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周易》的成语在儒家入世之思想中的论述

时间:2019-02-07 11:56:08 来源:免费论文网

《周易》的成语在儒家入世之思想中的论述 本文关键词:周易,儒家,入世,论述,成语

《周易》的成语在儒家入世之思想中的论述 本文简介:摘要:儒家思想深受《周易》影响,而道济天下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潜移默化,在《周易》中以成语形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周易》中的成语多达80多个,其儒家入世之思想从朝乾夕惕的忧患意识,顺天应人的入世理念;厚德载物仁爱尚贤、诚信修己的政治精神;藏器待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儒家政治原则等3个方面得到了论述。

《周易》的成语在儒家入世之思想中的论述 本文内容:

摘要:儒家思想深受《周易》影响, 而道济天下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系的潜移默化, 在《周易》中以成语形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周易》中的成语多达80多个, 其儒家入世之思想从朝乾夕惕的忧患意识, 顺天应人的入世理念;厚德载物仁爱尚贤、诚信修己的政治精神;藏器待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儒家政治原则等3个方面得到了论述。
  
  关键词:儒家思想; 《周易》; 朝乾夕惕; 厚德载物; 藏器待时;
  
  Positive Confucian Living Attitude Implied in Zhouyi's Idioms
  
  Abstract:Confucianism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Zhouyi, and the ancient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Taoism in the world is formed from the Zhouyi's Idioms. There are as many as eighty idioms which implies positive living attitude, political spirit and principle from diligence to self-discipline and integrity, encouraging people to master skills and bide their time as well as advising people not to feel pleased by external gains and not to feel saddened by personal losses.
  
  Keyword:Confucianism; Zhouyi; hard-working; self-discipline; master skills and bide one's time;

  
  “《周易》一书最可能成于西周时期的卜史之手, 是一部在既有筮辞的基础之上, 经编辑加工而成的作品。”[1]圣人取法天地万物而设卦作《易》, 足以“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以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2]所以“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人不可以远离《周易》, 它可以给人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以达到“明于天之道, 而察于民之故, 是兴神物, 以前民用”之目的。“成天下之亹亹者, 善莫乎蓍龟”, 周文王使用筮法占卜的方法, 进行演易工作, 并完成灭商兴周的事业。《系辞传》将《易》与文王联系起来, 仍然是借重于古代圣人之意, 且具有明显的儒家特点。
  
  孔子时代的儒生讲授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虽然《易经》是一本卜筮之书, 但在“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3]1728这个过程中, 仍是“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途”, 故儒家将它作为形而上学的经典。《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 柔也, 术士之称。从人, 需声”“儒为术士, 即通习六艺之士。古人以礼、乐、射、御、书、数, 为六艺, 通六艺, 即得进身贵族, 为之家宰小相, 称陪臣焉。孔子然, 其弟子亦无不然。儒者乃当时社会生活一流品。”[4]儒者的主要工作是符合道义的, 儒以道得民, 《周礼·天官·冢宰》云:“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儒, 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 不与天子保氏同名, 故号曰儒”[5].西周初年, 儒已存在, 他们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并以此教民。以此得知, 早期的儒是一种职业或身份。《仪礼》《周礼》就是“儒”为周代贵族立身处事而制定的生活手册。儒者认为, 社会只有在正名分后才能走上正轨, 一个名分的本质就应该与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 《易》在这六经之中不断将它固有的形而上学的能量释放出来,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对儒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易》之内容, 其实如斯。孔子言《易》, 多见于《论语》, 微言大义, 足现《周易》与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年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 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 若是, 我于易则彬彬矣”[6], 这些都充分例证了《周易》与儒学之渊源。
  
