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1000字伊拉克战争新闻

时间:2016-11-08 09:54:39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媒体在战争中的角色定位——以伊拉克战争为例

媒体在战争中的角色定位

——以伊拉克战争为例

学 院:国际关系学院

专 业:政治学类

学生姓名:杨涛

学 号:30220132200802

指导教师:王望波

完成日期:2013年12月17日

内容摘要

有人说战争是媒体的狂欢节,而美国媒体向来是擅长同战争共舞的。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媒体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政府一直在通过军事机器和媒体两只手来干预和控制世界。如今,媒体对现代化战争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在战争中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扮演着一个全新的角色,这为如何在现代战争中运用媒体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带给我们重要启示。

关键词:媒体、美国、宣传战、伊拉克战争

导言

美伊战争已经尘埃落定,但战争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深刻而长久的,其中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值得我们思索与总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伊战争也是一场媒体大战,美国媒体在这场战争中与政府一唱一和,将其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整个战争的发展事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可以说,在战争中,美国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宣传工具,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军事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一个全新的角色,这为如何在现代战争中运用媒体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1.美国媒体在战争中的作用

1.1为战争做宣传

美国媒体通过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来发挥它对战争的宣传作用,而这种宣传作用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无疑美国政府将美国媒体作为宣传战争的工具来使用。

一方面,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媒体为战争做宣传。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并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为了出师有名赢得国内外的支持,它便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对伊拉克政府和萨达姆进行大量的“妖魔化”的宣传,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媒体向来被认为是制造舆论的作坊,在这次战争中,美国媒体成为了制造舆论的工厂。它在报道有关战争情况的同时,又制造和加工了一些“新闻”发布一些有利于美国的信息,甚至于流言蜚语。

另一方面,美国又打压、封杀那些为美军带来不良影响的宣传者。例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资深记者阿奈特,就因有几次报道与美国政府的“宣传口径”有较大出入,并擅自接受伊拉克电视台的专访,说了一些大实话而被开除。

由次可见,自称是独立于美国政府的“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在涉及美国重大国家利益的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并不能保持自身的“公正”与“独立”,而是紧随美国政府,宣传“解放”伊拉克的战争,生怕有不爱国之嫌,为战争做了

大量推波助澜的工作,并影响了人们的舆论导向。

1.2引导国内乃至世界舆论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政府便认识到“从舆论和宣传方面赢得战争和美军攻打伊拉克之战同样重要。”1美国政府与军方采取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举动,即允许美国新闻记者随军采访。美军希望通过随军记者的报道,来动员民众支持对伊作战, 平息国内外的反战情绪。因此美国的媒体自然而然的承担起引导与控制舆论的重任。

例如,福克斯电视台为了鼓舞民众的爱国激情,大力宣传爱国心,除了在画面左上脚加入美国国旗之外,还播放美军向伊拉克儿童发放糖果的镜头,把美军作为“解放者”来报道。在战争中,美国的电视台无疑是美国国防部在宣传战中的盟友,他们充分报道了美军的战绩,这大大激励了美军的士气。

为了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情绪,美国政府和军方不许记者报道部队的伤亡状况和对美军不利的消息。比如,各大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了美国在伊拉克战场上节节推进的壮观场面,却对国内外的反战游行仅仅给了几个质量不高的镜头。

总之,在伊拉克战争中新闻媒体同军方捆在一起,随行记者的判断受军方影响,从而发布对美军有利的报道,引导和控制舆论,为美军服务。美国所采取的这种非限制性的舆论控制方法,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策略性更强的控制。为战争的进行在国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3作为心理战的重要武器

在历史上,运用心理战的例子比比皆是,顾名思义,心理战就是对“敌人进行心理上的攻击,使其精神防线松垮,不攻自破,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2现代战争赋予了心理战新的特点,那就是利用新闻媒体达到心理威慑的目的。

战争前,美国做了一年多的“倒萨”宣传,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心理威慑的战因此,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利用媒体对伊拉克展开了全方位的心理威慑。 略,以此削弱伊拉克各阶层的意志。等到战争开始后,美国媒体又反复宣传美军势如破竹与所向无敌的战况,瓦解伊拉克军队的斗志,使伊拉克官兵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心理机制遭到严重损伤,以致于伊拉克军队中大量下层官兵开小差,自伤或临阵脱逃,严重削弱了伊拉克军队的作战力。可以说媒体宣传所产生的心理震慑作用为美军的军事进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媒体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与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媒体在战争中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作用给我们提供了1

