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叶蜂幼虫

时间:2017-03-22 06:07:06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第二章 园艺昆虫识别与分类

第二章 园艺昆虫识别与分类

“昆”为“众多”之意,“虫”为小型动物,昆虫是指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所有动物。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大、繁殖力强、分布广,作为生物群落和食物网的成员,在维持生态自然平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复杂而密切,一些昆虫为人类提供了明显的益处和丰富的资源,仅有极少数昆虫对人类有害成为害虫,大部分昆虫还未被发现或鲜为人知。昆虫形态各异,发现、描述、鉴定和命名昆虫,尽可能地利用昆虫的资源而控制其为害,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谋求人类与自然协调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昆虫的形态识别

—、昆虫与其他节肢动物的区别

1.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门除昆虫纲外,还有甲壳纲(虾、蟹)、多足纲(蜈蚣、蚰蜒)、重足纲(马陆)和蛛形纲(蜘蛛、蝎子)(图2.1.1),均为身体左右对称,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某些体节上着生成对分节的附肢,皮肤硬化成外骨骼。

34 5

图2.1.1 常见节肢动物

1.蟹 2.蝗虫

3.蝎子

4.蜘蛛 5.马陆

12

2.昆虫的特征

昆虫在动物界中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纲。其主要特征如下: (1)成虫体躯明显地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 (2)头部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 (3)胸部有3对胸足,一般还有2对翅。 (4)腹部包含着生殖器和大

部分内脏,末端生有外生殖

器,有时还有1对尾须(图2.1.2)。

(5)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器官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

变为成虫。

3.螨类的特征

1.躯体分段不明显,没有头、胸、腹节之分。 2.无翅。

3.一般具有四对足。 4.个体比较小。

二、成虫(一)头部

昆虫的头部生有口器、触角、复眼及单眼等取食和感觉器官,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1. 头部的构造

头部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在头壳形成过程中,由于体壁内陷,

表面形成许多沟

缝,将头壳划分为若干小区,这些小区都有一定的位置和名称,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图2.1.3)。

2.头部的附器

(1)触角 昆虫除少数种类外,头部都具有1 对触角,位于额的两侧,其上生有许多感觉器官,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以利于昆虫觅食、求偶、避敌等活动。触角的基本构造分为3 节:基部第1 节称柄节,通常短而粗;第2 节称梗节,较小;第3 节称鞭节,鞭节又分许多亚节,较长。多数昆虫鞭节因种类和性别不同外形变化很大,常作为识别昆虫种类的主要依据(图2.1.4)。

(2)单眼和复眼 昆虫的眼一般分为复眼和单眼。复眼在头顶上方左右两侧,由许多小眼集合而成,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单眼通常3 个,呈三角形排列于头顶与复眼之间(图2.1.5)。

(3)口器 昆虫由于种类、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在外形和构造上有各种不同的特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口器类型。咀嚼式口器是昆虫最基本的口器类型(图2.1.6),其他口器类型均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成(表2.1.1)。

表2.1.1 常见昆虫口器结构特征及为害特点

图2.1.5 昆虫(蝉)的复眼和单眼

(二)胸部

胸部由3 个体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各有1 对胸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多数昆虫中胸和后胸还各有1 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

篇二:麦叶蜂

麦叶蜂

麦叶蜂成虫和幼虫

属于膜翅目锯蜂科,危害小麦和大麦叶片。在北方麦区,一年发生一代。 有小麦叶蜂、黄麦叶蜂和大麦叶蜂等三种。发生在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

三种麦叶蜂幼虫为害小麦及大麦时,把叶片吃成缺口,严重时将全部叶尖吃掉。

小麦叶蜂:成虫:雌体长8—9.8毫米,黑色而微有蓝光,前胸背板、中胸前盾板和翅基片锈红色,后胸背面两侧备有一白斑。雄体长8—8.8毫米,体色与雌同。卵:近肾形,长约1.8毫米,淡黄色。幼虫:体圆筒形,共五龄。上唇不对称,左边比右边稍大,胸、腹部各节均有绢纹,末龄幼虫体色灰绿,背面暗蓝,腹部2—8节各有腹足 l对,第10节有臀足l对,最末一节背面有一对暗色斑。蛹:体色从淡黄到棕黑。 黄麦叶蜂:成虫:黄色。幼虫:浅绿色。

