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专家治校,教授治学

时间:2018-11-09 11: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由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

由“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

——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余源晶

? 2012-04-13 10:30:50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2011年第06期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存环境产生的影响,指出现代大学与社会新的相互作用方式使大学的运行机制、治理基础以及教授的角色发生巨大改变,古典大学观指引下的“教授治校”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现代大学的组织特性和民主协商时代的来临奠定了大学治理的新基础。大学决策结构化,教职人员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参与大学学术治理是必然选择。从“教授治校”到“教授治学”表明大学治理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关键词:大学治理,教授治校,教授治学,参与决策

源于中世纪、由洪堡引入近代大学的“教授治校”在相当长的时空范围内,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大学的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的沧桑巨变却已经让大学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有了教授是“治校”还是“治学”的论争。本文探讨这种现象何以产生,对大学的治理又意味着什么的问题。

一、“教授治校”之现实挑战

1.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学治理基础和运行机制的变化

欧洲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延续数千年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逐渐从“经验试错式”转变到“实验型”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科学家拥有了独立地位的职业化社会角色,是科学共同体内部最重要的角色①。教授治校模式与当时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是相契合的。然而近百年来越来越快的科学发展速度让人们似乎有点猝不及防,“跨学科和超学科研究日益普遍,科学知识生产的资助模式和质量控制模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②,当代科学知识生产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特征③。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从政府和产业界之间的双边联系逐渐发展到大学、企业、政府三方相互作用的“三螺旋”,三者均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动技术创新,共同致力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治理基础的变化使得大学的运行机制也随之改变。

2.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走出象牙塔

大学看到自身在这个时代的责任,它通过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竭力提升自身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地位。在大学内,“解决社会问题型的学院不断涌现,并得到壮大”④,各种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研究项目也纷纷上马,给大学带来传统财政资助之外的大量经费来源。不过,由于研究项目多来自外部的推动,教授们就必须考虑社会、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而不再单纯源于自己的学术兴趣。应用导向的问题通常也不是由一个学术人员单枪匹马可以完成的,这类研究课题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往往需要多个学科或多种专业的共同协作。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与之相应的更加灵活的“矩阵”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于是,大学不仅有了学院、系科,还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在一个研究中心里,不仅有大学教授在做研究,可能还有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在此学习的研究生。大学与社会在各方面盘根错节地纠合在一起,大学的治理也由于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而面临更深层次的课题。

3.复杂的角色:教授们的难题

大学教授们面临的变化也绝不比他们身处的大学要少。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教授们不得不涉足外界生活。世界高等教育财政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固定经费来源逐渐减少,大学不断地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争取外部资助,获得多样化的经费来源。国外有学者将院校和教授为了获取外部资金而进行的市场的或类似市场的活动称之为学术资本主义⑤。无论是手握政府或企业的服务合同,还是自己创办公司,教授们多由单纯的大学雇员转而成为比起以往有更大独立性的“学术资本家”。多重角色让他们与大学的关系更加复杂:部分教授可能与大学关系日渐疏离,对大学的事务不再关心;更多的情况是教授们不仅要处理学院的工作,还要兼顾研究中心的项目,教学、科研和社会事务使其异常忙碌,他们已没有精力再分出心来关注校内事务的决策。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对利益的争夺:由于受到太多利益的牵制,不排除教授们丧失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参与决策时提出有利于自身或某一相关方利益的提议的可能。这些也给大学的治理带来新的难题。

4.权力制衡:多元利益的博弈

就当代大学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作为社会公众利益的代理者,政府已经开始从单纯的科学事业资助者转变为科学系统的管理者;产业界与大学利益相互推动,与大学的关系也从互不相干转向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享受高等教育,大学已备受世人关注。在公共财政紧缩,大学资金以财政资助、合作经费、咨询费用、服务费用、学费等多种形式为来源时,不论是政府、纳税人、家长还是校友,不仅希望看到大学在消耗大量公共资源的同时给社区、国家和社会带来丰厚回报,还希望大学作为重要的科学知识生产者对整个社会发挥示范和引

