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慈禧太后简介

时间:2016-10-08 22:28:4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慈禧太后简介

慈禧太后简介

叶赫那拉·杏贞,满族,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崩逝后,与慈安太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同治即位后,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1908年,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为清代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辛酉政变简介 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

[1]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其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

“北京政变”。

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皇太后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叶赫那拉氏乃鼓动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叶赫那拉氏与奕?等人联合,发动政变。 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过程1

公元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1860年九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京城震动。咸丰皇帝急忙带着他的皇后(后来的慈安太后)和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以及一班亲信,逃亡到热河去,由恭亲王奕?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奕?费尽周折,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欢心。当时清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奕?手里,而是掌握在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一班人手里,这些人将奕?视为自己的政敌,千方百计地排挤他,不让他随驾到热河。

过程2

1861年8月22日,咸丰在签订《北京条约》后不久就病死了,他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即位。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驸马景寿,还有原来的五个军机大臣中的四个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载淳的母亲懿贵妃,是个贪权、又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刚刚坐上圣母皇太后的宝座,就迫不及待地揽权。慈禧先让人建议,因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所以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

是要掌握实权。

过程3

但由于当时的热河行宫全部都是辅政八大臣的势力,慈禧费尽心思也未能得逞,只好虚与委蛇,暂时向八大臣妥协,但她始终也没放弃垂帘听政的想法。

正好慈安太后对肃顺等人的所做所为也是极不赞成,慈禧于是串通了慈安,并且使用苦肉计,

将自己的心腹发回北京,与恭亲王奕?串通

过程4

礼亲王世铎奏遵旨会议并上《垂帘章程》。懿旨:依议。于是,皇太后垂帘听政之举,舆论已经造势,章程亦已制定。

公元1861年农历11月1日,同治皇帝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同治皇帝御座后设一黄幔,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并坐其后。恭亲王奕?立于左,惇亲王奕缮立于右。引见大臣时,吏部堂官递绿头笺,恭亲王奕?接后,呈放在御案上。皇太后垂帘听政。后来慈禧也能批阅奏章,但常有语句不通和错别字之处。

过程5

叶赫那拉氏于1861年10月7日,解除了载垣领禁卫军兵权;奕訢再拉拢争取了掌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1861年11月1日刚到北京,慈禧就迫不及待的接见了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等。第二天一早,奕訢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职查办,严加看管。并派醇郡王奕譞在京郊密云逮捕了护送梓宫回京的肃顺。不久,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八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状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

信于各国”,也等于向侵略者表示,她是“尽心和议”的卖国贼。

过程6

11日载淳正式登基,太后听政,时年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1862年改为同治元年,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加封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奕譞、文祥、胜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晋爵。这次改变,是一次最高统治集团中争夺执政大权的宫廷政变,但从政变时加给肃顺等人的“不尽心和议”的罪名和政变后叶赫那拉氏、奕訢等人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来看,它还标志着清政府向半殖民地政权的

转化。

篇二:慈禧简介

慈禧太后

慈禧生平简介

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慈禧姓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后抬旗入镶黄旗。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母富察氏。叶赫那拉氏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懿贵妃。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大清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又让他心力憔悴。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同治帝登基,尊为圣母皇太后,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一说是慈安太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慈禧太后住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故称西太后。) 咸丰时期 1851年慈禧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因得咸丰皇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进位为“储秀宫懿贵妃”。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慈禧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并尊为皇太后。由于皇子载淳只有6岁,咸

丰帝临终前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

同治时期 1861年12月2日,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执政初期她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又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称为“同治中兴”。同治十一年(1872年),载淳已17岁,慈禧不得已为他选后,次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但同治帝亲政后仍难摆脱慈禧的干预。 光绪时期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岁的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于1878年1月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1881年4月8日慈安暴亡,卒年45岁,从此慈禧实现一宫独裁。

