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叶圣陶,吕叔湘

时间:2018-11-09 11:1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

03121110

叶圣陶语文创新教育思想初探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 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著作书目:

《隔膜》(短篇小说集)1922,商务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

《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

《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

《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

《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开明

《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

《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

《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

《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

《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

《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

《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

《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

《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

《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

《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

《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

《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 1954,人文

《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陶选集》 1959,人文

《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

《叶圣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叶圣陶序跋集》 1983,三联

《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四川人民

《叶圣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联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1984,少儿

《童话》1985年,新蕾出版社

《叶圣陶童话选》1986,吉林人民

《叶圣陶代表作》1987,黄河文艺

《叶圣陶集》(1-5卷)1988,江苏教育

叶圣陶这位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化大师,其文宗兼师宗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为有识之士所共认。在其生前,茅盾发自内心地喊出“叶圣陶万岁”;在其身后,冰心由衷地称说“叶圣陶先生是一位永垂不朽的教育家”;我们的党与政府也给予崇高的评价,李岚清同志赞颂道:“叶圣陶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风范永存的一代师表”。在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中央号召进一步抓好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重温叶圣陶先生的有关著作,深深体会到,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思想。它是时代的精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指导我们深入进行语文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指针。

叶圣陶的创新教育思想,从其形成的原由来看,首先,叶圣陶个人品格起决定作用;其次,深厚的民族优秀传统的渊源是不可少的前提;同时,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也决定了创新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叶至善先生认为,他父亲一辈子坚持批判传统弊端,不断改革创新,“困循保守,不符合我父亲的性格。”(《父亲的希望》第146页)这是作为儿子对其父亲叶圣陶的最贴切的认识与评价。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家顾黄初先生多次强调,在叶圣陶先生身上体现出的,“一种立足于我们优秀民族传统的创造精神,尤其可贵,尤其值得我们认真整理、总结和学习。”(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第484页)

的确,叶圣陶先生的一生是力主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一生。他说,“执一不二,光知守不知变,不求变,不善变,是极不适宜于做人之道的”。(《叶圣陶集》第11卷第294页,以下,凡引自本书者,只标卷数与页码)他还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创造”,要“日新又日新”。这完全是出于他的丰厚的学养和深刻的体验。作为一个文学家兼教育家的叶圣陶,不仅有着“文学是人学”的理念.更有着“语文教育也是人学”的体会。既然如此,文学和语文教学的共同点在于不能没有创新性,否则,文学就没有生命力,语文教学也就没有生气,受教育者就不可能后来居上,有所发展。特别是,对于教育,他有着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到中师、大学的全程性的实践,更使他有必须改革旧传统、实施创新教

育的真切体验。可以说,从他1922年在《新潮》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诸问题》中提出“国文教授要有成功之望,先要教者将谬误的观念改正”,到1987年给罗店中学的信中向他们提出“顺着改革这条路子走下去,还要不断有所创新”(《父亲的希望》第151页)的殷切期望,创新教育这一思想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生涯和渗透于全部理论之中的。

当然,叶圣陶先生的创新教育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对教育思想、体制、教材、方法等方面,更体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上。说到底,创新教育要落实到“乐育全新一代人”(8 ~461)上面。早在1934年,他就要求受教育者“以教育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11 ~66):1958年他明确提出“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谁都需要有这种精神”(11 ~210);1983年又强调指出,“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11 ~294)。

1923年,叶圣陶在《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开宗明义,把“使学生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作为第一项目的。而且是把原本的“课程纲要”的“自由发表思想”改成“自由发展思想”的。这一字之改,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又反映了叶圣陶对思维训练的发现与重视。而“自由发展思想”,就其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培养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纵观叶圣陶的全部论著,不难看出,重视学生思想(即思维)训练和发展是一贯的。是他继承“学思结合”的优秀传统和兼容杜威“训练思维”的先进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的产物。早年,他在甪直的教育革新和《倪焕之》中艺术概括的“理想教育”,是一种“开源教育”。所谓“开源”,就是开“智力之源”,就是开发创新思维之源。

