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甘肃经济信息

时间:2018-11-09 10:53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国办甘肃经济发展若干中的问题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

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0〕29号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需要国家给予支持。为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国土面积广阔、生态地位重要,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地处交通要冲、区位优势明显,但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严重;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较好,但产业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较强,但社会事业落后、贫困问题突出;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但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是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屏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大局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消除瓶颈制约;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既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又要谋划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要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要把解决贫困问题和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民生问题。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要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自力更生,加大支持力度。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足自身努力加快发展。针对甘肃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国家进一步加大支持和帮助力度。

(四)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战略。

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兰州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打造陇东、河西两大能源基地,构建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通资源能源运输通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实施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重点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两州两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陇南市)为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发展目标。

——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预期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建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建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省级示范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七)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陇东煤炭、油气资源开发步伐,积极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平凉、庆阳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酒泉、嘉峪关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构建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形成甘肃东西两翼齐飞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八)全面促进区域功能组团协调发展。按照“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功能组团。祁连山生态补偿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武威张掖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着力加强防沙治沙,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态农业。“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区,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天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制约

(九)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尽快打通断头路,促进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形成。开工建设永登(徐家磨)至古浪、安西至星星峡(甘新界)等国家高速公路,积极开展雷家角至西峰、兰州南绕城、营盘水至武威、临洮至渭源、白疙瘩(甘蒙界)至明水(甘新界)、大石碑(甘陕界)至天水、兰州至朗木寺、延安至天水至武都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建设敦煌至当金山口、岷县至合作等二级公路,省内国道达到二级以上技术标准,所有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启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加强旅游景区与干线公路的连接。加快推进兰州、酒

(泉)嘉(峪关)、天水、张掖、平凉等公路运输枢纽及物流园区建设,提高农村客运站覆盖率。

(十)铁路建设。加快建设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通道,积极推进兰渝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建设,新开工建设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加快推进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银川至兰州增建二线、兰州至成都、干塘至武威、兰州至张掖铁路增建三四线、兰州铁路枢纽改造和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抓紧开展兰州至合作、天水至哈达铺、敦煌至格尔木、额济纳至哈密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展西宁至成都、平凉至庆阳铁路论证工作。适时启动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十一)民航建设。增强兰州机场枢纽功能,加快兰州机场改扩建,合理规划建设兰州国际航空港,积极开辟兰州至日韩、港澳等国际和地区航线。改扩建敦煌、嘉峪关和庆阳机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武威、金昌等机场,适时实施天水机场迁建工程,开展新建平凉机场前期论证工作。鼓励在甘肃设立通用航空公司,建设通航起降点,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十二)水利建设。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加快引洮供水一期、盐环定扬黄续建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抓紧实施引洮供水二期及受益区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开展引哈济党、靖远双永供水等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积极推动中小型水源建设,提高工业能源基地及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实施渭河、泾河、洮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

(十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城市发展热电联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国道、省道移动通信覆盖水平,扩大农村通信覆盖面,提高信息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十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甘肃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以及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基层政权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免除县(市)级和甘南、临夏自治州州级配套资金。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十五)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加快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科学实施人工增雨雪,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逐步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加快缓冲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

(十六)加快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巩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果,保护天然湿地。加强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用水结构,采取高效节水、适度调水等综合手段恢复月牙泉和西湖湿地生态功能。积极实施三大内陆河流域盐碱化及沙化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区防沙治沙工作,建设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力推广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以电控水、以水定地”的水权制度,支持建设以河西地区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加强流域生态恢复技术体系的研发和推广。

(十七)实施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与保护。全面启动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退牧还草、牧区水利、暖棚养殖、饲草料基地、草原鼠害防治和游牧民定居等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力度。研究建立甘南湿地自然保护区,

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水源涵养功能。支持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十八)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和陇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稳步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坡改梯和小流域坝系工程,积极建设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以及渭河、泾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加大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治力度,继续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统筹规划,加快推进“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

