈沟上皮,为牙龈沟的衬里上皮。沟内上皮从结合上皮的冠方伸延到游离龈的顶部,为薄的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沟内上皮有上皮钉突,但缺乏颗粒层和角化层,且常有许多细胞呈水样变性。

3.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

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为结合上皮。当牙完全萌出后,结合上皮应附着于釉牙骨质界处,它的冠端构成龈沟底。该上皮是靠基底板和半桥粒与釉质相附着。这种有机

的附着结构亦称为上皮性附着(epithelial attachment)。结合上皮是人体唯一附着于无血管、无淋巴、表面不脱落的硬组织上的上皮组织。结合上皮的冠根方向长度约为0.25-1.35mm。

光镜下,结合上皮由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构成;无角化层,也无上皮钉突。

电镜下,结合上皮的细胞较口腔上皮细胞大,细胞间隙也较大,桥粒数目较少,细胞之间的联系较松弛。

4.结合上皮的位置与牙的萌出

人的一生中,牙不断地有主动和被动萌出,结合上皮的位置可以位于牙冠、釉牙骨质界或牙根上。这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牙萌出的阶段和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当牙初萌时,结合上皮附着于牙冠;牙完全萌出后,结合上皮的位置应在釉牙骨质界处。当牙龈发生退缩使牙根暴露或有牙周附着丧失时,结合上皮则位于牙根。

5.生物学宽度

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BW)指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约2mm的恒定距离。它包括结合上皮(宽约0.97mm)及结合上皮的根方和牙槽嵴顶之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宽约

1. 07mm)。如牙槽骨的沉积与牙的主动萌出相伴随。当牙主动萌出或用人工牵引使牙继续萌出时,牙槽嵴顶随之增高;当将牙压入牙槽窝时,牙槽嵴亦随之发生吸收;其结果是结合上皮附着水平与牙槽嵴的关系不变。

6.龈牙结合部

龈牙结合部( dento-gingival junction)是指牙龈组织藉结合上皮与牙面连接,良好地封闭了软硬组织交界。将结合上皮和牙龈纤维视为一个功能单位,称之为龈牙单位( dentogingival unit)。

(二)牙龈上皮的更新与分化

口腔上皮的更新时间分别为:牙龈上皮10-12天;腭、舌和颊部为5-6天;结合上皮为1-6天。更新的时间也其厚度有关。

(三)牙龈的结缔组织

牙龈组织是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没有黏膜下层。其结缔组织称为固有层,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乳头层邻接上皮,是位于上皮钉突之间的乳头突起;网状层与牙槽骨骨膜相邻。

1.牙龈的胶原纤维

⑴龈牙纤维(dentogingi fibers,DGF)

起自结合上皮根方的牙骨质,向游离龈的颊、舌和邻面方向呈扇形散开,终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

(2)牙骨膜纤维(dentoperiosteal fibers,DPF)

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在颊舌面,向根方走行,连接并融入牙槽骨骨膜的外侧,或终止于附着龈。

(3)环行纤维(circular fibers,CF)

位于游离龈和牙龈乳头的结缔组织中,呈环状围绕牙颈部。

⑷越隔纤维( transseptal fibers,TF)

此组纤维仅见于牙邻面,起于龈牙纤维的根方牙骨质,呈水平方向越过牙槽间隔,止于邻牙相对应的部位。

2.牙龈结缔组织的细胞成分

在正常牙龈结缔组织中,细胞成分约占总体积的8%。而成纤维细胞约占细胞总体积的65%。该细胞合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以及无定形的细胞基质,如糖蛋白和糖胺多糖。成纤维细胞也参与调节胶原纤维的降解。牙龈结缔组织中的其他细胞有肥大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在临床上表现为健康的牙龈,其纤维结缔组织内也可见少量的炎

症细胞,其中中性粒细胞数量相对较多,近龈沟底部还可见少量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按严格的临床标准去判断一个健康牙龈,则这些炎性细胞不应存在。

