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邵阳干部网络学院

时间:2018-11-09 11:1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2016年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2016年邵阳市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2016年1月23日星期六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选择题(共10小题,共32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较之于其他基础学科而言,语文可算是最热闹的一门学科了,“××语文”和“语文××”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标榜自己抓住了语文的本质属性,践行的是最本真的语文教育。在“山头”林立的语文世界里,各派“宗师”都能为己方找到有利的“靠山”: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现象派到读者反应派;从作者中心说到文本中心说,又到读者中心说,直到“主体间性”,等等。明智之士不难发现,提出“××语文”或“语文××”理念的无一不是名师,这些名师在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后,从西方搬来一套理论来作为自己教学理念的支撑,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将自己的“××语文”或“语文××”观推而广之。而这些被倚为“靠山”的理论依据,无一不是舶来品。

现实就是如此:在经济上,中国越来越自信;但在文化上,思想界和学界仍笼罩于“西方义化中心”的阴影里。在中西方不对等的对话中,中国学者面对西万的强势文化往往表现得弱小而白卑。南帆在其《文学的维度》里指出“西方文化既是他们的思想资源,也是他们论点的最后验收”,可谓一针见血。“后殖民”时代,随着西方理论不断地“改朝拱代”,中国的学界尤其是语文界自然也是应接不暇,疲于奔命。咱们中国的语文界之所以如此“纷繁热闹”,根本原因应议就在这里。

从八十年代起至今,三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些从西方大规模引进的更迭不息的文化、哲学、文学理论,在给中国的语文界带来自由新鲜空气的同时,带来的

更多的是迷茫和惶惑。本来纯真的语文,竟然有了“假语文”“伪语文”和“本真语文”之别,更有“大语文”“小语文”与“泛语文”之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语文”的地方就有纷争。谁说文人不血性,试看今日各派“语文人”。最无辜的还得数广大语文教师,身处语文课改的洪流里,面对“乱花渐入迷人眼”的各式“语文”,没有清醒的大脑和超强的定力,绝对无法自持。“从一而终”不好,“遍采百花”也不行,“固守根本”又会被斥为“迂腐守旧”;名师所要做的不是“扯大旗”“立山头”,四处奔走呼号以让别人拜入自己的“山门”,也不是“同室操戈”,而是将自己独到的宝贵经验在与他人的碰撞交流中实现融合,造福普通语文教师和广大学子。语文还应该是“自然”一些为妙。

当前,语文最要紧的不是创新,而是守正,守住语文的根本。关于语文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说得很分明。太多的“××语文”或“语文××”,只会让语文更为复杂化、神秘化。我们敬畏语文,但不可神化语文。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要“贴着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玄而又玄,空而又空的“语文口号”并不利于语文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当前的语文教育,要自觉地摒弃浮华,返归本真,“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真正地让学生掌握汉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丰厚人文底蕴,进而涵养品质,陶冶性情,以适应人生和社会的需要。

(摘编自钱晓国《谁来统一语文的“江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山头”林立的语文世界里,各派“宗师”都能为己方找到有利的“靠山”,但这些“靠山”无一不是名师。

B.咱们中国的语文界之所以如此“纷繁执闹”,根本原因就是名师辈出。 1 页(总8页) 邵阳市一中2015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第

C.本来纯真的语文,竟然有了“假语文”“伪语文”和“真语文”之别,是因为有“大语文”“小语文”和“泛语文”之分。

D.我们敬畏语文,但不可神化语文。太多的“××语文”或“语文××”,只会让语文更为复杂化、神秘化。

2.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智之士不难发现.语文名师无一不提出“××语文”或“语文××”理念,然后在自己的影响范围内推而广之。

B.在中西方不对等的对话中,中国学者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往往表现得弱小而自卑,语文老师尤其如此。

C.从八十年代起至今,三十余年的时间里,中国从西方大规模引进的更迭不息的文化、哲学、文学理论,给中国的语文界带来的是自由新鲜空气。

D.名师所要做的是将自己独到的宝贵经验在与他人的碰撞交流中实现融合,造福普通语文教师和广大学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的语文教育,唯有“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才能摒弃浮华,返归本真。

