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土壤肥料学课后答案

时间:2017-03-27 06:23:2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

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有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没有层次和化石,包括侵入石和喷出岩。

沉积岩:由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有层次性和生物化石。 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坚硬、呈片状组织。 土壤粒级:将土粒分为石粒、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的分类:

砂土类(“热性土”、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保肥性差、松散易耕、“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土类(“冷性土”、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土壤有机质:除了矿物质外的固相土壤。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农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每年作物的残茬和根系以及根系分泌物。 土壤有机质形态: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主要元素组成:C、O、H、N。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 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吸湿水、土壤膜状水、土壤毛管水、土壤重力水。

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籍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多)分子层。

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土壤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毛管支持水:指地下水层籍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指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重力水:指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当重力水达到饱和,即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称为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指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的分数。 土壤容量含水量:指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

土壤相对含水量: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又称土壤持水曲线,它是指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它能表征土壤水分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

土壤呼吸:土壤空气与大气间通过气体扩散作用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使土壤空气得到更新的过程。 土壤通气性(透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土壤通气性产生的机制(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

土壤空气扩散: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其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

土壤空气整体交换:指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的压力梯度而引起的气体交换,是土体内外部分气体的整体相互流动。

1、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质地是土壤最基本的性状之一,是土壤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供肥、保温、导温和耕性等的决定性因素,它和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

砂土类:保肥性差、通气性好、透水性强、热容量较小、松散易耕、要适时追肥、“热性土”、“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土类: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冷性土”、“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2、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 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 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 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3、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哪些过程

1)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等,而N、P、S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2)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 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 4、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 土壤水、热状况 土壤通气状况 土壤酸碱性

5、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

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6、如何积累和调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7、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的差异

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大气高十至数百倍 2)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低

3)土壤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 4)土壤空气中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 5)土壤空气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变化之中

第三章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相对密度: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土壤孔隙类型:

1)非活性孔,又叫无效孔、束缚水孔,<0.002mm 2)毛管孔隙,0.02~0.002mm 3)通气孔隙,>0.002mm

土壤结构体: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态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类型:块状结构、片状结构、柱状结构、核状结构、团粒结构。 土壤耕性: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土壤耕性的含义:耕作难易程度、耕作质量好坏、宜耕期长短。

土壤胶体的类型: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 nm~100 nm之间(长宽高至少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实际上土壤中小于1000nm的粘粒都具有胶体性质。 胶体类型: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层状硅酸盐矿物:无机胶体中的一种。由硅氧片和铝氧片构成。2:1型矿物易发生同晶代换作用。 土壤胶体电荷的分类:

永久电荷:它是由于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该电荷一旦产生即为该矿物永久所有,所以成为永久电荷。

可变电荷:电荷的的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改变的电荷。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可以作为土壤保肥力的指标。 土壤酸度:反映土壤中H的数量。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致酸离子(H或Al3):与土壤酸性有密切关系。

土壤酸度的分类:

活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常用pH值表示。

潜性酸度: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Al所引起的酸度。它们只有在转移到土壤溶液中,形成溶液中的H时,才会显示酸性。

1、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2、良好团粒结构具备的条件。 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 有多级孔隙

3、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包括哪些?

a、可逆反应;b、反应迅速;c、等量交换。 4、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因素。 a、胶体数量;b、胶体类型;c、土壤pH值。 5、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

1)土粒的粘聚胶体的凝聚作用、水膜的粘结作用、胶结作用

2)成型动力生物作用、干湿交替作用、冻融交替作用、土壤耕作的作用 6、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

1)农业措施深耕与施肥、正确的土壤耕作、合理的轮作制度、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合理灌溉、晒垡和冻垡 2)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水解聚丙烯腈钠盐

有一定的稳定性

有抵抗微生物分解破碎的能力 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 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

3+

+

+

第五章 农田土壤生态与保护

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 良好的土体结构; 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 良好的物理性质。

其培肥措施:

①增施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 ②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 ③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 ④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⑤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