3.牙龈结缔组织的基质

结缔组织的基质主要由成纤维细胞产生,肥大细胞也产生一些基质,而有些基质成分直接来源于血液。

结缔组织基质的主要成分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胶状物质。构成基质的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多糖和糖蛋白。其中多糖主要是透明质酸,其次是硫酸软骨素。

第二节 牙周膜

一、牙周膜纤维

牙周膜最重要的成分是胶原构成的主纤维。主纤维的末端埋入牙骨质和牙槽骨的部分称为Sharpey纤维。主纤维主要由Ⅰ型胶原纤维和耐酸水解纤维(oxytalan)组成。

根据牙周膜主纤维的位置和排列方向分为以下5组:

1.牙槽嵴纤维( alveolar crest fibers)

起自结合上皮根方的牙骨质,斜行进入牙槽嵴,其功能是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并对抗侧方力。该组纤维切断后不会明显增加牙的动度。

2.横纤维(horizontal fibers)

该组纤维在牙槽嵴纤维的根方,呈水平方向走行,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中。

3.斜纤维(oblique fibers)

斜纤维是牙周韧带中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一组纤维;起于牙骨质,斜行向冠方进入牙槽嵴。它们可承受咀嚼压力,并将该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传递到牙槽骨上。

4.根尖纤维(apical fibers)

位于根尖区,从牙骨质呈放射状进入牙槽窝底部的骨内。该组纤维具有固定根尖、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和神经的作用。在根未完全形成的牙,无此纤维。

5.根间纤维( interradicular fibers)

此纤维只存在于多根牙各根之间,有防止多根牙向冠方移动的作用。

二、牙周膜的细胞和基质

1.牙周膜的细胞

⑴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又称牙周韧带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 ,PDLC)、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⑵Malassez上皮剩余细胞。

⑶防御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

⑷与神经、血管相关的细胞

2.牙周膜的基质

由水、糖胺多糖和糖蛋白组成,支持牙周膜完成各种功能。

第三节 牙骨质

一、牙骨质结构

1.牙骨质覆盖于牙根表面,硬度与骨相似。其45%-50%为无机盐,50%-55%为有机物和水。

2.牙骨质中有两种结构形式,即无细胞牙骨质和有细胞牙骨质。无细胞牙骨质形成于建牙合之前的牙根发育过程中,紧贴于牙本质表面,自牙颈部到近根尖I/3处分布。其中不含牙骨质细胞,Sharpey纤维构成其大部分结构,对牙起主要的支持作用。有细胞牙骨质形成于牙萌出并建牙合之后,位于无细胞牙骨质的表面,但在根尖部可以全部为有细胞牙骨质,而牙

颈部则常常全部为无细胞牙骨质。

二、釉牙骨质界

1.牙骨质覆盖牙釉质,占60%-65%。

2.牙骨质与牙釉质端端相接,占30%。

3.牙骨质与牙釉质不相连接,牙本质暴露,占5%-10%,容易发生牙本质敏感。

三、牙骨质的吸收和修复

牙骨质在一生中不断形成、增厚。由于局部或系统的原因,或没有明显的原因下,可发生轻微至重度的吸收。

第四节 牙槽骨

1.牙槽骨( alveolar bone)

亦称牙槽突(alveolar process),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容纳牙根的窝称牙槽窝( alveolar socket),牙槽窝的内壁称为固有牙槽骨(alveolar bone

proper),牙槽窝在冠方的游离端称为牙槽骨,两牙之间的牙槽骨部分称为牙槽间隔(interdental septum)。

2.牙槽骨是牙周组织中、也是全身骨骼系统中代谢和改建最活跃的部分。

牙槽骨的改建受局部和全身因素的影响,局部因素如牙功能的需要和改变以及炎症,全身因素可能是性激素、甲状旁腺素、骨钙素等。牙槽骨的改建影响着牙槽骨的高度、外形和密度。主要表现在3个区域:与牙周膜邻接区、颊舌侧骨板的相应骨膜区以及骨髓腔的骨内膜表面。

