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韩信

时间:2018-11-09 11:2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性格决定命运的韩信

性格决定命运的韩信

想谈韩信这个人物很久了,却一直没有动笔,因为,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哪,有些畏难的思想。但,读《史记》,谈汉史,这个人物却是绕不过去的。犹豫许久,还是斗胆说上一说。

先说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据说这是韩信的墓志铭。这副对联真是绝妙呀,工整不说,主要是精炼地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已”,指的是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京剧中就有这本戏。还有一个成语,大家也比较熟悉,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败也萧何,指的是最后,是萧何出面将韩信骗出来,被吕后杀掉的。“存亡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是指,韩信早年在故乡未发迹时,混到了吃不上饭,河边上一个漂絮的老妇人看他可怜,将自己带来的饭舍给了韩信吃,韩信对此感激不尽。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后,遍访漂母不得,在当年漂母漂絮的河边沉千金,以报答当日的赐饭之恩。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注:㈠《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是找到了漂母;㈡汉代时的金不是我们今天的黄金,而是指铜。不过,我倒是更愿意相信韩信没有找到漂母的说法,故此处仍采用自己的观点。)吕后,就是汉高祖的皇后。她和萧何联手,骗杀韩信于长乐宫的悬钟室。

我想更多地从性格的方面来分析韩信这个人物,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值得借鉴的人生经验。

韩信性格上的优点有如下的几方面,正是这些优点,使得韩信能够起身于平民,最后取后封侯的功业。

第一点,志愿高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其一,《史记·淮阴侯列传》末尾的“太史公曰”说,“我到淮阴去,淮阴的地方的人对我说,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他的母亲死了,穷得没有钱来办丧葬的事,然而他却各处去寻求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旁边可以安顿得下一万家。我去参观他母亲的坟地,果真像人们所说的。”也就是说,穷困时的他就想到了日后一定会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而光宗耀祖后的表现之一,肯定会大修祖坟的;其二,韩信的胯下之辱。这个故事大家也是熟知的,即一个地痞对韩信说,我看你一天到晚腰里佩着剑,但你骨子里却胆小如鼠!韩信,你要不怕死,用你的剑刺死我;不然的话,从我的裤裆里钻过去!结果,韩信盯着那小子半天,《史记》记载,“于是信孰视之”,低下头慢慢爬了过去。对于此一段,柏杨先生有一个精辟的论段,什么是大英雄,大英雄是先弯一下膝盖,而后向上蹦得更高,这是大英雄!这时的韩信就是如此,他的退让是为了今后更大的成功!如果,别人一踫他,他立马不顾一切的回咬一口,这是什么?易中天教授称之为“螃蟹”。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嘛。

第二点,忠义。其一,对于漂母的报答。这一点在上文中有过叙述,这里就不再多言。其二,对刘邦的忠。在被封为齐王后,与刘邦、项羽实际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时,韩信对楚汉来说,是一块极重的权,他的态度决定了天下的归属,倒向汉,则刘邦胜;倒向楚,则项羽赢;中立,则三足之势成矣!这时,项羽派武涉去劝说韩信,要他自立为王,这样,对项羽而言,最起码不会吃太大的亏,但韩信拒绝了。韩信的谋士蒯通也看到了这一点,也劝说韩信自立为王,因为,理由是韩信的功劳太大了,才能太高了,所谓功高震主,因而

一旦天下无事,就会“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士亡!”为自身安全起见,也应自立为王,而且反复三次劝说,但韩信却都拒绝了。什么理由呢?韩信说,“汉王对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我听古人说过:乘过人家车子的人,要给人家分担患难,穿人家衣服的人,也该给人家分担忧虑,吃人家饭的人,就得为人家卖命,我怎么可以唯私利而图而违背正义呢!”关于这一点,易中天教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讲韩信时,说得很精彩。古代时,共衣是一种非常高的情分的,譬如,《红楼梦》中的宝玉探晴雯,晴雯将内衣脱下来交给宝玉,宝玉立马明白了她的心意,马上穿上了,晴雯说了一句,如此,则死也心甘了!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衣是身体的一部分,给你衣穿,则表示以身相许的意思了。另外,当时的韩信是饿过肚子的,而作为一个诸侯——刘邦,却可以将自己的饭给韩信吃,这是多么大的情份哪!因而,我说,韩信是一个忠义之士!