2、土壤污染源:污水灌溉、施肥、施用农药、工业废气、工业废渣。

其防治措施:加强对土壤污染源的调查和监测;彻底消除污染源;增施有机肥料及其他肥料;铲除表土或换土;生物措施;采用人工防治措施。

第六章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其大中小量元素) 大量元素:C、H、O、N、P、K 中量元素:Ca、Mg、S

微量元素:Fe、B、Mn、Cu、Zn、Mo、Cl、Ni

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律:不同的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但对植物生长发育都是同等重要的;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有某些独特的和专一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有益元素:对某些种类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植物在特定环境下生长所必需的元素。 肥料三要素:氮(N)、磷(P)、钾(K)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

养分归还学说:为恢复地力和提高作物单产,通过施肥把作物从土壤中摄取并随收获物而移走的那些养分归还给土壤的学说。(李比希)

最小养分律:田间作物产量决定于土壤中最低的养分,只有补充了土壤中的最低养分才能发挥土壤中其他养分的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报酬递减律: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综合因子作用律:作物丰产是光照、温、水、养分、空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是因子综合作用律的特点。

植物营养临界期:指植物对养分供应不足或过多显示非常敏感的时期,不同植物对于不同营养元素的临界期不同。 肥料最大效率期:在植物的生长阶段中,施肥能获得植物生产最大效益的时期。这一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吸收养分能力特别强。

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作物吸收铵离子比硫酸根离子多,从土壤胶体上代换出较多氢离子,增加土壤酸性。 生理中性肥料:如硝酸铵,它们施入土壤后,土壤反应不起变化。

生理碱性肥料:如硝酸钠(硝酸钙),作物吸收硝酸根离子比钠离子多,从根胶体上代换的碳酸根离子与钠离子结合成碳酸钠水解后产生氢氧根离子,增加了土壤碱性。

基肥: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培肥和改良土壤,给植物提供整个生长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养分。 种肥:播种时施在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播的肥料。

追肥:在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施入的肥料,能够及时补充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养分。

短距离运输:养分由根表皮经皮层、内皮层到中柱(导管)的运输。又称“横向运输”,质外体和共质体途径。 长距离运输:养分从根向地上部分或从地上部分向根系的运输。又称“纵向运输”,木质部和韧皮部运输。

1、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①必要性:缺少该元素植物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 ②不可替代性:缺少该元素,植物出现特有的缺素症; ③直接性:直接参与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 2、土壤养分向植物根系转移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移动方式是:截获、质流和扩散

截获:指植物根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其紧密接触,使根释放出的H和HCO3与土壤胶体上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直接交换而被根吸收的过程。

特点:①土壤固相上交换性离子可以与根系表面离子养分直接进行交换;②根系所占空间很小,直接获得的养分有限。 扩散:根系吸收养分而使根圈附近和离根较远处的离子浓度存在浓度梯度而引起土壤养分的移动。 特点:短距离迁移,养分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是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

质流:因植物蒸腾、根系吸水而引起水流中所携带的溶质由土壤向根部流动的过程。 特点:运输养分数量多,养分迁移距离长。 3、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的特点

被动吸收(非代谢吸收):溶质分子或离子无选择性地顺着浓度差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入细胞的过程。 特点:不需要消耗能量,顺电化学势梯度,通过扩散、质流、离子交换方式。

主动吸收:指溶质分子或离子有选择性地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而进入细胞膜内的过程。 特点:需要消耗能量,逆电化学势梯度,通过离子泵和偶联运输方式。 4、根外营养的特点。

1)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 2)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植物需要 3)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 4)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5、植物营养的阶段性对施肥有何指导意义?

生长初期吸收的数量较少,吸收强度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逐渐增加,往往在雌性器官分化期达吸收高峰,到了成熟阶段,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又渐趋减少,但从单位根长来说养分吸收速率总是幼龄期较高。 尤其在营养临界期和肥料最大效率期时,适当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产量提高效果将非常显著。 6、有机肥和无机肥有何优缺点,在生产中应如何合理使用?