领作用。因而,大学的绩效责任在当今世界的多数国家都是热门话题和各方的关注点。非营利性质的大学本没有严格意义的利益所有者,但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校友、政府、纳税人、合作者和社区却又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虽然在大学事务的决策上教授们仍享有重要的话语权,却需受到各方力量的制衡。不论是对大学,还是对于教授而言,传统的“教授治校”都面临诸多挑战。

二、教授参与大学治理的现代视角

纵然“教授治校”遭遇诸多现实挑战,不过似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教授参与大学治理的合法身份和应有作用。除了维护学术自由传统的目的之外,近来有人从当代民主政治和大学组织特性的角度谈教授参与大学治理的合法性和必然性。当然,还有持不同意见者从经济学角度考察教授参与治校的效率问题。

1.教授参与决策是协商民主时代对大学治理的诉求

对教授参与大学事务决策的探讨也是民主政治浪潮席卷之下对大学治理方式的必然关注。自1990年代以来,在代议民主和多数民主的基础之上,民主理论走向了协商。协商民主开始成为当代西方一种新的民主理论与实践形态,重视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协商与其他类型的交往是不一样的,在协商者的互动过程中,协商者容易改变他们的判断、偏好或者观点”⑥。协商民主理论相信面对面的讨论和直接的参与是政治民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部分协商民主人士看来,协商民主就是话语民主⑦。在大学治理中,遭到大多数教职员反对的决策显然没有顺利推行的可能,决策者们几乎没有人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教授们参与决策不仅可以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支持,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他们作为大学利益相关者

的话语权得到体现,作为大学潜在的剩余索取者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

2.非营利组织的特性使教授成为大学潜在的剩余索取者

大学非营利组织的特性也使大学治理面临很多特殊的问题。大学没有法定的所有人和剩余索取者,也无外部市场所有者或控制力量来监督其管理行为,大学要想作为一个有活力的组织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要找到一个替代的控制机制解决这些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大学治理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终身教职,这里的终身教职不再仅仅是保护学术自由,而是一种更广泛的机构治理机制⑧,获得终身教职使教师在实际上享有剩余索取权,也就是说不论自己的行为结果还是管理者和董事的行为结果,所产生的利益和损失教师都是要一起分享和承担的,因此,高校更有创建共同治理和相互监督制度的需要。在这种机制下,教授有动机参与自己专长领域的决策,也有动机对管理者的决策进行监督。教授的这种参与不仅是维护大学这个发展平台的需要,还有其内心深处的学术责任和作为大学一员的自豪感的驱使。

3.对教授参与大学治理效率的疑虑

“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形式也和其他民主决策一样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近些年国外不少研究在不断地分析教授参与决策如何能给大学带来更多的利益和更好的绩效。有研究考察了集权行政决策和教授民主决策两种模式,他们承认教师参与决策给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咨询和帮助,同时认为教师参与决策的成本是要大于好处的。他们甚至得出结论,教职人员参与治理导致了大学的绩效下降⑨。因为当今大学的科层结构越来越复杂,身处的环境和要处理的事务也不能与传统大学相提并论。对于大学事务,教授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参与决策

篇二:关于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再探讨

龙源期刊网 .cn

关于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再探讨

作者:杨兴林

来源:《高教探索》2014年第01期

收稿日期:2013-07-12

作者简介:杨兴林,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室兼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教授,法学博士。(北京/100192)

摘 要:教授治学是教授本质内涵的合理延伸,教授治校超越了教授本质规定的结论建立在思维逻辑与事实逻辑统一的基础之上。民主管理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的民主管理,教授治校不能与民主管理划等号。现阶段教授治学不能落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将其一概归纳为教授治校不落实确属归纳不当。教育家治校、教授委员会治学、行政管理者精于治事是落实教授治学的重要条件与价值追求。

