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古代美好的爱情故事

时间:2018-11-09 11:1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论中国古代婚姻文化

论中国古代婚姻文化

1102087 孙梦娴

婚姻的词语解释为:嫁娶的事。嫁和娶都是对男和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的表述。在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由于人类自身生产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从而形成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和礼俗。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把婚姻当做人际关系的开端。《易·系辞》:“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给中国古代的婚姻爱情观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最早的原始社会中,人类提倡血族婚,也称族内婚,这是原始人类的第一个婚姻形式。即在氏族内排斥父子辈之间的通婚,只允许同辈男女(兄弟姊妹)的婚配关系。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是兄妹,也是夫妻。他们在洪水消退后再造人类的故事就反映出了这种婚姻的特点。

后来出来了继血族婚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姻形式下,本氏族的兄弟姊妹已不能通婚。本氏族的兄弟或姊妹必须在相互通婚的对方氏族的女子或男子中寻找配偶。同样,对方氏族中的兄弟或姊妹则在本氏族中的女子或男子中寻找配偶。这样,父亲是集体父辈,母亲为集体母辈,成为共夫或共妻。男子死后,都要葬在各自出生的氏族墓地,而不能和本氏族的姊妹同墓合葬。所生的子女属于女方氏族,死后与母亲同葬,不能与父亲合葬。华阳县横阵村有妇女与幼儿合葬墓,这正是族外婚在葬俗上的反映。

亚血族的共夫与共妻,使父亲无法知道自己的子女,子女更无从知道自己的生身父亲,只有母亲可以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子女,子女只知道谁是自己的生身母亲,世系只能从母亲来确认,这就是古书中说的“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或“感天而孕”的时代。《华阳国志》记载,云南哀牢山有一个妇人名“沙壹”(可能是“壺”字之误)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孕,生十男,哀牢山下又有一夫一妇产十女,互相婚配,由是始有人民。这也是个“感生”说的神话传说。

紧接着,亚血族婚的配偶范围逐渐缩小,异姓的同辈男女在或长或短的时

期内对偶同居,便成为对偶婚。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婚姻制度的起始。夏开始的封建社会,不仅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同时意味着封建的枷锁开始套住了人的颈项。美好的爱情往往终止于不对等的婚姻。“媵”、“妾”制是周代宗法制度实行的一夫多妻制的变相形式。也可称为嫡、妾制。妻分嫡、妾,其所生子女才有嫡、庶之别。商代帝王实行一夫多妻,从古代资料看,尚无明显的嫡妾区分。如商朝武丁有64妻,她们虽有财产的多寡,势力大小之差,但无名分上下的差异。她们统称为“帚” (妇)。“媵”、“妾”制使贵族男子在娶嫡妻时,还可以得到若干个陪嫁的妾、媵。《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解释:“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

但同时也出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自由美好恋爱。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也直接抒发了对恋人的思念和苦苦追寻。

西周所规定的婚姻成立的条件为六礼的完成,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已毕,只意味着完成了成妻之礼,还须在次日及三月后完成“谒舅姑”与“庙见”之礼,即成妇之礼,庙见后才能正式承认该女子为丈夫宗族的成员。

春秋战国以后媒约婚姻已经正式确立了,《诗经?齐风》中有言:“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而在《左传》中讲的“蒸”、“报”婚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叫作“蒸”;兄、叔死后,弟弟或侄儿可以娶寡嫂或婶母,叫做“报”。“蒸”、“报”原为祭祀名。因实行收继时要祭祀祖先,以期在心灵上得到安慰。超出这种情况的两性关系,称为“通”,或“傍淫”。

“蒸”、“报”婚是符合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婚姻形式,而“通”则被视为“淫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蒸”、“报”婚与“私通”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蒸”、“报”婚仅限于儿子与庶母,侄儿与婶母,弟与寡嫂之间的婚配关系;而“私通”则是超出这个范围的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二是“蒸”、“报”婚一般生育子女,他们享有合法的社会地位,可以做诸侯的世子或嫡夫人;而《左传》中并没有关于“私通”者的子女出生后受到歧视而被抛弃的记载。三是因“蒸”、 “报”婚是当时的合法婚配,它不产生什么直接的恶果;而“私通”则是非法的,有损于丈夫的家庭利益,因此往往造成贵族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冲