有机肥料养分释放速度较慢,但肥效较长且兼有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无机肥料养分释放速度较快,但肥效时间短,植物可直接吸收。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缓急相济,充分发挥其效益。且使用有机肥料本身具有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等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

7、速效、缓效和迟效肥料各有什么特点,在生产中应如何合理使用?

速效肥料:养分易为植物吸收利用,肥效反应快的肥料。通常指水溶性化肥和一部分易分解的有机肥料。宜作种肥。 缓效肥料:又称缓释肥料缓效肥料(slow available fertilizers)或控释肥料(control release fertilizers)。其肥料中含有养分的化合物在土壤中释放速度缓慢或者养分释放速度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以供作物持续吸收利用。宜作追肥。 迟效性肥料:施入后需经分解、转化方能供给作物有效养分的肥料。绝大部分有机肥料(如厩肥、堆服、绿肥等)和少数化学肥料(如磷矿粉等)属迟效性肥料。它们的特点是:肥效慢、稳、长。宜作基肥。 8、养分再利用程度与植物缺素症部位之间的关系?试用2个例子说明这一关系。 9、叶面施肥的特点,有哪些注意事项? 10、掌握根对养分的吸收特点及影响因素。

11、如何理解营养元素在植物营养中地位是同等重要,但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差异却很大?

+-

第七章

矿化作用(氨化作用):土壤有机态氮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分解形成铵或氨的作用。 生物固持作用:土壤微生物同化无机态氮并将其转化成细胞体中有机态氮的作用。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铵或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分子态氮和氮氧化物)的作用过程。

长效氮肥:又称缓释氮肥,指由化学或物理法制成能延缓养分释放速率,可供植物持续吸收利用的氮肥。

控释氮肥:指以降低氮肥溶解性能和控制养分释放速率为主要目的,在其颗粒表面包上一层或数层半透性或难溶性d其他薄层物质而制成的肥料。

1、氮肥缺乏或过量对作物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篇二:土壤肥料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本题每空0.5分,共 12 分)

1、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的粒径范围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mm。

2、 土壤养分向植物根部迁移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磷肥的加工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自然土壤形成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______________形态存在,能够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主要以__

_________________态存在, 土壤中的有效氮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6、 根据土壤肥力产生的原因和生产上的有效性,可将土壤肥力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

二、判断改错题(在正确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题后的括号内打×,并写出

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2:1型黏土矿物是由1个硅氧四面体片层和2个铝氧八面体片层组成的。 ( )

2、施用硝态氮可抑制植物对Ca、Mg、K等阳离子的吸收。 ( )

3、水旱轮作中磷肥应重点施在水作上。 ( )

4、我国北方土壤胶体在通常状态下带有负电荷。 ( )

5、最小养分律中的最小养分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的绝对数量最小的那种养分元素。 ( )

6、硫酸铵是生理酸性肥料,最适合与钙镁磷肥混合施用。 ( )

7、重力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 )

8、土壤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溶液中盐基离子总量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 )

9、酸性水稻土壤往往铁锰有效性较低。 ( )

10、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也

三、选择题(本题正确答案只能为1个,每小题1分,共10分)

1、同价离子,离子半径愈大,交换能力_____________。

A:愈弱 B:愈强 C:离子半径与其交换能力无关

2、交换性酸度是用_____________溶液浸提土壤,将土壤中H+、Al3+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所显示的酸度。

A:中性盐 B:弱酸强碱盐 C:强酸弱碱盐 D:弱酸弱碱盐

3、硫酸钾长期施用对土壤的影响为_______________。

A:土壤酸化 B:土壤板结 C:无影响 D:A+B

4、水田中不宜使用硝态氮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 。

A:引起土壤板结 B:易流失 C:易发生反硝化损失 D:B+C

5、下列何种畜禽粪属于冷性厩肥_______________。

A:马粪 B:牛粪 C:羊粪 D:鸡粪

6、土壤比重的大小决定于__________ 。

A: 土壤耕作与土壤松紧情况 B: 土壤矿质颗粒组成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C: 土壤水分含量

