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粉丝文化话题作文

时间:2018-11-09 10:2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传统文化作文

有关文化类作文趋向

一、高考语文加分改革带给我们的思考

北京语文中高考改革或波及全国 将加重传统文化考查

光明网讯(记者 徐皓)日前,北京市考试院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拟从2016年起,中考英语分值由120分降到100分,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到100分;与此相对应的是,中考语文分值由120分提高到150分,高考语文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对于中高考英语考试改革的话题,各方面的谈论已经不少。那么,关于语文中高考改革,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呢?近日,在海淀实验中学举办的一场家长会议上,邀请到了原清华附中特级语文教师赵谦翔老师,以及原清华附中高级语文教师花向昭老师做相关的政策解读。

原清华附中语文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副组长,海淀区学科带头人的花向昭老师认为,“2016年中高考语文考试,肯定加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北京16年改革必然波及全国,可以说‘一叶知秋’。”在谈到对未来的语文高考改革的政策是否会细化的时候,花老师谈到,“政策会根据需要逐渐地进行调整,而不是一步到位。”“未来会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

而另一位语文老师在解读目前中学的语文教育与未来的语文中高考改革时,则铿锵有力,富于激情。原清华附中特级语文教师赵翔谦老师强调,以‘题海战术’为本的语文教学,摧残了教师的体力,弱化了教师的脑力,麻木了教师的悟性,丧失了教学的个性。这是目前我国中学应试型语文教育的弊端。

赵老师还幽默地用四句诗形容此次北京的中高考语文改革,“春雷一声北京来,九州杏坛扫雾霾。外语终于归本位,母语未必不悲哀。”

赵谦翔老师说,“语文要动情地教,个性地教,灵活地教。如果不能由衷认同语文天生浪漫的本性,不管教材如何更新,最终都将在‘惟考是图’的桎梏下变成枯木朽株;不管体制如何变革,最终都会在‘惟分是图’的钳制下‘穿新鞋,走老路’。”

赵老师谈到,语文教学应培养亲情和爱心,培养学生爱自己、爱祖国、爱他人、爱人类、爱自然的博爱之心。

赵老师说,语文教学必须博大地教,即形成“大语文”的理念,不是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而是把世界变成学生的课本。只有“大语文”才能使语文活起来,新起来;也只有“大语文”才能使学生笃信“语文大”,从而把语文作为一门终生必修课,常学常新

昨日,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召开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媒体沟通会,通报相关改革信息。 我是一名教育管理者,虽然不在第一线教学,但也非常关心教育领域的改革,毕竟自己在这行业,而且自己的孩子也已经开始上学,所以,对于这次教育改革分外关注。会议说,本次改革旨在提高首都均衡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切实解决择校、学生课业负担等问题。改革的内容涉及好几方面,主要是英语和语文。 其中,为了改变我国重视英语教学、忽视母语教学的现状,本次改革提高了中高考的语文分值,2016年中考语文总卷面分将由120分上调至150分;2016年高考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进一步强化了汉语

的基础性地位。 这一改变令我很惊喜,我是学中文的,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大学生研究生还没毕业就去外国支持“汉语教学”了,“汉语教学”的内容除了教授外国人说普通话、写汉字还要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笔忘字,越来越多的孩子一点古文化基础也没有,打小“崇洋媚外”,英语能力在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被打下牢固的基础,在一些家长眼里,语文是母语组织的,孩子在日常一点点学习中就会,而且对语文的要求也很低,只要不拖尾巴就行,英语往往成了拉开分数的主要科目,课外辅导也是各种英语班林立,语文辅导班非常受冷落,除了在中高考前,学生通过上语文辅导班来提高解题技巧外,很少说通过辅导班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对中国文化理解的。 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智慧,充满哲理,可以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里寻找到保持良好心态的方式方法,可以让我们有归根的感觉,可以看清事理。对于国家而言,一个民族之所以能以独特的品格和风貌而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便在于其独特的体现民族性格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他的文化传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漂泊与世界上,而没有了根脉。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一个民族的前进动力,迟早要枯竭。而且,一个民族的传统,并非想扔就能彻底扔掉的。如果我们不能重视传统,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与改造,被无意识的传承下来的,可能就会更多的是糟粕。中华民族毫无例外也是如此。 在充分意识到这一现象后,“国学”开始回热。很多大学都开了“国学”的课。同时,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汉语的重要性。提高中高考语文分值,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打牢语文基础,使国人更加关注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真的是非常欣喜,这次改革注定是触动人心并且会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正传播下去。