B.广大语文教师,身处语文课改的洪流里,面对各式语文,应有清醒的大脑和超强的定力。

C.每个语文老师只要像肖培东老师那样《我只想浅浅的教语文》,那就是教学艺术成熟后举重若轻的大境界、大智慧。

D.当前,语文最要紧的不是创新,而是守正,守住语文的根本,即按语文新课标和教材里说的去教去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时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兵且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制臵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复谏议大夫,徙河北都转运使。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宋史·胡则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

2 页(总8页) 邵阳市一中2015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第 /微子几败我事。

B.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

C.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

D.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太宗指宋太宗,太宗是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

B.古人有名有字。名和字之间一般有联系,有同义的,如诸葛亮字孔明;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本文传主的名与字之间就是反义关系。

C.文中说“丁谓举进士”,进士是殿试合格者,依成绩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D.文中说“再迁兵部侍郎致”,其中“致仕”是交还官职的意思,即退休离职。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则很有才干,料事准确。李继隆率军长期在外,想要回来,故意询问根草是否有后续。胡则看出了他的意图,建议回复旅草有余。

B.胡则急人之困,不分国别。有一艘外国商船遭遇台风漂泊到海南,虽然外国人生性狡诈,而自己钱财紧缺,他仍借给他们三百万钱。

C.胡则仕途坎坷,进退不定。曾因丁谓一案被降职为信州知府,后升任谏议大夫,调任河北都转运使,又因张宗诲检举揭发而降职。

D.胡则喜好结交,崇尚侠义。在福州时,胡则亲自为罪犯龙昌期打开镣铐,并且以贵宾之礼招待他,又拿出自已的俸禄替他还了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l)则曰:“马伏波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不之罪。

(2)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塞下曲六首(其五) 李 白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8.颈联用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6分)

9.尾联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是别具一格。请分析其妙处。(5分)

3 页(总8页) 邵阳市一中2015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第

篇二:一个邵阳人眼中陌生的邵阳市

我生长的地方,位于邵阳市西北约30公里外的一个村庄。一条柏油马路从邵阳市往北,约20公里到一个叫新田铺的小镇。-------这条公路现在拓宽了,但在近二十年前,它的路面

还是民国时期留下来了。这条路一直通向新化城,过新化再往西就是雪峰山了,在民国时期这一条不折不扣的战备公路,据说它的修建和公路边一位将军有关。这位将军叫李文,家乃老邵阳县和老新化县交界的龙溪铺镇人,后来官拜兵团司令。平沈战役时任华北剿总傅作义的副手,傅决定打开城门迎接新主时,李文极力表示反对,他认为一个军人不经战斗而缴枪是一种耻辱。后来他和宪兵司令石觉坐了蒋介石派往北平的飞机,飞往南京,演绎了一曲“板荡见忠臣”的现代戏。再后来就去了东海的那个小岛,他便自然被故乡官修的历史遮蔽,只留下在老百姓口中相传的许多故事。

从这条柏油马路分岔,向西一条坑坑洼洼的砂石路,走约六公里,在顺着田埂间的小路,步行两公里,就到了我家。一个背后是山,门前是小溪的地方。

这点距离,放在我现在生活的北京,可能什么都不算,一踩油门,半个小时就到了。而在我儿时,这点距离,却像南极一样遥远,邵阳市在我的心中,是一个梦想,是一个符号。看着门前的大山,老人们给我们谈起有关邵阳市的繁华,这繁华自然是经过他加工的。比如说那里担水也能卖钱,小菜也能卖钱,穿得阔阔气气的水老倌一天到晚在街上游手好闲,有技艺高超的扒手。

对老家人来说,“邵阳市”并非是一个行政区域,而是特指邵阳市城区,“邵阳”才是一个有些模糊的地域概念。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宝庆府”、“邵阳县”和“邵阳市”分得清清处处。“宝庆府”辖区很大。明清时湖南有“一永二宝”之说,宝庆府面积据全省第二,今天邵阳市所辖的县区,包括娄底地区一些县如新化都属于宝庆府。邵阳县只是宝庆府中的辖县之一,但地位特殊,因为它是附廓县,府城在它的辖区内。直到民国时期,它还是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包括今天的邵东、邵阳、隆回和新邵的一部分。

1948年邵阳县西部划出去单列为隆回县,县治桃花坪。政权鼎革后,1954年邵阳东部,俗称东部单划为邵东县,县治两市塘;南部俗称南路保留邵阳县这个古老的名称,但县治从邵阳市踢了出去,迁徙到扶夷江边的塘渡口;而邵阳北部俗称北路的几个乡析分出来,和新化县的一部分合为新邵县,县治酿溪镇。新邵县城距邵阳市城区最近,也就6、7公里左右,几乎是其郊区。因此我在酿溪镇念中学时,觉得县城的伢仔、妹仔,自认为除了邵阳城区的人,他们最洋气,因此是纯粹的“邵阳市人”。

