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谈独立思考答案

时间:2017-03-19 06:00:10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绪论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绪 论 模 拟 练 习 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D

A.唯心论B.二元论C.诡辩论D.不可知论

2.哲学上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B

A.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任何哲学都与一定的阶级相联系

B.就其基本倾向而言,所有哲学无不分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派别

C.就方法论而言,所有哲学或者是辩证法或者是形而上学

D.在认识论上,所有哲学不是可知论就是不可知论

3.哲学史上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所以是B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中间派别

B.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后往往导致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D.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4.下列哲学家中属于二元论的代表人物是B

A.黑格尔 B.笛卡儿C.休谟 D.培根

5.火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是属于C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6.“万物皆备于我”是D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D

A. 宿命论观点 B. 唯意志论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8.辩证法发展的第二种历史形态是C

A.唯物辩证法B.直观法

C.唯心辩证法D.朴素辩证法

9.把哲学看做“科学之科学”,这种观点是A

A.肯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 B.否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

C.肯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D.否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C

A.在于提高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掌握科学知识

B.在于使人的思维进入较高的境界和较深的层面

C.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D.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11.哲学和时代的关系是D

A. 哲学超越时代B.哲学不受时代的制约

C.时代依赖于哲学D.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12.“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著名口号是A

A.17世纪英国的培根提出的

B.18世纪法国的唯物论者提出的

C.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提出的

D.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提出的

13.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的哲学派别是B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14.马克思和恩格斯摒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它的B

A.辩证法的“基本内核” B.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C.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D.唯物主义“合理内核”

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B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

16.凡是唯物主义都是B

A. 相对主义B. 可知论

C. 经验论 D. 绝对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哲学是.A、D、E

A.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E.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B、C

A.普遍与特殊 B.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B、C、D

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

4.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B、C、E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D.有些唯物主义回答是否定的

E.不可知论者的回答均是否定的

5.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A、B、C、D、E

A.不懂得实践的科学含义及其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B.不懂得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具有机械性D.具有形而上学性E.在社会历史领域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

6.《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B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7.以下各项中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特征的有B、C、D、E

A.把事物当做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B.把事物看做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认为先有天地万物之理,后有天地万物D.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E.认为客观事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对象化

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A、C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E.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C、D

A.强调世界的运动发展 B.强调人们在改造世界中的主动性

C.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D.把实践作为全部理论的基础

E.把矛盾看做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哲学?如何理解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答: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 学是关于世界的总观点、总看法,因而是世界观,同时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又是方法论。

2.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唯心主义有哪些基本形式? 辩证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惟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后者认为在 人和自然界之外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派生人和自然界的

本原。辩证法也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3.简述历史观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关系。

答: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 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是一定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在人生 问题上的表现。三者的关系是: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观的形成和彻底化 起重要作用。世界观,特别是社会历史观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 人生观又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特别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

四、辨析题

1.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借以同其他哲学派别相区别的基本 特征?

答:不是,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的共同特征。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特点是: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

2.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前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后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都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而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并非就是唯心主义,只有进一步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的哲学派别才是唯心主义。

五、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 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 的;它的任务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 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 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所具有的 实践性是分不开的。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绪论模拟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D 2.B 3.B 4.B 5.C 6.D 7.D 8.C 9.A 10.C 11.D 12.A

13.B 14.B 15.B 16.B

二、多项选择题1.A、D、E2.A、B、C3.B、C、D4.B、C、E5.A、B、C、D、E 6.A、B7.B、C、D、E8.A、C 9.C、D

三、简答题

1.答: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 学是关于世界的总观点、总看法,因而是世界观,同时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又是方法论。

2.答: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惟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后者认为在 人和自然界之外存在着某种“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派生人和自然界的 本原。辩证法也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

3.答: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 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是一定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在人生 问题上的表现。三者的关系是: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观的形成和彻底化 起重要作用。世界观,特别是社会历史观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 人生观又直接影响到对整个世界特别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

四、辨析题

1.答:不是,承认物质不依赖意识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派别的共同特征。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特点是:实践性、阶级性(革命性)、科学性。

2.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大多数唯心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前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后者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都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因而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并非就是唯心主义,只有进一步认为统一的基础是精神的哲学派别才是唯心主义。

五、论述题

1.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 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 的;它的任务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 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正 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它所具有的 实践性是分不开的。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篇二:尔雅大学生爱情兵法课后判断题答案