7、决定土壤热容量大小的主导因素为 _______________。

A: 矿质颗粒 B: 土壤空气 C:土壤水分含量

8、与粘土类相比,砂土类因土粒间孔隙大,其总孔隙度__________ 。

A: 大 B:小 C:两者无差异

9、下列肥料适宜做种肥施用的是_______________。

A:尿素 B:过磷酸钙 C:磷矿粉 D:氯化铵

10、与大气组成相比,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

A: CO2高于大气 B:O2低于大气 C:水汽高于大气 D:A+B+C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 24 分)

1、15-15-13-1.5B:

2、土壤热容量:

3、陪补离子效应:

4、养分共质体运输:

5、种肥:

6、土壤缓效钾:

7、土壤肥力:

8、土壤容重:

五、简答题 (本题共24分,每题6分)

1、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是什么?

2、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

2、 简述土壤胶体的类型和性质。

3、 简述植物根外营养的特点。

六、论述题 (本题共 20 分,每题10分)

1、 如何合理分配和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2、试述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试卷五及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2mm、2~0.02mm、0.02~0.002mm、<0.002mm

2、截获、扩散、质流

3、机械法、酸制法、热制法

4、地形、母质、生物、气候、时间

5、有机、无机、NH4+-N、NO3-、部分易水解有机氮

6、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有效肥力、经济肥力

二、判断改错题:

1、2:1型黏土矿物是由2个硅氧四面体片层和1个铝氧八面体片层组成的。

2、施用硝态氮可促进植物对Ca、Mg、K等阳离子的吸收。 (×)

3、水旱轮作中磷肥应重点施在旱作上。 ( ×) ×) (

4、 ( √ )

5、最小养分律中的最小养分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的相对数量最小的那种养分元素。 ( ×)

6、硫酸铵是生理酸性肥料,不能与钙镁磷肥混合施用。 (×)

7、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

8、土壤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胶体吸附的盐基离子总量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

9、酸性水稻土壤往往铁锰有效性很高。 (×)

10、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但它们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是

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 (×)

三、选择题

1、B 2、A 3、D 4、D 5、B 6、B 7、C 8、B 9、A 10、D

四、名词解释

1、15-15-13-1.5B:100kg该肥料含有效氮15kg、有效磷(P2O5)15kg、有效钾(K2O)13kg、还含

有1.5kg的硼。

2、土壤热容量: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3、陪补离子效应:由于陪补离子与胶体的结合能不同,而导致某种离子有效度发生变化的效应。

4、养分共质体运输:共质体是由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胞间连丝连接起来的一个连续体系,养分通过此

体系的运输称养分共质体运输。

5、种肥:播种或定植时施在种子附近或与种子混播的肥料。

6、土壤缓效钾:主要指被2:1型层状黏土矿物所固定的钾以及黑云母和部分水云母中的钾。

7、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长全过程中,同时而不断的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8、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的干土重。

篇三:土壤肥料学复习题

《土壤肥料学》复习题

绪论

1.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作用?

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1)

为什么说土壤是一种再生自然资源? 2.

土壤作为资源,在农业生产上发挥其资源作用是不应有时间限制的。

土壤资源虽经开垦种植,只要用养合理,肥力就不断提高,创造的物质就不断增多。

3. 土壤肥力的几种观点是什么?

1)

成分观点——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不断地、同时以最大量供应植物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2)生物热力学观点——土壤肥力是在太阳辐射热周期变化的影响下,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协调供应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热、气、

肥养分的能力,这一观点也称之为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观点;

3)生态学观点——认为土壤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土壤是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中心,土壤肥力应作为土被的重要特性。因此,必须把土壤肥力概念扩大到生态的肥力,甚至为生物地理群落的肥力。在系统生态环境中,土壤是基础,植物是对象,这一开放系统补充物质和能量,维持整体功能,才能满足植物生产所需的物质与能量的供应与交换

4.土壤科学与期其他学科的关系?