  一、朝乾夕惕
  
  《周易》中关于忧患意识的成语占其总数的38%左右, 如朝乾夕惕、夕惕若厉、防患未然、安不忘危、履霜坚冰、改过迁善、革故鼎新、洗心革面、小惩大诫、日中则昃等, 这些成语无不体现着儒家见仁见智的入世思想。《乾》卦九二爻辞云:“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 厉, 无咎。”乾, 在《易经》中有多重含义, 表示阳刚、阳性、光明、皇上、父亲……儒家的学说就在发挥“终日乾乾”这4个字, 可以理解为整天都是干光明正大的事;“夕惕若厉”, 夕, 晚, 每晚都要警惕反省自己, 如临危境。《易经》告诫人们, 作为君子只要能做到这样, 那么就无咎。《周易》中除乾坤两卦代表天地, 而其余六十二卦皆言人事, 无一不是用来指导人如何为人行事的, “易之为书, 广大悉备。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 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系辞传》”《周易》为讲道之书, 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无所不包, 是对人和社会运行的全面阐释。文王被商王囚禁在羑里, 胸怀天下演六十四卦。他研卦的目的, 在于通过辨识天地人运行之道, 了解天下大事, 服务于商周的战争, 因而, 《周易》处处充满着忧患意识和勤勉精神。
  
  《系辞》说:“《易》之兴也, 其当殷之末世, 周之盛德邪, 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 易者使倾。其道甚大, 百物不废。惧以终始, 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孔子研究《易经》认为, 《易经》的学问最发达的时候, 也就是殷朝末年、周朝革命的时候。最为兴盛的是文王坐牢时的着作, 因此才叫《周易》。“百物不废、惧以始终”, 文王研究《易经》所得的结论, 也就是这8个字。所谓“百物不废”, 就是万物之间互相都有一种关系存在, 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天下之至健也, 德行恒易以知险”, 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时时都要谨慎小心, 这就叫做朝乾夕惕, 惕, 随时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自己的否定, 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经典主题。作为行事的依据, “日往则月来, 月往则日来,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诎也, 来者信也, 诎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诎, 以求信也。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 日往月来岁月流逝, “日往则月来, 月往则日来,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周易·序卦》云:“有天地, 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故受之以《屯》。屯者, 盈也。屯者, 万物之始生也。”提出“物不可穷也, 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未济”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 即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还提出“物不可以终通, 故受之以否”“损而不已必益, 故受之已益”, 等等, 认为事物向反面转化的道理。“寒往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日中则昃”, 昃, 太阳偏西, 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 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 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 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而况乎人乎!”夫日中则昃, 盛衰必复。再如“无平不陂, 无往不复。”“复, 其见天地之心乎?”这句话是万物变化的公式, 是万物变易之道。人若想有所成就, 就应该有承受打击挫折的心理准备, 一帆风顺是成不了大事的, 若想不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 就须站在事物的对立面思考问题。安不忘危, 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 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 告诫当政者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 在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灭亡, 在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发生动乱的可能性。“安”的背后之所以隐藏着“危”, 是因为许多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 导致最安全的状态演变为最危险的状态。正所谓“危者, 安其位者也;亡者, 保其存者也;乱者, 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文王通过《周易》中成语表达的人生, 让天下的有识之士明白他的心思, 进而与他联合起来。君子怎么能得到大家的响应呢?“文明以健”, 文明就是文质彬彬, “健”就是刚健, “中正以应”就是行正道, 行中道, 这样天下人就能响应我们。《周易·杂卦》云:“革, 去故也。鼎, 取新也”.革故鼎新就是把过去的事情抛弃掉, 重建一个崭新的人生。《乾》卦讲“终日乾乾, 与时偕行”, 每天都有一个新的自己, 每天都有一个新的《周易》的观念。这种鼎新精神, 儒家叫与时俱进, 道家叫与时俱化, 都是要求应随着时间变化、发展。任何事情过了度就是失误, “亢龙有悔”, 大喜以后往往就容易后悔。而人生在世, 错误难免,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时时刻刻谨慎做事, 避免失误:“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自省也”[7]293.另一方面要善于补过, “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7]1675在儒家看来,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7]1101, 尽管事态凶险, 但如果能够保持警惕之心, 仍能在艰险之中成就一番事业。
  