大麦叶蜂:与小麦叶蜂成虫很相似,仅中胸前盾板为黑色,后缘赤褐色,盾板两叶全是赤褐色。麦叶蜂幼虫与粘虫常易混淆。主要区别是:麦叶蜂各体节都有皱纹,胸背向前拱,有腹足7、8对;粘虫各体节无皱纹,胸背不向前拱,有腹足4对。 生活习性 小麦叶蜂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士中越冬,3月中、下旬或稍早时成虫羽化,交配后用锯状产卵器沿叶背面主脉锯一裂缝,边锯边产卵,卵粒可连成一串。卵期约10天。4月上旬到5月初幼虫发生为害,幼虫有假死性。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人士作土茧越夏,到10月间化蛹越冬。

麦叶蜂幼虫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在种麦前深耕时,可把土中休眠的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以致死亡,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进行稻麦倒茬,可消灭危害。

②药剂防治:每亩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每亩20毫升加水30千克做地上部均匀喷雾,或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早、晚进行喷洒。

③人工捕打:利用麦叶蜂幼虫的假死习性,傍晚时进行捕打。 麦叶蜂

【分 布】田麦叶蜂(Dolerus tritici)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东北、甘肃、安徽、江苏等省。

【为害特点】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图1-134至图1-135)。

【形态特征】成虫体大部黑色略带蓝光,前胸背板、中胸前盾片、翅基片锈红色,翅膜质透明略带黄色,头壳具网状刻纹。小盾片黑色近三角形,有细稀刻点。触角线状9节(图1-136)。卵肾脏形,表面光滑,浅黄色。幼虫共5龄,末龄幼虫体圆筒状,胸部稍粗,腹末稍细,各节具横皱纹(图1-137)。蛹淡黄到棕黑色。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20cm左右处结茧越冬。翌年3~4月成虫羽化,交尾后用产卵器沿叶背主脉处锯一裂缝,边锯边产卵,卵粒成串,卵期10天左右,4月中旬至6月中旬进入幼虫为害期,4月中旬是幼虫为害最盛期。幼虫老熟后入土做土茧越夏,10月化蛹越冬。成虫喜在9~15时活动,飞翔力不强,夜晚或阴天隐蔽在小麦、大麦根际处,成虫寿命2~7天。幼虫共5龄,1—2龄幼虫日夜在麦叶上取食,3龄后畏强光,3龄后白天隐蔽在麦株下部或土块下,夜晚出来为害。进入4龄后,食量剧增,幼虫有假死性,遇振动即落地。喜湿冷,忌干热。冬季气温高,土壤水分充足,翌春湿度大温度低,3月雨小,有利于该虫发生,砂质土壤麦田比黏性土

壤麦田受害重。

【防治方法】老熟幼虫在土中时间长,将尚未化蛹的休眠幼虫翻到地面,破坏其化蛹越冬场所,杀死幼虫。如能采取水旱轮作,可得到彻底根治。掌握幼龄幼虫期做好防治,可有效的控制为害。

在小麦孕穗期,幼虫1至3龄幼虫期(图1-138),可以使用下列杀

虫剂:

80%敌敌畏乳油50ml/亩;

50%辛硫磷乳油50ml/亩;

40%氧乐果乳油30~40ml/亩;

5%氯氰菊酯乳油37ml/亩;

1.8%阿维菌素乳油15ml/亩;

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5~10ml/亩;

也可用2.5%敌百虫粉剂或4.5%甲敌粉剂1.5—2.5kg/亩喷粉,或对细干土20—25kg顺麦垄撒施。宜选择在傍晚或上午10时前,可提高防治效果。

近日,田间调查发现,麦叶蜂在我市局部麦田发生较重,一般发生地块每平方米有虫10头至20头,严重地块达50头。

麦叶蜂又称小黏虫,属于膜翅目叶蜂科昆虫,是一种间歇性害虫,它以幼虫取食麦叶,将叶片从叶边缘向内吃成缺刻或断尖,也可将麦叶叶尖吃光,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可使小麦减产10%至15%。