二、高考作文命题方向

1、(文化基因)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文化断层,导致当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普遍存在误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把“儒学”等同于“国学”。其实溯本追源,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当今的建筑工人其实是战国“墨家”的职业,袁隆平其实是“农家”的代表,新中国十大元帅其实是“兵家”标范,炼丹求寿诸如彭祖其实是“道家”先锋,以法治国其实是“法家”追求,逻辑推演其实是“名家”绝学,风水地理天文历法其实是“阴阳家”法器,政治外交大国谋略其实是“纵横家”智慧,罗贯中曹雪芹其实是“小说家”翘楚,华佗李时珍其实是中医及巫医等“医家”灵魂,公务员其实是“儒家”儒生憧憬……

“国学”,真实含义,乃中华民族“一国之学问”,包括了诸子百家,显学隐学,庙堂江湖,正史野史,主流民俗的一切智慧与建树。因此,打开视野,寻找儒家之外的一切智慧与生活方式,你会惊奇地发现:儒学只是中国传统文化长得最茂盛的一片森林,而在这片森林之外,还有更多的高山大川,平野草原,奇花异卉。……

确实,“儒学之外”还有很宽广的世界。请根据材料内容,任选一个角度,抒写你在当今生活与历史阅读中看到的各家思想或生存方式,可以论述其思想意义,可以叙述其生活故事,可以思辨其传承融合……“国学”的现代化,或许早以生活方式的变化,带动价值观的升级,悄然破冰。

命制理由:

从文化基因上重构“百家争鸣”的文化基础,让文化在一个宽容并存的环境下生长,首先要消除对传统文化误读,特别是消除一个民族全力争当公务员的畸形追求,还原正常的文化生态,让每个人都有适应自身生命潜力的职业与生活方式,

让更多的人在自己的兴趣追求中生活,并为各家学术与生活方式的优化贡献智慧。

当今以“国学”之名出版的各类图书,其实只是在放大儒学,其负面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化传统文化的误解,并将个人追求和兴趣锁定在不一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仕途或钱途上,让本来丰富多彩的13亿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窄,精神空间与选择越来越来小。

该试题,意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学观与文化观,认识并尊重文化多样性与个体五彩缤纷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为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跨文化思辨及融合打下基础。

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改变学生成长中的文化误区,让他们懂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基因,有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吸收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与普世思想,实现“一国之学问”现代化,重塑中华文化,再创辉煌文明。

2、(文化境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常叹息,当今中国为何产生不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哲学家、大诗人、大作曲家、大科学家等等。究其原因很可能在于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对纯粹的精神性事业不重视、不支持。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在我们的氛围中,这样的创造者不易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孤单的,很容易夭折。中国要真正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大国,就必须改变文化的实用品格。一个民族拥有一批以纯粹精神创造为乐的人,并且以拥有这样一批人为荣,在这样的民族中最有希望产生出世界级的文化伟人。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结蒂取决于精神生活的总体水平。拥有精神生活的人越多,从其中产生出世界历史性的文化伟人的机会就越大。

如果有更多的人注重精神生活,如果有更多的人不用功用的标准去追求精神生活,如果有更多的学者能够追求学术的独立,如果有更多的人热爱全人类文化遗产,如果有更多的人认真思考人生问题……那么,不管结果怎样异彩纷呈,都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前途的福音。

请根据材料内容,任选一个角度,抒写你在当今生活与历史阅读中看到与此材料相同或相反的观点与价值追求,可以论述其思想意义,可以叙述其生活故事,可以思辨其传承融合,甚至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从适用与精神两个层面进行探索与思考 。

命制理由:

从根本上改观中国人的精神素质,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使中国人真正具备现代文明世界一员的自信,首先要改变中国文化传统的实用品格。百年中国的主题是富强。为求富强,人们到西方寻找真理。在这个出发点中就蕴涵着中国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便是把真理仅仅当作了工具,对于任何精神事物唯求其功用而忽视其本身的价值。