(十九)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着力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大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推进城市垃圾等固体废物和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兰州等重点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研究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五、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耐旱节水品种。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推动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与科技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十一)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支持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扶持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贮藏库建设,将马铃薯种植纳入政策性保险补贴范围。加强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等农作物制种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中药材、酿酒原料、林果、蔬菜等产业。积极发展油橄榄、核桃、花椒、食用百合、苦水玫瑰、黄花菜、鲑鳟鱼等地方特色产品。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品种改良和野生动物繁育,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沙产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农场。支持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二十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13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集雨水窖、节水灌溉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和国有农场公路“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强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二十三)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和劳务经济。统筹城乡规划,集约利用土地,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布局,促进特色产业向城镇集中,引导更多农民进入城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整合培训资源,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在兰州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篇二: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谈一个省的经济状况,就不得不提该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是决定一个省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省份之一,其复杂的地理状况,也决定了他与其他省份,在经济道路上所走的截然不同的路线。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4.72%。 但其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1.98%,所以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而正是因为东西跨度过大,所以以省会兰州为界,位于甘肃东西两侧的城市的地理状况也相差较大,相应的,结合其区位优势,所能发展的经济状况也就不同,下面我们就以东西不同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结合地理环境对其经济现状做以分析,并对其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做出一些预测和建议。

兰州以东的城市主要有定西,陇南,天水,平凉以及庆阳,这几所城市带给我们的印象与长期在人们心目中大漠孤烟直的甘肃形象不太相符,他们大都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矿藏充沛,其中定西市地理环境较为不好,伴随着经济状况排在这几所城市的末端;而陇南市,毗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陕西省汉中市其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也与仅其一墙之隔;天水市为甘肃第二大城市,与陇南地理环境相似,接壤陕西省宝鸡市,距离陕西省会西安只有三百多公里路程;平凉市庆阳两市地理环境较为相似,周边被陕西省以及宁夏省所包围。

定西市气候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这一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定西独一无二的农业发展状况,其被冠名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等。同时定西市旅游业也有一定基础,定西历史久远,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莲峰山等享誉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址,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海内外李氏寻根敬祖的“李氏堂”和通渭温泉等极具开发价值。境内还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

元代墓葬群、明代铜钟等国家重点文物,同时还有独具风格的渭源灞陵桥、气势雄伟的陇西威远楼。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定西市的经济建设发展,将主要依托特殊农业与旅游业,而矿产资源也是定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之一,主要矿产资源有花岗岩、大理石、红柱石、汉白玉、硅石矿、高岭土、硫铁矿、地热温泉等。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定西历届领导班子紧密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今后一个时期,将以科学的发展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把定西初步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生产及加工基地、西北有名的中药材种植及现代制药基地、西北最大的鲜切花及种球生产基地、甘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甘肃重要的畜草产业基地,基本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进步、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稳定解决的目标。

陇南市是甘肃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 与定西相比,陇南市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 陇南气候温和,风光秀美,山资水色兼有北国之雄浑奇峻,南疆之灵秀旖旎,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全国三大天池之一的阴平天池绿山环抱,碧波粼粼,天生一个“翡翠世界”;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万象洞奇幻绚美,气象万 千,犹如世外仙台琼阁;国家级重点保护、甘肃唯一具有北亚热带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奇葩异树,竞相弄资,珍禽异兽,自由出没,被赞誉为“甘肃的西双版纳”;分布于全区各县的大河坝、三滩、红土河、梅园沟、云屏山等自然景点,茫茫林海,阵阵松涛,奇花异草,飞瀑流泉,被人们称作“陇上小九寨沟”;白龙江两岸“高江急峡雷霆斗,拓木苍藤日月昏”,宛如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徽成盆地桑麻遍四野,稻椒千重浪,呈现一派鱼米之乡的繁荣景象,构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引人入胜。而就资源来讲,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前曾断言:“陇南是一个宝贝的复杂地带”。勘探表明,陇南矿产资源富集,工业开发

