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老婆公司的开放文化安妮全文阅读

时间:2016-11-15 21:15:12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大学西方文化译文Unit 5 刘晓希改

第五单元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前准备

1、 预习本单元时,思考一下你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分别有哪些认识。

2、 你对中世纪到现代时期过渡阶段中的重要发展有怎样的了解?你对大发现时代又知道

多少?

3、 请与同伴讨论一下亨利八世和莎士比亚的事迹。你知道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妻子的故事

吗?你了解莎士比亚和他的著作吗?

第一部分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字面意思是“复兴”。它特别指代学识方面的复兴,该运动起源于十四世纪的意大利,在十六世纪向北传播到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最终于十七世纪中叶在西欧北部结束(在意大利的结束时间则更早)。这段时期内,人们重燃了对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兴趣并开始大量学习研究当时的作品。

然而文艺复兴并不仅仅是一次“复兴”。它同时也是一个孕育了新发现的时代,不仅包括地理新发现(比如探索新世界),还包括知识新发现。这两方面的发现都使西方文明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变革。例如,在科学领域,哥白尼试图证明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非地球,此举彻底地改变了主宰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的宇宙世界观。在宗教领域,马丁·路德向统领中世纪欧洲的最主要的机构——教会发出了挑战,并最终导致其分裂。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常常认为自己迎来了一个与古代和中世纪截然不同的现代时期。

人文主义开始重新强调现世的生活,而不是中世纪所专注的超世俗生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高度重视人的尊严和在现世充满更多可能性的人生。在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哲学和艺术的同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塑造了一个与中世纪基督教禁欲的“人”相比,更加正面、充满希望的“人”的形象。人类不再是在腐化堕落的尘世中等待被救赎的悲惨罪人,而是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在文艺复兴本身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中,人文主义代表了从“宗教冥想的生活”到“积极的生活”的转变。中世纪时期,沉思冥想的生活,宗教信仰和远离尘世常被赋予重要价值。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最高的文化价值则通常与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投身道德、政治和军事行动,以及为国家服务相关。当然,传统宗教价值观与新的世俗价值观得以共存;事实上,一些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如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就是教会人士。同样,个人成就、广博的知识面和个人抱负(在浮士德博士身上表露无遗)也受到推崇。“文艺复兴人”这一概念指除了能够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各项事务,还掌握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人。这样的人物包括莱昂纳多·达·芬奇、约翰·弥尔顿和弗朗西斯·培根,后者曾经宣布,“我把所有知识都当成我学习的领域”

弗朗西斯克·彼得拉克于1304年出生在弗洛伦斯附近,他被视为第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生长在意大利但到处旅游搜集古籍。他的教学以城市为重点,此外他重视日常生活体验,如爬山或旅行。彼得拉克在两个世界间游弋,一个是完美的古希腊罗马世界,一个是他试图改造的当前世界。他相信通过学习古典文学,能够将世界变得更美好。他和其他的人文主义者一样,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他试图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来分享其中的教义,然后在自己的拉丁文作品中模仿这种形式。

彼得拉克促成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一种对俗世生活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这种态度传播开来,寻找遗失作品的力度加大,流通的书籍数目得到增加,相应地这种古典思想也影响到了更多人。另一个主要结果是手稿买卖重新兴起和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使广泛阅读得到进一步保证。接着印刷技术的运用使得阅读量的暴增和文本的传播成为可能。

第二部分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前的罗马天主教会

十六世纪初期,西欧和中欧信奉以教皇为首的罗马天主教。虽然宗教渗透到了每个欧洲人的生活当中,但人们对教会的诸多方面普遍存在不满:人浮于事的官僚机构,显而易见的傲慢、贪婪和权力的滥用。越来越多的人们达成共识认为需要对宗教进行改革,将其恢复到一种更加纯洁、更加准确的形式。虽然宗教改革已是必然之势,但对于具体如何实行仍然众说纷纭。

上至教皇,下至神父,都在试图进行改革运动。但每次的抨击往往只针对某一方面,而非整个教会,这种地方性的改革也仅仅在当地获得了胜利。也许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于人们认为教会仍然是提供救赎的唯一途径。要想实现全方位的变革,就需要一位神学家提出论据使人们相信他们不需要既成的教会来拯救。这样此次改革就能得到先前忠实的信仰者们的支持。马丁·路德提出了这样一个论证。

