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外婆的银针阅读

时间:2018-11-09 11:1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母亲石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钟。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欠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1.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出第④段中加粗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2.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

3.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

4.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5.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意思对即可)

篇二:阅读复习卷(一)

六年级下阅读复习卷(一)

姓名:

临刑前的较量

1949年11月26日下午,解放的隆隆炮声由远至近了,解放军先头部队的两个营已经到达重庆近郊南温泉,距离歌乐山只有几十公里。阳光即将照进白公馆集中营。

此时,特务头子徐鹏飞出现在关押许云峰的地窖门口,阴暗潮湿的地窖深处,堆着一堆霉烂的稻草,一个半倚半坐的衰弱的人,正侧身靠着墙角一动也不动。

“徐先生!”

侧坐的人,没有回答。

徐鹏飞停了一下,又上前一步,殷切地喊道:“许云峰先生!”

侧坐的人,这时才回转瘦弱无力的身体,用炯炯的目光,打量着面前的几个特务。从离开渣滓洞到这潮湿黑暗的、完全与世隔绝的地窖来,许云峰已经关了将近一年。他的身体被折磨得衰弱不堪了。脸色苍白,隆起的颧骨,在他的脸上,显得十分突出。比起当年的许云峰,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可是,他的两只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带着永不熄灭的威力,直视着任何危险,毫无畏惧。

“我特地来告诉徐先生一个好消息。”

许云峰挺身坐直了身子,沉重的脚镣碰在岩石上,当啷地响了。看管黑暗的目光,在电灯下看清了徐鹏飞恶毒的笑脸。可是,就不说话的嘴巴,紧紧闭着。

“也许,”徐鹏飞笑了笑,“这一年来,许先生的消息很不灵通了吧?现在,我可以把真实情况全部奉告:共军分两路,由川东川北入川,国军全线溃退,重庆已经危在旦夕??”徐鹏飞摸出烟盒,送到许云峰面前,许云峰毫无接受的表示。徐鹏飞缩回手,满不在乎地吸上一支。他喷了口雾,才问道:“我想,许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吧?”

“当然高兴。”许云峰毫不掩饰内心的感情,瘦削的脸上浮现出肯定的笑容。

“事实完全如许先生过去预料的那样发展。国民党已经逃不脱毁灭的命运。但是,历史的进程不会是平静无波的,我也可以把另一方面的情况奉告。”徐鹏飞用十分平和的声音,又缓缓说道,“我相信当局也有一些准备,比如,炸药、雷管、定时炸弹。一旦共军进入市郊,那个时候,重庆这座有名的山城,也许就不存在了??焉知胜利者不会遭到和城市同归于尽的命运?”

许云峰忽然朗声笑了。笑声使徐鹏飞心头一惊,不觉想起了许久以前许云峰在侦讯大楼里的笑声。不过,这笑声比那时更使他不安。徐鹏飞再也不能控制刚才那种狠毒而故作镇定的心静了,挑衅的目光蓦地疯狂地盯在许云峰带笑的脸上。

“山城将来黎明前消失,许先生听了这个消息,恐怕很难高兴吧?”

“我丝毫不担心。”许云峰应声说着,根本没注意到对方的狞视。他仿佛满怀着兴奋和愉快之情,朗声说道:“我确信,在黎明前消失的不是山城,而是见不得阳光的鬼魅!罪恶的血手将最后被人民缚住!雨过天晴,山城必将完整地归还人民。”

“还有一点小消息,我也不想隐瞒。”徐鹏飞再次露出奸笑,端详着许云峰满怀信心的脸。“共产党的胜利就在眼前,可是看不见自己的胜利,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我不知道此时此地,许先生到了末日,又是何心情?”

许云峰无动于衷地笑了笑。“这点,我完全可以奉告。我从一个普通工人,受尽旧社会的折磨、迫害,终于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变成使反动派害怕的人,回忆走过的道路,我感到自豪。我已看见了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满足。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想

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这就是我此时此地的心情。”

许云峰慢慢站了起来,缓步走到徐鹏飞面前,直视对方,再次微微露笑。“你此时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听到这意外的文化,徐鹏飞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在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

(节选自《红岩》,题目为编者所加)

2、徐鹏飞告诉许云峰的消息有( )(可多选)

A.国民党已经攻下重庆城。B.国民党要消灭渣滓洞内的共产党。

C.国民党军队全线溃退。 D.国民党要向共产党投降。

B.国民党要在黎明前将重庆炸毁。

3、“焉知胜利者不会遭到和城市同归于尽的命运?”与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胜利者会遭到和城市同归于尽的命运。

B.胜利者不会遭到和城市同归于尽的命运。

C.胜利者会不会遭到和城市同归于尽的命运?

D.怎么知道胜利者会遭到和城市同归于尽的命运?