突。

而女子在古代,有时候被视为一种财产或者私欲。因此在婚姻上,还有一种抢亲的方式。清代赵翼在 《陔馀丛考·劫婚》解释:“村俗有以婚姻议财不谐而纠众劫女成亲者,谓之抢亲。”抢亲,是旧时婚姻的一种,属掠夺婚,古已有之,有史可查的最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易经·屯卦》载:“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一般发生在旧时的下层乡村社会,清末民国时期四明区山区和姚北海头存在抢亲习俗,大多为下层的贫困家庭男女,成为一种陋习的娶亲形式。

在封建聘娶婚中,聘礼与媒人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聘娶婚是以家长买卖、包办儿女婚姻为特点的婚姻制度,也称“买卖婚”或“包办婚”。在这种婚姻制度下,青年男女缔结婚姻不是出于他们的意愿,而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不是以青年男女互爱为基础,而是视聘财的多寡,门第的高低为转移。

媒人可分为官媒与私媒两种。《周礼·地官·媒氏》说的“掌万民之判”的“媒氏”,与《管子·入国篇》中“凡国都皆有掌媒”,主管“合独”的媒妁都是官媒。至于《战国策·燕策》说的“周地贱媒”的媒人,当属私媒。而由于“周地”实行“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礼记·曲礼》)的礼俗,给媒人提供了说谎骗财的空隙,很多女子为此赔上了一生的幸福甚至于性命。

随着制度的发展,禁忌也随之变多。到了秦朝的中央集权,除了对君对臣的统治,还牵扯到对女子的控制,这种强制和压迫式的婚姻,已与爱情无所关联,反而是一种变相的政治合约。隋唐“贞观之制”“开元之制”以后,社会物质文化奢靡之风开始蔓延,帝王“爱情”走向极端。统治者聪明的制定了种种酷刑,来对付在没有婚姻的护栏之下陷入爱情的女子们。

到了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化人心,男女爱情的禁忌是越发的多了,女子的裹脚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男女授受不亲。程朱理学的诸如“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种种贞操观念,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性”。他在人心理、尊严和自由上都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这也算是禁欲的一个标准了。

直至清朝之后,一些有识之士才开始认真思考这种男女不平等的合理性。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就当时的婚姻制度也做了相关的规

定,提出“凡是婚姻不论财”这才彻底结束了持续了几千年的买办婚姻。女性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这也就提供了婚姻真正是为爱情而结合的可能性。

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指夫妻任何一方对另一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殴、杀等行为,则强制离婚,叫“义绝”。 第二种是夫妻双方都同意离婚的叫做“和离”。 第三种是丈夫强行与妻子离异,叫做“出妻”,也叫“休妻”。“休妻”的条件是七出三不去。其中,七出是解除的具体条件,三不去则是对七出的限制。

七出是: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上恶疾。其中,无子是在妻子五十岁以后才有效;口多言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妒忌是指自己无法生育又不许丈夫纳妾;恶疾是指耳聋、眼瞎、腿残疾等疾病。

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是与更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三是结婚时贫穷,后来富贵的。

从七出和三不去的条件可以看出,婚姻的缔结与解除和夫妻双方的感情没有任何关系,女子也几乎没有权利终止悲剧的婚姻。因为古代婚姻是两家之间的关系,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所以才有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一不能自己做主,二不能在结婚前见面,只听媒人说对方情况。婚姻的决定权在于父母,结婚、离婚都由父母说了算。所以才出现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陆游妻子唐氏的离婚悲剧。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婚姻法的突出特点就是封建的包办强迫婚姻、剥削阶级的一夫多妻制、男尊女卑和夫权统治、父母专制漠视子女利益、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男子专权离婚。这是对人权的粗暴践踏,对人性的极度压抑,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女子完全的受这四种权力的支配。而婚姻法是以封建的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的,又受着封建四权的联合支配,是一种悲剧的结合。

篇二:爱情与古典文学的相互作用

古典文学发展与爱情的相互作用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

高一14班 宋辉

指导老师 屈海生

数千年前,华夏文明将自己扎根于黄土之中,汲取养分。使自己从一棵小榕树成长为一片榕树林,而古典文学无疑是其中衍生出的最为茁壮的分支。这一衍生出的幼苗经过时间洗礼,显现出较母体更为强大的生命力,逐渐自成一派,并开始分生出自己的枝杈。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爱情文学当是其中最为秀美的部分。

爱情作为写作素材参与古典文学作品的构成自然是水到渠成。可由物理学知识可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爱情既然作为必要元素构成古典文学作品,那么古典文学作品对爱情有何作用?