路德和德国宗教改革

1517年,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对教会出售赎罪券的做法大为不满,于是写出反对此举的《九十五条论纲》并将其秘密地发布给自己的朋友和反对者。根据传说,他也许还将此论纲张贴在教堂大门之上,这在当时是一个激起论战的常见做法。《九十五条论纲》很快得以出版。大量售卖赎罪券的道明会士要求对马丁·路德实行制裁。教皇列席审判之时,路德写出了大量的檄文,借助《圣经》上的内容挑战教皇的权威,提出需对整个教会重新思考,最后他被判有罪。

路德的理念和亲自传道的方式很快传播开来,传播途径一部分是通过相信他的人,另一部分是通过单纯喜欢他反对教会的人。德国很多资质聪颖、颇有天赋的牧师接纳了这些新观念,将其教授并进行补充,速度之快,效果之成功,让教会难以招架。过去从未有过如此众多的神职人员转而信仰一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宗教信条。他们向旧宗教发起了挑战并逐渐摒弃了其中的每个主要信条。路德之后不久,瑞士牧师慈运理产生了相似的观念,进而开始了在瑞士的宗教改革。

改革变化

拯救灵魂并不是通过不断赎罪和忏悔(这种行为现在被视作是罪恶的),而是通过信念、学习和上帝的恩惠。

《圣经》是唯一的权威,用本国语言教授。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而非拉丁文),使得普通人也能够阅读,这对宗教和德国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种崭新的教会结构得以形成:一群信徒,围绕一个牧师,不需要中央主教团。

简言之,曾经那个繁琐、奢糜、组织严密、牧师经常心不在焉的神派被以简朴的祷告、礼拜和地方性的布道为特点的新教所代替。新教在普通民众和神职人员心中都能引起共鸣。 改革之后

虽然一些旧的教政和教皇仍抱有幻想并采取了一些遏制措施,新教的地位在欧洲永久地确立了下来。由于在原有的秩序上添加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宗教分支,人们在个人和精神层面都受到深刻影响,拥有了一个新的宗教信仰,同时也是社会政治信仰。宗教改革产生的结果和麻烦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部分走向现代时期

现代时期是中世纪之后的历史时期,科学、政治、军事和技术领域都有重大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探索的时代和全球化的时代。这段时期的欧洲势力及其后的殖民地势力开始了对世界其他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殖民化进程。

1450年至1750年之间,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区发生了巨大改变。尽管西方仍旧属于农业

社会,但商业贸易已经变得异常繁荣,制造业也发展壮大。各国政府增强了各自的实力。在知识层面,科学第一次成为了中心,这在任何社会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家庭观念和个人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海外扩张和逐渐增强的贸易优势。

家庭改变

在这个时期,一种欧洲模式的家庭得以形成,普通人晚婚,主要强调核心家庭。这些改变影响了夫妻关系并增强了家庭和个人财产之间的联系。晚婚是一种通过控制出生率从而防止人口过度扩张的方式。

贸易改革

西方经济结构也遭遇了本质上的重新定义。十六世纪严重的通货膨胀刺激了商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世界发现的黄金和白银促使物价上涨,商品需求超过供给。为了从殖民地市场盈利大型贸易公司应运而生;不断增加的贸易又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专业农业区域因此出现。所有这些发展都刺激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发展。西欧的繁荣成果为社会各阶层所共享,但这些改变也产生了一批受害者。商业化背景下诞生了一批新兴城市和乡村无产阶级,他们的利益由于高物价受到了损害。越富有的人越能享有商业化带来的富足的家庭生活。 君主专制和议会君主制

十七世纪君主和贵族之间的封建平衡被打破。君主通过福利和税收增强了实力。法国成为了西方最重要的国家。其统治者奉行中央集权统治并建立专业行政机构和军队。这种制度被称为君主专政政体;路易十四世就是该制度的杰出代表。他的贵族被宫庭里的社会事务所牵绊,无暇参与政事。在重商主义的经济理论背景之下,路易十四支持各项促进国内国际贸易、制造业和殖民地发展的政策。西班牙、普鲁士和奥匈帝国也采用了类似的政策。而不列颠和荷兰则形成了议会制。英国最终的政治形式形成于1688和1689年;议会享有基本的统治权而非国王。一个发展中的政治理论在此过程中得以建立:权力来自于民,而不是君权神授,人民有权反抗不公正的统治。

大发现时代

大发现时代也被称为探索时代。该时期开始于十五世纪初期,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期间欧洲人探索了非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沦陷为欧洲与亚洲之间的陆上贸易提供了可能,这促使人们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海上通道,从而刺激了探索时代的开始。史学家们通常认为“探索时代”指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先锋开拓者们被黄金、白银和香料贸易所驱动,探索去往“东方印度”新航线的远洋航行。