关键词:大学;教授治校;教授治学 关于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议很大。《江苏高校》2011年第6期刊发苏州大学赵蒙成教授的《“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辨》(下简称《辨文》)认为,“教授治校是教授治学的前提”,“教授治学是教授治校的倒退”[1],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在《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发表《关于“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再思考》(下简称《再文》)与《辨文》商榷。[2]赵蒙成教授在《江苏高教》2013年第1期发表《“教授治校”的实质与边界——与杨兴林教授再商榷》(下简称《榷文》)。[3]商榷是好事,有利于讨论问题,达成共识。仔细研读《榷文》,笔者完全赞同其关于大学管理民主化改革的价值追求,但对文中有关《再文》的批评及其观点实在难以苟同,很有必要再作探讨。下面试根据《榷文》的论述,抽出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进一步求教于赵蒙成教授和学界同仁。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教授”仍然遵循学术界的共识,是对大教师群体的统称。

一、《再文》逻辑起点与《辨文》逻辑起点一致,绝非选择性立论;教授治学是教授本质内涵的合理延伸,教授治校超越了教授本质规定的结论建立在思维逻辑与现实逻辑统一的基础之上,绝非不顾事实的文字推演 1.《再文》的逻辑起点与《辨文》的逻辑起点完全一致,绝非“选择性立论”

《榷文》批评《再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再文》仅仅截取?由教授执掌大学内部的全部或主要事务?这一容易引起歧义的界定,并以此作为否定教授治校的逻辑起点,则有选择性立论的嫌疑” [4]。果真如此,《再文》提出的商榷自然站不住脚,但事实并非如此。

《辨文》共分四个部分:“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内涵、教授治校是教授治学的前提、教授治学是教授治校的倒退、实现教授治校的条件与途径。其中,第一部分是《辨文》的立论基础,其他三个部分都建立在第一部分基础之上。其中,第1自然段在简要考察国外大学教授治校发展历史及我国教授治校实践演变之后,引用华中科技大学彭阳红的学位论文《论“教授

篇三:基于教授治学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基于教授治学的视角

西南大学发展规划处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1本课题研究意义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时期新阶段,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契机,吹响了新一轮高校内部改革的号角。国家通过?2011计划?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等举措,鼓励地方和高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大胆探索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步伐。

一些高校在教学机构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北京师范大学组建了教育学部,浙江大学按照大学科组建了学部。部分高校在行政管理机构改革方面,本着精简高效与职能化的原则,试行了?大部制?改革。2012年底,山东大学历时三年的大部制改革结束,正副处级干部减少20%,旨在实现大学的扁平化管理,?真正实现以学术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刘经南,2008)

西南大学在规划层面曾多次提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学校顺利实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保障,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

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自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大学一直是学术共同体,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教授是一所大学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是大学学术水平的代表。构建以学术为核心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自然应当强化以教授治学为核心的学术权力,这是大学?去行政化?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与灵魂。?教授治学是提升学术本位和学术民主的重要前提,教授治学地位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顺利实现。?(徐先凤,2013)通过研究厘清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影响学术权力有效发挥的因素并寻求应对策略,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情,聚焦西南大学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建构基于教授治学(学术为中心)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这对于推动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进而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国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在Dennis John Gayle,Bhoendradat Tewarie(2003)等的专著中关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问题;Sherry,Arthu H,(1966)从法学角度探讨了大学治理的权限问题、规则设定问题以及规则设定的正当程序标准问题。Waugh Jr,Willam L.(1998)则从价值和文化冲突的角度讨论了大学治理面临的来自管理方面的威胁。

1.2.2国内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1)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是指大学的管理制度、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分配及内部因素相互影响构成的组织体系,其本质是大学内部各个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权力、利益分配和权力之间的协调关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建军(2013)认为?要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必须改变。?

?治理结构?是治理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一概念由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威廉姆森于1975年提出,最先应用在企业管理、经济制度分

