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正定县大佛寺

时间:2018-11-09 10:58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正定古城保护十大工程最新进展2015.8.4

正定县古城保护十大工程工作进展一览表(2015.8.4)

-1-

-2-

-3-

-4-

篇二:千年古郡——正定

千年古郡

1

千年古郡之一 仰韶文化

正定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原始人类的活动。1955年,从南杨庄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蚌器、陶蚕蛹、粟以及成套的石磨盘、磨棒等。其中的陶蚕蛹,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蚕蛹模型,同时证明滹沱河流域早在5400多年前就已有了育蚕丝织手工业。釉陶片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瓷器。在西洋村西约1000米处,有一个大土丘,在这里发现了红烧土、红陶片、灰陶片,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至商代文化遗址,1958年被确定为河北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配南杨庄及西洋文化遗址图片及陶器图片)

2

千年古郡之二 龙山及商代文化

1981年,在小客村东,发现灰坑和红烧土数处,并采集到磨光黑陶、灰陶、红陶片,还有石器和骨、蚌器等。经鉴定为龙山文化遗址。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1976年文物部门从新城铺征集到铜鼎和带铭铜觚各一件,1982年,新城铺村民在村北城岗取土时,又发现卣(yǒu)、尊、觚、爵等8件青铜器。经鉴定均是商代文物。1982年,新城铺商代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配小客及新城铺文化遗址图片)

3

千年古郡之三 鲜虞国

夏商时期,正定一带就开始有北方狄族人的活动。到了西周后期,北方的狄族人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东周建立。白狄族人的一个分支——鲜虞族人,在正定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就是鲜虞国,都城设在新市(今正定新城铺村)。这是正定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建置。公元前489年,晋国消灭了鲜虞国,正定一带改属晋国管辖。

(配鲜虞国图片)

4

千年古郡之四 东垣

公元前506年前后,后鲜虞族人在河北唐县一带建立中山国。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即位,攻打晋国,领土向南扩展,占据了今石家庄一带,设置东垣邑(今东古城)、新市(今新城铺)和权(今东西权城)。东垣邑即今正定的前身。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攻打中山国,占领东垣邑。公元前300年,赵国占新市。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国,东垣邑、新市归秦。秦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将东垣邑改为东垣县(治所在今东古城),属钜鹿郡管辖。公元前204年,西汉设恒山郡(治所在东垣),东垣县属恒山郡。

(配东垣邑图片)

5

千年古郡之五 真定和常山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了东垣守将赵利的叛乱,将东垣县改名为真定县,寓“真正安定”之意。从此真定这个名字,开始了长达1900多年的历史,直到1723年改名正定。真定是我们正定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名称。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继位,恒山郡改为常山郡(治所在真定),真定县属常山郡管辖。公元前154年,西汉将赵国分封为六个小国,其中就有常山国。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设真定国,封刘平为真定王。直到公元37年,东汉刘秀废真定国,真定县归常山郡管辖。

(配常山郡图片)

6

千年古郡之六 安乐垒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魏拓跋氏与后燕慕容氏在太行山东西连年征战,后燕大将慕容恪于公元352年在滹沱河北岸筑安乐垒(今正定县城),作为拱卫常山郡城的重要军事堡垒。公元396年,北魏拓跋珪攻克常山,真定县属北魏常山郡管辖。公元398年,将常山郡治所从真定(今东古城)迁移到安乐垒。从这里可以看到,今天的正定县城至少要有1600多年的建城历史。

(配正定城墙的图片)

7

千年古郡之七 恒州

公元572年,真定县属北齐常山郡管辖,治所由安乐垒复移回真定(今东古城)。578年,北周设立恒州,真定县属恒州管辖。581年,隋朝建立,真定县仍属恒州。596年,隋朝将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个县。公元605年,常山县并入真定县,县治再次移至今正定县城。从此开始,正定城作为真定县(正定县)的治所,经历了1400多年历史的风风雨雨,直到今天。公元607年,隋炀帝时又改恒州为恒山郡。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再次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在石邑),真定县归恒州管辖。621年,恒州治所迁至真定(今正定城)。

(配恒州地图)

