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西方时尚史

时间:2018-11-09 11:1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欧洲服装发展史

西方服装发展史——工业革命前的服饰艺术

摘要:服装从遮羞布走向时尚大舞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纵观欧洲历史,服装的发展与其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文化可以说是其社会文化的直观表现。

关键词:服饰 文明 西方

西方服装作为世界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受到了西方文明传播的直接影响。从西方服装发展的轨迹来看,大致经历了两次转折,其一是从古代南方型的宽衣形式想北方型的窄衣形式演进;其二是从农业文明的服装形态向工业文明的服装形态转型1。

中世纪之前的欧洲古代服装: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因此其服装文化也受到这两地的影响。古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海岸,爱琴海事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希腊的城邦国家形式早就了它的民主政治,着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文化艺术多样发展,百家争鸣。希腊艺术主要成就表现在神与人合一的雕塑和神庙建筑,体现了人们对神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人类自己的赞美。希腊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和谐,规律,庄严与肃穆。古希腊人的服装也表现了这种艺术精神,其服装以自然、质朴的风格体现出一种健康、自由、充实的美2。 希腊人的特色服装整体被称作“基同”。根据不同民族的基同与穿着方法差异,又分为多利亚式和爱奥尼亚式。多利亚式用一整块布料构成,其长度往往多于着装者的一倍长度,宽度则是着装者的两臂想两侧平身时左右两手之间的长度。这种服装对折后形成的前后两个衣片,在对接触不用缝合,而只在腋下缝合, 形成自然下垂的垂坠感,女性在走动时,从衣片的开口部位可隐约看见他们身体的1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三篇序言

曲线,产生朦胧之美。爱奥尼亚式基同的上身没有向外大的翻折,只是凭腰带将宽松的长衣随意系扎即可,两肩系结处不止一个别针,而是多少不等,形成自然的袖状。两种基同流行有先有后,后在许多地区并用,一般年轻人喜爱多利亚式,老年人喜爱爱奥尼亚式。

希玛顿:这是一种希腊男女都穿的披身式长外衣。它没有固定的造型,有单衣和夹衣两种。穿着方式多种,大致分全身包裹式,肩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式。

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公元一世纪基督时代初,古希腊进入了希腊化时代。这一时代出现了追求时尚与华丽的风格,人们生活也趋向奢侈和开放。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种服装,一种是迪普罗伊斯,是在希玛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增加了裥褶,在胸部和腰间加上一层有深褶的衣料,出现明显的双层效果。另一种是迪普罗伊丁,衣身增长,用两块方形衣料为前后衣襟,右肩用别针固定,左肩不缝合,下垂至肋下缝合,腰部系腰带。

与希腊相比,罗马是靠武力征服世界的国家,其文化发展较落后,崇尚武力。他们缺乏浪漫气质和想象力。此外,罗马史最有秩序的阶级社会,等级差别强烈,因此服装中也有明显的贵族等级化倾向。

男子的主要服装有托加和丘尼卡。这两种衣物多用羊毛织物,整体外观显得更厚重,着衣后显得威武神气。

女子主要服装有斯托拉、帕拉。这两种服饰为外衣,而此时也出现了女子内衣——胸带和三角裤,这种装束体现出罗马人对服装的务实思想。

中世纪时期服装:中世纪西欧以建立起封建制度,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作为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动摇了罗马帝国的基础,而与王权分庭抗礼。在基督教的统治下,欧洲服装也受到影响。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因此中世纪的服饰大多表现出结构上的封闭性,造型的宽大特征,颜色上也以素色为主。 拜占庭时期服装和其三种异质文化想融合的特殊性想联系的,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送交文化的禁欲精神在服装中得以体现3。拜占庭发达的染织业以及中国丝绸的传入为服饰衣料增添了绚烂多彩的奢华。拜占庭早

期的服装纹饰较多,色彩丰富。到了中后期,服装尖尖变得呆板和保守,衣身紧瘦,裹住全身,裤子成了人体的主要服饰。拜占庭服装以奢华主城,贵族们在服装上使用各种豪华的织物和宝石黄金,而普通劳动阶层的服装样式相当简单,没有任何装饰。

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有达尔玛提卡、帕鲁达门托姆、帕纽姆和罗鲁姆、丘尼克和霍兹。此外,从头部装饰来看,男子一般留短发,女子则继承罗马时期的女子法师,偶热也有扎起来的。皇帝带王冠,平民男女不带帽子,多以头巾代替。女子有一种面纱,称为贝尔。

大约在公元10世纪,另一种艺术风格在西欧各地形成,并且延续到12世纪,这就是罗马式的艺术。罗马式时期主要服装有鲜斯、布里奥。鲜斯是一种罗马式内衣,同时又兼外衣使用。布里奥是一种大喇叭袖,筒形衣裙,领口呈到三角形,有豪华的缘边装饰,臀胯处有带状饰物的衣物。这种服装能凸显处身体曲线美,其在背面开口处扣结的样式是后来欧洲女性紧身胸衣的雏形。