3.牙和牙槽骨经常承受牙合力。

从牙周膜传导至牙槽骨内侧壁的力,由松质骨承接,继而转移到唇、舌侧的密质骨板,由其支撑。在受到侧方压力时,受压侧牙槽骨发生吸,受牵引侧有骨新生。生理范围内的牙合力使吸收和新生保持平衡,牙槽骨的形态和高度保持相对稳定。

4.在成人,颌骨的骨髓通常为黄骨髓。

然而,灶性的红骨髓偶尔可见于颌骨,并常伴有骨小梁的吸收。红骨髓通常位于上颌骨结节以及上下颌骨的磨牙和前磨牙区域。X线片上呈一透射区。1985年,Branemark将骨质分为4类。I类:颌骨大部分由骨皮质组成;Ⅱ类:颌骨中央为高密度骨松质,周围由厚的皮质骨包绕;Ⅲ类:颌骨中央为具有一定强度的低密度骨松质,周围为薄的骨皮质包绕;Ⅳ类:颌骨中央为低密度骨松质,周围为薄的皮质骨包绕。

第五节 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

1.牙周组织的血液供应

⑴牙龈有双重血供,分别来源于牙槽骨间隔的血管、牙槽骨骨膜表面的血管以及牙周膜的血管。

⑵牙周膜内的血管来源有三方面:①牙槽动脉进入根尖孔之前的分支,通过牙周膜(纵行牙周动脉)抵龈组织;②上、下牙槽动脉的分支进入牙槽骨,再通过Volkmann管及筛状板孔进入牙周膜;③来自牙龈的血管,在牙颈区牙周膜血管分支与邻近的牙龈血管分支吻合成网,最后汇入相应静脉。

2.牙周组织的神经支配

⑴牙龈的神经主要来自三叉神经感觉支,如上、下颌神经的上、下牙槽支。

⑵牙周膜内丰富的神经纤维来自三叉神经,多与血管伴行,其中细的无髓神经纤维为C纤维,其游离末梢与痛觉有关;粗的有髓神经纤维为Aδ纤维,其终末呈螺旋状包围牙周膜纤维或呈有被囊的小结状终末,类似Ruffini终末,免疫电镜显示Ruffini末梢呈生长相关蛋

篇二:牙周笔记

名解: 牙龈:(gingiva)覆盖于牙槽突表面和牙颈部周围的口腔粘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由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组成。 点彩:(stippling)附着龈的表面有橘皮样的点状凹陷。 附着龈宽度:从膜龈联合至正常龈沟底的距离。正常范围为1-9mm。 龈谷:(gingival col)每个牙的颊舌侧龈乳头在邻面的接触区下方汇合处略凹下。 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呈领圈状附着于牙冠或牙根的上皮。 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BW)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 龈牙结合部:(dento-gingival junction)牙龈组织藉?结合上皮与牙面连接,良好的封闭了软硬组织交界处。 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fluid,GCF)通过龈沟内上皮和结合上皮从牙龈结缔组织渗入到龈沟内的液体。 牙石:(dental calculus)是沉积在牙面或修复体上的已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由唾液或龈沟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而成。 颈部釉突:牙釉质在釉牙骨质界的根方异位陈积呈指状突起伸向根分叉处,有的突起还能进入根分叉区内。 骨开裂:(dehiscence)骨剥裸区延伸至牙槽嵴边缘,出现V形的骨质缺损。 骨开窗:(fenestrations)骨剥裸区延伸至牙槽嵴边缘,骨嵴顶尚完整,而根面牙槽骨缺损形成一圆形或椭圆形的小裂孔。 合创伤:(trauma from occlusion)不正常的合接触关系或过大的合力,造成咀嚼系统各部位的病理性损害或适应性变化。