第三点,才高。可以从以下两件事情一窥其究竟。其一,成功的就职演说。从《史记》上来看,刘邦在拜韩信为大将军时,不但将领不服,就是刘邦自己也心中没底。于是,在就职后,刘邦就考问韩信了,问他有什么计策可心安天下?韩信就问刘邦,请问你自己认为,你与项羽相比,谁能力大?刘邦考虑再三,而后说,我不如也!韩信马上向刘邦祝贺。为什么祝贺呢?因为,他看到了刘邦的诚实。上下级之间最重要的是推心置腹,相互信任,讲实在话,办实在事。而后,韩信就为刘邦仔细分析了他与项羽之间的优与劣。这一就职演说,深深地打动了刘邦,自此,刘邦对韩信的才能深信不疑。这一点堪比三国时诸葛孔明为刘备谋划天下的《隆中对》,只不过后者没有成为现实;而前者却成为了现实。其二,首战告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收复汉中,使得刘邦具备了战略后方,为羸下楚汉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战的意义就在于此,而从军事上来说,则成为了后世军事家纷纷仿效的战争范例,即用表象来迷惑敌方,以掩盖己方的真实的战备意图,一举克敌制胜。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优点,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正因为有了如此的优点,使得韩信在秦末的乱世之中崛起成为一个盖世的大英雄。但韩信功成之日,也正是其向灭亡之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有韩信自己分析的“兔死狗烹”的外在因素,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其内在的因素,也就是性格上的因素。

其一,不学无术。这不是指韩信军事上的不学无术,而指个人修养方面的。还是《淮阴侯列传》末尾的“太史公曰”所说的,“假如韩信学一些道家的谦让之道,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这,不骄傲自己的才能,那他对汉室的功勋,真可以上比周公、召公、姜太公等的对周朝的贡献,子子孙孙,都可以一直享受殊荣,获得祭祀。不朝这个方向努力,而在天下大局已定,才来阴谋叛逆,杀了他的全家,不也真是罪有应得吗?”这一点,中唐的郭子仪绝对做得韩信的老师,可惜的是,郭子仪比韩信晚生了好几百年!但他可以学学春秋时期的范蠡啊,功成之后,携西施而去,乐得做个陶朱公,三次散尽家财,不知所终!遗憾的是,生在尊奉黄老之术的大汉时代的韩信却偏偏没认真地学习黄老之术,却倚功卖功,终致杀身之祸。这一点,在韩信被免去楚王,贬为淮阴侯时,仍可见证。一次,终日不得欢的韩信见到了樊哙,樊哙非常敬重韩信,对落魄的韩信非常客气,韩信却说了一句不知轻重的话,“唉,想不到我竟落得和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这是什么话?樊哙是何等的人,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性命,吕后的妹夫,与这样的人为伍,怎么就丢了你韩信的面子了呢?

其二,倚功卖功,埋下祸根。韩信用兵如神,在楚汉战争中节节取得胜利后,却做了两

件绝对的错事。第一,进攻齐国。本来,齐国已被汉使郦食其(音异基)劝降,结果韩信的谋士,就是后来劝韩信自立的那位蒯通,却劝说韩信,“将军奉诏攻齐,偏巧汉王又派使臣去游说齐王,难道汉王命令你停止进军了吗?怎能不前进呢?况且,郦食其只是一个平常的书生,乘着一辆车,到处去播弄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动了齐国七十多处城池降汉,而将军率领着几万大军,一年多才攻下赵国的五十多城,做了几年的大将,反赶不上一个小小书生的功劳吗?”你看,为了贪功,竟然在人家归降的时候去攻打齐国,而此时,刘邦是多么的希望韩信不要攻齐,率兵南下去攻项羽啊。结果,导致郦食异被烹,齐楚联盟!第二,要挟刘邦,要求做假齐王。当时,楚汉两军对峙,不分胜败,攻下齐国的韩信却按兵不动,并写信要求刘邦封他做假齐王。刘邦看信后拍案而起,沷口大骂,只是在张良和陈平的暗中提醒下才断然改口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才对,干什么要做假王呢?”虽然获得了分封,却落下了要挟主上之嫌,为日后埋下了祸根。

其三,犹豫狐疑,不识大体。第一层意思是指,蒯通三次劝说韩信自立为王,韩信均患得患失,让机会从自己的手中溜走了。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韩信,在政治上却是那样的犹豫狐疑,当断不断。如果韩信自立为王的话,我相信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改写的。但当机会已经丧失殆尽的时候,韩信却真得反了!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一件事情。当初,手握重兵的他没有反,而如今,被软禁京城的韩信却想谋反,最后落得个被夷三族!

