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大荔书法家

时间:2018-11-09 11:1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十大书法家全集

《十大书法家全集》 简介:

第一卷 《董其昌书法集》 董其昌(1555—1636)是明代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幼就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官至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他的书法广泛临学古人,融会变化,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康熙、乾隆都以董书为宗法。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同时他又善于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其传世作品有:《宋词卷》、《书杜律》、《大唐中兴颂》等。著书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等。

第二卷 《何绍基书法集》 何绍基(1799—1873)是清代书法家、诗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官编修、四川学政。通经史、小学、金石。书法擅真、草、隶、篆,由颜真卿入手,后转师秦汉、魏晋、南北朝,其书注重碑学,笔意纵逸超迈,融厚有味。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中年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其传世墨迹甚多。著《东洲草堂诗钞?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第三卷 《柳公权书法集》 柳公权(778—865) 是唐代最后一位大书法家。字诚悬,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一个官宦之家。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其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书,溶汇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成为历代书艺的楷模。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冯宿碑》等。其中《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另有墨迹《蒙诏帖》、《送梨帖跋》。

第四卷 《米芾书法集》 米芾(1051—1108)是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米芾能诗善文,书画尤具功力。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其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珊瑚帖》等。

第五卷 《欧阳询书法集》 欧阳询(557—641) 是唐代初最具代表的著名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其书初学二王,吸收汉魏晋以来隶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张怀《书断》称其书:"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存世书迹尚多,墨迹有《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碑》、《九成宫碑》、《皇甫诞碑》等。

第六卷 《王铎书法集》 王铎(1592—1652)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官至礼部尚书。王铎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行、草书成就最高,用笔沉着富有变化,粗犷豪放,不失法度,既发扬了明代草书气势奔放、直抒性灵的特点,又矫正了线条粗率的弊病。在结构方面,以奇险取胜,节奏对比强烈,创造出不少新的构成方式。其墨迹传世较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

帖》。

第七卷 《王羲之书法集》 王羲之(303—361)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早期师从卫夫人,后博览名家法书,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楷书师法钟繇,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立了妍美流便的王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楷、行、草无所不能,所书《兰亭序》尤为脍灸人口,被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等书法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传世唐代摹本有各家所临的《兰亭序》、《十七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初月帖》等。

第八卷 《文徵明书法集》 文徵明(1470—1559)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初名壁,以字行,更字仲徵,号衡山江苏苏州人。诗文书画俱佳。"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曾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博平(今山东茌平)知县、南京太仆寺丞。文徵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尤擅长行书和小楷,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有"明朝第一"之称。晚年声望极高,在当世号称"文笔遍天下"。文徵明传世墨迹很多,小楷有《前后赤壁赋》、《醉翁亭记》;行书有《游虎丘诗卷》、《西苑诗》等。

第九卷 《颜真卿书法集》 颜真卿(709—785)是唐代中期杰出的著名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太师"、"颜鲁公"。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褚遂良、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传世墨迹有楷书《自书告身》。碑刻有《多宝塔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裴将军帖》等极具个性的书体。行草书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第十卷 《赵孟頫书法集》 赵孟頫(1254—1322)是元代最显赫、最卓著的书法家、画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至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之职。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归去来辞卷等》

篇二:十大书法家简介

钟繇

王羲之

王献之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颜真卿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400—500

书法家朝代、字号、擅长字体、书法特点、书法作品、书法影响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 “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 “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 钟繇对书法的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以自然状书势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

健秀。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他一生的艺术不守旧,而是与父不同,且字身喜带长形,这就是他的成就、也是有别于他的父亲。他的发展有他的辉煌!他写的草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他的父亲父子称二王。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 王献之《中秋帖》(米芾临摹本) 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后人学行草鞋楷无不以二王为榜样

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楷书《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 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

一波之过笔”。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帖》体势纵长,笔力劲健。墨迹传世,尤为宝贵。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鹊起,远扬海外。进入唐朝,更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但欧阳询自己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

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褚遂良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晚年的褚遂良,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美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禇遂良是表现了一种来自于笔意的华美。在欧阳询或虞世南那里,线条与笔法是为塑造字型而服务的。而褚遂良则不然,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而结果则是,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来好像具有一种脱离了形体的独立意义,使点线变为一种抽象的美。可见由欧阳询等人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楷书结构,在禇遂良的笔下,已经开始松动。这种松动并不是由于他功力不够,或者别的什么,而是他知道如何运用结构的疏密、用笔的疾缓来表现流动不居的情感。倘若我们将欧阳询推举为“结构大师”的话,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其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柳公权传世墨迹有《送梨帖题跋》,碑刻有《金刚经碑》、 《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阳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庙碑》、《高元裕碑》、《冯宿碑》、《苏夫人墓志》、《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柳公权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荆棘编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头上去摘取的。他善于吸取书艺大家的智慧与成果,变化成自己一家书艺。

