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大足石刻受损ppt

时间:2018-11-09 10:5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重庆大足石刻

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崔明石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等。

(正觉像)这尊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考证,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在正觉像之右,有一通碑,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碑上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简介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直接反映赵智凤生平事迹唯一的文字资料。此碑为明洪熙元年,大足儒学教谕刘畋人所书。它是研究大佛湾石刻造像来历的一块极为

重要的史料碑。

(圆觉道场)这一窟(第29号)是宝顶山石刻艺术的精华。窟内平面呈长方形,窟高6.02米,宽9.55米,长12.13米。主座为三身佛,两翼各有6个圆觉菩萨。来到这里的西方游客,都惊叹这一窟造像之精美。认为把它们置于世界一流雕塑作品之列都毫无愧色。下面,我们着重介绍这一窟的艺术成就。第一,雕塑家非常善于营造典型环境。宝顶山的数千尊造像都采用摩岩石刻,即在岩石表面开凿佛像,只有圆觉道场才采用洞窟的形式。这个洞窟不是天然的,而是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硬凿出来的。

为了形成一个大厅而采用了对称列坐的形式,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成为佛说法的场所。雕塑家调动了许多因素来塑造洞窟的神秘感(因为菩萨问法,觉行圆满后就成佛了,内容要求有这种气氛),使人觉得洞内外是两个天地。例如光线,当把甬道略为加长以后,洞内光线比外面就要暗一些。初入洞,因视觉不适应还有些模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视觉适应,看得就越来越清楚,给人一种层出不穷的感觉,同时也合于“近佛则明”的教义。洞前面上方开窗,使一缕光线直射问法人。这就像现代舞台上的追光一样,把进窟观众的视线引向问法人,这合于佛前问法的主题。由于光线的调动,观众可以循序渐近地看。因为洞12i较小,形成洞内外温差。夏日进洞则凉爽,冬日进洞则温暖。

这又合于“近佛则夏凉冬暖”的说法。在音响设计上也十分考究,在洞内,只要有一点响声,便回音不绝,让人产生佛门清净、梵音缭绕

之感。第二,设计周密,施工准确,雕刻技艺全面而又精湛。这一洞窟结构复杂,造像众多,但全部是生根石头,没有一块是外面搬进来的。如没有周密的策划和严谨的施工,决难做到这一点。从技法上看,本窟内几乎是展示雕塑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有线刻、线浮雕、高浮雕、半圆雕、镂空雕。石质是粗砂石,但12个圆觉菩萨的花冠雕刻得却是那么精美绝伦,镂空得四面透光。细处还不到一个小指头,历经800余年却完好如初。至于菩萨们的衣饰,更具有强烈的质感,俨若软缎飘垂。微风拂过,似能掀动衣纹。就连佛前的案桌,看去恍若木制,许多人都不相信是石质的,要用手去敲一下才信以为真。

佛和菩萨的背景,采用了旷野的布置,山水楼台、飞禽走兽,展示出一个大干世界。背景粗犷.人物细腻;花冠精美,面部清爽;几案简朴,衣饰华美。雕塑家在处理形式与内容,主题与表现(技法),繁复与简约这一对对矛盾时,处处都显示出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高度技巧。过去有人说,中国的石刻艺术是唐盛宋衰,这几乎形成定论,大足石刻的存在,起码要将此说修改成唐盛宋不衰才合乎事实。第三,这一窟造像的完好率在90%以上。历时800余年,保存这样完好,在全国也不多见。南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再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石刻艺术。因此,这圆圆的造像精美的圆觉洞,恰似给中国的佛教石刻艺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如果把圆觉洞外的跃狮算作一个“点”的话,又像是给我们划了一个大问号。

古人说:“后人之视今,犹如今人之视昔。”当我们为我们的先辈创造

的稀世艺术珍品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时候,我们该拿些什么让我们的后来者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也必须回答的。这,也许就是参观大足石刻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牧牛图)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杨杰)《证道牧牛颂》而打刻,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全龛造像共分十二组:

第一组“未牧”。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就像没有涵养的人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暴跳如雷,无法自控一样。第一头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冲出栅栏,正昂头犟项拼命朝山间狂奔,后面的牧人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往回拉。

第二组“初调”。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

第三组“受制”。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牵牛,左手扬鞭,正驱牛下山,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旁边的颂词 写道: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是知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虽然受到制约,但还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

第四组“回首”。牧人背着心爱的鸟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轻挽

缰绳,在风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山中狼嚎虎啸,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这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五组“驯服”与第六组“无碍”并列。两个年青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左边的牧人说得滔滔不绝,舌头都顶出来了。右边的牧人听得喜笑颜开,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拢了。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大家请看,左边的牛也悄悄地凑过来,竖着耳朵,瞪大眼睛,正在偷听哥俩儿的秘密。这个造型极为生动,所以很多游客看到这里,都会笑着说:平常大伙儿说的“吹牛”恐怕就是从这儿“吹”出来的吧!右边的牛好象对主人的秘密并不感兴趣,它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在这里,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这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清规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

第七组“任运”。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比喻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了驯服无碍的心性。

第八组“相忘”与第九组“独照”并列。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笛声悠扬动听,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为之却步。旁边年青的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为老牧人击拍而歌。如此优美的笛声却没有使旁边的牛受到干扰,它依然悠闲地舔着蹄。牛的鼻绳也