1883年—1885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主张“乘胜即收”,与法国签定了《中法新约》,又使法国获得了不少侵略利益。1889年2月,光绪大婚,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政结束后,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

1894年,慈禧六十寿辰,适逢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后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带着光绪,仓皇出逃,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1901年9月7日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1902年初,慈禧与光绪帝回到北京。为了维持统治,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间宣布实行“新政”,进行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在i日俄战争后又进行宪政改革。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经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1908年11月15日光绪帝死后次日,慈禧因病而逝,享年七十四岁,葬于河北遵化定东陵。

慈禧的生活

慈禧是有名的“奢侈太后”。曾给慈禧画像的美国画家卡尔女士在《慈禧写照记》中所说:中国皇帝之尊严,仅次于天。臣下以犬马声色奉者,自然穷奢极侈,惟恐不得主上之欢心。而皇帝则自

以为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区区数千百万金之供奉,自亦无所用其顾惜也。

慈禧的服饰衣服大概有2000件,鞋子不能算多,也有三四十双。好在太后走路的时候很少,平均一双新鞋可以穿五六天。

慈禧的住所当然首先是位于北京正中的紫禁城。同治即位后至光绪十年(1884年)以前,慈禧住紫禁城西六宫的长春宫。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大寿,又移居储秀宫,耗银六十三万两(加上赏赐臣仆共计一百二十五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并将同治降生的后殿定名为丽景轩。

慈禧出行除传统的皇舆、凤辇、御船外,还增加了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东洋车、火车、汽车。 慈禧常坐东洋车,车制绝精美。其把手处盘以金龙二,作昂首遐观状。二轮为橡皮所制,轻快流利,得未曾有。一宫监在前曳之,又有一宫监则在后向前而推。火车除慈禧曾改造了一列专车乘之赴奉天外,紫禁城内也设有短距离轻便轨道,起于宫门入口,终点为慈禧寝宫之外。车上一切设备俱全,只比平常者略小。大内所有汽车不下十余辆,都是清朝出洋官员进呈以博慈禧欢悦的。其中有一辆为黄色,绘以双龙,玻璃室内设宝座,是慈禧的御用汽车。但慈禧从未坐过,因为驾驶汽车的车夫须坐于慈禧之侧,又怕有意外危险,故宫中诸人商量甚久,终莫能决。虽慈禧极欲一试为快,终为他人谏阻。 慈禧在世时大权独揽,慈禧陵的修建工程历时十三年,直到她死前才告结束。在建筑材料的贵重、工艺的精湛、装饰的奢华等方

面均居于清朝皇后陵寝的首位。即使是与清朝皇陵相比,某些皇陵也要比她逊色很多。在建设隆恩殿让工匠用突雕的手法,在清东陵慈禧墓有两块“丹陛石”。一块在隆恩殿的台阶中间,另一快是废弃的在附近山里找到的。现在放在慈禧墓的门口,是“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金凤戏双龙的景象,充分反映了这位政治野心家的独到用心。这在其他清朝帝王的陵墓中是独一无二的。她的随葬品之奢华也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慈禧的政治生涯

革新与守旧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慈禧虽然采取了平衡的策略,一方面,支持以奕为首的洋务派,另一方面,又扶植顽固派以牵制洋务派。但是,洋务新政毕竟利于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顽固派气焰嚣张的时候,慈禧又站在洋务派一边予以压制。

1866年12月,奕䜣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分馆,招收科举出身的人员学习天文、数学。由于得到了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向前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

篇三:浅谈西太后慈禧的睿智一生

浅谈传奇女人——慈禧太后的睿智一生

权令伟 5140219125 班号:12

内容摘要:说起来,我与西太后慈禧结缘于百家讲坛。从小就对清朝历史感兴趣的我,每日都会准时收看阎崇年老先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和隋丽娟教授的《说慈禧》。慈禧多元、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其传奇的一生就这样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历史书上的慈禧太后因为身处晚清昏暗社会环境之中,再加上多番战争失败、频频赔款割地,饱受后人的诟病与谩骂。慈禧此人,毋庸置疑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但我眼中的慈禧,刨除掉这些功过,其实也是一名睿智的传奇女人。