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的,“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的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摘自易中天《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

篇二:关于韩信的诗词

关于韩信的诗词

《韩信庙》

——唐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却过淮阴吊韩信庙》

——唐·李绅

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

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

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韩信庙》

——唐·殷尧藩

长空鸟尽将军死,无复中原入马蹄。

身向九泉还属汉,功超诸将合封齐。

荒凉古庙惟松柏,咫尺长陵又鹿麋。

此日深怜萧相国,竟无一语到金闺。

《韩信庙》

——唐·许浑

朝言云梦暮南巡,已为功名少退身。

尽握兵权犹不得,更将心计托何人。

《韩信庙》

——唐·罗隐

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余杯奠蒯通。

《书淮阴侯传》

——唐·罗隐

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

《咏淮阴侯》

——唐

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

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

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斩龙堰濉水,擒豹僭夏阳。

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

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

《题淮阴侯庙》

——唐·韦庄

满把椒浆奠楚祠,碧幢黄钺旧英威。

能扶汉代成王业,忍见唐民陷战机。

云梦去时高鸟尽,淮阴归日故人稀。

如何不借平齐策,空看长星落贼围。

《韩信庙》

唐.殷尧藩

长空鸟尽将军死,无复中原入马蹄。

身向九泉还属汉,功超诸将合封齐。

荒凉古庙惟松柏,咫尺长陵又鹿麋。

此日深怜萧相国,竟无一语到金闺。

晚唐人殷尧藩(780-855),元和进士,曾做过永乐县(今山西芮城县西)令。他的《韩信庙》,

首联说,逐鹿中原,汉胜楚败,汉王朝刚刚建立的第二年(前201年)就导演了“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韩信被“伪缚”于云梦,降为淮阴侯,接着于公元前196年被杀于长乐宫。

颔联说,韩信虽然被冤杀了,但他对汉的忠心是“虽死不易”的,谋反作乱只是强加的罪名;他率军攻下齐国后请求做代齐王以镇齐,并不过分,他功超诸将,是应该封王的。换另一位诗人的话说,就是“以此(大功)封王韩应得,无端削爵汉先欺”(清霍州知州黄复生诗)。

颈联说,韩信的祠墓已荒凉得只剩了松柏树,而冤杀功臣的一代枭雄汉高祖刘邦,他的坟墓长陵早已不复存在,成为麋鹿出没的地方。

尾联说,汉王朝罗织罪名在长乐宫杀害韩信,作为曾推荐韩信立下创汉大功的丞相萧何,竟然不替蒙冤者辩白一句,反而与吕后同谋,把韩信骗入宫中杀害,这多么值得遗憾和痛惜啊。诗人对汉冤杀韩信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同时也对保官卖友的萧何表示了鄙视和谴责。

题孤云绝顶淮阴祠(唐·王仁裕)

题注:《玉堂闲话》云:“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巴州,深溪峭岩。扪萝一上,三日达山顶,复登顶,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淮阴侯祠在焉,昔汉祖不用,韩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仁裕尝佐褒梁帅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留题于祠。”