非金属矿产34种,矿产地445处。其中,资源清、储量大、品位高、有开采价

值的金属矿有铅、锌、锑、汞、铜、金、锰、铁等,非金属矿有硅、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石膏等。其中西成铅锌矿带绵延300千米,金属储量近期为1200多万吨,远期为2000万吨,平均品位4.5—12%,为我国第二大矿体。现年产铅锌矿含铅3.08万吨,含锌12.95万吨;锑金属储量为14.9万吨,为我国第三大矿体;黄金储量已探明190吨,远景储量为300吨以上,已探明储量400公斤以上的大中型矿床20多处。其中文县阳山金矿探明储量100吨,远景储量200吨以上;礼县的岩金,近期储量27.8吨,远期储量50吨;文县的砂金,年产量占全省40%以上。所以陇南的经济发展也就将依托旅游与矿藏这两大助力器,在西部大开发稳步前进天水市位于兰州与西安两大省会城市之间,铁路上也是陇海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其地理优势不言而喻,与陇南同样,天水也是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 天水古称成纪,因相传华夏始祖伏羲氏就诞生于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市历史悠久,历代人文荟萃,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天水伏羲庙、卦台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朝宗拜祖的场所;大家熟知的"马谡失街亭"、姜维三战小陇山的历史故事就在天水。武山水帘洞,洞内楼台、泉石、雕塑、画像一应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壮观,山上有安详、宁静的大象山大佛;与麦积山毗邻的仙人崖,群峰对峙,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游览胜地……还有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的麦积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艺术,险峻的洞窟著称于世。天水是甘肃少有的山青水绿的地方,由麦积山石窟和小陇山植物园、仙人崖、石门与曲溪等景点组成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风景名胜区,区内重峦叠翠、山环水绕,兼具江南水乡的秀美和北国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天水的矿产资源优势不是很明显,仅有少量金矿与煤矿,但天水的经济发展又陇南、定西与二者不同,除了旅游业与矿藏外,天水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天水经发较早,上世纪初,一些传统工业就开始萌芽。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一批企业相继搬迁天水后,天水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有工业企业749家,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三大行业为主导,食品、建材、化工、冶金、皮革、烟草、塑料等行业竞相发展,门类较多、技术装备较好、具有一定实力和

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400多个系列3200多个品种,有200多种产品荣获国家、部、省优和甘肃名牌产品、陇货精品等荣誉称号,60多种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优势明显,加工工业比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9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占全市法人单位的11.7%,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结构与我省以资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较强的互补性,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这些也是国务院得以批准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天水的经济发展也将以此为基础,继续深化固有优势,同时努力打造成为新兴装备制造业基地。

平凉庆阳两市,状况较为相似,都属于甘肃的新兴城市,平凉是甘肃省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盛产苹果.小麦、玉米、谷类、荞麦、油菜、胡麻、林果、烤烟等,具有开发"两高一优"农业的广阔前景,曾与庆阳地区以"陇东粮仓"闻名遐迩。而平凉林业资源也较为优势,全市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7.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6%,森林面积397万亩,森林覆盖率17.98%。植物种类共51科84属254种, 野生动物31种。矿产来讲,从全国来看,平凉属自然资源比较贫瘠的地区,但从省内及周边地区范围内看,煤炭、石灰岩等有比较优势。市内的华亭煤田是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的地段,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煤层平均厚度达28.7米,探明总储量34.7亿吨,且煤质优良,具有高活性、高发热量、低灰、低硫、低熔点的特性,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而且也是目前我国最好的气化用煤。 旅游方面则有崆峒山等著名景区,所以平凉的经济发展也就将依托这些情况,。2009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9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678元和2800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以“平凉金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118万亩,年产果品40万吨以上。“平凉金果”荣获2004年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平凉红牛”品种优良,年存栏73.6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470多万张,肉、蛋、奶年总产量达8.97万吨。2004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4.9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84.69万吨,草畜、果菜等农村支柱产业总收入达到11.75亿元,“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两大品牌走出西北,享誉全国。工业经济在促改革、调结构、求发展中不断开拓前进,工业企