关键词:工于心计,垂帘听政,嗜权如命

一、入宫受宠,连连晋升

入宫为嫔妾,众所周知,仅凭一张脸即可。而稳保地位、还能节节晋升,我觉得不单单是从颜值就可妄下判断的,还需要投皇上之所好,需要高情商高智商。

抛开古今审美观的巨大差异,单从众人留下的传记、实录、画像和影像资料等来看,慈禧必然是当时后宫中的出类拔萃的颜值担当。著名的德龄郡主曾这样描述:“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份动人的姿色”。美国画家卡尔也曾为人到中年的西太后画西洋画像,中年时仍可见其外貌之出众,处于芳龄之际的颜值之高亦可推断。慈禧曾对身边人言:“入宫后,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可见,慈禧是用一步步的心计制服他人,宠冠后宫。 21

首先,她懂得投皇帝之所好,留住了咸丰帝的心。宫中从来不缺美人,缺的是聪明的美人。想必,当年的慈禧是机敏开朗、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洞悉人性的,从她后来连连晋升至懿贵妃可见她成功获得皇帝的宠爱。其次,她深知只有诞下皇子才能永保地位与恩宠。“母以子为贵”,在太医的帮助下,慈禧精心调理身体,终为咸丰帝诞下长子也是后来的唯一一子。最后,她深谙驾驭皇帝之道。生下皇子载淳后,慈禧一跃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所在。她并不安于现状,深知皇帝的恩宠与抛弃只在旦夕之间,要稳固地位,应永保恩宠。很幸运,慈禧是宫中唯一一位能读写汉文的妃子(虽然运用文字能力不高,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页

2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页 1

但在满族妇女中是极其珍贵的),且天分极高,聪颖异常,热爱学习在圆明园居住时“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能草书,又能画兰竹”。我们都知道咸丰帝寄情声色,不喜政事,也没有很高的治国能力,进而有些奏章就交由慈禧代阅乃至口述代笔。就这样,睿智的懿贵妃对朝政运作、君臣分际等了然于胸,逐渐通晓了国家大事,这为她后来的执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二、叔嫂联手,垂帘听政

这一段历史,在我心中,是慈禧一生最为辉煌动魄的片段,将慈禧太后的善于筹谋、精于执政、勇于冒险的令无数男人世界的政治家也由衷佩服的这些品质,展现的淋漓尽致。

由于平日里的耳濡目染,慈禧太后对去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盛,与此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执政能力。慈禧的干政违背了祖制与家法,引起了朝中拥有实权的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的不满,甚至也引起了晚年病重的咸丰皇帝的忧虑。《清史拾遗》中记载:“帝晚年颇不满意于慈禧,以其佻巧奸诈,将来必以母后擅权破坏祖训。平时从容与肃顺密谋,欲以钩弋夫人例待之。”慈禧不得已避肃顺之锋芒,常以无助的形象示人,以博得众人的同情。或许这样的形象也让咸丰帝动容,最终放弃了处死慈禧的念头。咸丰病逝后,确立起了在朝廷运作上的两宫太后代政和八大臣辅政兼有的体制,慈禧太后成功跻身统治集团核心。但是,苦于孤立无援,慈禧母子的处境相当困难,在寻求外援的过程中确定了要与魄力与才干皆出色的恭亲王奕?,并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被肃顺掌控的热河行宫向身在京城的恭王传递关于热河政治状况和两宫太后意图的信息。 2

时人薛福成记载政变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第一,两宫太后痛说辅政大臣欺凌孤儿寡母的行径,以笼络人心。第二,大做广告,使太后垂帘听政并与亲王辅政深入人心,最终文官武将皆倒向两宫太后和小皇帝。第三,签发通缉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趁其不备捉拿案犯。第四,公开审判,量刑定罪。 3