中国历史上以诗歌散文为文学正宗。古代散文以时代划分种类,有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等。散文内容广泛,而对爱情所涉及的并不多。能体现爱情与古代文学之间关系的,当诗歌莫属。

由于条件所限,《诗经》是目前我们研究古代爱情文学较早的文献资料。在我看来《诗经》和《论语》是四书五经中较能让人感到亲近的书了。在《诗经》的三百篇经典诗歌中,爱情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主题。《蒹葭》、《关雎》等能为人熟知的《诗经》中的名篇段落多与爱情有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早已成为青年男女互表心迹的常用的词句了。与此相较,除《采薇》等少数简单易懂的

诗歌外,《诗经》最为普通人所用的应是信誓旦旦一类的成语了吧。试想一下如果像电影剪辑一样把《诗经》中关于爱情的部分悉数删除,那么《诗经》恐怕得从《诗三百》改叫《诗二百》了。除此之外,删去爱情诗歌的《诗经》大概会变得像《易经》一样让人不愿阅读,更遑论传唱吟诵了。爱情诗歌在《诗经》中的存在推进了《诗经》的传播与发展。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让我们看到了在春秋那个遥远的时代所发生的、最初的、最令人心向往之的爱情故事。《蒹葭》、《关雎》甚至于《氓》之中所体现的不止是主人翁的爱情故事,还有那经过不断遏制的情感。这种感情不经修饰的平白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共鸣。而之所以有这一效果,这与《诗经》的本质密不可分。《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多出自十五国风及小雅之中,是口口相传的民歌和知识分子的创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流行歌曲和学院诗歌。听音乐时常常会被音乐所感动,读诗时常常被诗所触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情窦初开的男女会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作为自己的爱情宣言。《诗经》不仅用赋、比、兴的手法来美化诗文,而且运用歌曲的节奏来美化音律,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诗经》中的美好的爱情故事有很多,我最爱的莫过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化,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在秦朝破坏文化典籍后,汉朝君主大力推动了文化建设。乐府的建立和孝廉制度的实行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的力量,这无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汉族居民思想逐渐开放,与此同时青年男女的爱情观也被渗入了胡人开放的思想。这种变化如果想在史书中找到明确答案,难度应该和登珠峰不相上下。可在翻阅《汉乐府》之后,这种变化就体现的十分明显了。还记得琼瑶笔下才貌双全、温婉娴静的夏紫薇吗?记得她对尔康的誓言吗?“山无棱,天地会,乃敢与君绝。”从柔弱的女子口中说出如此气势磅礴的一句,这给人怎样的震撼只有读者自己知道。很多青年人把这一句当作自己对恋人的承诺,殊不知这一句来自《汉乐府》中这句话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原文是这样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首表白爱情忠贞的誓词。作者以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一种不可能的离散。感情挚烈、坦率,风格质朴而又泼辣。格外强烈表爱的誓词,致使千载之下,这位姑娘的神情声口仍能活脱脱地从纸上传达出来。

对比《诗经》中的《蒹葭》与《关雎》,《上邪》已不受严格的格式控制。这看似只是格式上的突破,却未看到在宗法制控制下的汉朝,这种文化变革与五四风雷后的新文化运动相媲美了。这更是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于爱情,《蒹葭》的远远观望而不敢靠近已不是思想的主潮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去追求幸福。具体表现就是在汉代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件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

这个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文学色彩,像是一个文学作品虚构出来般。因为在故事中除了爱情,文学气息太浓厚了。