业效益显著提高。以煤炭、电力、建材、医药、食品、制革等行业为主体,以“全国煤炭优秀企业”华煤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200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增长2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增长33.95%,位居全省第二。第三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分别调整到25.95:39.57:34.48,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进一步凸显。 .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678元和2800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以“平凉金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118万亩,年产果品40万吨以上。“平凉金果”荣获2004年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平凉红牛”品种优良,年存栏73.6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470多万张,肉、蛋、奶年总产量达8.97万吨。2004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4.9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84.69万吨,草畜、果菜等农村支柱产业总收入达到11.75亿元,“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两大品牌走出西北,享誉全国。工业经济在促改革、调结构、求发展中不断开拓前进,工业企业效益显著提高。以煤炭、电力、建材、医药、食品、制革等行业为主体,以“全国煤炭优秀企业”华煤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200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增长2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增长33.95%,位居全省第二。第三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分别整到25.95:39.57:34.48,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进一步凸显。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会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习称“陇东”,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全市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61万,其中农业人口223.29万。辖西峰区和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正宁、合水7个县,146个乡镇。庆阳东接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县;北邻陕西省吴起、定边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西与宁夏的同心、固原县接壤;南与本省的泾川及陕西的长武、彬县、旬邑县相连。庆阳是光荣的革命老区,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和天然气蕴藏丰富,年产油180多万吨。 所以庆阳的经济建设也是主要依托与农业以及丰富的煤矿石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篇三: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研究

摘要

论文在阐述和学习区域经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甘肃省14个地市(州)为研究单元,借助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甘肃省14地市(州)近几年的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利用三种不同的方法,从三个不同角度对建立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型进行了尝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阐述了区域经济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学习和综述了国内外对区域经发展问题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2、以甘肃省14个地级区域为样本,从人均发展水平、经济规模经济增长质量等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进行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出:X1生产总值(亿元)、X2人均生产总值(元)、X3经济增长率(%)这三个主成分就可以代表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3、采用聚类分析中的Q型聚类法运用SPSS13.0对2008年甘肃省14个地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聚类,然后绘制聚类图谱,得出:甘肃省14个地市(州)可划分为3个类型区域: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4、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0项经济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

关键词:甘肃省 ;区域经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预测

Abstract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study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theory and using 14 prefectures in Gansu Province as a research unit. In the paper, the per capita GDP and disposable income indicators were analyzed with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which ar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from the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try,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elaborating the basic methods and theory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learning and summarizes the methods and progress on the issu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2, using the 14 prefectures in Gansu Province as a test and selecting 10 indicators from the per capita level of development, economies of scale, economic growth and quality evaluation; the us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btained: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 which are X1 GDP (100 million yuan), X2 GDP per capita (yuan) and X3 economic growth rate (%) can represent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variables.

3, using cluster analysis clustering GDP, primary industry,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of the 14 prefectures in Gansu Province in 2008.From the clustering map we can see 14 prefectures in Gansu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of regions: developed regions, moderately developed areas and underdeveloped areas.

4,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o 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10 economic indicators and then predic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 Gansu Province, regional economic, principal component, cluster analysis, forecasting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1绪论 ................................................................................................................................................. 1

1.1 甘肃区域概况 ......................................................................................................................... 1

1.2研究综述 ................................................................................................................................. 2

1.2.1 国外区域经济研究进展 ................................................................................................. 2

1.2.2 国内区域经济研究进展 ................................................................................................. 2

1.2.3研究方法概述 .................................................................................................................. 3

2 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 4

2.1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 ..................................................................................................... 4

2.1.1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4

2.1.2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5

2.2 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 6

3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的评价方法 .................................................................................... 8

