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立春节民俗

时间:2016-10-05 10:59:24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立春老习俗

立春老习俗

养生硬道理

尽管沈阳的空气中还夹杂着一丝寒冷,但是立春却在今天准时来临了。虽然在当代人看来,立春不过是一年24个节气中普通的一个,但是在我们的老辈眼中,立春可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其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充分体现了古代养生文化的精髓,对现代人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那么,立春究竟有什么养生老传统?现代人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为您解读。

立春老传统 个个都养生

在古代人看来,“立春”是一年中十分重要的一天。由此衍生出的各种习俗被人们代代相传,具有很强的养生意义。

传统一:躲春

养生意义:避免气候变化影响免疫力

在古代中国,很多地方流行着在立春这一天“躲春”的习俗。所谓躲春,就是在这一天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不参加丧事和喜事,不搬迁,更不去看望身患重病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习俗,是因为古人觉得立春这一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容易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躲一躲才好。

古人的做法对吗?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暨沈阳市老年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孙立军表示赞同。他告诉记者,气候变化、季节交替是很多慢性病出现起伏的原因。这一点在呼吸内科疾病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如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哮喘、肺炎等等,都容易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发病。

此外,一些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科疾病,也都容易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出现波动。所以,古人的做法有一定道理。

就今天来看,立春这一天不出门已经不现实了。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做好预防工作是完全科学的,其中包括保暖、按时服药、避免过劳、注意休息等等。尤其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

者,更要注意避免较大温差对身体的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接触烟尘。 传统二:不生气

养生意义:避免肝火过旺情绪致病

在立春的传统习俗中,避免生气是很重要的一项。古代人主张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无论是和家人还是邻里,都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此外,古人也主张在立春这一天不犯愁、不上火,把难缠的事情留在以后处理,开心快乐地度过立春。

这一习俗也深得中医养生的精髓。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艳表示,生气、犯愁、上火等不良因素,在中医看来都是动肝火的表现。古人主张不生气,就是在主张避免动肝火。而避免肝火过旺,则是春季养生的重要原则。春季对应人体的肝脏。肝火过旺,直接会造成肝阳上亢,导致高血压、眩晕等一系列疾病。所以,不生气这项立春时节的老传统,有很强的科学性。

张艳提醒,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病患者、冠心病患者从立春开始都应该注意情绪的平稳,避免不良因素刺激。同时,这类人还要在当前阶段注意保暖,按规定服药,避免从现在开始到春节前后出现过劳、感冒等现象。

传统三:咬春

养生意义:养护脾胃生发阳气

在现代人眼中,立春这天必须吃春饼。其实,吃春饼只是古人在立春这一天进行的咬春习俗的一项。除了吃春饼外,吃萝卜、吃五辛盘也是咬春的重要内容。古人认为,立春这一天吃萝卜能够缓解春困,而由葱、蒜、椒、姜、芥五种食材组成的五辛盘,吃下去则可以增进食欲。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养生专家赵利仁表示,咬春习俗体现着古人对食疗的原始认识。早春时节,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刺激,人的脾胃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面食作为容易消化的食物,对人养护脾胃来说很有好处。这就是古人为什么在长期实践中主张立春吃春饼的原因。萝卜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被认为具有“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的作用,也就是说,对于冬季吃了很多肉食、造成脾胃积热的人来说,吃萝卜有很好的消积滞、化痰止咳、下气宽中、解毒等功效。所以,古人主张立春吃萝卜也有可行之处。

此外,从立春开始,人体阳气开始逐渐生发。而五辛盘中的五种食材都具有发散的作用,所以古人吃五辛盘就有提振阳气、宣解肺气的作用,对于提高正气、预防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赵利仁提醒,当代人从立春开始,应该注重对脾胃的养护,尤其是冬季吃过大量火锅的人,此时要有意识地多吃蔬菜,尤其是萝卜,减少高热量、高蛋白食物的摄取,让胃肠有一个休息的机会。适量吃一点辛味的东西,也会对身体有好处。

