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网 首页

星云大师谈生死

时间:2017-03-18 07:11:35 来源:免费论文网

篇一:星云大师谈吃素心得

星云大师谈吃素心得 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上了“人间卫视”,接受知名主播李晶玉访问,分享饮食的习惯与观念。相信以下的心灵对话,会激起您心中的那份智慧灵性。?

李:请问大师,您吃素几年了??

大师:我自己从出生下来到现在都是素食者。我生长在乱世里,家乡经济非常落后,在粮食极为短缺的时代,我吃过麦渣餬粥,以地瓜当饭,每天三顿,吃得都怕了。十二岁出家后,寺里仍是以稀饭代替干饭,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素菜。如果有些豆腐渣就拿到锅里去炒,如果没有柴火,就放在外面晒,麻雀也来吃,还留下大小便,所以常吃到有虫蛆,不过好歹还有点咸味。 很多年就是这样过去了,也没生多大的病。大概是我们每天吃饭前都要念供养咒,有佛祖的加持保佑吧。?

李:现在素食似乎已经慢慢变成一种流行文化,其涵盖范围除了中华文化圈外,已经延伸到欧美国家。能不能请大师谈一下素食文化。?

大师:现在举世流行素食文化,很多人藉助素食来保健、美容。根据医学研究,素食有益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培养耐力,养成温和的性格。一些吃素食的老和尚,他们每天早起到晚,整天莫不精神奕奕,究竟原因何在?素食最主要的是长养慈悲心,从心灵的净化来减少瞋怒,达到内心的安然、祥和。对于西方素食文化,据我所知,在美国有一个市区只准卖素不准卖荤的,他们也不是佛教信徒,全然是基于健康立场而推广吃素。?

佛教虽然是最早倡导素食,但是最初佛陀时代并非素食,因为当时是靠“沿途托钵”的方式乞食,信徒给甚么就吃甚么。中国佛教之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

儒家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经典中提到,要不断大悲种,慈悲而不杀害动物生命。?

另外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才对。其实植物的生命是“生机”,生长的机能的意思,跟生命不同。生命是“有心”,你看猪,马、牛、羊要被宰杀的时候,会产生恐惧;而植物是“无心”,虽有生死的反应,但没有苦乐的感觉。所以杀生的界定,在于是否“有心”与“无心”。吃素,除了出自慈悲心之外,最重要就是尊重生命。

吃素令人慈悲幸福?

李:吃素,除了帮助身体健康外,还有甚么好处??

大师:你看现在目前一些人吃荤吃肉,吃出很多的花样来,甚么活鱼三十吃、海鲜十吃等等变态的吃法,就会让人养成变态的心。有时父母带小孩子出去玩的时候,都会弄些小螃蟹小鱼给孩子玩,有的会把鱼倒掉起来,有的将螃蟹壳剥开,一直虐待到死。这会让孩子从小就不尊重生命,不知生命可贵,将来长大以后对人也会不尊重,甚至杀人之类的恶行都会引发出来。?

佛教并不鼓励人们一定要吃素,但却主张不要杀生,可以买现成的来吃,但自己不要去杀生。父母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贵,爱惜小生命、小动物的习惯。 所以我是觉得,今天的家庭教育首先要孩子尊重生命,让儿童爱惜生命,对未来的社会风气才会改善。?

李:在一篇杂志的研究报告甚至指出:如果世界上每个人吃素的话,世界就不会再闹饥荒了。大师您的看法如何??

大师:我吃素几十年来,深刻觉得吃素的人比吃荤的好。吃素的人会慢慢减轻杀业,现今台湾的杀业好重,我都觉得很忧心。现在的社会,猴脑蛇胆生吃活烧,如此杀生造业,社会风气怎么会善良美好呢? 李:对于不同的宗教背景、不同地域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饮

食文化。比如说回教徒不吃猪肉、

印度教不吃牛肉等等,对于素食在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此请教大师的看法。?

大师:素食与宗教之间,本来就很难统一。不过我觉得,基本上各宗教要能做到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进而保护生命。?

李:有很多人本来学佛很精进,也吃素,最后听说密宗可以吃肉,于是就学密去了。问他为甚么去学密宗,他说学密宗很好,可以吃肉,可以即身成佛!?

