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4000字论文传统文化与诗经

时间:2016-11-10 10:23:1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诗经》与传统文化课程论文

上海大学2014~2015学年冬季学期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号: 0200R006 课程名称: 《诗经》与传统文化

论文题目: 关于《静女》“静”字和诗旨的简单研究

任课教师: 邵炳军教师号:0200R006

学生姓名: 郭晓峰 学 号: 14121047

成 绩:

关于《静女》“静”字和诗旨的简单研究

摘要:古人对“静”字的解释分为“文静”“漂亮”和“善良”两种,据我观点,“静”字或许并非本意,而是在当时成为一种“美好”的概念,用作形容中意女子最正常不过,而去争论本意并要拿此意与内容相较,纯属多余。诗旨在对前人总结的基础之上,我认为在现今被广泛接收的“男女幽会说”稍加修改变为“男女相会说”似乎更为恰当。

关键词:静女,诗旨,讽时说,淫期奔会说,男女幽会说

据查阅资料,与《静女》有关的诗世诗人研究很少,围绕《静女》开展的研究大都是关于解字和诗旨,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自己简单的思考,本文将通过这两个方面品读《静女》。

(一)对《静女》中“静”字的思考:

《毛传》认为:“《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这钟说法是符合下面说到的有关诗旨的“刺时说法,在这里“静”的意义为“德操,品行”,这使得”静“似乎成为了一种反讽,用“静”来反衬女子的“荒淫”已达到对当时卫公的一种讽刺的效果。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我个人并不赞同这种对于“静”字的解释。

“静”字一贯有两种解释,一种为文静,一种为善良,前者以《毛传》为代表:“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郑笺》曰:“女德贞静,然后可蓄;美色,然后可安。”(此处不再引用,更多见参考文献?)这些解释大多都是有“文静,贞洁”的意思,但显然下文女子的行为似乎与当时的“贞静,美好”形象完全不一样,女子调皮活泼的样子显然不是”静“的标准。同时,其他各种说法也是众说分坛。

但我们可以查阅资料得知,古代用静来形容女子美好是经常之事,显然静是一个褒义词,那么,如果我们单纯以爱情诗来解读这篇文章的话,这个问题就能到到很好的解释,用最美好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情人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静只是一种美好的代名词而并非一定要理解为最初的“安静”的意思,可能在最初是用的本意来形容女子好,随着时间推移可能“静”是已经作为一种美好的代名词,而并非当初“安静”的本意。

(二)诗旨

1.刺时说

对于《静女》的主旨的解释一直在转变,最初便是我上文所提到过的刺时说,语出《毛传》:“《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这是最开始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对刺卫宣公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说明;“静女,刺卫宣公伋妻也。”另外““静女,即宣姜也。宣姜初来,未始不静且姝,亦未始不执彤管以为法。(省略)”则说得更为详细,静女既为宣江,本诗是用于讽刺卫宣公而作。此说法都是以“肜管”的解释为前提,“肜管”《毛传》有“女史肜管之法,以赤正人心”之说,《郑笺》说“肜管,笔赤管也”即扯为女史宫事,也似乎正好印证了对卫宣公讽刺的主题。

对于这种说法,后世意见很大,刺时说以《毛传》为代表,在宋以前一直为解释《静女》的权威,并且以“肜管”“城隅”为基础结合其它资料加以论证,我

也不再赘述。但以我之意,此时再回头去读一遍原文,感受字里行间的拳拳情义,却似乎难以解释何来讽刺之意,讽刺之说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仅以一字一词就反推回诗旨本就不合情理,在读来更无感觉。因此,讽时说的解释难以让人接受。

