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大足石刻受损简介

时间:2018-11-09 11:0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大足石刻的主要病害

大足石刻的主要病害

大足石刻作为室外文化遗存,又多一摩崖造像的形式展现,在开放式空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千百年的冷暖交替、风吹日晒、雨雾侵蚀等自然因素作用,造成造像岩体风化、失稳、崩塌等损坏。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而环境的污染,造成大足石刻的自然破坏有加速的趋势,这已引起有关方面的严重关注。

目前,大足石刻的病害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风化病害

石质文物的风化是普遍存在的,风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岩石自身特性和外界环境因素两方面。风化破坏的内向原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以某种因素为主,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岩体失稳

大足石刻摩崖造像一般位于陡立的边坡岩体,开凿龛窟后岩体内部受力情况发生改变,加上长期遭受风化作用,造像

岩体出现变形、开裂、滑移、脱层掉快等,以致有坍塌的危险。

3. 水害

大足地区湿润多雨,水是引起大足石刻风化等损坏的最主要因素,多种病害都是由于水的参与而产生或加剧的。地表水沿立壁裂隙下渗,冲刷裂缝,并在造像表面沉积钙质盐类,严重污损石刻。地下水沿各种裂缝下渗的过程中,不断溶蚀扩大缝隙,加之地下水毛细渗透,使龛窟下部造像风化掏蚀。

篇二:大足石刻简介

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大足石刻创于晚唐,盛于两宋,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陈,是我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造像集中,“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则技艺精湛,充分表现出我国晚期佛教造像艺术“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的特征。唐代人物形象端庄丰满,气质浑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珑,神情潇洒;宋代作品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颇具民族审美情趣。大足石刻非常的具有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一、富有人情味的观音像,这里的观音,却典雅秀丽,表情丰富,显得亲切可爱。二、生活气息浓郁的石刻群,宝顶山的石刻大都是用一组一组的雕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经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三、壮观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它的“千手”(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纤美细柔,手里拿着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四、牧歌式的“牧牛道场”,它所表现的是牧童驯牛。牛的犟劲和牧童在驯服牛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真切、生动。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

篇三: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介绍

石头上的信仰艺术——重庆大足石刻景区介绍

就算看过龙门,走过云冈,大足石刻作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作仍然是不能错过的,所以又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说。

大足地区有70余处石刻造像,统称大足石刻,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窟)石刻最为著名。大足石刻始于晚唐,盛于两宋,从艺术上来说,大足石刻体现了我国晚期佛教造像“神的人化”的特征。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5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宝顶山是佛教圣地,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南西北共13处石刻造像,其中大佛湾石刻造像的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也是最完好的。北山石刻以佛湾造像最为集中,分南北两区域,南区多为晚唐、五代作品,北区则以两宋作品为主。

景点信息

地址:重庆市大足县

门票:宝顶山80元,北山40元,联票120元。

电话:023-43722268

交通:宝顶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县15公里,先从乘汽车或火车直达大足县,再换乘小公共往宝顶,车费2.5元,车程约30分钟。县城的士,起步价4元,包车单程15公里,价格面议。结束宝顶的游览必须回到大足县,再乘车去北山。北山摩崖(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2公里处,北山在县城内,出租车也不过5元。住宿:住方面有许多酒店选择,也可以住农家乐就是在当地人家中,包吃包住包摘果子,最多50元一人,淡季25元就能住,有双人间,单人间,多人间,吃的也非常丰富。

旅游小贴士

北山佛湾石刻的“心神车窟”中的“普贤菩萨”被誉为“东方维纳斯”;“转轮藏经洞”被称为“石雕宫阙”;“韦君靖碑”、“蔡京碑”、“古文孝经碑”为世所独存,价值极高。 景点地图

景点相关资料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龙门鼎足而三,齐名敦煌,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她集中国石窟艺术之大成,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她是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发展有重要贡献,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并且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正因如此,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是中国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西距成都271公里,东去重庆70公里。全县总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人口约90万。大足建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40多年历史,其县名取“大丰大足”之意。

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即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山石刻”(世界遗产部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即尖山子、舒成岩、妙高山石刻、千佛岩石刻,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有66处如西山、圣水寺、三教寺、青山院、老君庙、半边庙、七拱桥、普和寺、陈家岩石刻等。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最有价值、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大足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

北山石刻中的“转轮经藏窟”被许多艺术家誉为宋代石刻之精华和代表,此窟石刻造像秀美、雕刻精细、整体布局和谐协调、保存完好无损,堪称东方美神之大荟萃。特别是此窟中的普贤菩萨,具有东方女性美的特征,表情温柔娴静、典雅大方,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另外,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称为“寰宇间仅此一刻”。宝顶山石刻,气势磅礴,宛如一卷镌刻在500多米的崖壁上的连环图画,前后内容连接,雕像无一雷同。而且佛教的世俗化、民族化、生活化特别显著,可以说完全是中国化了。

南山石刻是中国道教造像的代表,其中的三清古洞,是最完备而有系统的反映

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宋代雕刻最为精美的石窟。

石篆山石刻是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如孔子龛、老君龛等。

石门山石刻是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有特色,如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和内涵。以云岗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4-5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五山石刻”自古以来就是名胜之地。其中北山、宝顶山更是中外游客览胜、信众朝山进香、僧侣说法传经的集中地。特别是以“天府灵山”著称的宝顶山,历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传为千手观音的生日)前后,游客如云,数以万计。自大足县1980年对外开放以来,游客日增,年均在35万人次以上,最高年达60万人次,最高日达万余人次。

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4、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


大足石刻受损简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172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