大师:以前青藏高原不能种植蔬菜,对外交通封闭,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以肉类为食。不过现在台湾素食文化普遍发达,应该可以改为吃素。不要借口说修密宗,就可以吃肉。我觉得那是不当的。?

吃素首重心清净?

李:如果不是真的很习惯吃素,是不是有循序渐进的一种方法,像是有些人就吃肉边菜或是吃三净肉之类的,这两种饮食方式能不能请大师讲解??

大师:妳讲得很对。为了以渐进的方法来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吃素,或平日只吃肉边菜、三净肉也可以。?

肉边菜: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顿悟之后,为了避开四处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中藏身十五年之久。逢到猎人把打来的野兽升火煮食的时候,惠能大师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树叶、野菜回来,放在锅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因此,惠能大师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义,懂得修行的人。所谓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么,不能吃甚么,素食的意义是不断大悲种,因此,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

三净肉: 没有见到杀生、没有听到被杀声音、不是特地为我而杀,这就叫做“三净肉”。?

李:我有些朋友,开始吃素之后,只要闻到肉味的时候,他们的头就会觉得发臭发昏,怎么会这样子??

大师:因为他不习惯了。例如,我有一次到日本,信徒煮一碗面给我吃,一吃,哎呀!腥味难闻,怎么会有如此腥味?不过由于是信徒特别辛苦招待的宴客,于是我就闭住气把面硬是吞进肚子。后来我才知道,日本人有个习惯,会把小鱼熬成的酱油和在面里调味。我这样有罪过吗?我相信我不是吃荤,我还是吃素。?

有些人吃素,一定讲究所使用的锅盘都没煮过肉类,这是不对的想法,吃素不是作怪。我觉得心中清净才是最重要。所以我们吃素的人,千万不要造成别人的麻烦与负担。?

李:许多加工素食食品都做成像鸡鸭鱼等样子,对于这样的吃素方式,大师有没有甚么意见??

大师: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增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我并不同意。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

所以这样的呈现方式可以不用管他,不过有些素菜过分把菜做成像荤的味道,就没有必要了。

(原文载理想国转载请注明)

篇二:试析星云大师对生命问题的现代解读

试析星云大师对生命问题的现代解读——彭欣

2011年04月23日 佛教在线

如何道德地对待生命,进而创造并提升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为此,儒家思想提供了“贵生爱物、修身进取”的生命理念,道家则提倡“崇尚自然、善养生命”的生命态度,相对而言,佛家因为强调人身难得,特别推崇“珍爱生命、圆满生命”的生命伦理精神。纵观当今世界,堕胎、自杀、虐待动物、吸毒……种种损害生命的现象使我们意识到加强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后,大量生命的流逝更引起我们对生命问题的思考。近年来,积极推崇人间佛教的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写了许多和生命有关的文章,以现代的方式解读传统佛教生命观,倡导生命教育。为此,笔者试探索其生命思想,希望其积极的生命理念可以深化我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也引起人们对生命问题的更多思索。

一 、生命的存在是和谐、欢喜与超越的

1.生命的起源。佛教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与绝大多数宗教的人类起源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道教认为生命是阴阳两仪变化而来的,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上帝创造。佛教从根本上否定神创说,提出了其独特的缘起论学说,并依此构建了“缘起性空”的生命观。据此,星云大师用现代方式解读生命起源,用“因缘说”简化“缘起论”,指出“因”是生命的根源,缘”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生命不是单一存在,也不是突然就有的。在其《生死与解脱》一书中,他说道:“因缘说和一般的生命起源说不同。一般的生命起源说是直线式的,因缘说是圆的。”[1](P104)在他看来,这种环形的时空观、人生观,叫做“无始无终”,因为生命,在过去是“无始”,在未来是“无终”,因此,生命本来就没有起源,生命只是随着因缘而有变化,随着我们的业力而相续不断。在他看来,生命的产生、成长不是自己能够完成的,需要仰赖众缘,依靠众缘。由此理论出发,形成了他共存共荣、和谐共生的生命理念,而和谐共生理念也成为其生命发展理论的核心。