2.淫期奔会之说

自宋朝始,人们对《毛传》对《静女》的解释提出了怀疑,欧阳修在对《毛传》的批评之上提出了“淫期奔会之说”,欧阳修认为,邶、鄘所在郑卫之地,多“由淫而致乱”,因此这篇静女是以用于讲述“男女淫奔之风”,之后朱熹的《诗集传》也大致继承了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建立在对“肜管”二字另解之上,王介甫《诗说》以“肜管”为乐器,这种解释倒是更为合理一点。男女赠物(谁赠谁也有争论)以女史“肜管”之笔实在不合适,若是乐器那就合乎情理。

但这种说法依旧带有古代礼教教育的色彩,《静女》女子苦等情人的姣好之态和处于相爱情感之中的感觉,这也非要牵扯上讽刺时政,描述社会状况之上,难免有些让人发笑。显然古人因为以《诗》为《经》,作为教化民众的工具,自然要给其安上一个符合其教化目的的名目,而以上两种诗旨,正是这种教化思想的最好体现。

3.男女幽会说

这种说法时是后人对欧阳修的“男女淫奔之说”的改变与重新理解,这种说法去除了礼教色彩将其定义为“淫奔”的说法,这种说法也正是五四运动后正式出现的爱情诗说,郭沫若、顾颉刚、刘大白等多人发表文章对静女的新意展开争论,因为五四运动之后的新兴风气,“淫”字已经被摘下,对其多余的色彩修饰也已经拿去,对《静女》的争论也已经从其主旨转为对“创作对象”和个别字的争论,描写男女幽会的爱情诗诗旨现在已经基本为大多数现代学者接受,诗旨之争也基本结束。

我个人对这篇《静女》诗旨理解,也接近于这种,但是对这种“幽会”我还是有不同的见解,周时民风开放,正如欧阳修所言,郑卫之地“多由‘淫’而致乱”,从现在看来,欧阳修所谓的“淫”并不是现在的淫乱之风,可能只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民风习俗,而且那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婚嫁习俗尚未出现,而且从诗经众多描写青年少女爱情的诗作中可以看出,这种男女爱情之事是常见甚至是当时非常主要的一种婚嫁模式,因此“幽会”之说不如说是“约会”更为恰当,“城隅”只是约会的一个地点,偏僻也是为了避开众人,正如同现在男女约会,大多时候也是会避开众人的,但有哪些男女约会愿意被称为“幽会”呢?因此,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篇《静女》的诗旨理解,不妨在原来“男女幽会说”上稍作修改,变为“男女相会之说”似乎更为合适。

参考文献

? 《论“静女”之“静”》 刘成荣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南京审计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_邶风_静女_的阅读史》 徐雁平 古典文献研究编辑部;

?《从对 邶风 静女 中 肜管的考证谈有关诗句的重译》 梁高燕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篇二:诗经论文

中国文化之《诗经》导读——读书报告

姓 名:李 扬 生

学 号:2 0 1 0 6 5 7 8

学 院:化 学 化 工 学 院

专 业:应 用 化 学

班 级:2 0 1 0 级 0 3 班

指导老师: 张 峰

中国?重庆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又称为《诗三百》。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其作者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从诗篇自身或者先秦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说明。其实三百零五篇以外还有六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这就是《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通常称之为“笙诗”。有的学者认为,笙诗的正文是由于战国、秦世的混乱而亡佚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本来就没有正文。

从孔子开始,《诗经》被一代代学者张扬为儒家

经典,汉初它更被朝廷立为官学。作为一部经学典

籍,它对古代中国发挥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

而从文学发展方面看,它的成就和意义也是极为卓

著的:

(一)《诗经》中的诗歌表现了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以及对爱情美好的追求,也表现出色彩浓丽的婚姻生活(幸福抑或不幸)。如《周南?关雎》这首诗中,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

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

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周南?关雎》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然而在《国风?卫风?氓》这首诗中,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叙述了年华的逝褪以及丈夫的变心和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诗经》不仅表现战争、徭役给广大人民造成的巨大影响,而且还表现劳动生产以及劳动者的生活,更加歌咏了中华民族古老的