  《同人》卦辞说:“同人于野, 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虽然凶险, 但大家同心协力, 坚持正道, 仍能化被动为主动。同门合力, 无咎;同宗合力, 克服险阻, 敌强我弱, 只能收敛指向, 深藏不露, 待机而动。九四虽有强敌攻城, 但经三年积聚, 防守有道, 因此虽有艰辛, 却能同仇敌忾, 开始出现转机;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 经历了长期抗战, 终于同心协力, 找到机会, 一鼓作气, 取得胜利, “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同人, 亲也”.由此可见, 同门、同宗、同人三者齐心协力, 艰辛准备, 不断克服各种困难, 才能最终取得成功。虽然各爻都不处于吉位, 但却可以通过谨慎虔诚的态度, 改变处境, 成就事业。《同人》卦讲就是同心断金, 同心同德须柔得中位, 而应乎乾, 外表柔弱, 态度谦和, 但内心刚强。“文明以健, 中正而应, 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真正有志向的人、能成就大事业的人, 有仁必有勇, 正如“谦, 德之柄也。复, 德之本也。恒, 德之固也。损, 德之修也”, 君子首先要把自己修养好, 然后再想着去做事。
  
  儒学作为“入世”精神的代表, 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儒家始终抱有对天下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礼记·儒行》说:“儒有今人与居, 古人与稽, 今世行之, 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 上弗援, 下弗推, 谗谄之民, 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 而志不可夺也;虽危, 起居竟信其志, 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8]890儒家在骨子里就有心系天下与百姓的人文主义情怀, 在安逸中与民同乐, 失意时仍念念不忘百姓疾苦。《周易·系辞》云:“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系辞》又假孔子之口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 易其心而后语, 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 故全也。危以动, 则民不与也。惧以语, 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 则民不与也。莫之与, 则伤之者至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里所提到的“道”, 就是儒家所说的“仁道”的理想社会, 社会靠人来治理, 治理社会的人必须要符合“道”的标准, 能做到使社会和谐安定, 就必须要有忧国忧民的仁爱之心。
  
  二、厚德载物
  
  儒家思想中,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注定儒者有居安思危的情怀, 为天下忧, 为百姓忧, “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这也正是儒家“厚德载物”仁道思想的相互呼应。《周易》中关于君子仁爱尚贤、诚信修己的成语有厚德载物、信及鱼豚、从一而终、赦过宥罪、裒多益寡、进德修业、自强不息, 等等。“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8]784, 仁义是儒家思想最为根本的道德准则, 强调原始要终图义还是图利成为儒家辩论的重点;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以仁义为道德准绳以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或达到目的。章太炎在《国故论衡·原儒》中, 提出“儒”有达名、类名和私名。这里的达名, 指儒者术士, 类名为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私名则出于司徒之官的儒。他们都以祭天、观形断事之类“儒术”为本。文化上则“先进于礼乐”, 成为古代文化的主要传授者。孔子借鉴丰富的上古文化资源, 创建了以“道德仁义”为宗旨、以“礼乐正名”为特色的思想体系, 使儒由过去术士的泛称, 变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学派, 这就是儒家。孔子回答鲁哀公的问话时说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夙夜强学以待问, 怀忠信以待举, 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并说:“儒有衣冠中, 动作慎。其大让如慢, 小让如伪。大则如威, 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 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10]886, 阐释了儒家的人格修养和行为表现。
  