1919年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提出考察学生作文是否有进步的标准为“思想是否正确与完善,情感是否恳挚而缜密”。1922年明确认为,“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于有把捉不住的苦。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所以从事开浚和裁培,最为切要。”此后,他一直认为,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磨练思想,培养情感”(13 ~22),才算探到了根本。1942年他在《思想──语言──文字》中又说:“文字的依据既是语言,语言和思想又是二而一的东西,所以文字该和语言、思想一贯训练。”特别是50年代以后,他切实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对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了“语言是思想的定型”和“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等的创造性的看法。这为他的“自由发展思想”的教学目的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1984年,他总结似地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想,训练语言”(17 ~406),并提出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举”的原则。现在还有一些教师,仅是孤立地进行语言训练,对于思维训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年来,语文教学质量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不能不说与之有关。其实,离开了思维训练的语言训练是寡效的。语文教学的创新思维训练,包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方面的训练,即智力的训练,其中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推理力、批判力和联想力、想象力等。这是任何创造行为、创造能力、创造发明的基础。就语文教学来说,听、说、读、写的训练必须以思维训练为基础,离开了思维的创造性,要想有听、说、读、写的创造性无异于缘木求鱼。这里有一个足以证明的例子。1978年,在叶圣陶、吕叔湘先生的倡议和指导下,人教社中语室对四川、福建两省作了调查,发现,语文教学质量令人堪忧,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智力一般发展上存在着以下缺陷:观察和理解能力很差,分析和概括能力很差,思维和表达能力很差。因此,呼吁,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应该“把语文之基本训练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起来。”(《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设想》第140页)

在叶圣陶看来,目的及其实现的途径应该是一致的。要在语文教育中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在方法上,就应该摒弃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流弊,特别是“老师讲,学生听”那种一味“灌”和“填”的做法。殊不知,这是越俎代庖,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根本得不到任何思维训练。而任何

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的形成是离不开学生亲自实践的,听是听不来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思维实践的过程中来训练和发展思维。叶圣陶极力反对把学生看作“空瓶子”,主张把学生看成“生活体”,要相信他们有主动学习、消化、吸收的需要和能力。197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说:“教学生。我的想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尽量少说这样看不对那样看才对的话,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

因此,他坚持强调,阅读教学要摒弃“逐字逐句”“教读”的方法,作文教学要避免机械模仿的做法。对于老师来说,首先,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犹如给种子提供土壤、水分、空气、阳光、肥料那样,让它们自己生长、开花、结果。具体地说,就是要采取“启发、诱导、熏陶”的方法,指导和帮助他们自学、自悟。他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倍加赞赏,认为“孔子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再倡导“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25 ~20)。很明显,只有老师“相机诱导”,才能使学生“运其才智”,“开领悟之源”。又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25 ~17)。

这说明,教师之“导”也非易事,必须千方面计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智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终而达到“自求”“自悟”和自己“发现”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那就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多动天君,独立思考,不依赖老师,坚持自学,善于自学。要做到“真知”“真能”,叶圣陶认为必须有具体的方法,那就是自己会“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这样,便能逐渐进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这一境界,就是“不需要教”的境界,也就是学生锻炼与培植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的过程,并达到了应有的水平与程度。其次,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叶圣陶认为,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必须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业负担。其一,“不去宣扬考上大学为唯一出路”。198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说:“女学生自杀,闻之叹息不已。如果大家不肯想得明白些,老是认为考上大学为唯一出路,自杀的事情将年年会有。青年不能怪,要责怪社会、家长、学校。”说得何等痛切!1981年他就告诫学生说:“最好不要注目于高考,而须养成求知好问,多思苦察之良好习惯。”(24 ~455)说得何等恳切!其二,“不要把功课变成学生的债务,学生自然会对功课有兴趣”。

1977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指出:“学校里只知道逼学生,其实是教育不得其法,不知其道的缘故。大家如果不肯下决心改,老师学生都只能是牺牲者。”说得何等深刻!其三,一定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1980年他给一位老师的信中说:“小学中学安排课外作业,往往不甚得当。我有两个重孙女,一个初二,一个中二,我嫌老师之安排太多而不活泼,只顾记诵,不甚注意开发心思。”说得何等中肯!学校应该让他们有自己看书看报的时间,有发展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的自由。尤其要反对要学生死记硬背,当然,“学生心爱某篇文字,自然乐于读熟成诵”是另外一件事。他深刻地指出,死记硬背所得的记闻之学,为真有学问的人所看不起,因为,记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创造,对人类的知识总量并没有增加,质量也没有提高。尤其重要的是,死记硬背徒增学生的负担,戕害学生的智力,其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会使学生越来越笨”。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目的。