扶壁骨形成:(buttressing bone formation)在创伤性合力作用时,组织修复活动增强,坏死的组织被移除后,在被吸收处相对应的一侧有新的牙槽骨形成,以代偿性的增厚变薄的骨质。 食物嵌塞: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咬合压力楔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 凹坑状吸收:(osseous crater)牙槽间隔的骨瘠顶吸收,其中央与龈谷相应的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 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由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的牙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导致牙齿支持组织的破坏-牙周袋形成和炎症,进行性的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 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当有牙周袋形成时,探针深度超过3mm,而且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的根方。 牙周袋:是病理性加深的龈沟,是牙周炎最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combined periodontal-endodontic lesions)同一个牙并存着牙周病变和牙髓病变,且互相连通。 菌斑控制:(plaque control)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病的必须措施,是牙周病基础治疗的重点。 龈上洁治术:(supragingival scaling)用洁治器械去处龈上牙石,菌斑和色渍,并磨光牙面,以延迟菌斑和牙石再沉积。 龈下刮治术:(subgingival scaling)用比较精细的龈下刮治器刮除位于牙周袋内跟面上的牙石和菌斑。 根面平整术:(root planning)在做龈下刮治时,必须同时刮除牙根表面感染的病变牙骨质,并使部分嵌入牙骨质内的牙石也能得以清除,使刮治后的根面光滑平整。

菌斑生物膜:(dental plaque biofim)口腔中不能被水冲去的细菌性斑块,是由基质包裹的互相黏附,或黏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

填空: 牙龈由游离龈附着龈和龈乳头组成。 临床健康的牙龈龈沟的组织学深度1.8cm。正常探诊深度不超过3mm。 牙龈的胶原纤维:龈牙纤维,牙骨膜纤维,环形纤维,越隔纤维。 牙周膜主纤维术:牙槽嵴纤维,横纤维,斜纤维,根尖纤维,根间纤维。 牙周膜宽度:0.15-0.38mm。 釉牙骨质界的三种形式:牙骨质覆盖釉质,二者端端相接,二者不相连接。 牙菌斑生物膜形成的三个阶段:获得性薄膜的形成,细菌黏附和共聚,菌斑生物膜成熟。 牙周病的致病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坦氏菌(Tf)。 牙周组织的防御机制:上皮屏障,吞噬细胞,龈沟液,唾液。 唾液的作用:润滑,缓冲,清洁,抗微生物,凝集,薄膜形成,消化。 牙周炎的始动因子:龈下微生物。 牙周炎的主要表现:牙周软硬组织的破坏和改建。 牙周组织发生炎症和破坏的始动因子:牙菌斑生物膜。 牙石形成的三个步骤:获得性薄膜形成,菌斑成熟和矿物化。 牙石的矿化因素:矿化的核心,矿化物沉积。 根分叉病变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附着丧失的量和釉牙骨质界到分叉口的距离,即根柱的长度。

牙龈炎症的最初表现:龈沟液量的增多和龈沟探诊出血。 牙槽骨破坏的形式:水平型吸收,垂直型吸收。 牙龈瘤的分型:纤维型,肉芽肿型,血管型。

问答: 牙周微生物在牙周病发病中的直接作用:1牙周定植,存活和繁殖,2入侵宿主组织,3抑制或逃避宿主防御功能,4损害宿主牙周组织。 牙周病的主要症状:1牙龈的炎症和出血,2牙周袋的形成,3牙槽骨的破坏,4牙松动和移位。 牙周袋的临表与组织病理学改变:临表:1牙龈呈暗红色,2牙龈质地松软,3牙龈表面光亮,点彩消失,4有时龈色粉红,且致密,5探诊后出血及有时疼痛,6有时袋内溢脓。组织病理学:1局部血循环阻滞,2结缔组织和血管周围的胶原破坏,3牙龈表面上皮萎缩组织水肿,4袋的外侧壁纤维性修复,5上皮下方毛细血管增生,充血,6袋内壁有化脓性炎症。 牙周袋的类型:龈袋,骨上袋,骨下袋。也可以分为:单面袋,复合袋,复杂袋。骨上袋:(supragingivalpocket)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牙槽嵴水平吸收,高度明显降低,骨上袋形成。骨下袋:(intrabonypocket)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下方,牙槽嵴垂直吸收,牙周袋处于牙根面与牙槽骨之间。