到了12~15世纪,欧洲出现了哥特式艺术。这一时期的服装显得样式复杂,种类繁多。从服装的细节设计、装饰设计、风格设计都反映出这一时期设计者的奇巧别致,独出心裁,体现了哥特式服装瘦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影响,在强化和夸张立体感的同时强调整体的秀场效果。从头上看,这一时期的首服形式多样,男子的尖顶高帽叫做夏普伦,女子则有汉宁和艾斯科菲恩。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帽饰充分体现出女性对头部美的创造力和社会对女性审美的开放性。此外,尖头鞋也是哥特式服装的一种典型。在公元12~14世纪期间,尖头鞋过是直接在袜底缝上皮革的长筒袜都是将邪见处做的尖尖的,原始的尖袜就有15.24厘米之长4。 中世纪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宗教性,它渗透与中世界文明的各个层面,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把服装作为一种时尚,尽管这种时尚带有宗教的烙印,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人们服装观念的一次拓展。

近代前期的服装:这一时期是欧洲变革的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都进行着改革,因此,这一时期的服装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

14世纪一些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展开了反封建和反神学统治的东征,15世

纪后半叶文艺复兴运动扩大到整个欧洲。随着禁欲主义的的衰落,人文主义又复兴了,在服饰上体现为:男子服饰强调上体的宽大魁伟和下体的瘦劲,构成箱形造型;女子服饰强调细腰丰臀,形成倒扣的钟式造型,同时出现了宽大的袒胸低领口。

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主要分意大利风格时期、德意志式风格时期、西班牙风格时期。

意大利式时期特点:内衣部分地从外衣缝隙处露出,与表面华美的织锦布料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美丽的布料。??男装普尔波安:工艺和服装结构三大显著特点:一绗缝,用倒针法;二是前开;三是改变了中世纪袍服的裁剪方式。??分体式女袍:外规似上下相连,腰部有接缝。

德意志式时期特点:切口服装、用裘皮作为衣领或服装缘边的装饰方法??切口服装也叫雇兵步兵风格,原意是用刀、剑等乱砍、劈刺、割伤等,引伸为切口、裂缝、开衩,或开缝于衣服上的装饰。??

西班牙时期特点:追求极端的奇特造型和夸张的表现,缝制技术高超。??皱领的流行:闭口式轮状,敞口式立领,披肩式。紧身胸衣:鲸须胸衣,布纳胸衣。撑裙:吊钟式箍撑裙,环轮形箍撑裙。袖子根据填料不同造型可分为:泡泡袖,羊腿袖,悍妇袖。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对服装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把服装的美世俗化,同时也部分忽略了服装的实用功能,盲目追求其视觉享受。服装的象征价值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巅峰。一个人的服装可以标明其特殊的社会阶层,并决定其在那一阶层中的地位、作用及权利。

巴洛克作为西方艺术史上一种重要的风格,对服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时男子的服装上,奢侈、豪华。虽有女性化装饰但又不失男性的力度和宏丽。进入17世纪,男装开始讲求更多装饰。如1616年绘画作品中,男人穿着艳蓝色的长筒袜,袜跟两侧绣有精美的花纹,他的鞋子做工精巧,鞋面上油玫瑰状饰物,代替了或是遮住了鞋带打成的结5。这一时期的裤子看上去像长短不一的褶裙,上面布满了缎带装饰。此外,假发也普遍流行起来,这更为男装女性化增加了倾向性。 洛可可服饰:洛可可服饰在巴洛克服饰的基础上法杖了纤细轻巧的特点,使服

饰更加向女性化方向发展,而男装中的女性化特征也日益突出。到18世纪中叶,洛可可服饰达到鼎盛,纤细与优美更加洗练,女装更加性感,裙撑又一次出现,胸部坦露,紧身束胸更显凹凸之美,美肩外现,大量花边装饰服装,看起来雍容华贵。男子的背心面前出现精美的刺绣,假发更加精巧,帽变的波浪形曲线充满情趣。服装面料质地轻柔,图案小巧,鲜花、海草、贝壳及C形、S形、漩涡形曲线成为装饰图案的主题,色调淡雅明快6。

??近代前期的服装,跨越了3个世纪,历经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三大艺术风潮,摆脱了中世纪服装的宗教形式,复兴了人性的自然,并进一步发展到艺术的境界。

随着人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文化也迅速变化着。人们的审美观在社会思潮的推动鞋,一步步迈向现代化。工业革命前贵族气派的奢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销声匿迹,服装也将随着社会变化显示出新的功能。

参考文献:《西方服装史第二版(第二版)》要彬 华梅著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冯泽民 刘海清编著

《西洋服装史》李当岐著

篇二:西方服装史答题简版

外国服装史复习题汇总(附参考答案)

1、古埃及人喜用什么材质的服装面料?最喜用哪一种服装色彩?是通过何种方

式将缤纷的色彩代入其服饰之中的?

答:(1)古埃及人喜欢用亚麻的服装面料;

(2)古埃及人的服装最喜用亚麻的本白色;

(3)古埃及人通过首饰、配件装饰手段将缤纷的色彩带入到其服饰之中。

2、古埃及服饰是以怎样的方式体现穿着者的身份和地位的?

