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礼尚往来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8-11-09 11:1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哪些“礼尚往来”算违纪?

★哪些“礼尚往来”算违纪?

近日,有读者询问,哪些“礼尚往来”算违纪?对于“正常礼尚往来”有无标准规定?

纪顾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没有对收受礼品、礼金、消费卡等行为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区别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了规定。一是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要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也就是说,对于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一律不准收受。二是收受其他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的,要予以纪律处分。这是新的规定,即日常生活中收受同事、同学、老乡、朋友等赠送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虽与公正执行公务无关,但如果“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要予以处分。

而所谓“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一是指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换句话说就是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不能只来不往。二是指明显超出了当地正常经济水平、风俗习惯、个人经济能力的礼品、礼金价值。具体给予处分时应根据各种因素综合考虑酌情处理。

篇二:意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什么意思

某老外苦学汉语十年,到中国参加汉语考试,试题为“请解释下文中每个‘意思’的意思”:

阿呆给领导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阿呆:“没有意思,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阿呆:“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阿呆:“是我不好意思。”

老外一脸茫然,不知如何作答,只好交白卷回国。

外国人都说汉语难学,一是方块字难认难写。二是词的含义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义,有的还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中国文字的难懂难学在此,中国文字的奥妙和魅力也在此。就拿“意思”一词而言,《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名词的解释就有五种:1.意义、内容;2.意见、愿望;3.心意;4.某种趋势或苗头;5.情趣、趣味。作为动词的解释有一种:表示一点心意。你叫老外如何去套,有的还根本套不上去。老外交白卷也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对于生活在中国的普通大众,无论是读过书的还是没读过

书的,对上述对话中“意思”的意思定是心知肚明。有的也许还经历过类似的场景。若一定要用文字来解释,反失去了原来风趣、幽默、含蓄、狡黠的韵味。暧昧变成了赤裸,诙谐变成了生硬,礼尚往来变成了行贿受贿。倘若不信,让我试着帮老外解释一下:

当阿呆给领导送红包时,领导保持着警觉,一脸严肃:“你这是什么意思(送礼干什么,求我办事,还是来要官)?”阿呆歉躬着身:“没有意思(没有任何意图、要求),意思意思(只是向领导表表心意)。”领导的态度开始缓和:“你这就不够意思了(见外了,送什么礼啊)。”阿呆忙接口:“小意思,小意思(一点点心意)。”这时领导已带着欣赏的口气了:“你这个人真有意思(懂事,讨人喜欢)。”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为了领导能记住我,喜欢我)。”领导在“那我就不好意思了”的话语中将红包揣进了腰包。聪明的阿呆仍不忘说上一句:“是我不好意思(礼送迟了、送少了)。”一场中国式的“礼尚往来”结束了。

我写到这里,妻子凑了过来,当面泼了一盆冷水:“短信是网络写手瞎编出来的,有什么意思。你把它当作一回事,瞎写一气,是什么意思?”我答:“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那短信蛮有意思,因此也意思意思。”

篇三:人情不仅仅是一种礼尚往来

人情不仅仅是一种礼尚往来

作者: 周业安 | 发表时间:2015.09.14

刊发于总2127期《中国经营报》[专栏]版

无论乡土社会还是市场社会都存在人情,中国人讲究人情,这几乎成了一种传统,或者一种文化,也可以称作一种行为习惯。市场社会中的人情源自乡土社会,这是社会变革过程中不变的部分。即便社会采取的是一种革命式的变革,社会中一些基本的元素仍然不会改变,这就如同人体的基因一样。

人情是中国社会的基因之一,无论身处何种社会,这基因依旧。做事讲人情,看似不合理,但又难以改变。人情总是和关系相连,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制度的观念开始逐步深入人心,讲人情、讲关系就成了反面的参照。市场秩序以制度为根本,制度是市场的基因,这一点和我们过去的乡土社会存在很大差别。乡土社会可以没有制度,但不能没有人情。制度和人情同为维系社会秩序的两种力量,是否能够有机结合还有待观察,但很难说讲人情的乡土社会就无序了,这不符合历史。准确地说,应该是讲人情可能和市场不兼容,而讲制度和乡土社会同样也难以兼容。