大发现时代和同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可以被视为衔接中世纪和现代时期的桥梁,共同开启了早期现代时期。欧洲的海外扩张导致殖民帝国的崛起。它引发了哥伦布大交换:东西半球之间植物、动物、食物、人口(包括奴隶)、传染病和文化的大规模交换。欧洲探索使得世界版图更为清晰,塑造了新的世界观,让相隔遥远的不同文明认识到了彼此的存在,更久以后人们得以探索到世界最遥远的边界。

补充阅读一 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妻子

亨利·都铎是英格兰的亨利七世和约克的伊丽莎白王后之子。他于1491年6月28日出生在皇家圣殿格林尼治宫。兄长亚瑟去世之后,他成为了亨利八世。他一生中结过六次婚,将两任妻子斩首,此外他也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唆使者。

亨利十七岁时迎娶了寡嫂凯瑟琳。她来自阿拉贡,是西班牙的公主。1516年2月18日,凯萨琳王后为亨利生下了第一个孩子玛丽公主,她是他们唯一一个未夭折的孩子。亨利因为凯瑟琳未能生下儿子而十分生气,于是为自己找了两个情妇。他的情妇中有一个叫玛丽·博林,她将自己的姐姐安妮·博林介绍给了亨利八世,之后他们便开始秘密约会。最后亨利想办法正式废除了和凯瑟琳的婚姻。

1533年,安妮·博林怀有身孕。亨利八世于1533年1月秘密和她结婚,同年八月安妮诞下一名女婴伊丽莎白。在皇宫内,安妮王后因为无法诞下男性继承人而饱受折磨。在她流产了两次以后,亨利开始对安妮的女侍官珍·西摩产生兴趣。他为了结束这段无果的婚姻无所不用其极。他精心编造了一个故事宣称安妮与他人通奸,有乱伦关系,还意图谋杀国王。亨利指控三名男子与他的妻子通奸,接着在1536年5月15日,对她进行审讯。安妮以高贵冷静的姿态否认了所有的指控。四天之后,亨利和安妮的婚姻被废除并被宣告无效。此后,安妮·博林被带到伦敦塔绿塔,在那里她被秘密斩首。安妮行刑还不到一天,珍·西摩和亨利八世便正式成婚。

1537年10月,珍·西摩为亨利诞下了他期盼已久的儿子。整个生产过程十分困难。这个叫爱德华的男婴在10月15日接受洗礼,九天之后珍便因为产后感染去世。亨利将珍视为自己唯一“真正”的妻子。在她死后,亨利八世和整个王宫长时间为她哀悼。

三年之后,为了保证王位后继有人,亨利准备再次结婚。他询问在外国王室中是否有合适的人选,有人推荐了克里维斯公爵的妹妹安妮公主。亨利八世的御用画师德国的小汉斯·荷尔拜因被派往克里维斯为安妮画像。亨利看到安妮本人后非常不满意,结婚仅六个月后便与她离婚。安妮被授予“国王爱妹”的称号,赐宅希弗城堡。

几个星期以后,亨利娶了年轻的凯瑟琳·霍华德,她是安妮·博林的最年长的表妹。49岁的亨利和19岁的凯瑟琳开始非常快乐。这时的亨利经受着体重剧增和腿部伤口溃烂的折磨。他的新妻子燃起了他对生活的热情,于是他赐予凯瑟琳奢华的礼物作为回报。作为一个漂亮的女人,她开始寻求同龄男子的注意,这对英格兰王后来说是极为危险的举动。亨利对她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调查,判处她犯通奸罪。1542年2月13日,她在绿塔被处以死刑。

独立自主又受过良好教育的凯瑟琳·帕尔是亨利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妻子。她的母亲是亨利第一个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身边的女侍官莫德·格林。莫德以王后的名字为自己的女儿命名;因此亨利的第一个妻子和最后一个妻子同名。帕尔是结过两次婚的寡妇。他们在1543年成婚。关于凯瑟琳·帕尔的生活,史料记载最丰富的就是她极力禁书的事件。这在她丈夫的统治下是极度可怕的行为,使她几乎被逮捕。当亨利前去对她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进行劝诫时,凯瑟琳屈服了,说她只不过是指望能找个由头让亨利教她恰当的行为方式而已。亨利接受了凯瑟琳的解释,不管她的说法是真的还是编造的,这都让凯瑟琳免于悲惨的结局。 1547年1月28日,五十五岁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去世。他被埋葬在温莎堡的圣乔治教堂,与第三任妻子珍·西摩合葬在一处。亨利唯一幸存的儿子爱德华继承了王位,成为了爱德华六世。玛丽公主和伊丽莎白公主是顺位继承人。