其中,我对判罪这里颇为赞赏,慈禧仅处决了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其余五人仅革职,并未大搞株连,还令人叫绝的将肃顺等人家中抄得的书信及账簿“公开焚毁,毋庸呈览”。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封建女性,尤其还是拥有至高全力的皇家女性,能做到不株连,公开判罪,着实为其赢得了“恩惠天下”的美誉,使王公大臣对太后垂帘心服口服。我不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页

2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页

3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页 1

敢说慈禧有着广阔的胸襟(其实个人觉得慈禧的脾性并不好,德龄郡主对其描述为:“老祖宗是个变化无常的人”,“太后脾气极大,待人少恩”),我只能说,若为刻意为之,则着实可称之为高明,立下了良好名声,为往后的听政乃至干政扫除了不小的障碍,奠定了基础。 1

在奕?的配合下,年仅二十七岁的慈禧在咸丰十一年经过缜密的准备,以闪电的方式发动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宫廷政变,攫取了当时的中国最高权力。在紧急时刻表现的不慌不忙,内心则沉稳思考,细细谋划,决策果断,行事利落,这样的才干怕是无数男性政客也难以匹敌的。

三、步步为营,君临天下

从无数史料来看,慈禧太后无疑是充满野心的,想要在男性主宰的社会操控政权。她喜欢权力,尤其享受驾驭权力时的那份胜利者的快感(这从她找出种种缘由推迟向同治还政的时间可见一斑)。她还喜欢做男人,要身边人都用男性称呼她,尤其是要光绪皇帝称其为亲爸爸。(德龄:“皇帝称太后为父亲,这似乎是很奇怪的。但太后喜欢做男人,要我们都用男性称呼她。”) 2

短短三天的宫廷政变,只是慈溪精彩传奇的政治生涯的开端,从此以后,为了实现她登到权力顶峰、君临天下的最终目标,慈禧步步为营,与各色男人斡旋、竞争。

1.打压奕?

在慈禧铲除各类势力的进程中,辅助她铲除宿敌的恭亲王奕?首当其冲。在政变后,叔嫂联手,确保了慈禧皇权紧握,也确保了奕?的显赫地位。但在外人看来奕?被封为“议政王”的恩宠无限,却远不及清初多尔衮的“摄政王”一职具有更多的实权,仅有对朝中上下大小事情进行商议和建议的权力。所以在我看来,他也仅仅是慈禧手里的一枚棋子,真正的大权全部掌握在慈禧手中。

但真正触动慈禧的,是同治三年灭太平天国,奕?以主持国家军政大事而居首功,获得时人一致的高度肯定,甚至还有“只知有恭亲王,不知有大清朝”的局面形成。这无疑是对慈禧的巨大威胁,她也决不允许自己的光芒被掩盖。于是借着一纸弹劾,慈禧跳过军机处直接颁布谕旨革去奕?所有职务,后又顶不住满朝文武大臣的众口一词,再度令恭王3德龄、荣龄:《在太后身边的日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2德龄、荣龄:《在太后身边的日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第46页 3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5页 1

复职,一个早朝中变换了两种态度,朝臣皆失色。但不可否认,这样玩弄亲王于鼓掌之间,着实震慑了朝野,一时间恭王的势力影响大为缩减。

此后,奕?再无更大的作为,行事处处受限制。最典型的就是,由奕?主导的洋务运动受到慈禧的打压,举步维艰,效果大打折扣,远不及同时期的明治维新。最后在光绪十年,慈禧在不到一星期的时间里完成了军机处大换血,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中枢机构,将奕?的力量彻底铲除,而此次“甲申易枢”的借口之恰当、行动之迅速、更换之彻底、反响之微弱,确实让人称奇。