  对于个人的品德, 儒家强调仁和义, 尤其是仁, 是一种绝对的道德标准。《周易》云:“安士敦乎仁, 故能爱”, 仁爱则生息万物。又樊迟问仁, 孔子回答说:“爱人”[7]140, 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字足够将仁的一切涵盖, “然孔子之知礼, 则异于人。人之知礼者以应世, 而孔子则以矫世。”[9]32儒家认为, 忠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周易·中孚》:“豚鱼吉, 信及豚鱼也。”信及豚鱼, 及, 达到;豚, 小猪。信用及于小猪和鱼那样微贱的东西, 比喻信用非常好, 信及豚鱼、恩加动植, 更是《周易》儒家忠恕思想的体现, “是故君子有大道, 必以忠信得之, 骄泰以失之。”[8]906一个人按“忠”“恕”行事为人, 也就是对仁的实践,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7]333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就是《周易》成语“从一而终”的体现, 对仁的追求以一贯之不违天道, 必有道济天下之时。《说文解字》言:“右, 助也。言不足以左复手助之”;孔子有言:“右者, 助也。人所助也, 信也。履信思乎顺, 有以尚贤也”, 言必行, 行必果, 行有义之事顺应天人, 不做有违天理之事。儒家从仁义之意, 又发展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 人生苦短, 在有限的生命中做该做的事;“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无论结果如何都不忘初心;“不怨天, 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7]1313,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7]1303也。知命, 然后竭尽所能、不计成败, 百年之后不怍于天地。
  
  对儒家来说, 人之所以行仁义, 是顺其自然的本性, 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0]238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 爱自己的亲人是最根本的, 但儒家认为仁爱不能停留在只爱自己的亲人, 而应该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以及“爱物”;“穷不失义, 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 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 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 修身见于世”[10]358, 统治者要做到卑以自牧, 匕鬯不惊, 严明军纪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爱人民就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把爱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爱扩大到对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爱, 把“亲亲”扩大到“仁民”, 就是“仁政”的实行。“仁政”得以实施, 则天下大同不久将至。
  
  对于“恕”来讲, “赦过宥罪”就是《周易》成语中对其最好的诠释。《周易·解》:“雷雨作, 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刚柔之际, 义无咎也。”怎样做到“刚柔之际, 义无咎”, 那就要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克, 胜也。己, 身之私欲也。复, 反也。礼者, 天理之节文也。“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克服自己的私欲, 以便更好地遵循合乎天理的礼仪制度以治国安邦。归根结底, 就是要实行“仁政”, 治国平天下必须行仁政, 达到国泰民安, 使不同民族、国家共存共荣、和谐相处。关于“和谐”, 《周易·乾卦·彖辞》云:“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贞。”“乾道”即天道, 天道的变化使得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天所赋为命, 物所受为性, 万物由此而具有各自的禀赋, 成就各自的品性, 通过万物协调并济的相互作用, 形成最高的和谐, 称为“太和”.《周易》中的“太和”是“和之至”, 是最完美的和谐。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诸多方面的关系都包含在儒家经典的“和谐”思想中。“礼之用, 和为贵”, 对调节人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而不同”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和平相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然怎样做到“和”?《周易》中也有很贴切的说明, 那就是要裒多益寡、改过迁善、自强不息, 这为社会、国家、世界之间处理不和谐问题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儒者本务知礼, 而礼终不可行。学术随世风而变。则进取者急功利而明法”, “商鞅之政, 皆受之于李、吴。人尽谓法家原于道德, 顾不知实渊源于儒者。其守法奉公, 即是孔子正名复礼之精神, 随时势而一转移耳”[9]42, 实乃天下一致而百虑, 同归而殊途。
  
