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外国诗人的古诗

时间:2018-11-09 11:0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4.外国两首诗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

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篇二:外国诗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曼德尔施塔姆 阿赫玛托娃 巴尔蒙特 休斯 勃莱 史蒂文斯 狄兰·托马斯 阿米亥 艾利蒂斯 亡灵书 狄更生 谢维里亚宁 勃洛克 茨维塔耶娃 裴多菲 策兰 艾吕雅 阿波里奈尔 普拉斯 里尔克 叶芝 列·阿龙宗 哈代 波德莱尔 特兰斯特罗默 希尼 辛波丝卡 帕斯 帕斯捷尔纳克 勃留索夫 聂鲁达 博尔赫斯 普希金 波普拉夫斯基 歌德 塞弗里斯 普莱维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毕肖普 奥登 洛尔迦 特拉克尔 米沃什 希梅内斯 杜丽特尔 爱默生 雪莱 魏尔伦 阿莱桑德雷 兰波 梅烈日柯夫斯基 劳伦斯 洛赫维茨卡娅 桑德堡 威廉斯 索洛古勃 索洛维约夫 安德拉德 纪伯伦 艾米·洛威尔 索德格朗 纳博科夫 霍达谢维奇 弗罗斯特 叶·卡拉肖夫 布莱克 布洛茨基 安年斯基 赫鲁伯 巴列霍 谷川俊太郎 蒙塔莱 勒韦迪 拜斯 奈莫洛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查尔斯·西米克 多恩 艾略特 克·马列尼科娃 约翰·阿什伯利 阿特伍德 奥哈拉 古尔蒙 密斯特拉尔 马丁松 鲁米 赫伯特简介 勒内·夏尔 阿尔托 里索斯 朋霍费尔 华兹华斯 济慈 罗伯特·洛威尔 默温 金斯堡 惠特曼 尼采 阿拉贡 伊凡·哥尔 赫列勃尼科夫 古米廖夫 丘特切夫 阿伦茨 与谢野晶子 沃尔科特 罗兹维克 马拉美 布洛克 海因 施加彰 路易斯·格吕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塔·莫塞耶娃 拜伦 屠格涅夫 拉金 彭斯 莎士比亚 伊格内托 克莱恩 爱伦·坡 塞克斯顿 斯塔福德 雨果 博纳富瓦 荷尔德林 萨福 莱蒙托夫 卡尔杜齐 普吕多姆 林天英 新王朝时期的情歌 雅各泰 索因卡 雨果·克劳斯 岛崎藤村 泰戈尔 克维多 佐藤春夫 奥里维拉 安德雷森 豪格 纪廉 马查多 北原白秋 索列斯库 塞弗尔特 拉格克维斯特 瓦雷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德斯诺斯 纪德 维亚·伊万诺夫 库兹明 叶赛宁 保尔·福尔 内莉·萨克斯 克罗洛夫 兰德尔·贾雷尔 斯奈德 凯特·莱特 艾德里安娜·里奇 勃朗宁 艾米莉·勃朗特 沃兹涅兴斯基 费特 丁尼生 盖斯科因 卡明斯 赖特 科加瓦 埃德森 塔特 波勃罗夫斯基 斯托姆 洛特雷阿蒙 卡瓦菲 艾兴多尔夫 葛瑞夫 格拉斯 翁加雷蒂 斯卡马卡 马雅可夫斯基 蒲宁 林德纳 卢贡内斯 米赫里奇

篇三:外国诗四首

外国诗四首

教者:胡学文

《致大海》

教学目标

1、 作者如何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这首诗以大海的自由精神为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 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 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是诗人对大海的倾诉,诗人在诗中以抒情人公的身份出现,直接对大海表达自己的激情,并蕴含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重点难点

1、 分析诗人的抒情思路是教学的重点。

2、 人与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构世界的瞬间。

诗人与大海相逢,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海,到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迪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也是解读这首诗的一个关键。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搜集普希金、拿破仑、拜伦的有关资料。

一、 作者介绍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高尔基称赞他是“俄国文学的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出身贵族家庭。少年早慧,八岁就开始用法文写诗。流传焉的最早诗作《给娜塔莉娅》写于一八一三年,那一年诗人也还只有十四岁。一八一三至一八一七年,诗人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写了一百多首抒情诗,内容多半是歌颂爱情和友谊的,期间也不乏对大自然的精心描摹。《给一位画家》,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虽属于早期作品2,却已具备和丰满、优美、完整、匀称、精巧、真情淳朴、铿锵有力等特点,而以强烈的艺术魅力撩拨读者的心弦。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曾人诗《致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一八二O年,诗人年仅二十一岁,就被沙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一八二四年夏天,他与奥

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相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二、整体感知诗歌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流放时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似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诗歌的抒情结构: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