2 《谈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反常规的舆论控制方式》程曼丽,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03.12 《心理战的故事》崔世雄著,花城出版社,2008版 第4页

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今后的战争中更好的发挥媒体的作用。

2.如何把握媒体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角色

首先,我们从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看出,媒体已经成为了高科技战争中的一股新的力量,因此要从战略层面上来认识媒体的作用,并且将运用媒体作战作为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谋划。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政府精心策划,利用媒体的宣传来为战争找借口,战争爆发后,又借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舆论,报道损伊利美的新闻,鼓舞美军士气,削弱伊军意志,以达到胜利的目的。战争中美军与媒体的配合非常默契。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媒体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报道者与旁观者,而是战争的参与者与协助者,它已经成为了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战争中扮演着除了政府与军方之外的又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需要把如何利用媒体对敌作战的问-题放到一个战略高度来考虑,并作为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策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其次,在现代战争中媒体已经成为进行心理战的武器。现代的指挥员需要充分利用这一武器来挫败敌人士气,鼓舞我方的斗志。现代高科技的战争具有信息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心理战将贯穿战争的始末,并全方位的展开。因此,心理战被提到战略层面来看待,而媒体则是达到心理威慑,进行心理战的最有效的武器。

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为了征服对方心理,在短时间内达到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从而进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心理战,最大化地发挥了媒体的作用。媒体如果能在心理战中被最大化的利用,它可能会发挥出超过军事武器所起到的作用,并对全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军事武器的作用一般只表现在局部上,而媒体的作用则表现在全局上,因而媒体成为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在现代战争中要充分合理的利用媒体的作用来取得最终的胜利。

美国媒体在伊拉克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让我们认识了传媒在现代化战争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认清了美国所标榜的“新闻自由”以及所谓的“公正”、“独立”、“客观”的新闻原则。

“新闻自由”不过是在不触及国家利益前提下的“自由”。此次战争中,美国为了显示战争的公开性与公正性,允许记者随军采访报道;但美军却对这些记者作了诸多限制,而且还驱逐那些违反美军规定的新闻记者。可见,美国所鼓吹的“新闻自由”不过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而已。而所谓的“公正”、“独立”、“客观”的原则也被战争击的粉碎,战争中出现了无法统计的假新闻。美国有线广播公司的前主持人伯纳德·肖曾坦言: “美国观众永远也无法看到伊拉克全面

而真实的情景。”3观众无法看到真相的原因是媒体的报道经过了“消毒”,剔除了血腥,突出了人道。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上,我们国家的媒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3年3月20日北京时间10时35分,第一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命中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战争终于打响了,而媒体间的新闻争夺战也随即打响。令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场激烈的新闻争夺战中抢得第一,力拔头筹的不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占据优势,而且势在必得的那几家西方国家媒体,而是相对居于劣势的新华社。北京时间10 时36 分55 秒,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播发了其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从巴格达发出的“巴格达响起爆炸声,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第一条快讯。10 秒钟后,路透社才报道说“巴格达有爆炸声”。随后,美联社和法新社也相继报道战争开始。4

除此之外,凤凰卫视女记者闾丘露薇在战争爆发后许多人都往外撤的时候,联系了一辆出租车,找了一位当时在安曼的伊拉克女孩作向导,和摄影记者蔡晓江在北京时间23 日从约旦边境出发,经过12 个小时的艰苦跋涉,于24 日下午3 时30 分抵达巴格达,成为战争打响后第一个进入巴格达的中国记者。我国中央电视台由水均益等三人组成的采访小组,在战争打响后的第六天也冲破重重困难,风尘仆仆地重返巴格达,在那里组织了一批现场报道,使我国观众能够通过自己的记者来了解伊拉克战争的真实景况。5