牙松动的原因:牙槽嵴吸收,合创伤,牙周膜的急性炎症,牙周翻瓣手术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 牙龈炎症状况:牙龈是否有炎症,可通过观察牙龈色、形、质的变化和探诊后是否出血来初步诊断。正常牙龈呈粉红色,边缘菲薄,精贴牙颈部,牙龈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用探诊探测银钩时不会出血。若牙龈发炎,龈色变暗红或鲜红色,

质地松软而失去弹性,牙龈肿胀,边缘敦厚,甚者肥大增生,促使菌斑堆积,更加重了龈炎。当做探诊检查时,牙龈容易出血。应用指数计分法可以比较准确而客观地判断牙龈炎症的程度,临床上可作观察疗效和科学研究的指标。⑴牙龈指数(GI)(牙龈病变的程度)0-正常牙龈;1-牙龈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2-牙龈轻度水肿,探诊出血;3-牙龈自发性出血或溃疡;(2)出血指数(BI)0=牙龈健康,无炎症及出血;1=牙龈颜色有炎症性改变,探诊不出血;2=探诊后有点状出血;3=探诊出血沿牙龈缘扩散;4=出血流满并溢出银沟;5=自动出血。(3)龈沟出血指数(SBI):0=牙龈健康,无炎症及出血;1=探诊出血,龈乳头和边缘龈无水肿及颜色改变;2=探诊出血,龈乳头和边缘龈有颜色改变,无水肿;3=探诊出血,龈乳头和边缘龈有颜色改变,轻度水肿;4=探诊出血,龈乳头和边缘龈有颜色改变,明显水肿;5=探诊出血,有自发出血和颜色改变及水肿;

(4)探诊出血(BOP):钝头探针置于龈下1毫米,沿龈缘滑动;钝头探针轻探袋底,取出后观察10-15秒。 慢性龈炎:临表:1.牙龈色深红暗红鲜红;龈缘变厚不紧贴龈乳头圆钝点彩消失;质松软脆弱缺乏弹性。2.龈沟深度可加深大于3mm,形成假性牙周袋,附着位置不变。3.探诊出血牙龈炎症有无的重要客观指标。4.龈沟液增多。5.自觉症状刷牙咬物出血,痒、胀、不适、口臭。诊断:1.龈缘处牙面有菌斑,疾病主要限于龈缘和龈乳头;2.牙龈色泽、形状、质地的改变,刺激后出血;*3.无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4.龈沟液量增加;5.菌斑控制及其他刺激因素去除后病损可逆。诊断鉴别:1.早期牙周炎:有无附着丧失和牙槽骨的吸收。2.血液病引起的牙龈出血:有关血液学检查。3.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龈乳头和龈缘的坏死,疼痛症状明显。4.HIV相关性龈炎:游离龈缘呈明显的火红色线状充血带,称作牙龈线

篇三:牙周病

2015口腔考研:牙周病学重要笔记

时间:2014-08-26 06:40:10 作者:研大考研 来源:研大口腔考研

1.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人标准;P4

2.牙龈,膜龈联合,生物学宽度,牙龈结合部的概念;附着龈宽度;口腔龈上皮的更新时间。 3牙周膜概念及纤维类型;牙周膜宽度,釉牙骨质界三种形式及所占百分率;牙固连概念;牙周组织增龄性变化《可参照口内》;骨开裂,骨开窗概念;看看1999年牙周病学分类 P22;牙周病占拔牙总数百分之44,;牙周病的危险因素P28;WHO使用社区牙周指数CPI评估牙周病流行情况;

4 牙菌斑生物膜概念P36,及它的形成三个阶段;12h牙菌斑可被着色;牙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病始动因子的证据P39;菌斑分类及优势菌和它的致病性。

5 白细胞毒素是伴放线放线杆菌所产生;三个证据充分的致病菌:Aa Pg Tf,记住中文P53;伴放线放线杆菌的常见血清型以C为主,它的三个致病作用;妊娠期龈炎,坏死性龈炎,慢性牙周炎及局限性侵袭性牙周炎的致病菌;口腔坏疽的致病菌是具核梭杆菌。

6 龈沟液定义及作用;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牙石概念,分类,及它的矿化成分来源;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百分之20以后可进一步造成牙周组织损伤;颌创伤概念及分类;原发性颌创伤由于