  在忠恕、仁义之际中展现自己的成就, 突出别人的价值, 从而达到儒家超越自我与它物界限的境界。孔子在回答仲弓何为仁时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周易》中, 儒家忠恕思想的体现更贴近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 人们应该做到“顺应天人”而达到“天人合一”.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 朱熹一语中的:“天即人, 人即天。人之始生, 得于天也;既生此人, 则天又在人矣”[11].天和人彼此依赖、相互依存,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合理利用自然, 有责任保护自然, 知己知彼才能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周易·既济》九五:“东邻杀牛, 不如西邻之禴祭, 实受其福。”爻辞中的“禴”, 禴祭, 一种春季进行的祭祀, 祭品菲薄, 但心很诚。爻辞以祭祀为比喻, 说东邻杀牛的丰盛祭祀, 不如西邻俭朴而意诚的祭祀能够实实在在地受到神与鬼的福佑。在这个祭祀比喻中“实受其福”中的“其”, 指神和鬼。运用于双方关系, “其”是指客方, “实受其福”指主方实实在在地受到了来自客方的福佑。这里, 强调实际效果而不重形式。人在完善自己的同时, 也要有完善他人之心。《中庸》将“诚明”作为成全自己、成全万物的途径,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 所以成物也。成己, 仁也;成物, 知也。性之德也, 合内外之道也”.成全自己, 是仁德所致;成全万物, 则需要大智慧。“自欲立而立人, 自欲达而达人”, 人在社会生活中, 想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 必须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 顺阴阳, 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 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 于道最为高”[3]1728.儒学自孔子起, 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 从历史上看, 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之根。儒家特别重视道德教化, 并坚持以礼治国, 这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儒家认为, “礼”不仅是制约君王的准绳, 也是管理庶民百姓的工具, 这打破了传统“礼不下庶人, 法不达圣人”的封建模式, 极具理想主义色彩。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 为儒家后来在与各种文化的广泛对话中发展和更新自己, 提供了基础。正如罗素所言, “不能自圆其说的哲学绝不会完全正确, 但是自圆其说的哲学满可以全盘错误。最富有结果的各派哲学向来包含着显眼的自相矛盾, 然而正为了这个缘故才部分正确”[12].儒学思想正是以“日日新, 又日新”的精神, 自觉发展和更新自身, 以建立更科学的儒学体系。
  
  三、藏器待时
  
  《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 待时而动。”积极入世是儒家核心思想的永恒主题, 隐遁、等待似乎是不被崇尚的。但是, 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的经典儒家命题, 论证建立政治社会秩序中终极目的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 修理、修饰。引申为修养身心, 从而又作培养品德之义。“独行周闾, 肥遁丘园, 不求闻达, 藏器待时。[13]作为君子,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是令人担忧的。那么, 就应该卑以自牧, 隐藏起自己的锋芒来进德修业。凡人之性情器量, ”中和“最为可贵。”中和“作为人的本质必然是平淡无味的, 所以才能调和成仁义礼智信, 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自己, 仰观俯察之间, 以应付事物的发展变化。《周易·系辞上》云:”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 是故知幽明之故“, 人各有能, 物各有性, 是以出仕之人任明白以进趋, 待时而动, 然后动止得节,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为何藏器待时?藏, 《荀子·王制》云:”春耕, 夏耘, 秋收, 冬藏“[14], 把谷物保藏起来, 引申为收藏, 储藏。”显诸仁, 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这无疑阐释了在有限的生命中怎样才能做一名谦谦君子。天地推动万物生长, 和圣人推动人类的发展相同。天地无情, 圣人却是有情;天地无忧, 圣人却有忧。圣人的忧不是忧自己, 而是忧整个宇宙人生万物不能发展到合理的程度。而君子则忧劳天下, 这就不一样了,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推动万物的生长是天地的功能, 天地将它仁爱之心通过生长万物来展现, 但它生长万物的伟大功能, 付出的努力却是隐藏于背后不为人知的、真正入仕的君子不断地极深研几, 从而判断出的万物变化的端倪。《周易·系辞下》云:”君子见几而作, 不俟终日“, 以成就社稷之事。”夫易, 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 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 故能成天下之务。“正义曰:”夫易, 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者, 言易道弘大, 故圣人用之, 所以穷极幽深, 而研核几微也。”君子“卑以自牧”, 时刻隐藏自己的才华, 这是因为他知道“介于石, 不终日, 贞吉”.介, 古文作砎, 坚也。人刚坚如石, 则容易折毁, 就像不能把所有能力暴露出来一样, 既要谦卑也要做到“不终日”见几而作, 君子能屈能伸才会贞吉。《周易》中囊括了为君之道、为夫之道、为臣之道、为妻之道乃“引而申之, 触类而长之, 天下之能事毕矣”.又:“夫易, 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 事物常变, 但其中的道理是不变的, 放任四海皆准;地从来不居功, 只代万物以成其事, 开物成务, 开启物性, 助人成就事务。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 很大程度上维护着中国社会的家族制度, 家族制度又延伸出君臣、朋友等社会关系, 反映着儒家思想的伦理价值。
  