析中。治理和治理结构的概念提出后,被各个学科广泛运用。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是推动和完善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重要配套工程,其实质是建构能够应对?冲突和多元利益?需要的决策权结构。(龚怡祖,2009)大学治理结构分为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大学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各种权力的分配、制约和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定、体制安排和机制设计,集中体现大学管理的结构、运行及其规制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顾海良,2010)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与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在内部治理结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之前,大量的研究文献是通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反应出来的。张乐天(2008)、戚业国(2008)、张应强、曾诚(2009)等关注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与问题,侧重政策梳理与反思,强调基于制度批判与现实关照、指向善治的领导体制完善与建构;陈玉琨、戚业国(1999)、毕宪顺(2006)、郭明顺(2007)、王彥杰、王德清(2009)、唐飞(2011)等关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学生权力和外部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与协调运行,侧重学校宏观层面的管理绩效问题,凸显学术自由是大学本质属性的内在逻辑要求,学术权力是大学治学的核心力量,探索基于大学本质与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权力整合与体制创新;张应强、程瑛(2009)等关注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侧重基于激励优秀人才成长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人事分配制度创新;刘勇兵(2006)、温宁(2007)等关注院校二级管理中的学院制,侧重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及激励约束机制问题;陈晓愍(2008)、廖少纲(2009)、张功员、张峰(2011)等关注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结构优化问题,侧重管理机构基于职能化与专业化的组织重构,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姜继为(2009)、严文清(2011)等关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侧重研究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丁三青(2011)等认为,近几年关于大学?去行政化?问题的讨论,将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深水区?。

(2)内部治理结构与大学制度

大学制度涉及大学与外部的关系,大学内部各机构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核心在于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大学制度是用来规范机构和人的行为,规范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能够更好地运行和实现发展目标。林建华(2012)认为大学内部的制度建设既要把现行合理的体制机制规范化和制度化,又要将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改变管理体系中阻碍学校事业发展的环节和因素,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清除体制机制障碍。这是一个发展中的改革与以改革促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应当根据发展需要,梳理和调整学校的管理构架,使整个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高效。龚怡祖(2008)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办学体制下,大学治理结构是比管理结构更为基础的一种制度结构,其作用和影响远比后者更为宏观、深远而广泛。

(3)基于教授治学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1)关于教授治学的内涵与外延。我国教授治学理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教授治校理念,其核心在于保障学术权力不受行政权力的压制,实现学术自治。张意忠、眭依凡(2006)认为,教授治学是指教授从事具有研究属性的学术活动,它包括教授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以及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等三方面内容。这是广义层面的界定,既包括教授个人治学,也包括教授在公共学术事务管理中行使学术权力。韩延明(2011)认为教授治学是指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与学风建设等活动;教授治学的内容除教授本人在学术领域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外,同时还包括了对教学、学科、学术活动以及学风的决策与规制。史宁中(2005)从狭义的角度来诠释教授治学,认为教授治学是指教授参与大学教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等学术事务管理,在公共学术事务管理中行使学术权力,并不包括教授个人治学,教授治学是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本质,其内涵

包括教授治学科、治学术、治学风和治教学。靳达宇(2007)认为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的本质,教授治学的?学?包括学科、学术和教学。在众说纷纭中,对于教授参与到学术事务管理中,在处理学术事务时占据主导地位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治学?的解释是?研究学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中的?治?已不仅仅指研究的意思,还有管理、治理的意思。教授治学中的?学?是?学术一条链?,包括教学、学科、学术活动、学术人员的招聘、职称评定以及各种项目申报和评选推荐权等一系列学风决策与规制。

2)教授治学对于大学内部治理的意义。顾海良(2010)认为教授治学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要求。教授治学是提高大学治理结构的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也是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决策机制的根本,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就是要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高建荣(2009)、孙冬梅、王丽霞(2011)认为教授治学是平衡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去行政化的有效途径。?教授治学做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对独立,同时又明确行政决策以服务学术发展为宗旨,明确了权责关系,以制度的形式使学校内部的这两种权力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实现有序运转。?大学治理的关键所在是保持?学术为先?的本色,学术权力应占主导地位,教授治学是实现从行政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的根本途径,教授治学正是突出学术权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教授治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注入新的理念和内涵。方耀楣、张秀琴(2009)认为教授治学是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教授治学有利于提高治学效率,有利于提高教授专心学术的积极性,有利于消除‘学术官本位’现象,提升教育质量。?

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纯学理探讨较多,关注现实问题不够;理论建构较多,指向实践层面的操作性不够;向往国外高校治理结构较多,符合国情的本土化移植不够;关注宏大问题较多,个案研究严重不够。将教授治学或以学术为中心作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的系统研究更是


专家治校,教授治学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1734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