咬合力异常引起,咬合力分为三种,以扭转力对牙周组织损伤最大;继发性颌创伤由于牙周支持力不足引起;颌创伤与牙周组织关系P95的4条;

7 牙周炎发展过程的四个期及各个期的主要浸润细胞,炎症浸润区所占比例;附着丧失概念,炎症时当入侵的白细胞达到结合上皮体积百分之60以上可形成牙周袋;牙周袋类型,前列腺素E2是牙槽骨吸收最有力的刺激因素;牙槽骨吸收机制P109;引起牙槽骨吸收的局部因素:炎症和创伤;牙槽骨破坏形式及他们的概念;牙槽骨量减少百分之30以上才能在X片上看到;凹坑状吸收难以在X片上显示;牙松动的因素P114及它的最主要因素,牙齿的生理性松动0,02mm;

8 牙周组织检查常用器械及特殊器械P118;有菌斑牙面不超过总牙面的百分之20为口腔卫生较好的指标;简化口腔卫生指数包括软垢指数和牙石指数《检查的六个牙齿是?》;牙龈的重金属着色位置;

9 当螺旋体的百分比大于百分之15或螺旋体加能动菌大于百分之20时说明又较重感染,对慢性龈炎预防属于一级预防;青春期龈炎的主要病因;慢性龈炎的患病率;妊娠期龈炎致病菌及临床表现,和妊娠期龈瘤的区别;它的治疗原则P143;白血病牙龈病损临床表现;药物性牙龈增生临床表现及治疗;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急性多发性龈脓肿与牙周脓肿区别P153;慢性牙周炎临床表现,它占牙周炎百分之95;牙龈炎和早期牙周炎的区别。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致病菌及临床特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特点;伴放线放线杆菌对牙周组织破坏的机制P162《微生物 2》;

10 与HIV有关的牙周病损有三种P173;牙周牙髓病变治疗原则;逆行性牙髓炎概念,根分叉病变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牙周脓肿的发病因素P184;牙周牙槽脓肿的区别;牙龈退缩的病因P186;11 牙周炎与全身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牙周病的预后分类;牙周炎预后的依据,有可能出大题;牙周治疗的最终目标P202,牙周炎治疗总体目标P203;牙周炎治疗程序,其中的基础治疗也要记。菌斑控制方法,P209;氯己定的漱口浓度,每天2次,每次10ml,含漱1分钟;结治术概念,龈下洁治术进入,探查,刮治的角度;早接触,颌干扰的选磨原则《记忆时联想下自己的牙齿》;食物嵌塞的颌治疗方法P226;

11 牙周病需要药物治疗原因P232;牙周病药物治疗原则;牙周炎全身,局部药物治疗的优缺点。多西环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牙周手术发展三个阶段P244,牙周手术治疗目的,手术适应证,基本要点;牙龈切除术概念及适应症和非适应症P247;翻瓣术概念及适应症,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牙周手术方法;牙周缝合方法及适用类型,悬吊缝合法和牙间间断缝合是最常用夫人缝合方法;

12 牙周塞治作用及它的成分及作用P258;愈合方式:长结合上皮是最常见的愈合方式,牙周组织再生是理想的愈合方式;切除性骨手术适应症P262《易出选择,尤其是第一点》;GTR的概念,它的膜性材料分类,主要成分,不可吸收膜需要手术后6-8周时将其取出;GTR的适应症,尤其第一点,与切除性骨手术想区别膜龈手术的游离龈移植术后得24周,覆盖牙根面的组织约收缩百分之25;覆盖于骨膜上者可收缩百分之50,在最初的6周内收缩最剧烈;P281

13 牙周病预防的基本原则;牙周支持治疗原因及必要性P283;无牙合患者的菌斑中主要含有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引导性骨再生术,:如软组织瓣能完全覆盖生物膜,可在6-9月后取出,如不能因在6-8周后取出。P303

牙周病学考研笔记总结(一)

时间:2014-03-19 09:33:32 来源:研大口腔考研

牙周组织的应用解剖和生理

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BW)通常将龈沟底与牙槽脊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上方的结缔组织,约为2mm. 修复体最多位于龈沟内0.5mm