2.生命的过程。佛教为了把人们引向出世,否认生命的实在性,说明现实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为此,佛教提出了十二因缘说,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环节,并认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在这十二环节中不断流转,经受痛苦的折磨。相比较传统经典,星云大师把对生命过程的理解注入了更多的现世关怀、欢喜和积极的因素,希望以此扭转人们把佛教与痛苦相联的观念。他说到,“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2](P107)在他看来,“人的生与死,如同冰和水的互相转化,水可以凝结成冰,冰也可以融化成水,而串联一期一期生命的是,?业?,由于我们的行为造下各种业,最后就会随业而受报,所以生命就在因缘果报里随着业力流转不停。” [1](P109)为此,他对比基督教“信上帝都得永生”的说法,指出“不论信不信上帝,人的生命本来都是永

生的。”[1](P109)至于人的生命是不是永生,现代科学还不能证明,它只能作为一种信仰而存在。只是这种对生命的信仰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据佛教的观点,知道生命是永恒的,就会去修心养性、立功立德,以今生累积的功德,让自己在来生中换一个更美好的报身。由此,我们看到星云在对佛教经典的解读上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因素,避开其消极方面,倡导了积极、正面的因素。这也是佛教寻求积极入世,并为世人所接受的较好途径。

3.生命的解脱。宗教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们以终极关怀,为人类提供心灵的家园。佛教为此提出了生命解脱论。关于解脱的境界,早期佛教主要讲涅槃,即彼岸往生。大乘佛教开始走向弥合世间与涅槃的道路,而唐朝以后的中国佛教,甚至认为解脱完全是一种心灵境界,不需要等到死后,在今生今世即可体会到解脱的快乐。星云大师的生命解脱观源自禅宗的心灵解脱论,有所不同的是,他强调“生命的解脱,当下就可以获得。”[1](P114)而不将解脱寄托于未来,也并不将之神秘化。他认为,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没有有无得失的念头、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也就是生命的解脱。所以,他说,“如果足以让我们忧悲苦恼的事能淡然处之,那么我们就解脱了。”[1](P114)在他看来,再大的拘束、障碍都不会困扰一个解脱者的心灵。星云大师的生命解脱观实际上是把外在超越、彼岸追求的解脱境界化为内在超越、精神提升的心灵解脱方式。他以这样的方式解读生命的解脱,可以使人们觉得解脱不再是遥不可及,只要自己的心净当下就是自在解脱,这样的理解就消除了佛教过于神秘的解脱色彩,使人易于接受。

二、生命教育是全过程的,应着重生命价值教育

诚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展望21世纪》一书中所说:“佛教把自然的包罗万象和一切众生普遍存在的生命之法,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教。”[3](P381)因此,佛教理论中充满着生命意识。基于佛教的生命认识观,并结合现代生命观念,星云大师抽离出佛教生命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提出了其倡导生态保护、生权平等和提升生命、重视临终关怀的生命教育思想。

1.了知生命真相的教育

星云大师认为,一个人如果对生命无知,自然无法尊重别人的生命,更不懂得活出自己生命的尊严。所以他强调,生命教育要从了解生命的真相开始。在他看来,当了知生命不息、生命共生共存的真相后,我们就会知道生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仰赖的,而自私自利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生命,这就为自我生命的升华找到了理论依据,以此可以提起人们对生命共同体的认识,从而生发出共存共荣的道德意识。所以,在他看来,佛教讲因缘其实就是讲集体的、群体的生命,想独存,想自己,那就没有生命了。所以,他说,“吾人的生命不是建筑在自己的身体上,而是必须仰赖士农工商、社会大众的众缘成就;失去大众的因缘,吾人的生命就难以维系。”[4](P209)他倡议道,当我们在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同时,如何与宇宙众生、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缘展现同体共生,彼此尊重和谐、共存共荣,这都是生命教育所

应涵盖的范畴。在生命教育中如果能加入这种整体的生命与生态观念对于青少年走出自我中心、树立全局观念应是有帮助的。

2.爱生、护生的教育

基于佛教的立场,星云大师特别倡导爱生、护生的生命教育观。他认为生命是最值得珍贵的东西,而杀生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所以,他认为,“从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护,也是最积极的生命教育。”[4](P206)为此,他倡议佛光山在春节花艺展中,设立素食动物园区,教育世人爱护生命。他也支持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他认为这都是提倡生命教育的最好教材。他更建议,父母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贵,爱惜小生命、小动物的习惯。孩子如果从小就不尊重生命,不知生命可贵,将来长大以后对人也会不尊重,甚至杀人之类的恶行都会引发出来。此外,星云大师也将他爱生护生的观念延伸到对地球生命的关爱上,努力唤起大家的环保意识。由此,我们看到星云大师的环保观念和生命道德意识尽管源于佛教思想,但也是非常合乎当下中国社会提倡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3.生命价值提升的教育