立春吃豆芽 别放肉和醋

立春这天吃春饼是深入人心的老习俗了。在各种各样的春饼菜中,炒豆芽堪称经典。对此,北京中医药管理局研究员、著名中医养生专家王彤表示,豆芽具有发散的功能,吃下去不但能利湿,还会帮助人体生发阳气。但是,很多人喜欢在烹饪豆芽的时候加醋和肉。这样的做法有悖于养生科学。因为中医认为,醋味酸,主收敛。吃豆芽的时候还吃醋,会影响豆芽生发阳气的功能,不利于提升正气。此外,由于现代人在冬季多吃大量肉食,所以立春吃豆芽的时候也不必加肉,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王彤提醒,由于豆芽属于寒性食物,所以人们在烹饪的时候应尽量加一些芳香、辛辣、发散的调料。而绿豆芽的寒性更为明显,因此脾胃虚寒、患有慢性胃肠炎的人不要多吃。此外,人们在做凉拌豆芽的时候,应该把豆芽煮熟后再凉拌。

立春防“春发” 菠菜泡红酒

中医养生专家王彤表示,我国民间有立春之际防“春发”的习俗。所谓“春发”,是指许多人体的小毛病在立春这一天像小草一样复发。其中,痔疮就是这类疾病中的典型。

王彤解释,痔疮在立春之后高发和人体肠胃积热有关。在漫长的冬季,现代人在饮食上有高蛋白、高热量的倾向。再加上为了抵御寒冷,人体毛孔在冬季通常紧紧闭合,这就使得积累在胃肠中的热量无法发散。而到了立春之后,人体处于生发状态,腠理逐渐舒张,热邪发散出来,就容易形成便秘、痔疮等肛肠疾病。

正是因为痔疮的发生与胃肠内热积蓄有关,所以立春后人们多吃些能清内热的东西很有必要。其中,菠菜就是很好的食材。中医认为菠菜性凉味甘,归肠胃二经,具有活血补血、滋阴润燥、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作用。除了普通的吃法外,菠菜泡酒堪称防治痔疮的好方法。将清洗后的菠菜切成段儿放入容器中,然后倒入适量红酒,使得红酒能够没过菠菜。再将容器密封,浸泡数小时后将红酒倒出来饮用。菠菜每三到四天拿出来更换即可。红酒每天晚上睡觉前喝上10毫升左右,对于清理肠胃、缓解痔疮带来的灼痛感非常有效,还能促进睡眠。

简易食疗方

调理立春常见病

立春意味着冬春交替,气候变化让不少疾病呈高发态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贺娟表示,下面这些简易的小方子对于调理立春常见病很有帮助。

四逆汤:熟附片15克、干姜10克、炙甘草15克、红枣10枚,用水煎30分钟。每10日饮用3剂。这个方子适用于平时手足发凉、下肢冷痛的人,对于立春后爱感冒、流鼻涕、胃部冷痛、小腹发凉以及男性腰腿酸软有很好的疗效。

红枣糯米粥:红枣100克、糯米100克、枸杞子30克,淘净后加水,熬煮40分钟后食用。这个食疗方对于脾胃虚弱、气血虚少的人特别适用,可以当晚饭吃,能调理立春后食欲不振、乏力畏寒、贫血等问题。

胡萝卜菠菜粥:将胡萝卜1到2根、粳米100克和菠菜适量加水煮粥吃,能有效清热疏肝、润肠通便,对于立春之后由于火热上炎导致的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眼干眼涩的症状有调理作用。

银耳山楂羹:银耳40克、山楂30克、白糖50克,共煎水饮用,每天1剂即可。对于调理立春后气候变化导致的血压增高有一定效果。

甘麦红枣汤:炙甘草15克、淮小麦50克、红枣10枚,共煎水服用,能够有效缓解更年期女性在立春以后情绪波动较大、抑郁、焦虑、紧张等问题。玫瑰花5克和陈皮5克泡水代茶饮,也有类似的效果。

立春时节 古人为啥燎百病?