  藏器待时的目的, 在于崇德广业。《系辞传》以《周易》为可以崇德广业之书, “易其至矣乎!夫易, 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 崇效天, 卑法地,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 道义之门”“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过此以往, 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 德之盛也”, 崇德和广业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指德性的培养, 后者指事业的完成, 刚柔相推。“崇德”之“崇”是推崇的意思, “德”, 是道德、德行, 也就是人的品质或品格。循道以教则是对教育的深思。推崇先学做人, 再学做事;遵循“道”, 按规律来教授人们知识或因材施教, 在这样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到裒多益寡。《周易·谦》:“谦。亨, 君子有终。象曰:地中有山, 谦。君子以裒多益寡, 称物平施”, 艮为山, 此处讲地山谦卦, 谦也就是谦虚恭敬之意了。此话之意, 就是君子要取多余补不足, 称量财务的多少而平均施舍于人非礼勿履, 不留下被人口食之事。
  
  君子的德性, 在待时而动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提升, 《周易》中对于这个过程中君子要做的事情交代得十分清楚。首先, 要做到惩忿窒欲。克制愤怒, 抑制嗜欲, 杜塞情欲。《易·损》:“山下有泽, 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我们每天面临各种诱惑的考验, 外物的变化往往引起君子内心的波澜, 或触动人的愤怒, 或引起人的私欲, 这些都会损害人之德性, 就像泽水侵蚀山根, 以达到损害山体的终极目的。孔颖达疏:“君子以法此损道惩止忿怒, 窒塞情欲……惩者, 息其既往;窒者, 闭其将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惩忿窒欲, 事依礼制, 才能保证儒者“中以为志”的实现。其次, 君子还必须具有广施恩泽的博大胸怀。君子修行的过程是漫长而又复杂的, 不仅是对自己品德的修行, 也要对世间万物怀有仁爱之心。仁就是德, 它又被称为日新, 日新意指历久而弥新。
  
  《困》卦:“困。亨, 贞, 大人吉, 无咎。有言不信。”困, 窘也, 穷也;大人, 才德高之人。有言不信, 才德高的在处于困境之中, 有言他人不相信, 尽管如此也要行得端坐得正。《困》卦彖曰:“《困》, 刚揜也。险以说, 困而不失其所, ’亨‘其唯君子乎。”《说文解字》:“揜, 覆也”[15], “刚揜”, 刚被柔所掩盖, 有才德的君子被无德之人所欺压, 然君子并没有因此沮丧。“人不知而不愠”, 仍然心系天下藏器待时以求“蠖屈求伸”之日, 虽困而不失其所, 这正是儒家出仕之君子也。《困》卦象曰:“泽无水, 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致命犹授命也。“士见危致命”, 又《宪问》云:“见危授命”, 致命和授命都为舍弃生命的意思;遂, 行也。君子处穷困之境, 其志更坚, 哪怕舍弃生命, 也要行其志, 昂昂千里, 泛泛不做水中凫。“亨。密云不雨, 自我西郊。象曰:风行天上, 小畜。君子以懿文德。”畜, 又作蓄, 积也。“小畜谓积蓄者小也。”[16]99亨, 通也。虽然积蓄小, 量的积累会达到质的飞跃, 只要藏器待时潜心蓄养实力, 乃亨。“风行天上”, 以风比德教, 以天比儒家出仕之道, 德教行于仕途, 君子美其文德来推行、协助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美德。又“畜, 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 能止健, 大正也。’不家食吉‘, 养贤也。利涉大川, 应乎天也。《象》曰:天在山中, 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贤往行, 以畜其德。”大畜就是对于德才的“日新其德”, 意即自己在待时而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德性与才能。
  