对于处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创新教育有着阶段性的特点,那就是基础性、层次性、示范性,重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去掉神秘感与畏难感。尤其是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主要在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即初步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表有新意的看法,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叶圣陶也就是本着这-精神,根据他的教育实践和思考,提出了阅读创新教学模式和写作创新教学模式。

“预习──讨论──练习”是叶圣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较为理想的阅读教学模式,其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既是对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综合,又是他长期实践和思考的结晶。当年,他在四川教育科学馆任教研员的时候.曾用这一模式上过观摩课,获得很大成功。这一模式,贯穿了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创性。

“预习”,叶圣陶认为,就是让学生“独立阅读”,给学生充分感知教材的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用心力”来“尝试”,获得有价值的心理感受。叶圣陶说:在预习阶段,“他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较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有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足以鼓励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14 ~11)所以,叶圣陶认为,预习是阅读训练的最主要的阶段,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所不能或缺的。独立阅读为独立思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培植学生自悟意识和增加独创“基因”的最有效的方法。据有关调查,全国百名青少年科学发明创造获奖者在行为方式上有以下特征:喜欢找问题(占95%);喜欢标新立异(占65%);喜欢独自做功课( 占75%);喜欢选择困难任务(占90%);喜欢发表个人独到之见(占84%);遇问题能独立钻研(占51%)。这充分说明,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对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可惜,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并不很重视作为“独立阅读”的预习环节,或者走过场,或者简单化,既缺乏对叶圣陶所指出的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又没有如叶圣陶所要求的对于预习的应有的指导。

“讨论”,这是叶圣陶阅读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体现他阅读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讨论,是“集体阅读”的重要形式,它具有重要的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它是进一步发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是师生之间思维成果(即所培植起来的自悟意识和独创“基因”)进行网络式的交流的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掀起“思想风暴”的过程。在激烈的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最容易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为此,他要求教师不要自先下结论,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避免盲目信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1950年,叶圣陶在《教学举例》中指出,“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下,这篇文章有没有毛病?从前教国文的老师总爱做文章的辩护律师,永远是?文章好呀,好文章!?咱们现在不必再当这义务律师了。文章有不好处,就说不好。”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尤其可以“让学生练习眼光”,提高识力(14 ~69)。此外,讨论,能最自然地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获得综合训练,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使全班得以“水涨船高·”,尤其可以有效地促进独立阅读的深化。对于如何组织好讨论,的确是一个十分不容易的问题。叶圣陶对讨论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如,教师如何切实引导,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如何提供讨论的要点或提纲;如何明确自己的身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敢想敢问,善想善问;特别是如何在讨论中正确把握教师的“讲”,等等,在拙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中都有具体介绍,限于篇幅,这里不赘述。

在当前,要抓好“讨论”这一环节,我们认为,首要的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于参加讨论;教师要不断地鼓励与诱导,让他们有成功感,乐于参加讨论;要巧作安排,如,坚持讨论题的启发性和层次性,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准备,让学生善于参加讨论。

可见,“讨论”,既是学生由独立阅读转向集体阅读、探索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是在运用思维探索真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积淀起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如果放弃讨论这一环节,便是走“老师讲,学生听”的老路,便是只注意了由教师传授结论,忽视

篇二:叶圣陶二三事

第四单元中华美德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2. 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 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 (zhuó)恳切 (kěn) ....

譬如(pì rú ) 朦胧 (lóng) 累赘( zhuì ) 拖沓 (tà).....

妥帖(tuǒ tiē)诲人不倦 (huì juàn)不耻下问 (chǐ) .....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

2.根据下面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 轻率,不慎重,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草率)

(2)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不耻下问)

(3) 商量斟酌。(商酌)

(4) 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鞠

躬尽瘁)

(5)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流离)

(6)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拖沓)

3.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

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隔膜》,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4.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

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等;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

【交流点拨】两方面:待人宽;律己严。

2. 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二)深层探究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交流点拨】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内心无比悲哀,写此文以示纪念。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体现?