燎百病是立春的一项古老习俗,多在陕西流行。这一天,人们将柴火堆在一起点燃,把床上的被褥拿来虚燎,边燎边念:“燎百病,燎百病。百病消散身安宁。”届时大人、小孩、男男女女从火堆上跳过。古人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疾病和一年的晦气,保持身体的健康。

对此,全国著名中医养生专家武国忠表示,早春的时候人体阳气虚弱,所以人们要避免寒冷的气候对阳气造成伤害。燎百病的习俗就是在有意识地驱散残留在被褥上的寒邪,以免其在夜晚温度较低,而体表毛孔舒张的时候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可见,冬春之交温阳散寒,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了。

古人的做法对现代人而言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提示人们立春后应注意保暖。武国忠提醒,立春之后人们要适当春捂,保证头部、腹部、背部、颈部等重要部位不受凉,最好每

天都用热水泡脚。在天气晴好、空气质量较好的时候,也可以将被褥拿出来晒晒太阳。

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李霆采写

篇二:立春节庆活动介绍

立春节庆活动

鞭春牛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XX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篇三:民俗文化资料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 、 什么是民俗、民俗学

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Folkloristics) ,对历史与当代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事象进行调查、整理和研究,阐述其本质结构、特点与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之规律的一门人文科学。

民俗学1846年创立于英国.早期的含意是指关于民众知识或智慧的科学.William Thoms 以“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Folklore" .

?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文化遗留物说

2.精神文化说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物质民俗①居住;②服饰;③饮食;④生产;⑤交通、通讯;⑥交易

2、社会民俗 ①家族、亲族;②村落;③各种社会职业集团;④人生礼仪式(生、葬、婚);⑤岁时习俗

3、语言民俗①神话、传说、故事;②歌谣、叙事诗;③谚语、谜语;④民间艺术

4、精神民俗 ①巫术;②宗教;③信仰;④禁忌;⑤道德、礼仪;⑥民间游戏

二 、 民俗学的内容与作用

1.民俗学的内容

? 民俗学原理

? 民俗史

? 民俗志

? 民俗学史

? 资料学

? 民俗学方法论——“田野作业”或“采风调查”是学科研究的根据和基础,比较法和结

构分析法也是常用的方法。

其它研究方法:人类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

? 我们主要了解中国汉民族丰富多彩的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基本特征

? 民俗的集体性与地域性

?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

?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 民俗的类型性

? 民俗的规范性

二. 民俗的社会功能

? 教化功能

? 规范功能

? 维系功能

? 调节功能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一.史前民俗

史前民俗,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史前时期没有国家政权,在氏族生活中,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因此,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二.古代民俗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为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汉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三.近现代民俗

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在短短的一个半世纪中,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中国近现代民俗也发生着很大变化,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封建民俗,如缠足、男人蓄辫、长袍马褂等逐渐消亡;同时,在现代文明影响下,一些西方民俗传人中国,与中国固有的民俗体系发生着交流与融合,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人民又不断地创造出一些既适合我国情况,又满足现代生活的新民俗来。

第二讲 物质生产的民俗

第一节 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和特征

一、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

? 物质生产民俗 ——

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商品交换等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事象,包括农业生产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 商业与交通民俗等。

二、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地域性 —— 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环境条件。“北麦南稻山猎水渔”。

季节性 —— 物质生产民俗的形成受时令节气的制约。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功能性 —— 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

科学性 —— 物质生产民俗是生产实践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第二节 农业生产民俗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民俗的特点:

? 物质生产民俗中,农业生产民俗居于中心地位;

? 具有东方农业文化特色;

? 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

? 二十四节气——

? 亦称“二十四气”,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是根据地球在天球(古人观察日月星辰,为

了方便假想的一个天体空间)的“黄道” 中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物候演变次序, 把一年平均地划分出二十四等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自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每节气三候,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 “花信风”。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 观天象测天气(阴晴雨雪旱涝)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

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

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雨落小暑头,干死黄秧渴死牛。

小暑起西北,鲤鱼飞上屋。

? 观天象测生产

雨水前后,植树插柳。

春分一到昼夜平,耕田保墒要先行。

小满前后,种瓜点豆。

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

? 观天象测收成

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

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种麦一把糠。

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立冬若遇西北风,定主来年五谷丰。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 棉区棉农在元宵节看灯芯,盼棉花丰收;南方用水占年成好坏;

? 广东除夕把盐米放在灶上,用碗盖起来,看米的聚散,占卜丰歉;