答:古埃及各阶层的人都穿麻织物制成的胯裙、卡拉希利斯等服装,体现穿着者

身份地位的方式主要在于:

(1)面料用料的多少,(长短程度,褶裥细密程度)

(2)面料的精美程度(厚薄程度)

(3)装饰配件的象征性涵义

(4)配饰的精美程度

3、古代美索布达米亚地区服饰的特点是什么?

(1)流苏装饰

(2)羊毛面料及毛皮材料

(3)长衫外缠绕以带有流苏边饰的披巾

(4)男子蓄发留胡须,并施以卷烫等装饰,突出男性的阳刚之美

4、古希腊服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服装的悬垂性和服装线条的流畅性

(2)服装的披挂性和缠绕性

(3)服装简洁、单纯(富有内含的单纯)

(4)服装的自由性和变化性

(5)服装的功能性,适合人体的各种动态活动

(6)突出人体的肩部、腰部,四肢暴露,面料虽较为沉重,但藏不住对人体整

体的感觉,故称为“无形之形”的服饰

5、分析古希腊“多立安旗同”与“爱奥尼亚旗同”的异同之处

? 相同点:

(1) 它们都是取自平展的矩形面料,不经过缝合,直接在人体上披挂;

(2) 它们都采用饰别针固定服装前后片的上缘,用腰带对服装进行束扎;

(3) 它们的表面均具布有丰富的垂直型褶裥,线条自然流畅。

? 不同点:

(1) 多立安旗同采用面料的长度比爱奥尼亚旗同多出一个肩部的翻折量;

(2) 多立安旗同采用面料的宽度较之爱奥尼亚旗同窄,肩部左右各用一个

饰别针固定,多余的面料在肩头处自然悬垂;爱奥尼亚旗同采用面料

则比较宽,从颈侧点至手腕处左右各用5-6个饰别针固定服装的前后

片,自然形成衩口装饰的效果,经过腰带的束扎后而形成两个袖子。

6、分析古希腊“希马申”与古罗马“拖嘎”之间的关系及异同之处。

? 渊源关系——古罗马的“托嘎”是在古希腊的“希马申”的基础上,继承、

发展而来。

? 相同点:

(1) 它们都是取自平展的几何形面料,不经过缝合,直接在人体上披挂

缠绕成形的;

(2) 它们都作为外衣穿着,其穿着方式均始于左肩,经缠绕后,布料的末

端在搭至左肩或左手臂。

? 不同点:

(1) 古希腊的“希马申”呈矩形,而古罗马的“托嘎”则呈“半圆形”;

(2) 两者相比较,托嘎的服饰象征意义和标识作用更突出;

(3) 希马申披挂缠绕后形成的衣褶比较悬垂流畅,而“托嘎”的衣褶则更

多地呈现出圆浑曲线的力度感。

7、西方男子“上衣下裤”,女子“连衣裙”的基本形式是在哪个世纪形成的? 答:在欧洲中世纪后期,形成了男子服装“上衣下裤”,女子服装“连衣裙”的

基本形式。

8、中世纪拜占庭服饰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 继承了古罗马宽展而具有悬垂性的服装——长衫

? 显现出东方服饰的魅力——华丽的色彩、图案、织物、饰边、流苏、和首饰 ? 在穿着观念上体现出基督教早期的禁欲主义思想——不分性别,讲究服饰对

身体的遮盖和隐藏

9、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造型是如何在同时期服饰上体现的,举例说明。

(1) 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造型总体呈现出长长的尖角型造型,以及锯齿形造型;

(2) 这样的造型表现在同时期男女服装纤细修长的造型线上:

? 男子上穿短上衣,下穿紧身的胡斯裤,头戴高筒尖帽,脚穿长尖角鞋;

? 女子身穿合身连衣裙,裙摆带有长长的裙拖;头戴高筒尖帽。

(3) 这样的造型还表现在同时期的服饰细节和服饰配件上,如尖顶帽、尖角鞋、

锯齿形袖口等。

10、欧洲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服饰现象,举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加以具体说明。

答: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服饰现象如:衩口装饰、褶皱领(拉

夫领)、女子的紧身胸衣和僵硬的裙撑等等。

? 女子的紧身胸衣——此时出现了束缚女性胸部和腰部的紧身胸衣,有硬

制(金属材料制作)和软制(多层材料衲缝、抽带束勒而成),经紧身胸

衣的束造,女性的胸部被抹平出现平板僵硬的外观,腰部被勒得极其纤

细。

? 女子裙撑——此时出现了人为塑造女子下体服装造型的裙撑。主要有西

班牙式(圆锥形)和法式(轮状填充腰垫,使裙子呈圆拱形)及英式(法

式腰垫上加以圆形的盖,使裙子上部形成圆形扩展的平台)。

? 褶皱领(拉夫领)——此时始创的独立于服装而存在的一种领饰。采用

白色布料或蕾丝材料,经上浆处理,用锥形熨斗制作成连续的8字形褶

裥,围合后呈轮状造型。

11、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用什么进行服饰装饰的时代?