4、用成语来形容徐鹏飞这一人物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章的结尾,你认为许云峰让敌人带他走向哪里?从他自若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临行前的较量”是谁和谁的一场较量?最终谁赢谁负?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祷告的手

《祷告的手》是一幅名画,它记录着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叫丢勒和奈斯丁,他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成为知名的画家。

可是,由于贫穷,他们必须在课余时去打工养活自己。因为没有多少时间来画画,所以两个人的画艺进展缓慢。梦想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了!

这种生活状态,让两人都倍感焦急。

思考了良久,他们商量出一个办法,让一个人工作来赚取两人的生活费,另一个人则全心全意来研究艺术。等研究艺术的人有所成就后,再来赚钱让工作的这个人学画画。课时究竟谁去赚钱,谁继续学画呢?两个人( )地想到了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

抽签的结果是丢勒赢了,他可继续追求他的梦想。而奈斯丁则辛勤工作,供应两个人的生活所需。不久,丢勒出国学习了,奈斯丁仍然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地工作着。在那期间,两个人的生活开支以及丢勒的学费是 由奈斯丁来支付。几年后,丢勒功成名就了,按照两个人当初的约定找到奈斯丁,履行支持奈斯丁学习的协议。可他发现,由于为了支持自己而辛勤工作,奈斯丁那原本优美敏感的手指已经变得粗糙、僵硬,甚至变形扭曲了——奈斯丁这辈子都不能再行云流水般地操作画笔了。

丢勒的心,一时间比插满了银针还要痛。奈斯丁却宽厚地笑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奈斯丁还双手合十跪在地上,虔诚地为丢勒做成功的祷告。丢勒的双眼湿润了,他提笔将朋友那双祷告的手画了下来。这幅画就是( )的《祷告的手》。

1.选择两个恰当的成语分别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2.“一个共同的梦想”在文中具体指: “这种生活状态”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奈斯丁面对丢勒的愧疚会说些什么呢?填在横线上。

4.当丢勒看到奈斯丁虔诚地为他做成功的祷告时,为什么双眼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正骨 李子胜》阅读附答案

《正骨》阅读答案李子胜 几年前,我突然腰疼,痛不能寐。找到个名医,他说我腰椎错位。治疗一段时间,名医面露赧颜,打发走了众人,对我耳语:“你去找瞎白话吧,也许他能帮你。” “瞎白话”三个字是方言,意思是一个人爱瞎说,爱胡侃。他说的瞎白话是一个老人的绰号。我所居住的小城边缘,有个叫柳沽的地方,瞎白话就住在那里。 我们汽车出了城区,距离渤海更近了。当呼吸到淡淡的腥咸时,我们看到一个老人手里握根短竹竿,蹲着钓鱼。朋友下车询问,我听着他们的对话。 “老人家,有个叫瞎白话的住哪儿啊?” 老人哈哈笑了:“找那个老不死的干啥啊?” “朋友腰扭了,看病啊。” 老人又笑了:“问我算问对啦,走,我带路。” 走进一个破砖头儿码成围墙的院子,老人把鱼竿扔下,走进了屋子,然后在昏暗的屋子里向我们招手。 看到我们困惑的表情,老人说:“我就是瞎白话啊。” 我趴到床上,老人用大手在我身上揉摸,他说:“我给扎扎针灸,不碍事的。”说完,老人点燃一支蜡烛,用烛火把银针简单消毒。 第二天天明时,我很轻松就起床了。 我就是这样结识了老人。他高低也不肯收我送的医疗费,于是逢年过节我会提着两瓶酒去看望他,他很高兴,和我无话不说,我多少知道了一些他的故事。 老人18岁的时候加入了东北野战军。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就负伤了。那个时候,他的大号叫李贵。大约5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李贵所在的连队被敌人伏击,战斗在一个山村打响。东野的战士骁勇善战,很快压住了敌人的火力,转守为攻,很快把敌人打散了。李贵胆子很大,为了追一个敌兵,摸黑跑了20里,把这个敌人追得趴在地上,狗一样地喘气。当时天已经亮了,李贵用枪口顶住了对方脑壳,正为自己抓到个俘虏心花怒放时,俘虏竟开口了: “喂,你是贵子吧?” 李贵愣了,定睛看看,俘虏竟然是同村的李满。天下竟然有这么巧的事情!哥俩忘记了各自的身份,坐在一起唠开了。李满说自己前年闯关东,被抓了丁。李贵说自己爹妈死后也参加了部队。他又告诉了李满家乡的情况。说着说着,他忽然醒悟过来,抓起枪,对李满说:“哥哥,你是我的俘虏,你得跟我回去!”李满面如土色,扑通跪在地上:“好兄弟,放了哥哥吧,我想回家打鱼,不当兵了。”李贵琢磨了一会儿,觉得也对,反正没有人看见,就点头:“那你把军服脱了,我就相信你了。”李满迅速脱下军装的上衣,扔给李贵,然后,一头钻进了旁边的高粱地。李贵拿着那件衣服往回走了十几米远,身后传来“砰”的一声枪响,他腿一软,跪在了地上。 “兄弟,我是怕你再追我——别怪我啊——”身后传来李满的声音。 李贵就这样复员了。新中国成立后,他自己申请到长芦盐场当了工人。让他没有料到的是,李满由于渔民转工人的政策,和他分到了一个工区。李满整天惊惶地尾随着李贵。休息的时候,李贵说起当兵的事,让李满心惊肉跳。李满总抢着帮李贵干活,李贵挺感激,在李满的张罗下,两个人杀了只鱼鹰,喝了鹰血,结拜为生死弟兄。 几年后,李满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工区区长,李贵因为总爱说这说那,虽然有伤残军人证,也依然是工人。后来的某一年,李贵——这个时候已经被叫做“瞎白话”了——被怀疑是叛徒,调到杳无人迹的海边守水门,一守就是10年。他明白,这都是他义兄李满背后鼓捣的。10年间,分房子、涨工资等好事都没他的份,他惟一的收获就是捡了个媳妇。 一个要饭的河北妇女晕在了水门,天性善良的瞎白话收留了女人,等大家发现这件事情,女人贴在玻璃上的喜字已经晒褪色了。后来,女人把自己的父亲接来了。 瞎白话与岳丈很投缘,亲哥俩一样,形影不离,嘻嘻哈哈。有时候岳丈就直接叫他“瞎白话”,他叫岳丈“老要饭”的,谁也不在乎。一次,瞎白话扛盐扭了腰,死尸一样不能动,岳丈叹口气,让女儿买来银针,只扎了两次,瞎白话就下地了。岳丈这才告诉他自己懂点家传的正骨推拿医术,用了半年时间把正骨的医术悉数传授给了瞎白话?? 瞎白话的故事让我唏嘘不已,他自己却不以为意。再后来,我所知道的是: 那个从副场长位置退休的李满,在一个雨夜,一声炸雷后,心脏病发作,孤独地死在家里。那一刻,他的老婆在场俱乐部正欢快地跳舞。瞎白话的老伴无疾而终,瞎白话给老