1 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智商较高的女性的独立性相对较强。(A)

2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在愤怒争吵时候说出的话一般都是真心话。(B)

3女性的思维特征之一是直觉力很强。(A)

4女性的非逻辑性思维造成她们能够较好地避免矛盾性思维。( B )

5 女性比男性更能适应各种环境,更经得住灾难的打击。(A)

6相较而言,男性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女性因为较为感性,容易从自身的角度判断问题。(B)

7无论在恋爱的哪个阶段,都要给对方一定自由的空间。(A)

8女性在购物过程中不断询问他人的意见或反复挑选,表现出希望得到对方认可的心理。(A) 9女性排解自我压力的能力较弱。(A)

10女性的从众心理比较强。(A)

11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女性在恋爱中会逐步转为主动的状态。(B)

12出于对环境的要求,女性在装修的过程中更希望能够居于主导地位。(A)

13日常生活中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女性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A)

14女性向男性倾诉的时候,男性应该积极地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对方解决问题。(A) 15相较于女性,男性会更加自律。(A)

16男性在要求分手你时候感性多于理性。(B)

17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倾心和动情,更早坠入情网。(A)

18相较于女性,男性比较愿意了解对方过去的恋爱情况。(B)

19在恋爱初期,男性愿意割舍一切的自由。(A)

20面对较为理想的异性时,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影响。(A)

21爱情重在维护,相较之下选择并不那么重要。(B)

22初恋可以指第一次恋爱,也可以指恋爱的初级阶段。(A)

23女性更愿意从浪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A)

24大学里是否谈恋爱应该是根据情况而定的。(A)

25只要是真爱,即使年龄上有一定的差距也是可以接受的。(A)

26女性应当更加注重自身的外貌,因为内在的素养对于恋爱的作用不大。(B) 27维护爱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A)

28女性通常认为男性和女性一样,都相当地敏感。但事实并非如此。(A)

29交流不仅仅需要语言,也需要倾听。(A)

30在特定的情况下,男性应该隐瞒与其他朋友的关系来消除恋人的猜疑,避免出现解释不清的情况。(B)

31过分清洁的男性比较容易关注细节,一般能重视对他人的关爱。(A)

32恋爱过程中强调相互尊重,不仅仅是尊重感情,也要尊重对方包括民族、学历、收入、职业等各方面。(A)

33两人之间即使有再亲密的关系也要辩明是非。(A)

34哪怕是夫妻,二人也应该分个高下,这样才能确保家庭的同盟感。(B)

35相较于异地恋,非异地恋的情侣有更多的相处沟通的时间,所以更懂得谅解与宽容。(B)36异地恋应为长期无法见面,可能会无法直接看到对方的转变,很容易收到想象成分的影响。(A)

37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接触也是维护异地恋的有效手段之一。(A)

38双方不在同一个地方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表达情感,可能会让双方越来越陌生。(A)。 39女性往往认为有些事即使不说,男性也应该知道。但是男性往往难以捕捉到其中的细节。

(A)

40男性的有效生命要长于女性,但预期寿命要短于女性。(A)

41对于生活失去信心大多数发生于否认阶段。(B)

42失恋并非只有负面的影响,它也会帮助人成长。(A)

43婚姻唯一的考虑因素应该是爱情,物质或经济作为考虑因素是难以理解的。(B) 44普纳路亚制其实是血婚制的一种体现。(B)

45单偶婚期间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移。(A)

46对偶婚的情况下,所有的财产都归女性所有。(B)

47暂时性婚姻曾经在美洲比较流行。B

48一夫一妻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要求上不会变化,但是基本原则可能会逐步改变。(B) 49父母的关系往往会影响到子女对爱情的观念,从而影响子女在婚姻中的行为与思想。(A) 50有洁癖的男性往往容易固执己见。(A)

51一般来说,漂亮的女性就业的机会要高于一般女性。(A)

52如果男性比女性差的太多,很容易造成女性的自卑心理。(B)

53男性的大男子主义应当是自己争取的,否则男性无法树立权威。(B)

54二人感情的恶化可能因为大事的影响,也可能因为日常小事的积累。(A)

55有了正确的选择,维护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甚至不需要维护。(B)

56女性即使在婚后也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保持女性的魅力。(A)

57从未吵过架代表二人从来没有矛盾,是和谐幸福的婚姻。(B)

58中老年期一般指结婚三十五年以后的阶段。(B)