答: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用珠宝装饰的时代。

12、欧洲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男女服装造型上出现了怎样大的区别?这种区别

是以怎样的手段体现的?

欧洲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在造型上出现了男装上宽下窄,女装上窄

下宽的明显区别。这种区别是通过以下手段体现的。

? 男装:(1)在肩部和胸部填充和衬垫大量衬料;

(2)采用肩翼(飞肩)或大型的泡袖(灯笼袖);

(3)采用多层上衣层叠堆积在上体的方法;

(4)腿部采用长统袜或紧腿的胡斯裤

营造并夸张表现了男装上身宽厚,下身瘦劲的造型

? 女装:(1)采用紧身胸衣束勒上体的方法;

(2)采用各种裙撑扩展下体的方法

营造并夸张表现了女装上窄下宽的造型。

13、对比分析荷兰式服饰风格与巴洛克服饰风格

答:荷兰式服饰风格朴素、自然

巴洛克服饰风格华丽、复杂、大量采用褶皱、花边、假花、荷叶边、

14、十七世纪上半期和下半期分别出现了男装女性化的倾向,分析之间的区别。

答:17世纪上半期男装女性化特征

(1) 大的坠落领产生溜肩的视觉效果;

(2) 采用高腰线的形式;

(3) 在裤子臀部处打褶、衬垫,形成丰臀的效果;

(4) 腿部穿长统靴,比较瘦紧;

(5) 总体形成了“枣核形”的造型,产生女性化感觉倾向。

? 17世纪下半期男装女性化特征

(1) 长波浪假发;

(2) 遍布于全身上下里外的花边、花结、刺绣、蝴蝶结、褶皱、饰带

圈,装饰得过于繁缛和华丽;

将两者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前者外观朴素,它的男装女性化特征

是通过整体女性化造型形成的;而后者则是通过极其丰富的装饰手段和装饰效果营造出男装女性化特征的。

15、17世纪上半期又被称之为“三L”时期,指的是哪三L?

(1)long hair 长发;(2)lace蕾丝花边;(3)leather皮革

16、男子套装(外套、背心、短裤)的雏形是在何时形成的?

答:是在17世纪下半期(巴洛克时期)形成的。

17、十七世纪下半期女子服装呈现怎样的造型?同时流行什么样的发型? 答:十七世纪下半期女子服装呈现强调夸张后臀形的造型,流行“方坦基发式”。

18、分析比较十八世纪罗可可风格女装与十九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女装的特点。

答:两个时期的女装特点截然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 18世纪罗可可风格女装特点:

(1) 华丽繁复,装饰过剩(缎带蝴蝶结、皱褶飞边、蕾丝、鲜花、刺绣等

遍布全身内外);

(2) 纤细、精致、轻巧、高雅、女性化;

(3) 人为化矫揉造作夸张的造型(被紧身胸衣勒细的纤腰,用向两侧扩展

的裙撑增多体积的下半身)

(4) 雅致清淡的色调;

(5) 多层叠积效果,变化细微丰富。

? 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女装风格特点:

(1)简洁、纯朴的外观(服装表面很少装饰)

(2)自然舒展的造型(去掉了僵硬的紧身胸衣和H形造型)

(3)希腊古典风格的回归(高腰节,长裙,自然、柔和、流畅的线条,女

性化)

(4)轻薄面料的衣裙,单纯的色彩;

从以上分别例举出的两个历史时期女装的风格特点来看,两者在女性化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但一个是人为化的矫揉造作的女性化,另一个是自然的柔和清新的女性化,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另外,在装饰程度上,两者有着鲜明的对比反差;一个是繁缛、过剩,另一个是简洁、纯朴。

19、比较17世纪上半期、下半期和18世纪男子头发之分。

(1)17世纪上半期男子留及肩部的自然的长发;

(2)17世纪下半期男子流行戴长波浪披散的深色(深棕色或黑色)假发;

(3)18世纪男子流行戴灰白色束扎黑色缎带蝴蝶结的长型假发,两耳上部通常

有1-3层横向的发卷,典型式样有:鸽尾式,马尾式,长辫式。

20、男子普遍穿长裤是何时开始的?

答:男子普遍穿着长裤是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之后),19世纪初开始的。

21、十九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克里诺林时期、巴瑟尔时期和

欢乐的90年代女子服装在造型上各有何特点?

(1)新古典主义时期——H型高腰造型;

篇三:西方服装发展史课后习题答案

一 简述古代西亚和北非服装的种类与特点,并举例分析它们对古代欧洲服装产了怎样的影响?