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

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

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

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韩信》

——宋

韩信寄食常歉然,邂逅漂母能哀怜。当时哙等何由伍,但有淮阴恶少年。

谁道萧曹刀笔吏,从容一语知人意。坛上平明大将旗,举军尽惊王不疑。 捄兵半楚潍半沙,从初龙且闻信怯。鸿沟天下已横分,谈笑重来卷楚氛。

但以怯名终得羽,谁为孔费两将军

《韩信》

——宋

韩生高才跨一世,刘项存亡翻手耳。终然不忍负沛公,颇似从容得天意。 成皋日夜望救兵,取齐自重身已轻。蹑足封王能早寤,岂恨淮阴食千户。

虽知天下有所归,独怜身与哙等齐。蒯通狂说不足撼,陈豨孺子胡能为。

予尝贳酒淮阴市,韩信庙前木十围。千年事与浮云去,想见留侯决是非。

丈夫出身佐明主,用舍行藏可自知。功名邂逅轩天地,万事当观失意时。

《淮阴侯》

——宋·黄庭坚

韩生沈鸷非悍勇,笑出胯下良自重。滕公不斩世未知,萧相自追王始用。

成安书生自圣贤,左仁右圣兵在咽。万人背水亦书意,独驱市井收万全。

功成广武坐东向,人言将军真汉将。兔死狗烹姑置之,此事已足千年垂。

君不见丞相商君用秦国,平生赵良头雪白。

题韩信庙》

——宋

筑坛拜处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己深。

隆准若知同鸟喙,将军应有五湖心。

《韩信》

——宋 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

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

《韩淮阴侯庙》

——明·袁祟焕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

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吊淮阴侯》

——清·周永年

一市人皆笑,三军众尽惊。

始知真国士,元不论群情。

楚汉关轻重,英雄出战争。

何能避菹醢,垂钓足平生?

《淮阴怀古》

——清·曹雪芹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摘自《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过韩侯岭题壁》

——清·袁保恒 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同士与重瞳。

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

《淮阴侯庙》

——清·包彬

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

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的祠堂有副对联,文仅十个字。简练、工整,内含典故。是这么回事: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韩信初在项羽部下从军,但未受到重用,又改投刘邦麾下,仍未得到重用。韩信一气之下,愤然出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好言抚慰,并向刘邦极力保举,拜为大将,屡建奇功,被封为淮阴侯。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反而猜疑韩信,韩信知道后,便与夏阳侯陈豨交通密谋(韩信谋反之事,疑点很多,很有可能是刘邦与吕后为除韩信故意诬陷),被韩信一个门客的兄弟举报。吕后知道后便与萧何商量,引诱韩信到长乐宫中,将他斩首。所以后人说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便是上联“生死一知己”的注脚。

下联指的是:韩信投军之前,家贫食不果腹,差点饿死,幸得一洗衣妇人把他接到家中,食住了十多天,才保住生命。韩信谋反被捕后,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手中,这就是“存亡两妇人”的含义。

寥寥十字,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

《韩信》

—当代.露滴空阶的博客

去项依刘恨路穷,登坛对策眼前空。

片言已颤人君胆,百战犹标上将功。

壁里夺军知走狗,车中辩罪叹良弓。

未能醇酒寻常死,应悔迟迟月下骢。

扶正论曰:世之英雄,有用有藏。当用不用,是为自弃;当藏不藏,是为自暴。自弃无补于世,伯夷、叔齐是也;自暴及祸于身,吴起、韩信是也。

韩信去楚归汉,无改落魄,以致逃亡。及为萧何追还,荐之于汉王。登坛拜将,论天下

事势,如在掌中。史书但云汉王闻其言而喜,而不明言其忧。惜夫,信之不知嫌也!

至出陈仓,下三秦,举魏赵,席卷山东,卒灭强楚,莫不如击鼓应声,合符若契——当此之际,汉王除信之意定矣!世有以韩信拟白起者,愚以为信胜起亦远矣。夫白起挟强秦之威,用夙抚之军,不过破残数国而已;韩信以落魄之身,卒跻高位,用怀妒之将,率非亲之众,起弱汉之势,当霸楚之敌,削斫剔抉,枝本并举,使拔山盖世者走投无路,延颈称羡者威加海内——此其事功难于起者远矣!且起视降者为祸端,尽坑之;信以俘虏为资源,悉用之——此其人才胜于起者又远矣!以此掀天揭地之才,而居坎坷雄主之下,其能善终者亦鲜矣。起既不免,信岂例外?悲夫,信之不知嫌也!

至若修武夺印,不过试臣节而明君威;垓下收军,则是网巨鱼而竭陂泽。当此时势,为信之计,无过醇酒美人,日日醉生梦死,以示永废,或可全其首领于万一。而信犹念解衣推食之恩,恃翻覆天地之功,荒忽自处之道,以系囚之身,犹著兵法,岂非自掘坟墓!痛夫,信之不知嫌也!