一个民族的生活不外乎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功利的衡量标准必然带来精神生活的贫瘠。语文课堂上为了追求高分,不惜用习题的形式来解读经典作品;电视媒体上,一切文化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书店中摆在醒目位置的多是编造的励志故事,纯粹的文艺书籍早已无人问津;更有非主流的青年生活低级趣味,令人大跌眼镜;追明星,做粉丝,充斥报纸和网络的各种丑闻,更是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过分追求功用,忽视纯粹的精神生活已让国人的心智变低,让本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窄,精神空间与选择越来越来小。该试题,意在让学生摒弃文化功用价值体系,用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精神生活,

引导学生把纯粹精神价值、独立自由、文化选择等看成至高无上,不要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当成自己获得物质生活的工具。

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改变学生成长中的短视行为,让他们懂得:既要学习适用价值,也要关注精神生活,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你就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3、(文化情感)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说到中国的文化,每个人想到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人想到唐诗宋词,有人想到敦煌丝路,有人想到戏曲汉服,有人想到文房四宝,有人想到四大发明,有人想到太极长城,有人想到古乐舞狮,有人想到松竹民居……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也说明每个人接触文化的内容不一样,成长中形成了对不同文化的情感深浅不一。这也是文化情怀的养育过程,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气质的重要因素。

你在成长中也一定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也许是一个小物件,也许是一处古迹,也许是花树草木,也许是建筑服饰……不管是什么,那种情感根植于你内心,已经成为你生命的部分。你热爱它原因背后,也许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也许还没有意识它的文化意义,但随着你阅历的增加和学养的积累,你会突然发现它们背后的文化气质与文化魅力,那时,你的情感会升级,你爱的理由会更深厚丰富……面对你自己的生活,你可以跟大家分享你的情感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一个角度,任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记叙文、实用文体等不同的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命制理由:

如何才能培养高尚的情怀?如何让自己的情感更深厚绵长?将普通的生活爱好转变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认知,这样的情怀养育,才能让人走向崇高,承担责任,学会保护,懂得传承。

文化一直在生活层面活跃,每个人都在它的拥抱中。有人从小学习书法,临摹名帖,便走进历史,走进艺术殿堂,慢慢培养了一种对书法艺术的爱好。有人热爱家乡的建筑或特产,一样会走进它们的历史和精神世界,从而潜墨移化自己的兴趣与追求……

本命题在于让学生远离低级趣味,在生活与历史,精神与物质之间,寻找生命的原点。文化来自生活,“文化作文”的根,一头来自历史--昨天的生活;一头来自生活--明天的历史。而生活的主体,是自己和群体。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以最快捷的方式,掌握“文化作文”的内涵,养育自己的文化人格。 专家点评高中组综合命题意图: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关注社会成为焦点。因此“儒学之外”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寻找自己生命潜质的对应点,学会寻找心灵的微光。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的宽容与胸襟,为全球化下的跨文化思辨与融合打下基础。此是民族文化基因的解析,可对目前“国学”狭隘化进行纠偏。文化境界一题,并非对中国文化实用性提出批评,而是希望中学生们知道:形而下的物之上,还有形而上的精神。术与道,在中国从来是一体的。张三丰由武入道,王维从诗音画走入佛学,苏轼由佛学拓展自己的才气和超然的精神品质,皆因他们不执著着技精,还追求着大道,有心灵的信仰。

至于文化情感,那是永远印在心灵上的文化胎记。

三题组合,1、2题是认识文化,兼有矫正之意。到第3题的情感内化,实现由价值观到感情的升华,完成了文化人格的养育。

篇二:偶像和中国文化作文讲评

“崇拜偶像”与“中国文化” 作文讲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眼下青少年偶像崇拜之风愈演愈烈,有人指出,偶像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偶像就是“返祖”,是历史的倒退,绝不可取;也有人说,人们总是从偶像中汲取力量来充实自己,塑造自己,问题是在于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怎么崇拜,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试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论,写一篇议论文。

思路点拨:

透过“偶像”一词,我们既可以找寻到社会思想与道德取向的改变,也可以找寻到作文立意的不同角度。

偶像崇拜无可非议,关键是看崇拜偶像的哪些方面,即崇拜的内容。如果崇拜的是积极向上的,就会给自己的学习、人生带来好处,值得肯定;盲目崇拜就是没有价值的,没有益处的。

从取材的角度来说,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切入:

1、选取演艺界明星做偶像。可以对当前追星的现象发表议论,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名人。

2、选取某个行业的先进人物做偶像,可以选取科学家、作家等,如霍金、冰心等。

3、选取普通人做偶像,如解放军战士、见义勇为的青年等。

无论选取什么人作为偶像,都要说清楚,他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偶像,对你的影响是怎样的。这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以“中国文化”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眼前亏”;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江山不移”,又有“随遇而安”…… 思路点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处境会有不同的心态,但并不矛盾。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体现的是一种情操,“好汉不吃眼前亏”是一种应急之策;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一种胸怀,“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一种处世态度;“江山不移”是指人的本性品质不易改变,“随遇而安”体现委曲求全的忍让。

以上这些文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是儒家思想的展现。写作时可以以这种思想为根进行拓展联想,比如,方圆、刚柔、进退等,或写“同一”,或论“同异”,都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议论话题进行成文。

提纲举例:

开篇:引出现象——简析本质——提出论点。

主体:联系中国文化中典型人物、事例,分层展开分析论证。

一、中国文化是“攻”与“守”的文化——引事例(正反)——分析(正反)——结论1

二、中国文化是“德”与“智”的文化——引事例(正反)——分析(正反)——结论2

三、中国文化是“固”与“变”的文化——引事例(正反)——分析(正反)——结论3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发出呼唤。

如何看待中国文化这种有趣现象?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看,从中吸纳气节与美德,吸纳灵气与智慧。面对今天国际社会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我们应该……

学生例文:

有一个偶像在前方

——高一、19 郝德娜

心中有一个偶像在前方,向前奔跑,汲取力量,才会越来越接近人生目标,才会越来越好。

就像树木崇拜高远的天空,才不断吸取养分,向上勃勃生长;就像溪流崇拜无垠的海洋,才不断积蓄力量,向前滔滔奔流;就像鹏鸟崇拜飘飞的云彩,才不断攒聚心力,向外振翅飞翔。

崇拜创有丰功伟绩的辉煌伟人,可使自己激扬斗志,拥有同样创造辉煌的

潜质。

项羽有一次随叔父观看秦始皇出行,看到始皇车马熙攘,宏伟庄严的气势,由衷慨叹:大丈夫便应如此啊!遂在二世暴政,陈吴起义时敢于揭竿而起,覆灭秦朝,留下“霸王”美名。孙中山小时候听父辈讲述太平天国洪秀全起义的故事,曾毅然说道要做第二个洪秀全,遂在辛亥革命的滚滚浪潮中将清朝无能皇帝赶下“宝座”,使南京政府在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屹然矗立不倒。

崇拜心胸开阔,博学睿智的圣人贤者,可使自己增长学识,拥有同样海阔天空的气魄。

圣人孔子拥有不计其数的崇拜者,像颜回、子仲、子夏,他们一心一意地追随老师,向老师学习儒学,终于也都博学多闻,成为不可多得的学者,为中国的儒学文化添抹了绚烂的光辉。古希腊柏拉图崇拜苏格拉底,专心学习哲学,终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还有莫泊桑对福楼拜的崇拜,莫扎特对海顿的崇拜,正是因为对自己所向往学识的崇拜,正是对自己涉猎领域精湛之人的崇拜,才让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领域达到巅峰,海阔天远。

崇拜淡泊宁静,在逆境中仍保持乐观之人,可使自己心性淡泊,超然于外物。

陶渊明在东晋时期有名的隐士,他崇拜古时的黔娄,赞他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是他能拂袖,潇洒地摆脱污浊的官场,在南山菊前畅饮欢歌。

由此可见,心中有一个偶像在前方,向前奔跑,才会汲取力量,才会越来越好。

当然,这些偶像是那些值得崇拜,身上有发光点值得学习的人。若是只凭长相歌喉取悦于人,便无甚意义去“崇拜”追捧。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崇拜的偶像去崇拜,值得奋斗的目标去奋斗,自身才能得到充实,社会才能得以进步。