伴穿好装裹衣服,等大家注意到他,他坐在女人身边,面带笑容,仙逝多时了。 很多他医治过的病人为他守灵,瞎白话也算风光了一次。念悼词时,写悼词的人说,这是老喜丧,悼词里就叫他瞎白话吧。结果,悼词几次被笑声打断。瞎白话下葬那天,我也去了,从坟地出来的半路上,忽然下起疾雨,等我们全身湿透,雨也停了。 有个人笑着说:“这个瞎白话,死了还和大伙闹着玩儿。” 人们都笑,我也笑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在去找瞎白话正骨的途中向一位钓鱼老人询问瞎白话的住处,得到的回答是“找那个老不死的干啥啊”,表现出瞎白话性格随和,平时与朋友们相处得很融洽。 B.李贵和李满都成了工人。李满因为工作出色被提拔为工区区长,而李贵虽然是伤残军人,却一直是个工人,得不到提拔,这是因为他经常抱怨、总爱说这说那。 C.小说通过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叙述了李贵、李满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以李满反衬李贵,使李贵的性格特点更鲜明。 D.再次相遇后,李满因为当兵时的事深感愧疚,因此总是抢着帮李贵干活,二人冰释前嫌,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在平淡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生活轨迹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触发了读者对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2)小说中的瞎白话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是怎样叙述瞎白话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正骨”为题,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8分)(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题思路】A“平时与朋友们相处得很融洽”错,从初见面的人开玩笑的一句话中看不出这一点;8.他“经常抱怨”错,“总爱说这说那”不等于抱怨;n“李满因为当兵时的事深感愧疚”错,从全文叙述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来看,他是怕昔日的事情暴露。 (2)①善良,重情重义。打仗时他顾念情意,放走同村人李满;守水门时收留河北要饭的妇女。②外向直爽,幽默风趣。我们向他问路,他假装自己不是瞎白话;与岳丈开玩笑,称他为“老要饭的”。③宽容大度,不计前嫌。打仗时李满伤害过自己,但他不计前嫌仍与李满歃血为盟。(每点2分,性格判断1分,结合小说分析l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1分)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更加真实。(2分)②以找瞎白话正骨为话题,引入瞎白话的故事,(1分)使叙事更加集中。(2分)③叙述方法上采用倒叙,(1分)先交代瞎白话高超的正骨技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然后交代技艺的由来。(2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①小说以“正骨”为标题,题目双关、含义丰富。一方面“正骨”是指瞎白话会正骨,同时“正骨”又是指“骨正”,是指瞎白话为人正直。②“正骨”是贯穿小说的线索,让小说情节紧凑清晰。“我”找瞎白话正骨——瞎白话的故事中体现“骨正”——瞎白话正骨技艺的由来——“骨正”之人善终。③标题让人物特点更鲜明。正骨体现出瞎白话的医术高超和善良、重情重义。④标题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小说中表达了作者对正直、善良、宽容的人格的赞扬。(答出一点2分,两点5

分,三点8分)


外婆的银针阅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267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