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名师送教心得体会

时间:2018-11-09 11:2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送教下乡培训心得体会

与名师比,我们差在哪儿?

“送教下乡”活动学习心得

——逊河镇中心学校关金萍

新学期开学初,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教师送教下乡”学习活动。本次学习有专家的讲座,名师的现场观摩教学及与教育专家和名师的互动交流。纵观这几节课,名师的课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引领能力及操作教学设备的娴熟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激趣互动、知识拓展及学生素质培育贯穿始终,对我的启发很大。同时,也让我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1、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体现

在三维目标的确立上,应该说我没有问题。和名师比,我觉得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深入的领会,从而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反观名师,是把三维目标进行内化,抓住重点要落实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小的教学目标,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去落实,在知识的传授和生成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达成目标。可以说,名师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是围绕着确立的目标在展开教学的。

2、教学思路的设计和课堂结构的安排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上一步步去落实,各个教师在这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我做的却不能尽如人意,显得层次凌乱,结构松散,教学目标不能得到落实,并且在引导学生时往往会出现老师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名师的课在开课的环节与学生进行对话,意在引起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做既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解除了师生初次见面的陌生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谈话间也是在了解了学生大概的学习情况,为下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分析

知识点要靠教师去讲,但是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手段,是没有固定模式的。那种把关键词句罗列出来,让学生顺着老师的牵引,一句一句地学,一段一段去理解的方法,虽然条理清晰,知识点一目了然,但它最大的弊端是要点是教师给总结、提炼出来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学生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形成

过程中,没有体验知识形成的快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被动的,是教师给个拐棍然后被牵着走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知识的记忆当然不牢固。正因为这样,学生思维始终处于封闭状态,造成学生思维不积极,探究不深入,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的现状。

名师在这方面做的和我们大相径庭,从始至终都没有给出本课的知识点,而是巧妙地把知识点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当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在活动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一堂课下来,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4、教学效果上的分析

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名师的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进步和提高,教师有效地利用40分钟,学生学的轻松。所以,上课不能只看表面,那种表面上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气氛热烈的课,,静下来想想,学生们就像在演一出教师导好的木偶戏,主角是老师,学生是老师手中的木偶,他们不需要去思考,行动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只要跟着做就行了。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能有什么发展呢?

上一节这样的课,教师们都说太累。是啊,我们的教师把精力放在了备教材、备教参、查资料、制课件、“背”教案、“背”导语,演练各个环节,付出的辛苦是平时一节课的数倍,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不断地指挥学生,能不累吗?而成效却是微乎其微的,老师们厌倦是理所当然的。

说实话,每次在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或观看教学视频的时候,我总是对城里孩子的素质羡慕不已,心里都想过:如果这样的孩子放在我手里,我一样会教的很好。但现在想来,恐怕不是这样的。

名师在课堂上风趣机智的语言,亲切祥和的教态,及时捕捉课堂中生成的洞察力以及能将生成内化的应变能力,让我每每想起变心潮荡漾,这将是我今后教学中努力要做到的。

2014年9月5日

篇二:名师送教活动心得

“唐山市名师送教活动”心得体会

——注重过程体验,回归数学本质 魏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学习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魏老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与学生互动,拉近距离,消除陌生感。激趣引入,巧伏集合思想。魏老师用老师和学生一起排队的趣味数学引入集合问题,贴近生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画图的方法,符合低年级形象思维方式。

二、合作交流,体验和建构集合图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只是教怎么做,而重视怎样来的,注重算理体验,告诉学生知识的来龙去脉,让他们建立起画图和集合的方法和概念。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老师用提问的方法把步骤直接告诉学生。比如说学生说出:5+5-1=9(人)4+4+1=9(人)这两种算法,魏老师让学生圈出5和5,4和4,说明算理。在解决跳绳和踢毽子的问题时,让同学们切实体验集合的由来。而不是机械的告诉学生:用两

部分和减去参加两项的是通常的做法。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魏老师为同学们的表达提供了“既??又??”“只??不??”这两个回答问题的关联词,使用了规范的集合术语,既利于表达,又降低了难度。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练习题中,通过出示表格:“请你算一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有几人重复,引导学生整理集合图,动手圈一圈,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再次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和体验韦恩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而且整个过程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环环相扣,扎实有效,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魏老师在课后讲座中提出的“关注数学本质,把握数学教学”正是因为透彻研究新课标,新课标中对这节知识的要求是: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魏老师才用大量时间让学生建立集合概念。如果不告诉学生来龙去脉,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怎么会思考解决问题呢?

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得到体现。老师能够和学生在一起来进行探究,并且能够走进学生,以学生的身份来教学。能够尊重学生,比如:一个学生咳嗽了,叫他回答问题时魏老师帮她拍背。学生不小心触跑了屏,她不但不生气反而笑了,对待学生非常有耐心。

魏老师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本次听课活动收获颇多,我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不断探索。非常感谢这次送教活动!

篇三:王健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通过周日参加“名师送教”活动,王健老师的讲的课让我印象深刻,她讲的是三年级语文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当我知道是这篇课文的时候更加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听听,因为我知道我在讲授这节课的时候有很多不足,通过王健老师的讲解我会更直接的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我也会学会更多。

课堂开始之前王健老师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很巧妙的渗透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快的和学生熟络起来,一下子就吸引的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回想自己也在这方面试过很多种方法,在其中也找到了自己需要吸收的理念,从而更好的打到师生互动的最佳效果。从王健老师的课堂上让我明白语文课其实不单单是语文课,也可以在其中融入音乐、美术等,从多方面来吸引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课文中对修辞方法的理解,王健老师采用的渗透和模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亲身体会,这在我曾经的教学中是没有出现过的,我觉得这个方法值得借鉴

在课文字、词的理解,王健老师通过让学生找近义词、拆词、联系上下文想象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甚至会出现各种图片来让学生理解近义词之间的不同用法,最终再把词语送到句子来让学生真正的

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在生活中的使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字词的记忆和理解无论怎样教学生印象都不深刻,而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明白教授字词有多种方法,只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乐意学,想学并且不会厌学。

听说读写训练是一个长期性的教学工程,不是一时半时就能实现的。必须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训练方式。在训练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要求,训练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各年级训练的要求及其阶段性,要从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出各年级的训练要求,形成层次,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秩序渐进地训练。但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防止“一刀切”,让学生最大潜能的基础上,跳一跳来完成,注重训练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配合,通过有序训练,使学生逐步地达到听的清楚,说的具体,表达的准确。

儿童在听话基础上接受信息的能力有一个分阶段深入理解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这一思维认识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低年级教学就提出要认真听别人讲话。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对中年级,大纲则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边想,了解主要内容”。而对高年级,大纲则要求“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能理解主要意思,并能转述”。

因此,我认为一种大语文的教育观值得探讨,让学生徜徉在母语的意境创设中,教师或父母适时、适地地抓住日常生活中存在“语文味”的言语、文章、书籍,甚至广告牌、指示牌等,让学生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能力。这一切,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因而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是我们运用的既重文本、又超文本,既重课堂、又超课堂的教学策略的一个举措,是我们贯彻课改精神的又一收获。


名师送教心得体会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47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