佛教的立意宗旨都是为生命的升华、解脱服务的,佛教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都是指向生命的复归与生命的提升。面对现代生活,星云大师更强调了生命价值提升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出什么,拥有什么。尤其如何开拓宏观的生命视野,深化优质的生命内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这才是提倡生命教育者应有的省思!”[4](P216)因此,他认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尊严,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就在于增进人生的真善美,在于对人间能有所贡献、在于懂得永恒的生命,而不在于寿命的久长。”[4](P215)所以他认为一个人能够活出意义、活得有用,生命就有价值。因此,生命价值提升的教育也就成为星云大师生命教育的核心。而这种思想也非常符合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所倡导的自助助人的为人民服务精神,而佛教不过是另一种提法,强调以自利利他的方式为大众服务,二者在此找到了共通点。在这里,星云大师再次将佛法精神与社会价值相融和,也是其积极寻求入世,服务大众理念的体现。

4、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

佛教曾被认为是关于“超生荐死”的宗教,所以,佛教自故以来就有众多关于处理临终与死亡问题的理论与做法。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忽视对临死者的安抚工作,而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较成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结合目前的老年化社会,星云大师提出如何使病人或老人在临终时获得良好的身心照顾与关怀,这是死亡的尊严,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

他认为,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是使临终者面对人生最后阶段时,藉由良好的医疗照顾及宗教信仰的力量引导,能认识死亡并接受死亡,心中不生忧怖苦恼,进而安然面对死亡,同时也给予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协助度过生离死别的时刻。所以,我们看到,基于对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尊重,我们都应该重视临终关怀,而不是逃避与忌讳。所以,星云大师认为临终关怀是对生命的尊重,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同。目前,在台湾有很多医院都设有安宁病房,对临终者提供最后的服务。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事实上,进行死亡教育也是另一种为了生得更好的教育,从注重全程的生命教育观来看,这也是不能忽视的。生命不是临终时才需要关怀,生的时候就要给予照顾,所以,大师说,“甚至临终关怀也不是只对临命终病人所做的医疗照护,而是对广大社会大众施以一种广义的死亡教育,让人正视生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不谈。”这对我们当前社会在临终关怀方面的缺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三、 生命伦理应强调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本伦理精神

随着当代生物医学科技的发展,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些生命伦理问题,如安乐死、人工流产、器官移植、克隆、基因改造等。基于佛教生命认识观和生命道德观,星云大师对这些当代生命问题给予了佛教伦理视角的解读。

1.关于安乐死。基于佛教生命轮回的观点,星云大师谈到:“其实如果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重新调整对生死的观念,知道生未必是喜,死未必是悲,我想对安乐死的争议就会减少。”[5](P2)然而关于安乐死,因为涉及法律、道德、公众情感,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站在以人为本的生命立场,他认为,应该由最接近他的人成立一个委员会,推举最爱他的人来作最后的决定。因为安乐死牵涉的问题很复杂,星云大师更强调的是医学伦理。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减轻病患的痛苦,医生对临终病人要安慰他、鼓励他,给他求生的意志与力量,让他心理上不痛苦,至于是生是死,那是自然的结果。所以在这里体现出的是大师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本伦理精神,以人为本原则也成为其生命伦理观的核心。

2.关于堕胎。佛教一直信奉戒杀放生,所以星云大师反对堕胎,但他并没执着于戒律,还是站在人本的立场顺应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支持自主与自我承担的伦理原则。他举例说,如果一个女人因被强奸而怀孕,小孩要不要生下来呢?所以他认为,“世间有很多的问题,不是法律、道德、舆论能够彻底解决的。可不可以堕胎?我认为这是母亲的事情,应该交由女主人自己决定,别人是做不了主的。”

[5](P13)而德国海德堡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女教授施罗德.库尔特也如是说,“我只能将最后的决定权留给孕妇,因为她是必须关护孩子的人。”[6](P85)在此,星云大师放下了