答 1、古代西亚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

(1)苏美尔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纯,男女同质同形,用一种称为卡吾拉凯斯的衣料制成腰衣缠绕身体,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2)巴比伦服装是缠绕式,衣长至膝下的卷衣。

(3)亚述服饰 流苏穗饰以及运用花毯的织法或用刺绣方法做成的花纹图案的装饰成为这一时期服装的主要特征。

(4)波斯服饰 一种是坎迪斯长衣,袖子呈现喇叭状,在后肘处做出许多褶裥,形成优美的下垂造型,另一种是合身的齐膝上衣和齐足的长裤。

2、北非服装

(1)腰衣 罗印克里斯用一块布围裹于腰臂上的简单装束,以长短、褶饰的变化来区分阶段,平民较为简单,贵者复杂,衣前加三角形饰纹,用糨糊把布固定出直线褶。

(2)筒形衣裙 合体简单呈筒形紧身,从胸下直到踝骨,用腰带或背带固定,图纹丰富。

(3)褶纹衣式样有两种: 套头式卡拉西里斯,一种套头的简单长袍,短袖,无纽扣;包缠式的多莱帕里是以长布缠绕披挂在身上形成垂褶装束

(4)组合装束是上衣和下裙或裙衣和围巾的构成。

欧洲服装的源头来自亚非的文明古国,经数千年演变最后形成西方服装的本土风格.这一文化脉络清晰可见,埃及女子的筒形衣、波斯人的坎迪斯、克里特岛女子的紧身上衣与钟形裙、希腊的希顿和希玛纯、罗马的托加和丘尼卡都是代表性服装,而且彼此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希腊的希顿、罗马的托加和埃及的多莱帕里、巴比伦的卷衣可说是一脉相承。

2、举例说明古代希腊的服装样式及其特点,并比较希顿的两种样式的形制与审美特点。

多里克式希顿没有袖子,造型单纯、粗犷。一般用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边等于伸平两臂后两肘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从脖口到脚踩的长度再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穿着时,先把长方形向外折,折的量等于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段折返叫“阿波太革玛”。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地布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上从后面提起布,在前面用大约10cm长的别针固定起来。多余的布料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

爱奥尼克式希顿是一块长方形,其长边等于两手平伸时两手腕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脖口到脚踝的距离再加上系腰带时向上提的用量,两短边对折,侧缝除留出伸手的一段一段固定起来,约需用8--12个别针。

希玛纯: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外衣,广义上也泛指矩形布料。一般为方形的毛织物,大体上长约3至5.5米,宽约1至2米。穿着大致分:全身包裹式、肩部固定式、单肩式、双肩披挂式。

多里克式希顿和爱奥尼克式希顿相比,有如下区别:

(1)多里克式希顿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爱奥尼克式希顿用亚麻织物,衣褶细腻丰富,具有柔和、优雅的女性特征。

(2)多里克式有折返下来的阿波太革玛;而爱奥尼克式没有。

(3)多里克式只用两个别针在双肩固定;而爱奥尼克式用安全别针自肩到两臂固定多处。

(4)多里克式侧缝一般不缝合;而爱奥尼克式的侧缝必须缝合。

(5)多里克式没有袖子的构成;爱奥尼克式有袖子的构成。

两种希顿的流行虽然有先后,但在很多地区是并用的,一般年轻人喜多里克式,而中年以上的人喜用爱奥尼克式。

二 简述托加的形制类别及特点在各个时期的变化,为什么说它的变化与罗马帝国的兴衰紧密联系?

答 1、 托加的形制类别:托加形状为椭圆形,竖长为身长的三倍,横宽为身长的两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是等级象征的服装。它分化出不同类别,表示不同的地位和职业:市民为天然白色无装饰,上层议员用丝绸做料并有两条宽宽的深红装饰带,高级官吏、将军和皇帝为紫色面料并用金线刺绣。

2、 各时期的变化 在王政时代男女都可穿,到共和时代成为男子的专门服装.到帝国时期上升为低度仪礼服,形制也变其大无比,穿着要别人辅助才行,于是成为有权势者的专用服装。当帝国衰落时,托加也变小了,之后又变成带状,至公元7--8世纪消失。

3、托加是罗马最具代表性的服装,表现出一种尊严,注重服装的象征意义,是罗马男性公民的身份证,它作为罗马的象征是罗马人向世界夸耀的东西之一。然而随着罗马的衰落,这种大的服装反复裹缠后形成一种横向的扩张,给人一种累赘和繁琐的感觉,与当时形势不符,所以逐渐变小,形成带子,它的变化可以看出罗马帝国的兴衰整个过程。

4、试析古希腊与古罗马服装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比较希腊的希顿与罗马的托加平面展开图,

(1)我们可以知道,希腊人和罗马人在处理服装形态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采用长方形块料布,追求的是一种修长的感觉;后者采用有斜边的近半圆形块料布,达到的是一种扩张的效果,其着装效果与罗马纪念碑式的建筑相适应。

(2)在缠绕方法上,希腊式和罗马式也存在着差异。前者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折叠固定,然后任其自然地披垂于人体之上,因为希腊人最懂得欣赏人体美,知道如何按照一定的目的,处理衣与人体的关系。而后者的缠法是,先把半圆的直线一侧叠起沿左肩下垂,通过左肩趋向背后,然后从右肩下再搭向左臂,形成一个垂坠的半圆形褶裥衣饰。这种庞大的、繁缛而多层次的缠绕让人感觉到非常累赘,但罗马人无疑是借以显示威严和表示帝国的昌盛,那半圆形褶裥衣饰则是罗马市民荣誉的象征。由此可见,罗马人审美的对象是服装,而不是人本身,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则是忽略了衣与人体的有机关系。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的服装是华丽而乏味,严肃而缺乏想像力。

1、简述拜占庭时期的服饰特点?