8

千年古郡之八 成德军

唐代“安史之乱”后期,为安抚地方将领,公元761年,唐代宗赐恒州刺史张忠志姓李名宝臣,为节度使,其军名成德军,李宝臣为成德军第一任节度使。从此开始了成德军近二百年的藩镇割据历史。河北的成德、魏博、幽州是唐代藩镇割据的典型地区,史称“河朔三镇”。成德军长期控制着恒、赵、冀、深四州。恒州城真定作为成德军节度使大都督府驻地,成为了恒、赵、冀、深诸州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成为河北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如今在正定城内常山影剧院北侧矗立的“风动碑”,全称为《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是766年唐代宗敕令,为歌颂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的政绩和功德所立。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配李宝臣纪功碑图片)

9

千年古郡之九 真定府

公元782年,成德军节度使王武俊自称赵王,以恒州为真定府,开始了真定府1131年历史,在正定的建置中具有一定的意义。821年,因避唐穆宗李恒名讳,恒州改为镇州。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真定历经后梁、后唐、后晋管辖。公元947年,辽国建立,镇州改为镇阳,仍辖真定县。北宋建立后,在河北设立了河北路,镇州改为真定府(辖真定、获鹿、井陉等9个县)。路、府治所均在真定城,真定成为整个河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公元1125年,金国占领真定。后真定归金中书省管辖。公元1217年,蒙古大军占领真定,并于1235年改真定府为真定路,隶属中书省。省、路治所均在真定。这时的真定,是北方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城市。明朝建立后,真定路改回真定府,直到清代。

(配明代正定府地图)

10

千年古郡之十 正定

公元1723年,因避清世宗皇帝胤祯名讳,改真定为正定。真定府和真定县从此改称正定府、正定县。民国以后,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正定县直属河北省管辖。此后,正定先后与新乐、藁城等合并为正新县、藁正县及藁正新县。直到1947年,复归正定县。1958年至1962年,正定曾与灵寿县合并。1967年石家庄地区成立,正定归石家庄地区管辖。1986年,正定县归石家庄市管辖至今。2001年1月,国务院批准正定的留村乡、二十里铺镇归石家庄市裕华区管辖;西兆通镇、南村镇归石家庄市长安区管辖。今正定县辖9个乡镇、1个街

道办事处,共有174年村街,14年街道社区,人口约44万。

(配正定县地图)

11

千年古郡十一 藏龙卧虎

自古以来,正定就被誉为“藏龙卧虎”之地,不仅因为正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还因为在正定城内,确实藏着一条龙,卧着一只虎。正定的群众根据城内的地形编了一个故事:说在南北大街藏着一条龙,阳和楼和关帝庙是龙头,阳和楼的两个门洞是龙眼,关帝庙是龙脸,庙前向东西两侧鼓出的半圆形台阶是龙鼻子,庙前两根旗杆为龙须,阳和楼以北的南北大街为龙背,龙尾在西北街龙王庙一带。县政府后边,有一座东西向的土山,名煤山,俗称泰山子,山势东西走向,山峦起伏,看上去如一只雄壮的老虎,横卧在蓝天下。

(配历史文化街图片)

12

千年古郡十二 三山不见 九桥不流

正定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的传说。正定地处平原,而历史上曾先后称常山郡、恒山郡、中山县,故有“三山不见”之说。“九桥不流”是指在隆兴寺天王殿、府文庙、县文庙前各建有一座三路单孔石桥,桥下各有一小池,雨后有些积水,天旱则干涸。

在民间,还流传着“三山不见”的神奇传说。传说玉皇大帝看上了正定这块风水宝地,想在这营造一座地上天宫,却发现这里有常山、恒山、梅山等三座大山。于是玉皇大帝就召集各路神仙想办法把这三座大山搬走。各路神仙都不想把山峰搬到自己的地盘上。最后是太白金星出主意,把三座大山搬到了东海里。从此东海有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而正定只留下常山、恒山、梅山的名字。

(配隆兴寺前石桥图片)

13

千年古郡十三 九楼四塔八大寺 二十四座金牌坊

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称。“九楼”指的是四座城门楼,四座城角楼,以及南门内的阳和楼;“四塔”指高耸入云的凌霄塔(木塔),造型奇特的华塔(花塔),端庄秀丽的须弥塔(砖塔),临济祖师的澄灵塔(青塔);“八大寺”指正定城内规模较大的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前寺)、舍利寺(后寺)、崇因寺。“二十四座金牌坊” 是指过去正定大街上矗立的大大小小的各种牌坊,如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世等。

(配许家牌坊图片)

14

千年古郡十四 四门传说(一)