5.大多数学科有助于土壤肥料科学的研究,基础学科,如物理学、化学、数学,对土壤肥料学只作单方面的贡献,而地球学(气候学、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应用科学(农学、林学、工程学)与土壤肥料学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总之,学习土壤肥料学要求有广泛的基础科学、地学、生物学和栽培为中心的农学知识。而反过来,对土壤有肥料学的深入了解,又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地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

1. 土壤主要的成土矿物和岩石有哪几种?

长石类2)铁镁类矿物3)云母类4)氧化硅类矿物5)碳酸盐类矿物6)硫化物7)磷灰石8)铁矿9)粘土矿物10)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火成岩)11)1)

由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12)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2. 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有几种类型?

物理风化 2)化学风化 3)生物风化 事实上,这三类风化作用不是孤立进行的,常是同时同地发生且相互影响的。 1)

岩石、母质、土壤之间有何差异联系? 3.

母质与母岩: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土壤母质。母质与母岩相比有较大的区别,变化不单纯是形状上的变化,而是母质产生了一些母岩所没有1)

的新特性。

2)母质并不等于土壤,因为母质还缺乏完整的肥力要素。

4. 简述土壤形成因素的作用?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母质:A. 总的说来,母质一方面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另一方面它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B. 母质因素对土壤形成1)

过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上。C. 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D. 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E. 母质的层次性,往往可长期保存在土壤剖面构造中,这是母质先天性的残迹。

2)气候:A. 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B. 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3)生物:生物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中起主导作用,严格地说,母质中出现了生物后,才开始成土过程。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4)地形:地形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 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B. 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 C. 地形对母质的再分配 类似于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5)时间:时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要条件。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事物运动变化形式一样是在时间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土壤是在上述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产物,时间愈长,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变化亦愈大。

5. 为什么说大、小循环矛盾的统一是土壤形成的本质?

以植物营养元素的运动方向来看,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是相互矛盾的,然而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因为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淋失过程,生物小循环是营养元素集中累积的过程,所以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生物小循环以地质大循环为前提条件,没有地质大循环,岩石中营养元素不能释放,生物无法生活,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但是,从土壤形成的角度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必备条件,没有生物小循环、养分元素和有机质不会积累,土壤肥力不会产生。因此,土壤的形成、土壤肥力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求两个循环同时存在,在人类合理地利用土地、改造土壤的条件下,如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耕作,以及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植树造林等,均为有意识地调节和促进生物小循环中的生物累积作用,控制地质大循环的地质淋溶作用,建立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有力地促进植物和土壤间的物质交换,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

6.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有什么作用? 自从人类有了耕种历史以来,在自然土壤上进行开垦,人的力量便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程,使土壤迅速从自然土壤阶段转变为农业土壤阶段。

第二章土壤的物质组成

1. 各级土粒的理化特性有什么不同?它们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有何差异?

石砾及砂粒 它们是风化碎屑,其所含矿物成分和母岩基本一致,粒级大,抗风化,养分释放慢,比表面积小,无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1)

附性。无收缩性和膨胀性。SiO2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

2)粉粒 颗粒较小,容易进一步风化,其矿物成分中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有微弱的可塑性、膨胀性和收缩性。湿时有明显的粘结性,干时减弱。粒间孔隙毛管作用强,毛管水上升速度快。SiO2含量在60%—80%之间,营养元素含量比砂粒丰富。

3)粘粒 颗粒极细小,比表面积大,粒间孔隙小,吸水易膨胀,使孔隙堵塞,毛管水上升极慢。可塑性、粘着性、粘结性极强,干时收缩坚硬,湿时膨胀,保水保肥性强,SiO2含量在40%—60%之间,营养元素丰富。

2. 什么是土壤质地?常见的土壤质地分类方法有哪几种?