崇者,敬也;拜者,学也。心中有一个偶像在前方,让人汲取力量,便会越来越好。

崇拜偶像之我见

我以为,崇拜偶像,应该崇拜那些值得崇拜的人,并追随他们的脚步,成就自己的理想。

崇拜偶像,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追求。近几年,“快男超女”让不少青年男女为之着迷,由“玉米”(超女冠军李宇春的粉丝别称)到“花生”(快男冠军陈楚生的粉丝别称),崇拜偶像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崇拜偶像的形式越来越新奇。对此,不能简单归结为中学生生活单调,升学竞争激烈,精神生活贫乏。事实上,青少年所崇拜的偶想,大多属于成功者,他们有过奋斗,有过拼搏,也能折射出青少年自我的理想追求,姚明从小崇拜偶像乔丹,才成为世界男篮竞技场的新星。可见,偶像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是崇拜之风声势浩大的原因之所在。

崇拜偶像,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彰显的是一种见贤思齐的心态。偶像,不仅值得崇拜,而且可以成为自己努力的目标。自古以来,因崇拜偶像而走上成功之路的人不胜枚举。刘邦以秦始皇为偶像,最终实现了“威加海内”的理想;克林顿以肯尼迪为偶像,最终实现了“入住白宫”的理想;拿破仑以亚历山大大帝为偶像,最终实现了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的理想……正是因为对偶像的崇拜,才使他们明确奋斗的方向,激发出他们的人生动力,并一步步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崇拜偶像,需要有清醒的头脑,需要一种辨别能力。可以成为偶像的人很多,除了歌星、影星、球星,还有著名艺术家、科学家,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这些偶像,都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我们不能一味迷恋“歌星、影星、球星”,而应拓宽视野,以著名艺术家、科学家,以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为偶像,从他们的人生履历中汲取生命的养分。即便把歌星、影星、球星作为崇拜的偶像,也应知道,他们是怎样靠自己勤奋和努力来成就自我,为社会做出贡献的。 遗憾的是,一部分青少年崇拜偶像变了味儿,他们落入盲目崇拜的怪圈,一味地打听他们的身高,体重,甚至怪癖陋习,一味地模仿衣着,说话等。殊不知,这样的崇拜只是停留在表层的、低层次的崇拜。真正的崇拜,是对偶像的成就给予积极肯定和由衷的敬佩,是对偶像的奋斗精神、敬业精神的崇拜。 崇拜偶像,不能成为偶像脚下的小丑,亦步亦趋,而应从偶像身上汲取有

益的养料,并以他们为榜样,去追随,去超越,最终做自己的偶像。崇拜偶像之我见

崇拜之风在青少年中愈演愈烈,便有一些人指出,偶像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偶像就是“返祖”,是历史的倒退,不可取。但我认为,崇拜偶像并不是不可取,只要有所选择,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同样可以从崇拜的偶像身上汲取自己所需的力量。

偶像崇拜不是什么坏事,我们青少年可从崇拜的偶像身上汲取力量来充实自己。苏轼年少时,就对范公心向往之,但等到真的有机会结识范公时,范公已驾鹤西归,苏轼慨叹:“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我们也从中了解到,正是因为对范公的人品、学识的崇拜,才使得苏轼也成为志行高洁的人。打开史册,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一生官海沉浮,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他总是以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生活。这一胸怀,似乎与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类似。所以,我们也可崇拜偶像,从偶像中汲取力量。

崇拜偶像不能拜倒在他们脚下,要理智对待。杨丽娟疯狂追逐偶像刘德华,居然荒废学业13年。她的父亲倾家荡产筹措旅费,千方百计“帮助”女儿追逐偶像,但仍遭到母女埋怨,百般无赖下跳海自杀。像杨丽娟这样盲目追逐偶像,只会自取其辱。我们崇拜偶像,要学习偶像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学习他们的进取心,责任感,而不能拜倒在他们脚下,一味模仿他们的语言、穿着。 在崇拜偶像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个性。蔡国庆年少时便崇拜歌唱演员,希望长大了也在舞台上唱歌,偶然一次机遇,他听到李谷一演唱,很是佩服。原来歌也可以这么唱,像说话一样唱到人的心里去。于是,他立志成为像李谷一老师那样的人,立志把歌唱到每一个听众的心里去。蔡国庆虽钦佩李谷一,但他更注重发挥自己的个性,想着怎样唱出自己的风格。终于他成功了,成为第一位赴日本灌制音乐带的中国通俗歌手。所以,对偶像的钦佩并不是一种膜拜,崇拜他人的同时,别忘记了自己个性。