不同的社会类别有各自的基因,但同样能够带来秩序。只不过基于人情的乡土社会毕竟难以扩展,从熟人社会扩展到陌生人社会时,人情无处可讲,就只能讲制度了。倘若陌生人社会还讲人情,人情就会扭曲。要理解这一点,就需要先理解乡土社会的人情机制。在日益城市化的今天,年轻人可能对乡土社会一词毫无感性认识了,一些有心人即便试图去了解这一词汇,也多半是通过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一书,直观感受是没有的。不过在城市的一些仅存的旧社区,乡土社会的痕迹可能还能找到。但无时无刻不在的搬迁已经让城市的乡土色彩逐步消退,随之而来的只有陌生人社会。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很多在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乡土社会还保留着深刻的直观认识。这种认识在比照如今的城市生活时,越发深刻。倒不是因为年纪越大越怀旧,而是对比乡土社会的人情,城市的冷漠会带来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由此导致心灵上对城市本身的远离。

在现代人看来,人情是贬义的,意味着搞关系,不讲原则,甚至和腐败牵扯在一起。城市中的人情似乎在变味,由此一些人把这种认识衍生到乡土社会,从而把乡土社会塑造成陈旧的、腐朽的、落后的。但这些人没有意识到,人情和乡土社会的兼容恰恰成为过去几千年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础,而中华文明的兴起和延续也和人情基因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事实上,乡土社会的人情和如今我们所见的人情存在本质的差别。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大概都清楚,走家串户是农村生活的一大特色。在相互走动的过程中,会带上一点自家有的、别人家没有的,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家。哪怕是午饭时的一个小菜,或者在山上捡的柴火,都可以成为礼物。自家的劳力也可以成为礼物,农忙时看到别人家田里活没干完,会主动去帮忙。这种互通有无、相互帮忙的做法,成为乡村社会交往的主要模式。这就是人情。别人帮了你,或者赠予了你礼物,下次你会记得还。人情的存在实际上改善了乡村资源配置的效率,不仅如此,通过频繁的社会交往,人情能够促进信任、认同和集体观念,从而提高社会资本。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情促进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乡土社会里人情作为社会交往的基因并不等同于交易。这点需要特别指明。人情看似交易,但并非交易。交易需要明确的价格和数量,而乡土社会中人情是不需要这一条件的。别人家忙时,你去帮了一小时,但并不意味着下次你家忙时,别人必须回馈你一小时的帮忙。更重要的是,乡土社会中互通有无和相互帮忙是自发的,并非带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当你赠予某家一碗小菜时,并没有预期别人回赠你什么。乡土社会中的这种赠予更多的是分享,而不是交易。你家有好吃的,并不是关起门来独享,而是期望和邻居共享。人情社会其实是

一个分享社会,有好的东西能够大家分享,是乡土社会幸福的体现。用现代的经济学术语来说,这叫社会资本。显然,扯上资本一词,显得俗气了。分享是一种情感,是乡土社会中每个成员心理上相互依赖的结果。在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时,乡土社会的成员可以共同面对,而这都是自发的。

所以一些演化经济学和演化心理学的研究者发现,人们具有合作的倾向,合作是促进物种繁衍的关键。这一点和新古典的经济学传统完全相反,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人是自利的,这被当作公理化假定。但从演化的角度看,假如人是只有自利的,就不可能实现有序的社会运转,所谓蜜蜂的寓言压根就不成立。人具有内在的合作倾向,这才是揭示社会有序的真正奥秘所在。乡土社会依赖人情运转,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不过,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相互之间知根知底,人情机制得以有效实施,在于不讲人情的成本非常高,正常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违约。比如对等情况下,不会出现单向馈赠。馈赠都是双向的,这是典型的互惠。但也有单向的时候,比如某家实在太贫穷了,其他人家就会采取持续的单向馈赠。这是典型的利他。人情机制其实就是行为经济学中所讲的社会偏好,包含互惠和利他等。但请注意,这种人情机制在熟人社会中运行良好,在陌生人社会中就会变味。由于陌生人社会中成员相互不了解,一些人就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来骗取人情,从而会损害人情机制。比如灾难时一些旁人利用他人的善心获取捐赠;一些人打着慈善的名义做坏事。结果人情被扭曲了。关于市场社会中为何人情容易被扭曲,


礼尚往来是什么意思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273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