? 陕西农民在冬至向巴山看雪占验来岁年景;

? 广济(今武穴市)一带农村除观天象兆年成外,又以物象取兆,除夕零时以后如果

狗先叫,兆丰年,猫叫则兆荒年。等等。

四、农业禁忌习俗

? 过年是祭祀活动最集中最频繁,因而过年期间大都

有禁忌生产劳动的习俗规约。据说此间耕作会冲犯神灵,主一年百事不顺;或遭遇天灾、虫害、荒年。

? 逢五不耕田: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忌下田耕作。逢五耕作,俗谓之破五,破则

不吉。

? 正月初一不能睡觉,否则要倒田塍;二月一日忌鸟雀;立秋农家禁止家人在田间行

走,否则秋收减产;七月二十日,棉花生日忌雨;安陆农民正月禁青苗;林木禁忌(枝江、蒲圻、远安)等等。

五、农业祭祀习俗

? 打春牛与迎句芒神

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照行不误,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仪式由民间组织主持。历代沿袭,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

?祭社神——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

?祭土地神

?敬果树

?敬五谷神

?敬龙神

?敬牛王神

六、农业娱乐风习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的;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像四川天全县上元节制作的“祈谷灯”、“白果灯”,点燃通宵达旦。台下各由两人抬神像,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又如,农民制作的“九曲莲灯”,插竹一亩见方,由巫师在里面跳舞祈年,叫“踹灯神”。

七.农业生产过程习俗

? 击鼓催春--荆州农村腊月初八

?关冬水与烧生田--竹山水田;宜昌山地。

?早春备耕--修整犁、耙、耖和缆索;给小麦、油菜、豌豆追肥。

?烧荒与烧火粪;沤土肥与粪基土;积粪肥、积绿 肥等。

?浸种播种——鄂州农村,缸面放镰刀等,催芽与下谷种时不得饮酒。

?开秧门——荆州、浠水、蒲圻等农村。

第三讲 物质生活民俗

? 物质生活民俗——

? 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有关饮食、服饰、居

住、建筑及器用等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事象。

孔子在《礼记·礼运》里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中国饮食发展演变——四个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现有的粮食品种(除若干外来品种外)都已经具备,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被人统称为“五谷”,这些农作物品种主要包括稷、黍(shǔ)、麦、菽(shū)、稻等。

? 先秦时期的菜肴烹调方法大致可分为七类 :

1、炙(zhì)——烧烤。 2、醢(hǎi)——肉酱。

3、羹藿(huò)——浓汁。 4、脍(kuài)——切丝法。

5、脯(pú)腊——干肉。6、菹(zū)齑(jī)——腌菜。

7、鲊(Zǎ)——鱼酱。

? 豆腐的诞生,是我国东汉时期饮食业的又一重大发明。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

史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中国也成为世界各国豆腐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众的饮食以蔬谷为主,优质蛋白非常缺乏,而豆腐及豆制品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 植物油的问世,大约始于西汉。

一、日常食俗

1、主食

南方--水稻(稻米分粳米、籼米和糯米);

北方--麦稷 ;加上小米、玉米、高粱、豆类等。

? 稻米一般做成饭、粥、糕及其它制品。

?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馒头、面条、烙饼。

?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也就不同。

? 南方--米饭为主食,用米制成糕饼、汤圆、米粉米粑等。

? 北方--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子等。

? 青藏高原--青稞面﹢豌豆面=“糌粑”,拌酥油茶食用。

?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多喜食糯米。

2、副食

主要是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其制作方法也因地面异。

3、酒类

? 商代酒为统治者常用(甜米酒);

? 周代酿酒工艺成熟,有专管造酒的官员酒正、浆人、大酋;

?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和葡萄酒的酿制技术,汉代制定酒类专卖政策“初榷酒酤”; ? 魏晋南北朝北方大曲和南方小曲出现;

? 唐代酒都冠以“春”的雅号,太宗时宫中酿成葡萄酒;

? 南宋出现蒸馏酒,即烧酒、白酒,迄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

二、节日食俗

除夕----“团圆饭”。莱肴十分丰富,一般要做十二道菜,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


立春节民俗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622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