一别之后 两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

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相思 千系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 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 郎啊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只是封欲唤回丈夫心意的家书就让人如此动容,可见卓文君的才情丝毫不亚于官拜中郎将、以妙笔生花见长的丈夫司马相如。卓文君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坚贞不移使司马相如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与之相比黯淡无光,可这却造就了卓文君千古奇女子的盛名。

西汉覆灭,社会陷入动荡。文学作品创作暂时陷入低谷,文学作品中的反映的爱情故事也渐渐以悲剧为主,《孔雀东南飞》便是其中的代表。

隋唐以来,经济繁荣、科举制发展,社会的文化事业又体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之态,其中以唐诗、宋词、元曲成就最高,素材内容也各有特点。而爱情是其中不变的素材之一。与秦汉相较,唐宋元三朝的诗歌当中爱情故事的种类、数量都大幅提升。我们可以看到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相遇时的羞涩;能听到杨玉环和李隆基七月七日长生殿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起誓;能感受到苏子瞻“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对亡妻的悼念;能看到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弱不禁风。

中国历史上以诗歌散文为文学正宗,认为小说是“史之余”,是纪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因此不大重视。即使如此,仍有大量的小说流传下来。。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典型体现在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拟话本等体裁形式上。各种作品中,爱情小说占很大的一部分,感觉唯美动人,令人久久不能释怀。其中印象最深的有唐传奇《莺莺传》《霍小玉传》;明清拟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香玉》等。

篇三:论《诗经》作品中的爱情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论《诗经》中的爱情作品

姓 名:赵慧芳

学 号:HB0901001001

专 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指导老师:张修龄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

2011年12月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前言………………………………………………………………3

一、《诗经》中的婚恋故事类型………………………………3

(一)恋爱阶段的互相爱慕……………………………………3

(二)婚嫁之日的幸福愉悦……………………………………4

(三)或喜或悲的夫妻生活……………………………………5

二、诗经中的爱情特点…………………………………………5

(一)自由………………………………………………………6

(二)专一………………………………………………………7

三、浅析《诗经》的爱情诗美质………………………………7

(一)健康活泼的情感之美……………………………………8

(二)自主倔强的性格之美……………………………………8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8 结语………………………………………………………………9 注释………………………………………………………………9 参考文献…………………………………………………………9 联系方式…………………………………………………………10

论《诗经》中的爱情作品

09级汉语言文学 赵慧芳

内容摘要:

《诗经》中的爱情作品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追溯文学作品中最古老的爱情,当从《诗经》谈起。《诗经》以《周南·关雎》为首篇,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人们爱情的原型、爱情的特点、爱情的美质都能在《诗经》中一一呈现。

关键词:

《诗经》、爱情诗、自由、专一、美质

引言: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绚丽夺目的瑰宝。《诗经》中的爱情诗则可谓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恋歌。这些恋歌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文坛上争论不休。后世许多优秀诗人推崇备至,视为学习范本,而朱熹等理论家将其视为“淫声”,“淫奔之诗”,大加讨伐。赞颂也好,贬斥也好,历史上的过眼烟云终不能遮掩这些古老恋歌的熠熠光彩。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诗经》中的爱情作品进行浅析。 (1)

一、《诗经》中的婚恋故事类型

恋爱婚姻作为《诗经》的主要内容之一,真可谓异彩纷呈,精彩至极。囊括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无论是尔侬我侬的情意绵绵,还是真情不再的凄凉哀婉;无论是夫妻间的相濡以沫,还是妻子对异乡夫君的无限思念,所有的现代爱情故事都可在《诗经》中找到它最初的模样。下面就以时间为序,对《诗经》中的婚恋故事从恋爱到婚姻的各个阶段进行规整。 (一)恋爱阶段的互相爱慕

这类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古老的年代男女之间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诗经》首篇《周南·关雎》是耳熟能详的作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表达了一位男青年对一位窈窕美丽、贤淑敦厚的采荇女子的热恋和追求,表达了对与她相伴相随的仰慕与渴望。“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当追求失败后夜不能寐,彻夜不眠。对姑娘热烈的爱恋让他变得恍惚,开始产生幻想,得到心爱的女子并与她一起生活是多么的快乐。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热烈的情感在《王风·采葛》中有更为深刻的表达: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个男子由于热烈地思慕令他心仪的女子,若该女子一日不与他相见,对男子而言便如三月、三秋、三岁之未见。从时间的递延上,我们不难看出男子盼望见到女子的急切心情,以及对思慕女子热烈的、刻骨铭心的爱意。相思之苦,缠绵悱恻,如怨如诉。