一、形态特征

麦叶蜂老熟幼虫体长17.7毫米至18.8毫米,圆柱形。头深褐色,胸腹部为绿色,背面带暗蓝色,尾足1对。

麦叶蜂幼虫与黏虫等常见害虫易于区别:麦叶蜂各体节都有皱纹,胸背向前拱,有腹足7对至8对;黏虫各体节无皱纹,胸背不向前拱,有腹足4对。

二、发生规律

麦叶蜂在我市每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3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3天至7天,卵期约10天。4月上旬至5月上旬幼虫发生危害,一般4月中旬进入危害盛期。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作茧休眠,9月、10月蜕皮化蛹越冬。

三、药剂防治

防治适期:应掌握在3龄幼虫前,早、晚进行喷洒。

防治指标:当每平方米幼虫数量为30头至40头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每亩可用48%毒死蜱乳油30毫升至40毫升、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毫升、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毫升,加水30公斤至50公斤均匀喷雾;也可用0.9%阿维菌素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0%氰戊菊酯乳油等2000倍液至3000倍液均匀喷雾,每亩喷药量30公斤至45公斤。

(市植保植检站王朝阳支艳英)

篇三:第十章习题

第十章第二节习题

小麦害虫(麦蚜)

徐伟(2011512261)

一、选择题

1、全世界危害麦类作物的蚜虫有(D)种。

A、10种 B、12种C、21种 D、32种

2、中国危害麦类作物的蚜虫有(B)种。

A、10种 B、12种C、21种 D、32种

3、在我国国内的麦蚜种类中占绝对优势种的是(A)。

A、麦二叉蚜B、麦长管蚜C、禾谷缢管蚜D、其他

4、一般在气候干燥,降雨年降雨量250mm以下的地区会发生那种蚜虫病害(A)。

A、麦二叉蚜B、麦长管蚜C、禾谷缢管蚜 D、其他

5、麦蚜属于那种口器类型(B)。

A、咀嚼式口器 B、刺吸式口器 C、虹吸式口器 D、锉吸式口器

6、麦蚜属于那种食性昆虫(B)。

A、单食性 B、寡食性 C、多食性 D、肉食性

7、麦蚜的寄主植物主要局限于那类(A)。

A、禾本科B、茄科 C、豆科 D、蔷薇科

8、下面属于麦长管蚜的主要生活习性的是(D)。

A、喜光,喜干旱 B、不喜光,耐潮湿C、不喜光,喜潮湿 D、不喜光,耐潮湿

9、麦蚜对作物危害最关键的时期(D)。

A、出苗前期B、苗期 C、抽穗前期 D、穗期

10、下列组合中在西北麦区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蚜虫有(A)

A、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 B、只有麦长管蚜 C、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D、禾谷缢管蚜

二、填空题

1、在我国国内的麦蚜种类中占绝对优势种的是麦二叉蚜,比例相对低的是麦长管蚜,数量最少的是禾谷缢管蚜。

2、常见的麦蚜虫有哪三种类型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

3、我国麦芽的成灾区分为哪五种类型麦二叉蚜常灾区、麦二叉蚜多灾区、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交叉易灾区、麦长管蚜常灾区、麦长管蚜偶灾区,禾谷缢管蚜渐灾区。

4、麦蚜虫的口器类型是刺吸式口器、多寄生于禾本科植物。

5、于麦长管蚜的主要生活习性的是不喜光,耐潮湿。

6、目前麦蚜虫的主要防治方式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

7、麦蚜在麦田中繁殖最快的时期是抽穗前后,乳熟期达到最高峰,穗期是麦蚜在麦田一生中危害最严重的时期。

8、麦二叉蚜前翅中脉分2叉,麦长管蚜前翅中脉分3叉,禾谷缢管蚜前翅中脉分3叉。

9、一般在气候干燥,降雨年降雨量250mm以下的地区会发生麦二叉蚜虫病害。

10、试举例麦芽的天敌三种蜘蛛、草蛉虫、瓢虫。

第十章第三节

小麦蚜虫

常文颖2011512262

一,填空

1.