因为新当政者像划豆腐块那样划分行政区,到我出生后,“邵阳”成了一个非常混乱的地理或文化概念。从秦汉以来,县区一般说来比较稳定,几千年能形成同质的文化。而新执政者来了后,敢教日月换新天,不仅县的区域被析分、拼凑,连县所属的行署也朝三暮四。以新邵县来说,初期属于邵阳地区行署管理,而我懂事起,属于涟源地区,后又属于娄底地区,最后划归邵阳市。------因此我现在都糊涂了,别人问我你是邵阳人么?我会略有迟疑地予以肯定。因为从文化、语言和生活习惯来说,我生长的地方,毫无疑问是邵阳,但从行政区划来说,你很难有耐心给一个外人解释邵阳市、邵阳县和邵东县、隆回县和新邵县的关系。我们乡下上年纪的长辈,他们的说法却是最精确的。他们说自己是邵阳人,但不是邵阳市人。前一个“邵阳”特指民国时期的老邵阳县,后一个“邵阳市”,特指邵阳市城区,而非现在囊括九县,有730万人口的行政区划层面的邵阳市。

因此,我所说的熟悉的邵阳,是因为我在那个地方生长,我的秉性、饮食偏好和口音脱胎于此,用老家话来说,使娘肚子里带出来的,对此自然是熟悉的。而对邵阳城区,我上大

学前,一共去过不超过五次,上学、工作都在北方,有限的数次探家也无非从这个城市匆匆经过,故而说她很陌生。

我第一次对这个活在传说中的城市有较深的印象是初三,《邵阳日报》创立,我们学校丁了两份。那时的《邵阳日报》很奇怪没有采用《湖南日报》、《人民日报》那样的新闻纸,而用的是纯白而有些坚硬的纸张印刷,摩挲在手,感觉很柔和。到了高一,这张报纸还是小四版,它副刊连载的两篇长篇小说我记忆犹新。一是《傍晚敲门的女人》,一是《乱世黄金案》。80年代最流行的就是这类警匪体裁,不独邵阳。有一晚熄灯后,我和宿舍的人还在高谈阔论傍晚敲门的女人,有人敲门了。我们大笑:喊得应呀,果然来了敲门的。然后开门,大惊失色。原来是查房的班主任,他在门后听了多时,第二天在班会上说:有些宿舍的同学不好好学习,整天想着哪个女人来敲门。《乱世黄金案》说的是民国时期邵阳发生的一桩奇案,有着军统背景,排除压力侦破此案的是小蒋和老邓在莫斯科同学的徐君虎。

徐君虎在老一辈邵阳人的传说中,是个清官,然后他比不上清代一个清官李蛮牛的名气。此君真名是啥我没有考证,蛮牛显然是他的绰号。我爸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李蛮牛辞官回家时,面对涕泪相送的父老,口占一诗:“水打状元洲,清官不回头。若要清官到,除非李蛮牛。”在伟大的新时期,“清官意识”曾作为封建腐朽思想被批判,连骂皇帝的海瑞也难脱干系,看来我们真的不需要清官了,所以邵阳越来越少李蛮牛这样的封建官僚。