3.结论

在伊拉克战争中,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战争的一部分或是战争的参于者,而不再仅仅是战争的观察者与记录者。现代化战争赋予了媒体新的功能与意义,使它成为战争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影响着战争态势的发展。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充分的利用媒体进行战争的宣传,引导舆论,进行心理威慑,最终达到取得战争胜利的目的。美军将媒体首次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投入战争,为如何在现代化战争中运用媒体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启发了我们如何在现代化的战争中最大化地利用媒体。

首先,我们要将如何运用媒体提升到战略层面上来,将它作为一个对敌作战的重要环节来考虑。其次,我们需要利用媒体打心理战,对敌人进行心理威慑, 从心理上征服敌人,从而配合军事行动,一文一武,左右开攻,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再次,我们需要在战争中把握新闻的主导权,摧毁敌人的舆论攻势,提高媒体设施抗打击和快速修复的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最后,要坚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确保战争的最终胜利。 3

4 《五角大楼的武器——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的媒体及报道》毕政,2003.5 《伊拉克战争中的媒体新闻战》郑保卫,2004.1 5 《伊拉克战争中的媒体新闻战》郑保卫,2004.1

篇二:军事《伊拉克战争,舆论之争》.

从《钢铁侠》到人造器官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蓝田学园工科大类

摘要: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落下帷幕,其中的 “新闻大战”更是引人瞩目。所谓伊拉克战争,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进行舆论较量。以时间为序,介绍纵贯伊拉克战争的媒体舆论。探讨美军采取的“嵌入式”的媒体管理形式以及战后美国在国际中的形象。研究伊拉克战争,为打赢信息时代的舆论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舆论;新闻媒体;软实力;美国形象 ; 中图法分类号:Q1文献标识码: A

The war in Iraq, the battle of public opinion

Li Meng 3120100858

Dep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58, China

Abstract: The global concerning the war in Iraq has ended, "News Wars" is eye-catching. The so-called war in Iraq, a large part is during the contest of public opinion. According the time sequence, introduce running through the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of the Iraq war. Explore media management form taken by the U.S. military "embedded" and postwar America's im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tudying the war in Iraq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winning the media war of the information age.

Key words: The war in Iraq; Opinion; Media; Soft Power; U.S. Image;

伊拉克战争是世界战争中的经典,而其中的舆论战争更是大放异彩。有关的新闻与报道从战前到战后几乎深入战争中的每一个角落。从参与的记者数量到信息传播的速度,每一“指标”几乎都达到了。如果说在以往的战争中,媒体只是影响了军队的心理。那么在伊拉克战争中,可以说媒体不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战争的决策上都已经深深影响了战争的局势。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研究伊拉克战争的舆论之争有助于我国打赢“信息时代”的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舆论战(Media Warfare)。

可以说“9?11” 甚至已经成为美国与中东关系的一个小的转折点。。

--------------------------------

收稿日期:2013-05-20;修返日期:

1 战争之路,谎言铺就

1.1伊拉克战争前的美国中东政策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根本原因

到了如今,美国与中东的关系几乎是没人能言简意赅地说清楚的。因为这其中不仅涉及两个地区之间的根本利益,还事关不同政治团体的态度,不仅如此,那些无可预料的大事也有可能横插一脚,比如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如图1所示),

图1 “9?11”事件

由于中东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美国中东战略的总目标一直是防止一个反美的或国家集团控制中东。不过,在“9·11”事件前,中东只是美国关注的战略重点地区之一,其地位排在欧洲,亚太之后。“9·11”事件后,恐怖组织给了安逸的美国人当头一棒,他们迅速调整了全球战略,将打击恐怖主义(Counter-terrorism)作为第一

要务,与此相应,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改

造伊斯兰世界也成了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据显赫位置的要务。美国的一些政治家还认为,要想有效地反恐,必须对伊斯兰世界进行民主改造(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为此,美国选中了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为突破口,不惜承受巨大的政治代价动用武力。

需要说明的是,布什政府的中东政策延续了前任克林顿政府“东遏两伊,西促和谈”政策。其提出的“邪恶国家”(如图2所示)与克林顿政府中的“无赖国家(Rogue States)①

”是如出一辙的。但布什政府更为强硬,提出了武装改造政策。而在美国改造伊斯兰世界的战略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中东的“邪恶国家”。很自然,伊拉克成为了美国首先动手的目标。