郑渊洁说过:“崇拜往往是朦胧的,距离恰好产生朦胧感 。”崇拜偶像我并不反对,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应有所选择,理智对待,保持自己的个性!

篇三:高三语文第四节 文化篇 作文

第四节 文化篇

金牌教练精讲

文题展示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文化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布艺、草艺、泥塑……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书法……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我们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我们有傲人的饮食文化,如: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这“八大菜系”……我们还有璀璨的唐宋诗篇等等。而这些活着的传统文化也一直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可以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维系着我们的“中圆人”身份。

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影响你的传统文化?又怎样地影响了你?联系社会生活,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导引

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说得浅白一点,无非就是历史上曾经发生、发展,并且积累、延续下来的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无非就是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即所谓精华部分。历史上的文化如果中断了,就不成其为“传统”;如果某种文化形态,为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所抛弃、淘汰,当然也说不上什么“传统”,更不要说什么优秀了。所谓传统,总有它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忽生忽灭和静止不动的传统是不存在的。所以本题中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关键的词组,它至少有两个要点:一是,你要选取的具体的传统文化的形态一定是源于生活的,且是你生活于此的,活生生的。二是,它必须对你产生了影响,使你挖掘到这种形态背后的文化心理并产生心理认同。这亦是题目的限定和要求。

本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本领。每位同学都可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当中寻找传统文化的踪影。材料中列出了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神话传说、饮食文化、唐宋诗篇等众多方面,算是一种提示。当然学生亦可以在这几类之外选择。

具体来说,比如谈到饮食文化,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的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如果学生就其熟悉的一种来谈,由菜及人,谈出二者的相似处。谈出二者背后蕴涵的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一定是一篇充满文化韵味和趣味的美文。再比如,谈到对联,贵阳名胜甲秀楼旁的一个凉亭的柱子上有这样一副对联:银汉浮空星过水,玉红拖雨雁横秋。凉亭的下面正是一条碧河。极富想象力的对联和此地自然、人文风景融为一体,为此处纳凉的人们增添了诗意。也向外地人展示了贵州山水的瑰丽和贵州人民的才情。还曾看到一副民居的对联: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对联本是绿色,可能经过了一夏雨水的冲打,早已变成白色,可那白黑分明中更加突显的黑色大字正无比浓重地传递着这家主人对先人的苦苦思念。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从文体的选择来看,写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均可。确定什么文体要根据自己选择观点的需要来确定。

审题误区

本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泛泛而谈,什么都谈一些,什么都谈不透。所以一定要选取一个,或有内在联系的一个系列来谈,这样才能使主题鲜明而深刻。其次,对某个具体传统文化的形态的讨论一定要联系到自己的感受,不能脱离作者的生活实际而写成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文章的主旨不能停留在具体的文化形态的具体特点上,而要看到人与此形态之间的共性,追寻其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文题展示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清华中文报》曾经刊登学生致校长的建议信,指出:清华大学历经近百年风雨,一代代清华人为清华大学奠定了在国内外的地位。可现在。我们却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了清华与其他院校的差距,清华人与时代呼唤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在科技方面,而是在文化素养方面。曾经在清华里有着一批以弘扬人文精神为使命的大师,而今天。一些同学为了学计算机、外语而无暇读一本人文方面的书籍,为了找工作拿高薪、评奖学金、读研而斤斤计较,甚至不择手段,为了一已私利而不想别人,为了种种物质的需求而放弃一切精神的追求。这种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滑坡甚至缺失。