我记忆中第一次去邵阳城区是高一。我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同班的一个胖子同学。他和我一个乡,也是父亲工作母亲务农的“半边户”,我们上高中时,他家已经迁到他父亲工作的邵阳市酒厂,他在一个星期天请我们上他家去,他的父母很好客,尽管家境拮据但尽最大努力给我们做了许多菜,他的父亲还拿出“邵阳大曲”让所有去的男孩子一人喝一杯,说“是男人就要喝酒!”邵阳大曲淳厚而绵长,我在外地进湘菜馆,总要问有没有这种酒,而老板却总推荐贵死人的开口笑。去年暑假他和妻子、女儿陪着妈妈来北京旅游,我请他们吃饭的时候问:为什么叔叔不跟出来游玩?同学告诉我,他父亲已经故去好几年了。闻此言,席间沉默许久,因为他爸爸算起来也就65岁左右,我才有那冒昧的一问。那次他陪我去了东塔公园,在新华书店我买了本《诗词欣赏》,至今还躺在我的书柜里,里面有我最喜欢的《古诗十九首》。虽然我所在的高中离邵阳市很近,但邵阳市的一切只能像传奇一样半真半假飘到我的耳朵里面。那是正值80年代末,算是邵阳市治安最不好的一段时期。后来我走出邵阳,便觉得没什么奇怪的,那个时期正值社会大转型,禁锢几十年的社会一下被惊起几丝涟漪,金钱的诱惑被放大,治安形势恶化全国都一样,“二王”案件不就发生在当时么?只是邵阳人的脾气,无论作好事还是坏事,总要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比如抢劫、杀人哪儿都有,可当时邵阳的黑帮先走一步,发扬了湘人善于“组织化”的特长,搞了一个“枭雄会”,谋杀了公安民警还在广场上贴出告示,因此才名声在外,觉得此地非华夏乐土。枪毙枭雄会骨干时,据说如临大敌,而枭雄会的首领刘某等人,在少年中的口口相传中成了罗宾汉那样的人物,对这样江湖大盗,少男们总有一种非关道德的佩服。而我所在的乡下,那时候还几乎是夜不闭户。除了这些传说,我确实没有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治安恶化的地方。很多事情是言语中妖魔化的效果,就如80年代末,我们并不了解香港,半是得意半是无奈把邵阳说成“小香港”,后来大家有机会去香港了,就感觉到如果大陆的治安真像香港那样,就不必三五年来一次“严打”。

我上大学时那几年,有关邵阳市流行割脚筋、砍手砍脚的传说到处都能听到,在西北黄河边的那个城市,有同学得知我是邵阳来的,总会夸奖地说,不敢惹你,你们那地方的人动不懂就把人脚手砍掉。我听此言就会反问一句:“你去过邵阳么?见过被砍掉脚手的人么?你看我的手脚不是好好的。”他们大多会说只是听人讲。邵阳当时治安不靖是实情,可天下之大,何止一个邵阳。我上大学的那个城市治安并不比邵阳好。割脚筋砍手脚多半是黑帮之间火拼才这样,这固然野蛮,可号称文明人所作作为比他们又强多少?人家只能肉体上伤害某人,

还不能运用意识形态工具,把一个人残忍地弄死,还要搞成“永世不得翻身”的铁案。如果说我对邵阳城区的治安有所感受的,只有大学时两个暑假的偶遇。一次我回家,提着包走出邵阳火车站,正准备放下包歇息,旁边一个卖甘蔗的老婆婆,提醒我说:“伢崽,包包可离不得手呀。”

还有一次陪老妈进城办事,坐公车回乡,快出郊区的时候,上了一帮小伙子。我的妈妈睡着了,中间一人伸手去掏她的口袋,我一把抓住他的手,说了句:“弟兄家,这样可要不得。”他问:“她是你什么?”“我姆妈。”“你姆妈就算了,要是别人你管闲事,小心你吃饭的家伙。”-----看来他们还有那么一点规矩。快到新邵县境的时候,这些人全部下车,司售人员可能习以为常了,毫无反应。

还有一件事说起来有点惭愧的自豪。大三的寒假,我们好几个同校的邵阳老乡在长沙转车,在车站前小摊吃米饭,说好两块钱一碗,数钱时摊主欺负外地人,非得说两块钱一两,拉住这些学生不让走。中间一位身高体壮的老兄改用邵阳话大叫:老子从北往南几千里,快到家了,竟然受这样的欺负,你想何解?留我们过年?这么多邵阳后生,你们家可能装不下。其他人也用邵阳话吵吵嚷嚷,老板听了,立刻变得和气,按开始说好的两块钱一碗结账。来北京后,有关老家的消息越来越少,我也很少回家,除了电话问候父母外,对那个城市更觉得陌生。偶尔有地方官来京,一起吃饭,他们总会介绍老家的建设新成就,特别强调邵阳的治安没有过去那样可怕了,欢迎大家回去。

我笑笑,忍不住说,领导这些话和外地人可以说说,和老乡没必要。都是那个地方长大的,还能怕什么?就像中国,我们生活在这里,不是觉得很好么?可美国人看来,没准会说你们的治安怎么那样差,生活质量那样不好呢。可在这里的十几亿人,要是每天都感觉到这些,就没法活了!