其次美国企图通过控制中东的石油以至于控制全球能源的生命线,保证并巩固其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

因此,美国决心推翻萨达姆政权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希望通过推翻萨达姆政府来控制中东的石油,进而全面改造中东,并保证其“霸主”的地位。

图2 美国将伊拉克列入“邪恶轴心”

1.2美国发动战争的“证据”

2003年3月20日,美国和英国不顾席卷全球的反战浪潮,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绕开联合国,悍然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为此布什总统发表讲话宣称:“这次行动的目的是解除伊拉克的武装、解放这个国家的人民、保卫世界免遭严重危险。

布什政府对外界宣称的发动伊拉克战争理由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以及因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

美国国务院公布的“无赖国家”名单包括伊朗、伊拉克、

叙利亚、利比亚、古巴、朝鲜和苏丹。

反恐。而回顾这两条原因,似乎没有一条站得住脚。

2003年10月,前联合国监测,检查和视察委员会(监核会)主席布利克斯在伦敦表示,美国未能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以证明美国有正当理由对伊拉克发抖动战争。2004年1月,美国前驻伊首席武器核查官戴维·凯就明确提出,萨达姆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我们所有的人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

而另一条“反恐”的理由则更为可笑。首先,纵观整个伊拉克战争,美国美英联军没发现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有任何联系,而且在伊战后,恐怖主义似乎在伊拉克更为猖獗。美国发动战争的理由,已经成为全球攻击的对象。 1.3新闻策划打响伊拉克战争第一炮

为了顶住国际社会的抨击,加强军队的心理建设,巩固并不存在的“证据”,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同时也悍然对其发动了舆论战。正如毛泽东在1962年指出的:“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阶级是这样,反革命阶级也是这样。”美国对萨达姆政府的丑化,可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或许伊拉克政府并不是美国描述的那么邪恶,可在当时的美国,布什政府要求伊拉克政府 “必须”邪恶。在军事中,要进行一场战争,就要让民众“了解”它,使其丑陋到不进行军事打击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而美国就利用了在9·11事件后美国人民对恐怖组织的极度厌恶顺利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借助舆论的势头,美国还在其新闻媒体上大肆渲染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萨达姆政府 “希特勒第二”的名号。布什总统的颇具煽动性的言论反腐的播放:“恐怖主义的袭击能够摧毁我们的建筑,但却动摇

不了美国人民坚定的信念;恐怖主义能够破坏钢铁大厦,但却摧毁不了美国人民钢铁般的意志。”在大量信息的包围下,美国人民义愤填膺,他们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子女送上了随身火热的战场。

开战前不久,美国政府通过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发布许多条美伊军力对比的消息:伊拉克38.9万现役军人,其中包括8万左右的共和国卫队,4.4万~6万准军事安全部队,65万预备役官兵;美英联盟目前部署在海湾地区的部队已达30万人,其中美国部队已超过25万人,英国部队4.5万。借此打击伊拉克的军事心理以及彰显自己强大的实力(如表1所示)

对此,伊拉克也给予强烈的媒体回应。萨达姆

大儿子乌代称:“那些同我们作战的美国人的妻子和母亲将会泣血,而不仅仅是眼泪。他们不应该认为在伊拉克会有一个安全的地方,伊拉克外面也不例外。”总之,伊拉克的媒体发出的强劲声音是“绝

不妥协,与美国血战到底。

至此,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而舆论战或许早已开始。

表1 共和国卫队与伊拉克军事对比

2世纪战争,舆论之争

2.1美英联军悍然发动战争,嵌入报道开始

2003年10月30日,美国防部官员在新闻界的一次会议上,研究首次使用了“嵌入”(embedding)一词,即把记者固定安排在军队各级单元中随军全程报道。2003年2月28日,美国防部正式公布了长达13页的嵌入报道具体规定,通常被简称为“战地报道规则”(Ground Rules)。②