59婚后和婚前一样,都需要二人去不断巩固爱情、发展爱情。(A)

60婚姻关系不仅包括感情关系,还包括经济关系、法律关系和家庭关系。(B)

篇三:谈质疑阅读答案

篇一:谈质疑阅读答案

13、学贵质疑 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共2分,每处1分)14、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大意正确即可得分,2分)15、“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成随便的怀疑”“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共4分,每处2分)16、答案示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列举中国老一代地质学家怀疑西方提出的“中国贫油论”从而开发了一个个大油田以及其他因怀疑前人而创立新学说的典型事例均可.共3分,符合句式要求1分,符合内容要求1分,紧扣论点1分)17、答案示例: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共4分,其中结合《学贵质疑》1分,观点鲜明1分,说理透彻1分,符合字数要求1分)篇二:谈质疑阅读答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 子专题一(教会学生质疑) - 耶河德馨——宜丰中学李莉工作室 - 江西教师网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清代学者陈宪章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爱因斯坦也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只有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探究,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也才会有创造。

一、 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不依赖教师的讲解,。

4、品味阅读:拈精摘要,玩味品尝,由点及面,突破重点

二、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的习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趣。

三、 阅读文学作品,进入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业、正义、自由、艺术、爱情、家庭等问题。

朱熹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养成查阅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及时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

2、养成下批注的习惯。

3、养成做卡片的习惯。

4、养成思考的习惯。

5、养成交流的习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依重点质疑

每篇文章都有重点,重点地方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如果依据重点质疑,可以收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效果。如《愚公移山》、本课重点是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学生可根据此重点质疑:(1)本文共写了几个人?(2)各人对移山持什么态度?(3)为了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些手法有何作用?这些问题解决了,对这篇文章的重点也就理解了。再就是根据难句质疑。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突出重点,抓住难句,质疑问难,才能理解文章主旨。如抓住中心句、画龙点睛句、篇末点题句等质疑。

2.依矛盾质疑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合常规的表达方式,其实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感。如《孔乙己》文末写到: 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

3.依高潮质疑

4.依写法质疑

(1)找出本文的几处对比

(2)说说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性格、对人态度有什么变化?

(3)这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篇四:谈质疑阅读答案

质疑探究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他们特定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足够的操作机会和拓展空间,提出相应的研究任务,告诉学生提问的程序、提问的目的和提问的方式。

(一)、步骤安排

阅读中产生疑问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个心理活动过程是由两个心智操作系统共同完成的,一个是阅读认知过程,另一个是自我监控过程。

1. 营造氛围,激发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的激发是促进学生质疑的真正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和释疑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

2、提供机会,创设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的创设是促使学生内因变化的条件。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思考,而且更要会说,课堂教学中堵住学生的嘴巴,无疑就会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点拨引导,培养思维品质

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中的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上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

(1)、在课题点质疑:课文的题目有提示课文主要内容的,有点明课文中心的,而题目中的关键词又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抓住题目及其关键词质疑,能使学生很快了解课文概况,直入中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2)、在矛盾点质疑:很多课文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质疑,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针对

《嘱咐》一课“凝望母亲疲倦而闪着亮光的眼睛┄┄”这句质疑:人疲倦时眼神会怎样?为什么母亲的眼睛在疲倦时却“闪着亮光”呢?这样抓住课文的矛盾点,激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品情感。

(3)、在空白点质疑:有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是留下许多空白之处,看似截断,但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空白”质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如《小音乐家扬科》中写道:“后来,有人听到了骂声,鞭打声,小孩子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烛光在窗户里闪动,院子里闹哄哄的。”紧接着下一自然段是“第二天,可怜的扬科被带到管家面前。

(4)、在求异点质疑:求异,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转换思想,重新构思。它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应让学生在转换中创新,在求异中创新,才能融语言内化、情感陶冶和创新能力培养于一炉,整体发展学生素质。如:教学《捞铁牛》一文,在学生学懂了怀丙和尚捞铁牛前做的准备工作后,板书“潜入水底,摸清情况;备两大船,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好木架;粗绳拴牛,绑住木架”。