当纯洁的爱情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自己的感情不被家庭世俗所接受时,则变现出果敢而强烈的抗争精神。如《鄘风·蝃蝀》:“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不从父母之命的女子,其实正是一个反抗礼教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有的女子甚至愿意抛弃为封建礼教所重视的名誉与情郎私奔。如《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毂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一位赶大车的小伙子和一位姑娘相恋,他要求她私奔(大概姑娘家里有人不同意),她却有点犹疑。于是,小伙子指天发誓,一定要和姑娘结合,生不能同床,死也要同穴。爱情的强烈、坚定、至死不渝,大概总可以感动姑娘了。

由此可见,在古老的年代,早有人为了爱情与封建礼教抗争,爱情的高尚与魅力也就在于此。

(二)婚嫁之日的幸福愉悦

当双方的爱情得到对方家长的认可后,男方筹备迎娶,女方准备嫁妆。闲暇之余,女方想到心爱的男子,恨不能立即和他长相厮守,这种急切待嫁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一览无余。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树上的梅子随时光纷纷落地,数量减少,进而引起多情的待嫁姑娘感叹起韶华易逝,年时不再,一个“迨”字将其焦急热切的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又如《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一个在水边徘徊的女子,心念着河对岸的未婚夫,焦急地盼望着他可以在河水尚未结冰之前来迎娶自己。期盼的爱情充满了喜悦,而爱情的等待,却又令人焦躁。

终于等到了迎亲的那天,新娘锦衣华服笑颜如花,新郎风度翩翩气宇轩昂。《齐风·著》从新娘的视角描写了迎娶仪式的隆重与喜庆,以及内心难以抑制的幸福和喜悦。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再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丽。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和相爱的人厮守到老更为幸福的呢?

(三)或喜或悲的夫妻生活

《诗经》中反映婚后夫妻家庭生活的诗歌,根据女子的境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夫妻之间生活美满,相互尊重,琴瑟和鸣。如《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天明未明之际,妻子幸福地伏在枕边,轻唤着丈夫起床,甚至像母亲哄孩子一样捏着他的脸蛋,亲昵地说:乖乖起来干完活,我给你做好吃喝。而那个赖床的丈夫竟也听话地爬起床,摘下弯弓去为他们一天的饮食奔波。临走的时候还不忘送给妻子一句甜蜜的情话,送给她一个小小的杂佩。这段亲昵的对话,这份平凡的礼物,让我觉得那个早晨,这对夫妻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儿。没有大悲大喜故作高贵,只在平平淡淡之中,快乐地制造着小浪漫,而彼此的心就那样轻易地沉醉在饮食男女的爱情里??

但并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是这样温情缱绻,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婚姻的幸福对妇女来说,常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诗经》中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为数不少。幸福而专一的夫妻生活是每个女子都向往的,但不是每个女子都有幸拥有的。如《召南·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诗中弃妇的丈夫也许是陈世美的始祖了。但诗中被丈夫遗弃的妇人并没有以一种怨妇的姿态出现。虽也有怨、有恨,但更多的是自尊、自重。你有了新人,便忘了旧人。但这并不代表我差。我知道终有一天你会后悔的。即使现在你贪心厌旧,终有一天你会为你今日所做的一切痛哭流涕的。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古人有如此高的思想觉悟而拍手叫好吗?

再如《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这是首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

纵观《诗经》中的爱情故事,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无论是婚恋的幸与不幸,都向后人展示了那个古老年代的爱情面目。《诗经》中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向往,对始乱终弃的批判,让后人对于爱情的道德观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诗经》中的爱情特点

《诗经》的爱情诗对于感情的描写是真实自然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用“思无邪”来形容里面的感情真正是恰到好处。 思无邪说的就是纯正,因为纯正,才铸就了《诗经》的爱情核心:自由和专一。

(2)


古代美好的爱情故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42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