2.与子相争

慈禧希望通过自己的打造,为大清朝培养出一名卓越的君王。但是载淳在学识与才干上远未到达她的期望,甚至纵情声色。而慈禧嗜权如命,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儿子不是治国的料,迟迟不愿交出皇权,直接导致了同治帝的晚婚。但归政是早晚的事情,迫于同治大婚已成年的现实,也不得不退让,回到幕后。在这一点上,慈禧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对待光绪帝的态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至少她真正做到了归权。而同治帝在亲政之后回馈慈禧的就是,不顾时人反对,坚持重修圆明园。我认为这是借着昭示天下以尽孝道的理由送慈禧出皇宫,以方便独揽大权。

从各类资料记载可以看出,慈禧与儿子的关系并不融洽,在我看来甚至可以称其为恶劣。慈禧几乎未曾抚养过载淳,更多的时间是在争权夺利,致使母子关系疏远。同时她对儿子的学习和私生活都过分干预,且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叛逆的小皇帝对母亲的态度是厌烦多于遵从。而同治的顽劣与一意孤行,也并未持续很久,他在二十岁就暴毙。中年丧子的慈禧虽悲痛,却不敢沉湎于此,她要做的是抓紧一切时间物色新任皇帝人选,为自己的再次垂帘打造契机。

3.控制光绪

光绪皇帝载恬的登基是可以说在意料之中,因为这是慈禧的一手策划。一个本无称帝机会、开心过完童年的三岁孩子,在兄长暴毙后被送至深宫,开始了悲惨的一生。四岁登基,到亲政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再加上其父醇亲王为咸丰帝弟弟,其母为慈禧亲妹妹,这样的年龄优势、亲近关系让慈禧别无选择,顺利无忧地掌握皇权。不过在帝师翁同龢等人的陪伴与指导下,屡经蹉跎的光绪帝不仅学业有成,而且在“批阅奏章、论断古今、剖决

是非”等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1

等到光绪帝即将成年之际,慈禧故意曲折亲政,虽归政给光绪,却又借着手下官员请求训政的借口,重新“回归”到权力中心。后来起草的《训政细则》大大保障了慈禧的主宰地位。除了曲折亲政,慈禧还通过干预光绪成婚来控制他。慈禧强硬地将自己相貌平平、当时已22岁的内侄女(隆裕皇后)塞给了18岁的载恬,一方面满足了叶赫那拉氏真正走过太和门、荣登帝后之座的无上荣耀,另一方面也是让皇后去影响皇帝以便自己暗中操控皇权。但是后来她对连皇后也不太放心,直接监视他们的行径。

皇帝和皇后的两个宫,本来有路相通,但自从老佛爷将路隔断后,皇帝和皇后就不能相通了,除非经过太后的宫殿。我想这也许是太后监视皇帝、皇后的一个方法。2

最终令两人反目的触发点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它反映了光绪帝渴望拯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迫切心情,但是它触动了慈禧等上层守旧派的利益,在慈禧眼里更是对她的权威的挑战,这是无法容忍的。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处决戊戌六君子,致使变法最终破产。从此,光绪这个皇帝形同虚设。在此之后不久,光绪帝离开了这个令他痛苦的世界。 3

四、成败皆有,悲幸皆具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她的成功在于在男性社会夺得了最高权力,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她具备一个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为了权不惜一切,认为自己必须是至高无上(德龄曾记载:“在太后面前,谁都不准向别人行礼”)。 54

同样,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是又幸运又不幸的。她的幸运在于她处于那个时代的女人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9页

2德龄、荣龄:《在太后身边的日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第40页 3百度百科“戊戌变法”词条,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7zZLFWTpqLdEqc7AJR-

O7tiB1JMsBwSFtOBt2CLfuDoBRD_cQqpZJgsLDn3ujJIQRQwNZ_g6BWmyxEBlxHRWq 4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3页

5德龄、荣龄:《在太后身边的日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第46页 1


慈禧太后简介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430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