【交流点拨】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

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第4段)送客;(第5段)复信; 律己严:(第6段)写话重风格;(第7段)文风重简洁;(第8段)写作求完美。

四、拓展延伸

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积累下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小组中进行交流。

【交流】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

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五、板书设计

修改文章

送客

复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写话重风格

律己严文风重简洁

写作求完美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张中行先生,一起认识了他笔下的叶圣陶先生。了解到了叶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学习这篇文章,领略叶老的魅力。(复习上节内容导入)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内容品析

品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1)?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

人之师表。’?这句话是对叶老过人品行的高度赞扬。在作者眼中,叶圣陶先生是待人厚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这一品质。例如,吕叔湘先生说,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还有就是叶先生对普通话生疏,但也不耻下问,让?我?给他修润。有人到他家去探望他,告别时,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这都体现了他的待人厚。

(2)?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在文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接了上文叶老为人宽厚的一面,引出下文叶老严于律己的另一方面,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3)?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叶老虽然不在了,但他对写话风格的严格,对文风简洁的要求,对写作的监督执行,以及对这种主张贯彻坚持的苦心,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2.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请找出来并品析。

【交流点拨】

?双层的悲哀?的含义:大处说,中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坚守语文主张的著名语文学家;小处说,?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示例:(1)?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

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通过叶老给?我?回信这件事,?我?明白了十年的浩劫改变了很多人,但叶老始终坚守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黑暗的日子里依旧保持着为人宽厚的一面。

(2)?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在当时文风应简偏繁的现实中,叶老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主张,希望大家做到文风简洁,规范写话等,其实是反对浮夸的文风。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交流点拨】?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 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二)写法探究

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说说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交流点拨】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却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三)体验与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交流点拨】

这是叶老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在文风方面,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也就是不累赘,不写废话。本文就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如:作者在列举叶老的生活小事时就用这种口语化的、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叶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过人品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三、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刚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交流】1.标点符号方面;2.书面语和口语的运用方面;3.用语的简洁准确方面;4.是否顺口悦耳平易恳切;5.用字用词是否准确。

四、板书设计

修改文章 送客复信 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写话重风格文风重简洁 写作求完美

篇三: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一:导入

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

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二:新课教学

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1.了解叶圣陶及作品。

2.理解并掌握生字新词,为赏析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3.略读课文,了解其主要内容,理清全文结构。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人物链接

叶圣陶(1894-1988),本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写作背景

作者与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 譬如( ) 朦胧 ( )累赘( ) 拖沓( ) 妥帖 ( )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 )

鞠躬尽瘁 ( )

颠沛流离 ( )

2:根据下面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轻率,不慎重,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

(2)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

(3)商量斟酌。()

(4)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

(5)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

(6)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

3:略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读完用一句话概述课文内容。

2). 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4:深层探究 合作交流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2).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请找出来并品析。

“双层的悲哀”的含义:大处说,中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坚守语文主张的著名语文学家;小处说,“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体现?

待人宽和律己严两方面品德。

待人宽:(第3段)修改文章;

(第4段)恭送客人;

(第5段)真诚复信;

律己严:

(第6段)写话重风格;

(第7段)文风重简洁;

(第8段)写作求完美。

4)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特别重视“简洁”。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5.)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1)“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句话是对叶老过人品行的高度赞扬。在作者眼中,叶圣陶先生是待人厚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叶圣陶先生的这一品质。例如,吕叔湘先生说,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还有就是叶先生对普通话生疏,但也不耻下问,让“我”给他修润。有人到他家去探望他,告别时,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都体现了他的待人厚。

(2)“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在文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接了上文叶老为人宽厚的一面,引出下文叶老严于律己的另一方面,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3)“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叶老虽然不在了,但他对写话风格的严格,对文风简洁的要求,对写作的监督执行,以及对这种主张贯彻坚持的苦心,一直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三、拓展延伸

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积累下来,并说说它们的意思,小组中进行交流。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四、课堂小结

修改文章 待人宽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写话重风格 鞠躬尽瘁

律己严 文风重简洁

写作求完美


叶圣陶,吕叔湘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33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