材料二:《易经》中有一句至今犹值得深思的名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道破了人文血脉的承传对于一个民族的重大意义。同时,学习优秀的人文传统,学会做人,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立身之本。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社会生活,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导引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多材料作文,命题人的意图需要我们对材料进行破解后方能明白。如果我们在审题时学会提取一些关键词来帮助我们理解材料,其实是不错的方法。材料一说的是清华人的部分现状,如果提取一些关键词,那应该是“差距”“文化素养”“一己私利”“物质需求”“放弃”“精神追求”“人文精神”“滑坡甚至缺失”。概括成一句话就是:部分清华人为了物质需求甚至一己私利而放弃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精神追求滑坡甚至缺失。材料二则是强调了“人文精神”对每一个人和我们的民族前途的重大意义。综合两则材料我们终于可以确认,命题人的用意在于肯定“人文精神的传承意义重大,不能缺失”。这句话就是我们从繁杂材料中抓住的本真命题。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这一点材料中没有指出,其实根本无须指出,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在备考时,当然要做到心中有数。“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心、理解、尊重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正如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在物质主宰一切的今天,拥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尤显重要,这自然也将成为高考命题者关注的热点。

明白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后,则应根据这一关键词的内涵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知

识积累,有针对性地谈出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个性。比如,你可以针对清华学子的这一现状,谈“失掉人文精神对他们自己、对社会,对我们民族的未来造成的危害”;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谈一谈在文学经典中学习到的传统人文精神对自己的影响和意义,从而强调传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还可以结合现状,作为必要的补充。谈一谈如 何传承人文精神。

从文体的角度看,本题既可以通过一个小小说来展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也可以发表议论,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当下传承人文精神的意义及做法。

审题误区

从立意的角度看,一定要综合两则材料,方能有最为准确的立意。如果只是根据其中一则材料便匆匆立意,那很可能出现偏题。再有就是不能偷换概念,比如本题如果立意为“德与才哪个更重要”则和“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有相当的出入的。另外从具体的切入角度看,一定要选取小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倘若空对空地谈一些人人共知的常识,一开篇就已经落入下品了。最后在文章结构上要注意。本文的重点应放在谈“人文精神”的意义上,而具体怎么传承“人文精神”,即怎么办,可以作为文章有益的补充,但绝不能成为文章的重心,否则就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了。

文题展示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看《百家讲坛》,听于丹讲《论语》《庄子》已成为“热爱”经典的学生的共同喜好。可要他去读原著,他就要连连摇头,作苦不堪言状。原因是看电视这种快餐文化远比“啃”原著来得轻松、省力。更有于丹的支持者说:于丹很伟大,她把《论语》这种本来除了语文老师外,谁也不会碰的东西给通俗化了,佩服!她的节目很适合大众的口味! 材料二:据报道,现在的中学生对“名著”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家长、老师指定读一些名著,他们也不愿读。反过来。他们对漫画、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这些被老师、家长们视为“快餐文化”的读物却格外青睐。有人认为现代的中学生越来越肤浅、浮躁,他们正在被快餐文化吞噬;也有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学时代读那些大部头名著呢?

如何看待“快餐文化”这一现象?请根据材料谈一谈你的认识、理解。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导引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相杂的混合型作文。联系提示语中的“快餐文化”这一中心词,我们便可以把握我们立意的大体方向。那么,什么是“快餐文化”?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筛选、概括出关键信息:将经典“通俗化”“大众化”,却往往和经典名著处于对立的位置,表现为电视、漫画、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等多种形式;“肤浅”“浮躁”却让人看得“轻松”“省力”,很合“口味”。明白了这些,对于“快餐文化”的内涵就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写起作文来大概就不会走题了吧。

那么如何看待“快餐文化”呢?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回答了此题的立意和行文思路。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完全的赞同,一是完全的否定。而这时,往往需要我们理性地分析,辩证地看待。结合材料和社会实际,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快餐文化的流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一,现在的中学生是在“读图时代”而不是在“读字时代”中长大的,从小就伴着电视、动画、卡通漫画,对画面感到特别亲切,对大部头