最终,美国国防部批准671名记者在军队的不同领域参与随军采访。其中,仅美英两国的记者就占去7成。

嵌入报道与之前的战地报道相比,其最重要的就是“开放性(open)”。表面上,这种方式使得伊拉克战争“暴露”在人民眼前,而实际上,这正是美国控制言论的方式(如图3所示)。一方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记者成了美军的义务宣传员。记者尤其是感情丰富的人,每天与士兵们在一起共生死同患难,怎么不会大肆宣扬他们呢?例如一位名为John的记者在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不是牛仔。我还想活着回到华盛顿的家中看到我的孩子们。”他承认,他已经很难对美军的行动作任何的批评报道,“他们对我们是这么友善,我可以想象对他们的批评报道有多难。我想我大概不会这么做,他们是我的保护人”。

而且后期的记者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怨声载道,指责美军中央司令部限制其自由使其不能靠近前方战场。他们感到自己像美军的传播器,可是又无能为力。

伊拉克战争因此被称为"透明的战争"

看似深刻的嵌入式报道,其实是美军对媒体的高压控制。确实,记者随军也会造成许多麻烦,尤其是在军事机密这一块。但从美国的方面权衡利弊,或许嵌入式报道会是他们最有力的一种方式。

图3 传播机制的内部关系

2.2逐步推进的“新闻报道 2.2.1伊拉克战争初期

在此阶段,美英和伊拉克各自使出浑身解数要来打赢这场舆论战。

从美英的角度,他们的记者纷纷参与随军作战,为自己的国家“投笔从戎”地战斗着。媒体也在国内大肆鼓吹“反恐”与“倒萨”以激起人民愤懑的情绪。在“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的名义下,记者们靠着充满“爱国主义”报道蒙蔽了一批美国群众。例如,美军在巴士拉地区发现一堆深埋在底下的防毒面具,就在其报道中预言,说伊军必将使用生化武器。美国广播公司的一则报道这样写道:“伊拉克军方已经开始向驻扎巴士拉东南部的共和国卫队分发化学弹药。这些记者似乎都忘记了,他们自己的背包里就装着防毒面具。说到底,美国政府、军方、主流媒体在伊拉克战争初期,上演了一场漂亮的“双簧”。按美国新闻界后期在自我批判时所说的,这一阶段传媒扮演的是“拉拉队”(cheerleader)、“狂热协作者”(gung—ho)的角色,是将血腥的战争变成了一场攻无不克的“电子游戏”。

在伊拉克的角度,政府则大肆推崇萨达姆并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保萨”运动。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官方媒体立即进入战时状态。电视台轮番播放爱国歌曲以及萨达姆讲话。有关战争的报道则几乎全是伊军在进行顽强抵抗及美军受审等消息当然,在战争中伊拉克也一直在争取国际的同情。他们呼吁联合国阻止美军入侵伊拉克,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美军的做法是不符合国际法的。

总之,伊拉克在鼓励己方军队士气的同时也在博取全球的同情。

2.2.2伊拉克战争中后期

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军伤亡人数逐步增加,记者活动范围扩大,负面报道与批评越来越多。总态势上,报道呈现好坏参半的状态。但有关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平民的报道却愈加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芝加哥论坛报》的《儿童惨剧》一文,报道美军遗留的集束炸弹给儿童带来的伤害(如图4所示)。文章先用现场感极强的手法,从躺在地板上濒死儿童的眼神写起,层层递进,直写到悲痛欲绝的亲属和人权组织的抗议,最后还不忘点上几个字:美国防部不愿多谈(said little)集束炸弹致伤平民事。

图4 伊拉克儿童绝望的眼神

到了战后,美国负面报道(negative reports)越来越多,对于美军的一些劣行,记者们并不客气,美军士兵从脑后射杀俘虏(《拉斯维加斯评论报》)、抢劫巴格达机场商店(《时代周刊》、《纽约邮报》)、不加警示地射击检查点附近的平民车辆(美国有线新闻网、《洛杉矶时报》)、突击行动中射杀误入现场的妇女(《华盛顿邮报》)、违反人权粗暴对待战俘(《新闻周刊》)、偷鸡摸狗(《芝加哥论坛报》)等,报道中都可以见到,其中很多是嵌入记者通过现场观察报道出来的。与此同时,关于美军的反战情绪的报道也更加突出。白宫与小布什政府陷入了舆论的泥潭(The mire of public opinion)中。这或许算得上是“惹了一身腥”。美国乃至世界民众的反战(如图5、6所示),更是使得美国政府更加艰难。