  儒家认为治理国家离不开贤才, 而要成为真正的贤才就要不断去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 引重致远, 以利天下, 盖取诸随。”此乃任重而道远。《大畜》:“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君子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 若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就是积蓄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天之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之中, 草木生之, 禽兽居之, 宝藏兴焉, 其积蓄者大矣”[16]189.君子如何做到辉光日新, 唯有刚健笃实, 强健不妄行, 蓄德待时顺天应人行事才会得其中正, “何天之衢, 道大行也”.“何天之衢”, 何音荷, 有担负、肩挑之义;衢, 指四通八达之道, 天衢者上之所履, 而不与下共者也喻朝政大事。因上九大畜大道已成, 往日乾阳不可上进, 现在可以上进了, 往日贤才不得用, 现在贤路大开, 可以得用了。君子才德充实, 又得大有作为之时“处畜之极, 畜极则通, 大畜以至于大亨之时。”[17]所有在积蓄期的付出与努力总有“云行雨施, 天下平” (《周易·乾》) 的那一天, 这就是儒家藏器待时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结语
  
  作为继承夏、商、周3代文化的结晶“六经”之一, “《周易》起于殷、周之际, 明周家之有天下, 盖由天命。”[9]5《易经》本来是古代作为占卜用的经典, 但通过《易传》中的《系辞》对《易经》的整体解释, “挈静精微, 《易》教也”[8]890, 便成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哲学体系。天地万物的存在, 都可以在《易经》中的构架模式中找到其所以存在的道理和依据。“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变化见矣”, “易”包含着一个生成系统, “不同文明的接触, 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18]“秦人焚书, 则曰”《诗》《书》百家语“, 而《易》为卜筮之书, 独不禁。……《易》在秦时, 人犹知其为卜筮书, 非儒家之一经也。荀卿屡荐《诗》《书》、礼、乐、《春秋》而不及《易》, 《孟子》七篇, 无一字及《易》, 知《易》不与《诗》《书》、礼、乐、《春秋》同科。尊《春秋》齐于《诗》《书》、礼、乐者, 其论始于孟子, 定于荀卿。并《易》与《诗》《书》、礼、乐、《春秋》而言之者, 则儒、道、阴阳合糅之徒为之”[34], 并传者不绝, 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宇宙整体性结构模式。宇宙中的事物无论是曾经存在的、现在存在的, 抑或将来可能存在的, 都可以在“易”这个模式中找到依据, “言不尽意, 书不尽言”[19], 向人们展示着宇宙的生生化化, 一个终结之后又是一个新的开始。“物不可穷也, 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六十四卦中的最后两卦“既济”“未济”就是对此的充分验证, 具有相当深度的哲学智慧。通过周易所表达的道理, 引人向善, 导人改过, 让人能够顺道而行、循义而为。在儒家看来, 《周易》的道在爻辞之中, 爻辞讲的是君子之道, 不是占卜之道;儒家思考的是天下大道, 是天下的德行, 不是个人的吉凶。
  
  参考文献
  [1]王博, 着。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367.
  [2][清]李道平, 撰。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94:553.
  [3][汉]班固, 撰。汉书[M].[唐]颜师古, 注。北京:中华书局, 1994年。
  [4]罗根泽, 编着。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1.
 [5][汉]郑玄, 着。周礼注疏[M].[唐]贾公彦, 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54.
  [6][汉]司马迁, 撰。史记[M].[宋]裴骃, 集解, [唐]司马贞, 索隐, [唐]张守节, 正义。中华书局, 2011:1733.
  [7]程树德, 撰。论语集释[M].程俊英,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90.
  [8]王文锦, 译解。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 2001.
  [9]钱穆, 着。国学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10][宋]朱熹, 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1][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387.
  [12][英]罗素, 着。西方哲学史下册[M].马元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143.
  [13][唐]姚思廉, 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36.
  [14]梁啓雄, 着。荀子·王制[M].北京:中华书局, 1983:110.
  [15][东汉]许慎, 撰。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53.
  [16]高亨, 着。周易大传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
  [17][魏]王弼, 撰。周易注[M].楼宇烈, 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2011:144.
  [18][英]罗素, 着。西方哲学史下册[M].马元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146.
  [19][清]郭庆藩, 撰。庄子·外物[M].王孝鱼,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2:913.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周易》的成语在儒家入世之思想中的论述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177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