予读迁史,至吴起杀妻求将一节,知其不终,以其忍也,忍者必多仇;至韩信杀友求媚一节,知其横死,以其自疑而进退失据也。想信于钟室临刑之际,得无悔当初逃亡之迟呼? 呜呼!世人无贤愚,率多知进不知退。能明祸福之机,进有功,退无咎者,其唯圣人欤?

篇三:关于韩信的故事

关于韩信的故事

“长畏此生不逢时,才堪经维谁得知?

最惧千秋身死后,竟然当年人未识!”

“韩信”,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宿命,一切都是无法变更的过去。在我的记忆里,"能屈能伸”这个词好像就是因为韩信才创造出来的。似乎,"韩信"就代表着我们这个氏族对能屈能伸的最有力的说解: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事实上,在强权面前不做任何的抵抗而采取韩信的办法,双膝跪地从别人的裤档下爬过去,只能说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受到的耻辱,韩信当时他并不知道将来有子牙之谋,管仲之才,出身卑微二十多岁,身材高大,面黄肌瘦,不懂得如何谋生,衣食无着,常常只能厚着脸皮寄在亭长家里蹭饭吃;他曾被厌恶其寄食的亭长夫人毫不留情地推出门外,他曾因饥寒交迫的生涯中经受更多更加残酷的事情。当一位善良的洗衣服的老大娘赐给快被饥饿折磨得几乎要咽气的韩信一碗饭时,已经数日未进食的他却坚定地对老大娘说:‘待我将来取得富贵,一定会用数千两的黄金来报答您今日的德行。’老大娘听完却轻蔑地回答道:‘大丈夫不能靠自身之力以自立,还好为诳语,尚有何脸面存于世间,我是看在你可怜的份上才救你性命,也从来不奢望你这种人能够报答我。’漂母的藐视,并未改变韩信对自己志向的看法,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受到过足够多的更残忍更无情的冷漠的嘲笑,他曾被厌恶其寄食的亭长夫人毫不留情地推出门外,但是,韩信-----就是这样的人,耻辱只会使他变得更加坚强,失败只会让他更加渴望成功,与日益沉默的外表相比,他对理想的热情却与日俱增,少年时的志向依然未变,只是更加坚定执着,对于自己的成功,他从未产生过丝毫怀疑:‘余若得基本,天下庸庸,何足虑也

当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后,韩信带上自己仅有的一把剑,不怀一丝踌躇,渡过淮河,离开家乡,去追寻心中的伟大志向去了。然而无论他对未来怀有多么大的期望,在他最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在默默无闻中甚至是被人轻视中度过的,项梁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项羽本来也不想留他,尽管最终在范增的劝告下给了他个干看门工作的持戟郎的差事,但这仅仅是一个军营中类似小丑的卑贱角色。此时此刻,胸怀天下的青年却不得不低眉吟首做一个最卑微的职务,如同一只肮脏的小狗卷缩在笼子里面,被门前进进出出的人群嬉笑。投军时怀有的巨大期望如同肥皂泡一样被迅速且无情地戮破,变得只剩下一文不值的空气,但是他并没有选择的能力,他只能等待,默默的等待。然而通过漫长的守候,在终于确定无法在这里实现自己的志向后,他选择了投奔刘邦。

刘邦被称作是知人善任,礼贤下士,但是,面黄肌瘦貌不惊人的韩信却没能让刘邦对他产生任何兴趣。韩信终于被任命为一个看守粮仓的小吏,但是这样的低贱官职可怜到连稍微像样的上层官僚都无法见到。不知道他在这种百无聊赖的日子里面苦候了多少天,他----如同潜伏在沙丘里面的猛虎一样,撩拨着自己锋利的爪牙,望眼欲穿急切期盼着猎物的出现,却又不得不强忍饥饿的痛苦继续静静的守候,而他此时已经等候了二十多年了,他的人生已经走过了一大半。 直到有一天,粮仓被盗,韩信晦暗的命运黑暗到了极点,悲哀的被判连坐要被处死,当刀斧手已经砍杀前面几个小吏,正要走程序一样将他剁成两半的时候,不能容忍就这样窝囊死去的韩信,对着监刑的滕公用尽全身力气地大吼道:‘汉王不欲平定天下乎?奈何轻杀壮士!‘壮士’-------自从韩信出生以来,在其他人眼里,韩信的作为从来都与这个名词所描述的形象特质完全没有任何关联。他不够勇敢,因为他曾忍辱偷生,从街头流氓的胯下穿过;他也不够威武,因为他曾作为一个持戟郎,像一个小丑一样站在门前