正定一直传颂着一首歌谣:“东门以里大佛寺,东门以外接官厅。南门以里阳和楼,南门以外麦饭亭。西门以里石鸡叫,西门以外万人坑。北门以里韩信洞,北门以外出石青。”这首歌谣中,包含着许多传说。

正定城东门以里是隆兴寺,寺内有7丈3尺高的铜菩萨,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敕令修建的。寺内主体建筑大悲阁,高33米,阁顶建筑与大宋京都开封的金銮殿一模一样,传说也是宋太祖御旨亲封的。“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石桥正定大菩萨”,被称为“河北四宝”。正定城历代是府州县治所在地,东门外修有接官厅。东门称“仪门”,又叫“喜门”,从京城来赴任或路过的官员都要从这里进城,并在厅里举行迎接仪式。

(配隆兴寺天王殿图片)

15

千年古郡十五 四门传说(二)

南门以里阳和楼,建筑与众不同。它的下层和城墙一样坚实雄伟,下有两个门洞。上面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高大殿身。南门以外麦饭亭,讲当年刘秀被王郎追赶到真定南门外的滹沱河边,饥寒交迫,遇到一个送饭的老太太,讨得一碗饭吃。刘秀称帝后,回忆起当年在真定吃的那碗香甜无比的饭食,就让御膳房作这样的饭,但总是作不成。于是他派人到真定请教当年舍饭的老太太,原来那是正定一带用大麦碾后煮熟的麦仁饭。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当年舍饭处修了这座“麦饭亭”。

(配正定城南门图片)

16

千年古郡十六 四门传说(三)

西门以里石鸡叫,说的是城墙中的奥密。正定是座砖砌的大城,四门均有月城、瓮城和内城三道城门。在西门瓮城,出内城门往南一拐,在东面的城墙上有一处地方,不论是车辆通过还是有东西撞击地面,城墙都会发出“唧唧”的叫声。传说在修城墙时,里边埋着一件宝贝——石鸡,其实是回声。西门以外城墙根处,过去是处斩犯人的法场,犯人被斩后就地埋掉,因此那个地方就叫“万人坑”。过去人们称西门为“丧门”,出西门指的是办丧事。所以人们如有事需出西门,就说是“走西门”。

(配正定城西门图片)

篇三:古城正定历史

我可爱的家乡正定!听听央视的《走遍中国》是怎么介绍她的吧! 2012-11-17 16:51阅读(88)帥帥,zhou

从石家庄市往北大约15公里,就是古城正定。这座宁静祥和的北方小城,浓缩了无数历史风云,在坎坷和沧桑中走过了两千年。

公元前197年,一个叫赵利的将领发动叛乱,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叛军。叛乱很快被平定,第一次站到太行山的最高峰,俯视脚下的这片土地,刘邦一声叹息:?就把这里取名真定吧!?他希望这块土地真的能安定下来。四年楚汉相争,他把强大的对手一代枭雄楚霸王项羽都赶进了乌江,一个小小的叛将却让他如此震惊,以至于要御驾亲征,他担心的是真定的战略位置。

真定就是今天的正定,它位于华北平原的心脏地带,向北可以直捣大漠草原,向南可以深入中原腹地。而且它西靠太行山,南临滹沱河,凭借这水陆两道天险,在和平时期是沟通南北的交通中枢,一旦战事来临,则可以轻松便当地转换为攻守兼备的大本营和后方基地。有诗人描述道:“华北咽喉通九省,神京锁钥控三关!”

对于这样一个战略要地,任何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都不可能忽视。虽然已经取名为真定,但它真的能安定吗?刘邦带着这样的疑虑回到长安,他一定不会想到,恰恰是他的****之战,撕开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往来攻杀拉锯战的序幕!

1600年前一个冬日的黄昏,强劲的西北风席掠过滹沱河畔。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率40万军队打垮了真定守军,那时河水刚刚解冻,溃逃落水的真定士兵被淹死和冻死无数,尸体堆满了整个河床!