佛教伦理高高在上的道德姿态,圆融了佛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精神,将人从神的位置变回了人,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与世俗伦理达成了一致。

3.关于器官捐赠和移植。佛教认为,身体不是“我”的,身体乃四大假合而有,就如旅店般供我们今生暂时居住而已。基于这样的生命立场,星云大师认为器官捐赠是资源的再利用,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同体共生的体现。所以,他说,“为了响应器官移植活动,我自己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认签捐赠器官同意书,我也希望大家一起来响应这项庄严神圣的活动,希望社会愈来愈进步,大家共同缔造同体共生的美好世界。”[5](P10)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佛教慈悲喜舍的伦理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是世俗伦理所追求的。

4.关于克隆和基因改造。星云大师认为,不管科学如何发达,科学家所克隆的只是有机体,而心灵的能量无法复制,也就是生命的精神与意志是无法复制的。所以,他认为,生命不是科学家所能复制,也不是哪一个神明所能创造的,生命的基因都是业力所润生,业才是维系生命的主因。显然,佛教更重视人的精神生命,因为佛教秉持的是“四大假合”的人身观,身体是流转变化以至于消亡的。所以不管克隆和基因等生物技术如何发展,只要合乎基本人伦,相信佛教界也不会给予过多的评价。

我们发现,生命伦理问题的争执起于人们不同的生命理念。佛教以其信仰的力量和尊重包容的道德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对于生命问题的争执。而关于现实的生命伦理问题,伦理学家也在尝试整合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律、宗教的力量,力图达成共识,形成普遍可接受的伦理原则。

四、结语

如何对传统佛教进行现代化更新,以适应当下现实生活的需要,是当代佛教界谋求佛教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作为当代人间佛教的重要代表,星云大师积极推动佛教的现代化、生活化和国际化。在此背景之下,星云大师以更富现代性、人间性、发展性的生命理念来解读生命存在、生命教育和生命伦理问题,突出了佛教生命思想中和谐共生、提升生命、以人为本的积极因素,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给我们对生命问题的看法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启示。当代台湾佛教以汉传佛教为主,与大陆佛教同根同源,台湾汉传佛教的全球化运动以注重生活、关怀生命、超越生死为主要内容展开,目前在海内外已引起广泛的影响和关注,这对于当前中国大陆汉传佛教的发展走向与和谐社会的发展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篇三:87岁星云大师妙语连珠 谈

87岁星云大师妙语连珠 谈“中国梦”笑看生与死

昨天下午在演讲的提问环节,面对山大学子关于“中国梦”、“生与死”、“幸福感”等话题,87岁的星云大师妙语连珠,言语间还不时蹦出“矫情”“OK”之类的潮语,让现场听众感到忍俊不禁。

【谈生死】“我要说?不怕死?,太矫情了!”

山大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女生提出了作为一名医学生的困惑:面对生命垂危的危重病人,有的家人不愿意放弃治疗,哪怕这个病人可能会承受更多的折磨和痛苦;也有人鼓励放弃治疗,让病人有尊严的死去。她希望听听星云大师的看法。

对此,星云大师说,世界上有些问题不能统一一个标准。那么,谁为标准?谁来定爱的标准?这就讲到天地良心,中国人的仁义道德。“台湾的一个医生曾跟我说,你们出家人怕不怕死?”星云大师说,“我说怕死,他会说我没用; 我说不怕死,太矫情了。我就说,死不怕,怕痛。死就自然的死去,这个痛会使英雄变成狗熊。”“矫情”两个字从这位87岁高龄的大师口中说出,听众一下子笑了场,这个关于生死的沉重话题,也因此不再沉重。

【谈幸福】幸福不是靠别人给,是靠自己

山大物理学院2010级微电子专业陈博凯(音)就幸福感进行了提问。他说,现在人们都在谈论幸福感,有的人认为家庭和睦是幸福,有的人认为事业有成是幸福。希望能够了解星云大师如何理解幸福的内涵。“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也不是靠别人给我们,幸福是靠自己。”星云大师说,“比方说你有钱财,你有钱建大楼,我到里面躲个雨、避个风,也很幸福。你有钱建了公园,我们住处都没有,不过我会到公园散散步,也会感到很美好。”


星云大师谈生死
由:免费论文网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链接地址:
http://m.csmayi.cn/show/2000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