图5 伦敦爆发反对入侵伊拉克的示威活动

图6 五角大楼前示威

3伊拉克战争后“软实力”明显

削弱的美国

2003年3月美国悍然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一时

展示了美国的硬实力,但是,伊拉克战争削弱了美国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利用国际机制的能力,美国的“软实力(soft power)”在这场战争中明显受损。

首先,美国的结盟体系受到重创。欧洲人眼中的美国与昔日相比已经一落千丈(suffer a disastrous decline):欧洲的民意调查对美国的评价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有四分之三的欧洲民众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个错误。尤其是对布什政府,欧洲人更是持批评态度。

其次,伊拉克战争引起全世界范围内对美国文化的怀疑。美国虐囚事件的普遍性也使美国“人权卫士”的形象大打折扣。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希尔琳(Shirin Ebadi)说:“美国曾被看成全世界人权的标准。但是当我看到阿布格莱布和伊拉克的画面时,我不禁问自己,美国文明究竟怎么了? 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究竟得到了什么?除了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与反恐毫无关系),就是庞大的军费开支,国内的反战浪潮,五千多人的阵亡,国际社会的谴责以及国家“软实力”的严重下降和其霸权主义的深入人心。

4结语

伊拉克战争结束了,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首先21世纪是信息世纪,新闻传播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伊拉克战争中的舆论战就体现了这一点。纵观整个伊拉克战争,舆论影响军队以及国民乃至政府决策的时间比比皆是。所以,中国的发展,也要重视新闻媒体的力量。

纵观整个伊拉克战争,美国政府从初期通过对媒体的全盘操控来“调控(regulate)”国民情绪,到逐步沦为众矢之的,新闻媒体显现出巨大的功用。 其次,发动一场战争,需要有充足的理由。美国后期遭受国际社会的抨击,就是因为它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没有一条是成立的。从近几年中东局势可以看出,美国本可以采用非战争手段在中东达到它的诸多战略目标,但布什政府班底却选择了不恰当的战争方式,导致美国的实力受损,甚至可能将引发一段时期内美国国力的衰落。可以说,伊拉克战争惹得美国一身的腥味,也使得小布什成为美国最不受欢迎的总统。

其实,无论一场战争的起始、经过与结局是怎样的,最终受苦的都是战士与普通民众。

战争,无论如何都是遭受抨击的;和平,才是人类应当寻求的最终彼岸。 参考文献:

[1] 唐宝才.伊拉克战争后动荡的中东[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第49页

[2] 安息颐. 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政治[J]. 国际问题研究, 2003,3:第11页

[3]朱峰文,美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战争[EB/OL].http://hi.baidu.com/080908/blog/item/dfd9be118c77907eca80c4eb.html,引用日期(2013-05-19) [4]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194页

[5] 胡全良、贾建林.较量:伊拉克战争中的舆论战[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第38页

[6] 李斯颐. 美国传媒眼中的伊拉克战争:批评报道角度的考察[J]. 美国研究, 2005,19(2):第47页

[7] 胡雨. 浅析战时新闻管制的新方法:“嵌入式报道”[J]. 新闻界, 2007,6:第96页

[8] 熊光清.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软实力”的削弱[J]. 学术探索, 2005,2:第95页

[9] Fraser Cameron. European Perceptions Of the U.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5, 3: P66

[10] 奈森?嘉戴尔斯、迈克?麦德沃.全球媒体时代的“软实力”之争:伊拉克战争后的美国形象[M].何明智.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 第12页.