(5)、在模糊点质疑: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切不可“简单划一”、“一锤定音”,板书的“唯我独尊”,解词的“统一标准”,分段、段意的“步调一致”等等。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模糊点”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进行思维创新。如教学《白头翁的故事》一文后,质疑:小鸟有翅膀,本来就会飞,为什么还要向大雁学飞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各抒己见:“小鸟是跟大雁学长途飞行。”“小鸟是跟大雁学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小鸟是学大雁遵守纪律,排着队伍飞。”“小鸟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6)、在细节点质疑:文章的细节,像藏在绿叶丛中的花朵,扒开绿叶,显露花朵,则会色彩纷呈,别开生面。如《气象学家竺可桢》有几个描写竺可桢仔细观察大自然变化的句子,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第一片绿叶是从哪儿发现的?从街道旁许许多多的大树上发现第一片绿叶容易吗?第一声蛙鸣是从哪儿辨别出的?在一片喧闹嘈杂声中辨别出第一声蛙鸣简单吗?第一只南来的燕子又是哪儿看到的?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看到第一只南来的燕子方便吗?通过激疑点拨,学生就能品味竺可桢把全部心血都用在气象科学上的精神。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描写,是非常精绝高妙的。

(7)、在关键点质疑:所谓关键是指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抓住这些内容质疑,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描写董存瑞冲到了暗堡桥下的一段,这是文章中心的含蕴处,理解的关键点。可引导学生质疑:炸药包为什么不能放在桥沿上?为什么不可以放在河床上?有没有办法既能放好炸药包炸毁暗堡,又不牺牲自己?就在这时,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冲锋号吹响了”说明什么?意味着什么?此时此刻的董存瑞会怎么想?借助关键点质疑就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舍身”的原因,全面把握英雄的光辉形象,就能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8)、在反复点质疑: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一点,常常多次反复提到或描写某种现象和情况。教师可让学生在这些反复点上作思考,对其进行质疑,从中领悟作者的“用心良苦”。如:《晏子使楚》一文,有三次写到楚王的笑,内涵颇深,耐人寻味。通过对楚王一笑——“冷笑”、楚王二笑——“陪笑”、楚王三笑——“笑嘻嘻”的质疑,可以捕捉到楚王心理状态的真实流露,从充满杀机的“冷笑”;到几多无奈、几多尴尬的“陪笑”;到表面上笑容可掬,实则阴险逼人的“笑嘻嘻”,直到最后欲笑不能,只有“赔不是”的份了。有了这样的深入思考,就为接下去体会晏子的针锋相对、智勇双全铺平了道路。

篇五:谈质疑阅读答案

(1)作者在文中引用教育家陈献章的话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3)王充的博览群书,爱因斯坦对许多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鲁迅主张跨学科读书。

答:(1)_______(2)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_

理由陈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陈述:(1)学会质疑仅仅是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方面,独立思考能力不仅仅包括质疑精神,它还包括知识积累、方法和实践等其他三个方面的条件;(3)多读书是我们获得教养的途径,但并不等于一个人多读了书就一定能获得教养;(4)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四个方面都做好了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理想。

(1)作者在文中引用教育家陈献章的话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3)王充的博览群书,爱因斯坦对许多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鲁迅主张跨学科读书。

答:(1)_______(2)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_

理由陈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于爱因斯坦、罗曼·罗兰、尼采、钱学森等中外杰出科学家、艺术家极好的音乐造诣,齐老师认为音乐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提升,意义重大。从1982年起齐老师开始举办交响乐欣赏讲座,1996年开设《交响乐欣赏》选修课,直至2006年结束,坚持10年。他编写了《交响乐知识与欣赏》、《走近交响乐》、《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等教材,10年间,有近6000名学生选修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

齐老师为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他每年亲自策划组织并具体操作6至7次音乐演出活动,如钢琴演奏音乐会、小提琴演奏音乐会、艺术歌曲和民族歌曲独唱音乐会、毛主席诗词合唱音乐会等。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e.这篇传记以平实的语言,表现了齐老师热爱教育,执着音乐,敢于创新,并为此努力终身的高尚品质。

在理工院校设置音乐欣赏课,这一行为有人赞同,也有人不以为然。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

【《论语》 推荐词】

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

(1)“ ”改为“ ”

(2)“ ”改为“ ”

【莎士比亚作品 推荐词】

它是西方文学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戏剧和小说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

(3)“ ”改为“ ”

(4)“ ”改为“ ”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阅读名著系列活动。

[《论语》推荐词]它是散文的典范,文化的经典,智慧的宝库。

[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它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力无穷的长篇小说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物、曲折动人的情节、华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


谈独立思考答案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05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