被人戏弄;缺乏一个普通人应具有的骨气,为了获得一碗饭添饱肚皮。在他人面前屈膝跪地,卑微、下贱、无人理睬,而且还散发着恶臭。但是,韩信却是一个真正坚强的壮士,他怀有一个伟大且不可动摇的理想,他所做的一切的唯一目标,就是实现他的理想------他不想就这样默默无闻的活着。他从来不惧怕死亡,但是他害怕像一个流氓一样如同野狗般倒毙在街头斗殴中;他从不缺乏傲骨,但是他害怕像一个饿汉一样变成河边的无人关心的僵尸,他相信他自己一定会死,但是--------一定要死得轰轰烈烈,让整个天地都为之变色。 滕公震惊了,他似乎在韩信的眼神里面见到了他所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那种对权力和功名狂热的贪婪------如同最饥渴的野兽对食物的期盼一样。他觉得眼前的黄脸的平凡男子似乎有着某种非凡的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那种执念太强烈了。在滕公的推荐下,刘邦勉强任命韩信做了一名普通的军官。就像一头巨大的鲨鱼仅仅吃到了一粒虾米一样,韩信根本无法满足,因为他的胃口太大,大得让人害怕,这只会使他变得更加饥饿而已。这个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偶然,韩信与刘邦的亲信萧何进行了一场幸运的长谈,而后,萧何惊叹韩信的才略,并暗暗下定决心等待在恰当的时候将其推荐给刘邦。但是,韩信却不想再等了,他决定放弃毫无指望却薪水丰厚的低级军官职务,在他眼里,活着是为了他的信念。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如果不能实现这个信念,生命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一天夜里,他逃走了,当消息传到萧何耳朵里后,萧何亲自出发,快马加鞭,终于在一条河边拦住了无法渡河的韩信,夜色下,萧何对韩信发誓保证道:‘必使汉王予汝大将军之职务也’。此刻,对于韩信,数十年的耻辱和痛苦,终于换来了回报,命运没有辜负他的执着。在楚汉相争中,韩信为刘邦灭亡了三秦,魏、代、赵和齐七个敌对的诸侯国,降伏了燕国,并在最后一战中彻底击溃了项羽的军队。他功劳如此之大,以至于汉王不知道用什么来封赏,威望如此之高,以至于汉王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他安心成为自己的臣子。韩信当上了刘邦的大将,比追随汉王多年,身经百战的樊脍和周勃还厉害! 韩信是刘邦夺取天下的第一功臣。‘当你的敌人被你杀死后,就应该把最锋利的宝剑藏起来。’刘邦称帝后,先封韩信为齐王,后来不放心改封其为楚王,接着又不放心使用诈谋将其诱捕,贬为淮阴侯。就这样,韩信在短暂的辉煌后再次跌入了命运的谷底。然而韩信的智谋和才能又深深为刘邦所嫉妒。当项羽的军队被打败后,齐王韩信的军队就被刘邦夺取了。汉十年(19年),陈豨谋反,高祖亲征之,并密令吕后杀韩信,一天夜里,吕后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他死的那一天,山岳变色。不久后,刘邦又设计抓捕了韩信,韩信就说了"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帝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了,我当然也该被烹杀啦。韩信死了,但是他却兑现了他的诺言,赐给漂母千两黄金,报答了一饭之德;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因为他死的时候,如同他年青时所期盼的那样,天下都为之震动。生命之目的已经达到,如同最绚丽的樱花一样,片刻的灿烂必然伴随着永恒的凋谢,但是它的瞬间美丽已永远为赏花者所铭记。短暂的一生过后,是永恒的最伟大的光荣,死已的其所,死复何恨焉?我若朝露降人间,和风樱花随春谢。逐鹿已随英雄志,身死名败又何衰?


韩信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51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