富有军事眼光的拓拔圭,对真定的战略地位极为看中,因为这是鲜卑大军穿越太行山直捣中原腹地的前进基地。但他也发现年年泛滥的滹沱河,给这里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他下令重建真定城。从那时候起,真定城的位置就从滹沱河的南岸移到了北岸,一直到今天。

这是一种神秘的骑术,它技巧复杂,据说脱胎于当地一个古老的狩猎部落。这种骑术在这块土地的大量出现,以至于发展出一支剽悍的骑兵部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战乱成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局面也由此形成。这个时候,盘踞在真定的节度使叫李宝臣,他凶悍刚烈,善骑射,有百步穿杨之功。正定位于辽阔的平原地区,有利于骑兵展开。李宝臣想,应该打造一支骁勇善战的铁骑,如果能取得骑兵的优势,不要说其他藩镇,就是面对唐王朝的军队同样不在话下。

组织骑兵需要马匹。李宝臣把真定出产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换回大批精良的战马,并从游牧部落中召募了五万名士兵。这些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自幼与马为伴,他们骑技精湛,能轻松自如地在高速飞奔的马上闪转腾挪,左右翻飞,速度如射出的利箭一般。只用了两年时间,李宝臣就训练出了一支能一日奔袭两百里的铁骑,这是一支足以

令任何强敌都感到畏惧的虎狼之师!这支骑兵部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成德军,意思是“文成武德”。

李宝臣一直韬光养晦,秘密训练军队。当他的骑兵训练成熟时,李宝臣不但不向唐王朝交纳贡赋,而且藩帅也由本镇拥立。李宝臣为自己立了一座巨型的石碑来记载他的功勋,当地人又称为“风动碑”,它有7米多高,明显超过了唐帝王的规制,碑文说道:“财用丰衍,雄冠山东,士马强而畜积富”,说的是李宝臣的功德业绩。此时的李宝臣,坐拥五万铁骑,已经根本不把唐王朝放在眼里了。

唐德宗被激怒了,发誓要降伏成德军,对其他藩镇也起到敲山镇虎的作用。公元780年,一支唐军出现在真定城外的大平原上,这里一马平川,唐军浩浩荡荡,铺天盖地而来。忽然,树林中四面八方传出一阵古怪的号角,声音凄厉。唐军稍微一犹豫,漫无边际的骑兵如海潮般四面八方呼啸而来,象斩瓜切菜一般把唐军淹没在滚滚铁流之中,战斗进行得干净利落,连续五个冲锋,把唐军杀得尸横遍地。

唐德宗终于见识了成德军骑兵的威力。无奈之下,只得下了一道“罪己诏”来安抚成德军。从此,成德军以骑兵优势在以真定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盘踞150年,俨然独立王国,令唐王朝徒唤奈何!

凭借太行天险和驰骋平原的作战优势,此后的1000多年里,斗转星移,又给这块不安的土地留下了野心与豪情、光荣与梦想。

2000年6月22日,在正定县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民工们打地基,钢钎碰到硬东西,挖来挖去挖不到底,最后竟发掘出一座小山一样的巨大石龟,长八米多,高两米五,重达107吨!当石龟被拉到开元寺的时候,使用了四辆大吊车,路面上铺设了两寸厚的钢板,整个正定县城的老百姓一起上街观看,电视台现场直播,正定人民像过节一样热闹。这样的石龟学名叫做“赑衋”,巨大的石龟背上一般驮着一块碑石。碑石已经残破不堪,但根据石龟的重量,专家推算,龟背上的石碑高度至少在15米以上。必喜一般是帝王将相为自己立的神道碑或纪功碑,但这尊必喜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必喜。然而从残碑上的几百个文字中,却丝毫找不到有关碑主人姓名和身份的任何记载,从石碑的断裂痕迹来看,显然是人为损毁的,而且碑上的字迹纹饰刀痕历历如新,丝毫没有风化的迹象,应该是刚建好就被埋在地下的。那么,这尊巨碑的主人是谁,体量为何如此巨大,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它刚刚建好就被砸毁而深埋于地下?考古专家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和研究。

正定开元寺·赑衋

根据历史记载,唐以后的后晋、后周时期,真定的主人只有一个,他叫安重荣。那么安重荣是什么人呢?《五代史》记载,安重荣是五代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的部下,曾担任石敬瑭的卫队长,为石敬瑭建立后晋立下了汗马功劳。石敬瑭看他忠诚可靠,就把真定节度使的要职授予了他。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动荡时期,安重荣控制真定后,目睹一个个帝王都是凭借武力以藩镇节度使起家,已经兵强马壮、羽翼丰满的安重荣,心态悄悄起了变化。这尊必喜很有可能就是安重荣在这个时候建造的,用来为自己歌功颂德,如此空前绝后的体量,说明他已毫不掩饰称帝之心!公元941年冬天,安重荣认为时机已到,举兵反晋,但由于有勇无谋,最终被石敬瑭诱杀。


正定县大佛寺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162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