第一部分为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紧紧相联。

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到第十五节,共十三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第三节至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悉愁满怀的。八到十五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诗人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第三部分为最后两节,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拆誓言,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怕整个身心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诗歌鉴赏]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的回答是,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骄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象是忧郁的怨诉,又名胜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在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君士坦丁堡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以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

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虚枉”。尽管如此,他还是执著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诗人追念拿破仑和拜伦。拿破仑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参加革命军,击溃保皇复辟势力。欧洲反动势力组成反法同盟,严重威胁法国安全;拿破仑多次粉碎反法同盟,沉重打击了欧洲反动势力。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诗人如拜伦等,从这个意义上歌颂拿破仑,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拿破仑是个野心家,连年屐侵略战争,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必然失败的命运。一八二一年拿破仑死于古西洋圣赫勒拿岛,这里说的“峭岩”,也即指此。一个庞然大物,不可一世的野心家和暴君,“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只能去回忆那逝去的“光荣”,他“在那儿消忘”了,“长眠在苦难之中”。诗人不无惋惜,但更多的却是对他的谴责。

拜伦歌颂自由、民主和民族解放的诗篇,对普希金产生过重大影响。一八二三年,拜乘自由出资装备的战船到希腊,参加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爱到希腊人民的热烈欢迎;次年四月病死在希腊,引起了全欧洲进步人士的震痛。普希金闻讯,感到无比哀痛。他称拜伦为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伦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给以驯服的倔强的性格,象大海一样,什么都不能使这位自由战士屈服投降。

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作者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占有了。这时候,欧洲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正由高潮开始低落,普希金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但他并不绝望,他在再次告别大海时,表示永不忘怀大海的形象和音响,决心把大海所启示的精神带向自己的足迹所到的地方。

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民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人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进行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诗人从内心的感受出发来描写并寄情于大海,使内在情感客观化,凭借外在的形象得到体现;又使客观景物主观化,使大海具有了人的性灵和性格,使人与自然天衣无缝地交融在一起,这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特点。

《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标

1体会这首诗所创造的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迷离的意境。

2体会这首诗表达的优美。

重点难点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 2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人所开创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教学过程

一、 诵读作品

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作中自由流畅的叙述和质朴自然的语言。

全诗八行一节,共4节,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华兹华斯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诗人在这里选用了自由流畅的叙述诗体和质朴的自然的语言,其丰富的想象、跳跃的意象、变换的句式、自然律动的情绪,给诗作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二、 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生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一律师家庭,八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1787年进剑桥大学。1790年暑期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威尔士。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

这首抒情诗据说是他游历时的收获;也有人认为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后,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2、把握内容大意

第1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描绘一位高地姑娘在田野里收割的实景,诗人使用诸如“独自”“凄凉”等字眼,写出了收割女的孤寂。

第2节,诗人展开想象,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内心美感。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又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它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

第3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唱内容的猜测。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争,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第4 节,诗人的心灵受到了震动。歌声虽然消失,音乐却在心头长留。诗人在这里抒发了浓重的感情。

[板书]

跳跃的意象

啼啭

孤独女的夜莺

郎的美 反衬歌声动听←

妙歌声报春的

↘ 杜鹃

对主

人公哀伤的

歌词过去

内容

的凝神屏气

以前的猜测↘地听着的

战争 诗人

三、 重点难点突破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 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全诗自始至终都没有回答。诗人运用沙漠里啼啭的夜莺和海岛上报春的杜鹃来衬托姑娘歌声的美妙,用一连串的猜测来表达诗人对姑娘歌声的惆怅和神往,仔细品味,可以感受到诗人被激起多么强烈的内心情感。那么,又是什么使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呢?也许因为英国人是感伤的民族?也许因为悲哀比欢乐更能打动人心?也许悲哀的曲调与诗人悲哀的心情暗合?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明了。

2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人所开创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华兹华斯,是文艺复兴以来重要的诗人,他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对欧洲后来的诗人如雪莱、拜伦、济慈等都有影响。《孤独的收割人》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间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发掘一个正在收割的孤独的农村姑娘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正是他的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具体体现。华兹华斯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揉造作的诗风,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四、 课后练习

五、 补充资料

“湖畔派”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指住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的诗作多描写湖区,因而得此称号。

在创作上,他们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的口语,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

他们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揉造作的诗风,雪莱、拜伦、济慈都有影响,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篱笆那边》

教学目标

1、 本诗的叙事味很浓,表面看也很简单,但它却抒发了诗人的独特的情感。

2、 体味诗人的“灵魂风景的画象”特征。

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是学习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 作者与背景

艾米莉 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大师之一。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著名人士。她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度过,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写诗写书信。她岁去世时,留下近一千八百首诗歌。她的诗大都短小,抒发她对人生、爱情、死亡的见解,寄托她的个人情感。《篱笆那边》是她的代表作。


外国诗人的古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180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