2. 4个阶段。

3. 麦圆叶爪螨的幼虫有对足,成螨有对足。

4. 2个时期。

5. 麦岩螨的若虫分为第一若螨和第二若螨两个时期,有4对足。

6. 麦圆叶爪螨1年发生代,麦岩螨一年发生

7.

8.

9.

10. 麦岩螨主要营孤雌生殖,部分营两性生殖。

二,选择

1. 麦圆叶爪螨和麦岩螨主要危害(B)

A,玉米B,小麦 C,棉花D,大豆

2. 麦圆叶爪螨和麦岩螨的生长阶段不包括(A)

A,蛹B,卵C,幼虫D,成虫

3. 小麦害螨的成虫有(C)对足。

A,2B,3C,4D,5

4. 小麦的害螨的若虫期分为(B)个阶段。

A,3 B,2 C,4D,1

5. 小麦害螨的幼虫有(D)对足。

A,2B,4C,5D,3

6. 小麦害螨在(A)季危害最为严重。

A,春B.夏C,秋 D,冬

7. 小麦害螨主要的生殖方式是(C)。

A,两性生殖 B.幼体生殖 C,孤雌生殖 D,多胚生殖

8. 小麦害螨的发育过程属于(D)。

A,增节变态 B,表变态 C,原变态 D,不全变态

9. 小麦害螨背面观(B)。

A,圆形 B,椭圆形 C,菱形 D,半圆形

10. 小麦害螨分布的地区不包括(A)。

A,天山以南B,长城以南C,黄河以北 D,江淮流域

第十章 第六七节

麦鞘毛眼水蝇

李玲2011512265

一、选择题

1.麦鞘毛眼水蝇属于下列(C)目。

A、鳞翅目 B、膜翅目C、双翅目 D、脉翅目

2.请问麦鞘毛眼水蝇的后翅是(D)。

A、鞘翅B、膜翅 C、鳞翅D、平衡棒

3.防治麦鞘毛眼水蝇应重点实施措施于(A)时期。

A、穗期 B、分蘖期C、拔节期 D、播种期

4.麦鞘毛眼水蝇对(B)有较强的趋性。

A、光 B、糖蜜C、温度 D、化学物质

5.在小麦害虫综合防治中,应该把重点放在(D)阶段。

A、备耕期B、播种及秋苗阶段C、孕穗、抽穗阶段D、整个麦田管理阶段

6.小麦备耕阶段中,防治害虫技术不正确的是(C)。

A、可以与油菜、豌豆和棉花等作物轮作 B、在伏天尽可能进行深翻

C、小麦收割后进行深翻灭茬 D、选育和推广抗虫耐虫品种

7.在小麦灌浆期是(A)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并达到高峰的时期。

A、麦蚜 B、小麦害螨 C、小麦吸浆虫 D、麦秆蝇

8.孕穗、抽穗期主要是防治(D)的关键时期。

A、小麦害螨 B、麦秆蝇 C、麦鞘毛眼水蝇 D、小麦吸浆虫

9.在小麦害虫综合防治中,我们通常可以适当的利用(D)以取得便捷、良好的防效。

A、农业防治法 B、生物防治法C、物理机械防治法 D、化学防治法

10.麦鞘毛眼水蝇的成虫产卵有95%以上产于(B)上。

A、叶鞘上 B、叶片基部正面的叶脉间C、叶脉间 D、叶片背面

二、填空题

1.在麦类害虫区系中,麦鞘毛眼水蝇主要分布在 西北冬春麦混种虫害区、南方冬麦虫害区。

2.麦鞘毛眼水蝇成虫中,雄虫腹部 粗钝,有一双 抱握器,雌虫腹部 末端较尖。

3.麦鞘毛眼水蝇的卵两端稍尖,形似 豌豆荚(纺锤状)。

4.麦鞘毛眼水蝇的幼虫口器尖端呈 钩镰状,柄部叉像 丫字形。

5.麦鞘毛眼水蝇的成虫特点有:趋 糖蜜、趋 嫩绿 和 喜 阴湿。

6.北方冬麦区应以 地下害虫、麦蚜、吸浆虫 为防治重点。

7.春麦区应以 麦蚜、麦秆蝇为防治重点。


叶蜂幼虫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359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