拜占廷时代初期的服装基本上延用罗马帝国末期的样式,但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展开和普及,其服装就逐渐失去了古罗马服装的朴素和单纯,造型变得呆板、僵硬,其特如下:(1)色彩绚丽、华美,流苏、滚边以及宝石装饰非常普遍,表现的重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和表面装饰上,充满东方文化的特征。

(2)皇帝的衣装宗教气氛非常浓,大臣和侍从的衣服也根据其地位和职务有严格的规定,服饰成了“别威严、显贵贱”的工具。

2、 民族大迁徙与十字军东征对西方服装产生怎样的影响?具有什么意义?

1、在民族大迁徙中将北方体型服装即包裹四肢的服装带到了南方,改变了南方原来宽松服装体系,并逐渐成为西方服装的主流,直至影响到当代人类衣生活。

2、东方的一些先进生产技术传到西方,并逐渐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加追求奢侈豪华。

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给西方服装的发展过程带来一线曙光,从而促进了西方服装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简述哥特式艺术及其影响下的服装形态与特征?为什么说哥特式服装是由古代向近代跨越的重要转折点?(格陵兰长袍) 答 1、哥特式服装受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影响,在强化和夸张立体感的同时十分强调整体的修长效果。高高的圆锥形冒顶,尖头形长长的鞋子,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状等锐角的感觉,与哥特式建筑尖顶外观如出一辙。

2、服装色彩和图案出现不对称的设计风格和各种装饰。这种织物和装饰表现出的富有光泽和鲜明的色调又与教堂中的彩色玻璃一脉相通。

(格陵兰长袍)13世纪,受建筑风格的影响,衣服的裁剪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新的裁剪方法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了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从袖根到下摆,在侧面加进数条毽子板一样的三角布,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布之间,在腰身处形成了许多菱形空间,这就是现在衣服上的“省”。这样就构成一个过去的衣片上所不曾有过的侧面。正是由于这个侧面的形成,才把衣服的裁剪方法上从古代平面二维空间构成的宽衣那里彻底分离出来,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础。而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西方的衣服和东方的衣服在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上彻底分道扬镳。也就是说,无论从纵向(古代到近代),还是从横向(东方和西方),衣服构成上的分水岭都在这里。

4、宗教对中世纪的服装产生了什么影响?试举例说明。

宗教的影响下服装成为维护宗教权利、世俗统治的最有利的工具,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服装与人体脱离。如基督教的神职人员的衣着服饰竭尽夸饰与华美,通过装扮,使得他们在外观形象上超越了自我,甚至超越了人间世俗升华到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神灵般的地位,赋予神圣的威严,让千万信徒肃然起敬。其结果却又导致了人们以其服装之华美艳丽与否来衡量人的地位高下。华服的美饰一面为基督教的艺术带来了光明而美丽的色彩,另一方面,又使人们沦为服装的奴隶。

5、简述中世纪服装的三个特点。

一是服装文化的交融性,包括拜占庭服装中的不同民族风格的融合西欧民族大迁徙带来的南北民族服装的大融合以及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东西服装文化的大融合;

二是在中世纪各时期各地区的服装发展中无不渗透着基督教文化的精神意蕴,这种宗教观念对以后的西方服装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是在中世纪后期,西方服装出现了转折点,由古代向近代、由东方向西方、由平面向立体、由宽衣形态向窄衣形态的过度,都在中世纪体现出来。

1、文艺复兴对服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完成服装外观理想形态的塑造在当时出现了哪些工艺技术与表现手法?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人的个性,反对宗教对人的束缚。人们开始通过服装表现人体的形体美、曲线美,表现男女性别差异的服装成为流行。男子下衣紧裹肢体,上衣宽大雄伟,突出阳刚之美。女子则强调女性细腰丰乳与肥臀,上衣袒胸低领,下裙呈倒扣的钟式造型,尽显女性风流。文艺复兴对服装的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把服装的本质发掘出来并予以美化和市俗化;也有消极的一面,部分服装忽略了服装的实用功能,而盲目追求其视觉享受,为后来西方服装中的夸张形式铺垫了道路。

1、切口装饰,是裂口、剪口的意思,是指流行于16世纪男女服装上很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种装饰,有横方向的、竖方向的,还有斜方向的,不仅用在上衣的胸部和袖子上,极盛期连裤子、鞋、手套、帽子等处都有这种装饰。

2、填充装饰 ,男装的肩部、胸部和短裤内用填充物垫起,造成上身宽阔,下身挺拔。男女袖子上施加填充物,或袖山鼓起、或袖筒肥大至袖口收紧、或袖筒间隙地系上缎带,形如藕节。有泡泡袖、羊腿袖、藕节袖。