补充阅读二 莎士比亚访谈录

(威廉·莎士比亚穿越时空来到现代并接受了一个广播节目的采访。)

采访者: 谢谢各位听众准时调频97.3兆赫收听我们的节目。首先,我想感谢莎士比亚先

生光临演播室。

莎士比亚:噢,这是我的荣幸。

采访者: 开始我想先问几个直接的问题。莎士比亚先生,请问您的出生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什么呢?

莎士比亚:请叫我威廉。我的生日是1564年4月23日。我出生在英格兰斯特拉特福市,在

埃文河畔旁。

采访者: 很多人都不了解您的家庭生活;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莎士比亚: 呃,我不希望涉及私事,但是我可以说一下我的父亲是一名制作手套的手工艺

人,他最后成为了斯特拉特福市市长。

采访者: 看起来您的家庭背景比较普通,请问您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呢?

莎士比亚:我只在斯特拉特福市的语法学校上过学,不过在那里我学习了拉丁语和希腊语。 采访者:威廉,很多人怀疑一些所谓的您的著名剧作并非真正出自您的手笔,他们认为

弗朗西斯·培根爵士才是作者。您认为他们所说确有其事吗?

莎士比亚:当然不是!一些人认为因为我出生平凡,接受的教育也不多,所以我就无法写出

这些作品。还有人说我的作品是克里斯托弗·马洛写的,但我向你保证我才是真

正的作者。我只能说他们是出于嫉妒才想剥夺原本属于我的荣誉。

采访者: 我们换一个话题。您是怎么开始接触戏剧的呢?

莎士比亚: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剧场外为人看马。

采访者: 关于您的演技有些传闻,那是真的的吗?

莎士比亚:嗯,碰巧我是一个演技很差的演员。通常我只在自己写的戏剧中饰演小角色。幸

运的是,我的剧作才能非常出色,这也使我与一个出色的剧场有了合作伙伴关系。 采访者: 很好。请问您写作的灵感来源于哪里呢?

莎士比亚: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广为人知的故事和历史事件。

采访者: 由于您的戏剧都取材于为人所知的故事,常有人批评您的作品缺乏原创性。您能

解释一下您为什么这样做吗?

莎士比亚:既然已经有这么多故事可以借用,那么就没有必要创造出新的来了吧。同时,我

也希望我的观众对戏剧的主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上,我借用人们熟知的传

奇故事并加以完善。

采访者: 您是否尝试在您的作品中教给人们人生的价值呢?

莎士比亚:当然。以《罗密欧和朱丽叶》为例,里面讲述的就是我们不应该延续上一辈的恩

怨。人们之间的不断争斗最终只会导致悲剧,对大家来说都是得不偿失。

采访者: 您怎么保证来自不同阶级的观众都能欣赏您的戏剧?

莎士比亚:观众人群成分复杂,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也有连自己名字都写不来的文盲。为

了让不同观众都能兴致盎然,我在剧中添加了很多动作戏,比如剑战、舞蹈、歌

唱和小丑表演。教育程度高的观众能欣赏剧中的情节和演员的表演,但他们也喜

欢剧中精彩的剑战。

采访者: 您认为女性可以上台表演吗?

莎士比亚:我必须说任何想要维持自己名誉的女性出现在舞台上简直是难以想象。任何公开

使用的女演员的戏剧公司都会失去赞助商和观众。

采访者: 最后一个问题,威廉,我希望你能给充满志向的剧作家和演员一些建议。

莎士比亚:当然。成为优秀的剧作家或演员没有秘密可言;只需要充满勇气,努力投入。永

不言弃!倾听对你的批评并从中受益,这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采访者: 感谢著名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先生的金玉良言。很遗憾我们的节目已经进入尾

声,但是我想再次对您表示感谢。

莎士比亚:我的荣幸。

篇二:密室的生活

6《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每课一练

学习指津

迈耶?莱文(1905~1981),美国作家,创作关于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小说。代表作《非法移民》。迈耶?莱文一九零五年生于芝加哥,当过新闻记者、演员、摄影师,是一个小说家。他写了许多反映犹太人生活的短篇小说。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是德籍犹太人。她留下来的日记使她名闻遐迩。16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安妮的日记由于公司女职员的保存而留了下来,之后公司的女职员又转交给生存下来的奥图·弗兰克,1947年安妮的日记便出版,成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安妮日记》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前不久。这个不到16岁就被纳粹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