文字不很感兴趣。其二,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紧张,快餐文化比大部头的名著“吃”起来更有“效率”,“吃”了“立竿见影”。其三,名著虽好,往往代表了各民族文化中的经典,但正因其经典,所以往往太深奥,“啃”不动,而“快餐文化”则往往无须费力,很轻松地就可以“吃”下,也算是接近了名著。接着,我们再来分析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所谓快餐,它的“营养价值”就要打折扣,如果一味地“快餐”下去,那很可能造成“营养不良”,这样做是很令人担忧的。第二,“快餐文化”往往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而在现有的阶段,学生还比较难发掘自己的潜力,所以根本不可能针对未来的职业而决定现在该读什么书。第三,“快餐文化”最具有商业性,一味投学生所好,品位不高;而对于分辨能力、鉴赏能力还不是很高的中学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明白了“快餐文化”的利与弊,我们看问题、写文章就会尽可能地做到辩证。但辩证不等于无观点,我们可以重点放在“快餐文化”的利上来谈,但要强调“适量”;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快餐文化”的弊上,谈回归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就这个话题,可采用的文体也是很宽泛的。既可运用形象思维和想象思维的方式编故事,也可用辩证思维、立体思维、“具体—概括”思维的方式议论,还可应用分类思维、组合思维等方式写日记、小品文等等。

审题误区

本题在形式上兼具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特点,在审题时要兼顾话题和材料。材料对话题起到了具体、深化和限制的作用,看不到这一点,极容易抛开材料,泛泛而谈。同时,本题目思辨性很强,所以切忌观点片面,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全面否定。另有一种片面的表现形式,则是两面都谈,各打五十大板。另外,本题虽涉及“快餐文化”这个概念,却无意让学生作学理的分析。有的学生作文偏执于概念,而忘记了概念所指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写出的文章过于抽象。

文题展示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2006年。先后有一些专家、学者对传统文化中的中医、阴历、中国龙、水墨画等表达了否定的态度和观点,他们强调:不打倒国人心中的这些落后思想,国家就没有前途。

材料二:近日,广东省一些人大代表提交建议,希望广东省首开先河,把“大年三十”列入春节假期。代表认为,把“大年三十”列入春节假期,能够让人们有时间过一个传统文化味道浓厚的中国年,捡拾起被日益冲淡的民族文化习俗。

材料三:有专家指出,在大变革时代,尤其是当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的外来文化具有某种优越性时,国人很容易陷入某种文化焦虑,这是自然的。一方面,有人认为正是传统文化左右了人们的思维,而在古老思维的土壤里。是生长不出现代化的鲜花的,故抛弃传统文化是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则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情感,由爱而生担忧及保护欲,担心它们会被强势的外来文化全面取而代之。

请根据以上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导引

首先要宏观把握材料,总揽全局。这是一个多材料作文。说的主要内容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其次,仔细分析,由“材料一”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

否定传统文化的态度,并认为,传统文化等同于落后思想,会阻碍我们国家的发展。由“材料二”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肯定传统文化的态度,并认为,重拾传统文化,对人民与国家都有利。从“材料三”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在大变革时代,特别是当下,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应理性看待传统文化。综合三则材料,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点要特别注意:一,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二,必须站在当代、当下的立场;三,必须理性分析,辩证看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把握了本题的要 点。本题难点在于如何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我们要辨清两种误区,第一种是把传统文化神圣化,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可动摇,是万能的、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于是就有了像孟母堂一样的现代私塾,抛弃了现代的教育成果与理念,要孩子们机械地背诵孔孟的经典。第二种是把传统文化妖魔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过时的、落后的东西,我们的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抛弃过去的一切,全面西化。于是就有了废除中医、废除中国龙的异类声音。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对传统文化的神圣化和妖魔化将会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思想倒退抑或自卑、懦弱的恶果。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呢?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具体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的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2)对有些内容可摈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利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萄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有了以上认识,文章立意、谋篇布局就不是难事了。

从文体的角度看,本题可选择的空间较大,如果擅长记叙文,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或塑造生活中的一个人来表现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态度。如果擅长议论文,则可以批判传统文化的劣根性为主,或以赞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为主,有所侧重地,有所针对地,全面辩证地展开议论。

审题误区

本题主要考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些同学会由于审读材料不细,只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大谈外来文化的危害性。其次,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容易陷入全面否定或全部肯定的两种极端而不能深入地辩证地分析。最后,由于同学们生活积累得不够,往往只能泛泛而谈,空洞无物。


粉丝文化话题作文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187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