3、领部装饰,拉夫领是独立于衣服之外的一种用白色褶饰花边装饰呈车轮状造型的领饰,制作约需3—4米布,要用浆糊使布料变得硬挺,以便成形,还用金属丝做的撑圈托着。

4、紧身衣具,有硬制和软制两种。硬制用金属丝或鲸须制作,按女子体型做成四片框架,在连接处安上扣钩和合页。软制用布制成,中间加薄衬来增厚,在前、侧、后的主要部分嵌入鲸须,以增加厚度,前下端的尖端则用硬木或金属做成,后面开口处用绳带收紧。

5、裙撑(1)西班牙风格呈吊钟形,在亚麻布上缝上好几圈鲸鱼须做的轮骨,有时也有藤条、棕榈或金属线做成,轮骨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直径。穿在裙子里面,使裙子张开,呈现圆锥形的造型。(2)法国式是用马尾织物做成的像轮胎一样的东西,里面塞有填充物,用铁丝定型。穿时系在腰间,外面罩上裙子,形成自腰部平着向四周伸出来,再自然下垂的外形。(3)英国式又在法国式上罩一个圆形的盖,园盖内圈与裙撑连接,外圈边沿用金属丝或鲸须等撑圆,使裙子向四周扩得更大,下垂时裙撑边沿轮廓更加清晰。

2、简述巴洛克艺术及其服饰风格。为什么17世纪法国的时尚能成为世界中心?

巴罗克本意为有瑕疵的珍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的事物,在艺术史上代表一种风格。其特点是气势雄伟,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形式上表现出怪异和荒诞。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

巴罗克风格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重点表现在男装上。服装史上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荷兰风为主,在整体上注意宽松肥大造型,大量运用蕾丝花边。后期以法国宫廷风格为主,盛行于欧洲。一度朝女性味很强的装饰过剩方向发展。短上衣与裙裤的组合,之间有一排环状缎带装饰。缎带是巴罗克式男装装饰的一个显著特点。后又出现市民性贵族服三件套的组合。而女子服装体现出纤细与优美,服饰造型上强调曲线,那变幻的线条,流动的衣褶,不乏男性的力度,缎带、蕾丝、刺绣、饰纽等多种装饰竞相争艳。

17世纪中叶,法国取代了荷兰,开始领导时装的新潮流。在路易十四的倡导下,法国树立了全欧洲文化、经济和政治的风气。许多关于文明的概念就在这里产生的。传媒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宫廷的新闻和服装信息向公众传播。用铜版画绘制的时装画也广泛流传。法国的时尚业在17世纪达到繁盛,时装出口到其他国家,穿戴整齐的时装模特们被送到外国宫廷,以便于最新的风格被迅速传播。从此法国巴黎成为欧洲乃至世纪时装不可取代的时尚中心,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3、简述洛可可服饰发展阶段及其样式特征,并比较分析其巴洛克服装的异同。

洛可可时期服装样式集中表现在女装中,整体造型为用紧身胸衣勒细的纤腰和用裙撑增大体积的下半身。黎明期出现了衣服领口开的很大,在背部(后领窝处)有量很大的箱形普利兹褶,呈又宽又长的拖裙形式,走起路来有一种飘飘欲仙的瓦托式罗布;鼎盛期帕尼埃越来越大形成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罩在帕尼埃外面先是一条华美的衬裙,然后再罩上外面的罗布,罗布一般前开,上面露出倒三角形的胸衣,胸衣上自上而下按大小顺序排列着一排缎带蝴蝶结,罗布下面A字形打开,露出里面的衬裙,衬裙和罗布上也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蝶结和鲜花,这时还时兴用意大利人造花装饰自己,女人被称为“行走的花园”,领口开的很大,呈四角形,袖子及肘、袖口有三层蕾丝飞边。衰落期巨大形的法国式罗布被波兰式罗布和英国式罗布所取代,帕尼埃消失一种叫托尔纽尔的臀垫出现后臀又一次出现膨臌起来。

(1)巴罗克风格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重点表现在男装上。服装史上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荷兰风为主,在整体上注意宽松肥大造型,大量运用蕾丝花边。后期以法国宫廷风格为主,盛行于欧洲。一度朝女性味很强的装饰过剩方向发展。短上衣与裙裤的组合,之间有一排环状缎带装饰。缎带是巴罗克式男装装饰的一个显著特点。后又出现市民性贵族服三件套的组合。而女子服装体现出纤细与优美,服饰造型上强调曲线,那变幻的线条,流动的衣褶,不乏男性的力度,缎带、蕾丝、刺绣、饰纽等多种装饰竞相争艳。

(2)洛可可服饰是在巴罗克服饰的基础上发展了纤细轻柔的特点,使服饰更加向女性化方向发展,所以洛可可时期是以女性为中心的艺术风格。而男装中的女性化特征也日见突出。到18世纪中叶,洛可可服饰达到鼎盛,女装更加性感,裙撑又一次出现并且越来越大向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发展,胸部袒露,美肩外现,大量花边、蕾丝、缎带及人造花用作装饰女人被称为“行走的花园”,到末期,裙撑消失,裙子变得柔软,臀垫取代裙撑,后臀部又一次膨臌起来。头饰更趋于高大华丽,假发更加精巧,整体装饰充满了曲线情趣。