本文是《纽约时报》一篇书评,写于1952年。当时,《安妮的日记》刚刚在美国出版,远没有现在的影响力。迈耶?莱文在评价《安妮日记》时,能忠实于安妮的思想、心灵,在大量引用原著内容的同时,还运用对比论证法揭示《安妮日记》的经典意义和艺术价值。迈耶?莱文用书评的方式,诠释对文学经典的定义,探寻对“生命存疑的最佳答案”。用安妮·弗兰克勇敢、阴郁、机智、自我怀疑等,表达那个特殊年代“青春时期的剧码”,无疑对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沙场点兵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安妮·弗兰克日记太细腻详实,不能硬邦邦地贴上“经典”的标签,但是又没有比“经典之作”更贴切的称呼。年幼的安妮·弗兰克勇敢、阴郁、机智、自我怀疑,几乎完美地表达了青春时期的剧码。但她的书可不是要放在图书馆架上的经典书籍。它是温馨而坦然的表白,值得一读再读,玩味书中的真情与喜悦。

②就别的层面来说,这本书也可称之为经典。它是在一个小女孩生命巨变的两年中完成的。安妮·弗兰克居住在令人惊讶的环境中:她跟其他七个人躲在她父亲在阿姆斯特丹办公处后的秘密房子中。这部日记述说一群犹太人担惊受怕要被纳粹逮捕的生活。就事实来说,此书与约翰·和西所杜撰的小说《猫》一样,算是史实文件。

③书中并没有故意赚人热泪的犹太人故事,没有矫揉造作的惊悚情节。事实就足以证明它与凭空捏造的故事不一样,安妮·弗兰克的日记洋溢着快乐、爱情和新发现。它有厌恶的部分,有仇恨的时刻,但是它的逼真令人惊讶不已,如此贴近,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共同性。这些人可能就是街坊邻里,他们如同家人的情感,他们的压力和满足都是四处可见的人性。

④因为这本日记并非事后回顾的作品,它记载了每一刻颤抖的生命——安妮·弗兰克的声音成了六百万被屠杀犹太人的灵魂之声。很难说书中的哪一层面较“重要”,读者完整感受书中的经验时,会忘记其双重意义,因为读者会觉得很亲切,似乎这个少女就窝在旁边的沙发上。

1.阅读第一段,作者说《安妮的日记》不能“硬邦邦”地贴上“经典”的标签,如何理解“硬邦邦”和“贴”的含义?

2.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评《安妮的日记》为经典的原因。

3.联系选文,概括经典的内涵是什么?

4.怎样理解第二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5.联系全文,怎样理解划线句的含义?

拓展延伸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她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6.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7.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

8.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

6《密室的生活——评安妮·弗兰克著<安妮的日记>》每课一练

一、1、与传统经典名著相比,《安妮日记》更亲切,文中语句:“似乎这个少女就窝在旁边的沙发上”。

2、内容“真”,“书中并没有故意赚取人热泪得到犹太人故事,没有矫揉造作的惊悚情节”,而是“洋溢着快乐,爱情和新发现”。

感情“善”,“仍相信人们在内心深处是善良的”,“我想一切都会恢复正常,残酷也将告终,和平与宁静将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架构“实”,“她的日记不断在成长,有架构结实的小说的张力”,“这出小女孩成长的鲜活心理剧,掺杂着团体的外在危险,使她的日记从多数平面的日记中脱颖而出”。

3、温馨坦然地表达青春时期的剧码、逼真贴切地反思二战时期的史实。

4、、类比手法,突出《安妮日记》内容“真”,“书中并没有故意赚取人热泪得到犹太人故事,没有矫揉造作的惊悚情节”,而是“洋溢着快乐,爱情和新发现”。

5、《安妮日记》以一个15岁少女的心灵,折射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犹太人受到纳粹迫害的史。

二、拓展延伸:

6.(1)幸存者的个人记忆,特点: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消失快,不易传播。(2)文化记忆,特点:以文化形式保存,可循环。(3)集体记忆,特点:进入社会,在历史中留存。

7.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富有震撼力和创造性的文化记忆。

8.直面创痛,理解灾难;灾难记忆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成为社会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方式要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人们要倾听、理解灾难,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


老婆公司的开放文化安妮全文阅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53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