[11] 杨鸿玺. 美国的中东政策与中东时局发展——对当前中东形势的几点思考[J]. 西亚非洲, 2005,2:第5页

作者简介:

李蒙(1994.7),女,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高中,大学本科,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信息;

篇三:伊拉克战争启示录

伊拉克战争启示录

NEWS.SOHU.COM 2003年04月19日06:28 中国青年报

“先发制人”的理论抢占先机

韩旭东

伊拉克战争渐渐落幕,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将“先发制人”这一军事思想运用得淋漓尽致,让很多军事专家大跌眼镜。

首先是战争指导上“先发制人”。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就开始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可是,核查人员始终没有找到有力证据。对此,美国耿耿于怀。它主张联合国对伊拉克动武,进行干净、彻底的核查,以清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在遭遇多数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的反对后,美国在伊拉克武器核查结果出来之前,发动了战争,并希望以此向国际社会证明美国的主张是正确的。这种“先发制人”的指导思想让美国不至于很被动。其次是美军行动上“先发制人”。战争中美军的许多行动都是伊拉克意想不到的。美国发动战争经常表现出一副“君子”模样,发出所谓的最后通牒,给对手一个“权衡”时间,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都是过了通牒规定的最后时间才开始的。

但这次战争中,美国却一反常态,将战争发起时间提前到最后通牒时间之前展开,打了萨达姆一个措手不及。

美军进入伊拉克之后,不是对遇到的伊军据点各个歼灭,而是置后方安危于不顾,绕过伊方城镇直逼巴格达。这又使萨达姆设想利用南部城镇阻止美军行动的计划破产。

战争期间,土耳其最后决定不允许美军利用其领土开辟对伊拉克进攻的北方战线,这使伊拉克可集中精力对付南部的美军。但是,美军利用其先进的运输工具,将大量美军空降到伊北部地区,出人意料地开辟了北方战线。

就这样,美军“先发制人”的行动,一次次刺痛了伊拉克的神经,加速了伊拉克的崩溃。

最后是战法运用上“先发制人”。美军在近期打的几场战争中,每次都要先进行大规模轰炸。可是这场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地面进攻几乎是和轰炸同时进行。美军进入伊拉克腹地之后,迅速抢占了油井,使伊拉克企图炸毁油井、燃烧石油,阻止美军进攻的计划破产。

进攻中,美军对伊拉克各城镇“隔而不围,围而不打”,主力部队直逼巴格达的战法,使萨达姆不得不调整军事部署,紧缩巴格达的防线。美军实施小股部队与伊军周旋,使萨达姆大量歼灭美军以迫使美军撤军的梦想也未能实现。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美军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伊拉克“表演”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动作片”。也正是有这样的实力,美国才敢于步步“先发制人”。这种在实战中灵活运用军事理论的做法,值得全世界的军事专家研究。

正视弱点用好强点

鲁德华

伊拉克战争硝烟渐散,人们脑海中仍有逝不去的场面:进攻巴格达的美英联军以“赛车式”的速度推进,直逼巴格达;进攻坚守城镇的伊军时,联军推进的速度又似蜗牛一般。为什么伊军阻止不了联军的长驱直入?联军为何又在伊军依托城镇抵抗面前显得无力?

联军之所以能以“赛车”式的速度向巴格达推进,除与美英的战略目标等因素有关外,更主要的是伊拉克军队在技术上无力与联军对抗。

首先,伊军“看不见”联军。美军在太空有各种侦察卫星窥视着伊拉克,空中有各种功能的侦察机、预警机监视着伊拉克,地面有各种雷达观察着伊军。伊拉克却没有卫星,也没有侦察机和预警机,用于侦察的雷达由于惧怕联军的打击而不敢开启。这场战争几乎是一种单向的透明状态。

其次,伊军“打不着”联军。伊拉克的军工企业在海湾战争期间大部分被摧毁。战后,由于受到各种制裁,就再也没有恢复起来。尤其受到联合国对伊拉克实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限制,伊拉克拥有的射程超过150千米的导弹所剩无几。伊拉克已无“打人之手”。

最后,伊军“迟钝”于联军。伊拉克军队从统帅到下级各单位没有一个完善的指挥系统。为了防止战时失去联系后出现混乱,伊拉克战前进行了战区划分,萨达姆将指挥权下放到各战区司令手里。战时,伊拉克各战区司令又将军事行动权力进一步下放到各军、师一级的军事长官手里。

这样,伊拉克军队就形成了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无法相互配合作战。可以说,伊军的指挥“神经”处于一种功能失常状态。美军却拥有顺畅的指挥系统,通过卫星、电子飞机等手段迅速地传递信息,总统甚至可以直接指挥到单个士兵。