土壤中按颗粒粒径大小划分出各级土粒,称为土壤颗粒成分或机械成分。颗粒成分的百分含量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

将质地归纳为前苏联苏联制、国际制和美国制三大类 2)

3. 不同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砂质土类: 这类土壤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由于胶结力弱,松散易耕,耕作上不必垄作,1)

畦可宽但不宜长。 砂土类由于土壤大孔隙多,因此通气性好,土壤中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土壤中往往是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特别是早春的升温阶段,因土温容易上升而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但稳温性差,值得注意。 砂土类土壤含养分少,保肥力弱施肥后肥效来得快,属“前发型”肥劲猛,但不持久,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因此生产上要求“少吃多餐”,加强后补。

2)粘质土类: 这类土壤的土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栽培作物时宜深沟垄作,以利透水通气,并避免还原物质的产生。粘质土壤往往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特别是早春升温阶段由于土温不易上升而被农民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粘质土壤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但肥效发挥缓慢,在早春温度低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问题,属“后发型”土壤。粘质土保肥力强,肥效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粘结性、粘着性强、耕作费力、耕后质量差是粘质土的耕性特点。农民形容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这是粘质土类湿时粘着难耕,干时坚硬不散碎的生动写照。

3)质土类:壤质土类的土壤性质是兼具粘质土和砂质土的优点,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 。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较理想的质地类型。但需注意“沉浆”现象。

4.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哪些作用?

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有机质是植物所需养分的主要供应者。土壤中的氮95%是有机态氮,磷有20%—50%是有机态磷,硫有38%—94%是有1)

机态硫,因此植物吸收的主要养分来自土壤有机质。

2)增强土壤保肥性:腐殖物质具有带电性,主要是带负电,可吸收阳离子如NH4+、K+、Ca2+、Mg2+ 等,即具有保肥能力;这些阳离子可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出来供植物吸收,即具供肥能力。

3)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团粒结构是土壤的一种优良结构形态,可以调节土壤中的水、气、热、肥状况。团粒结构的形成主要是有机质的作用。

4)其他方面的作用:有机质是微生物重要的碳源和能源。腐殖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据报道,胡敏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氮杂;有机质中含有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如核黄素(B2)、吲哚乙酸、抗菌素等,对植物生长有利;腐殖酸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

5. 怎样合理调节土壤有机质?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途径是大力提倡秸秆还田; 2)栽培并施用绿肥,也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途径。 1

何为土水势?它包括哪几个分势?土水势和土壤水吸力有何异同点? 6.

)定义 土壤水的自由能与标准状态水自由能的差值称为土水势,一般用“ψ”来表示。 1

)分势 2

(1)基模势(Ψm) 基模势也称基质势,是由土粒吸附力和毛管力所产生的。

(2)溶质势(Ψs) 溶质势又称渗透势,是由溶质对水的吸附所产生的。

(3)重力势(Ψg) 由重力作用产生的水势。

(4)压力势(Ψp)

3)土水势是这些分势的总和,即Ψt=Ψm+Ψs+Ψg+Ψp

4)土壤水承受一定吸附力情况下所表现的能态,称为水吸力。水吸力是用土壤对水的吸力来表示的,因此它是正值。土壤水吸力从数值上来说与土水势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土壤对水的吸力105 Pa,则水吸力是105 Pa,而土水势是-105 Pa,即土壤水的能量较标准状态水低了105 Pa,如果把105 Pa的能量再给予这个水,则它获得105 Pa的能量后就又恢复为标准状态的水了。土水势有四个分势即基模势、渗透势、重力势和压力势,而水吸力只包括基质吸力和渗透吸力两类。土壤水是从土壤吸力低处流向高处的。水吸力是正值,在使用上较土水势方便,避免了在计算时符号的麻烦。

7. 什么是土壤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它有何作用?

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目前尚无法从理论上推导出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水吸力或基质势之间小关系,只能用实验方法获得水分特征曲线。

首先,可利用它进行土壤水吸力S和含水率?之间的换算; 其次,可以间接地反映出土壤孔隙大小的分布; 第三,可用来分析不同质地土壤持水性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第四,应用数学物理方法对土壤中的水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时,水分特征曲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

8.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有何不同?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 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高量的

还原性气体(CH4等) 5)土壤空气组成显然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质

1.土壤胶体带电的原因?