3.1 测度指标的选取 ..................................................................................................................... 8

3.2指标的评价方法 ................................................................................................................... 10

4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 ...................................................................................... 17

4.1地理环境差异 ....................................................................................................................... 17

4.2区域发展战略影响 ............................................................................................................... 17

4.3经济结构的效率差异 ........................................................................................................... 19

4.4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 19

4.5文化观念的影响 ................................................................................................................... 20

5 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简单预测 .............................................................................................. 22

5.1关于经济预测及其特点 ....................................................................................................... 22

5.2 经济预测技术 ....................................................................................................................... 22

5.3 对甘肃经济发展的简单预测及分析 ................................................................................... 24

6 提高甘肃区域经济实力的政策建议 .......................................................................................... 28

结论 ............................................................................................................................................ 31

致谢 ............................................................................................................................................ 32

参考文献 .......................................................................................................................................... 33

1绪论

1.1 甘肃区域概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内陆,是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省域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现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两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这不仅表现在它与东部地区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还表现在省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越来越大。

地处西部的甘肃省在其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过程中,其非均衡性逐渐显现出来,与全国一样也存在着区域经济差异问题,造成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徘徊不前,于全国的末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协调解决,则会导致区内差异越来越大,这不仅会使甘肃丧失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的实施,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甘肃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规律及其特征,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对于实现甘肃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提高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区域经济的理论出发,对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时空动态研究,分析其形成机理,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价值:

1、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迫切需要。甘肃作为西部省份之一,其实是全国景况的一个缩影,具有民族众多、地貌多样、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其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实施的成败。目前,有关西部大开发与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论文和著述层出不穷,但大多数是从整体出发研究,注重与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省份的比较,而对其内部不平衡的研究较为鲜见。本以甘肃省区域内部14个地市(州)的经济发展差异为研究对象,是对甘肃省经济发展整体研究的分解和深化,是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细化和具体化,具有大的时代意义。

2、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区域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作为木桶“短板”的西部落后地区省份不能实现小康,则全国的、全面的小康就无从谈起。因此,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可以准确找出甘肃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尽快促进甘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稳定,为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打好基础。

3、为区域内各级政府进行区域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计划经济逐步让位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域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各级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甘肃省14个地市(州)作为研究单元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进行探讨,以期为地方各级政府进行区域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益的借鉴。

1.2研究综述

1.2.1 国外区域经济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许多学者开始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对地区差异的构成与来源进行研究之中,以揭示引起地区差异变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采用费景汉等人提出方法,对基尼系数进行分解;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方法,对地区差异的产业或部门成进行分解;采用锡尔系数和广义墒指数,对地区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分解。

(2)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区域收入同假说,到80年代小阿莫斯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各国学者大都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收入趋同或趋异问题。

(3)应用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注重态分析,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运用这一工具不仅可以研究地区经济增长的变趋势,而且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4)对企业投资定位和地方政经济发展政策的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着重探讨影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企业决策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1.2.2 国内区域经济研究进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研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刘树成使用人均国民收入指标来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状况,用标准差来衡量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来衡量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得出建国4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绝对差异是不断扩大的;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变化过程是不尽相同的。杨开忠以地带和省区系统为地域单元,使用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方法,计算1952-1990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对差异,得出省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点,呈倒“u”型变动;沿海与内陆经济差异为“v”型变化。韦伟运用人均国民收入指标,以各省区为地域单元,考察了1952年,1966年,1978-1991年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变化情况,认为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变动趋势是异常复杂的。胡鞍钢使用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GDP两个指标,计算他们的相对差异系数、加权差异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来反映我国省区层次上的经济差异。魏后凯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差异反映我国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研究发现,1978年以来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学者们在采用不同指标、不同地域单元、不同计算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的同时,也对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陆大道、胡兆量等对中国经济差异的现状、产生原因、解决措施等做了系统的研究。陈国阶研究了影响我国东中


甘肃经济信息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meiwen/144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