历史及其历史中的重

要人物,这些内容基本

上都是“极质正的现实

文学”。在《邶风〃击

鼓》这首诗中,十分完

整详实地描写了一位出征士兵思乡思亲的心情,这是“战争与爱情”题材古老精炼的版本。尤其是诗中第四节的一段回忆往事的诗句,“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坚贞的爱情绝句。无论何时读到这十六个字,

都会使人的心灵得到一次净

化,让人忘却世事的功利纷争,去挽思这执着永恒的感情,说明了常年征战对当时百姓生活的不良影响,使社会、家庭时刻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更加导致社会整体秩序的恶性循环。因此,《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诗经》开创了言志抒情的传统。古人强调“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序》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高度概括了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特征,“言志”与“抒情”不能截然分开,“言志”的实质就是“抒情”,

古代采诗就是借以察志观情。

文以叙事说理,诗以言志抒情,

这种大体分工是合理的。从现

在的眼光来看《诗经》总体属

于一类抒情诗。无论抒情诗或

叙事诗,都强调内在的韵律,情感的消涨。汉乐府诗以叙事见长,建安诗、南北朝乐府诗、唐代杜甫、白居易都有叙事诗,同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说明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中国诗歌以抒情诗居多,估计大部分是受诗经的影响吧。

(四)《诗经》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南宋诗人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

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在《豳风?七月》这首诗中,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体现了铺陈直叙的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诗经》中用比的地

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

在《王风〃采葛》中有这样一句“一

日不见,如三秋兮”,正是用了明喻

的手法;有暗喻,《邶风〃柏舟》中

“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有借喻,《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有博喻,《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如蛾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的手法多在一首诗的开头。《诗经》中用兴的手法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秦风〃黄鸟》开头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在《周南〃桃夭》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更需要注意的是,在《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相辅相成,构成了这部伟大的结晶。

(四)《诗经》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面,把人物事件描写地栩栩如生。在《卫风〃硕人》中“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

篇三:毕业论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继承)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继承

学 生 甘晓华

指导教师

专 业 会计学

层 次 高起专

批 次 082

学 号 w530251082003

学习中心 楚雄牟定农广校

工作单位 昆明德缘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中国的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有人曾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在我以为不然。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

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 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

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

等等不一而足。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白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是按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老子还有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关于对立统一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量

变质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以“静观”、“玄鉴”为特征的直觉认识论。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

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佛教的一套心性修养途径也为唐以来儒家学者所吸取,并熔铸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佛教从出世的角度论述了孝的极端重要性,从人生解脱角度阐发了禁欲主义思想,还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相联系的角度提出了知、智慧是人心之体、人的本性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佛教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种道德训条和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相通,和我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历史上影响颇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入了外部世界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及优秀人才,我们的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日渐富足,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是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梦寐以求的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理由为此自豪和欣喜,我们有理由为国家和民族的光明前景而充满无限憧憬。 但是,作为一个伟大国家和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外部世界生产要素参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同时,外

部文化也大量涌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正在加速消解。我们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历史了解肤浅,对本民族灿若群星般的历史人物知之甚少,对他们的思想著述很少涉猎,对本民族的民俗、节日、语言、文学及其他门类的艺术少了前人的热情和挚爱。不惟年轻人,我们很多中老年人也异化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能说不是一个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

一个民族要长盛不衰,根本的是要建立自己的强势文化,要使自己的文化永远处于先进状态。这使我想起江泽民同志的号召: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具有长期战略眼光的重要思想。现阶段我们要建立发展自己的先进文化,就是要在不断变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吸取世界不同地域民族的进步文化,完成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拣选、继承并大力弘扬,全体公民齐心协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践行我们的先进文化,不断推进发展使之始终处于世界文化前沿。如此,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谁也不能阻止,中华民族的前景将无限光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将无限稳固。


4000字论文传统文化与诗经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324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