篇二: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张,很高兴能为大家提供这次旅游讲解服务。 今天我们游览的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它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在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有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始于晚唐,历经五代而盛于两宋,它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鲜明的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它是外来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的摩崖造像与敦煌、云冈等石窟艺术不同,它从洞窟造像演变为以浅龛为主体的岩面造像,而且大量作品反映了佛教世俗化、生活化的显著倾向,这些现象在宝顶山石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一代密宗大师赵智凤创建的宝顶山石刻。

这里石刻内容非常的丰富,有很多石刻珍品。主要造像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千手观音……

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我们面前的这龛千手观音。

古代的艺术家在这里打造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尊拥有1007只手的,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在这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出这1007只手,真可谓是鬼斧神工。这龛造像采用了孔雀开屏的方式,纵横交错,上下重叠,不但很有规律,而且手的姿势没有一个是雷同的,看上去又非常的像女性娇嫩的手势,有些舞蹈演员还特地到这里来模仿做兰花手。

大家请看在它的两边还有四尊小的造像,左边是吉祥天女,右边为婆薮仙。

头戴猪首的是金刚亥母,头戴象首的是毗那夜迦。他们原为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凶神夫妻,被千手观音所降服后,在这里完全演变成了女像。大家请看,在千手观音两边的角落还分别刻有一穷人和一饿鬼,这表示了阴阳两界都能得到千手观音的拯救。

关于这龛千手观音民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妙庄王有三位美丽的公主,长女妙金,二女妙银,最小的叫做妙善,妙善公主小的时候就虔诚信佛,出家当了尼姑,她所在的庙子里住了500个大和尚,她要在这个庙里修行,她父亲却不同意,但她坚持要去,于是妙庄王一怒之下杀掉了这500个大和尚。妙庄王因为做了恶业,全身被长满了500个大脓疮,怎么也治不好,后来有位医生说这个病需要亲骨肉的一只手和一只眼作药才能治好,妙金妙银都不愿意,妙善公主却毅然献出一手一眼为父亲合药治病。果然不久之后,妙庄王的病就完全康复了。妙善公主这种大愿大德的孝行感动了佛主释迦摩尼,为了能使妙善公主时时拯救苦难众生,佛主便赏赐了她千手千眼。于是,妙善公主便成为了众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好了,接下来的时间就由大家自由参观欣赏。

篇三:大足石刻

位置

武隆县位于重庆市东南边缘,在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属于中国南方喀斯特高原丘陵地区。地处东经107°13'-108°05'、北纬29°02'—29°40'之间。东西长82.7公里,南北宽75公里,幅员面积2901.3平方公里。武隆县东连彭水,西接南川、涪陵,北抵丰都,南邻贵州道真,距重庆市区139公里,处于重庆“一圈两翼”的交汇点。

地质

武隆县地质构造雏形由燕山期第二幕形成,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和南北径向构造体系,川黔南北构造带。江口等地区属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褶皱构造形成一系列背斜和向斜。构造成南北向的主要有接龙场背斜、甘田湾向斜、大耳山背斜、羊角背斜、三汇背斜、车盘向斜等。背斜核部出露地层多为二迭系、三迭系,其中接龙场背斜多为寒武系。向斜轴部为三迭系中上统地层。构造形态多为短轴构造,两翼岩层倾角差异较大。断裂构造发育,多与背斜伴生。其性质为冲断层、正断层、逆断层。主要断层有芙蓉江冲断层、土坎正断层、三汇冲断层、煤炭厂逆断层、四眼坪逆断层。

地貌

武隆县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东山菁、白马山、弹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分割组成桐梓、木根、双河、铁矿、白云高地。因娄山褶皱背斜宽广而开阔,为寒武系石灰岩构成,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蚀。乌江由东向西从中部横断全境。乌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属武陵山系,乌江南面的白马山、弹子山属大娄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由于深度溶蚀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错出现,构成武隆县崇山峻岭,岗峦陡险,沟谷纵横。仙女山主峰磨槽湾海拔最高,达2033米;大溪河口海拔最低,海拔为160米。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坝外,绝大多数为坡地梯土。土壤多属黄壤、黄棕壤,其次紫色土。

气候

武隆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8℃,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最高41.7℃,无霜期240天至285天。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四至六月降水量占39%,主要灾害有冰雹、山洪、大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每年约有五个月的多雨季节,雨雾蒙蒙,日照少,气温低,霜期长,秋风冷露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在600米以下的地区,易遭旱灾。山上山下温差10度左右,立体气候较显著。

对中国石窟艺术贡献

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对中国佛教密宗史贡献 宗教信仰的变化

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又有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祇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深远。 大足简介

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市西北部,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交接地带,介于东经105°28′至106°02′、北纬29°23′至29°52′之间。大足县东连铜梁县,南临永川市,西接荣昌县,北依潼南县、四川省安岳县。大足县西距成都市269公里,东离重庆市80公里。大足县东南部为低山,最高海拔934米,中部为浅丘带坝,西北部为深丘。大足县全县辖24个街镇,242个行政村,50个居委会。大足县幅员面积13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万亩。

大足石刻

鬼斧神工!一刀一刀皆精彩!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

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大足石刻受损ppt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1639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