柳公权能够化身为巨人,既需一颗慧心,取质、取量、取度,炼形、炼神、炼韵,加以冶铸,又需要不凡的身手,刻苦的磨炼,尤要以自己的性灵和人格去化入。柳公权之所以成为柳公权,也正在于此。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传世墨迹有《争座位贴》《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 《蜀中诗

》、《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流传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于其行书和草书中。我们分别就其行书和草书来探讨其艺术风格形成之渊源。

黄庭坚在继承传统、学习前辈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而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的书法也存在某些缺点,如有些笔画过瘦过长,然而,瑕不掩瑜,从总体上来说,黄书有他的独特风格。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回族,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篇三:揭秘大书法家为何常写小字

笔者仔细观察怀素的《圣母帖》,统计其一笔而就的字数在3-10个字之间,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笔写出5-7个字,而且没有出现一个叉笔尖的字,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怀素 大师级的书法艺术标准之一是:一笔写出最少5-7个字,而笔锋不散且无涩笔、枯笔。

更为重要的是,像怀素这样顶级的大师们还有一个潜在的、很少有人注意到的软标准,而这正是本文要重点讨论的地方,即: 用一定尺寸锋长的毛笔要写出其最小规格同时又合乎书法艺术法度的字来 。合乎书法的艺术法度自不必说,但这个“最小规格”的字如何来衡量呢?

我经过精确测量统计后发现了一个标准,即怀素的小草字大多不超过4厘米见方,也就是说,要在4厘米见方的范围内写出合乎书法艺术法度的字来,你必须要考虑你所使用的毛笔的锋长、笔画的粗细。我使用各种锋长的笔经过上千遍的临摹后得出一个结论:当年怀素和尚书写《圣母帖》所用的毛笔锋长应为2.50厘米。实践表明,如果笔锋低于2厘米时,则写粗字时笔锋必散,且有涩笔、枯墨、飞白等出现,同时2厘米的小笔头含墨有限,根本不可能一口气写10个字而不出现上述情况的。而用3厘米的大白云书写,明显

容易看出来他们何时舔的笔尖,一笔到底写了多少个字,仅就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二王”的草书功力不及张、素二人。

根据上述更多的实践及 一笔写出最少5-7个字,而笔锋不散且无涩笔、枯笔、飞白和用一定尺寸锋长的毛笔要写出其最小规格同时又合乎书法艺术法度的字来 ,参照黄金分割定律,我惊奇地发现了书法大师们所追求的书写规格与用笔之间的数学关系:

字的书写规格 X 0.628 = 所用笔锋长度

这就是书法大师们的 书法艺术的黄金定律 !

套用这一公式,张旭、怀素帖中的字大多不超过4厘米,则他们所用的笔锋长度为:

4厘米 X 0.628 = 2.512厘米

书法艺术黄金定律的发现意义重大,首先它揭开了古代大书法家为什么常写小字而不屑于做榜书的根本原因。比如伟大领袖***同志的多数行草书法作品的字号大多不超过鸡蛋大

小,而现代许多“书法家”们却把字写得越来越大,似乎不用大笔写大字就显不出其视觉冲击力,显示不出来其大手笔和大家风范来,这显然与古代大书法家追求的“见微知著”、“小字若大”精妙的数字化的艺术精神背道而驰,当然也不符合上述书法艺术的黄金定律。

书法艺术黄金定律(以下简称黄金定律)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 黄金定律揭开了古代大书法家写小字的根本原因,在于大书法家们追求在最小的空间内、最小的范围内如何殚精竭虑穷尽汉字这一抽象的线条艺术的无穷变化,从而展示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马克思曾经指出,艺术只有当其能用数学来描述时,才能真正称其为艺术,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科艺相通”的道理,即艺术同样要具备科学的精神和细致。黄金定律的发现,使得毛笔书法这一抽象的线条艺术上升到了数学的高度,使书法成为可以用数学来测算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必将为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黄金定律的发现为为书法艺术水平的高低提供了重要的评判参考标准。过去的书法作品评选一直一重视对笔的选择,不同的人用不同材质、尺寸的笔书写不同的字体在不同规格的纸面上,如何去评判,是评委们最头痛的事。如果我


大荔书法家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212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