龈牙单位:(dentogingval unit)结合上皮对牙的附着因牙龈纤维而得进一步加强,牙龈纤维使游离龈更紧密地贴附于牙面,所以将结合上皮和牙龈纤维视为一个功能单位,称为龈牙单位 牙周膜纤维分类:牙槽嵴纤维,横纤维,斜纤维,根尖纤维,根间纤维。

骨开窗:(fenestration)牙位置特别偏向颊侧或舌侧,该侧的牙槽骨很薄,甚至缺如,使牙根面的一部分直接与骨膜和牙龈结缔组织相连,称为骨开窗 如果呈V形却缺口直达牙槽嵴顶,则称骨开裂(dehiscence)

唾液的作用:润滑,清洁,抗微生物,凝集,薄膜形成,消化等

牙周病的病因学

牙周生态系:(periodontal ecosystem)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与宿主牙周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各种菌斑主要特性:

菌斑接触组织优势菌影响因素致病性

龈上菌斑釉质,龈缘,暴露的牙骨质革兰阳性需氧菌

兼性菌口腔卫生措施

食物机械摩擦

唾液 龋病

龈炎

龈上牙石

附着性龈下菌斑牙周袋内的根面牙骨质革兰阳性兼性菌

厌氧菌龈沟液

龈沟

PD的物理空间 根面龋

牙周炎

龈下牙石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龈沟上皮,结合上皮,袋内上皮革兰阴性厌氧菌能动菌同上牙周炎

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dental calculus):沉积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的钙化或正在钙化的以菌斑为基质的团块 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 致病作用:牙石因增加菌斑积聚及防碍菌斑去除而与牙龈炎和牙周炎明显相关。

临床意义:牙周病治疗必须彻底清除牙石

牙面着色:食物,化学物质,烟草,色源细菌等

食物嵌塞:垂直型食物嵌塞,水平型食物嵌塞

由于嵌塞的机械作用与细菌的定植出现龋、牙龈炎、牙周炎(牙槽骨垂直吸收〕口臭等。 合创伤:原发性合创伤,继发性合创伤 因素: 咬合力异常,牙周支持力不足

单纯合创伤 :牙周膜增宽、牙槽骨吸收及牙齿松,不会导致牙周袋形成及牙龈炎症。 合创伤 + 严重的牙周炎或明显的局部刺激因素加重牙周袋和牙槽骨的吸收

解剖因素:牙位异常和错合畸形,冠根比例失调,骨开裂或骨开窗,开合

不良习惯:磨牙症(bruxism〕合力负担过重 食物嵌塞

单侧咀嚼习惯

不良刷牙习惯

呼吸

吐舌习惯

咬唇习惯

其他不良促进因素(医源性因素):不良修复体,不良局部义齿,不良的正畸治疗

原发性合创伤(primary occlusal trauma):正常的牙周组织 +不正常的合力因素,牙周组织损伤,如早接触或合干扰继发性合创伤(secondary occlusal trauma):牙周组织本身支持力不足 + 正常的咬合力,牙周组织进一步损伤

造成合创伤的因素: 咬合力异常 :与合力大小、方向、频率及持续时间有关 a.咬合力方向(多见于正畸治疗):垂直压力:根尖区骨质可吸收 侧向压力:受压侧骨质可吸收

扭转力:对牙周组织损伤最大 b.咬合力分布不均匀: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接触及合干扰

牙周支持力不足:继发性HE创伤

牙周病的全身易感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吞噬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

三、性激素: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龈炎

四、吸烟: 吸烟是牙周病尤其是重度牙周炎的高危因素。

五、有关的系统病:糖尿病,艾滋病(LGE,NUP),骨质疏松

六:精神压力(stress)

牙周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病理

牙周病的主要症状

? 牙龈的炎症和出血

1,牙龈出血:临床的最初表现,常为患者的主诉症状。

牙龈炎症最初表现:龈沟液量的增多,龈沟探诊出血


牙周病ppt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691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