)根据表面电荷的性质和起源,可将它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1

)胶体表面电荷可也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其代数和则为净电荷。 2

2.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可逆反应 2)交换是等当量进行的 3)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1

土壤活性酸与潜在酸的关系? 3.

)活性酸和潜酸的总和,称为土壤总酸度。它是土壤的酸度的容量指标。 1

)它与pH值在意义上是不同的。 2

3)土壤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

4.土壤的缓冲作用机理?

)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碳酸、硅酸、磷酸、腐殖酸及其盐类; 2)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1

.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机理? 5

)胶体的凝聚作用; 2)水膜的粘结作用; 3)胶结作用; 4)干湿交替; 5)冻融交替; 6)耕作措施; 7)生物作用 1

.为什么说土壤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 6

土壤水的热容量最大,空气的絷容量最小,而起着稳定土壤温度有作用

.什么是土壤的生产性能? 7

) 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而土壤肥力是受土壤中一系列性质的影响,土壤肥力的高低,是通过土壤与作物互相关系上体现出来,即土壤的生1

产性能。土壤生产性能是指土壤在耕作、栽培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性能。它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作物和农事活动相互作用下,土壤对

作物提供生活因素的能力及其与作物生长发育相适应的程度,并以它作判断土壤好坏的依据。

2)群众常把土壤生产性能比喻为土壤的“脾气”

第四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1.土壤的地带性在农业、林业生产上有何重要意义?

不同的土壤类型,在利用改良的方向上有显著的差别。研究和掌握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对拟订全国或区域性的土壤利用、改良规划具有很重1)

要的现实意义。

2)从土壤地带性的起因来说,纬度地带性是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基础。从三者对土壤分布的制约关系来看,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共同制约着土壤的水平分布;垂直地带性直接决定着山地和高原谷地的土壤分布。而在广大高原高山条件下,土壤分布实际上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共同控制。所以,土壤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和水平—垂直地带复合分布。

2.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有何影响?

1)人类自有种植业生产以来,就开始直接干预土壤的发生、发展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日益增大其影响的范围和强度。

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下,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3)当前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口与土地、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要特别注意一些非理性的人为活动对土壤发生、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例如陡坡垦殖加速水土流失,滥垦草地导致快速沙化,掠夺式生产经营造成土壤肥力衰退,大量使用农药和排放城市工矿废物、废气、污水造成土壤污染等等。因此,人为活动必须符合土壤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尽可能避开对土壤的不利影响,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促进土壤向高肥力和高产出的方向持续发展。

3.土地形成条件对土壤形成有何重要影响?

我国的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倾斜并呈阶梯状逐渐下降。总的来说,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体上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1)

和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为界。西部多为高大的山岭、高原和大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低山和丘陵。

2)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

3) 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

4) 在平原、盆地和丘陵范围内,地形的高差变化虽小,但对土壤的形成仍有明显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土壤分布的地带性。

例如我国东北—内蒙古—宁夏一线,由东向西,植被的递变规律是森林—草甸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土壤也自东向西呈有规律 的递变。在温带,其土壤带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则为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

5.举例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

归纳出如下10种成土过程。

:粘化过程. 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一般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两种形式。前者是土内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粘土产物,如

由于缺乏稳定的下降水流,没有向较深土层移动,而就地积累,形成一个明显粘土化或铁质化的土层。其特点是土壤颗粒只表现由粗变细;除CaO和Na2O稍有移动外,其它元素皆有不同程度的积累;粘化层有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出现;粘化层厚度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增加.多发生在漠境和半漠境土壤中。而后者是风化和成土作用所形成的粘土产物,自土层上部向下淋溶和淀积,形成淀积粘化土层;出现明显泉华状光性定向粘粒;该层铁、铝氧化物明显增加,但胶体组成无明显变化,仍处于开始脱钾阶段。多发生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中。

6.试述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区别。

土壤分类的基础是1978年全国土壤分类会议提出的《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 。最后于1992年确立为《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现行的土壤分类 是在发生学原理指导下,以土壤属性(比较稳定的土壤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共7级分类制,其中土类是基本的高级分类单元,土种是基本的基层分类单元。

2)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 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是现代土壤分类的核心。我国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修订方案中拟定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它诊断层和25个诊断特性,而且根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制定了土壤分类检索系统,把土壤分类的定量指标落实到具体的土壤类型上。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诊断特性以及诊断现象为划分土壤类别的依据。

7.试述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土壤资源? 1) 强化耕地管理,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 2) 科学合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3) 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4) 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5) 提高复种指数; 6)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第 五章 土壤管理

1.我国耕地资源与土壤资源各有什么特点?