(3)两者之间的比较巴罗克服装进一步突出人的感官效果,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而洛可可时期女性特征的服装大为盛行,曲线精致的饰纹,造成纤弱之气。所以巴罗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被洗炼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艳丽的纤弱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

1、工业革命对西方服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工业革命对西方服装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及变化,直接影响表现在如缝纫机、服装设备、燃料、面料等科学技术对服装所带来的变化,而间接影响主要是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也影响了人们的衣生活。

2、简述男装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并分析其成因。

19世纪的社会大变革进一步将男子推向了社会前沿,男子广泛参加工业活动和商业活动,其活动场所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对服装的要求也相应发生变化。男装向现代形态转变经历了四个阶段:

1、现代形态的雏形期,受大革命的冲击平民阶层的服装成为时尚,黑色上升成礼仪正式服色。上衣夫拉克开始流行,前襟从高腰身处斜着向后裁下来,衣长短至膝部,有立领或翻领,后开禊。前门襟的扣子一个也不扣或只扣两粒。基莱色调明快成为重要的装饰,单色的庞塔龙。

2、现代形态的成长期,受女装的影响,出现了收腰身,耸肩的造型,三件头的套装向修长风格发展。夫拉克的驳头翻折下延到腰际,前襟敞开不扣,露出基莱。紧身的庞塔龙用淡色的针织面料穿着时加上裤脚在脚底带蹬。

3、现代形态的确立期,三件头的在19世纪50年代最终确立,标志有两点:一是用同色、同质面料制作;二是形成按用途穿相应套装的习惯,上衣变化最多,分化出礼服和便服。

4、现代形态的稳定期,男装在这一时期处于稳定,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套装的变化也只在细节部分或是面料的更新。基莱不再是装饰的重点。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上衣和裤子的质地和颜色上,并以同色同质为美。衬衣很快形成现代型的成衣,领口系上领带或蝴蝶结。

工业革命后男装形成了按用途穿着的套装形式,其中上衣分为哪些?

(1)晨礼服 前襟自腰部斜着向后裁下来,腰部有直横切断接缝,后片有一直开到腰部的开衩,开禊顶端有两粒装饰扣,衣长至膝。袖口有四粒装饰扣。

(2)夜礼服,又叫燕尾服 ,成为男子夜间参加聚会的正式礼服。造型的显著特点在后片和驳头。后片分成两个燕尾,衣长至膝;驳头尖角向上,成为戗驳头。前衣片短至腰际,双排扣6枚。

(3)大礼服 前门襟为直摆,双排扣,4-6粒扣,衣长过膝。后成为男子昼间正式礼服。

(4)外出便装维斯顿 。腰部没有横切断接缝,稍收腰身,衣长至臀部,一般为平驳头单排扣,2-3粒扣,也有双排扣的,较为宽松舒适。

3、近代后期女装的流行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并简述各时期的具体内容。

1、新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末—1804年):修米兹·多莱斯是用白色细棉布制作成的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腰际线提高到乳房底下,袖子很短,裙身很长,柔和、优美的衣襞一直垂到地上。出现以裙绕缠于身上或搭在左臂。

2、帝政样式(1804—1825年):强调胸高的高腰身,细长裙,白兰瓜形的短帕夫袖,方形领口开得大、低。裙子流行两种颜色重叠,形成层次感。服装表面向装饰性造型发展。裙摆量、褶饰或别色布的增加,加重裙子的重量和膨胀感,显得丰满。

3、浪漫主义时期(1825—1850年):腰线逐渐自高腰身下降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紧身胸衣勒细,袖根部极度膨大化出现落肩与夸张的羊腿袖,裙子摆扩大后出现裙撑使其向外扩张,名副其实形成了X造型。

4、新洛可可时期(1850—1870年):女性为了表现纤细的腰,于是新的裙撑诞生了,称为克里诺林,是马毛、麻的意思。1850年底,采用鲸须、鸟羽、细铁丝或藤条做轮骨,用带子连接成鸟笼子的裙撑。它的变迁从吊钟形到鸟笼形,最后形成金字塔形,或倾斜后翘的异形,都有明显的模仿洛可可服装的痕迹。下摆直径周长达9米有余。

5、巴斯尔时期女装在前面用紧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后臀部用臀垫高高翘起,外侧的罩裙流行拖裾形式,衣服表面强调装饰效果,整个外形呈前挺后翘的特征。

6、S形样式用紧身胸衣在前面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把腰勒细,在后面紧贴背部,把丰满的臀部自然地表现出来,从腰向下摆,裙子像小号似的自然张开,形成喇叭状波浪裙,从侧面观察时,挺胸收腹翘臀,宛如“S”形。羊腿袖的运用,上半部分呈很大的泡泡状或灯笼状,自肘部以下为紧身的窄袖。

4、为什么西方19世纪出现了服装设计师,他们的出现对服装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和人们着衣观念的急速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刺激了服装业的生产。服装的裁剪方式和缝制方式有革命性的变革,法英时装业得到蓬勃发展,成品服装工艺达到了高级定制服装的水平。上层社会


西方时尚史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27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