至于说邵阳80、90年代之际的恐怖传说,那是一个经济不发达而年轻人又不安于现状的必然现象。现在肯定不会像过去那样了,这和严打没太大的关系。一是人口流动加快了,“革命”输出,年轻人大量去南方谋生。二是哪个地方的黑社会必定会经历从初级到中级,然后到高级的阶段,不可能总是打打杀杀。80年代末的打打杀杀那是邵阳黑帮的原始阶段,那样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到后来经过自然淘汰,会产生自发秩序,大家和平共处控制某些来钱的买卖,不流血对谁都有好处。再往后面走恐怕就得漂白自己,捐钱办善事,捞政制资本,当什么代表、委员了。

这番话,一些地方官听后不吭声,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

邵阳市对我而言,和全国各地其他地市差不多,无非是中国中南地区的一个中等城市而已,没什么别样的感觉。只因为我在它北部山区长大,因此对它的许多资讯更为留心。但老你面前晃荡的人和物,真正的距离会很远,你可能永远走不进去。比如我家所在的丘陵地区,再往西北十来公里就是巍峨的雪峰山,我站在家后面的山丘顶,常常能看到雪峰山山脊蜿蜒的小路,和青葱的植被。多少年了,我却从来没去过,我对雪峰山远不如对故乡之外其他一些名山熟悉。------正如我对邵阳市的感觉。

篇三:邵阳学院教师待遇

邵阳学院在职教师待遇

一年一度的博士引进工作又要开始,各位博士应该关注我校的一些待遇,先就有关待遇分析一下,希望对各位博士有帮助了解邵阳学院的情况。

1、邵阳学院到目前为止是湖南省没有实施绩效工资的单位之一

连兄弟院校怀化学院早就实行了,我校2014年都到年尾了,没有动静。分析阻力还是来自中层领导的抗拒,系主任目前是拿两份工资(管理港、教学岗),平均年薪12万-16万。绩效实施了以后,他们的工资肯定的减半。去年官方统计结果显示,我校的人均收入7.2万,大多是被平均的吧。

2、工资水平及福利待遇

(1) 基本工资(见截图)

(2) 课时津贴(大概40多块钱一个课时)

没有公共课的老师一个学期要拿1-2万的课时津贴,要累个半死。课时长的课程都被领导或是有资历的老师占着,新来的基本没课上,就没有教学津贴。有的老师兼任实验员和任课,相当于拿双份工资,一个学期津贴三万多也是常事,但是也是有一定的背景人才有可能。专职辅导员那坐班津贴,一个学期也就1万多,总要好过没有课上又没有班坐的新博士强,而且辅导员还可以吹空调。

上课累得半死,哪有时间搞科研哦。文科还好,只要有个电脑就可搞所谓的

科研,反正都是复制粘贴的要有技术就行。而理工科有时间搞科研的人会发现,仪器设备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学校一边要国家级课题,一边不舍得投入,新进博士都没有一个办公室,连电脑也不配一个,大多是吃博士阶段的老本,等吃完了,也就散漫了,等习惯了,也就适应打麻将斗地主的生活了。

上公共课的考试(计算机、物理、英语、马克思等)课时津贴会高一些,听说有的女老师为了多赚点奶粉钱,怀孕上课累的导致流产的;也有跳楼自杀的,右图为证:

http://bbs.rednet.cn/thread-27642859-2-1.html

(3) 人均年终奖(5000元左右)

年终打在工资卡上,据说没有扣税。现在群众路线,连原来教师节、端午节各1000元过节费也没有了。

(4) 车改补贴500元/月

普通老师500元一个月的交通补贴,比起以前没有公车改革的时候,还是分得一杯汤。但吃肉的总是领导,据说校领导7500元/月,这没算的话,打的士2元/公里,一个月领导可以在的士上度过3750公里,校领导几乎可以天天在车上,不用到办公室。外出远离距离出差,车票、住宿费又可报销。苦逼的青年教师,想参加个学术会议还得自己掏钱,谁愿意去?

(5) 住房公积金

一般按个人缴存基数的10%缴纳住房公积金,学校在1:1缴存到公积金中心。普通老师按照职称来定的,不同级别、工龄、工资领导的个人缴存基数差别很大,个人缴存基数大的还是当领导的,校领导应该更高哦。下面是不同基数的截图,图个乐呵吧。


邵阳干部网络学院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24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