耕地资源特点: 土地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耕地空间分布差异大,水土资源的匹1)

配组合不协调; 耕地面积税减、退化和污染严重

2) 土壤资源的特点: 土壤资源极其丰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 山地土壤资源比重大; 土壤资源分布不均衡; 土壤肥力差异显著; 人为影响深刻

2.如何合理保护我国土壤资源?

1) 强化耕地管理,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耕地的法律法规; 2) 科学合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3) 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4) 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5) 提高复种指数; 6)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什么是土壤退化?有哪几种主要类型?

土壤退化的概念: 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能力和环境调控能1)

力的下降。

2) 分为两大类。一是土壤物质位移产生的土壤退化,二是土壤性质恶化引起的退化。

4.简述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我国土壤退化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化、土壤污染以及不包括上列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6类。 1)

引起土壤退化的因素:森林砍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和工业活动,等等,均是人为引起土壤退化的重要因素。 2)

3) 土壤退化的现状与特点: 土壤退化的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土壤退化的发展快

4) 我国土壤侵蚀涉及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要从根本上治理,首先应该从大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化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的安排土地利用的形式。其次,要加大生态建设的投入,包括资金投入、科技投入、政策投入等;第三,在具体的防治措施上,应根据土壤侵蚀的具体情况,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综合运用,并注意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5.高产肥沃土壤有什么特点?如何培肥土壤?

1) 耕层深厚,土层构造良好

2) 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

3) 酸碱度适宜,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

4) 地面平整

5) 土温稳定,耕性良好

6) 作物产量高

7) 土壤培肥的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三个方面:

?

?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 生物措施:主要包括从区域生态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发,增加大区域的植被覆盖,提高区域光、温、水的利用,使引入到区域农田土

壤的总的物质与能量增加,减少水土流失,使农田土壤生态更为优化。具体技术措施包括建立农田防护林、优化作物布局、实行合理的间作套种等。

? 农艺措施:①深耕改土,创造深厚的耕层:以深耕为中心的耕、耙、耱、压等耕作措施,是加速土壤熟化,定向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

深耕能疏松土壤,破除紧实的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为植物根系深扎创造良好条件。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深耕配合施肥,使土肥相融,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通气、透水、保水,提高抗旱能力。为植物、微生物创造良好的土境环境。②广辟肥源,合理施肥 : 合理施肥,特别是施用大量的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各种性状,不断培肥和熟化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施肥对培肥改土的作用:(1)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有机肥如各种厩肥、堆肥、绿肥和经沤制的秸杆等、本身具有疏松多孔的特点,在土壤中又能转化为腐殖质,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因此土壤中大量施用有机肥,可使土壤的容重变小,孔隙度和大孔隙增加,土壤变疏松,耕性改善。 (2)改善土壤的水、热状况:有机肥本身吸水力强,持水性好,施入土壤后。可增加土壤的吸水力和透水性,一般可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4%,同时可使土壤蒸发量相对减少,从而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此外,有机肥在土壤中分解时能放出一定的热量,而且所形成的腐殖质使土壤颜色加深,能吸收较多的辐射热,一般可提高土温2—2℃,显著改善土壤的温度状况,特别是早春,地温上升较快,冻土可提前化冻,有利于作物早播、壮苗和增产。 (3)提高保蓄和调节养分的能力:由于土壤物理性和水、气、热状况改善,有机质在微生物

第六章、复习思考题

1. 如何判断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

这种元素对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必要; 1)


土壤肥料学课后答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66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