由于伊拉克军队“看不见、打不着”联军,同时还比联军“反应速度”慢,伊军只好让联军长驱直入了。这是伊军的无奈,可在这场完全不对称的战争中,可以说,伊军是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大加利用。联军在进攻固守城镇的伊军时推进迟缓,就是伊军正视弱点、巧用“强点”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联军进攻的势头。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在各城镇组织抵抗的伊军指挥系统通畅。由于范围小、指挥层次少,伊军指挥官可及时了解城镇各“据点”情况,适时发出正确的指挥命令。固守城镇的伊军可以形成一个整体合力。

二是进攻城镇的联军无法发挥火力。由于攻城的联军与守城的伊军几乎处于“胶着”状态,联军技术先

进的武器装备无法发挥出威力。这大大缩小了联军与伊军之间的武器装备“技术差”。

三是伊军有地利人和之便。这次战争是在伊军“家”里打,所以,伊军能利用熟悉的地理条件,尽最大可能发挥武器装备的性能,取得了杀伤一定数量联军的骄人战绩,迟滞了联军控制伊城镇的时间。虽然伊军最终未能扭转整个败局,但他们这种面对强敌,正视弱点,充分利用“强点”,将“强点”发挥到极致的做法,却能给研究军事的专家们以新的启示。

高新技术总是最先用于国防

章欣

高技术战争是以战争中使用的主要武器来区分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海湾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占全部武器的8%,美英对伊拉克进行的“沙漠之狐”行动时使用的高技术武器占70%,而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初期使用的高技术武器为98%以上。这次伊拉克战争,美国更是将高技术武器装备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来,美国建立的“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精度达到了15米的程度,测速的精度也达到了每秒0.1米以上。只要不出现意外,完全能满足战争需求。但是,为了确保战争胜利,美国又特意发射了6颗更先进的卫星,使卫星定位精度提高到7米。

不仅仅是这些,只要是新技术,美国总是最先运用在国防上。推进技术、毁伤技术、防护技术、光电技术、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也是在兵器上最先得以运用。美陆军装备的一种12管火箭炮射程达32千米,每管可以发射600多发子炸弹。一次发射就可炸毁一个足球场大小范围内的全部坦克或装甲车辆顶部装甲。而这些技术还没有投入民用。

需要指出的是,以美国现在的军事实力,纵然是不把最先进的技术用于国防,它也不必太担心会遭遇比

自己强大的对手。可就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美国还是时时刻刻不忘用最新的技术来加固自己并不弱的国防实力,这一点值得很多国家学习和借鉴。

长见识的心理战

张乡林

伊拉克的硝烟,成就了美伊之间的心理战和反心理战的经典。

美英联军的每一个行动,无不闪现着心理战的身影。“斩首”行动后,美军展开了更加猛烈的“震慑”行动,企图通过心理震慑促变、促降。此外,美军一方面邀请了世界各国的550多名记者进入战地采访,一方面摧毁了伊新闻大楼,并利用飞机、导弹播撒传单和收音机,直接对伊军民进行策反等。

美国厉害,可伊拉克也没有坐以待毙。战争中,伊拉克有两个人物最为抢眼,堪称反心理战经典之作:一是伊拉克新闻部长萨哈夫,开战20多天,他每天都要代表政府发布消息,包括真实的和虚假的。沙特《中东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标题中写道:“美国的‘战斧’导弹轰炸了伊拉克,萨哈夫的语言炸弹震聋了美国人及其盟友的耳朵。”

另一位是“炭疽夫人”阿马希,3月27日她在伊拉克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一露面,美军就担心伊拉克要发动生化武器攻击,于是紧急命令前线官兵穿上防化服,戴好防毒面具,被媒体戏称“一名伊拉克女人吓坏美军前线一个师”。

美国和伊拉克在心理战中的较量,让世界各国的军人长了见识。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在两条战线上进行的,一条是战场拼杀,一条是心理上的较量,后者往往先于前者,重于前者。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现代战争的作战思想、作战样式和作战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心理战这一积淀着丰富智慧的特殊作战样式,已被称为“区别于现代陆战、空战、海战的第四种作战样式”。


1000字伊拉克战争新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9124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